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点:
虽然叙事是完整的,就是因为完整的所以安排感很强,比如主角逐渐疯狂的唯一交代就是家里双亲自幼没有陪伴,这在我看来是不成立的,我也没有陪伴,就没有这样的动机。再者更主角是满嘴反无政府主义,反存在主义,修正主义的法学院高级知识分子,很难做出激情杀人这般事情,而且在我看来也不是很激情,只是小强盗般的无脑屠杀。
男二线,监狱的后半段在我看来无非是想表现男二已经成神,无条件的对所有人好包括敌人和上帝视角飞来的镜头。但是这个成神也没有什么缘由,入狱之只是一个普通的好人,毕竟还删了大婶一巴掌。如果是人变神你要有一个更具体的事件吧,只有飞来的上帝视角镜头。如果不是人变神,是生来神,那入狱前后动作也不是很统一。
女主线,比之上的两个好一些,但是我个人认为一些表演上的安排可以更真实,比如拿到巨款,比如目送丈夫送到远方监狱,作为一个贫农阶层的人,她的表演(导演的安排)还是过于平静了。
另,想结合社会和神性题材,4个小时也不为过,但是从设计的角度来讲,两个都讲就很难突出一个重点,而且可能玩成1+1<2的结果。而且在我看来,整个男主去外省躲罪导演是想拍《密阳》探讨的其中一个主题就是寻找救赎,但是往4个小时的电影里再塞一个密阳是不可能了,只能不三不四的结束那段。
优点:
巧妙的阐述了暴力变革(即马列修正主义)的悲剧性和不合理性,很推荐徒有抱负的知道分子看一看。
剧本方面,很好的从侧面刻画了男主这个逐渐疯狂的巨婴本质,尤其是返家之后逐渐的不修边幅和放弃生活一般的身材,最讽刺的一幕就是挖出之前的赃物兑换现金然后借此抚恤家属试图找到安慰和救赎,进一步反射出男主想当然的单一思维。而且导演不断的给男主看书的镜头,即便是在逃亡的生活中,而最后无论获得了多少知识,男主只能一步步陷入弑神和疯狂的境地。尤其在用金钱无法满足救赎的时候,男主发现只有疯狂能让自己平静,这个反差也是本片最亮眼的弧光了。不过我觉得姐姐的那种傻白甜和巨乳的选角决定有一种诱引观众的作用,也算是从某种方面使用了希区柯克的炸弹理论。
相关推荐:
《密阳》《幸福的拉扎罗》《玉子》
250分钟的电影在拉兹.迪亚兹的作品里算是短片了,并且在叙事节奏和叙事方式上不论故事性还是可看性上都算照顾观众了。凶杀、强奸姐姐、监狱风云、堕落、死亡,这些深刻又富有吸引力甚至猎奇的元素让无尽的长镜头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至于太过沉闷与无聊。腿部受伤的年轻男人杰奎因,有妻有子,欠下高利贷,放高利贷的肥婆神态傲慢,语气轻蔑,杰奎因因为要回被妻子当作押金的结婚戒指被高利贷肥婆拒绝而殴打了肥婆,这是他被冤枉入狱的原因。法比安是一个法律系学生,成绩优秀,受老师青睐,经常在咖啡厅里与老师们摆龙门阵,聊着知识份子式的内容,并且他是一个愤青,对社会不满,从小与姐姐相依为命,父母远在海外,整个成长过程像是我们常说的“留守儿童”。他也经常与朋友们在街头巷尾喝酒闲谈,有说有笑也有矛盾,总体来说他就是一个有志者不甘平庸却不得不接受平庸以及受到成长困扰的年轻人,他同样欠下肥婆高利贷,他找老师借钱,但最终压抑和迷茫的他杀掉了肥婆和她的女儿,而这桩谋杀案的罪名却误判在了杰奎因头上,因为他殴打肥婆的画面拥有目击证人。这就是影片中两条主要故事线的开端,接着便兵分三路描绘了杰奎因的狱中生活、妻子的穷苦卖菜带孩子的生活以及法比安的逃亡、内疚、崩溃、坠落的生活。
这其中杰奎因在监狱里的段落和法比安回到家乡的段落是情绪感染力和张力以及压抑程度最高的章节。虽然迪亚兹用一首悦耳的吉他曲为监狱生活增添了些许光亮,但随后监狱里隔壁牢房的大哥暴打杰奎因狱友的画面血腥残暴,低角度的固定镜头就像偷拍摄像机一样模糊了真实与虚构,拳拳到肉,但最吸引我的却是一旁的猴子......不知它是否感到恐惧。而一直善良、乐于助人的杰奎因在之后被大哥用刀割手将监狱里的紧张关系提到顶峰。但之后杰奎因对身体衰败的监狱大哥温情的抚慰和对话让人动容,这样善良的小人物关照对方的温情却又残酷的画面让人想到了《离开的女人》里同样含冤入狱的中年女人与易装男同性恋者在屋子里互动以及相互取暖的底层坚强气息,这是迪亚兹电影最有魅力的时刻。如此善良的杰奎因被迫入狱,作为底层不懂法的平民,他和妻子无能为力,而造成这个悲剧的却是一个精通法律的人,很残酷,很讽刺。最后出狱的杰奎因与前来接狱的妻子双双死于回家的车祸,镜头扫过遍地的尸体,远处是燃烧的大巴,随后下起了上帝的眼泪。正如他的妻子所说,如果当初让杰奎因去国外工作就不会有这些鬼事了,这样的感概正好对应了法比安。身背负罪感的法比安给街头卖菜的杰奎因妻子钱但遭拒,这是他怯懦之下残存的良知,之后便彻底丧心病狂。法比安与姐姐的互动充满对抗也充满情欲,尤其是姐姐满满溢出的迎合。姐弟缺失的父爱在如今小有资产的姐姐这里试图弥补,弥补家庭的关爱,以至于太过强势。而法比安已经千疮百孔的内心对此则是极度反感以至于最终摧毁一切。从冷漠的回应到强奸姐姐再到杀死爱狗,一个本来可以步入精英阶层的年轻人彻底将灵魂交给了撒旦,这一切的诱因太过复杂,个人、家庭、社会,每一个元素叠加在一起跟随着时间成为历史,事物是历史的总和,直到终结(死亡)。
3.5。补标6月。
定机长镜缓缓舒,忧国忧民促膝谈,两家之悲民之极,人生就终生永灭。
喝不到水,他人的血也解不了渴;吃不到饭,自己的肉还充得了饥。3.5
主持人說,這部電影可能很艱深,但它只有四小時(以前他的電影是七個多小時的),而且是彩色的(以前他的電影是黑白的),所以,enjoy the movie。題材很宏大,涵蓋政治社會宗教人心,在越來越多人把長鏡頭用來炫技的年代,拉夫達玆簡樸至簡的長鏡頭依舊單純地為電影服務。
开端、终结与延续。
不这样,能怎样结尾呢?
影像的质感太好,简直是曼多萨极端的反面。向来不觉得拉夫·迪亚兹的松散有任何问题,室内外空间都非常开阔(声音/动物),这一部也借由摄影机的极缓运动靠近/远离不同现场。整部电影的时间性表达都是后滞的,要借由人物状态的变化来察觉时间的迁移。而凶杀与车祸两场,都紧接着梦醒/沉睡,要区分两者是先后还是层级关系,同样要通过下一场来辨别。尤爱Joaquin的几场梦,借着低角度的航拍镜头飞行几百里回到家乡,透过窗口观看妻子跟孩子入睡。四年后,妻子探视他时说孩子长高了许多,Joaquin说他知道。于是,下一幕惨烈的事发生时候,我仍希望那是在梦中。
除了慢就是慢
一个追求自由却被自己囚禁的知识分子与一个在不断囚禁中找到自由的劳动阶级 他们的自我定位与因此而来的命运构造出了一整个国家甚至人性的病态 导演简单而直接的拍摄手法很引起我的共鸣 所有东西都在它该在的地方
圣诞快乐,瓦瓦先生
将2个小时的内容拉长至4个小时,有点唬人,对政治、司法和宗教的探讨只是导演借演员的嘴来夹带私货,这类愤青的言论确实更适合电影。对于民族、历史和现状的挖掘倒是力道十足,在制度和贫穷面前,在两个主角身上,这两个家庭悲剧有着同样的病根,也能够代表这个民族底层人民生活的两种极端。★★★★
以后也适当多整点彩色片吧。。。
有评论说 是“松”影像 还算准确
哲学,政治,四小时,《爸妈不在家》里的菲佣
Jeanne Dielman式反快感现实主义美学。固定镜头配搭宽银幕造成棺材板构图,不少镜头大棺材中还套着小棺材。角色在四小时多的漫长时光中深陷棺材空间中无法自拔(时空的深陷),唯有梦中镜头才得自由移动。是为现实映照。
尴尬的地方或许就在于时长与长镜明显冲着宏大与史诗去的情况下,却并不能提供与之匹配的厚重与细节,看似时长可以容纳丰富,但对平铺直叙剧情和简单乏味主题的聚焦,展现了意图升华至经典,却时刻缺乏一口气的状态,人物繁杂内心与事件庞杂内容都浮于表面,难见真正的触点,也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左派青年基于自己看法所实施行动而导致想要帮助家庭的行动,却成为遭遇悲剧的原因就显的刻意和匠气了,长时长都冲淡不了这种构建,更就不遑论对“历史的终结”的表达了。固定镜头的推轨/变焦,摄影机移动的长镜头语言见佳句未构成佳章,后段运动频繁才得以有更深刻的进入感,反倒凸显的本该有“深入”功能的取景渐小刻意了起来。与文本相比,明显形式盖过了内容,而且细究单个段落的影像,无讲述主体的时刻时时发生,无意义叙述真正变为了无意义。
这部的观感倒是好了不少,不喜欢的地方在于觉得指控性有些强,而且这种指控性也并非如同题目一般宏大到历史终结。好在漫长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这种指控性,无聊无趣无意义的段落才是精髓。
拉夫达兹的固定长镜头太棒了,让观众对电影中的时间与空间有了极其真实的触感,电影虽然很长,但剧情却相当简单,也是围绕三个主人公进行叙事的,上层知识分子与下层农民,简单的剧情下,导演却加入了对当今菲律宾社会种种问题的探讨,并直击了那段被遗忘的历史,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
关于摧毁与重建的辩证法。
验证一个开头就点名的主题本身形式陈旧 就是在纪录调色质感里 还有对人物长时间的凝视带来的反思感和对“罪即他罪·罚唯自罚·留下女人” 三个角度的描述上很有力度!!!p.s. 明明 Lav Diaz 很多作品的机位都不是固定的 有手持跟拍 有基础的摇移推拉 pan tin 等等 为什么看片不细致的脑子记不住的总爱贴标签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