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值得让人思考的电影
这部电影有几个让人思考的地方
一,魏敏芝寻人的主要动机恐怕是为了自己的50块钱(虽然后面可能有所变化),而她寻人本身这件事是不折不扣的一件好事,在中国,人们习惯认为做好事的人都出于一种于高尚的动机,所以后来电视台的主持人在车上会问魏敏芝"你为什么一定要找到他呢"这样的问题,她肯定下意识认为魏敏芝会说"他是我的学生,我不能让他失学"之类的话,但是魏敏芝默然不语.
二,在魏的寻人过程中,有遇到好心人,比如叫醒在马路上睡着的魏敏芝的中年男子,有碰过钉子,比如电视台值班室的那位阿姨,张慧科也遇到一个还算不错的小饭馆老板,这些人都出于一种正当的理由没有给魏敏芝和张彗科进一步的帮助,比如那位中年男子可能赶着要去上班,那位阿姨是按规章制度办事,对那位饭馆老板来说,能赏给小彗科一口饭算不错了,这些姑且称之为一种"正当的冷漠".似乎无可指责,但总让我们心里感觉不是滋味.
三,影片最后,电视台出面,好心人响应,捐钱捐物,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不断看到这样搞运动般的情景,一般是一些病人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捐助,脱离了困境,可是我们大家都明白,需要帮助的远不止这些人,而依靠媒体搞捐钱活动的这种方式也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
2 ) 一个都不能少
张艺谋说:“《一个都不能少》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很平实、传统、司空见惯甚至非常老套的电影,这恰巧是我们的一个目的:在司空见惯中拍出一份真切和力量来。我们拍电影的人,在今天电影市场的需求下,当然要把电影拍得好看。所以,我们的另一个目的就是:电影除了好看以外,还能告诉大家什么,让大家想什么,关心什么,爱什么……因为我坚信,观众的口味并不如我们所设想的那样单一和肤浅。”
《一个都不能少》纪录片式的风格统御了整部影片的美学,非职业演员、纪实性的拍摄手法、贫困的山村小学,这里面追求一种真实感。不管这种真实感有没有做到,但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感染了很多人。同时因为该影片与政策相符合,国家版权局为影片《一个都不能少》下发了版权保护通知,这是我国第一次对国产影片的版权实行如此正式的保护。但影片里人物在陌生环境--城市的遭遇,成为影片在威尼斯获得金狮奖的重要原因。当然也因为影片中所有的困难都是被电视台台长的怜悯所解决,遭到众多国内影评人的批评。
3 ) 少了些什么?是良心么。
一直有听这片,但是也没啥心情找来看,今天终于在电视上看了。
心情非常的忐忑。
很早就听别人评价张艺谋的电影是在揭中国人的疤。
可是,我总感觉到很感谢他这一回。
中国人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痛,时常让别人揭一下疤,也是好事。
能痛着,也清醒着。
中国贫困山区的报道总洋溢着各大媒体的头版,乃至世界媒体。
可是,我们人群似乎对这一些都麻木了,包括我自己。
我时常也看到些民生问题的报道,心里到底是纠缠的。
但真正我的确没啥行动去帮助过这些贫苦的孩子。
当然,我的经济能力也不能算好,或许也就在贫困线上一点点。
可是,帮助并不是富人的义务。
当然,为富不仁更值得我们去鄙视。
穷人之间没有太多的物质金钱关系,更直接纯粹点。
穷人间守护相助的事情听得也太多,也太无奈。
我时常在烦恼着这个周末乃至今晚去哪里玩。
上街唱K劈酒,把辛苦挣来的钱在迷糊中挥霍。
但是我从来没有给广州的乞丐施舍过一分钱。
也没有给任何援助机构捐任何一分钱。(希望工程好象有)
大概大家和我一样,觉得广州的乞丐是一个行业集团。
中国的慈善机构就是打着幌子的贪污组织。
有那么点麻木,有那么点悲愤,有那么点无奈,也有那么点内疚。
贫困生活的苦,或许很多人都没尝试过,包括我。
我想能上网看到这文字的人,都没资格说他/她感受过那种贫困。
那种感觉不到贫困的贫困,那种认命的贫困。
他们内心与我们一样丰富,但是他们没意识到他们的生活是贫困的。
他们潜意识里就觉得自己是贫困的,没啥丢人的。
是单纯还是奴性?不知道。
天生的贫困犹如身体的器官,影响着一举一动。
可能有些人说:他们没有脱离贫困的毅力与决心。
可是我想说,他们从来就不知道什么是温饱好不好。
中国的社会问题,民生问题,人权问题,制度问题等等,都吵了多少年了。
到头来,还是那个样,那个比原来好一点点的样子。
或许我们在这一点点进步里看到些未来的希望。
但是我依然为我们很多的同胞感到难受和难过。
但是我依然不会给广州的乞丐一分钱。
我也不会给希望工程以外的机构捐一分钱。
因为那只是政府的事,我只是一个生活地层的公民。
不要跟我说公民的义务,先跟我说祖国的义务。
我个人与祖国相比,谁该采取比较主动的态度与措施。
请群众说话。
4 ) 关于承诺、起点与人生——《一个也不能少》杂感
——题记:很久没有看影片了,在晚上近十二点的时刻时候,我竟然鬼使神差的打开了一部电影,本想看看几分钟就睡吧,意外的是,几分钟后看到了那些乡间熟悉的景色和熟悉的人事,触动了根植于自己深处的某根心弦,便在看完电影后,写下了下面的文字,或许是过分的兴奋,写下的文字竟似乎没有什么条理,请大家见谅:)。写完后自己浑身虚脱,疲惫得竟无法入睡,到大概凌晨四点,才勉强睡去。
《一个也不能少》杂感
——关于承诺、起点与人生
我的习惯是到了凌晨一点总要逼着自己睡的,但今天例外,因为在快十二点的时候,我打开了《一个也不能少》。
当我看着一条条乡间的小道,看着一间间残破的屋舍,看到一座破旧的似乎随时都会踏下的学校,看到那一张张只剩下三只脚的桌子,还有那一“条条”用砖头垒出来的“櫈子”,我的似乎快已封尘记忆就这般被这些画面掀开了,藏在我那久待在城市的身体里似乎快被麻木了的情感也这般倾泻了出来,那就趁现在吧,趁自己的身体已然疲惫,让自己的灵魂来做主。
满头白发的高老师要请假一个月,去照顾家里重病的母亲。村长便请来了13岁的魏老师来代课。高老师语重心长的对魏老师说:我这班学生已经溜走了十多个,现在就剩下这些,你一定要代我管住这些孩子,一个也不能少。
当我看到高老师彻夜未眠,我看到了他眼神中的不舍与牵挂。当我看到魏老师重重的点点头时,看到了她眼神中的执著与坚定。在他们简单的眼神里,我看到了他们各自的承诺和对履行承诺的执著。一个虽然已是满头的白发,却依然坚守着自己的讲台,在那摇摇欲坠的教室里,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而另一个才十三岁的孩子啊,却始终坚定不移的去履行她的承诺。哪怕是去搬砖头,去混车,走到城里,去吃剩饭,去终日不停的在电视台的门口问着“请问你是台长吗”……
而我们自己呢,我们这些似乎是高级知识分子的人们呢?
我扪心自问,灵魂胆怯的无处可藏。
当我看到高老师用颤然的手去数着这个月内要用的粉笔“当我看到学生的日记中写道:我非常的难过,因为粉笔给摔断了,高老师经常教导我们要节约粉笔,哪怕是最短的粉笔头,高老师也要用指甲夹着,写上最后一个字”,当我看到老师和学生们用六元钱买了两瓶可口可乐,然后一人一口的轮流品尝时……我看到了一群在贫穷中珍惜,在困苦中寻找快乐的简单而纯真的灵魂。
简单,自然,信任,大度……
我们灵魂在被世俗而多样的生活慢慢腐蚀,是不是从物质的富足开始?难道生活的富足,总会和我们永恒追求的生活的幸福,灵魂的纯净,人与人之间信任和大度相违背吗?
我认为不。那问题出现在哪呢?
问题或许在于,人们在繁纷复杂的尘世中追求各种各样的所得时,却总是忘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这个问题是如此的普遍。当你烦躁不安,当你失意不前,当你怨天尤人,只要你静下心来想想,问问自己的灵魂,自己为什么会这样?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便可以知道答案。甚至具体到你做事没有了思路,当你感觉世事烦扰,再也理不清楚之时,你也可以想想,你本来的问题是什么,你或许便可以走出细节的围陷,走出世事的困扰。甚至当你思考着人生的各种问题时,那人也是无论如何也绕开对这个问题关于人生的思考。
我的思绪就这般的又飘到了关于人生的命题上来。
或许,人生都是由人生过程中的运和过程前已然注定结果的命注定了的。命运的一头是神秘,另一头也是神秘。或许这两端的神秘会是一个圆的一点,而我们的每个生命都是这两个神秘的中间一个渺小的弧线段而已。
可悲或可喜的是,生命只能朝着一个方向延伸。
又或许,人真的有一个完美而永恒的“前世”,我们就暂且叫它为绝对生命,就像一个完美的做制作粉笔的模子,粉笔只是他的一个永不完美的人生实例而已。人的一生就是要找回那个绝对完美而规范的粉笔模子。我们的人生就像是一支粉笔,他不断的以无法复原的消逝为代价,去试图重新塑造出一个完美的绝对生命来。
可悲的是,当去消逝我们生命的时候,却已完全忘记自己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人的生命的本源目的是什么?
千万年来,千万的像我们这样的人就这样混沌的生活着,也将这样生活下去。他们会因为小的得得失失而消耗着自己的生命,会被一些鸡毛蒜皮胡乱的涂写着自己的人生;
其中的少数人,他们仰望天上的星辰,去思考着人生永恒的意义,去执著的走向自己的朝圣之路。
我固执的认为,朝圣者的灵魂一定可以汇聚在一个永恒的天国,在永恒的指引着尘世中的人们通向那个永恒的朝圣之路。我还固执的认为,在我们的朝圣之路上,我们的生活和灵魂都要追求那种原有的简单,自然,信任,大度……才能通向那个永恒的地方,那个地方的名字里,一定含有着真、善和美……这几个,或许,也是一个也不能少——
谷穗2007-7-4日晚至2007-7-5日凌晨于奥体东门
5 ) 一个都不能少.
影片《一个都不能少》改编自《天上有一个太阳》,讲述的是一个山村代课教师魏敏芝奉行高老师的嘱咐________一个都不能少,从而展开的一系列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魏敏芝是邻村的一名小学生,因为帮助母亲生病的高老师代课从而成为水泉小学的老师。高老师在临走时,嘱咐她,班上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正是这样的一句话,她当成了一种信念,她毕竟还是个涉世未深的孩子,身上还存有一股孩童般的稚气。可是,她却具有一种可贵的品质,似雷锋般的执着与倔强,认定了一件事就会义无返顾的做下去。这一点,在她藏明行之时和到城里寻找张会科时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或许有人会说她一根筋,其实,这是一种精神,一种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遇到问题,不抛弃,不放弃,最后到达成功的彼岸。
在这部影片中,运用了叙事蒙太奇的手法,增强了故事的流畅性,使导演的表意和叙事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影片的开始处,乡间的田垄,贫瘠的土地,年代久远的土胚房等画面通过远景的呈现,渲染出水泉镇贫穷的面貌以及当地条件设施的简陋,突出那里恶劣的条件。另外,在魏敏芝发现可以采用寻人启事的方式来寻找张会科时,她立刻就买来了纸和笔在车站大厅的凳子上写了起来,此时,镜头对她身旁的一位正在睡觉的老大娘进行了叠化的处理,导演通过这种技巧转场的手法,将画面处理的很柔和也能表示出老大娘睡的很沉。电影是一种时空的艺术,导演通过这种方式将一晚上的时间压缩成短短的几十秒,体现了一种时空压缩性,也能从侧面反映出魏的执着。在影片的后半部分,魏敏芝作为嘉宾出现在市里的电视栏目中,她坐在摄影棚内,是茫然的,可是当主持人要她对着镜头说几句话时,镜头特写了她的面部,她泪流满面,眼神里满是对张会科的思念以及对这几天教师生活压力的宣泄。导演这样做,增强了人物情感的流露,让观众能够产生共鸣。
在音乐方面,本片采用了音响开头法,通过狗吠等声音,交代了农村的环境,直接明了,避免了罗嗦和复杂,另外,本片运用了二胡这种乐声凄婉悲凉的民乐,迎合了当时的气氛,切合主题,将故事推向了高潮,引得观众融入其中。例如:在魏敏芝被赶下车时,音乐声响起,画面中,她一个人在山路中走着,体现出她的一种无奈与难过,在张会科漫无目的的走在大街上时,此时的音乐便很好的体现了他的那种饥饿的状态和难过想家的心理。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中魏敏芝三段唱歌的戏是非常经典的。第一次,是高老师要她唱,她很羞涩的唱着而且还跑调了。第二次是她和孩子们一起升旗唱国歌,大家虽然唱的参差不齐,可却完整的唱完了,因为这是他们唯一能唱全的歌。第三次是魏教孩子们唱歌,一共唱了两首,可是都没有唱完,跑调的歌,拙劣的舞蹈,反映出当地教学状况的糟糕,师资缺乏,条件简陋。导演并没有通过大量的篇幅去表达,只是通过她三次唱歌就反映出这些问题,这种功力,值得我们学习。
综上所述,本片不做作,以一种很直观、很真实的方式诠释了这个故事,可圈可点,不失为一部佳作。
6 ) 支教过后更有感触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突然很想念我的学生们。
前年夏天,我也曾走进过那样的一间教室,在江西墩头。虽然房子不像电影里般破旧,但是孩子们的神情和言语却让我几度恍惚,以为电影里的孩子就是墩头小学的孩子们。
很真实,真实到我的心很疼也很内疚。支教结束后,我便再也没有回去过。甚至就要忘掉孩子们涩涩的表情。他们一定在等着我回信。但是我却很少写过回信。
近段时间,很少因为电影掉眼泪。这次却连止也止不住,也许是因为感同身受吧。
一直很想帮助他们,但是却从来不知道该如何做。那些慈善机构(譬如说麦当劳的那个捐钱箱,也不清楚钱到底用到哪里去了。),我也不是很信得过。总觉得要身体力行才可以,一定要看到孩子们手上握着东西才会觉得踏实。
很多人不待见老谋子,可我觉得他行,至少我做不到他能做到的事。
也有很多人批判这部片,就是因为它的国际影响。我觉得很好笑。往往是自信的人才会勇于坦露自己的缺点。难道我们的民族真的就缺乏那份自信吗?
中国式的一根筋~~
个人不怎么喜欢略显煽情的二胡配乐和结尾处形式主义的交代字幕,但这依然不影响电影整体质量的优秀,这首先归功于一个扎实可信的剧本。透过找人这一简单事件,我们看到了社会中形形色色普通人的性格,去感受可能魏敏芝自己也不可言喻的动机,一种与生俱来的诚信与执着的朴素品格。
魏敏芝的倔强执拗其实更多是来源于自身的生活所迫与早熟的契约精神:一个都不能少才有那50块酬劳。至于教书育人,她实在没有太大兴趣,所以祖国花园唱跳得很生涩、一盒粉笔碎了也无所谓、写完板书就径直离开教室独坐门口。单论学苑传统之精神境界,别说告假的高老师,就连班上那位女班长她都不如。但恰恰是这个传统意义不完美的利己性人格最终造就了相对完美的利他性结果:通过执着寻找张慧科而引起了城里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注意在寻人过程中魏敏芝解决路费和拉知情女孩同找两件事上都运用了与契约精神密切相关的商业思维:前者获取报酬,后者支付报酬),改善了小学校的教学条件。而这些改变都是她的前任那位高风亮节不计得失默默奉献的高老师无法做到的……旧有模式下难以突破的发展瓶颈可由新思维迎刃而解。张艺谋拍的其实是一部“入世宣传片”。
可能在欧洲学院派眼里,这是一次高举新现实主义旗帜的伟大致敬,这是一部中国版的《偷自行车的人》,可是对于大多数中国观众来说,这就是一部各地小学会组织学生集体观看的彩色故事片而已。
讓人窘迫的故事 於心不安卻又覺得過分渲染 對於苦難的深層原因呢 並沒有揭示一點 無非是 什麽是什麽的路子 且不說有多少言過其實
你还记得用粉笔在黑板上很认真的写出一个字的感觉吗?
小学全班组织去看的电影,有很多人感动的哭了………
确实,对于教育来说,一个都不能少,可是,对于现实来说,金钱却不能少。
张艺谋二擒金狮奖之作。1.非常质朴而粗粝的写实主义,所有演员都以真名实姓入角,口音接地气,前半部在村看人,后半部进城寻人,如此真切地呈现出部分乡村教育条件的落后与城乡间的差异与鸿沟。2.对乡村人的直接、稚拙与固执倔强劲儿的描摹及权力机构的通情达理同质于[秋菊打官司]。3.魏敏芝的狂奔(两次追村长车)、被体育老师选中的长跑能手与向城进发的长途步行契如[我的父亲母亲]变奏。4.在乡村强调移动,在城市则凸显静态与蹲守,一如两组绵长的叠化蒙太奇(以毛笔写百张寻人启事&在电视台大门口询问每个人)。5.万能的台长+对电视节目媒介生态的剖露意味深长。6.对钱的计算才是真正实用的应用题,从教歌忘词到真实搬砖。7.对教课与代课中熊孩子们的捣蛋日常深有体会,至今依然适用。8.由极尽节省的粉笔头至每人尽情写字的彩色粉笔。(9.0/10)
魏敏芝:“张慧科,你在那里?我已经找了你三天了,你快回来吧!”看到这儿我近乎流泪了。在张国师的电影中,普通老百姓与手握权力的政府领导之间相距如此遥远。他的电影总是试图令冰冷的制度站在人情的对立面(《秋菊打官司》也是如此),老百姓办事难的情况依旧普遍。而这很值得当权者反思!
张艺谋早年的电影,都有那种一瞬间穿透人心的力量,镜头语言非常的质朴自然,大道理都是深入浅出,有人说张艺谋是凭借着拍摄中国的落后而取悦于西方的,我不那么认为,一个有良知的导演应该做做这些工作,现在的中国电影动辄就在城市里男欢女爱,可是城市文明的现实力作一部都没有见到过。在九十年代,张艺谋的电影聚焦于农村和城市文明的对抗是并不刻意的,是无法回避的,应该说张艺谋做到了他做的工作,应该予以客观的评价!
只可惜片子拍过了以后中国山区里的孩子还是那个样子
8分,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打败了《成为约翰马尔塞维奇》,勇夺金狮。豆瓣人们只知道《小鞋子》《何以为家》,却不知道这部《一个都不能少》(当然质量确实比不上前两者,不过被严重低估也是事实)。那个时候的张艺谋,拍电影多质朴,多关注民生啊。后面越来越浮夸,口号越喊越响…
影片的环境人物都异常真实。可以看作一个诘问,诘问人能否突破制度突破自身的烦躁情绪突破自己琐碎的匆忙,去施舍去给他人那份好心。魏敏芝的执着,这种说不清缘由(或者说多层次生发)的一根筋是某种时代精神和隐性的民族性格,也有着更为普遍的动人之处。
1学习委员张明献的那篇日记可以起个名字叫《最后一根粉笔》,效果堪比《最后一课》。2当年的小哥哥小姐姐们轮着喝两罐3块钱的可乐,让我赶紧打开一瓶可乐补充一下我哗哗的泪水和酸楚的内心。小哥哥小姐姐们,现在生活真的好一些了。3孙志梅好漂亮,播音员和售票员都好漂亮。4这个电影就是讲钱,你可能觉得俗,你可能觉得黑,但是在没有钱的年代这就是最直白的解决方式,什么制度建设什么思想引领什么坚守梦想,有了钱就好解决,哪怕不完全解决也能解决一点,没钱不是不能解决,但是解决来解决去也就解决那么一点。现在的影视作品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或多或少都在回避一些基本的问题,这是因为有多少人已经在解决或者没解决这些基本的问题的路上付出了所有。5广西电影制片厂真是他妈的太牛逼啦。
朴实的人演绎朴实的故事,带个我们巨大的心灵震撼
一个大女孩的坚强,值得让人深思的电影,很感人。
当时很佩服张艺谋,能用这么纯真的孩子去演,而且还很不错,看完感动的稀里哗啦的,一个都不能少是一种执念也是一份发自心底里的爱。
6/10。叙事关键线索的钱和粉笔都是教学条件的代表,从高老师数粉笔、学生打闹摔粉笔到捐粉笔,结尾张慧科写在黑板的蓝颜料粉笔,蓝色是孩子们对孩魏敏情感的赞美,高老师清晨坐车回家而魏敏芝追要工资失败时,黎明的青色冷调表明物质的匮乏,钱的承若无法兌现,搬砖剩余的钱买可乐一人一口,这里可乐是贫困生对物质的奢求。声画艺术构思:村长家一堵破墙(艰苦)和向国旗行注目礼的一抹红色(朝气),全班搬砖脚踏气势磅礴的黄土地,魏敏芝步行至城市的山洞,身后漫漫长路的黑暗呈现眼前的光明,表现一个都不能少的决心。魏敏芝去酒席讨饭以黑夜做背景,黑夜映衬出内心的迷茫并给予放下尊严的勇气,广播寻人失败的火车噪音营造心理压迫感,电视台做嘉宾时做节目背景的绿色田野暗示找人的希望,主持人期待魏敏芝回答城里的好,魏敏芝印象最深的却是讨饭。
这个故事最终只改变了魏敏芝一个人的命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