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曼兄弟三部曲》 到北京的第一天直奔Ntlive三克映画放映厅,因为一天赶场再加上时长很长,最后很困了!但是真的很绝,舞台设计,演员的功底,台词和节奏都太好了。第一幕开始就让人震撼,台词中说人生就是音乐盒,整个舞台就设计成一个音乐盒宣传起来,加上背景大屏幕的投射,把所有的背景都完美的展现了。三个演员,十几个角色,每个都有自己的特点,即时切换,让人赞叹。评论说,这是舞台最好的样子了,我深以为然。 说几个印象深刻的片段,第二代的大儿子选择合适的相亲对象并且给她们赋分的时候,饰演相亲对象的演员短时间内切换成各个样子各个性格的角色,既有笑点又有剧情。大儿子在时代沉浮中做博弈,两侧的演员摆弄扑克,他每次都能选择对的那张,也昭示着雷曼兄弟每次都作出正确的选择,这个设计真的绝了,道具简单,却意味无穷。钢琴的背景音乐虽然简单,但是和音乐盒的主题结合的恰到好处,很有感染力。中国什么时候才能作出这样的话剧?家族的百年沉浮浓缩在三个小时的剧情里,信息量比较大,自己的背景知识又不够,可能没办法全部get到,希望补了知识再刷一次,虽然贵了点,但是绝对物超所值。
2023.4.30 江苏大剧院水滴影院 NT live,劳动节的第二天。
非常“现代”的一部话剧,一个旋转舞台加上一台钢琴,叙述雷曼的百年兴衰史,三位演员一直在客串各种角色,无疑需要强大的台词和舞台功底,作为观众有时候都会角色错乱,不过演技确实太强,尤其是Russell Beale,堪称教科书般的演技。
观后感:
1)一些话剧台词的”重章叠唱“很有趣,儿歌版的台词推进了剧情的发展;
2)原作者是意大利作家,然后英国国家剧院排演,讲述了三个德国移民在美国的发家史,全程一个场景,三个演员,三个房间,三个章节;
3)创作的基本动因是08的次贷危机,剧中借用了很多金融比喻,比如纸牌游戏(德扑之类)、随着音乐舞蹈(《After the Music Stopped: The Financial Crisis, the Response, and the Work Ahead》)、电子交易系统出现与传统的强烈对比,还有一些隐晦的zz比喻,譬如‘red than Russia’,‘even Chinese involved in…(08' Crisis, balabala,记不清) ’,嘲讽GS是“临终关怀养老院”,etc.
4)录制时间应该是2019年夏天,间隔疫情三年,无比感慨,如果说《Hamilton》是在回顾国家的诞生,那么《The Lehman Trilogy》似乎疑问未来会走向何方;
wyc
2023.5.4
“公司不是坚固的实体,只是人们想象出来的概念”,《人类简史》中这样写道。
在The Lehman Trilogy中,你能看到的,就是这样的概念。是林帕尔的牛栏,是踏上美国的一张船票,是棉花,是南北战争,是纽约华尔街,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股票,是信用卡,是科技革命,是三分钟的葬礼,是所有的一切,是人们内心永不止息的欲望,声音,在世界激发出的震耳欲聋的回响。
这部剧用诗一样的语言,回环交替的精巧的结构,极简又极生动的舞台和表演带来美国这光影般变换流动的一百五十年金融史。
舞台艺术最迷人的一点就是像这样的可以突破想象力的矛盾性,从不拘泥于时间人物地点,台上的一切都处于永恒的流变之中,在这种变幻中《雷曼》以它特有的节奏感传递给观众雷曼家族的人们的一生,就像接力棒一样,而其中不变的如柱子支撑住广厦的是三代人的热望:从最初的林帕尔的牛栏边带来的关于美国的一切幻想和价值观。所以当21世纪初雷曼企业易主后——广厦瞬间倾塌,因为支撑它的东西已经消失殆尽。
在看之前在Audible上先听了大约三分之一的《雷曼》的小说,被其丰富的细节和语言的诗一般的韵律所惊到,也好奇这种长度的文本要如何浓缩在三个多小时的舞台剧中。诚然,为了保持戏剧感和缩短时间,有很多书中的文本并没有展现出来,有一些场景不太具备说服力,比如雷曼们为了银行筹措资金做出的一系列努力,只是化为了一句“trust me”。但整个剧的节奏感很强,三个部分每一个阶段都很清晰,三位老戏骨扮演的所有男人、女人、小孩都活灵活现,而第四位演员——钢琴伴奏则负责贴住/带动前面三位的表演,把情绪推到高处或者让它慢慢着陆。
舞台的设计也很精彩,不能说是某一种特定的房间,而是能容纳下所有想象的同时又绝对透明的玻璃房空间,有些物品是真实的,有些物品只是虚指,在这种虚虚实实之间凭借演员的表情动作去赋予这些东西特定的意义,就像某种点石成金的魔法,还是回到开头那句话,把人们脑中的概念幻化为实体,并用时间空间把他们串联起来,再加上配合巧妙的声光色,就构成了一个完美的绝妙的故事叙述。
总之,《雷曼》给我带来的体验是以小见大的寓言式的,起于08年那个破产的早晨,终于前夜宣告破产的电话铃声,理解到这种回环后,观众再回头去看过去一百五十年间从德国到美国所发生的一切,就会明白人类终究是在不断的重复自身。
谁也不能否认,舞台设计挺巧妙的。而表演是可以说是布莱希特式的(?),通过gestures而非costumes来表演,演技也是很好的。
但故事真的把我无聊到了,我honestly对纯粹讲赚钱的故事不感兴趣,即便它努力和历史同步,意图表现得波澜壮阔,但在我看来,寓言性上十分失败,简直像起点小说或《货币战争》的话剧翻版,因为它人文方面的灾难性:首先,对资本与金融市场本身根本没啥反思,它从头至尾展现雷曼家族在商业上的如鱼得水,却不敢更深一步揭示他们参与的整个美国近代史中隐藏着罪恶的混沌性(比如讲讲南方种植园经济);它力图对几次金融史上的灾难的原因进行独创性的解释,最终却无力地归咎于掌舵人的“预言失误”,用一种浪漫主义式的“生不逢时”“世移事迁”的叙述,来掩盖他们自身早已深陷金融垄断资本的盲目可怕逻辑之中的贪婪状态。
其次,有关雷曼兄弟作为近代的美国犹太移民的轻描淡写,哀悼仪式作为一个犹太传统的象征符号,其实相当模棱两可,它成为“怀旧式”情怀的替代品,和那种虚无缥缈的浪漫主义情怀形成同构:故事中表现出来的这个家族的核心价值是金钱,而非族群(他们重视家族关系,做家族企业,但为什么呢?丝毫不提,似乎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他们在故事中似乎也对自己的犹太身份毫不在意——故事只强调他们在金钱方面表现出恐怖的控制力和天赋,且对他们移民身份与困境避而不谈(即使雷曼家族是移民里混得最成功的之一)——而这实际上更就契合了白人近现代史里对犹太人的刻板印象(所以我说像那个对罗斯柴尔德家族疯狂yy的畅销小说的翻版呢),或者说编剧根本不敢且无力做出更大胆的创作(因为涉及到更庞大的政治问题)。
然后,表演的时间线进入我们熟悉的计算机时代后,戏剧似乎是想对当代的消费主义进行巧妙的反讽,但却用“雷曼家族”被外人控股这种“变质”和“失落”叙事,来掩盖更深的存在于后资本主义时代本身内部逻辑之中的巨大陷阱。
戏剧的外壳是先锋的,但内核却是十分保守的。看完这个故事除了能获得一堆本来看encyclopedia和memoir就能知道的信息之外,还能获得什么?更不必说戏剧主题十分有意识地在做“重现辉煌”的庸俗叙事,而在“反讽历史”上触之即离。
好几次想提前退场,最终也因为时间原因在结尾前走了,谁能告诉我,拍到08年破产前,有没有演911?
爆赞的一部话剧(NTL)!虽然在百讲坐了一下午,但能通过这部史诗级的话剧了解雷曼家族的奋斗史,听光华赵老师映后的讲座还是收获颇丰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只有三名演员在一个旋转的玻璃房里演绎整场话剧,他们不仅是善于思考的亨利(大脑)、执行力强的伊曼纽尔(手臂)和擅长调节气氛的迈尔(小土豆),还是剧中其他惟妙惟肖的角色的扮演者,可见演员们扎实的表演功底。话剧以三兄弟初到美国开篇,舞台背景是自由女神,对,迎接了无数移民的自由女神,象征着美国梦起点的自由女神。兄弟三人白手起家,从着手棉花交易到受内战影响转移阵地再到将金融咨询服务做成熟的一路上历经了诸多坎坷,但随着雷曼家族的壮大,公司也在向辉煌迈进。眼看着雷曼家族的美国梦如愿成真,但可惜它终究还是没能承受住金融危机的压迫。话剧笑点频出,角色和情节的戏剧化是一方面,然而现实残酷的一面是不能被忽略的。我不禁感叹,时代在变,社会在变,人们对金融的定义也在变。逐利的社会让时间变得更加可贵,让钱变得更香,越来越简化的服丧仪式是被迫做出的改变,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让很多事情变得都没有资本重要了。当今社会人们不可能像三兄弟初到美国时去挨家挨户拜访棉花农场主,打人情牌,慢慢建立感情。随着更多类似的公司加入市场,竞争愈发激烈,雷曼兄弟不再是那个“唯一”了。当公司接连倒闭时,虽然它们都曾闪耀,但最终也不过是被时代洪流卷走的一粒粒普通的沙子罢了。不是所有来美国淘金的人都能将美国梦做圆满,但我相信逐梦之路上的苦与乐都是走过之人最值得庆祝的记忆。
p.s 现场的钢琴伴奏是整部话剧的点睛之笔,帮助观众们更好地把握了人物角色想传达的信息
新十年的第一部电影,严格来说是部话剧电影,在新年凌晨的阿那亚看完,非常非常优秀。虽然后半段被家里监控断了分散了注意力。是在影片开始才意识到这个雷曼兄弟就是曾经那个赫赫有名的雷曼。
故事从1844年9月11日讲起,这是亨利雷曼第一次踏上美国土地的日期,也是获得这个姓氏的日期。他从一间阿拉巴马一家小小的卖布和成衣的店铺起家,到棉花中间商,到银行,到风投公司,三兄弟共同创造了传奇,眼看他高楼起,眼看他楼塌了。
这真是一个典型的创业守业的故事,初代的三兄弟总能在事件中找到商机,而商机背后是一颗心。第一幕结束时,除了感慨犹太人真是经商鬼才,更看到他们拥有的乐观、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坚定。火灾、战争,其他人都放弃了,而他们,靠着智慧把生意越做越大。也看到了,他们对爱情的态度,是一见倾心,是努力追求,他们对传统的态度,守孝7日,不刮胡须,撕碎丧服。三兄弟有争执,却没有尔虞我诈。
来到第二代,夫人是靠打分选的;父亲去世不过停工3日;让意见多的侄子去当州长,让自己的儿子加入董事会。这些人,在纽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早已忘记上一辈的棉花、咖啡、钢铁、德国和阿拉巴马。但他们还有狂热的美国梦。
故事停在第三代,这个出生就喜欢画画和赛马的男性,将成为雷曼兄弟里最后一个雷曼。夫人是在马场人认识的离异女性,家人去世停工三分钟,堂哥在尝试着改变美国,而他,在努力支撑着即将倾倒的大厦。
如果回头对比他的祖辈,会发现,爷爷们总会说:既然这样,那一定需要怎样,所以我们可以那样…而孙辈则常常毫无热情但充满无奈地发问:怎么办?
世界的动荡裹挟着所有人,即使辉煌如雷曼。再一次,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但太阳照常升起。
这不就是听Audible Book的同时,给放了点儿PPT吗?可是这些设计、表演啥的,也不值得看啊!而且这书本身也没啥意思啊,观点肤浅,故事平庸。幸亏没去影院看,不然花那么多钱那么多时间,简直亏死了,也难怪评分那么虚高,毕竟那么多人都是慕名花钱抢票又为之耗掉多半天时间的……
Ntlive 高清放映版。戏剧最好的样子,谁能想到三个演员一个玻璃盒子一台钢琴撑起一场3个小时的戏,讲述了雷曼兄弟如何从德国来的犹太移民到靠棉花发家到经营咖啡豆银行金融到最后破产倒闭的160年风风雨雨,三代掌门人三幕的戏剧。剧本一流导演一流演员一流配乐一流,全都是一个话剧能有的最完美的样子,今年的最佳
難怪南總瘋狂安利,太好看了!四小時沒有一分鐘走神。之前沒想到是三個演員撐起整部家族史,三位都是神演技,帶領觀眾進入故事全無成本。雷曼兄弟挺過二十年代還是沒能在千禧年後跟上時代腳步。也曾見證2008年它倒閉時香港新聞全程追蹤社會氣氛愁雲慘淡的過程,唏噓。
剧本的寓言感还是太重了,不是雷曼的历史,更多还是银行家的历史、美国的历史。想要把一百五十年浓缩到三个小时里确实很难,所以只能依赖不断地制造巧合和回环。最喜欢的还是形式的创意。三个男人,一个玻璃盒子,复杂的、名利场与野心的长史,反而用这样最最简单的形式来讲述。这本身就意有所指。(本·迈尔斯帅炸了!!
如果不是亲眼见证,我完全想象不到,三位演员,一个固定场景,能够如此张力十足地演绎出一个金融巨头一百六十年的风雨飘摇。主次情节的交错松弛有序,演员在三代人数十位角色之间的转换仿佛跨步过一个不存在的次元摇身一变般舒张自然,台本高度诗意和韵律感,和着设置巧妙、错落有致的单一钢琴背景,一个宏大又波折的不凡命运就在舞台中舒张成一幅长卷。年度NTL最佳,安利给每一位想要感受舞台魅力的小伙伴。
4.5。第一部戏剧影像。给我贫乏的戏剧储备提供了一个重要参照。©资料馆。
(现场演出无评分)NTLive录像,中国内地电影资料馆学术放映字幕修改版。我看最多的舞台剧是京剧,也有一些国内话剧和音乐剧,这几年NTLive算是个好渠道能了解一些英国那边的状况。仅就这部(台?)剧而言有个能对电影很有借鉴的地方是用有限的演员来扮演众多角色时的转场方式。另外还得说我不喜欢传记的一点是,过度拔高传主的事儿总会发生,世界不会围着一个人转的。
资料馆NTLive,啊彻底被这个旋转舞台和只有三个演员却演出了整个家族史诗所震到了。这种舞台式的时空概念和表现形式真的很让人开眼界,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是这三个演员实在太优秀了。剧作上第二幕从实业资本到金融资本的变化写得真是活灵活现、鞭辟入里,震撼人心;当然情感上还是悲剧性/史诗感最足的第三幕更打动人。
看前对adam godley的印象是各种电视里的律师或者医生看后的印象是卧槽神仙
绝了,一方舞台两百年,三个男人四小时。一个犹太移民家族的传奇发迹史。复杂的人物轮转情绪切换,精确的灯光舞美,妙到毫巅的走位和配合。“buy buy buy”那段真是对“双11”绝佳的讽刺。虽然有“叙述”过多,“表演”不够的缺点,可是想想这个故事容量,以及因此造就的流畅戏剧体验,让人不忍苛责。
他一直梦想着美国……在漂流于海面的大船上,在曼哈顿上空的困室中,在旋转的神奇音乐盒里。明与暗、动与静、投入与抽离,你是谁、我是谁、谁又会是谁,兄与弟、父与子、衰败与不朽。永远更多,永远更好,永远有永远。笑着,哭着,舞蹈着,穿上最好的鞋。在清晨的阳光中,梦想着美国……吟诵着这首资本主义的悼亡诗。
从三个雷曼白手起家到一个雷曼都没有,从坚守传统的7日服丧到仅仅3分钟的默哀,三幕演绎传奇企业从创立到覆灭的160年美国梦醒。三个演员,单一的舞台置景(以舞台旋转和背景变化营造不同时空),钢琴作为唯一乐器提供简洁的配乐,一切都很精练,几乎靠台词和表演撑起全剧,台词极密,到第三段有点撑不住睡了会。7/10
我看了一次现场,三次英文影像,再看带中字的放映,还是感觉过瘾。它身上凝聚着从文本创作开始,舞台剧创作每个阶段的优质和成熟。所有增减和改变,都能看出思虑和考量。处处可见才华和灵感,每个阶段的参与者都在做自己最擅长、最专业的事。这个戏里有很多技巧性的、思虑的、高审美的、富含选择和取舍的东西。这种想得很野,但走得很扎实的创作法,就是产业和从业人员的成熟,这也让这部剧有更多可以学习的地方。
开始十分钟就睡着了。三个人演的真好,这么大岁数这么多台词挺不容易的。
无聊的编年史,冒充希腊悲剧
(10/10)2019.10.30黄浦剧场影像。恢弘的史诗,不加矫饰的真诚表达。三个人的命运构成三场时代影像,跨越世纪,用事件陈述历史。透明落地窗的雷曼兄弟的办公室,循时代变化迁移而变幻的布景,透明空间依着命运变化而旋转运动,三个人在限定空间里完成多场景、多角色的演绎,表现上看到对于工业时代的默片的致敬。三场戏从生发,演进,到最后欲望无以承载,野心被时代吞噬,甚至看到一种人类命运循环往复的共同规律,最后的念白是宗教性的,是回到起点,也是湮灭后的重生,雷曼已去,人类依然在重复自己。可能是三年来看过最喜欢的剧,溢于言表。
2020.0906三克映画with Lynn
世界是一只车轮,祖先的神情浮现在我们的脸上。如戈多换帽子,那这三个演员又是谁呢(想到在yhxp,srp讲给我:装起所有知觉束的麻袋,先验存在的我)资本主义从实体到金融,如同我们从实在到虚空,以稀释作为吞并的代价,黑色星期四时,信仰和股价一起崩塌;这可能是最接近红楼梦的美国玩意了。TMT,P2P,区块链,大数据,全是命运泡沫,从棉花和大火开始,我们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在那个雷曼的梦境里 侧面打过来的下午光 涂亮了所有人的侧脸 咕噜姆的地洞谜语震耳欲聋地响起:是什么吃掉一切,鸟儿、钢铁、国王和城镇?答案是 时间
“A Magnificent Road to Ruin” ,戏里打了Capitalism的脸,戏外外百封箱演炒到2000刀一张票又被打回来了(而且是在军械库演,深入capitalism的核心么呵呵呵
NT2019年出品的舞台剧,会成为新经典级别的好。三个人一台钢琴演出了德裔犹太人雷曼兄弟家族160年的起伏,其实也是一部美国经济史。演技无需吹捧,三个人在一个旋转的玻璃房子里演遍男女老少毫不违和。我最爱的是诗性很强的台词,配上恰到好处的钢琴独奏,全剧宛如史诗,接近四个小时越看越high,想去找剧本来看。棉花、咖啡、石油,哦不,我们的面粉是金钱。每个产业重心转移都展现时代背景,尤其大萧条后讲述to buy的一段,they buy,we sell.人们买买买,不是出于需求,而是一种本能,不停买,让买买买定义人本身,每个消费者都要借钱,作为银行就有源源不断的生意。把资本主义如何设下消费主义陷阱的阴谋讲的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