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图版请戳:
http://nevertown.blog.com/2011/11/17/2011版《三个火枪手》副标题叫“天空之战”,为神马?因为双方对战的高潮是开着飞艇狂轰滥炸,最后还撞了巴黎圣母院。喜欢蒸汽朋克的各位先莫激动——17世纪,你蒸汽个毛啊!事实上,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动力航空器,可操控的飞艇本身也是直到19世纪才出现。这个设定真是让理科生和文科生一起抓狂。
其实,如果放宽一点标准,算到最早的“气球下面吊艘船”的念头,倒是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教士科学家戴提齐在1670年绘制的“真空飞船”模型。图纸长得简洁而坑爹,不过由于技术所限,那个充满想象力的玩意儿,始终也没造出来。
说起来,法国人对热气球和汽艇的发展确实贡献不小。18世纪晚期,法国人布朗夏尔(Jean-Pierre Blanchard)才第一次将手动螺旋桨作为推进装置装在气球上,后来又加上了可拍打的翅膀和操控方向的尾巴,成功飞越英吉利海峡。影片中以海船式的圆舵控制巨大的空中飞船,仅这一点就超越了真实历史不止一个世纪。
至于第一艘有动力的飞艇,也是法国人发明的: 19世纪中期,一个叫吉法德的家伙(Henri Giffard)开着三马力的蒸汽飞船飞了27公里。直到此时,飞艇基本还是单人操作的,毕竟以当时的升空原理和驱动模式,减轻负重的好处显而易见。较为大型的飞艇,则在普法战争临近尾声时才造出来,由八个人驱动。
接下来各位先驱开始尝试使用内燃机和电力驱动,大大改善了飞艇的速度和航行距离。那段热血的日子啊,以法国为核心的欧洲各国科技青年似乎都在埋头搞飞艇,富于冒险精神的财主们也以挥金如土的豪气资助着人类自古以来便有的飞行梦想。1900年迎来了飞艇的黄金时代,德国贵族齐柏林公爵制造的硬式飞艇终于让人们看到了应用的曙光;从此,硬式飞艇也被冠上了他的名字。
齐柏林飞艇长得一点都不浪漫。从审美来看,这玩意儿在电影中华丽丽的巴洛克飞艇面前完全是个土鳖。当然,你也可以说它有一种包豪斯风格的美感……Anyway, 铝合金骨架、金属机壳、独立气室、炸弹舱的设计大大增强了飞艇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更开启了军事应用的可能,对面临一战的欧洲来说,这简直是个吸金的宝库啊。趁着战争的顺风,齐柏林飞艇在20世纪初起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民间运输上,齐柏林公爵建立的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飞艇公司也大发其财。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1936年,当时世界最大的飞行器、齐柏林飞艇公司的“兴登堡号”豪华飞艇在飞往美国时起火焚毁,搭载的34名乘客和机组人员无一生还,还砸死了一名地勤,成为不折不扣的空中泰坦尼克。更可怕的是,由于所有人都对这庞大的工业奇迹万分好奇,此次事故被现场无数人目睹、被地面22架摄像机多角度全方位拍摄,现场的爆炸和尖叫声更被广播直播传送到了各个角落,事故现场也由此被永久记录了下来。
兴登堡号事故过程录像: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gkvUxxZFg&feature=player_embedded时至今日,兴登堡号失事的原因依然是一个谜。有报告认为是反纳粹者对象征纳粹德国强大力量的飞艇进行了蓄意破坏,也有分析坚持是技术故障。不管怎样,这次事故之后,人们对飞艇的实用性和安全系数失去了信心,曾经遮天蔽日的飞艇工业从此一蹶不振,这个华丽浪漫的时代,转身落寞地走进了科幻电影和动画片,变成了蒸汽朋克的代表图案。
由此观之,2011版《三个火枪手》中的华丽飞艇,其实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只是年代穿越了那么一点……嗯,图个乐呵,咱们就宽容点吧~
还记得童年的时光么?那些单纯的无忧无虑。不必担心时光流逝,不会焦虑又有多少任务没完成,班上哪个男孩子喜欢我我喜欢哪个都没关系,我依然没心没肺地跳着皮筋每日飞奔回家看动画片。
正因为很多的兴趣爱好都从小的时候埋下了种子,在日后时光的滋养中破土发芽茁壮成长,也终于变成了现在的我。我现在看着今年加勒比海盗版的《三个火枪手》,思绪很自然地回到了小的时候最喜欢的一部动画片。我至今有时会不自觉地哼起那时的片尾曲“受了伤破碎的时光”,那是上小学四年级的我第一次深刻地接受爱恨情仇之类的东西,说起来好像很幼稚,但真的是“未曾湿过的脸颊湿润了”。那时候接触各类影视资源的机会很少,每天晚上六点播过后,如果第二天是周末,我会老老实实地在电视机前等早上九点半的重播。话说我至今仍记得当时的重播不一定是准点儿,如果有新闻之类的插播就会人为地截短动画片的播出长度,那时我真的会觉得委屈嚎啕大哭。至今仍喜欢当时的那个设定,火枪手之一的阿拉密斯被设定成了女扮男装,她是我最喜欢的角色。现在我看着新版华丽的科幻版三个火枪手,曾经的小孩子们都长大了,很多同学都结婚了,很坦然地准备过父母一辈的那种平静生活。想起我初一时买的那本大仲马的原著,借给同桌在课上看,被历史老师没收,前去索要的时候被告知一句大跌眼镜的话,老师说“等我看完了再还给你”。
虽然确切地知道了阿拉密斯是标准的男人有些失望,外国名著真的是一本一本地买了回来,那时正值一个新的千年,站在千年的关口上,仿佛未来有无限的希望,阳光丝丝地沐浴在身上。片中的达达尼昂被告知,孩子你最大的错误就是看多了故事,所以相信那些所谓忠诚、荣耀的空话。曾经火枪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让我们觉得最帅的口号,直到所有的人都承认了自己的平凡,绝不会生活在一个充满传奇的世界。当黎塞留要求火枪手们效忠的时候,仍是达达尼昂说道:“Maybe one day,not today。”让我们多保留一刻孩子般能够相信童话的纯真,即使很清楚某一天我们会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向世俗潜规则完全屈服,但那不是今天,不是现在。
不过既然进入一行就得守一行的规矩,我已经不能不负责任地说能讲个好故事就是文学,但也确实一直在思考我们所谓的“精英-经典”文学是不是就要自己把自己推向死路,从感受式体验变为智力游戏?这难道不是苏珊•桑塔格所说的“智力报复艺术”的形式之一?我不想取消“讲一个好故事”成为文学经典的权利。所以我特意挑了一个极热门而又极冷门的作家作为我的题目,算是为自己花痴般地热情正名。
11版《三个火枪手》的片尾曲倒是相当好听,歌词唱道“When we were young”。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可以大声说爱大声说梦想;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从不怕跌倒失败未来总有希望;当我们年轻的时候,受了再重的伤都相信可以痊愈死亡离我们很远;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肆意挥霍着我们的青春我们的欢笑我们的眼泪,我们再也回不去的时光……我们最爱最怀念的那些人,他们年轻的生命璀璨如流星划过夜空,我们背过脸去不去看英雄垂老美人迟暮朋友背叛情人离异。我们希望故事永远不要结束,但又希望它彻底终结在那最美好的一瞬间,“他们从此以后一直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约翰逊博士说过,文学能够使我们更好地享受生活,或者说,更好地忍受生活。或许这才是我们忘记许久的文学的真谛。看到那么多人吐槽柯南变超人啦,火枪手变加勒比海盗啦……其实我也是吐槽大军中的一员。但吐槽归吐槽,我愿意从最单纯理想的角度来理解导演编剧的想法,正如片尾曲所讲述的,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个不切实际的童话,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可以无保留地相信那些美好的存在,只是现实逐渐逼迫我们否定了它们。我们会被某几句歌词所感动,不仅仅是其中怀旧的成分,而是即使我们彻底放弃了年轻时单纯的美好,我们无法放弃对那份美丽的真心向往。至于这种向往最终导致“成人之美”的平和还是某种“得不到就要彻底毁掉并否定其价值”的变态就不是我所要考虑的了。
反正我是愿意给《三个火枪手》这样的片子打四星,仅仅为了它华丽的形式效果。有哪个有理智的人会刻意去贬低一个童话的情节简单么?我觉得那个主角的小孩子也挺可爱的啊,不过就是他太过符合主角定律了,人品不出众没多费力气好处都归他。可有的时候我们就是愿意在年轻人身上堆积幸福,我们愿意赋予他们拥有一切美好的权利,以弥补我们逝去了的无法挽回的青春幻想,父母总是试图在孩子身上看到希望。非正常的社会才会扼杀孩子的笑容。
最后我承认自己仅仅是又被一首歌感动了,附上歌词和链接。看过《黑塔利亚》与《是,首相》中明确吐槽的英国外交政策之后,英法两国掐来掐去怎么看怎么有爱,话说我就是一个紧记百年屈辱史可又不可就药地喜欢英国文化还超喜欢看英法文化互掐的矛盾集合体。德国那个家伙太严肃了,经常不得不敬而远之。
When we were young the world seemed so old
当我们青春年少时,感觉世界似乎过于苍老
Careless and cold
无情与冷酷充斥其中
We did what we were told in our lives
我们按照叮咛嘱咐过生活
When we were young
当我们青春年少时
Had the world by the tail, good would prevail, starships would sail
仿佛世界在握,以为正义必胜,飞船也必将遨游太空
And none of us would fail in this life
谁都不会拥有失败的人生
Not when you're young
至少在青春年少时不会
We were drawn to whoever could keep us together
我们会因某某而惺惺相惜
And bound by the heavens above
被抬头可见的天空所禁锢
And we tried to survive
我们也曾痛苦挣脱于
Travelling at the speed of love
转瞬即逝的懵懂爱情之伤
Wooaaah when we were young
喔……当我们青春年少时
When we adored the fabulous
当我们沉浸于美丽的童话
Wooaaah when we were young
喔……当我们年少无知时
We were the foolish fearless
我们曾因无知而无畏
Never knowing the cost of what we paid
却从不知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Letting someone else be strong
才能使旁人变得更坚强
Wooaaah when we were young
喔……当我们年少轻狂时
In a moment of grace
美好时刻的感受
A long leap of faith
形成了永久的信念
There's still more glorious dawn awaits my life
我的人生还会有更璀璨的黎明来临
I'm here with the lovers
我与我爱的人同在
Then we burned the bridges we're crossing over
我们点燃一路走过的木桥
Just to see the firelight
只为看那绚丽夺目的火光
And the innocent are getting over being old tonight
当年的天真烂漫经历重重,在今晚日渐成熟
Wooaaah when we were young
喔……当我们青春年少时
When everything was what it seemed
当一切事物看上去一如既往
Wooaaah when we were young
喔……当我们年少无知时
And everyday was how we dreamed
每天都如生活在梦境一般
Never knowing the cost of what we paid
从不知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Letting someone else be strong
才能使旁人变得更坚强
Wooaaah when we were young
喔……当我们年少轻狂时
And when you look at yourself tonight
当你今晚凝望自己
Are you someone you recognise?
还是那个曾经认知的自己吗?
You can take back what you've given away
你也许可以挽回曾放弃的一切
But it must be the last time
但这是最后一次机会
Wooaaah when we were young
喔……当我们青春年少时
Wooaaah when we were young
喔……当我们年少无知时
When we were young
当我们年少轻狂时
Wooaaah when we were young
喔……当我们青春年少时
When we adored the fabulous
当我们沉浸于美丽的童话
Wooaaah when we were young
喔……当我们年少无知时
We were the foolish fearless
我们曾因无知而无畏
Wooaaah when we were young
喔……当我们年少轻狂时
We didn't know it wouldn't last
我们不知青春不会常驻
Wooaaah when we were young
喔……当我们年少轻狂时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A3NjgzMDcy.html昨天去看电影《三个火枪手》,3D的,看了一会儿,感觉3D效果很差,看着眼花,这时我心想:欧洲的3D电影技术这么烂啊。后来感觉实在难受,于是摘下3D眼镜想擦擦镜片,看这样能不能使得3D效果变好点,这时我才发现,原来我把眼镜戴反了……
将眼镜正过来重新戴上,效果一下就变好了。要是我一直没发现这一点,估计从此就会有这样一个偏见在我心里根深蒂固:欧洲的3D电影技术太烂了。
我初中时看过《三个火枪手》这部小说,应该没读完,就记得书中的男主人公的名字被翻译成“达尔大尼央”(现在更常见的翻译貌似是:达达尼昂,这部电影里也是这样翻译的),除此之外书中的情节几乎全忘光了。
说回到电影版《三个火枪手》,看完这部电影,我在心里对自己说:“奶奶的,我爱这部电影!”
读艾柯的《悠游小说林》时,对艾柯这一观点印象特深刻:生活更像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而不是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但人们更喜欢用后者而不是前者的方式去思考生活……
这几年,我对艾柯的这一观点越来越认同了。虽然我同样没有读完过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虽然我只是读过关于这本书的大量评论,但我越来越觉得,生活就像《尤利西斯》所描写的那样晦涩凌乱,生活毫无意义,生活只是无穷无尽的空虚和徒劳,一切都是无常的梦幻,一切都是易碎的泡影……
只是,当我意识到了这一点之后,我能做什么?去自杀?很显然,我现在还不想身体力行这唯一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
我能做的只是想方设法让我的生活变得有点意义,而一旦我这样做了,我就可能像艾柯说的那样,在某种程度上开始以《三个火枪手》的方式去思考生活了。我之所以喜欢《三个火枪手》这部电影,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因为我被达达尼昂以及三个火枪手的一些言谈和行为打动了,我对他们坚持的某些价值观产生了共鸣。你可以说这只是通俗小说式的价值观,你可以说这种价值观很肤浅,只是在当下的中国,这种通俗小说式的、肤浅的价值观依旧是理想主义的,依旧能点燃青春的身体和血液。
例如电影中达达尼昂在离家出走去外面的世界打拼时,他的父亲对他说:去战斗吧,去恋爱吧,去生活吧。
记不清原话了,大意如此吧。在我看来,这种价值观有些类似于心灵鸡血,类似于心灵牛鞭汤。这种价值观不同于心灵鸡汤,在我看来心灵鸡汤理论之所以被大肆宣扬,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告诉大家:当你正在被社会强奸时,不要抱怨,不要反抗,你要换个思路去看待你正在被强奸这一事实,这样你就能感受到被社会强奸的乐趣,这样你就会对正在强奸你的社会产生感恩之情。
我讨厌这样的价值观,我更喜欢达达尼昂的父亲所说的那种价值观,虽然我已经三十多岁了,但我还是想保留一些少年心气,说到这儿我又想起了我在2010年曾写过一首题为《假如生活强奸了你》的歪诗:假如生活强奸了你/ 不要悲伤/ 不要哭泣/ 就像他们劝你的那样/ 闭上你的眼睛/ 假装你很享受/ 然后找个机会/ 一口咬掉他的小鸡鸡……
再例如电影中在达达尼昂面临是拯救法国还是拯救自己心爱的女孩儿这一抉择时,一个火枪手建议达达尼昂为爱战斗,他还对达达尼昂说:所有不能在寒夜里温暖你的,都不值得你为之战斗。
上面这段话我同样记不清原话了,这段话同样打动了我。
人世间一切都是假的,只有你和你在最寒冷的雪夜里最想念的那些人在一起时的快乐和温暖才是真的……
电影《三个火枪手》应该算是欧洲电影导演搞出来的大片儿了,虽然我个人特喜欢这部电影,虽然这部电影的结尾留下了拍续集的伏笔,但据说这部电影在欧美票房不佳,估计不大可能拍续集了。
而说到大片儿,前两天我看了电影《复仇者联盟》,回来后写了这样一条微博:听说《复仇者联盟》全球票房过十亿美元了,因此凑热闹去看了。看完后,发现这部电影可谓美式无脑大片儿教科书之作了。拍这种无脑大片儿,特效的钱不能省,请巨星的钱更不能省,这两手都要硬。前段时间上映的《异星战场》听说巨亏两亿美元,其实那部电影的特效还不错,可能还是吃了片中无巨星的亏吧。
我写这条微博绝不是有意贬低《复仇者联盟》,我个人对这个电影不喜欢但也不讨厌,如果它出续集了,我肯定还会去看的。而且我也相信,绝大多数大片儿导演都能拍出有脑的大片儿,只是他们十有八九不会这么干,为什么?因为观众不买账。很多观众看大片儿只为放松,或者寻找这样一种智商上的优越感:“这部电影怎么这么无脑?导演是傻瓜吗?”
如果一个电影导演拍出了一部《尤利西斯》式的大片儿,估计他的投资者会很想在他两肋上插刀。
为什么电影《三个火枪手》在欧美票房不佳?这部电影的娱乐性其实挺强的,笑点也挺多的,而且它肯定不能算是有脑的大片儿了,只是欧洲电影导演拍大片儿就像光屁股坐板凳,总是想拍得有板有眼儿的。还想要点脸的他们不想拍那种完全无脑的爆米花电影,但为了票房他们又不得不取悦大众,他们的这种心态可能会使得他们两头不讨好。
而很多美国导演拍起大片儿来,则可以做到完全不要脸,估计在他们看来:艺术诚可贵,理想价更高,若为票房故,两者皆可抛。
说回到电影《三个火枪手》,看这部电影时,我想起了另外两部也是由欧洲电影导演拍的大片儿,即盖•里奇导演的那两部《大侦探福尔摩斯》,这两部电影同样拍得有板有眼儿的,但在票房上还算比较成功吧。究其原因,可能还是因为盖•里奇的名头更响,而且影片里的两位男主角也足够大牌吧。
顺便说一嘴,我在本文中所说的“不要脸”不是贬义的,也不是褒义的,它完全是中性的。而且尤其是在爱情世界里,不要脸更是必修课。单身男女如何告别单身状态?秘诀有三个:不要脸;不要脸;不要脸。要脸的十有八九都找不到自己的真爱,最后只能一次又一次的相亲。另外只要你留心观察,你就会发现特要脸的一般都没有钱,没有钱的一般都找不着对象,找不着对象的一般都特要脸。
真坑爹啊演員們一個個都矯揉造作的一點那個時代的氣質都沒,還有就是和原出處太大了,片中各種打鬥場景就像加勒比和生化危機的穿越啊!ost很像大明宫词啊有么有!米拉!好好演生化去吧你個愛炫女
多给一星给小国王和米拉
只用女主角一个人就可以撑起整部电影,三个火枪手纯粹就是出来打酱油的吧。
影片的最大亮点其实在于,萌王萌后之间竟上演了一出羞答答的纯朴爱情。国王对穿衣的颜色控,王后对于捕获国王倾心的小心思,这些小段子让“三个火枪手”的潇洒动作戏黯然失色。
为什么要给小短腿罗根配一个高个大美人.....呆萌呆萌的小纯情路易十三好有爱
相关欢乐,笑点满满。虽然是老故事,而且去掉了不少精华片段,但也大幅创新更有娱乐性,至少我看的很开心。值得一看呀!第2部有望制作~
情节轻快的中世纪欧洲玄幻动作大片,如此美丽的女主角,就是故事有点单薄。
虽然说妹子很美,叔们很帅吧,但是那个男主角怎么就看着那么讨厌呢……
各种破坏名胜古迹,巴黎圣母院房盖中了一剑……接招的ED不错,其他都只能说凑合,失望……
面目全非的原著 俨然成了一部“加勒比海盗太空版”,奥兰多以为自己带两撇小胡子再扭两下就成了杰克船长了···
并不是说这部电影很好但是至少看的很欢乐
腹黑而妖魅的女反派完胜漂亮而缺少灵魂的小男生。90后小朋友怎一个嫩字了得!!!
好想看3D版。。。。其实,这名著改编很不错的,读过《三剑客》都知道,大仲马其实这故事写得故弄玄虚,没有《基督山伯爵》精彩的。而影片将整个故事整理得很顺的。豆瓣的小朋友给分这么低,大概没读过书吧?(*^__^*) 嘻嘻……
3+1,正如电影里的3+1,可以再加一分给大银幕3D!如赛人老师所说,多么美好的儿童片啊,17世纪的巴黎时装周,裙子高跟鞋,威尼斯面具,小船打大船,结尾一堆船
小时候爱看的动画 再看这个完全没感觉啊 //依稀记得那个坏女人
整個都很萌啊!奧蘭多風騷的單耳環look大萌!三個英式火槍手大萌!壞女人米蘭達也大萌!路易傻冒又單純13也大萌!期待后續!
简直就像某奇幻游戏改编而来的,对于大仲马的原著像不像个笑话?倒是在艺术指导和服装造型上的各种混搭奇妙无比,说不上好坏,娱乐性十足。套用了原著的故事框架,加上各种解构,动作、历险已经不好看了,看点在各种特效营造的周围环境和道具上。倒是最后那首《When We Were Young》很提神!★★☆
保罗·安德森的片子总有点动漫游戏的风格,所以飞艇、转盘火炮,喷火枪之类的东西都成了主角。服装和场景真是炫,唯一的问题在于动作场面太沉闷无聊了,看得毫无吸引力。小国王是个惊喜,长得好像贴上了胡子的朱莉·德尔比
蒸汽庞克风的动作片。
四星是给从达达尼昂进城到四剑客和主教卫队在城里互殴那段,谁说不符合原著了?我觉得这就很好嘛!除了阿多斯该再帅一些,其余人真的就是我心目中对《三剑客》的想象啊。红衣主教找了无耻混蛋里的杀人魔军官来演,美好~~其实最可爱的是路易十三,最后还给达达尼昂抛媚眼……剧情改大了,我想看拼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