•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卡波特

HD

主演:菲利普·塞默·霍夫曼,凯瑟琳·基纳,小克利夫顿·克林斯,鲍勃·巴拉班,克里斯·库珀,布鲁斯·格林伍德,艾米·莱安

类型:电影地区:加拿大,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5

 剧照

卡波特 剧照 NO.1卡波特 剧照 NO.2卡波特 剧照 NO.3卡波特 剧照 NO.4卡波特 剧照 NO.5卡波特 剧照 NO.6卡波特 剧照 NO.13卡波特 剧照 NO.14卡波特 剧照 NO.15卡波特 剧照 NO.16卡波特 剧照 NO.17卡波特 剧照 NO.18卡波特 剧照 NO.19卡波特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卡波特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电影重现了饱受争议的同性恋作家卡波特写作小说《In Cold Blood》的历程,深入到卡波特敏感而又残酷的内心世界。  小说主角的原型是1959年美国一个凶残杀手佩里(克利夫顿·克林斯 Clifton Collins Jr.饰),他为了区区100美金而杀害了一家四口。敏感的卡波特(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Philip Seymour Hoffman饰)嗅到了这桩新闻的写作价值,他得到了杂志社的帮助,前往案发地调查关于杀手的一切,一篇纪实文学在卡波特心里酝酿,而功成利就的欲望也在他内心翻滚。  然而,当他和佩里展开长时间的访问接触,却发现眼前这个凶手和自己惊人的相似。佩里把卡波特视为知己,一次次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然而,在卡波特心里,佩里也只能让位于他的作品,他的名利。  佩里沦为自己深信的人手中的一颗棋,而卡波特,也在作品成名后,终生无法为自己的残忍而释怀。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世上只有爸爸好2021望夫成龙(粤语版)对不起,生活灭证大追杀亲朋密友风云之十里洋场第五大道看世界军舰少年年轮审判奥斯卡·王尔德蚁族的奋斗逃出亚卡拉伊莎贝拉诱捕2004功夫熊猫(普通话)红线黑夜跟踪狂:追捕连环杀手哀悼岩人生切割术 第一季历史的终结未来的太阳沧州绝招快进人生2022食尽其用乐行善雷锋的微笑必要的杀戮强心脏

 长篇影评

 1 ) 前门和后门

就是因为看到又一个自己,卡波特才如此敏锐地感知,他几乎了解派瑞的全部感知,派瑞不仅是一个好的题材。
卡波特打从写书开始就是矛盾和义无反顾的,为了得到那晚上的真相,他软硬兼施,就和派瑞一样:偶尔会露出感性的一面,但转眼就把你吃掉。从这点来说,他们真的是住在一间屋子的人,一个从前门走出,成为广交上流社会的大作家,一个从后门离开,成为杀人犯。
卡波特最后哭着说,我尽力了,真的……话是假的,眼泪却是真的,这就是真实的人性的一部分,想要虚荣,时而真诚,最终达到目的又会羞愧和怜悯,够不上十恶不赦,也不可能纯洁得一目了然。卡波特的心理一直在反复、各种情感交错着。
全片节奏是挺慢的,培养你一种耐心,让你等着角色把真相在心里折腾够了,吐出来一点,一点点,这时候你就像卡波特那样主动去追问,派瑞“为何来到这儿”,但是又忽的跳出来,看着卡波特用利益与感性自我纠缠,觉得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觉得人和人相信或不相信也就那么一瞬间的事儿。
几乎没什么配乐,或者说没有引起人分心的声音,所以派瑞的那几枪声,我每次都吓得一抖。注意到最多的是呼吸声,反而不像是在看电影,而是他就坐在你面前。
诞生过程残酷又艰难,所以人们还记得。

 2 ) 孤独与敏感――《卡波特》

今年的奥斯卡几乎没有太多的悬念,但最值得一提的也是美国影坛最大的收获可能就是霍夫曼这个新科影帝了,一个二三线的演员终于凭借着《卡波特》修成了正果。
其实,凡有一些观影经验的人都知道,《卡波特》这样的影片注定就是冲着得奖去的,无论是最佳导演最佳剧情还是最佳演员,任何一个被提名甚至获奖都是在情理之中的。所以,笔者年初时在没有看过此片的情况也预测了霍夫曼的胜利,这与本人的判断没有任何关系,只是说明本人在那个时候是被舆论所导向的。

半年多的时间过去了,终于坐在电脑前静静地看了这部《卡波特》,平心而论,年初的言语还是比较中肯的,霍夫曼的确构得上一个影帝的材料,尤其是他扮演的这个奇异作家——卡波特。
没有必要再重复关于卡波特这个作家的生平了,许多资料上很容易查到。关于剧情与卡波特那本《冷血》的名著也不用细说了,无非是看凶手的冷血还是作家的冷血。于是,我们只是抽出几个环境来述说吧,因为这些环境无一例外可以突出卡波特本人的性格,一个具有多重人格的作家。

卡波特的出场便是一个中心人物,他言语辛辣,在这个文化沙龙中唯我独尊。这是一种张扬,跟据一般的剧情来说,这种看起来十分怪诞的张扬其背后肯定是人格的缺失,这是毫无疑问的,而多少影视作品的人物小传中也曾这样写过。
于是,沙龙这个场所成了卡波特的第一个重要场所,他必须张扬,必须无情地攻击着任何一个他看不上眼的人,这并不意味着他要表明自己的观念,而仅仅是为了表现出自己的强大的。
越自卑的人越具有这样的心理情结,这同样是勿庸置疑的。
所以,沙龙上,朗颂会上,大凡是在许多人的面前,卡波特一定要让自己成为中心,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但他其实是渺小的,当《杀死一只知更鸟》的首映上他不再成为主角的时候,他便因此而产生了嫉忌,他却依旧用一种嘲讽的口吻在置疑着别人的兴奋与快乐,其实,他是在置疑他自己。

卡波特时常出现的第二个场景当然就是私人空间,例如旅店,写假的海边等等。但说到这个场景必须把第三个场景监狱一起提出来,这样也好做一个比较。
在私人空间里,只有卡波特亲信的男友和发小,在这两个人的面前,卡波特无法隐藏自己,于是,他的脆弱便暴露无遗了,同样,他最真实的一面,最实际的想法也出现在这些场景之中。
卡波特为了完成自己小说而欺骗派瑞,但只有在这个私人空间里,他才知道自己其实和派瑞是多么地相像,不正常的童年,敏感的神经,这一切都是那么地现实。甚至现实到为派瑞聘请律师都是如此的冷酷,如此地无情。
但在监狱中却不是这样的。派瑞的过去以及敏感的意识都和卡波特极为相识,他甚至是爱上了这个人,这与他同性恋的身份并没有关系,而仅仅是因为他的过去。
一个对过去不满意的人,于是便将这种自然而然会产生的同情施加在了派瑞的身上,有人说这只是卡波特为写小说而故意做出的姿态,但笔者认为,当卡波特与派瑞单独坐在一起的时候,没有任何虚假,他只是在与自己的过去对话。
一个人一旦面对与自己过去相似的故事,他一定会义无返顾地想去了解想去挖掘,卡波特在这点上也绝不例外。所以,在监狱中的卡波特虽然在欺骗着派瑞,但付出的却是真情实感。
此时的他,仿佛是一个上帝,拯救的不仅仅是派瑞还有他糟糕的过去。
但现实就是如此的残酷,与其拯救自己的灵魂莫若拯救自己的事业,于是,卡波特不再去见派瑞,也不再支付律师费用。这是一个矛盾的个体,即想与自己的过去告别,又想给自己过去的不如意寻找一份安慰。

卡波特与派瑞最后一面是在绞刑架前,看着派瑞的尸体在众人的眼前摇动,卡波特不仅仅是自责,而是看着自己过去的死亡。
但一个人的过去死亡之后,这个人还能拥有什么呢?难道是更为强大的孤独吗?
卡波特用派瑞的故事完成了自己对过去的祭奠,在这之后,他什么都没有了,再也写不出任何东西来,只能酗酒过日。
这就是卡波特,用一个外人的故事包装了自己,用现实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最后,他被自己抛弃了,敏感随着绞板的开启而闭合了。

套用时髦的话,这是两个男人的一个故事!敏感,孤独,脆弱,良心,现实等等将一个矛盾的卡波特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同时也造就了一个新的演技派明星霍夫曼!

影片到此结束,克拉克一家四口的灵魂则要为派瑞的死负责,因为象派瑞这样的人,或者生存或者毁灭,缺得只是一个导火索。卡波特也是如此,只是形式不同罢了!

2006-9-21于通县
韩兮

 3 ) 碎片·关于《卡波特》

《第凡尼的早餐》*《杀死一只知更鸟》

如果以前有人问我,《第凡尼的早餐》与《杀死一只知更鸟》有什么关系,我想破头估计也只能得出这个结果:奥黛丽·赫本主演了《第凡尼的早餐》,格里高列·派克主演了《杀死一只知更鸟》,这两个人合演了《罗马假日》!

《第凡尼的早餐》我看过,我们都记得奥黛丽·赫本,还有那首“月亮河”,但可能绝大多数人都和我一样,不知道这部电影的原著作者是杜鲁门·卡波特。

《杀死一只知更鸟》我也看过,我当然记得格里高列·派克,记得那可爱的两兄妹,甚至记得年轻的罗伯特·杜瓦尔扮演的那个纯洁又拘谨的Boo,但我不知道这部电影的原著作者是妮尔·哈珀·李。


卡波特 * 妮尔·哈珀·李

这两个人小时候是邻居,后来成了好朋友,哈珀·李据说是在卡波特的影响下也成了作家。

哈珀·李是个沉静自若的女人,可以用淡淡的眼神和话语就戳破卡波特对名利的极度迷醉,或是善意提醒卡波特真正应该珍视的。

她帮助卡波特去调查这场血案,见证了《冷血》诞生的全过程。《冷血》最终从精神上整垮了卡波特,哈珀·李却在这一过程中,登上了荣誉的顶峰,《杀死一只知更鸟》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又被拍成电影获得了奥斯卡。这是极度虚荣的卡波特一辈子也没获得过的荣耀。

在电影里我们看不到他们关系的终点——因为《杀死一只知更鸟》有没有卡波特的参与而引发的争执,最终让卡波特和哈珀·李是不欢而散,做不成朋友。

但从电影里我们也许能感受到二人多年的老友关系最终何以分崩离散——这个女人太敏锐,一眼就可以看透卡波特的脆弱,那是极度自我的卡波特难以承受的。在影片一开始时,他们还能在卡波特花钱雇人赞美自己的小把戏前,相视大笑;但到结尾处,李在卡波特为派瑞的死而痛苦自责没有为他们做任何事时,她还是一针见血地道破:事实是,你并不想做。这样的女人,卡波特怎么能忍受?


后门出去的派瑞 * 走前门的卡波特

说卡波特对这件血案着迷,倒不如说他对凶犯派瑞这个人着迷。他在派瑞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两个人有着相似的不幸童年经历,“我和派瑞就像是同一所房子里长大的孩子,有一天他从后门出去了,而我走了前门。”有着相同身世和不同命运的两个人,在上诉与写作过程中展开了一场情感与利益的角逐,都希望在对方身上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又害怕自己所要付出的。这其实也是卡波特那膨胀自我的一场争夺,他同情另一种可能的自己,又放不下对现在的自己的自我满足。他注定是这场交战的失败者,《冷血》最终将他自己割裂得支离破碎。


编剧 * 演员

本片获得了很多的最佳改编剧本提名,看英国学院奖颁奖时,第一次注意到这个电影的编剧。作为编剧,他未免太年轻、太有型了些。事实上,看着很眼熟,渐渐想起他演的电影:《鸟笼》里罗宾·威廉斯的儿子,《都市传奇》里的男主角,还客串过热门剧集《威尔和格蕾丝》——好像都和同性恋沾边。上网查了一下,丹·福特曼(Dan Futterman),演员,《卡波特》是他的第一个剧本。事实上,他还是这部电影的制片人之一。作为一部处女作,这无疑是一个完美的开始。卡波特在写完《冷血》后一蹶不振,再也没有像样的作品问世,相信在丹·福特曼身上,也许会是完全不同的命运。

 4 ) 风骚的杜鲁门·卡波特

    杜鲁门·卡波特是美国当代文学史上独领风骚的一位作家,除国内读者熟知的《蒂梵尼的早餐》、《冷血》,他还创作了自传体小说《别的声音,别的房间》以及诸多中短篇作品。不过让卡波特扬名的还属《蒂梵尼的早餐》,在这部小说中,他描写了午夜牛郎和应召女郎的生存状态,不过,在之后改编的电影版本,摄制组篡改了小说的情节,让这两个有些边缘的人热恋。实质上,小说里的男主人翁即是卡波特的化身,而他又是公开的同性恋,所以在小说里,男主角和女郎只是兄弟般的情谊,而这种情谊其实是卡波特与玛丽莲·梦露的交情。

    要想了解卡波特其人,除了读他的小说,看由Philip Seymour Hoffman主演的电影《Capote》也是不错之选,电影讲述的是卡波特写作《冷血》的经历,影片里,卡波特的声音羞涩内敛,像个女人,但在社交场合,则完全变样,黄段子说的如顺口溜,也许这就是他人格的两面性,一面是作家的内敛严谨,另一面则是女人般的风骚。片中,始终陪伴卡波特调查谋杀案的Nelle Harper Lee,在女人化的卡波特面前就像个母亲,与卡波特相比,她是个中规中矩的美国人,绝不会像卡波特那样公开“放荡”,落得最后酗酒而死。

    影片还展示了卡波特和男友间的亲密,但仅限于对话间,导演的谨慎是为了塑造六十年代保守的社会风貌。伴随调查的推进,卡波特在杀手佩里那看到了自己的童年,影片中卡波特的一段话引人深思:我发现自己和佩里就像亲兄弟,只不过我是从前门出来,他则选择了后门。没有爱的童年,让卡波特的成长充满艰辛,也致使其成为同性恋,他比佩里幸运,但也只是稍晚拥进死神的怀抱而已。

    在看小说《蒂梵尼的早餐》时,我感觉最深的是字里行间的简洁,如同在读海明威的小说。或许,卡波特师从的是海明威,但他的风骚和过于软弱的性格使其成不了硬汉。因为他的作品里除了风骚就是灰暗,缺的是乐观和浪漫。

 5 ) 双人独舞,各自为政

capote这样的电影,就是专门拍给特定人群看的,那就是粉丝。

在中国很难找出个类似的例子,蔡康永也好,崔子恩也好,都远没有他的成就大。

不读读《tiffany早餐》和《冷血》的原著,单靠一部电影,可能很难进入他的内心世界。编剧是个年轻的花瓶男星,按他的说法,是对capote的传记很有兴趣,就着手写了第一个剧本。这当然不能当真。

仅从看了一遍电影的感受来说,电影很好,符合心中的想象,这应该就是它成功的原因吧。

男主角很精彩,尤其是看过角色本人的一些采访录象后,更觉得PSH的演出实在惟妙惟肖。而男配角忧郁的气质也非常适合角色。

稍微遗憾的是,总觉得两人的对手戏还是少了点化学作用。六年的相处,从开始的利用,到漫漫的共鸣甚至心灵相通到不能自拔,直到后半生的封笔、沉沦,这个男孩对这个男子一生的影响几乎是颠覆性的。总觉得就电影来看,火花少了些。两个人的表演,平行的时候多于过招的时候。有时候,PSH的表演太强势,稍微压制了年轻男演员。

看的时候脑海不时浮现《神与兽》里老导演和年轻园丁的对手戏,capote里,两个男子的关系应该更加有“料”。capote对perry的感情,对他的爱,源于两个人如此相似,他们是彼此的知己,有超越恋人的默契。对自恋的capote而言,对perry的爱,其实就是对自己的爱。所以恋人jack会取笑他说,又一段伟大的罗曼史开始了,capote与capote.

在capote目睹perry死在绞架的那一刻,他自己也死了。

不过电影里更吸引我的反倒是capote和哈珀李之间的关系,那是另一种友情,如果说capote是最懂perry的人,李就是最懂capote的人。李对capote的理解、关怀和爱,甚至有一种母性的成分。

Kathleen Keener很精彩,如此动人。据说sandra Bullock也出演了哈珀李的传记片,即将推出。说实话,不太看好。

 6 ) 写作是一种危险的游戏

经常喜欢一些二线演技派演员,菲利普•塞尔兹•霍夫曼是其中的一个,几年前看他在《木兰瓣上的生活》里演其中一个故事的主要人物,戏份和靓汤是一样的,表演也比靓汤好上许多,最后靓汤因为那部戏终于拿到了一个奥斯卡小金人,霍夫曼却无人问津。所以这次,当他得到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消息传来的时候,我就对朋友说,就冲着这个人本身,这部戏也一定是值得一看的,第一,他是那种很会为自己选择角色的演员,所以他挑的剧本肯定是没错的;第二,他是那种哪怕你只给他五分钟的戏,也会把他身边的帅哥烘托得像一块木头的演员。结果证明我说得没错,虽然我从来不在自己还未看过电影前就像朋友推荐电影,但是霍夫曼所做的甚至超出我的期望,我只是通过对他的演技更加肯定的一句话,就是“连他的背影都有戏”。

然而我还是低估了《卡波特》这个故事本身对我的触动,我原以为和所有描写作家的电影一样,那是一个关于一个作家的生活和创作的故事,却完全没有想到那是关于一个作家死亡的故事。确切的说,是开始死亡的那一刻,英语有一个词的用法特别好,叫做dieing,于是当最后的音乐响起的时候,我有些郁闷的坐在床上,很多年来,第一次因为一部电影感到胸口闷得仿佛一块石头堵在那里,既不能喊也不能叫。我跑到阳台上去透气,看着窗外风雨交加的北京之夜,一丛树冠就在我的床前被狂风吹的乱摆,茂密娥叶子被雨水淋成墨绿色,在灯光下黑黝黝的,却闪着光,我想着卡波特和他的这一段岁月,然后我想起我自己的写作,感觉自己就站在一个悬崖上,随时都可能坠落。

写作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情,没有人在我写作之前告诉过我,我被它改变,当我发现这一切的时候,它已经成为我一生不可丢弃的一份信念。我想卡波特也一定是这样,但是他比我才华横溢,所以写作给他带来的远远不止于精神上的支撑,它给他带来的是,一切,它给他带来爱情,带来荣华富贵,带来沙龙圈里的热闹繁华的生活,最重要的是,它给他带来一种信念,使他傲然于世,永远可以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察看着身边发生的一切。

对我来说,这也是写作能给写作者带来的最好的东西,假如可以锻炼出一副旁观者的眼睛,那么这是上帝赐予你的一份礼物,所以在影片开头,当人们问卡波特,他是否要对自己的作品诚实的时候,他说,不需要。请相信他说这话的时候并不是要存心欺骗读者或者上帝,而是因为他的内心中已经找到了作为一个观察者独特的处世哲学,他可以是社交界的宠儿,可以是一个男同志,但无论他是什么,当他写作的时候,他是上帝,他用他的眼睛冷冷的看着这个世界,洞悉着一切,这个身份使他即便是身在人群之中也可以常常跳出重围,将目光凌驾于一切之上的俯视这世间的红尘变幻,要知道这是上帝看世界的角度,所以他怎么能不骄傲。

他当然是自恋的,每次当他作为第三者旁观上流社会来来往往的名人名媛的时候,当他面对崇拜他的芸芸众生的时候,他都会发现有一个叫杜鲁门•卡波特的家伙是那么的与众不同,他跳出了世间的桎梏,敢于嘲笑一切,于是他付钱给火车上的黑人乘务员,教他说文质彬彬的句子赞美自己,他欣赏着一切,即是戏里的演员又是戏外的观众,兴致勃勃,以至于当耐尔说,你付钱给他们了,他还很奇怪的问,你怎么知道。

一切都是春风得意,他靠自己的人生哲学征服着这个世界,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指责,他自有他自己的道德模式。他是自信和坚强的杜鲁门•卡波特,没有人能轻易将他改变,直到有一天,他碰到了佩里•斯密斯,一个四命在身的杀人犯。
人人都知道佩里•斯密斯是一个危险的存在,但是对于卡波特来说,他的危险是另一种不同的含义,他用他惯常用的方式去接近他,他希望从他哪里知道那个血腥的夜晚所发生的一切,他希望写成不朽的传世之作,试图反应佩里所代表的那个贫穷的,挣扎于地下的美国,和被害人一家所代表的安稳,保守的美国在那一夜激烈的碰撞。

可是杀人犯佩里•斯密斯到底是什么呢?在卡波特的心中,至少是最开始,他只是他写作的工具,一个符号,一个观察研究的对象,仅此而已。他可以保持对这种研究对象不动感情的旁观和分析,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采取欺骗的手段来获得他们的信任和感情,这在他来说都是不违背道德的,因为他是以一个作家的角度来看他,来欺骗他,上帝派他来诠释这个世界,这是他的才华,也是他的任务,所以即便有那么一些欺骗,他也是心安理得,没有丝毫的歉意。

但是这一次,卡波特错了,他遇到的几乎就是他的影子,按照他自己的话来说。“我们似乎是同一家庭的兄弟,只是佩里从后门离家,自己走了前门。”他们有着同样被世界抛弃的童年,对命运不服气的倔强,同样的敏感和悟性,同样追求这不庸俗的生活,他们甚至同样试图在这场相遇中利用对方,卡波特要不朽,佩里要自由,只要卡波特能在他的书中让人们相信他和同伙并非预谋,他们就有活下去的希望。

卡波特当然不会像佩里要求的那样做,一个过失杀人的杀人犯,怎么可能让他的作品不朽?所以在佩里那里,他的书永远是“未完成。”当佩里指着报纸问他为什么把书名取为《冷血》的时候,刚刚和办理佩里一案的警官炫耀完书名的卡波特甚至可以不动声色的说那时书商的所作所为。作为一个同样是写作的人,我曾经试图想像着卡波特当时的心境,他一边在书中令人信服的将佩里塑造成一个的冷酷杀手的形象,这将让佩里绝无生还之路,另一边以同病相怜的身份成为佩里的监护人,这两个卡波特哪一个才是真实的卡波特,也许两个都是,区别只是,佩里和他太像了,这一次,他太入戏。

上帝没有站在卡波特这一边,也许因为拍了卡波特脑门的本来就是魔鬼而不是上帝,不管怎样,他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他如此自恋,以至于他无法不去爱像极了自己的佩里,一方面他要不朽,可是这不朽却必须要以佩里的案件盖棺定论后,要用佩里的死才能换来,他选择了后者。然而这选择的结果却整整耗尽了六年,当所有的诉讼终于走到了结束的时候,卡波特自己也已经近于崩溃了,他试图逃到遥远的小岛上,但是佩里却紧紧的抓住他不放,写作有时候就是这样一件事情,当你试图进入一个人的灵魂的时候,你发现你已无法轻易离开。除非那个人死。

那个人终于死了,卡波特去参加佩里的死刑,看着他还能对自己笑,看着他脸上对自己的宽容,看着他眼睛里对自己的灵魂也同样是清清楚楚,他看着他死,他的身体从高高的脚手架上坠下的时候,狠狠的砸在他心里。砸得他内心深处那个建筑好了的卡波特王国终于分崩离析。

他哭着给耐尔电话“我做了所能做的,真的。”耐尔说,“也许吧,不过事实是你不愿(让他们再活下去)。”

你可以对你的作品和读者不诚实么?也许你能够,以作家的名义,但是你可以对自己不诚实么,也许你永远也做不了那么彻底。即便你是一个作家,你觉得是上帝恩准你可以突破自己的底线甚至没有底线,但是有一天,你发现,你仍然要像所有人一样,为此付出代价。我一直在猜想,在这整个的过程中,最让卡波特郁闷,也最让我这个观众郁闷的是,佩里其实什么都知道,他们是两个明眼人在演盲人戏,而他到了最后一刻,还要在彼此都心知肚明的情况下像佩里撒谎,其实他试图坚持欺骗的与其说是佩里,还不如说是他自己,而佩里,则淡淡然的给他相当的配合,他要他死,要求得自己的一个解脱,他最后满足了他,给他解脱,给他自由,然而一个人的死却没有给两个人都带来解脱,解脱的只有佩里自己,而卡波特,等待他的是万劫不复。

在卡波特从刑场回纽约的飞机上,卡波特看到佩里遗物中给自己画的一张画像,那是佩里眼中的卡波特,和卡波特写佩里的书都适合同一个名字——《冷血》。

在那以后,卡波特果然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东西,但是他的灵魂再也没有得到过自由和安宁,他再也没写出像样的东西,1984年8月25日,卡波特因酗酒过度而死去。终年59岁。

这部电影看得我浑身都冒冷汗,一个写作的人,最怕的可能就是这种事,某一天遇到某件事情某个人,就让你再也写不出任何东西来了。莎士比亚说,“没有思想的文字是上不了天堂的。”然而有时候,我们想尽一切办法靠近上帝,却发现自己一脚踩进了地狱,无数作家为此付出了太多,卡波特也是如此,不管他的方式为不为人称道,作为一个同样写作的人,我都深深的理解他,并且依然喜欢他,因为我打心里明白,写作是一种多么危险的游戏。

 短评

杀手偿命,他的故事才能有结局;恶魔苟活,他们的故事方能继续。以为自己只是一片止痛的阿司匹林,却成了死囚窗口唯一射进的光柱;以为对方只是为五十美金狩猎的嗜血秃鹰,却成了喂食婴儿乳酪的猎物。就像霍肯村再不熄灭的窗口,日后无论在哪里行走,那男人的眼球都会移植给任何人,凝视他的冷血真容。

7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冷血告白。21世纪以来最好的美国电影之一。黑暗、复杂到震撼地说不出话来,非常打击人。以致于一丝光亮的出现,都那么残忍地令人作呕,是世界本身(而非人物)。无论是剧本还是表演,和《狐狸猎手》《点球成金》一样,几近完美——以最朴素的表达,完成对人物对世界深刻复杂的洞悉,冰冷至极。

8分钟前
  • 徐若风
  • 力荐

当绞刑执行的那一霎那,两个人都死了~~

9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他说我在利用佩里,又说我已经爱上了佩里,我实在想不透怎么可能两件事情都是真的。"是的,亲爱的,一切都是真的,因为你就是其中最好的演员。当跟你对戏的人死亡时,你的灵魂也跟随他一同死去,只余一副酒囊饭袋的身躯苟活于世。

13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像一部装裱精良的未拆封笔记本,精致的表皮,有一两句谏言,其实里面什么都没有。

14分钟前
  • 错乱天堂
  • 推荐

有些东西击中了我

17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力荐

先看完了非虚拟小说《冷血》,又看了我自认为是少数派经典的黑色电影《冷血》,再把《卡波特》重新看了一遍,有趣的是,即便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小说家与导演,导演与另一个导演,在演绎堪萨斯这个案件本身时都在叙述上呈现出罗生门的状态。回到这个电影作为传记片,没有挣脱人性挣扎之类的陈词滥调

22分钟前
  • 袁牧
  • 还行

這故事是如何得到劇本獎項肯定的?全奏本除了幾顆亮點閃爍,通通是空心塞棉花。要不是導演把這些空心噴入名為蒼茫的氣氛,劇本可以一小時內收結。是演員與導演救了此片阿。

26分钟前
  • 焚紙樓
  • 还行

还不错的电影,演员的表演都很细腻

31分钟前
  • 牵不到的爱
  • 推荐

【B】喜欢影片整体肃杀冷酷的氛围。霍夫曼演的确实好,娘态尽现。

35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在读《冷血》的同时放这部电影,真实和虚构的边界会进一步扭曲。书是卡波特对案件的重现,电影是对卡波特重现案件的重现,同样的情节和描述会出现在不同的人身上,rio迷幻。

36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我爱这种冷静的叙述。

38分钟前
  • 飞年
  • 还行

惊为天人的演技完美诠释了天才与残忍,冷血是最后的感觉

42分钟前
  • 倩婧箐菁靓
  • 推荐

《蔡康永》

46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还行

起初对卡产生兴趣,看完对霍佩服不已,转而翻起他的访谈。卡的标志性娃娃音,基而不娘的言谈举止,情与理的微妙挣扎,霍演得出神入化。他说为保住卡的发声习惯,强迫自己说了六星期,即便会吓到别人。94%对话都记住,语言藏冲突;脸部特写转场,放大敏感值。派瑞遗物里那画像...藤井树么?

51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我其实觉得霍夫曼的表演有点用力过猛。

56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对于没看过小说的我来说,这电影又臭又长毫无趣味

59分钟前
  • arlmy
  • 还行

这是怎么样费心血的演出

1小时前
  • 城南草木生
  • 力荐

贝尼特米勒真是这个时代最好的导演之一

1小时前
  • KREJERK
  • 力荐

慕名而来,看来我还是不适合看此类型电影。

1小时前
  • 荆棘鸟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