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第四十一

HD中字版

主演:伊佐尔达·伊兹维茨卡娅,奥列格·斯特里仁诺夫,尼古拉·克留奇科夫,Nikolai Dupak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56

 剧照

第四十一 剧照 NO.1第四十一 剧照 NO.2第四十一 剧照 NO.3第四十一 剧照 NO.4第四十一 剧照 NO.5第四十一 剧照 NO.6第四十一 剧照 NO.13第四十一 剧照 NO.14第四十一 剧照 NO.15第四十一 剧照 NO.16第四十一 剧照 NO.17第四十一 剧照 NO.18第四十一 剧照 NO.19第四十一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第四十一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浪涛拍打着海岸,一支红军的幸存部队从里海岸边向卡拉库姆大沙漠撤退。从死亡的包围圈里冲出重围的有23名战士和政委叶夫秀柯夫。他们中有一名女战士——玛留特卡,她是神枪手,弹无虚发,她的死亡簿上已经有40个白军了。一天夜里,他们架起了篝火,正躺下宿营的时候,忽然听到骆驼队的蹄声自远而近,玛密特卡叫醒了政委。政委命令大家从四面围上去,不得把骆驼打死。他们和骆驼队的哥萨克兵交火激战,一个白匪军官躲在骆驼后面朝他们射击,玛留特卡放了一枪,满以为准能打死这“第四十一”个,谁知未中。那军官从骆驼后面伸出一把挂着白手帕的刺刀,成了这支红军部队的俘虏。白匪的这些骆驼是由吉尔吉斯村民牵来的,那个吉尔吉斯老头把骆驼牵回,政委征用了其中的一半。红军战士们从白匪中尉身上嵌着的一个暗兜里搜出一份文件,文件证明这个军官姓戈沃鲁哈一奥特洛克,是个近卫军中尉,他被高尔察克海军上将委派为驻邓尼金的里海东部政府全权代表,他负有秘密使命,要向德拉琴柯白匪将军面陈。政委试图让其招出秘密使命,但他缄口不言。政委决定把他押到司令部去审问。政委把看管这个重要人犯的任务交给了冯留特卡。  玛留特卡发现这个俘虏的眼睛澄蓝澄蓝的,和海水一样的蓝,她几乎都不敢看他的眼睛,这双眼睛撩得她心慌意乱的。但她立即记起了自己的任务是严加看管,于是便用骆驼级绳捆绑他的双手,连睡觉也不给松绑。当天夜里,那个吉尔吉斯村民乘哨兵丘皮尔柯失职睡着的时候,把骆驼悉数牵走,还杀死了看管骆驼的战士马满库尔。风雪交加,这支幸存的红军部队在沙丘上走着。只剩下11个人了,其余的战士在这艰险的路程上已一个个倒下。只有一小锅水了,他们传递着一人喝一口。行进的队伍排成单行在盐碱地上走着。一个人倒了下去,战士们忙拥上去抬他,画面上立即化出一个坟堆,坟顶上插着用盐木枯枝做成的十字架。战士们艰辛地走过了大沙漠,沿着阿拉尔海岸走去,他们来到一个吉尔吉斯村落。村民们招待他们饱餐一顿抓饭。吉尔吉斯姑娘阿尔腾挪对白匪中尉仅剩下的一个肩章发生了兴趣,玛留特卡伸手扯下中尉的肩章给了她。  吉尔吉斯帐篷里烧着火盆,战士们都睡了,马密特松在阿尔腾娜给她的一张纸上写诗。中尉好奇地想听听她写的诗。玛留特卡念了一段,诗中描绘红军如何同哥萨克作战。中尉称赞她“感情丰富”,建议她以后好好学习,冯日特卡盼望能进学校学习作诗。她突然关切地问中尉:被捆绑着的手是否很痛?  她让中尉起誓决不逃跑之后,替他松了绑。红军战士离开了吉尔吉斯村庄继续上路,他们在海岸上发现一条被大风吹来的渔船。政委让战士们把船修好,决定派玛留特卡与两名战士押着中尉从海路出发去司令部,自己带领其他人沿海岸步行前进,以便沿途招募新兵。  他嘱咐玛留特卡不得让这个俘虏逃走,否则以军法论处,如遇到白党,不能把活人留给他们。  渔船出发了,中尉拿着胶,他过去有私人游艇,其他的人还真不会驾船!  玛留特卡里着海水,又望望中尉的眼睛,不禁叹道:“天啊!你的眼睛蓝得跟海水一样!”海上起风了,乌云遮天,疾风阵阵,巨浪把两个男战士卷入海中,海水灌进了船舱。中尉吓得划十字,浪涛抛掷着小船,船被冲到了一个孤岛上,均留特卡和中尉着陆了。他们走到一个板房鱼仓里,设法点上了火,用鱼作燃料,坐在火旁烤供湿衣服。中尉冻病了,说起了呓语,把玛留特卡称作《鲁滨逊飘流记》中的”礼拜五”。玛留特卡到海边的船上去找吃的,谁知船已不见踪影。中尉昏睡不醒,玛留特卡细心照料着他。他醒后感激不已,认为她“比保姆还好”。他要抽烟,这位女战士把写诗的纸给他卷烟,她还告诉中尉:俘虏他的时候,她就感到他的蓝眼睛对女人来说太危险……玛留特卡在海边发现了一所有玻璃窗、有炉子的渔民小屋,他们就从板房往小屋里搬家。玛留特卡背着大袋,提着小包,生怕中尉累着,只给了他一个小背兜。他们意外地在小屋的床底下找到了面粉、一大米。中尉夸奖这位女战士能干,没有她,他早就活不成了。玛留特卡只盼着两星期后,渔民们来运鱼时能救他们出去。她不明白为什么中尉老管她叫“礼拜五”,于是,中尉给她讲了《鲁滨逊飘流记》玛留特卡听得都出神了。她奇怪中尉怎么知道这么多故事,中尉说他过去是研究语言学的大学生,生活优裕,在彼得堡的家里三面墙都摆着书柜,中尉因病后体虚,不能多说。玛留特卡怜惜地吻他的脸颊,他也吻她,他们相爱了。  俩人在沙滩上追逐,陶醉在爱情中。兴尽优来,他们躺在海滩上,各想各的心事。中尉担心自己的美好年华在这愁煞人的大海中虚度。玛留特卡则思念着战友们。中尉不以为然地奚落了布尔什维克的真理,两人发生了争执,玛留特卡打了中尉一记耳光。中尉终于主动求和。他们虽然还在相爱,但他们的观点立场迅然不同。玛密特卡在这里已难以忍耐,她盼着渔船来,要是三天后渔船还不来,她就要朝自己的脑门开枪了。地平线上出现了一条帆船,两人都挥舞着手臂雀跃起来。一只小划子离开了帆船,划子上坐着几个白匪军,中尉欢呼着跑入水中。玛留特卡一再夺其站住,他却继续在水中奔跑。玛密特卡犹疑再三,终于放了一枪,中尉停止了奔跑,慢慢倒了下去,他终于成了她格下的“第四十一”个。中尉躺在海水里,玛留特卡奔过去,把他的头紧紧地抱在怀里,哭喊着:“蓝眼睛……我的蓝眼睛!”  鲜血映着蓝蓝的海水,浪花拍击着海岸……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假面骑士平成世代灵异疗养院大学新生的秘密生活最好的时光屠魔战神枣树湾名门劫风云决温暖的尸体灭绝(原声版)绿皮书(国语版)万福玛丽亚致命弯道7千博士驱魔研究所朝鲜美女三剑客瞄准变异巨蟒幽灵螳螂2之突变咫尺天涯幕后妖宴非凡管家(国语版)我的杀意恋爱了特工诱饵穿梭阴阳恋

 长篇影评

 1 ) 跳出牢笼的创作

简单的剧情在当时却可以说是轰动一时,战后的苏联宽松了影片的政治倾向,于是格里戈里拍摄了这部第四十一,并且电影的许多方面都已经跳出了在政治高压下的刻板和教条主义。 我们可以把两位主角分别当作两种势力,女兵是有着高度革命思想的革命红军,这些人的思想死板,将国家看作第一但却不能接受新的事物;而战俘则是厌倦旧社会的具有新思想的一群人,这些人厌倦了战争,厌倦了人们为了一己私利烧杀抢劫的狼狈摸样,对新的和平的时代抱有无限的憧憬,而影片跳出刻板的第一点就是让这两人相爱。比此完全不同的思想甚至国别,理论上你死我活的角色竟然最终相爱,我认为这既是一种对当代社会人们死板的调侃和讽刺,也寄托了对未来人们消除国别和人种上的差异,可以没有后顾之忧的去爱别人的期待。 第二就是影片浓厚的人性,战前的影片可以说是将人性抛在一边,只注重塑造出为了国家不顾一切的完美型形象,而这部影片加重了对人性的描述,不论是在沙漠上为死去的战友埋葬,丢掉骆驼后对战友的原谅,还是为了父亲而出卖红军的小女孩,或是在路途中逐渐相爱的两人,都赋予了影片中角色浓厚的感情色彩,也是一个对旧的电影人物英雄形象的突破,告诉大众,人无完人。 第三是认清现实,彼此相爱的两人在荒岛上度过了最为美好的时光,可是最终来接他们的帆船上面却载着敌人的士兵,而女兵还没等内心思考便开枪击杀了他的爱人,恍惚间她才反应过来,自己杀死了自己的爱人,导演让跨越国际的两人相爱,而最终还是败给了彼此的使命,也是暗示了新旧思想之间的融合势必是两败俱伤,抨击当时政治的同时也是在同情那些因为跨越国界相爱最终却没办法走在一起的人们。 “把世界交给你们这些人统治,不知道要弄出多少恐怖的事情。”中尉说的话在如今看来可以说是在正确不过了,教条的统治最终带来的只能是像女兵一样愚昧的人民。 导演把美好的爱情寄托在大海中梦幻的小岛上,是现实,也是期待,这部电影作为时代的产物跳出了老旧教条的形式,演绎了人性,讲述了现实,也幻想着未来。

 2 ) 五十年前的"色,戒"

说这部影片是五十年前的"色,戒",大家千万别激动。我指的是故事情节,而不是那让无数人好奇十分钟。结局是不同的,红军女战士最后开枪打死了情人。不过我个人以为她开枪,是因为情人向前来营救他的白军帆船狂奔过去,她在害怕失去他的恐惧中开的枪。如果那个蓝眼睛拿个大钻戒,含情脉脉的看着她,这枪是无论如何也举不起来的。

最让我惊讶的是,当姑娘搂着中弹身亡的情人,叫着蓝眼睛蓝眼睛的时候,影片居然就完了。我还以为会安排红军及时杀到,大退白军,姑娘从悲痛中挺起胸脯,重新投入到战争中去呢。不由得对导演竖起了大拇指。再一看,是1957年的片子,居然还翻译过来了,奇迹啊奇迹。不知公演没有。

有一个场景,是姑娘和情人在海滩上因政见不同的争论。情人说他厌倦战争,“俄国有俄国的主义,德国有德国的主义,跟我有什么关系!”是自由主义精神的先驱。这样的小伙儿,我也爱!

 3 ) 红色战争中的人性寓言

《第四十一》是前苏联导演格里高利于1957年执导的战争框架下的爱情电影。本片中,导演在战争中安排了一对男女相识、相知、相爱,几乎游离于整个战争过程之外,从而注入了对战争中的人性、战争得以维系的精神力量意义的探讨。 全篇的张本基本在红军队伍在沙漠中俘虏了一位白党的高级将领,也就是男主角。而女主角玛柳特伽是一位神枪手,此前击杀了四十个像男主一样的敌人,于是,男主便被女主角唤作白党,成了女主的第四十一个手下败将,这也是本片的片名。 二人关系的转变是从一场有关诗歌的交流开始的。玛柳特伽在是女战士的同时,亦是一位虽文风粗犷仍醉心诗歌的、心向文艺的温润女子。在一个行军阶段性胜利的夜晚,玛柳特伽就着篝火的微光创作诗歌,却思维有些许闭塞。而白党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学习,也对诗歌有些兴趣,二人便就此进行了探讨,从而关系从俘虏与被俘虏之外更进一步,附加了一种类似于文学创作方面知音的关系在。这可以从玛柳特伽首次给白党解绑(她此前一直不放心,从未给白党松绑),还是在睡觉的时候看出。但一方面,玛柳特伽被白党才学折服的同时,二人亦短暂爆发了意识形态上的冲突:玛柳特伽将二人所做的诗种类一分为二,认为白党的诗写的是资产阶级的小布尔乔亚生活,而自己的诗写的是战斗,是革命,二者根本不能相提并论。但白党认为诗的内容虽不相同,但写诗的技巧是相通的。如果将其放大到各自代表的群体来看,是否暗示着两种人士的革命观呢:一些战士意图将通自己不同的完全对立了、而另一些则是在不同之中尽量寻找着共通点,意图和平共处呢。这只是我的猜测罢了。 随后的剧情便有些现在看来轻车熟路,而当时看来也许有些大胆的——二人流落荒岛、玛柳特伽照顾生病梦呓的白党、白党丰富的知识储备折服了玛柳特伽,二人感情迅速升温,最后冲破身份的桎梏相爱。 起初相恋时的一切都很美好。但后来谈到革命,玛柳特伽的犟脾气再次发作,二人大吵一架,最后依然是白党委身求和。这与上文的意见向左有些照应了。 电影的结尾不可谓不经典。二人最后在荒岛盼来了救援。只可惜救援先到的是白党的人——政委事先命令了玛柳特伽,如果白党有回到组织的机会,就杀了他。于是,在白党兴奋地觉得自己获救时,爱人的子弹冰冷地穿过了自己的胸膛。 这部电影之所以伟大,我想大致是它完整地刻画了战争中的士兵吧。它没有抹杀她士兵的天性,更没有抹杀她作为人的本能。命令是神圣的,没错,命令最后冲破重重阻碍得到了执行。爱情亦是神圣的——执行命令后的玛柳特伽痛苦的深情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4 ) 阶级斗争的形象展现

玛柳特卡与白匪军官出身于两个阶级:农民阶级与资产阶级,而他们也都带有着各自的阶级性。这在影片中也有多处表现。在二十世纪初的俄国,二者之间的阶级矛盾是尖锐的(迄今也是),在革命年代尤其如此。尽管他们流落荒岛,产生情谊,可二者间阶级性导致的隔阂和冲突却一直存在。军官反对革命,想逃避现实、无视劳苦大众;玛柳特卡支持革命,希望解放劳苦大众。最后,在影片的末尾,军官似乎“变聪明了”,理解甚至支持玛柳特卡了,转变自己的阶级性了,能跟玛柳特卡在一起了——结果白匪的船只来到,他兴高采烈的向其跑去,又成为了白匪,又恢复了自己资产阶级的阶级本性。而玛柳特卡也终于醒悟,意识到自己的无产阶级本性,进而向他开枪,终结了这个剥削者。

可是随之,我们的玛柳特卡又后悔了,又抱着心上人的尸体痛哭——这又成为了对阶级斗争的讽刺。

可见,电影肯定了阶级斗争,但却是一种悲伤的肯定,是被迫的肯定,是苏共二十大后苏联文艺界思想混乱的体现。

 5 ) 《第四十一个》

    电影《第四十一个》是前苏联作家拉夫列尼约夫的代表作,由格里高利•丘赫莱依导演完成。
电影的开始由死亡包围圈冲出重围的几名战士在沙漠中求生,他们意外的遇到了一支骆驼队。玛柳特卡以为自己射死了骆驼队中的白军中尉,这是她死亡簿上的第四十一个,但是事实上却是没有射中。玛柳特卡恶狠狠地说:“别以为我是个女人,你就可以逃跑,第一次打空了,下一次可便宜不了你!”这句话就成为了玛柳特卡与中尉的结局写照。白军中尉成为了他们的战俘,由玛柳卡特看管。整个电影的场景是在沙漠中展开,仿佛预示着战争的冷酷和人性的“荒芜”。电影以玛柳卡特的这句话作为一种暗示放在影片的开始,不熟悉原著的人不会想到这是电影的结局。
    在沙漠中的行进异常艰难,许多战士体力衰竭,而他们的坟墓就像是这沙漠上的路标,指示着他们走过的地方。能够走过沙漠的人都是有着坚强意志和信念的人。当他们到达阿拉尔,受到当地人的盛情款待。这一队人马仿佛初回人间,吉尔吉斯人对他们的盛情款待及山回路转后的起死回生使玛柳特卡诗兴大发,开始写记录这一路走来的感想。而这时,中尉对玛柳卡特说的话:“或许内容对我格格不入,可是人了解人总是可能的呀。”成为了他们在孤岛上成为情人的基础。
    影片事实上是从这里开始的,前半部分的铺张叙述只不过为了向人们展示环境的残酷和在这种环境下不同人们的生存处境。玛柳卡特是一个穷人,她革命是为了生存,在她看来革命是为了创造一个新的世界,而中尉的革命与她是不同的。这是造成玛柳卡特枪杀中尉的终极原因。事实上,当他们在孤岛上受困多日之后,两人处于绝望之际时,海面上出现的帆船使中尉兴高采烈,因此“得意忘形“,不顾玛柳卡特的警告奔向帆船,中尉奔向的未必是“我们的人”的帆船,也许在他的意识中帆船代表的不过是返回人间的希望,而在玛柳卡特眼中,中尉的呼唤是对自己信仰的“礼拜”,他们之前的争吵,中尉的妥协,在此可看来都是无意义了,两人之间的信仰的鸿沟最终造成了生与死的距离。直到中尉死后,玛柳卡特才忽然意识到自己杀了自己的爱人。在玛柳卡特的潜意识中,信仰的力量要大于情感的力量。玛柳卡特始终理性的警告自己——自己是站在那一边的。
    如果说沙漠代表了人性的“荒芜”,那么,大海代表着人性的复苏。在海上,玛柳卡特第一次认真的看待白军中尉,从而发现他的蓝眼睛。“蓝眼睛”从此就成为了玛柳卡特在孤岛上对中尉的昵称。这个“蓝眼睛”跑出了阶级观念,没有了敌对的情感,只是单纯的诉说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在海上,兴奋地中尉自己驾驶着帆船,正如一位红军战士所言,他正自己把自己押送到“监牢”。其实,在海上的这些押送者与被押送者都没有了战争的困扰,仿佛离开了陆地就进入了和平时代。而当他们共同与暴风雨抗争时更是显现出了人类相对于自然时这一个共同的属性。但暴风雨还是将玛柳卡特与中尉两人留在了孤岛上。
    孤岛这一地方可以赋予很多的寓意。在这部影片中,孤岛成为了玛柳卡特和中尉两人“脱掉”所有在人类社会中附加的任何属性而回归到本性的“真空地带”。孤岛可以是这两个人的天堂,也可称为两人的地狱。面对生存的困境,这两人共同放弃了所属的政治身份,共同帮助从而也爱上了对方。可笑的是,当他们搬到一个渔民的房子生存困境暂时解决之后,两个人的信仰又跑了回来,开始制造分歧,矛盾,斗争。而这却是在两人都深爱对方之后,在这孤岛上,矛盾的解决也异常简单。然而,当帆船出现,中尉奔向“自己的人”时,一切社会现实冲击了这个孤岛,如果手这个孤岛是玛柳卡特与中尉相爱之后唯一可以躲藏的“心灵之岛”,那么伴随着其他人类的出现,这个“孤岛”也就土崩瓦解了。脆弱的“心灵之岛”最终没有守护住玛柳卡特的情感,随着一声枪响,中尉果然成为了玛柳卡特枪下的第四十一个亡魂。那么,随着中尉的死去,玛柳卡特的内心是否还会保留着这最后“心灵的净土”呢?只有她自己知道。

 6 ) 战争与人

战争与人

第二次大战结束后,世界电影银幕上就不断有关于战争和军事题材的作品出现。其中前苏联的一些战争题材的片子,是不断突破的,军事题材影视作品分了好几个层次。第一个阶段的军事题材电影有《斯大林格勒战役》、《攻克柏林》等。主要是卫国战争,宣扬爱国主义、歌颂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之前的不同,到了第二个阶段,主要以《雁南飞》、《一个人的遭遇》、《伊万的童年》、《士兵之歌》为代表的作品,就不是专门来歌颂了,开始了对战争和人的反思,题材的开掘更广阔更深入,不仅要表现重大的事件和人物的行动,而且要深入到人的思想感情领域,要窥测到人的心灵深处最细微的活动。像《雁南飞》中有战争对爱情的破坏,《伊万的童年》是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士兵之歌》中是战争对家庭幸福的破坏等,都是关于战争与人这个主题的,以本片《第四十一》为例,把战争环境下个人与集体、职责与自由、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立问题尖锐地摆在每一个人面前,剖析人在战争中经受的道德考验。

本片的场景设置的十分简单,前半部分是沙漠,后面是大海。沙漠和大海这样严酷的自然地理环境象征着男女主人公所处的战争环境,而小岛则象征着他们之间的爱情,电影的高潮也正好出现在小岛上。开始红军和白军唯一的俘虏历尽艰辛与沙漠和大海斗争,经过恶劣的自然环境的考验,沙漠的一望无际和酷热无比,加上大海的波涛汹涌,层层巨浪,画面上的自然景物传达出了人物感情的汹涌波涛和矛盾冲突的紧张尖锐。在小岛上,他们脱离了各自的组织,远离了残酷的战争环境,没有了政治观念的教育,净化到只是属于他们两个的世界,终于男女主人公在一块小岛上发生了属于他们的爱情。也只有把人物置于严酷的绝境之中,才能把最本质的人性突现出来,电影前半部分一直处于一种情绪积蓄和压抑之中,为男女主公的爱情故事做铺垫。影片没有一味的凸现共产主义,而是把主要的笔墨花在对主要人物的刻画上,比如白军中尉,作为反面人物,导演没有把他处理成狼狈、猥亵的那类人,相反却被刻画成身材高大举止文雅、英俊潇洒和非常有文化修养的人,而且始终处于画面的焦点位置。和以往的形象不同。女主人公马特柳卡这个人物形象也非常的丰富,她没有文化,但是喜欢写诗,崇拜有文化、有学识的人,尤其喜欢白军中尉给她讲“鲁滨逊漂流记”。开始对中尉态度一点不友好,在中尉生病的时候她又义不容辞的去照看他,直到他恢复健康。这个人物的色彩不是单一的,在她身上反映了时代的特征、时代的复杂性和时代的矛盾。她和中尉的爱情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在孤岛上,除他们两人外,没有别人,谈不上有革命阶级与反动阶级之分。在下意识地打死中尉之后,玛留特卡又为他而哭泣,这也是真情流露。我们想象一下,假如没有战争这个背景,这就是一个很美好的爱情故事。

整部电影就是人性和阶级性之间的冲突。最后一场戏,马特柳卡为了阶级的利益开枪打死中尉之后,流着泪跑过去抱着他,失声痛哭。表面看来是阶级性战胜了人性,战争破坏了美好的人类爱情,但是电影是以马特柳卡抱着被自己打死的中尉失声痛哭结尾的,这样的真情流露细腻地展现了玛留特卡复杂的内心世界,令人信服地表现了人性与阶级意识在她身上的尖锐冲突,也真实地体现了人性。一例就是马特柳卡和中尉在小岛上的争吵,一个要回去享福,一个要继续革命,就是一次价值观的争辩,这个关于价值观——-一个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一个是集体主义价值观;一个是小我,一个是大我。突现了他们之间的阶级差别。马特柳卡的爱情和阶级革命思想是两个部分,但爱情并不能脱离她的阶级革命思想,即她的人性不能脱离她的阶级性,她的信仰是不容蔑视的,她不能接受一种纯享受的地主老爷们的生活情调,她的生活的全部都是要为红军革命,要为这样的革命理想献身,所以才会有马特柳卡和中尉之间的争论。争论之前,马特柳卡和中尉之所以相处融洽是由于自然上的爱情,即人性暂时的战胜了阶级性,但是二人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思想交流;而之后的争吵、几天不互相说话,则是表明中尉触犯到了马特柳卡不能妥协的底线,但是从感情(人性)上来说,马特柳卡仍然爱着中尉,甚至也希望中尉能成为自己的一路人,但从她的阶级革命思想上来看,她知道这并不太可能。最终,她的阶级革命思想受到了环境的激发,占领了她的全部心智,她因此下意识举起了枪;但当巨大的枪声将她震醒,看到了自己心爱的人倒在自己的枪下,她的感情又占据了她的全部,她扑倒在中尉的身上,哭诉呼喊自己的“蓝眼睛”。这是电影导演又把人性放在阶级性之上。总之,导演一直在体现人性和阶级性之间的冲突。

 短评

想起来我朝某高校举报自己教授为反革命的女大学生。人性是什么?狗屁。人的愚蠢和无知才是永恒的。

3分钟前
  • 铁皮人
  • 还行

从中尉对吉尔吉斯村民抛媚眼、登岛争吵后虚伪的哄骗、自始至终称特柳丝卡为星期五、最后见到白党的帆船的反应来看,他对特柳丝卡自始至终都不是真心的,此片反应出的不是阶级对立对于爱情的分裂,而是单方面批判小资阶级的欺骗和虚伪,以及对于信仰的不忠诚。另外火烧吉尔吉斯村落也可看出白党的残忍。

4分钟前
  • 远方的咆哮女郎
  • 还行

11th BJIFF No.5@颐堤港。“我爱你,但是我难过你如此落后。”生死关头可以患难与共,但跨越阶级的爱情终将亡于观念理想主义之争。结尾看着刚刚妥协,认同了自己主义的爱人,本能地又奔向自己的阵营,是女战士的心碎时刻。“第四十一”,片名已然剧透。

9分钟前
  • 奥兰少
  • 推荐

很喜欢这种剧情,冲突如此尖锐而且浑然天成,不禁感叹"人性,太人性了"。什么阶级意识洗脑、俄罗斯民族性格,此类评论完全胡扯。在那样的大环境中,任何一个受到惊吓的年轻女人都有可能本能地做出射杀的举动

12分钟前
  • 希尔达
  • 推荐

极左而坚强的女布尔什维克与有教养有情怀的英俊白匪在特殊环境下滋生爱情。女方文化不高,洗脑后对马列信念顽固执着;男方较有思想深度,焦灼而难堪地包容她。开始是姑娘对俘虏的照顾感化了酷哥,末了是下意识的阶级仇射向因得救狂奔的爱人。看了很沉重,蛮受撼动。另斯大林时代苏联片题材也很宽松嘛。

14分钟前
  • 小重山
  • 推荐

人性,大海,诗意。新浪潮第一枪,我的蓝眼睛。

19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阶级和人性这些宏大的概念不是一个压倒另一个的关系(在中国往往如此),而是相互缠绕,相互搏斗,最后究竟哪一个胜利了,都很难说,也都不必说。四年之前看过拉夫列尼约夫的小说,夜不能寐,四年后看电影,仍然禁不住流泪的冲动。

21分钟前
  • 轻逸
  • 力荐

她不是王佳芝,她最后一枪打死了自己爱上的蓝眼睛俘虏。多情应悔无情枪,碧海青天蓝眼睛。

22分钟前
  • 依然在拾晏
  • 还行

摄影很好,故事也好。可惜台词傻了点。不过,革命故事的台词不傻也难。

27分钟前
  • 艾習角™
  • 推荐

纵然你有比大海更蓝的眼睛,纵然世界上有相爱这么美好的事,也难敌洗脑过的意识。

3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党性面前无异性,原著提供人性困境沃土,大环境不易,戛纳主竞赛提名。红白军敌对,彼得堡知识分子公子哥和伏尔加乡村野姑娘,硬邦邦的革命语言被亚当夏娃赤身裸体瓦解,爱情在荒岛发生,当真浪漫又残忍。

34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玛柳斯卡说:等革命成功了~我要进教写诗歌的学校,有那样的学校嘛?有~但你的革命成功后只有恋人身上的枪眼儿和古拉格的大狱在等待你~人何时才能不干这互相杀戮的蠢事?

36分钟前
  • 一身的霉味
  • 力荐

如果要让中国编剧,想必又会变成一部男欢女爱的玛丽苏神剧。幸好苏联没有这么low。小岛就像是桃花源,岛上没有阶级没有政治和敌友,也没有贵族与农奴的社会关系,因此,岛上只有生物意义上的男女,却没有社会意义上的人。在脱离了社会关系的小岛,女红军单纯只是个女性,而白匪也只是个有魅力的男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相爱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只要一谈及岛外的现实,两个人的关系就紧张起来。男白匪满脑子佣人保姆,女红军则踌躇满志于消灭剥削者的伟大宏愿。两个人都找到了在岛上和平共处的方式,即:不谈岛外的现实。然而桃园鸳梦只是暂时的,当白匪的船开始登陆,他们就被强行拉回了现实。俘虏兴奋的跑向了自己的队伍,而女主也重新拾起红军战士这个身份。作为红军,她射杀了白匪,但同时,她也作为爱人,痛悼蓝眼睛的离世。

40分钟前
  • 幽深邃
  • 力荐

“我只是奇怪你一个女孩子怎么学的这么粗野”,其实女主角不那么粗鲁的时候对着她的蓝眼睛花痴的样子真是挺可爱的。人类的自然本性到底是被什么侵蚀掉了……

44分钟前
  • Marty McFly
  • 推荐

战争年代的儿女情长其实什么都不是,爱情连物质都超越不了,怎么可能超越不同的思想呢。稍稍有一点分段感,以及打光真受不了,不过在1956年,既高唱凯歌,又低首独酌,既革命当先,又人性张扬。

49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苏联最好的战争片都集中在五六十年代了,远比后来的那些更出色、更富有反思色彩。本片讲述的是俄国内战期间的故事,没有太大的意识形态,导演在拥护红军时也没有丑化白军,基本办到了中立,对男女主角赋予人性化的描述。不过因为当年苏联和中国都正处于严重的军国主义状态,所以本片在两国都受到了批判

53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认为女红军被“洗脑的”评论觉得女主应该背叛革命和白匪浪迹天涯吗?战争是残酷的,而革命不是打游戏。一个人为什么当红军又坚持了下来?是闲的吗?是因为被洗脑吗?如果你的理解能力是这种情况,那么容易被洗脑的是你。我们是普通人,不必经历那些,也希望我们不需要经历那些,但我们应该有良心,别把“洗脑”二字扣在红军战士身上。天打五雷轰。

57分钟前
  • 陈绿
  • 力荐

結局比小說里描寫的還是溫和一點兒的。蘇聯演員們都好迷人…尤其是男主角,看起來有點瘦弱但那麼肥美的妹子人家一把就舉起來了!另外中譯配音好噁心…想起波姬小絲的藍色珊瑚島,同樣是荒島戀情美蘇之間的鮮明對比哈哈哈哈(笑點好奇怪 /_\ )

59分钟前
  • 席德
  • 推荐

丘赫莱依的作品,50多年前的苏联版色戒,不过汤唯一枪干掉了梁朝伟!其实女权主义者可以看看,感受无产阶级女战士的坚定意志,为理想男人可以牺牲自己,牺牲爱情,女人也可以!比色戒强的是男女主角间我们看到了爱情,而色戒里我们更多看到是肉欲!

1小时前
  • 肥壮壮
  • 推荐

格利高利·丘赫莱依“战争”三部曲第一部。影片改编自前苏联作家拉夫尼约夫的同名小说《第四十一》,只找来了上译的版本。原著的选材很有特色,它没有去展示群众斗争那种史诗般的画卷,而是描写在杳无人迹的小岛上,两个阶级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修养不同、追求不同的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

1小时前
  • stknight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