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烟。 影片中,主角坐着摩托车,经过燃烧的桔梗地后消失在路的尽头,桔梗燃烧的白烟盖住了观众看他远去的视野,烟雾象征着人物面临着未知,并从某程度上暗喻了社会的阶级问题,塑造了具有未知感,萧瑟的气氛,同时看到了桔梗所代表的劳动人民,他们被焚烧,冒出的烟又遮住了主角的视线,也表明了主角同样身处底层以及男主角这类贫困人物在社会底层中的挣扎。 二、门 影片中每扇门展现的状态,所蕴含的情感和情境都不同。禁闭的门,暗喻了隔绝,拒绝与失去生命的含义。敞开的门,却代表着希望接纳和拥有生命的含义。而门本身在影片中是一个父亲对女儿生命是否能被挽救的内心情感的变化线索。 三、空镜头 影片中,蜈蚣爬行在石缝中,雏菊盛放在水中以及飞虫被蜘蛛网住的空镜头,都服务于主人公在影片中对生命的的挣扎与反抗,空镜头所展现的挣扎正是被困住的生命,面对生活的巨大压力,主人公的绝望与走投无路。
文牧野导演的早期作品《安魂曲》讲述的是孟小军一家遭遇了一场车祸,孟小军受伤,女儿受重伤,妻子则当场死亡。女儿必须要进行一场昂贵的手术,孟小军在无奈之下将妻子卖给了一户农家,与一个死去的年轻人进行冥婚的故事。
影片视听语言的运用缔造了真实感,让观众感到真切的无力感。影片第一幕是摩托车倒在地上,周围充满了血,小幅度的移镜头向观众告知了影片的故事是因为一场车祸而引起的,交代了故事背景。在医院时,使用侧拍,较大的景深突出孟小军的无助感,他脸上显眼的伤口使观众心疼,一旁的拐杖更能凸显出孟小军的凄楚。他走路时,使用背拍,中景,一瘸一拐的背影透露出他的可怜。空镜头的使用交代了孟小军的生活环境,破烂的鞋子,已经老旧的水龙头,无一不在告诉观众孟小军家是一户穷的家庭,加深了人物的悲凉感。全片几乎都是手持拍摄,较摇晃的镜头展现了孟小军生活的摇晃,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使他的生活转了个大弯,面临巨大困难的他,手持更能塑造真实感。手持更是孟小军内心抉择的外化,他一开始和医生对话时,通过摇镜头展示两个人的关系及状况,画外音形式的医生声音,对孟小军的近景拍摄,展示了他此时内心的绝望和他面对抉择时内心的挣扎。影片的台词不多,但每一句台词都别有深意,需要观众耐心去想。演员表现出的精准的动作,表情,发泄的情绪,都恰到好处的传递了人物的无力感,增添了真实感,朴实性。音乐是凄凉,悲伤的音乐,因为是冥婚,又带了一层神秘,迷幻。影片的视听语言并不突出,但都是充分在为影片服务,恰似纪录片的质感,朴素的人物,使人看来充满真实感。
孟小军具有平实但真实的代入感。他是一个较穷的普通人,拥有妻子,孩子,生活本就困难,但车祸的发生让他不得不在妻子与孩子之间做出抉择。在太平间的痛哭,他肯定对不起妻子,但在有生存希望的女儿面前,他选择了一种难以让人接受的方式。当妻子的照片披上红盖头,放在另一个男人的旁边时,无论对孟小军,还是观众,都是一种直观式的打击。当孟小军幻想妻子梳头时,他对妻子说:放心吧,我去接彤彤。这是在求得妻子的原谅,也是对自己的安慰,让人看来压抑又心酸。或许是孟小军人物的悲凉感,或许是冥婚的无法理解,但这个人物身上所具有的,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具有。孟小军的选择让我们心酸,但他的朴实,真实,让每一个观众都情不自禁的代入。
影片触及了一个敏感的领域,但影片并没有对冥婚批判的色彩,只是平淡的叙述了一个故事,它更多想展现的是在面对困难时,人的抉择。影片是现实主义题材,平缓的讲述凸显出人物的无力感,让观众反思在困难面前,要做出最理智的选择,对现实做好理解和准备。《安魂曲》是孟小军安的妻子的灵魂,入土了,他也为她找了一个伴;她安了女儿的身体,能够让她继续生活下去;他也安了自己的心,现实的痛苦暂时让他可以小憩一会。这一首“安魂曲”是安了影片里所有人的心,年轻人的父母,医生,无论是哪一方,他们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是一个开放式结局,但在影片里,尽管现实无尽残酷,但也过去了。我们永远都无法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来,珍惜现在,无怨无悔。
影片最后坟前的火星,也许是预示着希望,生活在雨过总会有彩虹。生活往往残酷,每一天都充满着未知,未来的生活怎么样我们无法预测,但无论怎样,是雨是晴,是悲是喜,我们仍要走下去,生活,还需继续。
此篇为高三时的作业,偏向应付考试类的影评,仅作为记录。
改编于真实事件的《安魂曲》,是导演文牧野早期的现实主义短片,短暂的十二分钟呈现出来导演风格迥异的个性化特征,其技巧与风格在后期的《我不是药神》中也均有体现。同样,导演以毒辣的眼光将视点放在了底层阶级的窘困中,剑走偏锋的利用限制性的题材——冥婚作为叙事的媒介,在救赎生人与挽留死人的抉择中,揭露出底层阶级被生死操控的无可奈何。 影片讲述的是一家三口因车祸而造成一死一活一重伤,唯一活下来的丈夫为了凑齐救治女儿的手术费,而将心爱的妻子的尸体卖给别人做冥婚婚配。 影片的开头便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的展现出冲突,构建起社会关系。开场的第一个镜头中,阴暗的色调便奠定了整个影片压抑的基调与氛围,而在摇晃的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片暗红色的血泊之中,散落一地的,是一只款式老旧的鞋子与摩托车零散的碎片,一旁粉红色的米奇儿童书包在阴暗与血腥之中显得格外的刺眼。随着镜头往上移,一架倒地的摩托车已经残破不堪,机身上有明显凹陷的痕迹。 导演没有将车祸时的惨状直截了当的展现出来,而是通过意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首先摩托车车身上深度凹陷的大坑,已经将车祸的严重与惨烈程度明晃晃的展示于观众面前,让观众联系生活的经验,留以想象的空间;其次,老式的旧鞋与旧摩托,都揭示出受害者的家境窘迫与阶层的低下,明示出本片所要揭露的群众阶级境况;最触目惊心的,便是溅上鲜血的儿童书包,如一把刺刀划开观众的心,将现实裸露与外,让人不禁为之叹惋,受害者小小年纪便历经如此浩劫,深化了本片的悲剧性。 而这一个镜头中便传递了庞大的信息量,完美的将矛盾与背景铺垫完成,使故事的节奏更为紧凑,导演叙事功底可见一斑,而这也是一部优秀短片所必需具备的成分。 摇晃的小景别镜头是导演风格化的一大特点。全片多以法国新浪潮使用的手提摄影机为拍摄设备,虽然晃动感会给观众产生不好的视觉体验,却能传达出一种现实主义的身临其境感,而导演利用了近距离的亲密感拉紧观众直至主角的内心,使角色内心的悲伤更具情绪感染力。 片中共有两次摇晃的跟镜头,拍摄主角的背影。第一次,他得知女儿病情恶化,在看望完女儿遍体鳞伤的躯体后,决定找黑心医生打听贩卖尸体的消息。在空荡幽暗的长廊里,男主蹒跚踉跄的摇晃着往前走,此时大光圈的摇晃镜头跟随着男主的背影,广角镜头使长廊显得格外的漫长,而这种漫长像是在留给男主抉择的时间,大光圈的虚化结合摇晃感更增添出男主内心的纠结,以及他和世界产生的隔阂。 第二次,在他前去另一户人家里筹办冥婚的路上。他拄着拐杖,顺着村民们指点的方向前行,此时此刻,他仍然是纠结的。一边是救赎女儿的生命,一边是最心爱的女人最后留下的尸体,两边都是他生命中最重要不过的人,而在高额的治疗费用下,他必需面临着抉择与割舍。 随着大门的打开与关闭,导演将观众隔绝在门外,镜头向上摇,门前飘摇的白布暗喻出这家的丧事,而门里门外,象征着两个不同的世界。门里面的世界,充斥着为人所讳莫如深的封建迷信,黑白的遗照、渗人的玩偶…整间昏暗的屋子都充斥着阴森与诡异,而在屋内的老人却是再平凡朴实不过的农民,他们因为儿子突如其来的去世而白发人送黑发人,绝望到只能寄托于儿子死后能过得安稳幸福。或许在我们眼中,这是一种愚昧封建的体现,却是他们绝望到极致的希冀与自我安慰。这也更加突显出底层阶级对生死存亡的无可奈何与悲哀。 门的符号化意象同样出现在手术室门外。当好不容易筹集到了钱时,却面临着命运的抉择。里面的女儿生死与否,他都不得而知,此时此刻的景框将人物立于画面中间,占据整个画面的是苍白的大门与围封的墙,他像是被禁锢隔绝于世界之外,里面的生死殊途都完全与他无关,尽管手术室里面是他至亲的女儿,却无论如何都对生死无能为力。 声音的使用对于影片剧情的推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丈夫坐在床上,怔怔地看着妻子最后留下的梳子,眼前突然出现了妻子在家里忙碌的身影,在小光比的朦胧意象里,妻子被柔和的阳光所覆盖,似真似幻地营造出美好的幻境,而在这段心理蒙太奇中,镜头从妻子与丈夫同处一个位面的中景,切换到丈夫面部细节的近景,将妻子排除在镜头之外,却用声音替代了叙事,在一件件物件相互碰撞所营造出来的生活感中,男主眼中饱含怀念与希冀。而美好的幻想总会被打破,当梳子重新归回他手中时,导演将观众一下子拉回到现实时空中。往昔的回忆有多美好,现实就有多残酷,两个时空的对比,更加突显出飞来横祸对一个贫穷的家庭所带来的灾难。 声音的塑造,不仅进行了两个时空的对比,还对悲喜交加的情绪进行了升华与对比。当冥婚的队伍出嫁时,画面上队伍锣鼓喧天,而音乐却只有木吉他缓慢的和弦,悲怆而低沉,慢镜头的时间延续与声画分离相结合,画面中红白喜事更为荒诞,具有十足的戏剧性,也将悲剧升华到了极致。 这一切都隔阂归属于一个问题——穷,穷是一切矛盾的根源,而这个矛盾同样体现在导演后期的《我不是药神》中:“世界上只有一种病,那就是穷病。” 人文专业的出生,使导演更具发现现实题材的嗅觉,他始终将人文关怀寄予到影片之中,都说电影是生活的渐近线,而我认为生活才是电影的渐近线,以电影为媒介改变生活的缺陷与阴暗面,让生活更靠近于理想世界,才是我们所追求的艺术。
看《我不是药神》前先来点《安魂曲》镇压😳😳果然不是药的问题!我们都要相信,这世上的很多人,用尽了力气,也过不完平凡的一生。道理这东西,你信就是天籁,不信就是噪音。正如很多人只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却不知后来“子还可责同元亮,妻却差贤胜敬通”,以及“丹成随我三山去,不作巫山云雨仙”,人生一世或长或短,活着的时刻才是真实的,执念太深容易走火入魔
当你面对一面是生、一面是死的两难问题时,你会如何选择?作为新生代的青年导演文牧野将这一问题抛了出来,并试图给这个问题以答案。 一部优秀的短片往往在第一个镜头就已经给予观众以联想,文牧野在短片《安魂曲》的第一个镜头呈现上就有着其独到的构思。画面中的书包、成年女子的鞋子、被撞倒在地的摩托车和流淌着的血,几个物象给足了观众想象,车祸现场的既视感也通过摄影机的晃动生动的表现了出来。也正是开篇的这一镜头,为后面故事所呈现出来的现实性打下了基础。 通过细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导演成功的将主人公塑造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满身是伤的他在医院操持着车祸后女儿的生命安危,面对着妻子的死去和女儿还有生的希望时,他不得不在离别和希望中做出选择。一位没有钱为妻子出殡的老公,同样还是没有钱为女儿做手术的父亲,生活在贫民区的他将妻子卖给别人做冥婚似乎成为了这个问题的最优解,一个无力承担现实生活压迫的主人公形象,鲜活的展现在了观众面前。 短片中的主人公身处困境,手拄拐杖,走路坡脚的状态暗示了其生活的失衡。脸上的疤痕不仅是对车祸的反应,更是现实生活对他造成是伤害。面对着现实困难,他更如片中被困的蜘蛛和在残壁上攀爬的昆虫,在奋力的寻找新的希望并摆脱困境。而在这些意象之后,大片的绿色和白云向着我们涌来,仿佛一种新的生机出现。 景别的使用对人物造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片中大量中近景、近景的使用让观众更容易聚焦于主人公的内心,给观众更多以共情。小景别的使用无疑也加深了主人公面对困难时的压力和无助,画框中的人物被牢牢固定在画面内,也暗含了主人公始终都被束缚着的状态。片中偶有大景别镜头的使用,这些镜头的使用不仅交代了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大景别强调了他面对困难时的无力感。 面对现实生活的无力感不止是主人公一个,想要买尸体的陈永发家同样也承受了生活中的不幸,还未结婚的儿子死去,家中想要给他一个完整的“家”,面对着儿子的死去,母亲也留下眼泪。此处母亲的哭声淡淡消失殆尽,随之而来的是一段悲情式的音乐,这种处理方法不仅加剧了这个家庭的不幸,更是展现了主人公卖妻子的无奈,两个家庭的苦衷通过声画强有力的呈现了出来。而在影片的结尾部分,主人公拿到了钱给女儿做手术,陈永发家拿到了尸体为儿子成了一个“家”,一面是新生的希望、一面是离别的痛苦,两种事件通过交叉剪辑的手法将这种情感加剧。 虽然此片充斥着现实的冷峻,但导演也不忘给主人公的心理增加一份慰藉。到了陈永发家之后,他回到自己家中,导演运用了超现实的表现手法,将已死去的妻子与他进行联系,表明妻子真正的离开了这个家庭,而他也感谢着妻子所做的努力。 从2012年讲述维族青年信仰问题的《Battle》到2014年讲述面对生死关头选择两难的毕业联合作品《安魂曲》,其创作的母题往往关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人物面对困难时的选择窘境。而选择往往具有两面性,是在绝望中的一线生机,现实往往都是痛苦在左,希望在右。
一部现实主义的短片,片中人物的神情动作都很到位,细节的拍摄,也很为应景。 一开始是看了有关这部短片的介绍,脑海中才能够有比较快的清晰线条。
以一场车祸后的情节开始,一开始就让人内心是沉闷的。片中没有关于医疗的纠纷,因为故事本身就不是带有指责,揭露或则是一个所谓的关于什么意义的主题。影片的阐述就是人间百态中的一种生活情形,没有对错,只是各人的无奈,心酸,无从选择。影片最后也没有讲述手术是否成功,而是以风吹冥纸的场景结束。生活,从来没有结局,而是在一直继续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最后,我想说点自己的亲身经历,我和父母骑着摩托车也一起出过车祸,伤情并没有很大,但是当时的场景还是很印象深刻,虽然这件事已经过去好多年了,但是心里多少会留存一些心理阴影。当时,救护车把我们载到医院后,医生先帮我医治我头部的伤口,尽管打了麻药,可是当时太害怕了,还是一个劲儿的哭,妈妈握着我的手,哭着说“你一哭,我的整个心都在疼”……这句话,在我异地求学,工作的生涯中,一直萦绕在我的耳旁,这是妈妈的牵挂啊!
生活不易,生命更是脆弱,所以我们在出行时,更要遵守交通规则!!!
3.5。除了男主演技有点青涩外,没什么大问题,结尾纸钱的特写很赞。
山穷水尽之处,死亡里也有成全。手持比较多,聚焦在男主身上,关怀与批判都在场。剧情细腻,表演指导较好,配角年轻医生惊鸿一瞥。为救女儿将所爱之人这样处理想必是撕心裂肺的,但在太平间里的诀别时是为哭而哭,如果海曼早点出可能会帮助到导演。喜欢结尾。三星半
相信很多人都是看完药神找过来的吧,有老炮加持确实不一样,徐峥宁浩真算是眼光毒辣。
王超的《天国》也是关于冥婚的,但文牧野用十分之一的篇幅拍出了更大更直接的痛感,再看他之前的《battle》,他对关键“G点”(核心剧情点)的驾驭能力之强,在四年后拍出《我不是药神》这样的爆款并不意外。
文牧野一直都在关注“归宿”这个议题,《石头》和《斗争》都涉及到居所,后者还含有传统的信仰规训如何继续存在于不断行进的时代;《金兰桂芹》则是空巢老人如何安置;而这部《安魂曲》进一步讨论极端情况下灵魂如何平静。他的影片都很温情,成了困境的纾解。此片悬念用得挺好,更加电影化了。3.5
真实的无力感 多么难得
很多人看过之后可能觉得,这样的短片我也拍的出来,可问题是你拍了吗,你只是在打嘴炮
用妻子的遗体换来女儿的手术费,完成一个父亲和丈夫无奈选择之下的救赎。
说不上有多深刻 12min的无奈吧 我先还以为是要卖器官来凑女儿的手术费 原来导演安排的是冥婚来展现男主痛苦的抉择 救女儿的命来安亡妻的魂 生活会把选择筛选得只剩一个留给你 喜欢里面几个空镜头 最后几十秒拍的火苗与灰烬太美了
文导会选题材 故事一般但没废话 现实主义风格明显 但是总只让我看到惨 而感受不到惨
大病医疗救助,免除殡葬火化费,这类政策也许能帮到你。(现在真的还有冥婚这个仪式?总觉得活人拼命将死人绑在一起,不太好吧)
相信很多人都是看完“药神”过来的吧。虽说是短片,但其实已经能看到文导的才能了。尤其是故事,草根人民的病痛与窘难,因穷困导致的被动选择,这一切不都有着“药神”的前身吗。叙事上也做的不错,镜头讲究,氛围有度,相比之下我甚至觉得“药神”的叙事还不如这个呢,而且拍长片的话,节奏是个大问题
烟和火的慢镜头有点药神的影子!
贫穷面前的百般无奈,细腻真实的表演,神秘感与晦暗氛围的完美营造,贯穿始终的人本主义关怀,让人动容的优秀短片。
[原来的短评被删了,那就开个天窗吧]
题材很好,但是拍得太简单了,只讲出了人生的无奈,而没有进一步推动矛盾冲突。另外,剧情简介一句话泄底,导致前面二分之一的铺垫和悬念都失去了作用。
残酷的故事,直抵人心,最后的抒情段落加分。
假如没有这桩冥婚,孩子也活不了。说是残酷现实,倒不如说是绝望里的一线生机。各取所需的当代现状,笑不出来的皆大欢喜。
学院培养出来的最好一批人都是把故事讲的很清楚
44/100 这个导演三年后导了我不是药神,再看看自己三年前三年后,我简直白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