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剧情在当时却可以说是轰动一时,战后的苏联宽松了影片的政治倾向,于是格里戈里拍摄了这部第四十一,并且电影的许多方面都已经跳出了在政治高压下的刻板和教条主义。 我们可以把两位主角分别当作两种势力,女兵是有着高度革命思想的革命红军,这些人的思想死板,将国家看作第一但却不能接受新的事物;而战俘则是厌倦旧社会的具有新思想的一群人,这些人厌倦了战争,厌倦了人们为了一己私利烧杀抢劫的狼狈摸样,对新的和平的时代抱有无限的憧憬,而影片跳出刻板的第一点就是让这两人相爱。比此完全不同的思想甚至国别,理论上你死我活的角色竟然最终相爱,我认为这既是一种对当代社会人们死板的调侃和讽刺,也寄托了对未来人们消除国别和人种上的差异,可以没有后顾之忧的去爱别人的期待。 第二就是影片浓厚的人性,战前的影片可以说是将人性抛在一边,只注重塑造出为了国家不顾一切的完美型形象,而这部影片加重了对人性的描述,不论是在沙漠上为死去的战友埋葬,丢掉骆驼后对战友的原谅,还是为了父亲而出卖红军的小女孩,或是在路途中逐渐相爱的两人,都赋予了影片中角色浓厚的感情色彩,也是一个对旧的电影人物英雄形象的突破,告诉大众,人无完人。 第三是认清现实,彼此相爱的两人在荒岛上度过了最为美好的时光,可是最终来接他们的帆船上面却载着敌人的士兵,而女兵还没等内心思考便开枪击杀了他的爱人,恍惚间她才反应过来,自己杀死了自己的爱人,导演让跨越国际的两人相爱,而最终还是败给了彼此的使命,也是暗示了新旧思想之间的融合势必是两败俱伤,抨击当时政治的同时也是在同情那些因为跨越国界相爱最终却没办法走在一起的人们。 “把世界交给你们这些人统治,不知道要弄出多少恐怖的事情。”中尉说的话在如今看来可以说是在正确不过了,教条的统治最终带来的只能是像女兵一样愚昧的人民。 导演把美好的爱情寄托在大海中梦幻的小岛上,是现实,也是期待,这部电影作为时代的产物跳出了老旧教条的形式,演绎了人性,讲述了现实,也幻想着未来。
《第四十一》是前苏联导演格里高利于1957年执导的战争框架下的爱情电影。本片中,导演在战争中安排了一对男女相识、相知、相爱,几乎游离于整个战争过程之外,从而注入了对战争中的人性、战争得以维系的精神力量意义的探讨。 全篇的张本基本在红军队伍在沙漠中俘虏了一位白党的高级将领,也就是男主角。而女主角玛柳特伽是一位神枪手,此前击杀了四十个像男主一样的敌人,于是,男主便被女主角唤作白党,成了女主的第四十一个手下败将,这也是本片的片名。 二人关系的转变是从一场有关诗歌的交流开始的。玛柳特伽在是女战士的同时,亦是一位虽文风粗犷仍醉心诗歌的、心向文艺的温润女子。在一个行军阶段性胜利的夜晚,玛柳特伽就着篝火的微光创作诗歌,却思维有些许闭塞。而白党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学习,也对诗歌有些兴趣,二人便就此进行了探讨,从而关系从俘虏与被俘虏之外更进一步,附加了一种类似于文学创作方面知音的关系在。这可以从玛柳特伽首次给白党解绑(她此前一直不放心,从未给白党松绑),还是在睡觉的时候看出。但一方面,玛柳特伽被白党才学折服的同时,二人亦短暂爆发了意识形态上的冲突:玛柳特伽将二人所做的诗种类一分为二,认为白党的诗写的是资产阶级的小布尔乔亚生活,而自己的诗写的是战斗,是革命,二者根本不能相提并论。但白党认为诗的内容虽不相同,但写诗的技巧是相通的。如果将其放大到各自代表的群体来看,是否暗示着两种人士的革命观呢:一些战士意图将通自己不同的完全对立了、而另一些则是在不同之中尽量寻找着共通点,意图和平共处呢。这只是我的猜测罢了。 随后的剧情便有些现在看来轻车熟路,而当时看来也许有些大胆的——二人流落荒岛、玛柳特伽照顾生病梦呓的白党、白党丰富的知识储备折服了玛柳特伽,二人感情迅速升温,最后冲破身份的桎梏相爱。 起初相恋时的一切都很美好。但后来谈到革命,玛柳特伽的犟脾气再次发作,二人大吵一架,最后依然是白党委身求和。这与上文的意见向左有些照应了。 电影的结尾不可谓不经典。二人最后在荒岛盼来了救援。只可惜救援先到的是白党的人——政委事先命令了玛柳特伽,如果白党有回到组织的机会,就杀了他。于是,在白党兴奋地觉得自己获救时,爱人的子弹冰冷地穿过了自己的胸膛。 这部电影之所以伟大,我想大致是它完整地刻画了战争中的士兵吧。它没有抹杀她士兵的天性,更没有抹杀她作为人的本能。命令是神圣的,没错,命令最后冲破重重阻碍得到了执行。爱情亦是神圣的——执行命令后的玛柳特伽痛苦的深情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玛柳特卡与白匪军官出身于两个阶级:农民阶级与资产阶级,而他们也都带有着各自的阶级性。这在影片中也有多处表现。在二十世纪初的俄国,二者之间的阶级矛盾是尖锐的(迄今也是),在革命年代尤其如此。尽管他们流落荒岛,产生情谊,可二者间阶级性导致的隔阂和冲突却一直存在。军官反对革命,想逃避现实、无视劳苦大众;玛柳特卡支持革命,希望解放劳苦大众。最后,在影片的末尾,军官似乎“变聪明了”,理解甚至支持玛柳特卡了,转变自己的阶级性了,能跟玛柳特卡在一起了——结果白匪的船只来到,他兴高采烈的向其跑去,又成为了白匪,又恢复了自己资产阶级的阶级本性。而玛柳特卡也终于醒悟,意识到自己的无产阶级本性,进而向他开枪,终结了这个剥削者。
可是随之,我们的玛柳特卡又后悔了,又抱着心上人的尸体痛哭——这又成为了对阶级斗争的讽刺。
可见,电影肯定了阶级斗争,但却是一种悲伤的肯定,是被迫的肯定,是苏共二十大后苏联文艺界思想混乱的体现。
想起来我朝某高校举报自己教授为反革命的女大学生。人性是什么?狗屁。人的愚蠢和无知才是永恒的。
从中尉对吉尔吉斯村民抛媚眼、登岛争吵后虚伪的哄骗、自始至终称特柳丝卡为星期五、最后见到白党的帆船的反应来看,他对特柳丝卡自始至终都不是真心的,此片反应出的不是阶级对立对于爱情的分裂,而是单方面批判小资阶级的欺骗和虚伪,以及对于信仰的不忠诚。另外火烧吉尔吉斯村落也可看出白党的残忍。
11th BJIFF No.5@颐堤港。“我爱你,但是我难过你如此落后。”生死关头可以患难与共,但跨越阶级的爱情终将亡于观念理想主义之争。结尾看着刚刚妥协,认同了自己主义的爱人,本能地又奔向自己的阵营,是女战士的心碎时刻。“第四十一”,片名已然剧透。
很喜欢这种剧情,冲突如此尖锐而且浑然天成,不禁感叹"人性,太人性了"。什么阶级意识洗脑、俄罗斯民族性格,此类评论完全胡扯。在那样的大环境中,任何一个受到惊吓的年轻女人都有可能本能地做出射杀的举动
极左而坚强的女布尔什维克与有教养有情怀的英俊白匪在特殊环境下滋生爱情。女方文化不高,洗脑后对马列信念顽固执着;男方较有思想深度,焦灼而难堪地包容她。开始是姑娘对俘虏的照顾感化了酷哥,末了是下意识的阶级仇射向因得救狂奔的爱人。看了很沉重,蛮受撼动。另斯大林时代苏联片题材也很宽松嘛。
人性,大海,诗意。新浪潮第一枪,我的蓝眼睛。
阶级和人性这些宏大的概念不是一个压倒另一个的关系(在中国往往如此),而是相互缠绕,相互搏斗,最后究竟哪一个胜利了,都很难说,也都不必说。四年之前看过拉夫列尼约夫的小说,夜不能寐,四年后看电影,仍然禁不住流泪的冲动。
她不是王佳芝,她最后一枪打死了自己爱上的蓝眼睛俘虏。多情应悔无情枪,碧海青天蓝眼睛。
摄影很好,故事也好。可惜台词傻了点。不过,革命故事的台词不傻也难。
纵然你有比大海更蓝的眼睛,纵然世界上有相爱这么美好的事,也难敌洗脑过的意识。
党性面前无异性,原著提供人性困境沃土,大环境不易,戛纳主竞赛提名。红白军敌对,彼得堡知识分子公子哥和伏尔加乡村野姑娘,硬邦邦的革命语言被亚当夏娃赤身裸体瓦解,爱情在荒岛发生,当真浪漫又残忍。
玛柳斯卡说:等革命成功了~我要进教写诗歌的学校,有那样的学校嘛?有~但你的革命成功后只有恋人身上的枪眼儿和古拉格的大狱在等待你~人何时才能不干这互相杀戮的蠢事?
如果要让中国编剧,想必又会变成一部男欢女爱的玛丽苏神剧。幸好苏联没有这么low。小岛就像是桃花源,岛上没有阶级没有政治和敌友,也没有贵族与农奴的社会关系,因此,岛上只有生物意义上的男女,却没有社会意义上的人。在脱离了社会关系的小岛,女红军单纯只是个女性,而白匪也只是个有魅力的男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相爱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只要一谈及岛外的现实,两个人的关系就紧张起来。男白匪满脑子佣人保姆,女红军则踌躇满志于消灭剥削者的伟大宏愿。两个人都找到了在岛上和平共处的方式,即:不谈岛外的现实。然而桃园鸳梦只是暂时的,当白匪的船开始登陆,他们就被强行拉回了现实。俘虏兴奋的跑向了自己的队伍,而女主也重新拾起红军战士这个身份。作为红军,她射杀了白匪,但同时,她也作为爱人,痛悼蓝眼睛的离世。
“我只是奇怪你一个女孩子怎么学的这么粗野”,其实女主角不那么粗鲁的时候对着她的蓝眼睛花痴的样子真是挺可爱的。人类的自然本性到底是被什么侵蚀掉了……
战争年代的儿女情长其实什么都不是,爱情连物质都超越不了,怎么可能超越不同的思想呢。稍稍有一点分段感,以及打光真受不了,不过在1956年,既高唱凯歌,又低首独酌,既革命当先,又人性张扬。
苏联最好的战争片都集中在五六十年代了,远比后来的那些更出色、更富有反思色彩。本片讲述的是俄国内战期间的故事,没有太大的意识形态,导演在拥护红军时也没有丑化白军,基本办到了中立,对男女主角赋予人性化的描述。不过因为当年苏联和中国都正处于严重的军国主义状态,所以本片在两国都受到了批判
认为女红军被“洗脑的”评论觉得女主应该背叛革命和白匪浪迹天涯吗?战争是残酷的,而革命不是打游戏。一个人为什么当红军又坚持了下来?是闲的吗?是因为被洗脑吗?如果你的理解能力是这种情况,那么容易被洗脑的是你。我们是普通人,不必经历那些,也希望我们不需要经历那些,但我们应该有良心,别把“洗脑”二字扣在红军战士身上。天打五雷轰。
結局比小說里描寫的還是溫和一點兒的。蘇聯演員們都好迷人…尤其是男主角,看起來有點瘦弱但那麼肥美的妹子人家一把就舉起來了!另外中譯配音好噁心…想起波姬小絲的藍色珊瑚島,同樣是荒島戀情美蘇之間的鮮明對比哈哈哈哈(笑點好奇怪 /_\ )
丘赫莱依的作品,50多年前的苏联版色戒,不过汤唯一枪干掉了梁朝伟!其实女权主义者可以看看,感受无产阶级女战士的坚定意志,为理想男人可以牺牲自己,牺牲爱情,女人也可以!比色戒强的是男女主角间我们看到了爱情,而色戒里我们更多看到是肉欲!
格利高利·丘赫莱依“战争”三部曲第一部。影片改编自前苏联作家拉夫尼约夫的同名小说《第四十一》,只找来了上译的版本。原著的选材很有特色,它没有去展示群众斗争那种史诗般的画卷,而是描写在杳无人迹的小岛上,两个阶级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修养不同、追求不同的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