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突然脑袋里突然唱起了:美丽的松花江,波连波向前方,川流不息流淌,夜夜进梦乡。
很奇怪这部剧我看的时候应该还没上学,可是这些年却一直记得这个剧名和这首歌,我现在恐怕都能完整唱下来。
脑海思绪万千,不知道从何说起。
我们一家人围着看电视的日子也不会再有了吧。
2020.1.29
大概是花了三天左右的时间看完了42集。已经记不清是小时候大概几岁和父母看的了。只是在偶尔的时间里突然想起这部片子,网上搜索才发现是1992年的作品。距离那个年代一晃已经二十多年过去,曾经关于剧情的记忆已经变的残缺不全,现在看来,真的很压抑,可能是因为曾经一直被客订在教科书里关于文革关于知青的只言片语,当由于一些机会接触到全新的历史时,认知被强行改变,完全无法接受,无法接受他们在那个时代的言行和情感,可能这种无法接受就和现在的00后95后不能接受我们一样,有时代的隔阂,也有历史的烙印,老韩的死、小玥的堕落、小嵩对那段挚真情感的释怀,让我感慨、唏嘘、流泪,彷佛我曾经经历了那个时代的变迁一般,不得不说,这是一部真的很大胆的片子,比现在什么的网红、什么广电都来的真实,而最让我内心憋闷的是 似乎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情感随着那代人的逝去,已经悄然的不复存在了。ps:如果你和我一起看了这部片子,你会有怎么的感叹呢?
本想把书看完再写的,但还是趁着重温后来写写这部我最爱的大陆剧
这年代恰是我父母的年代,上山下乡,一个决定可以让未来的命运会发生巨大转变的年代,这是现在没办法遇到的,就像我妈说那时候工人阶级最伟大,所以她放弃了银行,去当工人,工人嫁给工人,然后就是现在的下岗内退不景气,想当初,哎。
小时候看时,最爱刘振兴,我不知道电视为什么把书里的名字吴振庆改成刘振兴,看来我从小就喜欢大气气派的男人,我妈也喜欢,我爸也会跟着看。
电视剧从主人公们小时候开始,主要描述王小嵩一家,因为没看书,电视剧前几集又没仔细看,不太明白作者的设定,本以为青少年戏份最多的王小嵩是男一号,但中年后明显刘振兴成为绝对的男一。
孩童时期选角明显模仿中年选的,脸和身材的框架完全相同,然而少年时期不知什么原因有些角色形象相差了不少,尤其是刘振兴的角色,选了个阳光美少年,我还四处问了男演员的名字,因为网上都不找到,才知道只客串过一部电视剧,是陆毅的同学,没再演过别的,实在太可惜了。
成年后,故事从徐克惹祸,刘振兴相助打架坐牢,王小嵩找死去朋友妹妹(这个片段记不太清了)开始,那个年代都是有情有义之人,刘振兴召集人为徐克打架,韩德宝作为警察以他为首默默帮助兄弟找100个知青签字画押争取刘振兴无罪释放,他的工作明显是靠着岳父得来的,作为倒插门女婿为了兄弟得罪了岳父,但是妻子虽然嘴上不满,心里还是默默支持着丈夫,这个年代的夫妻情意真的就是把对方的亲人和朋友也当亲人和朋友。刘振兴是满心系着朋友为朋友张罗一切敢担当的大哥,王小嵩是不善表达内心细腻有文化但好似有些懦弱的,自己对待郝梅的感情没有尽心,却责怪刘振兴骗自己郝梅已经死了,即便电视剧里若有似无的展现了他的一些缺点,但他仍然算是个对待兄弟父母很用心的人,在与刘振兴做生意时为兄弟隐忍的两肋插刀。徐克就是爱惹事,混社会,吸爷(就是倒买倒卖赚中间价?)也是有正义感的,心比天高,韩德宝老实本分默默为朋友为工作奉献着一切。四兄弟性格各异,命运不同,但都像我们的身边人,演员不像是在演,每个人看着都亲切。
两个女生成年后的故事从刘振兴被工地辞退换煤气罐碰上张萌和王小嵩送母亲去医院碰上郝梅开始,前者时髦冷艳后者清贫困苦,(两个女演员个人觉得张萌长得颧骨些高有些俗,我倒希望还像小学少女那种圆脸性格和脸产生反差,虽然冷艳,虽然时光留下了痕迹,但是依稀看到少女可爱反叛倔强的样子才好,不过演员本身演的很好,情绪表达到位,而郝梅的演员存在感有些弱,不知道导演刻意不让她哭制造苦难受尽欲哭无泪的效果,还是演员演戏层次感有些弱,哭戏爆发力不够,一直顶着张苦瓜脸表达痛苦)
也爱创世纪的我,总觉得刘振兴的形象像叶荣添,王小嵩像许文彪,韩德宝像马志强,当然肯定是不一样的,但刘振兴的担当大气韩德宝的老实奉献,每个兄弟的不同性格,和比亲人还深的感情,被描绘的被演员演的入木三分。
最后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刘振兴的老婆,虽然胖的要命,甚至于可能其貌不扬,刘振兴对她没有爱情,但是善良又不失可爱,实诚又不失温和,对丈夫理解宽容,对丈夫的兄弟也是有义气够意思。
还有一些想写的和没看明白的,比如张萌对刘振兴到底是不是深刻的爱,还是男人都是她的工具她的靠山,本不和其他人联系的张萌为什么在徐克坐牢的时候又突然热心出手相助了?
1992年的电视剧,如今看来仍然完美。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有这么好的演员演一出这么好的剧。这些演员很多都只演过这么一部,实在太可惜了。如果有什么节目能把他们重聚一起就好了,我真的把他们当做剧里的人了。。。
小时候我们把电视剧分成三种,武打片,打仗的和生活片,小孩子总是偏爱武打片和打仗片。而《年轮》,是我人生中认真看,而且喜欢看的第一部生活片。记得94年冬天时候,江西台先播放《年轮》,年轮播放后预计要播《白眉大侠》,当时对年轮无感觉,还嫌太长了,希望早点播完好看白眉大侠。然而转年到了95年的初一暑假,中午播放的《年轮》,莫名的深深吸引了我,每天个村里的小伙伴们守在电视机前,感受着主人翁们跌宕起伏的人生。
那年夏天深深的印在了脑海,成了我人生中挥之不去的记忆。现在还能感受到那种,学期结束、暑假中无拘无束的快乐,宁静的暑假中午、阳光明媚的午后,一群小伙伴们,尤其是和我喜欢的几个大哥哥一起,凑在一起看电视的美好时光,而且喜欢看完后一起回味,一起讨论,那段岁月真的是太美好了。我至今还记得一位婶婶对郝梅命运的感叹,至今我想起来还是感同身受。
现在想起来,《年轮》,以及看《年轮》的那段时光,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变成了我的一种乡愁,以及童年美好回忆的一部分。想起这部电视剧,更多的是回忆那段无瑕的时光吧。
有时候我总会有一些浪漫的想法,总想去抓住过去那些美好的事物和时光。而同样在夏季的午后,再看一遍《年轮》,再感受一次当年的那种美好,变成了近年来的一个心结。不比以前了,现在诸事缠身,要想在中午安安静静的看会电视,也是一种奢望。而且如果还希望能正好有那种心情,变成了一种可遇不可求的缘分。然而,去年夏天,我有了这种缘分,真的重温一遍了。还是能同几个主人翁一起,经历那些喜怒哀乐,还是能感受电视中岁月变迁,带来的人事悄悄改变,尤其能感受到回忆中那种童年夏天午后特有的宁静,真好,有时候觉得人生还是很美好的。这次重温,也了结了我多年的一个心愿。 而今年写下这段文字,也算是对去年那次重温的一个了结和交代。
有些东西,之所以对你重要,是因为它代表的是一段岁月,一段回忆,也变成了你人生经历的一部分。感谢生命中的那些相遇,谢谢
不知为什么这部电视剧始终在我脑海里。其实看的时候很小,具体的情节记得不是很清楚了,里面的演员好像也不是多有名,但这部剧留存记忆的感觉却很不一样。就像高高的白桦林被风吹过,叹息着却鲜活…亲情友情都在岁月的长河里变了模样,初心很难保持。那个人,那些人都早已不是当初的模样,可是为什么回首时却依然想流泪。看完年轮就像跟着他们一起走过了岁月,走到了总想回首的地方,人是到了一定年纪就想往回看吗?总会想起自己的来时路,这一路到底是怎么就走过来了?到底什么才是会真正属于自己的?
那么美的家乡,那么好听的片尾曲,那么青涩的孙悦,那么浓的知青情结,那么经典的电视剧……
也许正是那一代经历过文革的人才可以拍得出那种感觉,技术的升级、道具的精良和画面的提升无法更好地对其精髓的表达!
现实主义,伤痕文学,浓情化不开,喜欢这群人后来的离合聚散,多年后每个人物都记得住,韩德宝太经典了。当时还发行了剧版音乐专辑,高高的白桦林里有我的青春在流浪~
拉着拉着你的手,才发现故土难离…
小时候虽然跟着大人看了那么多电视剧,但记住的真的凤毛麟角,年轮属于印象最深刻的那一部。 改革浪潮下的东北,悠扬的旋律下,六个孩子挽着手从人生的道路上一路走来走来的画面仍然感动着我。韩德宝牺牲的那一刻真是哭的稀里哗啦。
“问爹问娘问夕阳,天上有没有北大荒…”
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
前段在电视上又看见...
据妈妈说,是小时候和奶奶一起反复看的电视剧。
看完后好多年···学到梁晓声才知道这是他的作品改编。
93、94年山东卫视,天天放这个片子,看得疲倦了,只记得片尾曲了。
小时侯看的挺带劲的,现在居然想不起来演的是什么......
小时候看的电视剧,我的家就在黑龙江,所以对这部有特殊的情感,虽然剧情记不清了,但我记得那个年代,还有歌曲,美丽的松花江,波连波向前方,要是有高清片源就好了
回忆向。梁晓声小说改编。最早的知青文学启蒙。
今天看到有人讨论这部剧,本来以为自己没看过,但是看完一篇影评就慢慢回忆起来了,这部剧当年特别火,很多人都追着看,但是这个剧也真的太悲伤。看着是几个人事儿其实这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人这一生走过来,真的不容易。
看哭上一代人的一部经典电视剧。
额我看的是剧本小说。我就把看小说的感受写在这里吧。我把550页的年轮看完了。。。满脑子都是震撼与感动。我不止一次因为书中情节而眼中含泪。六个主人公,北大荒的知青生活,四十年来共和国生活的年轮。他们错过了彼此的爱情,在时代背景下打拼。正如书中所言:“也许,只有友情是时代馈赠给他们的一份遗产,无论它在今后的日子里,对他们每个人有什么特殊的意义,而一个事实是——他们的这一代大多数人,正是依傍着这么一种友情,走到了今天,走入了他们四十多岁的年轮,它已经结晶在他们的年轮里。”他们的人生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各种生离死别。从儿童时期开始,直到四十多岁,看遍他们四十年来的人生沧桑。
这个可能是我有记忆的第一部电视剧了(非儿童剧)
看着挺有粗糙的年代感,当年那些语言现在看起来有点可笑了
绝对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