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电影最早的记忆来自童年,隐约记得我在电视台上类似《正大综艺》的节目上看过这部电影,但那时大概也就是小学生,只依稀记得Meryl Streep披着大斗篷,还有 Jeremy Irons深邃浓情的眼神,故事情节一概不知。我对Jeremy精湛的演技的了解就是来自这部1981年的电影。30多年之后,终于让我找到了这部片子,让我欣赏到这样一部惊世骇俗、迷离断肠、魂牵梦绕的追求心灵自由与爱情的动人故事。
主人公是Meryl Streep扮演的Sarah,她忠于自己的内心、灵魂,凭着一腔热情,想去寻找自己想要的生活与自由。她最开始碰到的法国士兵对她略有撩拨,使她对他怀有爱慕,她不顾当时封建保守的社会风气,主动去镇上到旅馆找这个法国士兵,可是没想到他找了一个妓女,根本心里就没有她。但是她内心之火已经被点燃,她喜欢自己可以追求向往的东西,她沉醉在能够拥有别人爱慕的感觉,哪怕这违背世俗社会对淑女的要求,哪怕世人都说她是疯子是娼妇,而她又是一个没有社会地位的下等人,人人弃她但她却若无其事,表面应承而内心坚持己见,因为她觉得她追求世人所不理解的自由——放飞心灵的自由。这种自由是以社会对她的压迫而体现出来,外界对她越是诋毁和辱骂,她越是要坚强,她越能感受到冲破藩篱、内心自由的喜悦,所以医生说她是没有理由的“忧郁症”。
她梦想拥有一段干柴烈火的爱情,她梦想能随心所欲的绘画,抒发她表面平静怯懦实则压抑激动的情绪。幸运的是,她碰到了Jeremy Irons 饰演的上流人物Charles。Charles家底殷实,完全不用考虑生活用度,业余挖挖化石自娱自乐。在那个年代,婚姻是为了强强联合,有点像今天的中国,只要门第匹配,家庭财富、年龄相仿即可,这就是理所当然好的婚姻,不用考虑是否真的有爱情,都是为生活嘛。可是Sarah的惊鸿一瞥,掠取了Charles的心。之后他由好奇到同情,逐渐“走火入魔”般的迷恋上了Sarah,直到医生当面问他“Do you wish to hear her, do you wish to see her, do you wish to touch her?” 他才意识到原来他已经爱上她了,甚至为她不惜撕毁婚约,侮辱名声。这就是爱情的魔力,我相信Charles是真的爱上了Sarah,那个时候绅士的名誉可是堪比生命的,但他还是放弃了声誉,因为他找到了打开心灵的爱情,他不再愿意过假模假样的婚姻。而他的未婚妻口口声声说爱他,愿意为他做一切,可是得知他为了一个“whore”而抛弃她时,就立马变成了他的敌人,欲置他于死地而后快,多么虚伪!多么可怕!他们在小棚子约会,感情突然迸发第一次接吻,以及在旅馆的情不自禁都十分动人又真实。他们都是处子之身,却顶着狗男狗女的污名;而那些绅士却背地里胡作非为,小姐们背后说人闲话。
而Sarah对Charles,我感觉倒复杂一些。她希望献身于这样一团火的爱情,她善于用自怜自残招式一步步魅惑吸引Charles,她希望他被她所俘虏,明知她可能会毁了他,但是她仍像是飞蛾扑火一般投入进去,她希望他亦是,而他也做到了。但在得到他之后,她却全身而退,也许因为她内疚,也许因为她迷恋“抗争”的苦与甜,也许她知道这爱情还不是她最想要的东西,于是她一走了之,开拓了新的生活。整整三年她知道他一直在找她,但直到3年后她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内心终于安静下来,主动联系到了他。我为这个女人的蛊惑魅力、自我掌控、冷酷决断而感到一丝丝寒意,一个男人还是一个富裕的上层男人,愿为一个低等女人抛弃一切,朝思暮想地等了三年,夫复何求?他对她的爱,在我看来,远远多过她对他的感情,而当他质问“Are you saying you never loved me?” 她的回答" There was madness in me at that time." 显然,她没有简单的回答"I loved you. 直到她寻到了她的自由,她才来寻求他的原谅。影片最后,他们两个人从一个黑暗的桥洞下来到阳光明媚的湖面,象征着从过去见不得人的地下,终于可以沐浴着阳光,自由自在的生活在蓝天白云之下。他们生活是否会幸福我不知道,她对他的热烈爱情甘之如饴;他对她的神秘莫测、可怜可爱而魂牵梦绕,但他们如若像普通夫妻一样生活在一起,神秘、热情都会慢慢消失在柴米油盐的琐碎消磨中。我希望他们能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从此快乐的生活在一起,但我真的不知道!
这是一部关于勇于面对自我内心的呼唤,敢于撕破社会世俗道德规则,追求心灵自由的故事。两位主演演技都十分出色,Meryl Streep年轻时好美,湖绿色的眼睛如一泓清澈的池水,有着小鹿乱撞般的闪烁;Jeremy Irons眼睛虽不大却深邃有神,他把Charles的复杂感情表现的真实自然,让人非常同情这个欲罢不能困于情网的男人。好多年没有写这么长的影评了,只是未到动人处。I hope It is worthy.
不仅影中影的双结构模式令人耳目一新,更主要的是他们之间的爱情感人心扉。人物刻画得饱满真实,复杂心理也演绎的很好,我心目中的五分电影。
看了好多人写的Sarah,感觉我看得和你们不一样。。。。
Sarah在我看来真是绝美,尤其查理斯第一次见sarah的几个镜头,美疯了。我没看过原著,就电影来说看完全片,实在觉得她是个牛鼻的女人,为了自己把几个男人弄得团团转,提几个我看到的点吧:
有剧透的。
1、sarah的前主顾去世了,没有给她留下任何遗产,律师过来说,你不能再住了,但是格兰兹的普特尼夫人可以收留你。sarah第一句话问的是“她的房子能看到海吗?”
当然,电影的结局,sarah拥有了她想要的海景房。顺着这条线索,就可以看到整个过程,她对查理斯的“哄骗"了。
补充一句,一般来说,主仆关系好或者时间久的话,感情应该不错的,但是去世的前主顾没有给sarah留任何东西,而收棺材的时候,sarah在楼梯上画画,工人在下面钉棺,情绪异常的平静。sarah画的应该是前主顾死前的样子,maybe这给了她画画的灵感。
她很爱画画,片中医生说老主顾是个把仆人当奴隶的人,而sarah依然愿意待在那里,除了没钱,我猜她很可能是想捕捉人一些奇特的情绪或表情吧。比如后面,她对着镜子画自己的样子。
惊恐、害怕,一直保持着,然后自己画自己。一度让我看到后面以为她其实是为了画画而去故意体验一把”小三”的。当然,应该是没有的。
2、sarah一早就之道查理斯是谁,不用查理斯自己介绍。
且不说是因为查理斯的科学家身份还是别的,至少sarah肯定知道查理斯即将成为有钱大亨Freeman的女婿,并继承一大笔家产。
所以啊,后面sarah就开始她的”计划“了,编造一个纯情的故事,以弱者的姿态博得男人同情。(这招对男性来说屡试不爽)
一开始查理斯是接受不了的,但是sarah讲的申请并茂,已经站在了爱情至上的道德制高点,俨然是很纯情又忠贞的女子样。以及,sarah不断地欲拒还迎,一直让查理斯不要靠近她之类的,你知道的,女人越是这样,男人越好奇啊。
3、故意让普特尼夫人的老仆人看见她出现在山崖,想刺激夫人,让夫人赶她走,最后她确实也得逞了。然后查理斯就更心疼了,sarah顺手献个吻,查理斯就被迷得二昏二昏的,不仅帮她离开当地还派人给她50英镑。他的律师都听懵逼了,因为查理斯的仆人攒了三年也不过才攒到30英镑。
4、和查理斯滚完床单后,哪知查理斯这个愣小子放着那么大的家业不要,竟然要退婚,大家可以感受下这里sarah尴尬的表情,就像在说 ”我特喵说了这么多,你没听明白?“的样子。 以及最后查理斯离开画面,sarah用力一眨的眼睛,仿佛在说 “演完这场戏,松了一口气,大傻子!”
不骗你们,不信你们把视频倒回去看。
查理斯坦白了,富家女说要搞死他,搞得他身败名裂,所以,没有家产及海景房的查理斯就没有用啦,sarah就趁夜就跑路了。
三年以后,sarah改了名字,换了寡妇的身份,找了好人家,有大house,海景房。
查理斯崩溃了,我特喵为了你弄得身败名裂,啥都没有了,你倒好,来住大house了。然后一不留神推倒了sarah,sarah顺势而为,一番絮语,以弱者形象和吻哄好了查理斯。
就像一开始第一眼见查理斯那样,她就已经做足了吸引的准备。
片中医生说,她有类似于让自己处于受害者身份的愉悦感。这样一方面能获得他人同情,一方面自己又显得崇高与众不同。
所以,对于影片结尾、现实世界的安娜来说,她既不想成为破坏他人幸福与前途的女人,也不想成为被自己欲望所侵蚀的女人吧。
法国中尉的女人(1981)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这是一部关于自由的电影。
有的人终生都在追寻的路上,谁能轻易地说自己可以找到自由。在追寻的过程中,现实的人发现实现的不可能性,果断地放弃,或无限期地搁置。这些停止追求的人今后将不会再为了自由困扰,但是有的人爱较真,或许他们爱上追求自由的过程,那种不断被欲望携裹,想要挣脱一切束缚,想要不断品尝常规之外的情感或体验的过程。
女人过分追求自由难免陷于放荡(当然放荡是站在一切主流思想上下的判断)《法国中尉的女人》是一部无法回答你什么是自由的电影,但它提出了有关自由的一切问题,什么是自由?主流社会定义是什么?自由是否可得?追求自由有错吗?
这部电影充满悬念与深刻的思考,影片的拍摄手法很新颖,以片中片的方式叙述。
现代社会中的女主人公Anna是一个演员,扮演工业社会|维多利亚时期的女人Sarah,男主人公Mike扮演影片中的男主角Charles。在工业社会中的电影里,Charles去莱姆镇会见自己的未婚妻,他是主动去向心爱的女子请求结婚的,本来一切都很顺利。古化石学家,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外貌出众,举止有礼,博得未婚妻的喜爱,获得岳父的认可,很快俩人定下婚约。片中的未婚妻,是一位非常漂亮的女人,拥有青春靓丽的容貌,一眼就让人感到惊艳。本是佳偶天成,但是就在俩人携手漫步到副崖上,Charles第一次看到Sarah,独自一人站在堤岸,着一身黑衣,茕茕孑立,削瘦的背影看上去使人想要了解这个女子背后的故事。Charles冲上去,以一位绅士的做法,想要劝阻她下来。狂风掀起滔天巨浪,不断拍打崖岸,海水一阵阵漫过堤坝,那个女子似乎随时会被海水冲下岸去。影片最重要的相遇应该从这里算起,Sarah回眸的一瞬间,微侧的面庞洁白光滑,没有一丝瑕疵,特别是那双眼睛,明亮却饱含恐惧,一袭黑衣,更加衬出她面庞的光彩。在Sarah回眸的一瞬间,相信不只是Charles,每一个看到的人都会感到一种震撼,Sarah的美不同于那位未婚妻俗世繁华的美,那是一种沉郁独特的气质,是在众人中一旦看到,就无法移开眼神的美,是经久耐看需要仔细揣摩的美,这是一个那样与众不同的女人,不同与身边任何一个女人,Charles从看到她的第一眼就被深深吸引。
但是Sarah整个人被裹在黑暗中,黑色的衣服,昏暗的海岸,还有虽然惊艳却泛出地狱般紫光的面庞,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女人,却也是弥漫着危险气息的女人。在《曼谷雨季》中布邑斓对萧万雄提到“世界上最不能碰的是需要帮助的美丽女人,她们周身弥漫着危险的气息,男人要尤其谨慎”。但是看到一位弱女子美丽,娇柔,看上去急需帮助,但凡有责任心或男子气的男人都会忍不住靠近。Sarah作为一个“需要帮助”的女人,关于她的传闻很多,令Charles一见难忘,事后又多次巧遇,更使男主人公对她愈加好奇。
Sarah告诉他,自己原是一名家庭教师,遇见一位海难中幸存的法国男人,照顾他并产生感情,她明知道对方有家室依然难以忘记,明知道他再不会回来依然每天眺望大海,一段无望的爱情,一段女人付出真心但是被辜负被误解的爱情,眼前的女子那样无助,常常流露惊恐的眼神,需要人安慰,爱护,自然而然Charles对Sarah无法自拔,爱情在一次次若有若无的接触中产生,最终Charles在Sarah被所有人轻视,被雇主解雇后安排她到另一个城市去,并在情感的驱使下,去宾馆看望她,同时两人发生关系。Charles深爱Sarah,无法自拔,毅然决定解除婚约,与Sarah长相厮守,他也以实际行动证实对Sarah的爱,在巨大压力下解除婚约,导致自己身败名裂,在所不惜。
在最接近完美结局的时候剧情发生反转,Charles急忙赶回旅馆Sarah却早已离开,这让人费解,两人缠绵后,分别前Sarah告诉Charles“去做你将要做的或你必须要做的,只要我知道你是真心爱我,那么我能承受一切结果。”似乎表明她对爱人足够理解,无论最后两人是否在一起,哪怕自己被辜负她也会一如既往接受并永远爱他。说到这里哪个男子不动心?每个人都渴望被人理解,被人爱,心爱的女子为自己卑微到这个地步,自己如何能退缩?何况两人之间有深刻的爱呢?后面Charles的做法就像一切为爱勇敢的男子,解除婚约纵然身败名裂,可是转过身却没有等待的爱人,到这里爱情显得很讽刺,但Charles没有放弃寻找,一直让律师找Sarah,就算是死亡名单也不想放弃,但事实或许就像律师问的那样“你确定她想被你找到吗?”Charles回答“不知道”,现在的他只想要寻一个回答,给自己一个被放弃的理由。
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后,整整三年,Charles没有放弃寻找,律师发来一个Sarah的地址,为了最终的解答Charles依着地址找到Sarah。此时的Sarah是一位家庭教师,教一家富人的小孩画画。他追问原因,她对离开的解释是“我觉得自己明知道你有未婚妻还纠缠是不对的,我必须离开你。”这个解释太荒唐,曾经说过的情话,那一夜的缠绵,明知道他会为自己放弃一切,却在最后时刻离开,丢下一无所有的Charles,所以在Sarah的回答后Charles直接说出真相,“你从来没有爱过我。”是的Sarah从来没有爱过他。Sarah的回答没有否认,而是说自己不能这么说。这种模棱两可的回答已经说明了一切,在这段感情中,Charles被彻彻底底愚弄/欺骗,实际上这两个词都不对,Sarah是一个只关心自己的女人,关心自己的感受,他可能并不想愚弄或是欺骗Charles,她只是追求自由,追求更自在的生活状态、精神状态,而这两种状态是不可名状只能感受的,当和Charles在一起,两人若即若离,或许是享受这段情感的滋味,但是不享受爱情的本质,只是浅尝辄止,获得一时欢愉与关注,而不想担负一场情感的重量,那些被社会责任赋予的重量。对曾经的逃离与后期知道Charles找自己却不现身,Sarah解释说自己现在才找到生命,寻获自由,又说找他的原因是希望乞求原谅,“只要你还爱我就一定会原谅我。”看到这里只想说强势女人主导的爱情里男人就是傻瓜,实际上Charles在这段情感中最大的作用就是作为Sarah的听众,听Sarah讲述自己。
Charles眼中只有爱情,但是Sarah不是这样想的,在这段感情这里,或许不能叫感情,叫经历更适合Sarah,她关注的是自我的找寻和发现,是自由的意义和生命最佳状态的寻觅,从Charles那里她获得关注、爱护、俗世的认可,了解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前她也提到要证明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不同于这世上任何一个女人。Sarah自我意识很浓,急切想获得自身的成长,她的想法不是在一般的情爱上,但也正是她独特的心里想法导致她的做法无法用一般观点来衡量。如果单纯说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女人明白自己的魅力,运用魅力迷惑一个男人,让他在爱情中沉沦而自己脱身,空留痛苦的男主人公的故事而已。这样看,就像小镇上所有人的观点,Sarah是一个放荡的女人。可是这个人物的复杂性不允许用一个词简单的评判,她不是放荡,事实上她不在乎情爱或肉欲,和Charles的那一夜是她的第一次,她积极吸引Charles注意是对自我的寻找。
《倾城之恋》中说“女人最贱就在于自己的意义需要一个男人来肯定”,一个女人的价值在于她能吸引一个怎样的男人,加之嫉妒是人类原罪之一,寻求自我价值与对那位未婚妻的嫉妒导致Sarah不惜编造一个故事去引起Charles的注意,积极寻找生命的意义是值得肯定的,嫉妒也是可以理解的,Sarah让人无法恨她,她活得纠结但是很急切地想要打破束缚,每个人成长中都会有自我意识觉醒与印证人生意义的时刻,但是普通的我们为了不活的那样难,会放弃追求,迎和主流大众,很多激情尝试会在理性与众人看法中被淹没同化,最终沦为大众背景,发一样的声音,说一样的话,打压一切不符和主流意识形态的东西,害怕自己被红尘俗世的大多数抛弃。但Sarah是独特女人,不甘束缚,一直在寻找自己最佳的生存状态,试图发现自由,乌托邦的理想主义者,但是追求精神不是人类最值得赞扬的品质之一吗?
这部影片是两条线索交叉进行,现代的男女主人公都是彼此有家室的人,但是拍戏之外两个人彼此倾心,以恋人的身份同居,Mike深爱Anna,随着拍摄临近结束,Anna选择了Sara的做法,在本约定相见的房间离去,独留Mike一人在无边的黑暗中神伤。
这是一部有着女性观点的电影,什么叫女人?什么叫好女人?难道像那位未婚妻一样美丽、家世好就是好女人吗?良善的女人既能叫良善也可叫愚蠢,或迟钝。放荡?什么叫放荡?游走情感但是不耽于肉欲叫放荡吗?到底是服从真情还是服从道德?回归家庭好还是冲破一切阻碍,坚守真爱好?
原本以为在这段感情中(Charles & Sarah)Sarah是弱者,是走在悬崖上随时可能因为男主人公的动摇而被抛弃的,就像在现代的线索中,两位主演Anna和Mike在拍戏时,两人在海边对台词,Anna突然沉默,Mike问她为什么如此悲伤,这里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爱情中悲伤无助的是女性,可是实际上,无论现代还是古代,最终受伤最深的都是男主人公,古代的结局是Charles和Sarah重新相遇,两人泛舟湖上,影片显示出光明的色调,Sarah的衣着色彩也一改往日灰、黑的暗色调变成白色,和所在环境相协调,形成明媚的色系,似乎象征着她的重生,象征着Sarah最终寻获自由,在绘画中发现自己的特长,最终证明自己是一个”unusual ”” remarkable”的女人,找到了人生的价值,而Charles最终选择亲吻Sarah则暗示了他的原谅,那种因为爱得深无法放手而产生的谅解,两人的关系由此得到和解。
Charles自始至终要的是爱情,Sarah追求的则是自由,一种精神层面上的解脱,离开那个流言蜚语的小镇,离开Charles为自己付出一切的思想重压,三年后的重逢,时间上有一个过渡,Sarah可以以全新的面貌面对Charles,情感中两人获得平等,或者说Sarah认为两个人获得平衡,自己成为配得上他的人,所以主动告诉Charles自己的地址。Sarah做法对错难论,但至少显现这是一个有自我个性,汲汲追求人生意义的女人。
两人泛舟湖上,简单的想就是大团圆云结局的暗示,但是这次经历必然对两人都有一定影响,宽阔的河流像人的欲望,我们置身其中,难以挣脱,不知道前路在哪里。欲望,Charles有,Sarah有,前者是性与爱的欲望,后者是自由的欲望,是挣脱束缚,了解自己是谁的欲望,在精神层面上说,Sarah是强者,尽管这条路走的漫长坎坷。Charles与Sarah的未来导演是没有给出答案的,欲望的洪流还会挟裹我们走向哪里没有人知道,湖面平静时水光潋滟,波澜不起,颇有岁月静好,世事不变的错觉,但是Charles现在身败名裂,被剥夺了绅士的头衔,放弃了自己的社会地位,在维多利亚时代,等于社会价值和道德的双重沦陷。Sarah虽然获得新生,但只是自我精神上的自足,作为一个女人她不过成长为一位家庭教师,这种情况下两个人,要么远走他乡,重新开始,否则还是要和主流抗争,前路不见得是一片坦途。小舟越向湖面深处划去,越代表命运的不可知。人生如同一叶轻舟,要停泊于哪片河岸,充满未知,唯有不断划动双桨,不段抗争才能寻找精神的停靠。
至于现代那场戏,Anna是与Sarah有明显不同的女人,一袭短发,干练明朗,纵然在和Mike不该产生的爱情中也能收放自如,在丈夫面前的表现,在情人面前的表现,都是拿捏有度,不像Mike,情感有覆水难收,难以自控的感觉。但是这不代表Anna全然无情,她同样是一个关注自我的人,说得难听点叫自私。Anna最后选择离开,是在等待Mike时选择离开的,说明也是经历过挣扎后的选择。到底是屈于道德谴责还是家庭伦理?影片没有给出具体回答,不过我们可以看出,Anna非常在乎别人的看法,Mike接了自己的电话她的反映是“他们知道你在我房间里?”Mike说“那又怎样”,此时Anna是犹豫与惊慌的。现代的感情发展似乎只要Anna主动,Mike也是可以放弃一切的,但是Anna还是选择了离开。特别值得关注的是Mike在最后面对空无一人的房间,打开窗,喊出的是Sarah,在这里让人不由得思考,Mike到底是爱Anna,还是入戏太深,难以自拔?这份爱的对象是谁,实质到底是什么?如果Mike只是一时入戏太深、无法自拔,那么Anna选择离开是对的,因为这不是对自己的爱情,而是戏中同情的迷恋。面对一份不纯粹的爱,是不值得为之与主流社会抗争的。
剧中两位主演表现都很到位,梅丽尔·斯特里普作为我最喜欢的女性榜样,无论如何我无法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她在海岸的回眸,她的台词功底,无论如何褒奖都是不够的。男主演杰瑞米·艾恩斯,我是第一次接触,他塑造的人物,无论是Charles还是Mike其实形象都比较扁平化,这与本部影片本来就是一部关乎女性文化思考的主题有关。Charles与Mike同样深情,需要为爱隐忍,为爱付出,具有为了心中所爱奉献一切的精神。艾恩斯高大儒雅的外形条件使他进一步贴近维多利亚时代的绅士形象,也为他所扮演的两个人物增添一丝英俊帅气的外形优势,他到位的表现了恋爱中的深情男子的形象。此外,其标准的英伦腔也让人着迷。
1、捷克裔英国导演Karel Reisz,此人是英国自由电影运动悍将,此片1982年奥斯卡5项提名无获奖,包括品特的改编剧本,堪称最大杯具。2、据说小说异常NB,电影则着实有些平庸,处理成黑色电影式的故事而失去了原著的实验结构。3、梅姑的表演自然是给此片4星的唯一理由。
对我来讲真的是一部好老的电影 不过叙事方式很创新啊 故事的确像男主所说既是第一个结局也是第二个结局 但是关于微博上有人以情色电影的分类来推荐这部电影 我觉得很无语
看来关锦鹏的《阮玲玉》形式创新评价要降一点了,戏中戏的效果不光是将两个故事叠加整合,而是间离观众,使其远距离的审视那个“法国中尉的女人”,令这个故事成为推动“现实”中男女主演情感进程的工具,虽然“现实”戏份时间相较于“电影”时间少,但“电影”时间却反向的将“现实”中男女感情发展的过程展示的无比细致自然,这种特殊的手法是极为奇妙的。当这两个故事并列看时,就凸显了时代的变革感,维多利亚时代严苛的宗教法则与世俗目光,对照当代情感中的隐秘的悱恻缠绵,前者的有性突出了对时代的批判,后者的无性描绘了未吐纳出口爱恋的苦涩,结尾处“电影”团圆结局和“现实”悲惨景象的对照也划分了荧幕与真实的差别,而情节化的“电影”剧情与平淡着笔少的“现实”生活也验证了这一点。
苏牧老师《荣誉》这本书中指定需要拉的影片,值得一看,特别是要拍现在和过去穿插叙事的两条线索时导演应该多次观看。
2008-11-9 19:53:34 7/6.8(3565) 自我误识……
巨丑的斯特里普又出现了~~~~~~!!~~~
不是博尔赫斯式的叙事圈套和语言游戏,电影和小说一样没有在“小径交错的花园”中迷失,而是驻步在小径的交叉出,并标明方向。通过套层叙事和破坏性重塑故事,将这个经过双重陈述的爱情故事,传达出原作的意义张力,并且在魅惑与延宕间为影片添加了一种现代韵味。
那么惊鸿一瞥的电光火击,风雨大作波涛汹涌的断崖上,她回首,苍白的脸有惊雷滚过,他和她互相对视,然后定格成永恒。
这是一部很纯粹的爱情电影,它虽然也讲风俗讲道德,但归根结底是讲男女心中的那份取舍对于爱情的结局的影响。导演将原著变为“戏中戏”,又交织着“戏中戏”的演员的感情纠葛,既做到了不同选择的对比,又显得自然和熨帖。制作电影的人同样是可以被“观看”的,电影的那种魅力一下子就彰显出来了。
①没落的贵族与新兴的资本新贵之间微妙的阶层关系;②女权话题的讨论既符合时代远胜于去年大火的某部女同电影;③-你为何不去伦敦过新生活?-如果我去伦敦 我知道我会变成怎样,我会变成莱姆有些人已经称呼我的。我很脆弱,我有罪。你无法想像我所受的苦,我只在睡觉时才能安乐。我醒来时恶梦就开始了:我怎么是我,我怎么不是费里曼小姐!不是嫉妒,而是不理解。④1857年 据估计有八万名妓女在伦敦郡,六十间房子之中有一间是妓院,当时伦敦男性人口有一百二十五万,娼妓每周接客达到两百万人。⑤济贫院,贫苦女工所,妓院最好的背景是伦敦的阴天和夜晚。⑥家庭教师一旦失业被赶出去,很可能沦为娼妓。
1.套层结构戏中戏,基本还原了原著自我暴露的现代主义叙事,剪辑精妙。2.遗憾的是电影改编无法复制那股神秘暧昧的气格,而导演也没有完全脱离将女性妖魅化的男权视角。3.戏里戏外的几组呼应对称的镜头与调度,在视觉语言上暗示了双方由近及远/从远至近的亲疏关系演变。4.反向双重误认+1。(8.0/10)
各种蒙太奇。一开始我就茫了一下,还以为分轨出了问题。Merly Streep的回眸基本不错符合我对于原著的想象,Irons大叔除了性感的小卷发一点都不像查理叔叔。但是结构非常让我满意,不拘泥也不穿越。
好年轻的两张面孔。喜欢这种交错的形式,两个结局都很好。ps我终于发现Jeremy的美了!
看海报以为是部带有悲情色彩的影片,没想到却是女性题材的爱情片。两条线索交叉叙事,戏里戏外别样动人。一喜一悲的结局似乎也暗示着两条线索的最终走向,戏里的完美落幕终止到了戏外,不免令人唏嘘。此时梅姨的演技已经出神入化了,为影片增色不少~
我就知道品特编剧总会弄些花活儿,形式感强的作品会运用形式说明一些问题,老人总说,时代不一样了,言下之意人也在变,品特的意思应该就是以前的人和现代的人共性远远大于个性吧,以前的人甚至玩儿的更过火。
戏中戏提升了整个故事
高度道德化的维多利亚时代,人人都是淑女绅士,举止端庄,品行优良,却遍地都是妓院。女主角是个有趣的反抗者,她为自己虚构了一个身份:法国中尉的女人。戏里戏外,女主角都在找寻自我,真是一个经典的文本啊。
刚开始时还以为是个古典爱情片,越往后越有意思,是个精彩的电影。
无独有偶,这段故事被改编成了同名电影,女主角萨拉的扮演者安娜与男主角查尔斯的扮演者迈克,也给戏中人一样,保持着若即若离的情人关系,只是结局却出人意料……©
没必要故事套故事,故弄玄虚之嫌。其实一个故事讲扎实了,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