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监守自盗

HD

主演:马特·达蒙,Gylfi Zoega,Andri Snær Magnason,Sigridur Benediktsdottir,保罗·沃尔克,多米尼克·斯特劳斯·卡恩,George Soros,巴尼·弗兰克,David McCormick,Scott Talbott,拉加德,Eliot Spitzer,本·伯南克,乔治·W· 布什,Timothy Geithner,艾伦·格林斯潘,巴拉克·奥巴马,Henry Waxman,安·克莉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0

 剧照

监守自盗 剧照 NO.1监守自盗 剧照 NO.2监守自盗 剧照 NO.3监守自盗 剧照 NO.4监守自盗 剧照 NO.5监守自盗 剧照 NO.6监守自盗 剧照 NO.13监守自盗 剧照 NO.14监守自盗 剧照 NO.15监守自盗 剧照 NO.16监守自盗 剧照 NO.17监守自盗 剧照 NO.18监守自盗 剧照 NO.19监守自盗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监守自盗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多国陷入金融危机,损失高达20万亿美元,数以百万计人加入失业大军,甚至丧失家园……本片通过详尽的资料搜集,追访全球金融业界猛人、政客、财经记者,披露金融大鳄的崛兴之路,公开业内和学界贪污腐败的政策背后的惊人真相。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情场杀手师傅李幼斌版小孩不笨真爱如血第六季战地之花1925无牙僵尸复活的军团院长爸爸海狼(原声版)上魂断四面佛颠倒的魔法钢铁骑士(国语版)训练日小玩意玻璃面具内衣教父 下篇完美音调3英雄联盟:起源边城落日匿名使者浴血兄弟王子与贫儿爱的星座天亮之前马小乐之玩具也疯狂避难所如常沙娜拉传奇 第一季

 长篇影评

 1 ) 文艺界围攻华尔街,我来为华尔街洗地(讲道理的)

《监守自盗》是2011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得主。和数年前的《难以忽视的真相》一样,热点话题和一位明星旁白总是能得到奥斯卡的青睐。《难以忽视的真相》有前副总统戈尔,而《监守自盗》的则是著名影星马特·戴蒙。



影片用冰岛金融危机作为引子,站在了大众的立场上,以平易近人的姿态向毫无专业背景观众阐述了金融危机的来龙去脉,但是其中也是能看到主创者作为文艺界人士常见的鲜明立场。

在大萧条之后,美国金融业受到了严格管制,直到20世纪80年代的里根政府开始全面放宽管制,金融业一飞冲天,从而酿下弥天大祸。电影没有讲里根政府为什么要这样做,其原因是前任的卡特时期美国经济低迷,里根政府的宽松政策大大帮助了美国经济的复苏,我认为这样的时局之计是应该认可的。事实上里根也是美国历任总统中最受大众欢迎的之一。

随后《监守自盗》提出了在缺失监管的情况下,贪婪的华尔街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卷钱游戏,并最终导致了危机的发生。但是,贪婪并不违法,华尔街啥时候都是贪婪的,这是很正常的事,这才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我个人认为把金融危机归咎于次贷本身或者华尔街贪婪是片面的。事实上次贷是美国政府以改善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为初衷,通过房地美和房乐美两个公司发行的事实上是受了政府政策影响的一种贷款。这些贷款的债务人的确是不太可靠的,存在坏账风险,但是毕竟只要放贷人有风险控制意识,加上政府撑腰,所造成的后果是可控的。



真正的罪魁祸首,是权力和责任的分离。就是发债的决定权,和债务资金的提供者被华尔街分开了。是否给个体贷款,这个是由银行决定的,然后华尔街把这些债务打包,卖给投行,投行把债务分解,增级,卖给个体投资者。所以,本质来说,是银行贷款出去,个体投资者出资来支持这笔债务。(这里面的具体细节,请参阅文末链接的《大空头》的评论)

第二个重大因素,是定价机制的问题,也就是用的模型有假设错误。如果定价是正确的,无论中间链条怎么传递,都是公平的。但很遗憾定价在第一步就错了。其实,最大的获益者是那些没钱买房,能贷款到钱买房的穷人,和整个社会的低利率,最大损失是最后的投资者。但是买房人全是美国人,而投资者有很多国外的人呢。所以对于美国来说,华尔街干了一个好事。AIG就是定价错误的受害者之一。如果每笔交易都是公平的,那么AIG也不会发那么多没有正确估价的CDS,评级机构的评级也不会有问题,投资者就能发现他们买的AAA bond实际上不是AAA,这个投行也不是故意的。

《监守自盗》还指责专家学者接受酬劳撰写对支付酬劳者有利的报告,以及评级机构昧着良心给这些不良证券都打AAA评级。专家学者的报告收钱本来就是劳动和报酬关系,就算有问题消费的是他们自己的信誉,我不觉得有什么问题。至于评级机构,它们的文化就是信誉和可信度,他们不敢明着拿自己的信誉冒险的,对他们又没有太多好处,出了问题声誉扫地;主要是他们也不知道这个东西应该怎么评估,只好按照历史数据。你没法正确定价,就把人定为AAA,不是道德沦丧,主要是不懂。退一万步讲,评级机构的评级也是建议,都不具法律效力,擦亮眼睛是投资者的最终责任。

接着,《监守自盗》又指出以鲍尔森为首的救市当局执意要求雷曼兄弟破产,和先前接管两房、让美联储提供300亿美元担保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的态度截然相反,这使得全世界市场的恐慌空前放大的爆发了,似乎是要转嫁损失给全世界的投资者。之后,他们又用纳税人的钱出手救下了AIG,并使得持有AIG卖的CDS的高盛获利140亿元,厚此薄彼,中饱私囊。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大而不倒》这部电影主要就是描述这一过程的,请参见我关于这部电影的评论,文末有链接。

<图片2>

下一个罪状,是承诺"change”的奥巴马上台后,对金融机构的改革和监管进展缓慢,原因是奥巴马任命的班子还是萨默斯、盖特纳、伯南克这批“搞出金融危机的元凶”。然后这批人还都拒绝采访。首先,上面已经说明了,金融危机不是他们搞出的,《大而不倒》也告诉我们他们也没有在救市过程中搞阴谋。其次,这些人是最懂金融的专家,你不用他们,用马特戴蒙吗?拒绝采访也是个人自由,本片的立场已经如此鲜明的要给他们定罪的,何苦像片中那个货币银行学教材作者那样自讨没趣?

<图片3>

还有一个事,银行高管的薪酬问题。薪酬包括工资和红利,是和企业经营状况挂钩的。你不能因为这些机构搞出这些事来,就要把他们以前的薪酬追回来。而立法机构似乎也没有依据限制一个行业的从业人员的薪酬,因为这是在他们的高利润基础上的。他们要做的应该是限制非法经营行为,以及会导致危机的利益冲突。

其实说了半天,这场危机的根源不是华尔街贪婪,也不是评级机构和学者助纣为虐,更不是当局的阴谋,而就是两个事:权利和责任的分离,以及定价错误。前者导致了把钱贷给了不该贷的人,造成了损失;而定价错误的问题,导致了这个损失在各环节投资者和机构中的分配。说到底还是华尔街的责任,但不是本片所说的那样。我洗地也是有原则的。

美国的观点是很自由的,因为好莱坞文艺界在公众中的巨大影响力,加上民众对华尔街天生的反感,《监守自盗》这样的观点很容易获得支持。华尔街那些人是很奸诈狡猾,但这并不犯法。只是中间的定价机制和交易公平机制还没完善,那信息不充分以及比较笨的一方,在交易中肯定会亏钱。大家都亏钱之后,金融体系的崩溃,那就和次贷危机关系不大了,无论什么样的金融危机,最后都是流动性和信誉的危机,什么起因都有可能。

所以对普通人来说,最大的启示不是应该占领华尔街,而是看不懂的事情,不要轻易参与。

相关文章:
《大空头》-- 先告诉你电影怎么好,再来那次危机的你问我答

《大而不倒》-- 非文艺界视角来看金融危机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2 ) Inside.Job.监守自盗中关键"罪犯" 宗教背景一览.

“as long as Jews exist there always will be financial problems...........every fifty years, mark my words.”
 以上是我在豆瓣看到的一句评论,如惊雷般击醒了我。特别制作这个列表:

Inside.Job.监守自盗中关键"罪犯" 宗教背景一览.

资料全部来自维基百科.后面数字是他们在职期间收入.名单只收录到电影一半的时候.
Donald Regan United States Secretary of the Treasury Irish Catholic
Charles Keating banker *Catholic
Alan Greenspan Chairman of the Federal Reserve Jew
Robert Rubin United States Secretary of the Treasury Jew 12600,0000
Lawrence Summers Director of the White House National Economic Council for Obama jew 2000,0000
Franklin Raines ceo of Fannie Mae black 5200,0000
Arthur Levitt SEC Chairman jew
Phil" Gramm economist and politician vice-chairman of ubs
Richard Severin "Dick" Fuld ceo of Lehman Brothers jew 48500,0000 7架飞机和一架直升机
Henry Merritt "Hank" Paulson United States Treasury Secretary/ceo of Goldman Sachs Christian 48500,0000
ben bernanke jew
tim geithner half German half WASP
Lloyd Blankfein ceo Goldman Sachs jew
John Paulson founder and president of Paulson & Co. jew

加一个:
George Soros Jew 亚洲金融危机制造者

 3 ) 通俗易懂作品的必要性

虽然赢了奥斯卡,但对《Inside Job》的批评不是没有。我看之前的豆瓣,有一篇恶评说本片不好是因为导演先入为主,一定要把银行家写的很邪恶,但实际上经济危机的起因是美国两房的政策云云。这种批评不是没有道理,《Inside Job》确实在很多方面都一笔带过、缺乏深度。同时,影片也有很多误导的地方,比如导演问Martin Feldstein你作为AIG的董事为什么不研究经理人年薪问题,这明显是属于敌意问题,对理解这次金融崩溃也没有帮助。

然而,如果我们考虑到纪录片这一载体本身的局限性,就会发现有些问题是在所难免的。2007年的金融崩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件,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如果要想说清楚的话可以牵扯到数十年前的陈年旧事。和在金融崩溃有关的诸多话题中,任何一个要想有深度的介绍一下写书恐怕都要数百页。比如在说道CDS的《Fool’s Gold》仅写这一个产品的历史就写了一本书,而且其中还没有包括技术性太强的东西。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两个小时的片子要想把整个事件说的滴水不漏肯定是不可能的,它能够完成的功能注定是蜻蜓点水。虽然深度不足,但蜻蜓点水也有蜻蜓点水的好处。我看Roger Ebert的影评,发现这位赢过Pulitzer的大作家居然对金融危机也不甚了解。一个高级知识分子都是如此,一个普通老百姓可想而知。大多数对于金融不是很感兴趣的人恐怕对这次的崩溃不怎么了解,虽然金融危机涉及到了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此时,有一个蜻蜓点水、但整体流畅易懂的作品出现是非常必须的。

在书籍方面,我认为一本书介绍整个危机最好的作品是《All the Devils are Here》,《Inside Job》虽然不如该书详实,但几个主要的点一个都没有错过。在现在这一阶段,能够对金融危机有全方位的了解往往比强调某一因素(比如上述强调两房的论调)更为有益。大萧条已经是80年前的事情,但究竟什么引起了大萧条大家还都不怎么了解,更不要说还未完全过去的事件。因此,不说强调某种特定的因果往往更为正确。

当然,《Inside Job》的立意并非仅仅是教育,影片深入浅出的叙述金融危机是为了批评政府、金融、学术等方面的“罪魁祸首”。我觉得有这种主观性没什么不好,中立是否存在本身就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任何创作本身就在表达创作者自己的某种意念或想法。而且,这本是一家之言,创作者自然有权利表达自己的看法,即使他的看法不一定是全面或正确的。只要不是自称中立误导观众,那么影片怎么说都是可以的。

虽说如此,但影片请的大多数不是当事人多少有些遗憾,而影片请到的人大多是一开始即看到真相的“智者”,虽说看看这些人的真面目很有趣(Roubini和Rajan的书我计划要看),但没有反对的声音总是让人觉得有缺陷。除此之外,上述“虐待”Feldstein和攻击其他被采访者的片段也让人多少觉得影片可能不是在实事求是。

这些缺陷是存在的,偏见和不全面也是存在的,但这些问题无法掩饰《Inside Job》一片叙事清晰、事实全面的优点。作为应景之作,这部片子是很上乘的纪录片,可以推荐给所有对金融危机不甚了解的人看。

 4 ) 我对这场危机的思考

《监守自盗》是本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得主。和数年前的《难以忽视的真相》一样,热点话题和一位明星旁白总是能得到奥斯卡的青睐。《监守自盗》的旁白是著名影星马特·戴蒙,讲的是关系到世界上每一个人的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

影片用冰岛金融危机作为引子,先展现了一段冰岛风光片,其中还有我去过的黛提瀑布,勾起了我的回忆。冰岛风景真是绝赞,大气磅礴,各色风格兼备,绝对是独一无二的浓缩地球。

扯远了。《监守自盗》这部纪录片站在了大众的立场上,以平易近人的姿态向毫无专业背景观众阐述了金融危机的来龙去脉,但是其中也是能看到许多主创者的立场问题。

在大萧条之后,美国金融业受到了严格管制,直到20世纪80年代的里根政府开始全面放宽管制,金融业一飞冲天,从而酿下弥天大祸。电影没有讲里根政府为什么要这样做,其原因是前任的卡特时期美国经济低迷,里根政府的宽松政策大大帮助了美国经济的复苏,我认为这样的时局之计是应该认可的。事实上里根也是美国历任总统中最受大众欢迎的之一。

随后《监守自盗》提出了在缺失监管的情况下,华尔街的才子们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卷钱游戏。这个观点我是同意的,从历任美国政府的立场来看,自己任期内的经济增长才是政绩和竞选的保证,而推动了什么金融监管的法案显然不能成为竞选资本,遑论华尔街大佬们还是竞选资金的重要来源。负责立法的国会也一样,周围环绕着华尔街的游说者,甚至布什的财长鲍尔森就是从高盛CEO卸任的。这种制度下金融体系监管的缺失是不足为怪的。

这时候影片描述了这个危机的产业链和导火索。我个人认为把金融危机归咎于次贷本身是片面的。事实上次贷是美国政府以改善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为初衷,通过房地美和房乐美两个公司发行的事实上是受了政府政策影响的一种贷款。这些贷款的债务人的确是不太可靠的,存在坏账风险,但是毕竟只要放贷人有风险控制意识,加上政府撑腰,所造成的后果是可控的。

真正的罪魁祸首,我认为是投行们把次贷债权从放贷人手里买来,和其他的各种贷款捆绑成了CDO,然后卖给了其他投资者。咋一看这一举动只是富有创意的银行家们的又一杰作,投资者们也喜闻乐见CDO这样的比传统的国债等有更高收益率的产品。而通过向AIG投保(这一保险产品叫CDS)拿到了评级机构的 AAA评级,让一些风险承受能力低的投资者,比如退休基金,也大量参与了CDO的投资。这完全是两厢情愿的运作。而问题在于这一行为让放贷人不再担心贷款是否收得回来,因为一旦放出贷款马上就可以卖掉再放下一批。投行也不管,他们就是个中介,转手就卖,而那些投资者甚至不知道CDO是什么。于是就没有人管风险控制了,放贷人就更加疯狂的随便放贷,终于导致了劣质借款人大量没能还贷引发的连锁反应。有人无力还贷之后,房子被银行收回并拍卖,这一开始还没问题,随着市面上被收回拍卖的房子越来越多,房价开始下跌,终于那些有能力还贷的人,发现自己要还的贷款远高于现在的房价,于是也不还了。开始了一连串的恶性循环。影片也强调了,放贷人不再关心贷款是否能收得回来,是一切灾难的转折点。

而AIG为CDO投保不需要准备金,甚至可以为同一个CDO投保多个CDS,成为了另一个祸乱根源。AIG完全不管这些CDO是否靠谱,只图挣这每年2%的保费,重复投保自然赚的更多。在CDO愈发疯狂,贷款质量每况愈下的时候,高盛自己的风险控制做的不错,它发觉CDO可能要不行,需要有对冲风险的策略。不过它显然也把CDS单独看成了一个投资产品,它在不断向客户推销CDO的同时,自己又向AIG购买了数十亿美元的CDS。这相当于你推销给客户产品,同时又押注这些产品会完蛋。《监守自盗》认为这构成了欺诈,直观上我也这么觉得,但具体规定还是要看立法情况。但是,我并不同意华尔街的投行们蓄意制造次贷危机并从中牟利。这场危机直接导致了雷曼破产,美林和贝尔斯登被收购,华尔街的损失也很严重。只能说高盛比较奸诈做了两手准备而已。可以肯定是蓄意谋利的有对冲基金老板John Paulson,不过CDO不是他卖的,他做空也没什么不对。

危机爆发后,在紧急会议上,鲍尔森为首的当局执意要求雷曼兄弟强制破产,和先前让美联储提供300亿美元担保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的态度截然相反。这一做法的动机不得而知,但无疑使得全世界市场的恐慌空前放大的爆发了。甚至法国财政部长都表示自己是在雷曼破产生效后才获悉这一消息,这可能可以理解为当局要转嫁苦果给全世界的投资者们。同时,对每个金融机构的救与不救缺乏统一标准,也增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恐慌。

随后,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出炉了。令人质疑的是,鲍尔森指令已经破产的AIG全额支付所有的CDS保险金,而不是按照协议上的最低价。当然,这些保险金是由政府的7000亿美元埋单,都是纳税人的钱,其中140亿流进了高盛的腰包,而高盛正是整个危机不可或缺的推动因素。不得不说作为前CEO的鲍尔森在这件事情上的立场问题。

就在这时候,美国总统换届选举。承诺”change”的奥巴马获得了很大的呼声,然而上任至今却鲜有对金融机构的重组计划和立法动议。影片归结为奥巴马周围负责改革的金融决策者还是华尔街那帮人,而正是他们造就了一切灾难。影片也采访了许多重量级人物,不过多数是前辈或是其他国家的领导人,例如美联储70年代的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克,国际金融前辈乔治·索罗斯,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法国财政部长等等。真正的处于漩涡中心几个重量级人物:拉里·萨默斯(这位哈佛校长在《社交网络》中作为角色也出现过)、蒂莫西·盖特纳、鲍尔森、格林斯潘、伯南克等都拒绝了《监守自盗》的采访。

《监守自盗》还对一些外围问题提出了质疑。例如专家学者接受酬劳撰写对支付酬劳者有利的报告以及评级机构对垃圾债券仍给出AAA的评级的问题。马特·戴蒙在采访时也问过多个被访者,他们都表示这没什么问题。我也觉得这没什么问题,砖家学者的建议永远都只是建议,评级机构的评级也是建议,都不具法律效力,我们永远要擦亮眼睛。至于银行高管的薪酬问题,我觉得薪酬包括工资和红利,是和企业经营状况挂钩的。你不能因为这些机构搞出这些事来,就要把他们以前的薪酬追回来。而立法机构似乎也没有依据限制一个行业的从业人员的薪酬,因为这是在他们的高利润基础上的。他们要做的应该是限制这一行业的非法经营行为。

我还没享受过人生呢,你们这群贪婪的人别那么快把世界搞垮了。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5 ) 对于经济危机的一些理解

最早看这电影的时候,还在想是不是和华尔街一样,属于那种抹黑资本家的电影。还有就是马特达蒙。结果发现既不是股市片也不是动作片,而是尼玛的纪录片。

看着片子前半部那天是回杭州时候,在洗浴中心里看的。后半部今天刚看完。

其实说得事情很简单,就是说那些金融危机发生的缘由。第一、政府把利率压低,使得从银行借钱的成本变得很低。第二、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使得资金的流通变得很容易,而金融产品被设计得很复杂,使得一些风险被隐瞒。第三、就是华尔街对政治施加影响力,从而使得政府放松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还有就是高管如何监守自盗。

我其实以前一直想不通一个问题,就是既然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都是央行放出来的钱,那利息从哪来。市场上的钱都是从银行借来的,银行的钱又是从央行来的。除此之外,钱没有其他的来源。那利息哪里来?所以最后只能是拆东墙补西墙。拿银行现在流出来的钱,拿去还之前的钱。那假如说,银行流出来的钱,比上次少了,那就肯定付不出利息。肯定是要破产的。这么说来,破产是一件很正常的事。这也是现代经济危机的根源。

政府把利率调低,银行准备金率降低,那市场上流通的钱自然就多了。这自然会引发通货膨胀,但是zf会盯着日常消费品的价格,只要这些东西价格不是涨得很离谱。就觉得通货膨胀也是可以容忍。但是却忽视了各种资本市场泡沫的危害。钱不流过实体经济是无法创造财富的。央行的放任扭曲了价格,投资房产不再看租金,投资股票不再看股息,只希望房产和股票价格上涨后脱手赚差价,金融市场变成了彻底的博傻竞技场。而过低的利率,使得利率没有再往下的空间,赌徒手里的筹码迟早有穷尽的一天。

金融业,其实就是能帮你弄到钱的行业。金融行业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弄到钱。这实实在在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产品,日新月异,是天才们的智慧结晶。而在片中,可以看到金融创新对金融危机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但这并不是金融创新的错。枪杀人会是枪的错吗?其实,在中国也能看到同样的现象。只是中国的金融产品少,所以片中的操作模式就变得很简单。一个老板借钱买了一块地,地价上涨,再用地抵押套出钱。再拿钱买地,再抵押再借钱。不断买地,而地价不断在上涨,老板的账面便变得非常好看。银行对于风险会有控制,对于抵押品的价格打个折扣,可能是20%。银行看到风险可控,也乐于赚这个利息。(所以我极度怀疑风险控制是否有用,能让你错失机会,但是未必就能帮你规避风险。)但是只要地价上涨超过这个数,那么这个老板就还是挣钱。但是地价只要一跌,这个老板就会一无所有。银行则收获了一堆价格极度缩水的地。我倒觉得其实不是金融机构故意隐瞒了风险,因为市场行情看好的情况下,这风险的确不大,而且人人赚钱。但是行情一不好,这些风险就被成倍的放大了。的确有可能一些机构,出于利益,做出隐瞒。而也不是所有投资者能看到这种操作模式所隐藏的巨大风险。这算是欺诈么?如果机构有隐瞒自然算是欺诈。

还有就是道德风险。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自然会有道德风险。道德风险,其实未必说都是直接黑了别人给你代为管理的钱。还包括了用别人的钱投资,亏了不是的自己的钱,而赚了的钱却有很大一部分归自己。那我就很有冲动去投资那些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赚了,我分享高收益;赔了,你承担高风险的损失。华尔街中不乏做这种事的人才。

华尔街对国会施加影响,放松对金融监管。我本身是反对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但是如果涉及到欺诈和腐败,政府不管谁管。比如储户把钱存进银行,银行却拿这些钱从事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这本身合理吗?这不需要监管吗?市场是会自律,这样的银行的确会破产。但是储户的钱却是实实在在打水漂了。自由世界,需要我们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自己的决策买单。而不是我们要去承担那些本不属于我们的损失。我们要为资本家的自由选择辩护,因为这同时就是在珍视我们自己的自由,而不是去为欺诈和腐败辩护。

金融机构大而不倒也是个问题。金融机构大到一定程度,由于破产会对整个行业产生影响。所以政府便拿纳税人的钱给其买单。既然不会破产,那么机构的高管自然有恃无恐。即使是破产,高管也拿着之前的钱走了,不会有什么问题。原先还幼稚地以为外国人的道德水平高,这么一来才知道外国人也是人。




 6 ) 美国次级债危机之通俗演义by屈直言

美国次级债危机之通俗演义


2008年02月24日   中国青年报


屈直言

 


  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从房子到汽车,从信用卡到电话账单,贷款无处不在。当地人很少全款买房,通常都是长时间贷款。可是我们也知道,在这里失业和再就业是很常见的现象。这些收入并不稳定甚至根本没有收入的人,他们怎么买房呢?因为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他们就被定义为次级贷款者。   大约从10年前开始,那个时候贷款公司漫天的广告就出现在电视上、报纸上、街头,抑或在你的信箱里塞满诱人的传单:
  “你想过中产阶级的生活吗?买房吧!”
  “积蓄不够吗?贷款吧!”
  “没有收入吗?找阿牛贷款公司吧!”
  “首付也付不起?我们提供零首付!”
  “担心利息太高?头两年我们提供3%的优惠利率!”
  “每个月还是付不起?没关系,头24个月你只需要支付利息,贷款的本金可以两年后再付!想想看,两年后你肯定已经找到工作或者被提升为经理了,到时候还怕付不起!”
  “担心两年后还是还不起?哎呀,你也真是太小心了,看看现在的房子比两年前涨了多少,到时候你转手卖给别人啊,不仅白住两年,还可能赚一笔呢!再说了,又不用你出钱,我都相信你一定行的,难道我敢贷,你还不敢借?”
  在这样的诱惑下,无数美国市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贷款买房。(你替他们担心两年后的债务?向来自我感觉良好的美国市民会告诉你,演电影的都能当上州长,两年后说不定我还能竞选总统呢。)
  阿牛贷款公司短短几个月就取得了惊人的业绩,可是钱都贷出去了,能不能收回来呢?公司的董事长——阿牛先生,那也是熟读美国经济史的人物,不可能不知道房地产市场也是有风险的,所以这笔收益看来不能独吞,要找个合伙人分担风险才行。于是阿牛找到美国经济界的带头大哥——投行。这些家伙可都是名字响当当的主儿(美林、高盛、摩根),他们每天做什么呢?就是吃饱了闲着也是闲着,于是找来诺贝尔经济学家,找来哈佛教授,用上最新的经济数据模型,一番鼓捣之后,弄出几份分析报告,从而评价一下某某股票是否值得买进,某某国家的股市已经有泡沫了,一群在风险评估市场里面骗吃骗喝的主儿,你说他们看到这里面有风险没?用脚都看得到!可是有利润啊,那还犹豫什么,接手搞吧!于是经济学家、大学教授以数据模型、老三样评估之后,重新包装一下,就弄出了新产品——CDO(注: Collateralized DebtObligation,债务抵押债券),说穿了就是债券,通过发行和销售这个CDO债券,让债券的持有人来分担房屋贷款的风险。
  光这样卖,风险太高还是没人买啊,假设原来的债券风险等级是6,属于中等偏高。于是投行把它分成高级和普通CDO两个部分,发生债务危机时,高级CDO享有优先赔付的权利。这样两部分的风险等级分别变成了4和8,总风险不变,但是前者就属于中低风险债券了,凭投行三寸不烂“金”舌,当然卖了个满堂彩!可是剩下的风险等级8的高风险债券怎么办呢?
  于是投行找到了对冲基金,对冲基金又是什么人,那可是在全世界金融界买空卖多、呼风唤雨的角色,过的就是刀口舔血的日子,这点风险小意思!于是凭借着老关系,在世界范围内找利率最低的银行借来钱,然后大举买入这部分普通CDO债券,2006年以前,日本央行贷款利率仅为1.5%;普通CDO利率可能达到12%,所以光靠利息差对冲基金就赚得盆满钵满了。
  这样一来,奇妙的事情发生了,2001年末,美国的房地产一路飙升,短短几年就翻了一倍多,这样一来就如同阿牛贷款公司开头的广告一样,根本不会出现还不起房款的事情,就算没钱还,把房子一卖还可以赚一笔钱。结果是从贷款买房的人,到阿牛贷款公司,到各大投行,到各个银行,到对冲基金人人都赚钱,但是投行却不太高兴了!当初是觉得普通CDO风险太高,才扔给对冲基金的,没想到这帮家伙比自己赚的还多,净值一个劲地涨,早知道自己留着玩了,于是投行也开始买入对冲基金,打算分一杯羹了。这就好像“老黑”家里有馊了的饭菜,正巧看见隔壁邻居那只讨厌的小花狗,本来打算毒它一把,没想到小花狗吃了不但没事,反而还越长越壮了,“老黑”这下可蒙了,难道馊了的饭菜营养更好,于是自己也开始吃了!
  这下又把对冲基金乐坏了,他们是什么人,手里有1块钱,就能想办法借10块钱来玩的土匪啊,现在拿着抢手的CDO还能老实?于是他们又把手里的CDO债券抵押给银行,换得10倍的贷款,然后继续追着投行买普通CDO。嘿,当初可是签了协议,这些CDO都归我们的!!!投行心里那个不爽啊,除了继续闷声买对冲基金之外,他们又想出了一个新产品,就叫CDS (注: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违约交换)好了,华尔街就是这些天才产品的温床:不是都觉得原来的CDO风险高吗,那我投保好了,每年从CDO里面拿出一部分钱作为保金,
白送给保险公司,但是将来出了风险,大家一起承担。

  保险公司想,不错啊,眼下CDO这么赚钱,1分钱都不用出就分利润,这不是每年白送钱给我们吗?干了!

  对冲基金想,不错啊,已经赚了几年了,以后风险越来越大,光是分一部分利润出去,就有保险公司承担一半风险,干了!

  于是再次皆大欢喜,CDS也卖火了!但是事情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因为“聪明”的华尔街人又想出了基于CDS的创新产品!我们假设CDS已经为我们带来了50亿元的收益,现在我新发行一个“三毛”基金,这个基金是专门投资买入CDS的,显然这个建立在之前一系列产品之上的基金的风险是很高的,但是我把之前已经赚的50亿元投入作为保证金,如果这个基金发生亏损,那么先用这50亿元垫付,只有这50亿元亏完了,你投资的本金才会开始亏损,而在这之前你是可以提前赎回的,首发规模500亿元。天哪,还有比这个还爽的基金吗?1元面值买入的基金,亏到0.90元都不会亏自己的钱,赚了却每分钱都是自己的!评级机构看到这个天才设想,简直是毫不犹豫:给予AAA评级!

  结果这个“三毛”可卖疯了,各种养老基金、教育基金、理财产品,甚至其他国家的银行也纷纷买入。虽然首发规模是原定的500亿元,可是后续发行了多少亿,简直已经无法估算了,但是保证金50亿元却没有变。如果现有规模5000亿元,那保证金就只能保证在基金净值不低于0.99元时,你不会亏钱了。

  当时间走到了2006年年底,风光了整整5年的美国房地产终于从顶峰重重摔了下来,这条食物链也终于开始断裂。因为房价下跌,优惠贷款利率的时限到了之后,先是普通民众无法偿还贷款,然后阿牛贷款公司倒闭,对冲基金大幅亏损,继而连累保险公司和贷款的银行,花旗、摩根相继发布巨额亏损报告,同时投资对冲基金的各大投行也纷纷亏损,然后股市大跌,民众普遍亏钱,无法偿还房贷的民众继续增多……最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

 短评

一部预设立场的秋后算账意味的檄文。可以看作是控方陈词,因为基本上辩方没有发言的权力。投行们不是有钱吗,把请说客的钱匀一些出来,拍一部「我本善良」作为辩方陈词吧。

8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小布什、奥巴马、保尔森、伯南克、索罗斯……悉数登场。看完本片的第一感觉就是,马克思又要胜利了。另外,少给一星的原因是:本片少拍了五百分钟。

9分钟前
  • 一只野兽
  • 推荐

真一般~会讲英文那中国妞哪找来的~

10分钟前
  • 无字纸船
  • 还行

在我看,纪录片主要分两种,一种是记录一件事情或一个人。另一种则是把现有的记录片段重新排列组合,并配合人物访谈和讲解,进而证明自己的观点。更像是一篇议论文,本片显然是后者,条理清晰、论据充分,结论有力,就赢了。

1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并没有大家评的那么好看。。。游戏在那里,玩或者不玩而已。。。要么远离地球文明。。。。

19分钟前
  • 顽童OST
  • 还行

觉得特别讽刺。纪录片里accuse的那些人,都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想成为的人,想去的公司,想赚的那份钱。

21分钟前
  • Chandelier
  • 力荐

根本是编导的一家之言,只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而把反对立场的人通通归类为傻瓜,这种纪录片究竟有什么价值?因为批判主流、批判权贵、批判政府,就是一部好作品?什么时候价值观已经被扭曲成这样了?

23分钟前
  • 十八号木木夕
  • 较差

片中有一句:美国人能不能上大学的一个主要因素取决于他们将能不能付得起学费!!!!!!!!美国的“官官相护”其实不亚于中国,甚至奥巴马政府都默许了上届政府的作为。导演悲观的认为现有局面很难改善或者以后还会有问题,因为奥巴马政府用的依然是危机之前订立“不良”制度的那些专家。

25分钟前
  • Nobervem
  • 推荐

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论据丰富,论证紧凑,虽不够全面,但在关键问题上一矢中的,简洁明了。

29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一个悲剧的结束就是另一个悲剧的开始,美国金融决策层和体制依旧是换汤不换药,影片创作者思路清新,一众金融界高层学者经济学家教授作家轮番登场,让我们看到了金融海啸背后的复杂原因。影片最后那些还值得我们去奋斗的未免有点艰难,又一轮悲剧重新整装代发!★★★★★

3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什麽恐怖片驚悚片,都不如這個最真實的世界嚇人。哪裡都一樣,權利掌握在最少數的人手裡。影院裡一直有人鼓掌叫好的片子已經不多了,感謝lincoln plaza一直在公映這部片...一定要跟著字幕再看一次 有些沒有聽懂 暫且四星。

3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虽然之前也了解过金融危机,但是从这电影,我了解了什么是金融界

41分钟前
  • 建筑民工
  • 力荐

以为马特达蒙转型了。。。结果悲剧的发现丫儿只是旁白。。。被骗。。。但此片颇具教育意义,它充分揭露了资本主义贪婪的本性,再一次证明了伟大的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建议将此片收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以供大家引以为戒!

43分钟前
  • Ray
  • 推荐

这才叫纪录片,这其中的观点不一定都对,却代表了这个社会的反思精神和反思能力。

46分钟前
  • 庐陵
  • 力荐

怪不得美国网民纳闷:中国能毙了自己的贪官和奸商,美国却花钱救了他们并让他们重整旗鼓。

50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世界末日根本不需要自然灾害,有华尔街那群吸血鬼就足够了。“华尔街政治”这个观点真是一针见血,观海兄,你也洗洗睡吧,要么也下海好了。欧洲国家的那些政府真比美国政府有诚意多了。以及,比起金融界的那些学术枪手,影评界的枪手都弱成渣渣了。

55分钟前
  • 芹泽虾饺菌
  • 力荐

这是一个thriller,拥有史上最泯灭人性的villains,并且他们无一受到些许惩罚。看好后心中充满百倍于[buried]的愤怒恐惧和绝望,没有任何一部电影如此有力得证明了"金钱太强大人性本恶而世界是没有希望的"凄惨事实。你无法想像我有多希望这片子是纯属虚构。

57分钟前
  • bayer04
  • 力荐

思路很清晰,采访对象很牛逼,配乐做得很不错!

58分钟前
  • mOco
  • 推荐

对经济以及金融危机感兴趣的不要错过。制作十分宏大,从冰岛全国经济沦陷,引及世界级金融巨头,数据细致繁多,条理逻辑却很清晰,条分缕析,针砭时弊,把美国和世界上某些监守自盗的金融家讽刺得体无完肤。可即便如此,这正是金融家们的一贯嘴脸和惯用手段,发家致富的必经之路。马特.达蒙全程配音。

59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hedge了个fund的!

1小时前
  • 黄小米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