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ople are become,keep a promise,but hold a single fickle heart.—— 人是会变的,守住一个不变的承诺,却守不住一颗善变的心。
经历某事,路遇某人,你既在选择,也在被选择。我们渴望主动,努力选择那些充盈生命的东西。然而造化弄人,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被动地承受。要想成为被选择的某个优先,你就要在某个方面出类拔萃。沙子掉在沙滩上,很难再去寻找;若是珍珠落下,结果就会迥然不同。做一颗珍珠,胜过一堆沙子
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我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我有的是真实的自我。看完初三,感悟很多。我来自农村,我当年也是留守儿童,我的初中甚至比不上这部片子里的条件。我们那里的孩子都是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出去打工,没有父母的关怀,学校的条件也很差,没有住宿楼,在学校附近租100块钱一年的旧房子住,夏天时常漏雨,平时和老鼠苍蝇为伴。条件固然艰苦,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和城里孩子的差距。从小我就特别喜欢画画,但生在农村,自己的兴趣根本无法实现,父母不让唱歌,不让跳舞,不让到处去玩,不让交朋友,认为那都是坏孩子做的事。
在农村家长思想封建,扼杀了孩子的天性。我天生是不愿认命的,我努力学习,终于成为唯一的考上重点大学,走出大山的孩子。但到了大学,来自农村的我,处处感到自卑。不会唱歌,不会跳舞,运动也不行,没有任何特长,除了读书,什么都不会。我很无奈,这就是差距。我来自农村,这我能改变的了吗?从小什么都没学过,大学几年能学会唱歌跳舞吗?初中英语是连四级都没过的历史专业的老师教的,英语不好能怪我吗?从小就不让和别人玩,什么都独自完成,现在团队合作能力差能怪我吗?从小不让大声说话,不让笑,现在不爱说话能怪我吗?现实既是如此,社会需要的是城市里培养出来的人,
对于农村的孩子太不公平。我努力想改变,但发现大多数时候自己无能无力。想改变自己的性格,去报名学生会实践部,因为内向被刷。想学电脑,弥补电脑盲,报名飞扬被刷,因为不会电脑。想多交点朋友,报名德鲁克,因为团队能力差被刷……太多的无能为力,不是我不想改变,只是现实不给我机会。太多的失败,我已无可奈何,只能乐观的接受现实。 (四川大学自强社 学子)
这是第二次组织蒋导的影片放映,这次放映没有强行要求整个学院的同学都来,在场的除了社团的同学,还有不少看到海报从外院自发到来的同学,其中不乏来自邵阳的同学。蒋导的片子一向草根、真实,放映完毕之后,看到不少同学在感慨自己的初三时光。初三对很多的同学来说,是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我也一样。
初三,我在县城的一所省重点中学,我和片中的孩子们一样,经历了我人生的第一个选择,读书还是选择放弃?读高中还是读可以免学费的大专??我们迷茫,我们被压抑,我们群魔乱舞。最后我们做出选择。我很幸运,几乎经历了从乡村到县城到市中到省城重点、高考补习各种学校的教育。因而我也拥有一批各不相同的同学。现在回头一算,初中同学只有60%进入省重点,20%的高中同学进入本科大学。能和我一样现在还在大学里上课的同学真的不多。而不同的教育,会给你不同的眼界,不同的资源,和不同的三观。教育的不公平会导致更多的不公平。
说起应试教育,想起了前段时间去采访了清华的一位学姐,她说的一段话。“从小学到高中,我没考过几次第二。XX省高考,文科,裸分684(总分750),市文科状元,当年全省100万考生中的文科第二。清华大学2010年在XX省100万考生中仅招(统招)的两个文科生之一,经济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国际)专业,全额奖学金。
2011年,我要去学各种数学课和以数学为基础的统计、金融、经济、财务等等一系列的课程,作业经常不会写或者写不完,实在实在没辙了就抄一次别人的作业,整个人都被自己颠覆了:“抄作业这种事会发生在老娘身上?”“跟同学相比,我是不是真的很弱?”我一直问自己。“不喜欢”是贯穿我整个四年学业的关键词。大一下学期可以转系了,我想,转吧,去学新闻、语言或者社会学。然后听到一个声音:“工科院系的有些同学都挤破头要往经管转,你竟然要往外系转,你傻啊?”“哦。”所以我不能转系,我不能做这种傻事!金融多好啊。
2013年年底,变成了一只无忧无虑的大四狗,对于一个不喜欢金融的人而言,该受得折磨也差不多到头了,我窃喜。我本来想直接去一家喜欢的外企工作,几年之后再出国读MBA,却听到所有人都在说“今年就业形势太差了,不好找工作啊!”“哦。”所以我要争取保研,留在清华经管再过两年学生的生活,研究生文凭也更好找工作,或者准备出国,反正打死我都不直接找工作,因为“就业形势不好”。
所以我应该继续读金融专业研究生,因为不能浪费本科四年学的知识,这时候转系太亏了。所以我应该去美国,去纽约,因为那里是最最最中心的金融中心。所以我应该拼命的社交,投简历和面试,去华尔街的投行工作。所以我应该没日没夜的工作,为了变成大学同学里赚钱最快的那一个。所以在不久的将来,我应该就是一个成功人士了。
有些人想到这里,愤懑的骂了一句:“还有完没完!哪儿那么多‘所以我应该’!” 努力是为了让自己有更多自由的选择,而别人眼里的优秀却成了我的负担,我开始被所谓“社会主流”“社会公认的最好的”框住了。”
在应试教育中,我们一直在一个框里,我们失去了什么?我想是我们的独立思维。即便是清华学姐这样的应试教育中的佼佼者,也难逃这样的无形束缚。
20220912蒋导公益影像作品展上海站。
确实正如蒋导在放映后分享的,对这部影片的资源和时间投入没有那么充分,所以出现了人物不够聚焦、素材不够深入、画面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但它确实是一段难得的对乡村教育情况的真实呈现,填补了我们想象的空白。
让我感触最大的一点可能是学生们求学的动机与目标间的矛盾吧。
经济的逻辑似乎在求学这个选择上占据着主导地位,家长让孩子读书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想要突破经济上的桎梏,而选择不上学多半也是因为钱不够,并且比较着求学与打工之间的经济利益得失,甚至学生考试考好了班主任自己还要发红包。而在经济逻辑占主导的情况下,学生是很难以这一动机去支撑自己完成学业、努力学习的。
同时,乡村的各种社会资源匮乏,孩子们很难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的求学的动机。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匮乏、家长的缺位,能在农村出现的往往是通过剥削人性弱点存续的产业,诸如网吧、毒品等,这种社会环境也就进一步恶化了孩子们寻找真正的求学动机的可能。所以就形成了一种悖论,求学的目标是赚钱,但赚钱本身恰恰是很难成为可靠的动机的。这也是我认为乡村图书馆的意义所在吧,让孩子们能看到多一点的可能,来对抗周身剥削式的生活环境。
这部纪录片,镜头很粗糙,但是内容很深。其实,初三相比高三而言,初三更像是学生时代“兵分两路”的岔路口。一路,读高中大学;一路,出去打工。我们初中那会儿有三个班,初一的时候,我们班有70多个,男生一个宿舍挤了21个人(12个铺位),好多都是两个人共用一个铺位,但是,到了初三,就剩下四十多个人了。到了高一,更是少了一半一样。其实片中有个收钱的镜头,那个镜头,那种说话方式,感觉就是一种敷衍一样。考一中要多交多少多少钱。好像还不低,900还是多少来着。这跟我们那完全不一样,我们那小学初中都只收一百多元钱的课本费,上了高中学费一下子就到2000多一个学期。感觉这里有猫腻,但是,没真凭实据的东西就不乱扯了。其实,九年义务教育,收费应该公开的。她自己也说的很含糊,去一中那边考试,坐车啊,住宿等等。但是,不具体啊。换位思考,如果我是那个老师,我没猫腻,我肯定会清清楚清地列张收费公告,坐车要花多少钱,住宿要花多少钱。大家看了,清楚了,这样,我也能避嫌了,这是一点。
第二点,这点值得思考,为什么成绩差的要分一个班,成绩好的要分一个班呢?这样做,对孩子有好处吗?为什么,要用成绩去排座位。它的目的,可能是想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但是,有没有考虑过它的实际效果如何?有没有考虑过学习差的在一起,学习好的在一起。但是,步入社会后,其实你要面对的往往是各个层次的人都有。虽然说,如今阶层的固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但是,难道这不是一个不好的现象吗?
第三点,教育问题,这个已经是很多人反应了。但是,应试教育,就是存在,考试,才是测量学生才能的尺子。这个其实也不一样,高中还好,大学完全变了样的。老师才不管你成绩如何,那个时候就看能力了。能力提现在哪些方面--做人的素养、沟通&合作能力,学习能力、做事态度。所以,应试教育下诞生的优子,并不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
从中考那几天开始,泪目!那一天,吃鱼被鱼刺卡了一下,以后将近十年不吃鱼了。那一晚,毕业晚会停电了,马上凑钱,召集人马去镇上游戏厅租柴油发电机来发电,热热闹闹,解晓东《笑脸》,像一杯老酒,像一首老歌。
小女孩们最后怎么哭了,不管什么环境,毕业了就得哭啊~
晃动的镜头、粗糙的剪辑、无华的直拍,对应的是简陋的校舍、破旧的桌椅、朴素的面孔。让人难过的是错认妈妈为亲戚的留守女孩,和无力支付高中费用的留守男孩。最想知道的是看似HE的结局后,老师没让拍的内容里她到底说了什么。
村里青春的常态。
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要矛盾
比较散,给人冲击的是初三学生、学校的客观现实。很真实的生活,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初中。
看了好几次了,看第一次感触还不是特别深,但了解了现在的教育 生存环境后,再看第二次,就有种无力感,乡村的教育让我们看不到希望,导演非常认真的记录了真初三生活,纯朴真实!
比起已经经过一轮筛选的“高三”学子而言“初三”很显然更痛感一些,许多人的人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分化。未满18便进城打工的大有人在。和“村小的孩子”并列蒋能杰唯二两部值得一看的片子。
同样看不下去了,没有那种感动了
昨晚看了首映。三部曲最后一出,还不错。
影片对“初三”的呈现还是过于泛泛了,这个题材,这所学校,这个班级,这群孩子,是非常好的素材,可惜导演似乎还是不够用功,没有能够捕捉到更多生动生猛的画面。影片的焦点也比较分散,找不到一个令人满意的段落。
从纪录片手法的角度来看,一般。从内容上来看,值得多加几颗星
题材特别好。关注农村学生的纪录片本来就不多,关注初三这个节点的就更少了。大家总觉得高三重要,高考重要,但其实“何为重要”,本身就是具备阶级性的。对于许多农村孩子来说,中考、初三更重要,因为他们的人生里压根没有高考这回事。孩子成绩好反而可能是家庭的负担。“读书还要好多钱,还不如打工”“读技校算了”…就这些选择,没有更多的路了。看到片子里的学生对着镜头开心打招呼、做鬼脸,我觉得做田野和做纪录片是相通的。希望我也能用文字以外的媒介为这些孩子的生活留下记录。
2021.11.26《初三》
有时想想乡镇的“教育”挺可悲的,除了一个“考高中才有出路”的目标,既没有教会孩子们如何与长辈相处、如何看待两性关系、怎样排解青春期的迷茫困惑,也没有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良好卫生的生活习惯。一届初三毕业了,他们究竟从学校带走了什么?网吧、抽烟、打牌、喝酒、脏话,野蛮生长的“个性”浸满市侩习气。所谓“学习”只和成绩划等号,于生活和成长本身并无意义。
拍摄期间,由于时间和资金的不足,深入不够。很好的题材,拍得很一般,留下很深的遗憾。
野蛮成长的新一代留守儿童,生活娱乐丰富了很多,诱惑也很多。朝夕相处的老师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了缺席的父母。中考结束以后的告别会,男生们站到桌子上看女生唱歌的时候,让我想起了死亡诗社。不过,他们不止是向老师告别,也是向同学们告别,向三年的初中生活告别。
《初三》中所展现的孩子们的学习其实与在城市长大的我并无太大区别,几乎所有老师的授课都破坏了所教内容本身的美感,语文尤甚。在看此片之前,我也在关注留守儿童群体,在跟一个留守儿童通信,这部纪录片给我的意料之外的信息是一些留守儿童竟然对父母没有半点感觉,甚至有认不出的情况出现。
前半段许多日子都在重复:早起,跑操,讲话,课间操,午休,晚上就寝,早起,跑操……这乏味的重复里,夹杂一种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似的心酸无奈。教室桌椅十分破旧,宿舍操场也仅比我当年的情况略好一点点。面对手机游戏网络,老师们仍如临大敌。这些00后,会下黄片打游戏上通宵看网文……我们当时最多不过在宿舍聊电视剧,比如康熙王朝。中间有针对几个学生的个案跟拍,展示出每个家庭各不相同的不幸,做的不错。这个班主任其实不错,对学生还算用心。最震撼我的片段,是会考前三天,普通班的同学们,在教室里唱歌喝酒,相比172班学生,这些学生不仅在外表上刻意扮时尚,还要在众人和镜头前表现扮酷,跟我当年所见的许多普通班学生完全一致。大抵算佳作,比周浩的《高三》并不逊色太多。其实我好希望导演追踪那些普通同学的去向和后续。
8.5 失焦、散乱、浅尝辄止都是显而易见的,但作品的存在即是胜利。影像中现实与第四面墙之外的现实形成了强烈的互文与反差。当看到映后部分观众的反馈,你不得不承认,社会的隔膜、阶层的分化、城乡的疏离已是如此显著,这种“不知情”被大众媒介塑造,变成一堵密不透风的墙,而展映和交流在此之下是如此宝贵。或许生活在城市,从没见过《初三》《杀马特我爱你》《一不小心爱上你》里这样的少年,甚至觉得他们离经叛道,不可思议;或许久居繁华,已经忘弃记忆中这些一面之交的人群。但事实上,失语者和被淘汰者才是组成这个社会的大多数。这个世界的困苦和迷失,不会因为我们不知晓就不存在,正视是共情的前提,也是为他人发声的基础。所以,记录与观看本就是一体两面,有其力量所在。(2022-9-12@浦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