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阿里郎2011

HD

主演:金基德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11

 剧照

阿里郎2011 剧照 NO.1阿里郎2011 剧照 NO.2阿里郎2011 剧照 NO.3阿里郎2011 剧照 NO.4阿里郎2011 剧照 NO.5阿里郎2011 剧照 NO.6阿里郎2011 剧照 NO.13阿里郎2011 剧照 NO.14阿里郎2011 剧照 NO.15阿里郎2011 剧照 NO.16阿里郎2011 剧照 NO.17阿里郎2011 剧照 NO.18阿里郎2011 剧照 NO.19阿里郎2011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阿里郎2011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由于女演员在片场发生了危机性命的意外,亦由于一直教导的学生投靠了他人的麾下,导演金基德长久以来对于电影的执念发生了动摇,年逾五十的他发现原本高产的自己竟然再也没有了拍电影的热情与冲动。于是,失意的导演选择过起了离群索居的生活,在物质条件极为简陋的高山之上开始了自我质疑和质问的心灵旅程,他用摄像机拍下了这一段困顿生活中的自问自答,经过剪辑,于是有了这部电影。  拍电影究竟是为了什么?将那些饱受争议的画面和意向放置在电影里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即使是金基德,也给不出标准的答案。唯一能够确定的,是他已将电影融入了生命,情到深处人孤独,在《阿里郎》的歌声里,除了电影本身之外,一切都显得不再那么重要……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缉凶之路十兄弟1995地下能源的隐患香火[2003]黑夜时刻伸冤记1956无辜的人法式料理飞砂风中转粤语隐婚男女粤语奇星记之鲜衣怒马少年时废柴小仵作彩虹2022护士当家第六季她爱上了我的谎2013电影版离婚 第一季我的唐朝兄弟战马2011少年魔法师第一季男人女人向前走我会击倒你奇迹泽尼亚伴你高飞爸爸是外星人安魂大汉巾帼

 长篇影评

 1 ) 金基德:没人像他那么勇敢地拆穿自己。

看完这位国际大导演一个人DIY出的纪录片,我服他!

前些时开始按导演扫片。第一位『大扫除』对象是韩国的洪尚秀。一口气看完他电影生涯中的全部24部长片。(参阅:干掉洪尚秀。)

当时也想到了金基德。但以我观看他的有限经验,这种重口味导演,我还是希望先缓缓。

没想到突然他就死了。

如果以最快速的方式切入一位导演的内心世界,莫过于看他拍的剖析自己的纪录片。因此昨夜,先看了金基德2011年一个人独力完成的纪录电影《阿里郎》,然后意犹未尽,又看了他崛起国际影坛的里程碑之作《撒玛利亚女孩》。

看《阿里郎》既振奋也尴尬。

一个勤奋又有想法、拍过15部长片并且蜚声国际影坛的韩国著名导演,2008年突然沉寂,跑到山里隐居去了。说是得了抑郁症,严重地怀疑自己,甚至都不知道怎么继续拍电影了。2011年,隐居三年之际,推出这部《阿里郎》,还上戛纳电影节上放映了。

振奋的是,作为一位专业且权威的电影人,这部片子金基德采取了完全一个人作业的方式,用一部买来的5D2单反相机,自导,自演,自己摄像,当然,也自己后期剪辑。这片可称作一位大导演的业余玩票作品。对于我这样对电影这个高深行业有好奇感的人来说,有许多『看点』。

尴尬的是,这部片中,金基德完全是在自毁形象啊,有不少看着让我替他感到尴尬的情节。比如蓬头垢面不修边幅,对着镜头自说自话,展示出深刻的自我怀疑,甚至怀疑自己现在不知道怎么拍电影了,一会哭一会笑,用很勉强的歌喉对着镜头声嘶力竭地一遍遍高唱着《阿里郎》,并且老泪纵横,整个影片中两三度哭得稀里哗啦的。

金基德作为一个喜欢拍虐待题材的导演,这回着实把自己虐得不轻。

我觉得他完全放弃了作为一个体面人的『面子』和『尊严』。将自己的缺点在镜头里展露无遗。看这样的片子其实让人有点难受。整个观感就像是一个曾经风光过、现在彻底迷茫的LOSER,在自说自话中完成自我拆穿。

这完全是一种自我放弃、通过电影自杀的节奏。事实上,片子的结尾处,他也确实自己制作了一把手枪(他年轻时当过工人,懂机械操作),将子弹对准了自己……在电影中,他完成了自杀。当然,那只是电影蒙太奇表现手法。他并没有真的死。他通过这种影像自娱自乐的方式,完成了一次象征性的自杀。

虽然观看体验里有强烈的尴尬之感,但这尴尬也是一种振奋。因为你看到一个举世公认的电影大牛人,公然地无比尴尬地拆穿自己,将内心的秘密诉诸于众,不害怕展示一副LOSER的形象,这是一种何等的勇敢。

这种勇气不亚于卢梭的《忏悔录》。

整个电影界,或者扩大些,整个当今艺术界,你看过几人敢于这样去拆穿自己。

中国的张艺谋会吗?陈凯歌会吗?虽然这两位上世纪的电影巨头,到了新世纪,基本上处在自己生涯的抛物线末端,但你见过他们说自己不行、表达过自我怀疑吗?

作为『名人』,背着名声的负重,再不济也是静悄悄地隐退,淡出曾经的名利场,不自知者,还会继续卖弄『当年勇』,拿一点老资本换新的福利,不断吃下去,直到再无可吃为止。

敢于自我否定,打破外界对自己的神秘感和尊崇感,这样的人,太少太少。

而金基德竟然是这样一个勇敢者。

勇敢到不顾体面,敲碎自己,勇敢到完全以一个中年迷茫的LOSER形象示人。

有人怀疑,他在镜头前哭得稀里哗啦,是不是一种表演和卖弄。虽然架好镜头,然后对着镜头表现自己,有一种人为的痕迹,但我只见过卖弄才华和展示『美好』的,没见过这样自轻自贱的。我觉得,金基德如此,最大的私心是他需要一次宣泄,打破自己然后重建,重新开始。

事实上,2011年后,这位导演又重整河山,拍出好几部新作,包括拿到欧洲大奖的《圣殇》。虽然有人说他的电影生涯的后期滑坡得厉害,不复当年,但这个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如果说金基德的电影生涯后期呈现出明显的抛物线向下趋势的话,那么这也说明了一个客观规律——人的才华,总有衰竭和用尽的一天。就像我们总有不适应形势发展而成为『沙滩前浪』的时候,就像我们总有衰老和死亡的一天。

2008年之后,金基德显然发自内心地感觉到了这一点。他恐惧,他迷茫,他对电影生涯前期的许多东西进行了根本性的审视和否定——有些东西正是他之所以成为他的根本所在。

说到底,他首先自己敏感地觉察到自己的黄金时代已然结束。因此才有了三年退隐,以及《阿里郞》里的自我怀疑、情绪宣泄、痛哭流涕。

所以这个片子也向我们展示了人生的悲凉,和生活的无情——一个人,你曾经再牛逼,再有才华,你也没办法拥有世界,作为一个人,终究是脆弱的,终归有失落的一天。你曾经光芒万丈,并不能保证你现在不落魄得像个普通的街头大叔。

就算你是个情圣,也不能保证你不落魄到有一天躲在厕所里自己撸的境地。

这才是人生的大真实,才是生活的残酷和冰冷。

金基德,勇敢地向我们展示了他个人生命里的真实残酷冰冷。而不是掩饰自己,装作继续光辉和强大的样子。

他竟然直白地在片中告诉我们,拍了15部电影、成为一个国际大导演后,他现在突然不知道怎么当导演了。

并且直白地告诉我们,他要用完全由一个人DIY的方式,去拍一部关于自己的电影,以确认,他还可以继续拍电影。

这是何等的大天真。所谓保持初心,也就是指这个吧。

用最笨拙的方式,去探寻自己的内心。去试图获得重建自我的可能。

这也是一种向死而生的精神吧。

片尾他用自制的手枪对准了自己,其实也是宣告着自己的向死而生。

艺术的本质是真实。你是不是敢于真实,是不是有眼光看到这世界的真实,直接决定着你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还是一个冒牌的。

金基德的职业生涯也好,个人生活也好,可能有许多缺陷和瑕疵,然而就冲这一点,就冲他勇敢地用这部片子来揭示自我的真实,他就堪称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至少在看到自己由『胜』转『败』后,金基德还在努力地向死而生。就像一只鲜血即将流尽的野兽,还在用最后一丝力气,求得生存下去的可能。

在离自己60岁生日不到10天的时候,他竟然因为新冠疫情,客死他乡。我相信他还有大把的梦想没有实现。

他的个人命运,整个也是一部电影。揭示了生命的荒诞。

在荒诞中努力求取最大的存在意义,就是我们生活下去的根本动力。

 2 ) 翻山越岭,路途遥远

我并不喜欢金基德之前的三部作品(《时间》、《呼吸》和《悲梦》),在我看来,金基德已经把自己逼上了绝路,无从解脱。然而,我没想到,金基德居然就此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比北野武遭遇的创作焦虑要严重上许多。这会,两位亚洲大神刚刚入围了威尼斯电影节的竞赛单元,其中,金基德便是通过这部《阿里郎》完成了自我疗伤。    《阿里郎》是金基德自导自拍自演的纪录片,他继续尝试“一个人的电影”,剑走偏锋,比日本的冢本晋也走得还要远,来得更绝更狠。他在片中分饰三四个角色,吃喝拉撒、自我对话、狂飙脏字,他制作了咖啡机、灯罩、手枪等一堆东西,然后尝试杀死过去的自己。他一边自怜自艾,数落着昔日风光,攀爬三大节的巅峰,一览众山小,泪流满面;一边又深刻反省,剖析自己的自卑、狂妄和功利主义,纠结难耐,濒临精神崩溃。观众会惊讶于一个知名导演的窘迫处境,同时也会思考着,为什么他沦落至此……好说歹说,他也一度风骚,享有好评。    在金基德看来,电影的灵魂就在那首高亢且不太中听的《阿里郎》里(库斯图里卡曾听得皱起了眉头),直抒胸臆。那是大韩民族的精神疾苦,也是金基德的内心写照。是甜是苦,是黑是白,那都要自己的苦役人生去尝试摸索。上山下山又上山、下山上山又下山,人生起起落落,配上《春夏秋冬又一春》的电影片段,居然看得叫人一阵翻滚。这个在本土得不到认同和赞许的电影导演,他该是有多么绝望——以至于要在一部近似精神分裂的纪录片里寻找脆弱的存在感。在粗糙简陋的镜头面前,《阿里郎》注定是一部会让多数人感到不舒服的电影,同时它也缺乏金基德作品的精巧构图和简洁场景。它的混乱和丑恶,恰恰是金基德狂掏心肺的一种表现。如果你喜欢金基德,想进一步读懂金基德,那么忽略《阿里郎》是绝对不允许的。【名牌】

 3 ) 你是神,所以你对不起你自己



    哭着看完金基德的《阿里郎》,我再也不能像以前那么淡定了,我也不想过度地压抑自己的感情了,这个伟大的导演,我心中无与伦比的神,他正在一点一点地坍塌着我的情感底线,终于带着对这个导演的崇敬和无奈,我也不可自拔地走进了自己的“怪圈”。我相信,或许原本开朗活泼的我,最终也会有那么一天突然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之外,也会有那么一天开始去报复这个社会,去杀害所有伤害过我的人。当我对这个社会,对自己,乃至人性失去忍耐,绝望之际的时候,我便只有固执地通过自己的方式来结束这场悲剧,也许只有死亡才是人生最圆满的结局。

    在我的内心深处,我实在说服不了自己去把《阿里郎》看做是一部电影,甚至连纪录片都不是。我总是能够从金基德的每一部片子里感受到极端的残忍和凄美,就像在纯净的雪地上撒上的一抹艳丽的鲜血,唯美的意境,唯美的画面,唯美的人物,唯美的故事情节,在虐心的同时却又被致命地吸引,无可自拔。但是这部片子朴实无华,甚至没有情节,却是最能反映金基德人生和遭遇的一部片子,我们在金基德凌乱甚至有些颓废的日常生活中,渐渐地走进他的世界,感受他的孤独,感受他的卑微,感受他的寂寞,感受着他对人生的失望和思考,他影片中惯用的冷漠和残忍也似乎能够在这部片子里找到些许解释。有了更多的了解之后,我便变本加厉地迷恋着这个小个子,长头发,一生凄凉孤独的男人。

     和很多人一样,我也愿意给金基德的电影贴上性,暴力,死亡,人性的标签,因为他对人性的探讨,对边缘人物的关注比很多导演更为大胆,更为尖刻,更为残忍。我喜欢非主流的导演,我爱慕那些敢于说真话的人,我钦佩那些敢于直视内心弱点的人,我疯狂地迷恋着那些特立独行的,坚持自我的人。我,只需要孤傲地走好自己的一生,不为任何人卑躬,妥协,我不想让别人太多的看法扰乱了我的内心。即使是在芳华的年纪里,我也愿意去接受金基德极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为我深知,人性的东西是永恒的,相通的,不为时代,时间所束缚,现在是这样,几千年后是这样,哪怕几万年后也不会有什么更大的偏离。

     影片中金基德对着自己的影子,对着年轻的自己平静地讲述着自己的心事,讲着自己的遭遇。这个情节立马让我想起了金基德的童年。因为他的父亲是个经历过朝鲜战争的退伍军人,因在战争里中枪伤导致的慢性病而倍受煎熬。他对金基德十分严厉,一心希望儿子能开办工厂成为有产者改变家中贫困的现状。但是少年金基德极为惧怕父亲家常便饭式的呵斥,经常心情忧郁到连饭都吃不下,只好在饭后偷拔后院的大白菜充饥,乡下那种泥土砌的厕所也成为他躲避父亲的地方。在家里得不到家人的肯定和认可,在学校里除了那个混血儿之外没有人愿意接近他,使得童年时期的金基德心灵受到巨大的伤害,他害怕孤独,寂寞,他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他被社会所抛弃,他成为了一个边缘性的人物。因为没有倾诉的对象,他也便只有在上学的路上,自己跟自己讲话。然而在几十年之后,虽然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过许多重量级的奖项,自己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尊重和认可,但是他依旧是孤独的,寂寞的,他依旧找不到可以倾诉的对象,他依旧无处安放自己敏感的情绪。就像他自己在电影中说的,“我找不到人倾诉,纵然我周围有一群人,我也觉得自己是寂寞的。”他的孤独,寂寞,伤痛没有人能够理解,没有人懂,他也不愿意把自己的伤疤撕开给人看。这样的童年,这样的经历,使得他无法再去相信任何人。在影片中,当年轻的自己问他“在人生中,你觉得什么是对自己最重要的?”他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我对他人的伤害,他人对我的伤害,我对自己的伤害。”因为在他的人生中,他着实没有感受到太多温情,美好,真诚的东西,所以我们觉得他的电影过于凄凉和残忍了,但是看完这个电影之后,又不禁觉得这种残忍和绝望却又是可以被原谅的。其实,金基德的电影,在无情残忍绝望的背后,我们应该看到更为深刻的对人性的反思和救赎。正是自己太多悲惨的经历和遭遇,他才想要试图在自己的电影中找到一些美好的自己所缺乏的东西。他不想单单地揭露完血淋淋的现实来造成人们对人生,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他更希望人们从这些现实中寻找到已经遗失的真善美和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信任来宽慰自己敏感脆弱的心灵。

      金基德,没有人敢否认他是一个天才导演。他有自己独特偏执的金氏创作风格,他的影片结构,叙事风格,讲故事的能力都是极为出类拔萃的,甚至他的拍片速度也可以去申请破吉尼斯纪录。但就是这么一位“鬼才”导演背后,有太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他敏感,脆弱,自尊心极强,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但是他却一直无法很好地融入别人的世界。就像他自己说的“我只有在拍电影的时候才最快乐,因为只有通过拍电影,我才能够让更多人认识我,得到更多的尊重和认可。”在影片中,他不断地说道“ready ,action ,”他就这样执着又痴迷地拍着属于自己的电影。然后,当在拍摄电影中,因为自己一味自私地追求更加真实差点导致女演员死亡的事情使得他心里严重自责,他无法原谅自己的自私自利,特立独行,因为他自己所受过的伤,他不能容忍自己去谋害另外一个生命。他对自己认真,对他人负责,他不能允许自己做任何有害于他人的事情,当然也无法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背叛和蔑视。当他最得意的徒弟张勋背着自己去和别的公司签约的时候,影片中他试图一遍遍地寻找各种借口为他开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人生,我没有权利去干涉他,即使他跟我说了,我也不能不让他走。但是他却连说都没说……”金基德就是这样一个“挑剔认真”的人,他不想被蔑视,他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他不想别人仅仅自私自利,只为自己考虑,在他辉煌的时候来找他学东西,等到走的时候,再蔑视地离开他。他渴望别人珍视他,重视他的价值,而不是利用他,捉弄他,最后,他实在走不出了“自我”,便只有选择极端的方式来逃避自我。3年多,把自己困在小山村里,无人知晓他的行踪,也不见任何人。面对外界的评论,“说他拍不出好东西来了,”他也置之不理。他用自己的方式处理着自己的人生和伤痛,影片中金基德撕心裂肺的《阿里郎》无疑也是他心声的最好诠释。

     2012年第69届威尼斯电展时,金基德凭借一部《圣殇》摘得最佳影片金狮奖,再一次向世界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这个无所不能的鬼才导演。

 4 ) 一个单纯的金基德

比起春夏秋冬又一春里那个光着膀子在冰上练功的金基德,现在的金基德老了许多,不免有些心痛。事故,让他突然对生死有了新的看法,伙伴的背叛,让他似乎对人情世故更是看不清,理更乱,大概这也正是他这三年颓废的根本原因吧。在利益天大的当下电影产业里想要寻求一片绿洲,恐怕比登天还难。
他养猫,给它喂食,而猫在禅宗里有着纯洁的含义。猫在雪地里踩出的脚印,是不是也影射出另一个金基德呢?
听说他曾经在教堂工作了五年,然后到法国又进修了美术。这里墙上出现的画,应该都是本人的创作吧。近乎残忍的手法,和他创作的影片一样。
我好奇的是,三次枪响,他到底把谁干掉了?是三个内心深处的他嘛?那把枪和收件人不明影片一开始的那把玩具枪有关联嘛?多了个千手观音的logo,他想说明什么?
一样离不开水,动物道具的金基德电影,无论是情色片纪录片或者象他自己说的剧情片。其实,我更愿意把드라마翻译成连续剧。比电影更长的人生,比剧本更复杂的现实。恐怕一个单纯的金基德是很难生存在这样的现实中的。到底如何选择,他真的忘记怎么拍电影了嘛,或者只是艺术家的清高,人际交往恐惧似乎是很多艺术家的通病。不认为他真的忘记怎么拍电影或者拍不出电影,只是找不到拍电影的意义所在。令人畏惧的死亡,无论以前他诠释得多么完美,那都只是电影,等到降临在自己身上,恐怕很难就这么跳过吧,特别是一个单纯的,有信仰的人。
金基德的电影曾经是极端的,单纯的,犯了滔天大罪也是能够受到佛祖原谅的,可是,现在的金基德,似乎跳进了自己魔咒。就像他自己说的,心中的杂念,而原话是----恶魔。
再等一等吧,观众,还是愿意看到他的电影,哪怕不再那么单纯,而又有什么可以做到永远单纯呢。

 5 ) 金基德的vlog

真的谈不上喜欢,但金基德确实是艺术家。看之前我预设的观感是《十三邀》里许知远对谈贾科长那种感性的观感收获。看完之后我最大的收获居然是"技术"上的学习,这私影像是多少现在vlog博主的"碎碎念"式个人情绪化表达的雏形,直到画面里出现金基德似笑非笑的坐在电脑桌前,看着电脑里已经拍摄好的自我诉说的视频素材,我才明白这片也是个"秀"和其他大部分导演选择躲在屏幕后面找一堆傍人来演那些虚构半虚构的故事才能时不时露出一点自己的"尾巴",金基德的这部绝对自我掌控的影片里选择直面镜头但他还是会用"手枪"、"不知何人好几次响起的敲门声"、自我痛哭后画面又切到《春夏秋冬又一次》里自己光着上半身用绳子绑着佛像拖行在雪地里最后艰难的登顶了山峰,这些过于直白的"设计"。这就让我不太喜欢了我可以接受解构自己的痛苦呈现出的"相对的真实",但我不能接受不真诚不诚恳,都不用对别人对自己就行,但要说这片子里最勇敢的地方就是金基德的"自恋"甚至让人有点心疼。

 6 ) 杀死金基德自己

这几天总能碰见金基德导演,小个子、花白头发、一身普通着装,看上去分明就是一堆路人当中的小老头。然而,这画面却不及去年戛纳带给我的震撼大。 众所周知,自2008年的《悲梦》后,金基德仿佛人间蒸发了一般,消息全无。别人还以为他在潜心创作,结果《阿里郎》亮相戛纳,旋即爆出他患上抑郁症和社交恐惧症等重磅新闻。光是看他那照片,形容枯槁,不过三年而已,却仿佛被十几年的时间给碾过,登时就苍老憔悴了。当时就有无数个问号,好说歹说,他也是身处同一时代的知名导演,影响了许多人,怎么现在就变成了这副模样…… 不过,6月17号晚上登台亮相,这位自称野生动物的韩国导演似乎状态不错,跟戛纳一样,他继续高唱了一首《阿里郎》,面带笑容。他的瓶颈和创作矛盾,好像通过这部极端又矛盾的纪录片《阿里郎》获得了释放,重新迎来下一个人生出口。还记得2004年到2007年是金基德最辉煌的一段时间,他在国际上包括中国这边收获了极大声誉,一举成名。然而,从《时间》、《呼吸》和《悲梦》可以看出,金基德失去了曾经的灵感,徒留自虐和疯狂,把玩符号、概念先行,但制作上却更加粗糙简陋。他的速成创作把自己逼入了一种窘迫状况,人生和事业成功的背后是极度不自信——这些在《阿里郎》都有所反映。 尽管在片中,金基德一再解释说,一是李娜英在《悲梦》的拍摄意外,二是副导演(张勋)的背叛离去,这两件事情彻底击倒了他,令他产生自我怀疑,对过去15部电影感到羞愧。可在我看来,有如在评论《悲梦》时指出过的:金基德曾用各种方法去虐待他的电影人物,这一回,他终于开始虐待他自己了,否则无法从负面情绪中彻底解脱。他把男男女女封闭在玻璃容器中,这一回,他把自己关在了帐篷里面,与外界隔绝。在这个角度上看来,他和他的电影做到了高度一致。回看他在《怪物》上映时以及接受采访的一系列言论,了解这个人的脆弱内心并不会太难。 《阿里郎》里是金基德的自闭生活,他蓬头乱发,每天吃喝拉撒,自说自话还有半夜鬼敲门。他谈到了韩国电影的问题,谈到了作为人的问题。可以看到,金基德对三大节的参赛经历如数家珍,足可见其自恋程度。他也承认了,国际电影节挽救了他,令他感到满足,然而,光有这些,却不足以挽救他在韩国国内的糟糕形象。或许,当他像异端一样存在,半路出家还玩出了名堂,这都已经足够招致忠武路电影人的恨意了。不过他说了,黑白同色,或许也是坏男人的反击方式。 跟北野武一样,当金基德意识到不能这样拍电影了——同时又拍不出新花样时,他们都要尝试杀死自己。只是,北野武依然可以游戏人间,金基德却用施虐的方式来嘲笑自己和观众。并非韩国容不下金基德,其实是他在内心深处容不下自己。这是一个极端缺乏存在感又渴望获得别人瞩目的电影导演,只要翻看他在拍摄电影之前的早年经历,当苦力各种挨打,实在是一部辛酸血泪史。 《阿里郎》有几个段落让我印象深刻,一是看到他老泪纵横地唱着《阿里郎》,上上、下下,上去又下来,中间闪出他电影作品的海报。无论他当时情感的真假,是在自我表演还是卖弄矫情,看着都觉得心酸;再者是出现《春夏秋冬又一春》的画面,有人解释说,那是参透佛学,重找动力。其实我倒一直觉得,佛的东西只是形式手段,并非金基德的终极追求。在我看来,出现他本人亲自上阵的残酷修行有另外一层用意——因为真正让金基德获得韩国本土关注的片子,其实正是《春夏秋冬又一春》,大概在那一年前后,金基德可谓意气风发,他是在回望过去,重新获取动力。 不同于受虐的《CUT》,金基德的《阿里郎》更像是施虐,对着银幕骂骂咧咧、大飙脏话。当然,他自己也意识到了问题所在,总结陈词说,人生就是自虐、施虐和受虐。事实上,只要把握这三个关键词,你就能读懂所有金基德作品,包括这部《阿里郎》。单纯这样想的话,金基德和他的作品,其实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实在没什么难懂的。

 短评

黑与白是同一个颜色

10分钟前
  • 妖灵妖
  • 力荐

自省不忘自拍,自虐实为自恋。一些人的掌声和另一些人的眼泪以及豆瓣的分数都可以作证,你秀得很成功。

12分钟前
  • 芦哲峰
  • 较差

4.5,小丑表演的经久不衰是有理由的。金基德当然只是个庸才,他所有的作品都坚决地假定观众不具备最基本的知识分子自觉性,全身心在他的低级趣味中被愚弄,因此常说他的作品是真正意义的文盲电影。指望从一部他记录个人的作品中得到自省,只能说对这位导演还缺乏认识。但这部电影的魅力就在于,观看一个愚人如何自作聪明的实现”恍若真诚“的伪饰,从而在一层表象虚假的外部体现出一种更广阔的,真正属于这位文盲导演的真实,供观众充分地将他把玩。就此意义,金基德不自觉地完成了一部优秀作品的创作,以一场自我愚弄实现了创作的升华。这也是电影的伟大之处(猴子——打字机——普鲁斯特·,我们永远不能期望文学出现误打误撞((截至目前能够实现对创作全然自觉的韩国导演应该仍然只有一位。

17分钟前
  • Ada的B计划
  • 推荐

一位真正的电影艺术家,我2007年的毕业论文写的就是他。深深地认同他的纯粹、自恋、纠结、单纯、真诚、文艺·····

22分钟前
  • 边城浪子
  • 力荐

金基德的【碎碎念】…… PS:看来金基德的车工【做枪】也很在行啊……

24分钟前
  • 沙漠中的西蒙
  • 还行

金哥又出山了

29分钟前
  • MOMO
  • 还行

对三大节的参赛经历如数家珍,金基德果然已经到了杀死自己的地步(如同北野武)。以前把电影人物封闭在容器里,这回轮到他自己了。不管怎么说,即便连续骂了三部片子,看到他老泪纵横地唱着《阿里郎》,依然觉得心酸,韩国电影圈里的野生动物。

31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人生就是施虐、受虐和自虐,目测还是自虐更美一些。

36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金基德比他的电影还要更纯情。是的,他并不太好,不强大,且永不恰当,湖中的庙宇也从未被抵达。但他嚎叫时我哀鸣,他放声哭时我不止流泪,他拿起枪,我也有凛然的决意。孤独的人永远孤独,又疯又丑,内心软弱。

37分钟前
  • bloom
  • 力荐

剪辑一级棒。金基德就是这么狠,创意永远一流(这次是私电影/一个人的电影/(伪)纪录片/多人物身体(multi-body character)等等),但是往往用力过猛。本片不是创作焦虑,而是抑郁症的自我治疗,但是就这还不忘自恋。什么时候金基德有点节制就好了!

42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我们也时常手足无措,时常觉得无用武之地,时常觉得小宇宙无法爆发,可我们没有勇气去山上住三年,去过不洗澡、不洗衣服,露天拉屎,用雪煮面的生活。曾经的辉煌在意外和背叛面前如此脆弱,他只是想拍一部电影而已。他说电影最重要的是真实,神马灯光音效都是小浮云。这是一部心魔的自白书。

46分钟前
  • 推荐

可以理解他的困苦和困惑,但不赞赏这种傲娇的态度,让我觉得一年后的金狮奖像是一场预谋,作为艺术家还是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比较好。

48分钟前
  • 饿霸地煮
  • 推荐

金基德的电影看多了,以为导演是个闷蛋极度失语。看了《阿里郎》发现其实是个话唠,没事的时候总是喜欢躲在荒凉的地方,胼手胝足苦行僧一样怀疑人生,把自己分解成ABC几个角色,一边叨逼叨一边聆听,一边困惑一边解释;对着摄像机自说自话也是导演的自我修养,希望下山后的新片铅华洗净有惊喜。

53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SIFF# 6. 粗砺、勇敢、直面自我的电影。

55分钟前
  • btr
  • 力荐

那年夏天,還不知電影到底為何物的我看了《空房間》,對於這部幾乎沒有對白的電影,我竟然無比喜歡。然後,我看了《漂流慾室》,感動得不能再感動,我迫不及待地把這部電影推薦給了一個朋友,她說覺得好變態。於是,我便知道並非所有人都與你有著同樣的想法。這是我認識自己的第一步。謝謝你,金基德。

57分钟前
  • l.m.
  • 力荐

《阿里郎》放映结束后,面对足足有十分钟的掌声,这位得过几乎所有电影节奖的韩国人像个孩子一样手足无措。几年不见的金基德,再出现的时候突然变成了一个老人,他拍了一个最絮叨的电影,告诉人他为什么不拍电影,他在一个小木屋避世三年,他着向自己提问,他想杀了自己。电影和他都让人担心

1小时前
  • 猪头小队长
  • 推荐

SIFF第四部:私影像+行动电影。自恋、自辩、自嘲、自残。以及略带自愈系的结局,非常符合各种独立影展气质。

1小时前
  • 水怪
  • 推荐

人在审视人生时,是个全知的导演;而在活出此人生时,却是个入戏太深的演员。其实,那个看着《春夏秋冬又一春》的画面而痛哭的,才是一个完全敞开、不受欺惑的金基德,可惜他自己偏偏不知道。

1小时前
  • 金刚大笑
  • 还行

这是一个心理疾病患者自我疗伤影像实录。自问自答,自恋,自怨自艾以及自我吐槽。中间很多人退场,剩下的观众都坚持到了最后。很小众的片,起码要对金基德这几年的事有个了解,包括与张勋的事。否则看起来会很迷糊。除非对他非常感兴趣的人,否则意义不大。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倒垃圾。拖拉机。

1小时前
  • 杨维米尔。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