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凶者也,3分,不是谁都能玩这种叙事的
低配版的《低俗小说》《心迷宫》,玩这种叙事没问题,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每一个故事都需要单独独立,这样才能出效果,更加流畅
《追凶者也》中的第一个故事为了迎合别的故事刻意往里面加情节,营造巧合性,这样不仅故事太跳,在感官上就会觉得多余,而且为了给几块不完整的拼图相互拼接,也太过于刻意
并非给人一种【哦?原来是这样】的感觉
而是给人一种【啊,那里多余的地儿是想往这边接啊】的感觉
没有疑惑与悬疑的新奇感,只有看乐呵看拼图的,两种氛围区别很大
第一种是导演是上帝视角,观众是被牵引着
第二种,也就是《追凶者也》这种情况,操纵故事的导演是上帝视角,观众同样也是上帝,
在前面的故事中明显有不通和漏洞,导演放出这条线只不过是为了给自己好接,你自己都好接了人家观众也不傻啊,明显的违和,谁又能想不到呢
这种玩弄时间和叙事的技巧并非一般人能玩的,和《疯狂的石头》《两杆大烟枪》《偷拐抢骗》更是不起一个量级,总之很尴尬,所以也就那样吧,不能炫技非要炫技,这样挺不好的
关于故事,前期氛围营造的不错,尽管在叙事上为了自己后期拼接留出了大量的没用线头,但是氛围还是可以的,一小时二十七分以后画风突变,给人一种换了个电影一样的感觉,从悬疑变换成了逗比搞笑,突然的黑色幽默(其实并不黑色也不幽默)让人完全摸不到头脑,要说张译的性格,前面完全有体现,要说笑点,完全不好笑,毫无意义
最后就是人设了,看似简单的案件(其实比看上去还简单)就让这帮人折腾了那么久,人物也是功不可没
刘烨演这种愣头青倒是驾轻就熟,前期逮谁打谁后期却不敢跟张译对打
黄毛偷车就像孙子一样跑,偷一辆摩托车比杀了人还害怕,还不敢跟所有人说,根本不像正常人啊,和后期举动也不成正比
钱老板老老实实的嘴遁都能说服刘烨,干嘛要去杀人呢?
唯一不错的是张铎,张铎是个好演员,但是张铎这个杀人的也是智商一直掉线,随便掏出刀子就杀人?不看时间地点场合就跟踪追杀刘烨?这不太愚蠢了吗
剧本低级,导演炫技,曹保平,也就是就拍《狗十三》的那个导演,是个绝对被高估的导演
但是这部电影也不能说是烂片,它正在朝着风格多样化而发展,作为一次尝试还是挺不错的,再接再厉吧
可能在曹保平导演的眼中,云南是一个极其边缘的地方。
《李米的猜想》已经把云南表现得够穷困了,而在《追凶者也》中,曹保平导演直接把镜头对准了云南的农村,用荒诞又黑色幽默的手法讲述了个简单的凶杀故事。
没有周密的计划,也没有高科技的作案方式,在那个只有泥泞公路的地方,杀人只需要两个条件:没人看见和一把刀。
这是电影的第一个矛盾。
在落后的云南农村,案件侦破的关键性一环竟是因为一个“偷车贼”。没有道路摄像头,也没有指纹识别之类的探案老手段。
大案的证据来自于素质低劣的乡村混混,不知该高兴还是该难过。
不过电影的矛盾并止于此,这个乡村混混王友全在答应宋老二后,对西装的事情守口如瓶,骨子里是有几分硬汉味的。
反衬那个倒霉的“五星”杀手董小凤,被好兄弟出卖后又被无量开发商所骗,经不住金钱的诱惑,才起了歹心。
在小区被捕时,绝望的董小凤谈起坎坷人生路,显得有些无奈。而年轻、稳不住的警察在他说到尽兴处开了枪,致使到死他也没把自己这口恶气倾吐出去。
到这里,社长忽然觉得这个角色竟有几分可怜的意思。
而借此条线,导演在片尾用了王友全口中一句很明显的台词来表达“诚信”主旨:“我爸从小就教我做人要诚信,但他死得早,我都快忘光了。”
可这部近两小时的电影,仅仅只想借这些社会边缘人物来揭发一个诚信的主题吗?
并没有那么简单。
片中的矛盾其实还很多。
比如刘烨饰演的宋老二因为名声开始了“追凶”之途:
“我儿子马上上高中了,我不能让他被乡里人看不起。”
但他却又仅仅因为一辆摩托车简单断定杀人凶手,让王友全在全村眼中沦为杀人犯,蒙上不白之冤。更有甚者,强行带走别人的猪,强行卖了赔偿猫哥的母亲,而这样的事,却无人过问。
因为我被冤枉了,所以他一定是杀人犯,所以他所有的赔偿好像都是顺理成章,理所应当的。
另外的,有酒桌上称兄道弟,内心都是利益关系这样的小矛盾。具体表现在宋老二的朋友在提供王友全线索时的第一句话是:“宋哥,上次说提供王友全的线索有现金奖励,是不是真的?”
还有类似“钉子户”这样的社会矛盾写照:宋老二不迁坟,在和王砚辉对峙的时候,被王砚辉强行灌输“牺牲主义”的价值观,而宋老二并不对这种“暴君”理论感到愤怒。相反的,他表现出的更多是愧疚、甚至自责,边缘农村的老百姓都是善良的,但这种善良很容易就变成了愚昧。
而在这些所有大大小小的矛盾背后,在整个观看完整部电影过后,令社长思前想后、辗转反侧的是这样一个原因:
马家兄弟,他们没有归案。
是的,在董小凤被击毙后,这个案子好像就皆大欢喜般的“被结束”了:宋老二买了猪,携同王友全一同回村。
看似完美,但真正被利益唆使的幕后黑手却未落网。而这样的故事发展只会有两种局面:一是马家兄弟采取正当路径与宋老二周旋,迫使他迁坟;二是马家兄弟继续雇凶杀人,顺利成章的迁坟。
显然,第二种局面发生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宋老二依然面临着潜在的生命危险,并且接下来的杀手可能较之董小凤更加专业。
利字当头,对于某些人来说,可能比生命和名誉更宝贵些吧。
片中还有两个很有意思的地方。
一是电影开始,宋老二进入村庄,被团结的村民举着棍棒,当作人贩子抓了起来。
二是气急败坏的董小凤在县城的大街上遇到王友全,用米线罐砸晕了他,还叫了三轮摩托把他们一起送到了河边。
村里的穷人热心肠,县城里稍微富有的人却十分冷漠、甚至为了几分车钱做了“帮凶”,有这样的对比之后,再反观马家兄弟,他们冷血的形象就更加深刻。
因此,在网上大多数人都在探讨《追凶者也》带来的“诚信”拷问时,社长更加焦虑的是那些为了金钱不择手段,但却依然逍遥法外,任意妄为的人。
追凶者也,该追的凶应该是马家兄弟,而该追的人呢?
是你?
还是我?
整个九月,国内院线可谓是热闹纷呈,而在这个月上映的众多影片当中,我最想看其中三部,分别是:杨超导演的《长江图》,曹保平导演的《追凶者也》和冯小刚导演的《我不是潘金莲》。昨日下午在家,酝酿《阿尔贝·加缪》的长书评未果,于是说走就走,到家附近的影院,观看这部期待已久的《追凶者也》。事实证明:在电影院度过的这两个小时,可谓物超所值,这场观影之旅,也给中秋小长假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在这部电影里,曹保平导演把故事发生地点,选择在位处中国西南边疆的云南。云南,并不仅仅只是电影的取景地,而是整个电影故事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载体。电影采取了中国传统文学当中章回体小说的叙事手法,这样的手法在徐童导演的经典纪录片《算命》当中同样有过运用。而两者所不同的是,《算命》的章节标题完全参照章回体小说,是工整的对仗式文字;而在《追凶者也》里,导演所采用的章节命名更加源于草根市井文化,从“憨包”、“小烂屎”、“土贼”到“乱屁麻麻”和“鸡枞”,要么是云南当地人常用的方言词汇,要么就是云南人经常食用的特色食物,而电影当中的对白,也是以云南方言为主。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五个章节标题几乎都具有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憨包”之于“傻瓜、笨蛋”的贬义指向,“小烂屎”之于评价女人作风不正的贬损意味,这些一语双关的俗语,都完全源自云南千百年来沿承的民俗和社会文化。这样的一系列设置,让这部电影充满了云南地域特色,也能让观众在那些美轮美奂的山水宣传片之外,看到最真实、最市井、最草根的云南现实生活。
甚至就连影片的英文名称“Cock and Bull”,也跟上述俗语设置一脉相承。我们绝对不能望文生义地认为,这个英文名称指向的是“公鸡和公牛的故事”,实际上,“a cock and bull story”在英文中是一个固定俗语,它的意义是"荒谬的故事、流言蜚语、无伤风雅的谣言"。
早在17世纪初,英国有一家公路旅店,店名便叫做Cock and Bull,疲惫的观光者在那里留宿歇息,他们常常聚在一起,讨论他们所经历的一些奇闻异事。久而久之,这些故事就被称之为cock and bull tales。影片用这样一个西方俗语来作为英文名,既跟影片具有丰富内涵和意味的中国地方俗语的章节标题形成对应,又暗自呼应了影片男主人公宋老二因杀人谣言不堪其扰,坚持查出事件真相的故事指向,可谓一箭双雕。
影片对于中国市井社会的再现与还原,当然并不仅仅体现在上述名称方面。在影像内容的具体展现上,也有许多值得玩味之处。比如影片刚开始,几个中老年市民在茶馆里谈论猫叔被杀事件,说着宋老二的闲话。导演显然是意识到:在互联网兴起之前的中国城市以及网络仍然不发达的中国边陲乡野,类似茶馆、澡堂这样的场所,一直就是小城居民最重要的公共空间。小城里的大事小事,谁家的三长两短,都是在这样的场所里进行讨论、交流和信息交换。相信跟蓑翁一般年龄的70后、80后青年,小时候都有在澡堂或茶馆里,听镇上老居民如此谈论的生活记忆。对此,旅美学者王笛先生在《茶馆》一书里,也有着形象深入的记述与研究。而类似村民集体出动、围打人贩子嫌疑人,对逝去亲人的招魂仪式,乃至宋老二抓不到杀人嫌疑对象王友全,就拖走他家的猪抵作赔偿费等诸多场景,都无时无刻不在中国各地的乡村当中发生。因此,虽然这样一个故事在导演充满张力和幽默感的编排之下,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和可看性,但故事的真实性和现实指向,也同样毋庸置疑。
跟上述充满仪式感的场景相比,更为真实的,则是影片故事的内核。只因为宋老二不同意迁走自己家的祖坟,导致马光兄弟的锰矿厂迟迟不能开工,宋老二就要面临杀身之祸。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的,是资本的逐利本性对于民俗和个体生存境况的摧残。耐人寻味的是,在马光兄弟的帮手贵哥眼中,宋老二挡住的并不只是马光兄弟的财路,而是全村、全镇、全县乃至全省经济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所谓政治正确,在地方资本家的口中,已经被熟练地包装为自身牟利的政治合法性理由,畅通无阻。而更让人沉痛与深思的是,要除掉宋老二,根本无须马光兄弟自己动手,无论是充当职业杀手的魏小凤,还是成为替死鬼的猫哥,抑或是因偷摩托车而卷入其中的王友全,以及被谣言攻击、不胜其扰的宋老二,整个杀人事件互动链条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在底层社会辛苦打拼、拼命挣扎的个体。在资本和利益的驱动之下,他们之间展开了互攻与互害,而所谓正义的到来,只是让罪恶台前的魏小凤轰然倒下,而在魏小凤身后策划罪恶、让小凤毫无尊严可言的马光兄弟,却似乎仍然相安无事。高高在上的资本家马光兄弟,所付出的,似乎只是对他们来说九牛一毛的几十万元酬劳而已。
由此,这样一个表面上的幽默喜剧故事,却指向了极为深刻、尖锐的社会批判内涵。看明白了这一点,或许更能明白本片为什么要以喜剧面目示人,如果没有这样的外包装,也许这样的电影,将永远无缘在大屏幕,跟广大观众会面。
就此搁笔。
2016.9.18晚作于竹林斋
初看曹保平这部新作,感觉有些似曾相识,也有些不一样之处。《追凶者也》大面上与很多疯狂喜剧类似,同样是荒诞情节与黑色幽默。但是仔细品味,电影其实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最起码在类型风格上对于华语电影来说,还是比较突出的。
之所以似曾相识,是因为电影在叙事还是元素呈现上,有点类似《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我们俗称为疯狂喜剧。
荒诞、戏谑,宁浩将黑色幽默玩到极致,尤其是《无人区》,偏远地区的犯罪活动,黑色的故事中将人性的元素放大。反观这部《追凶者也》,电影似乎给人的感觉就是“玩得不够开”,而且在故事层面也有一种不太明朗的感觉。
难道曹保平只是对国内疯狂喜剧的一味模仿吗?并不是这样。
曹保平在《追凶者也》中的表现,其实是一种类型片的尝试。
三段故事、三种角度,三种类型
同一起事件,三段式的结构,三种角度,最后交汇于一点,这样的结构让人想起了《11:14》与《刺杀据点》,还有去年的那部佳作《心迷宫》。但曹保平在《追凶者也》在三段式中的尝试,是一个在统一主题下三种不同类型风格的展示。
一起凶杀案,为整个事件的起因,用行文中的俗话来说,这叫“帽子”,随后引出针对该事件正反时间差中三位主角的故事。
刘烨线
★第一段,刘烨饰演宋老二的追凶,这段内容,是悬疑片,一个企图摆脱罪名的修车匠,业余追凶的道路。引出了段博文饰演的王友全。
这段故事,主要元素是悬疑,刘烨感觉后面有人跟踪那段以及对电影故事发生场景、故事整体脉络和起因进行了大致的描述。将观众引入一根筋的追查凶手事件中。
段博文线
★第二段,段博文饰演的王友全,这段内容,是剧情片,有点类似《心迷宫》中宗耀故事线,一个逃跑的故事,亡命天涯的鸳鸯,点缀着小镇无业青年的情感。
这段故事,主要元素是剧情,对第一段追凶故事全盘否定,充当第一段故事的解答功能,看似是三段中最平淡的一个,同时也是最短的一幕,主要兼顾承上启下的作用。
张译线
★第三段,张译饰演的小凤,是喜剧片,有点像科恩兄弟,才是真正的黑色幽默,一个凶手犯罪的过程,一切故事因他而起,同时也是个错误的凶案。
这段故事,主要元素是笑料和讽刺,同时对前两段内容,以张译的视角进行补完,一步错步步错,牵扯出各种事件,单论这段故事,才是“不可掉头”类型的疯狂喜剧。
整体三段故事,互相呼应,交错连环,为观众还原一个荒诞而又离奇的事件。
平心而论,这个故事还是比较简单,而且曹保平在本片中刻意放弃了对故事的刻画,转而对类型片的研究。
追→逃→跟踪
在《烈日灼心》中,我们可以看到曹保平对警匪犯罪类电影的掌握,个人认为,到了这部《追凶者也》,曹保平有了对试验的感觉。三段故事风格统一,主题统一,但仔细研读,确实不一样的类型。
悬疑(追)、剧情(逃)、黑色(跟踪),前后情节侧重点不一,每段故事各侧重一个点,刘烨、段博文前两段一追一逃的呼应,积攒的能量到张译那段故事中得到了爆发,一个人跟踪两个,一步错步步错,最后自己把自己逼上了绝路。
从看点的角度,无疑最后一段故事最好看,张译的表现非常精彩,是全片最大的亮点。但同样要考虑,没有前两段故事的铺垫,最后一段内容也无法撑起来。但这样做的缺点就是让前两部分戏剧性不强。
不敢说曹保平在电影中的尝试是否成功,三种类型的杂糅,缺点就是每段故事都意犹未尽,追凶悬疑不够彻底,亡命天涯跑得不high,疯狂黑色也没有玩起来。
但值得肯定的一点,就是在三种类型之下,在风格上的统一。三段故事的驱动力就是沿着“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格式发展,追→逃→跟,一一呼应。而真正牵动故事发展的,却是——
“面子”和“里子”。
《一代宗师》里赵本山说得,活在世上,有的活成了面子,有的活成了里子,都是时事使然。
没错,整个事件的推动就是每个人的“面子”和“里子”。这里的面子,指的是“人前背后的形象”,里子则是“行为处事的原则”。
刘烨的面子
★宋老二为了洗脱悬疑,顶着被街坊说三道四的压力,独自追凶。明明可以等待警察缉凶,却为了找回面子,不惜自己带人抓捕凶手,去“凶手”家逮猪抵债。自己花多少钱都无所谓,就是为了维护自身形象,这是一个为面子而奔波的人。
段博文的里子
★王友全逃跑过程中,得知真相后,毅然找宋老二对峙,被擒后口风不是一般的严。这是出来混的古惑仔的原则问题,他可以不要面子,甚至去借女友的钱,但必须有小混混的原则,打死也不说,也是“里子”。
张译的面子和里子
★张译这个角色比较复杂,面子与里子兼顾。行凶“买一送一”,不得不遵循一个杀手的原则,同时还死要面子活受罪。
而且张译口中一直叨念者当年抢金店的故事,就是面子与里子的具象化。行凶被骗,让自己颜面尽失,并且痛恨奸商,怒斥同伙不守原则,心里话:“看看自己,一个为原则而存在的杀手,比你们要强百倍。”
你们这帮人都不守原则
其实这段内容相当具有讽刺味道,用片中的话形容小凤就是一个“憨贼”,没啥本事还有充大头,好面子嘛。还整天吹牛逼,在女友面前,在老板面前,打肿脸充胖子。错了之后,有大量机会显示,明明可以卷钱走人,还要顾及自己的原则,一定要“服务周到”,结果当年打劫金店的故事,在《追凶者也》中,又"重演"了一遍。
结尾诉说了一达通,从金店到房子问题,意思就是“你们这帮人都不守原则”,这是一个面子与里子都想兼顾的人,虽然“面子与里子”最后都得到了,但结局也注定了。
五星杀手!很严肃的凶杀案竟然笑声连连,严肃里透露着喜剧效果。失手的小警察应该也是高氏兄弟收买了,或许不仅仅只有高氏,甚至村民,政府,也都想宋老二死吧。从烈日灼心到追凶者也,都挺好看,刘烨张译段博文的演技都很赞,当然,最棒的还是导演....
更像是一部玩出来的电影,比较黑色幽默的东西。不过总觉得差口气,相对而言,只有张译的部分是最对的,其他人还是有些怪。
张译对着刘烨的照片做俯卧撑那里我还以为又是一部和《烈日灼心》一样带基佬情节的犯罪片。
就是张译塑造的角色搞笑部分用力稍过
憨包、小混混、五星级杀手,追凶者也!和《烈日灼心》完全不同,重回《光荣的愤怒》的风格,荒诞、戏谑、讽刺、黑色、粗野,可笑又可悲,依然有劲,且更有趣。刘烨部分稍有点松,到张译这就完全玩开了,非常科恩,非常冰血暴,荒野行凶和船上追逐两段逗死人了,我日,真的好玩。
三星半,曹保平的实验性作品,如心迷宫般叙事,其实更像《11:14》。三段内容中分别尝试了悬疑、亡命、黑色不同的类型,玩的是类型片混搭,刻意放弃了故事层面的营造,故事背后的主题我比较喜欢,有的人为了面子(刘烨),有的人为了里子(段博文),有的人面子里子都想要(张译),后者表现最精彩
演了一群被水逆严重影响的人,张译是水逆重灾区的,心疼
就喜欢这种土炮旮旯里的黑色类型片。
张译部分很出彩,扛起了整部电影。有人说导演模仿宁浩,你肯定不知道宁浩的成名作是模仿盖里奇的,对于泡菜的《釜山行》,同样跟风模仿痕迹很重,却捧到要踩自己。自己院线难得有部制作诚意,演技在线的作品,为何不多点褒奖。套用电影一句台词“最恨奸商”,我加一句“我还恨白痴的消费者”
前半部分"心迷宫",后半部分"疯狂的石头",最后来点现实鸡汤,放在今年的华语片里算是一股清流了。看片前被迫围观了"爵迹"的预告,感觉今年再也不想看电影了,操!
对老导演要是要求严格点的话就是3星半。开头和结尾都略松,中间渐入佳境。
张译演技真好,可惜剧本没写好
庄子曰: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曹保平闻此语,深以为然,叹曰:杀一人者死,坑千万人者富。遂拍追凶者也,惜哉脸盲呜呼。杀手逢水逆,一笨毁所有。众皆捧腹。
演员演技基本在线,黑色幽默,但是片子的环节和人物设置都过于刻意了。
剧本太刻意了,表演也太刻意了,失望
宋老二好可气,宋老二好可怜。他的眼泪比不上全村人的致富重要,所以他该死。可怕的是连他自己也相信自己该死——这是喜剧包装下那个悲剧的核。
张译太抢戏,包袱留的也太靠后,让叙事上感觉都出现了失衡,但还是喜欢曹保平在风格化上的处理,像戏的戏依旧看的很happy。
刘烨的假方言听得全村全镇全县全省的人民都想杀他。
极品昆明话普及大全,李米拍了昆明,追凶拍了东川,真是缘分。真希望曹导能让昆明话火一把,其实昆明话多搞笑啊。无论这片的黑色幽默玩的好或坏,至少曹导还原了云南的城市与乡村,这里既有美与丑,善与恶,但每一个昆明人都会倍感亲切。
张译是一个特别有深度,特别有想法的演员,内涵修养都特别棒,演技更是没话说。虽然刘烨平时是个网红段子手,但一回到老本行,影帝功力分分钟秒杀一群小鲜肉。一部特别精彩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