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根本就不了解自闭症到底是什么,阿斯伯格综合症只是自闭症谱系障碍中的其中一种,是最轻微的一种,当然也存在高功能,但这是极少数极少数的,万中无一的,或者是百万之中无一的。
是的,高功能自闭症,是很厉害,会推算万年历,全地球也找不出几个这样的高功能。当然这样的高功能在我们正常人眼中,确实很酷炫,我们正常人很崇拜!
而导演只是看到了这个酷炫,但根本没有对自闭症有个全面的了解,只是为了吸引众人的眼球,不惜拿自闭症这一点来当噱头。
总结一下电影中的几个对于自闭症的严重错误:
1、修直小时候会主动发问,问妈妈:“外婆为什么这么多天没有打电话来了”。
2、修直小时候主动的向外婆发问,穷追不舍的问为什么、为什么。
3、当妈妈插嘴的时候,修直主动的批评了妈妈,当外婆讲完之后,修直就让妈妈继续说。
4、高中的时候,知道女生上不了学,主动去女同学家帮助学习。
5、懂得恋爱是什么,妈妈追问是否在谈恋爱,他说他不是在谈恋爱。
6、很熟练的脱衣服脱裤子。
看到了吗,都是主动的发问,主动的去帮助女同学,而且还懂得恋爱!
事实上,自闭症的人员,绝对不会主动的去发问的!绝对不会!绝对不会!就算是高功能阿斯伯格也不会!绝对不会懂得恋爱是什么,这个是人与人之间最惟妙惟肖的东西了,连正常人都不会懂得,他会懂?而且还会否认,否认自己不是在谈恋爱!
所以,这部电影跟自闭症没有关系!
《雨人》才是代表真正的自闭症人群,而且代表了大部分的高功能阿斯伯格综合症人群。他不会主动的去与人交流,不会主动的去问为什么,不会懂得什么是男女之情(弟弟的女友勾引他吻他,他也不懂,只是直观的感受--湿湿的)。
《海洋天堂》才是真正的代表了绝大多数自闭症人群,真正的是绝大多数的自闭症人群。不会主动去与人交流,别人问他他也不会回答,别人逗他他也只是会笑而已,不会穿衣服脱衣服,智力偏低,不懂的情感,连父亲去世了也无动于衷。
悄无声息地,这部电影就上映了,据说拖了很长时间,也不知道为啥,但就跟《无问西东》一样,被雪藏了很长时间,但最终看来,并不是烂片,反而电影还挺不错,这就是很奇怪了。
这里不长篇大论了,简单说,《我的影子在奔跑》是一部很实在的电影,讲述自闭症少年与母亲的故事。
这个故事体系,让人想起了李连杰的《海洋天堂》和达斯汀·霍夫曼的《雨人》,没错,这部电影有着二者的影子,比如自闭少年修直就是一个数学天才,对应《雨人》;且修直也是单亲家庭,与之相依为命的只有母亲田桂芳,对应《海洋天堂》中的父亲。
但本片的特殊之处,电影是以孩子为视角,就是“自闭少年”修直。
电影中的孩子修直,并不是真正的自闭症,跟雨人和《海洋天堂》的文章不同,他患得叫做阿斯伯格综合征,简单而言,就是一种轻度自闭或孤独症,患者有局限的兴趣和重复、刻板的活动方式,且缺乏安全感易焦虑,但区别之处在于,智商跟语言方面完全没有问题。
电影幼年修直只是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的世界里,调皮捣蛋;高中时期这位自己上下学无压力,还能去女同学家补课,甚至有着“非分之想”,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就是不爱说话,且一意孤行。
对了,还有一个不同之处,他是一个数学天才。
在这样的条件下,电影的代入感是不佳的,开场修直就通过天气环境分析,预测飞机无法正常起飞,说什么也不在飞机场呆,大闹机场,这时候观众并不知道他是“自闭症”,就是觉得这人“特二”。当用倒序手法,他回忆起小时候的事情,我们才了解到,这孩子“有病”。
随后故事豁然开朗,电影的矛盾冲突不多,多数描述修直与母亲田桂芳之间的故事,整体根据孩子的记忆,选取了生活中几个片段,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高中,让本片的故事呈碎片化,不连贯。但并不觉得很突兀,因为他与母亲之间的故事,是生动有趣的。可以说《我的影子在奔跑》是一部喜剧片。
正因为视角是一位有着轻度自闭症的少年,他内心独白和情绪化镜头表现的十足是一个“孤独的孩子”,以他的理解认识整个世界。
他直呼母亲的名字“田桂芳”,他称周围所有人为“数学文盲”,因为在他的视角中,所有人都不懂数学,有很多生动的小细节,比如母亲卖酒瓶子,他说“田桂芳你卖便宜了”,结果母亲躲在屋里研究了半天才明白过味儿来,但也为时已晚。还有当他多年后与父亲相认,父亲身边的高级工程师,他就说“这个人不是数学文盲”,两人还志趣相投,说了大家都听不懂的数学术语。
其实我在看电影的时候一直在琢磨,这样的天才,让他参加数学竞赛或者什么少年班等,母子的生活觉得会好的很多,因为孩子不是真正的自闭症,他有着跟常人几乎一样的行为能力和意识。
电影中确实也这样做了,是两次,第一次是“李叔叔”的母亲,天津教育学家,让孩子接受专业辅导,但必须去天津;第二次是父亲,要把孩子带到国外大学。两次“飞黄腾达”的机会都没有成功,也就有了开场的一幕,因为母亲在。
他从小就跟母亲在一起,母亲为了照顾他,专职在幼儿园当保姆,还丢掉了自己工作;因为无法接受孩子去天津,放弃了与“李叔叔”的感情,甚至还为了他,与幼儿园老师、学校老师对峙。修直从小到大,他的身边少不了母亲的影子。
有时候一直在想,电影中,究竟是“母亲耽误了孩子”还是“孩子耽误了母亲”?对不起,在亲情面前,这个命题不成立。
就像电影用蚂蚁“迷路”来暗喻,蚂蚁依靠信息素找到回家的路,而人类是依靠记忆,但当修直迷路的时候,母亲总是能找到他,这在我们“数学天才”的眼里,这是世界未解之谜。
这是亲情的纽带,在这个自闭少年与母亲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位母亲的伟大,也看到了一位孩子的纯真。电影波澜不惊,没有任何煽情之处,但容纳其中的是淳朴的情感。
第一次修直没有去成天津,因为母亲无法离开孩子;第二次飞机场,是修直自己逃走,他去寻找母亲,却怎么找不到。母亲能够找到迷路的自己,自己却怎么也找不到母亲。最终他来到了昔日的有幼儿园,时空在这里交汇,他“遇到”了在幼儿园门外守候着“年幼自己”的“年轻母亲”。
这段有点想哭。
“修直,你什么时候长得这么高了?”
首发于公众号:电影文酷
dreamcrowfilm
前几天看了张静初主演的电影《我的影子在奔跑》,影片主要讲的是一位母亲抚养患有艾斯伯格症儿子的故事。首先说一下艾斯伯格症吧,属于高度自闭症,有以下病症:1)在交流和沟通方面,一般没有明显的语言和认知方面的滞后或障碍;有些会有动作方面的问题,如走路不稳等。 (2)在社会交往方面,与自闭症的诊断标准完全一样。 (3)在行为兴趣方面,与自闭症的诊断标准基本一样,如也会有狭隘与强烈的兴趣,会作重复刻板的行为动作;但他们较少对物体的某一方面或玩具的某些部分表现出不正常的专注与执着。 (4)这些障碍不属于其它的弥漫性发展障碍,也不属于一般的精神分裂症的强迫症等。
修直便是一个患有这种病症的孩子,不会社交,但对物理数学有着偏执的喜欢和天赋。他会通过天气预报推测出飞机停飞,他会拿着妈妈的策划书求证圆周率,他也会为了打一桶水花68元打车。其实艾斯伯格症的孩子是因为自己的世界太丰富,所以他们只会对自己在意的东西有狂热的追求。在片中有这么一个片段,当同桌跟修直说到同学恋爱时,他的内心活动是这样的“我四岁看《海底世界》时,就从鱼的交配过程了解到两性世界。”但不会社交就会与周围变得格格不入。 所以修直需要一个人来把自己拉到正常的社会大环境中。而这个人只能是妈妈田桂芳。
丈夫去了美国,田桂芳为了儿子选择留在国内。一个女人抚养孩子本身已经很不容易了,而修直还是一个患有艾斯伯格症的孩子。幼儿园的时候,为了修直不被劝退,田桂芳停了自己的工作,在幼儿园免费当清洁工,为老师送礼品,从而保证了修直顺利幼儿园毕业。因为修直求证圆周率破坏了策划书,导致田桂芳失业。我想当时田桂芳是崩溃的,单独抚养孩子已经很不容易了,再加上失业。生活的不易把她压的喘不过气来。同样因为修直,田桂芳放弃了优秀的李亚辉的追求。对于田桂芳来说,修直就是他的全部,修直就是她生活的意义。但为了修直的前途,田桂芳同意了修直去美国留学。
剧情并没有什么大波大浪,田桂芳的这份母爱也一直显得很平淡。但这份平淡反而能透出真实!其实在生活中,我们的母亲也是在平淡中爱着我们。当你失落时,跟母亲聊一聊,她会给予你关怀;当你得意时,向母亲讲一讲,她会比你更激动。母爱是细腻的,我们生活中的任何微小举动都可以都会被母亲看在眼里。母爱是不计较的,即使我们如何冒犯,她依旧会爱你如初。
所以,请不要辜负这份爱!努力,做更好的自己,回报母亲!
作为一名老师,我不得不说这个疾病的儿童一个极容易被忽视的群体,因为他们并不完全封闭,与传统意义上的“自闭症”有很大不同,家长有时都没有意识到孩子的问题。这样的孩子多会被贴上“破坏王”,“低智商”,“极其不听话”的标签,而往往被忽视了独有的特质,我的一个二年级学生就属于这一症群,对英文一窍不通,而对数字极其敏感。感谢导演能够关注并将这样的作品呈现给大众。感谢🙏
拍顾长卫《孔雀》出道的张静初,时隔多年再次回到文艺片怀抱,以全程素颜的方式出演了小成本影片《我的影子在奔跑》。此举或说明张姑娘一如冯小刚导演迫于生计在咬着牙挤出一些商业片之后,仍不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
影片被贴的标签大都是公益、关注自闭症儿童,以及前面提到的全素颜演出,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作品本身的精彩却绝非仅此而已。
当初看到预告片时,并不为其所动。因为这样的题材太容易煽情、太容易拍得苦大仇深、太容易赚眼泪、太容易讨喜和媚俗。所幸在这部片子里,虽然没有刻意回避情感的渲染,但难能可贵地点到为止,将一个原本具有悲剧内核的故事讲得颇有几分喜感,导演的功力可见一斑。
开头几场戏,后期配音口型对不上让人分分钟想弃,但很快便被周围观众们吃吃的笑声感染并投入进去 。点映结束后掌声响起,部分主创和投资方上台致谢,就公益宣传展开话题。然而公益片这个称谓显然并不能完全概括这部有点儿野心的佳作,毋宁称其为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兼备的文艺片。
可惜这部电影被尘封多年,而今亦很难出现在各种商业大片云集的院线排片列表之上。可她毕竟算是上映了,而且近来很多不曾过审的影片都陆续得到了上映机会,这或许意味着大环境在变得好起来,我们得以有机会看到那些风味正宗的学院派电影,看到那些反智时代仍在坚守的创作者并向他们致敬。
方刚亮的牛逼之处在于把一个本来凄凄惨惨戚戚的故事拍得特别有童话感。张静初饰演的母亲和小修直、大修直感觉不像母子,像是前世的情人谈恋爱一样,充满了超现实感,她陪着他一起疯、一起玩,只有彼此知道对方的世界。这种电影不像国产片,如果是好莱坞电影,大家比较好接受,当然这也代表了国产片进步
这么好看的电影居然评分如此低。我看一半就泪流满面了。张静初绝对是我最喜欢的中国女演员,不随便接戏,饰演的角色也很有质量。里边小孩演技也很棒。长大后的儿子演技太差了,带资进组的吧?
D+/ 一个不受外界理性秩序规训的自主理性者在感性的生命体验中成长的心灵史。多叙述层隐含的对理性与感性的探讨堪称深刻。但是剧本的雕琢痕迹实在太重,小男孩的天才少年设定很有讨巧嫌疑,种种诗意都写在表面。整体依然距离真实很远。以及,张静初这一角色的经济基础一直很让人困惑?
自闭症,母子情深这样题材很难拍出新鲜感,本片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手法平淡自然。张静初全程素颜,去掉了烟火气回归文艺片,母亲的角色塑造得非常棒。本片明年有望上映。
张静初演得驾轻就熟,非专业演员也挺自然。节奏整体挺好,只是有些平淡,没高潮。镜头和摄影也有点晕,真不习惯。“影子”似乎只出现了一次,到结尾也没有点题和升华。雷点:明显在广东拍的戏,群众演员讲得一口正宗广东普通话,结果说要带孩子到“离得挺近”的天津读书。。。
表面讲一个自闭症少年和母亲的故事,实则在隐喻社会如何接纳和包容异己者的文化难题。中国社会向来有大一统的思想文化传统,人人都希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却与多元开放的现代观念格格不入。少数离经叛道者沦为异类,受到多数人的排斥和歧视。男主角的名字“修直”便隐含了类似消除异己的成见。
艾斯伯格综合症的表现主要有智商极高、但是情商较低的表现。以纪录片的形式记录了艾斯伯格综合症小孩儿修直的成长历程。妈妈田桂芳为了要照顾孩子修直 放弃了高薪的工作一心一意的在幼儿园照顾孩子。她阻止了很多事发生。诸如修直没有失踪、厨房胖嫂没被开水烫伤、幼儿园老师的裙子没有烧着… 但门防大爷的伞还是散架了、园长的眼镜碎了。她花费了整个青春陪伴孩子,经历了小学、初中、高中。最后,也就是电影的开始,修直一路奔跑的逃出了爸爸即将带他离去的机场,回到了那个“数学文盲”的妈妈身边。他不理解人类的感情,但是他知道他的妈妈是田桂芳、他爱他的妈妈。
这才是所谓生活细节的拼接,但不矫情,接地气,有人味儿,形式和内容基本统一。。算是国产儿童片里出类拔萃的啦。。。。秒杀海洋天堂。。当然这种片子商业上注定是失败的。。。哎
这是我在银幕上所见到的最真挚最真实的母亲形象。不完美,迷糊,晕头转向。但这才是我理解的母亲,克服一切,笑对一切。这么多年终于上映,太不容易。片尾曲也是加分,用得好!
siff #21. 三星半。方刚亮说,拍着拍着就越来越“偏离”表现自闭儿童的悲惨生活的路径了,因为他发现很多自闭儿童家庭里有的烦恼,正常孩子家庭里也有。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他拍好了这个题材,胜《海洋天堂》不知几倍。
阿斯伯格只是电影的一种元素,而不是噱头,这是最难能可贵的。导演艺术化的处理增添了张力,在不明真相的观众眼里,某些地方看似喜剧,实则悲剧。儿子回忆并寻找母亲特别理想化,正是从这样一个角度来体现自闭症照养者的艰辛。希望是个好东西,你需仰望才能看见繁星。他长大了她还没准备好—悲伤童话。
姐姐终于又回归文艺片了。
又是一部家有自闭症患儿的故事,但导演没有安排太多的煽情和苦情戏,在平淡中推进故事,有时候更能打动人心!还有就是小男孩演的确实挺好的!
主题太自我表述,在抓共鸣的位置差一些,但是确实表达了一类人的处境,孩子母亲太可爱了根本不是表演是差劲的表现倒扣分。如果换个女演员,可以表达得更好一些。我到最后也没有看出是自闭症孩子,太不突出了,那个孩子关键时刻还能说对东西。整个都应该重拍!!!
这部被雪藏了五年的片子成了年初的最大惊喜 没有俗气廉价的煽情 而是用一种轻盈诙谐的方式去呈现自闭症儿童的视角 剧本和表演都特别好 真实细腻 令人信服
年度推荐!熊孩子成长故事,看到最后莫名其妙就看哭了!没有爱,怎么可能把无限的精力投入到局外人永远看不懂的关怀里面呢,而谁又能说她的付出是真的没有回报呢?从这个角度,每个人经历过爱恋的人都是自闭症患者。
修直“天才”的人设是败笔,编剧没有必要给患病儿童一个天才的设定。难道天才才值得拍成电影,普通人就不值得受到关注了吗?如果所有电影都把自闭症患者拍成天才,会让人觉得自闭症全都是天才,等于是在美化苦难。
导演跟不上编剧,演员拖累的导演,三者几乎在三个不同的维度,自说自话,但是,剧本写的真不错啊!
挺平淡的,而且旁白和故事都是各自的自说自话,没有互相交融的感觉。同类题材的片子还挺多的,都拍的不错,这个的观感就有点差,没体现出家人的心境,孩子也是只顾自己而没有体谅。除了个别几个演员表现还正常,旁白和其他演员都太素人了,很多段落演的很尬。
是真事,却没有故事,全靠细节堆积。母子生活流加孩童的意想世界,去掉了修饰的白描,令观众站在了步步紧随的观察者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