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班会活动,我和同学们商量着一起唱罗大佑的童年,唱着唱着,童年和夏日的榕树似乎就随着时间从我逐渐变长的头发中擦过了。冬冬的假期很短,短到还没来得及再和小伙伴来一次野泳就要和他们说再见了;冬冬的假期也很长,长到那个晚上怎么等也等不到爸爸的电话,长到睡醒才后知后觉。侯孝贤导演在本片中依旧展现出极强的个人色彩,充满胶片感的画面,精美的构图,几乎没有运动的镜头,每一个过渡的空镜都充满了回忆感。在许多片子里,我们都看到侯导对于记忆的刻画,甚至是一种私人式的执着,无论是《恋恋风尘》里难忘酸涩的初恋,还是在失去中成长的《童年往事》,又或是《风柜来的人》里不断重复的告别。成长这个词仿佛就是与忧郁同行,但好在冬冬的假期虽然也是忧心忡忡,最终是以难忘又美好的回忆结束的。夏天过去了,冬冬上初中了,而关于那个假期里,妈妈生病、小舅结婚、癜麻流产、阿国失踪的瞬间或许会永永远远的留在冬冬的记忆里。每当夏日的火车再次驶过时,他们又都会再出现在冬冬的眼前。
童年有多长,童年就有多短,可童年也不过就只是几个你好加再见。
写到这正好是六一儿童节,祝我们每一个人即便20岁了,也依然能时不时在某一瞬间回到童年,回到冬冬的假期。
怀孕:富有人家的公子虽然被赶出去,终究是要回归;贫穷人家的疯女儿最终是流产+流浪的命运。我们以为小舅能和疯女一同举办婚礼,但终究是妄想,强大的家庭/非家庭秩序注定两人无法共命运
家庭:冬冬家是严格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冬冬直接出卖小舅,冬冬外公不包庇儿子窝藏劫犯,当晚就把儿子告发了,后面又花钱保出来,承认儿媳(小儿子做了痔疮手术没法去送外甥,最后还是女婿来接两个孩子,说明本来只是一个父亲来看小儿子的由头)。就像结婚证词说的那样,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位,家长会尽全力保证它的稳定性
死亡:死亡对于冬冬妈和冬冬妹妹是那么近,给足了观众紧张,任何一人死都会让电影变得悲情,而不再是呈现给我们的一段夏日奇遇。我会向往这样的夏天,就像你我都有过的,而不会再有的
记忆唤起。算是杨德昌+侯孝贤的双重气质合体作。
【2】厉害,自成的语法显得非常强悍又充满力量,并且和影片所展示的内容形成了两重相反的呈现。(镜头和文本的组织形式充满新鲜的力量。如果说《无间行者》是用镜头组织传达意识形态的电影,冬冬假期的组织的本身和组织的传达,几乎是呈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双重相反的呈现。张力教科书。)
犹记得杨德昌《一一》里的那个小男孩,虽然他的存在和安排对主线的故事并无甚影响,但是把整个大人的世界穿针引线,结尾葬礼上的一封信叫人潸然泪下,肃然起敬,掩面而泣。到了侯孝贤的《冬冬的假期》,更加直抒胸臆,透过小孩的视角辐射大人的世界,外公眼里不成气候的小舅,未婚先孕的小舅女友,妈妈的手术,外公的神秘和严厉,全都融进了冬冬写给妈妈的信里。这个夏天无疑给冬冬的童年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白色的长筒袜、跟屁虫的妹妹,爬树、乌龟赛跑、戏水、偷麻雀,目睹偷盗、处处洋溢着欢脱的稚气和童趣。最揪心的一幕是妹妹绊倒在铁轨,被麻癫救下一命,即使是一只小鸟的死,也足以让妹妹伤心到落泪。愿天真无邪的冬冬和妹妹永远不要长大。
悠悠漫漫的夏天,戏水、抓乌龟、粘蜻蜓的童年。心事懵懵懂懂,成长来得突如其然。 给朱天文+侯孝贤的组合点赞~
小舅的爱好奇怪,他会趁火车开之前给女朋友买衣服和鸭货,可是却在她怀孕之后对冬冬说绝对不要奢望从自己家里拿走一分钱。寒子的爱也很奇怪,她抱着妹妹冲出火车轨道,因为替妹妹上树而摔倒流产,可是俩人没有最后一面,道别的话也一句都没有,打着那把伞头也没回地往前走了。外公的爱好奇怪,他拿着棒槌追着小舅打,可是却私底下做了很多事情,走了半天去看小舅说一些无关紧要的话就离开了,脸上依旧挂着若无其事的表情。冬冬的假期里看见了好多奇怪的爱,那些人总是做一些和自己的爱不太一样的事情,一个夏天过去了,冬冬会和一起玩过的小伙伴告别,他一次也没有给留了电话的那个小伙伴打电话,也许夏天过去之后,一起玩乌龟赛跑的小伙伴们也就这样消失在假期中了。
十一二岁的孩子猛然面对纷至沓来的新鲜体验和陌生情感时,用力张大眼睛试图去理解和体悟的状态,实在有种朴拙谦卑的力量,与后世的同类电影要么生怕不够萌不够幽默,要么像《囧男孩》虽有灵动细节,始终还是人为地涂抹一层糖果色彩不同,致使本片无法超越的是观察角度,而非技巧
每个村庄都有这样一个孤苦无依的傻子,孩子们往往会跟着无聊的大人以最大的恶意来对待他们,然而他们对孩子们的爱却是无可比拟的。妹妹倔强的下楼跟病床上的寒子一起睡的时候,我心里不由自主的就当她是帮我圆一个心愿,帮所有曾经恶意对待身边的傻子的人表达那份迟来的歉意。二七区富达花园ZUKZ1
此类片你拿它没辙,再不羁的人也很难对它说不。
好像很多人的童年回忆里都会有一个疯子,包括我也是,真是奇怪的记忆深刻,无忧无虑的假期后面还有一条满是忧虑的副线。依然是生活的细节与童年的回忆。
以前乡下姑姑家后面有个疯子住着,不过我没有和她打过交道。我也知道很多小孩会在放牛的间隙,去水里打滚,然而我没去过。就记得我任性地在爷爷门前的大树做了个简易秋千,对面就坐着剥花生的奶奶,我摇啊摇,风吹过来,阳光也照进来,虽然后面我摔下来了,但想起来那样无所事事一下午可真是惬意无比。
冬冬下车走到路边向远处小河里的伙伴挥手说再见 看上去很美的尾声竟然不能再想下去 一旦再见伙伴已变成小舅和小舅的朋友们
仲夏的乡村,粘人的妹妹,生病的母亲。冬冬的故事像极了〔龙猫〕。不同的是,〔冬冬〕是以一种孩子的视角去体察生活。顽皮与烦恼间,淡淡的烟火气,软化着人心。100分钟的电影,一段冬冬的假期,一声再见,无比的留念。不是离别的离别,妹妹的那一声“寒子”,道出了多少温暖啊!欸,鼻子酸了~
乡村之于我并不是欢愉之所,但也是童年的模糊背景。同样是面对不解风情的大人,面对充满秘密的世界,同样是短暂的探亲和漫长的回家的路,同样如东东所说:“每天发生这么多事,我都记不住了。”早已埋伏下莫名的隐忧。
哥哥和妹妹的两种视角:哥哥看到人与家庭的牵扯,从不会问好到主动告别,学会与体制和睦共处;妹妹看到人与人之间的遥远,和寒子同属于族群的边缘人,可以彼此帮扶,却宁愿相忘江湖。成人世界像夏日树荫里透出的光,多多少少投射到儿童的生命里,有的温暖有的寒冷。天气晴了我也去铜锣转转。
想起我的童年哎,夏天都会去姥姥家,姥姥对我们很好,尿床了也不会挨打,白天家里孩子多,到晚上姥姥会把藏着的甜瓜拿给我们吃,我们那里把甜瓜叫“甜半夜”,我还问我吃两个是不是就能甜一夜;直到现在每年夏天都会去;我哥哥也是这样嫌弃我,男生出去玩女生不要跟。
系统地看了侯孝贤的电影,觉得他是一个抒情散文家,他的电影有独特风格。然而,他真正厚重的作品,大概只有童年往事和悲情城市吧。侯孝贤电影整体思想水准,是远逊于杨德昌的。
《冬冬的假期》对于我是治愈系作品。任何时候都温暖如初。"我们的世界观在小时候已确立,整个拍电影的过程就是在寻找,你为什么会拍电影,因为你有这个童年。"记得有次廖桑跟我聊侯导,说他怀念白羊座青春活力的侯导:“他现在越来越处女座了” 我们都哈哈大笑,明白为什么。朱天文是侯孝贤的镇定剂
前一秒冬冬应承小舅要保守秘密,下一个镜头直接切到外公电话报案,侯导少有的黑色幽默。孩童的世界观里从来都是直来直往,不顾虑后果。 PS:大概是侯导剪接得最多的一次,借冬冬的叙述和视觉,在继《童年往事》之后又畅游一次回忆之旅
七月不是观影天,片中鸣蝉室外流火,一边吹电扇一边看完,片中鸣蝉犹噪耳边
杰作。想到了《城南旧事》,清新动人,孩子眼中龌龊的成人世界。【电影资料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