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死君:说起影史上最适合演“反社会人格的变态角色”的演员,可能每个影迷心目中都有与众不同的人选,比如安东尼·霍普金斯、希斯·莱杰、黄秋生,等等。
而纵观当下世界影坛,论演技,我最服气的只有一个人,伊莎贝尔·于佩尔。我觉得,只有她才能真正演好这种高难度的狠角色。早在18年前,我们便已通过《钢琴教师》见识过她的变态演技;如今又有一部《遗孀秘闻》,让她过足演变态的戏瘾。
作者| 松原
观看《遗孀秘闻》的前十几分钟,会让人以为这不过是另一部讲述都市情感危机的“陈词滥调”而已。善良的丧母少女弗朗西斯(科洛·莫瑞兹饰)与亲切的独居妇人格雷塔(伊莎贝尔·于佩尔饰),因为一次偶然的拾金不昧结缘,伴随着李斯特《爱之梦》的曲调,彼此填补了各自有所缺失的母女关系。
然而很遗憾,这样极具迷惑性的开头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符合观影预设的情节走向——“情感危机”只说对了一半,另一半则是实打实的人身安全威胁。
在弗朗西斯无意间发现,自己所谓的“拾金不昧”,其实只不过是落入了格雷塔相当老练的惊人骗局时,噩梦就开始了。
看起来彬彬有礼的格雷塔开始不断地入侵弗朗西斯的生活,跟踪、骚扰、偷拍,甚至威胁她的闺蜜,乃至登堂入室在弗朗西斯打工的餐厅公然挑衅。弗朗西斯一句无心的自我标榜“我就像一块粘人的口香糖”,反而被格雷塔利用得淋漓尽致。
而这块字面意义上的“口香糖”,也最终被格雷塔啐到了弗朗西斯脸上。然而,这还不是结束,弗朗西斯的拒绝和逃避只会令她更加深涉险境,一步步成为被格雷塔囚禁的牺牲品。
由开头的母慈女孝到后续的捕猎游戏,在观众们的无意识之间,占据摄影机视线的主导者已经由弗朗西斯悄然转变为格雷塔。从社交平台到现实生活,格雷塔对于弗朗西斯生活的“窥视”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在情节发展的次高潮,某位侦探前来探查却不幸被反杀的段落中,格雷塔的窥视在她清理墙上的弹孔时,被无限“复制”、进而无限放大。自此,前半部分所营造的观影安全感被不断消解,而扭曲情感带来的危机也随之不断升级。
导演尼尔·乔丹向来喜欢这样形容大城市,在《遗孀秘闻》中是“纽约会把你生吞活剥”,在其更为有名的另一部代表作《冥王星早餐》中则是“伦敦吞没了她”;联系其前作《勇敢的人》以及《拜占庭》,乔丹总是试图挖掘大城市中暗流涌动的隐秘之所,不论是在情感上还是在肉体上。
然而不像其他导演总是十分强调某一座城市的主要特征——那些地标景观或是各色人群。乔丹更擅长将城市作为情节发生的浅焦背景,用以衬托前景中人物生活的异质性和危险性。
定位于“心理悬疑”,使得乔丹作品中的这一特质较为突出地体现在了影片中。舍弃了在广阔城市空间中铺陈线索,而将主要冲突场景设置在家中或是餐厅里。《遗孀秘闻》化繁为简地塑造出一个情感和肉身双重意义上的困境。
正如格雷塔所喃喃自语的那样,“陪伴总是会结束的”。所以她不断地在地铁上丢下诱饵,利用他人情感之软弱,为自己带来非正常的陪伴。
而当她诱拐囚禁了弗朗西斯之后,企图用曾经折磨亲生女儿至死的同一种手段规训弗朗西斯失败之后,格雷塔依然会无情地将目光转向下一个被诱饵引来的猎物——讽刺的是,下一个来的并不是猎物,而是拯救“小红帽”的猎人。
格雷塔试图将弗朗西斯锁在箱子里将其规训,而格雷塔独居的家也不正像是一个密闭的“箱子”吗?在为弗朗西斯制造困境的同时,格雷塔给自己也设下了情感的困境。
感谢伊莎贝尔·于佩尔,格雷塔的角色被她诠释到了极致。这或许也是全片最大的亮点。
由先前慈祥的母亲和长辈,转化为神经质的跟踪狂和准杀人凶手,于佩尔的表演沿袭了她在此类电影中一贯以来的克制与冷静。将戏剧性转变可能会带来的夸张表演压到最低,甚至仅靠面部表情的略微变化,便完成了正常与非正常的一体同构。
在格雷塔不断侵入弗朗西斯生活的过程中,于佩尔成功地为格雷塔注入一种“鬼魅感”——毫无缘由,缺乏感情,阴魂不散。从而,成功地为影片在制造紧张的心理氛围层面上扳回一局。
这种反社会人格的角色形象,在于佩尔以往的作品中早已有迹可循。最容易令人回想起的无疑是法国导演、“新浪潮五虎将”之一夏布洛尔在1995年与于佩尔合作的《冷酷祭典》。
在影片中,于佩尔同样饰演冷酷无情、登堂入室的杀手,而正是她充满克制的表演使得这一杀手形象更加骇人——通过减弱行凶前后角色形象的差异,营造一种没有缘由的“恶”。
在这部《遗孀秘闻》中,虽然影片简略地给出了格雷塔这一角色转变的缘由,但这种“恶”依然如挥之不去的阴霾笼罩着整部影片——尤其在格雷塔以极其优雅的药品注射解决侦探这一妨碍、并喜不自胜地即兴起舞时。
可以说,本片基本是由女性角色支撑起来的。正如在《冥王星早餐》与《哭泣游戏》中对LGBT群体情感的细致描摹那样,导演尼尔·乔丹在本片中同样赋予了女性角色之间一种细腻乃至暧昧的情感关系,尤其在格雷塔和弗朗西斯远超母女关系的扭曲情感的描绘上,这也使影片的心理段落显得更丰富立体。
然而很可惜的是,尽管有尼尔·乔丹这样手持银熊、又曾被奥斯卡提名的导演,以及莫瑞兹、于佩尔等主创的加入,影片却未在口碑上有所建树。即使是在IMBD和烂番茄,也只拿到6.1分和59%的新鲜度这样平庸的成绩。
究其原因,大概还是因为《遗孀秘闻》沦于“新瓶装旧酒”。
且不说侵入他人生活的闯入者桥段和“恶魔母亲”的设定,早已被各类恐怖片、惊悚片、悬疑片轮番拍过无数遍,对观众而言“已觉不新鲜”。而且,影片本身平铺直叙的方式,也使观影的乐趣大打折扣。
如前所说,通过细微心理氛围的建立来渲染影片的方式固然好,但缺乏紧张感的情节设置只能使这一效果逐渐瓦解。类型片手法的引入固然能够为观影提供基本的框架、设置基本的期待,但如果不尝试打破反而会成为束缚——剥除悬疑的氛围之后,《遗孀秘闻》留给观众的只是所剩无几的奇情而已。
作者| 松原;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看完之后我的感受就是WTH。导演你可以拍出这一部,六年前的《拜占庭》是怎么回事情?
提前40分钟到达剧院,ticket holder的队就已经围绕block一周,好在一起等待的观众们颜值颇高,倒是赏心悦目。抓拍到红毯上的于老师,绿色印花西服套装显得人更加修长。
看前从唯有的三张剧照和自己多年的观影经验其实能大概想象出剧情的走向,所以相比抱着看一部好电影的期待,我更倾向于简单欣赏演员们的演技与美貌。但事实证明我真是错得离谱,即使大概推算出主线,电影的进展逻辑和拍摄上的情节处理居然使影片反转不停出新意,超乎我的预期。
正如导演映后问答的解说,Greta的确是一部心理恐怖片,自知胆小的我一边吓得抓着扶手松不开,一边又和整个影厅的人笑得前仰后合,多么神奇。作为一部小格局电影,选角的准确将最后呈现的效果拉到了80分。于佩尔把自己与生具来的淡定发挥到极致,更放大了神经质的一面,把一个可怕的人物诠释得极度自然,让人害怕的同时又想亲近,厌恶的同时又有点心疼。而对戏的科洛,就真实出演了一个天真的20岁初女生,在两人初遇的一场戏里,眼神里都是人人都有过的对年长优雅女性的迷恋。只是最后这段纠葛不是爱情,不是友情,不是亲情,而是扭曲而变态的。
作为于老师真实意义上的第一部恐怖片,她着实hold住全场。那种所有的情节都可能在生活中真实发生的现实感是最恐怖的。所有的演员表演足够真实,但发挥都中规中矩,并没有太大的突破,影片节奏中途也稍显缓慢。不过电影的配乐着实出彩,配合于佩尔钢琴家身份的古典音乐营造出浪漫的氛围,对比剧情的残忍,凸显了情节的感染力。
最后影片告诫年轻的女孩子们:
地铁上遇到再好看的失物,不管多么奢华,都不要捡;
实在捡了起来,不管失主的证件照多么漂亮有气质,都不要亲自去还;
实在亲自去还,不管失主的眼睛多会放电,都不要说出真名留下电话;
实在着迷入了魔,不管失主的魅力多么大,都不要忽视身边陪伴的好闺蜜。
PS. 于老师真的好淡定,采访后期开始无聊的玩手,而科洛就小角度的看着她玩。以及穿着厚西服的于老师仍然只有科洛体积的0.8。下一次请演一部甜甜蜜蜜的电影吧。
要不是伊莎贝尔·于佩尔和科洛·莫瑞兹,我应该会错过这部颇为有趣的“密室囚禁”悬疑片。当我知道气质卓越的于阿姨要演变态的时候,我就决定果断入坑了。加上被虐的对象是“超杀女”科洛·莫瑞兹,这一妖一嫩的组合立马撩得我欲火难耐。《遗孀秘闻》(Greta)的海报其实已经透露了“愿者上钩”的关键信息!
不少影迷也是冲着于佩尔和莫瑞兹去的。
伊莎贝尔·于佩尔在演艺界堪称妖孽级别,各种角色驾轻就熟,年过60岁的她依然魅力非凡,撩起少男或少女来可谓手到擒来。连韩国导演洪尚秀都被她的魅力征服,邀请她出演了最近几部戏。
2016年,她与保罗·范霍文合作的女性主义虐片《她》直接刷爆网络,于阿姨超越年龄的魅力让她成为众影迷心目中的不朽女王。
获奖无数,早已拿下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的她演戏就是放松,每一次出演都话题十足。在《遗孀秘闻》里与她对戏的科洛·莫瑞兹年少成名,凭借《海扁王》中的超杀女形象一夜爆红。年仅22岁的她正在经历转型之痛,多部新片口碑不佳,去年的《错误教育》叫好不叫座。她仍然在努力扩宽自己的戏路,摆脱超杀女的银幕印象。
这一次能和妖孽级演员于佩尔配戏,既是一次提升的机会,也是一次绝大的挑战。《遗孀秘闻》的人物设计与《卡罗尔》(Carol)有些类似,同为中年美妇与年轻女子之间的情感纠葛,不过《卡罗尔》更加文艺,而《遗孀秘闻》始终希望凸显悬疑,营造一种偏向商业电影的惊悚感。
影片讲述女大学生 Frances(科洛·莫瑞兹 饰)在地铁上意外拾得了诱人的包包,里面装有遗失者的各种信息,姓名、照片和住址。
心地善良的Frances物归原主,找到了气质典雅的中年美妇Greta(于佩尔 饰)。两人相谈甚欢,很快建立起了牢固的友谊,甚至有了些暧昧的情愫。这让Frances的室友Erica大为不解,甚至一度嫉妒心爆棚。
《遗孀秘闻》采用了“炸弹计时”的悬疑策略,在影片刚结束第一幕时就暴露了悬疑炸弹。悬疑片通常有两种处理方式。邀请观众进入密室,经过一番伏笔后,在毫无预料的情况下引爆炸弹;或者,当观众刚进入密室时就提前告知观众脚底下有炸弹,而且倒计时已经开始。
两种处理方式,各有千秋,《遗孀秘闻》选择提前揭露炸弹的位置,并且开始了充满紧张感的“倒计时”。Frances兴奋的到Greta家共进晚餐,可当她发现Greta家餐柜里放有多个她曾在地铁上拾到过的包包,而且上面还贴有人物信息时,一种恐惧感立马将她吞噬。
虽然安然的离开了Greta的家,但恶梦才刚刚开始。温文尔雅的Greta变得偏执且癫狂,不断的跟踪Frances,从工作地方到家门口,甚至发出了口头的威胁和较为出格的行为。眼看Frances继续反抗,Greta开始变本加厉,跟踪威胁其闺蜜好友Erica不说,还在其工作的地方发狂宣泄。
Frances为了了解对方,通过一番搜寻发现Greta各种令人不安的过往。影片的中段较为冗长,为了烘托气氛消耗过多了剧情时长,这是影片失分的地方。但影片的虎头和豹尾又为影片挽回了不少分数。
影片的第二幕结尾与戏剧性的第三幕反杀还是颇有亮点。特别是Frances的“梦中梦”桥段一改中段的疲软,加速了惊悚和悬疑感,让剧情张力立马提升到了沸点。Frances与Greta“摊牌”后,遭到Greta的绝情反扑,回到家的Frances原以为一切会风平浪静,可潜入家中的Greta早已做好“守株待兔”之势。
被下来迷药的Frances找到了Greta的囚禁,被关在了放满了娃娃的棺材内,求救无门的Frances一阵声嘶力竭之后,影片再次切回到了Frances刚回家的时刻,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Frances再次打包准备离开,心中的大石刚刚落下,进入电梯的她却遇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经历,电梯不断下落,甚至到了没有标注的地下十多层.....
这一段“梦中梦”、“戏中戏”,是全片惊悚的高潮,颇为惊艳,直接将剧情推进到了残酷且香艳的“密室囚禁”段落。整个第三幕还有多次反转,Frances和Greta在控制与被控制的两端来回搏杀,侦探和神秘人物的加入又为两人之间的搏斗增添了变量,是全片最具戏剧性的桥段。撇开悬疑香艳的故事,《遗孀秘闻》阐释了现代人备受孤独折磨的病症。
Greta是被孤独吞噬的恶魔,她一次次的掉女子,是可谓她们的陪伴,无论是做女儿,还是做情人,她要的忠贞不二和从一而终。一旦对方反悔或反抗,就会遭到她无情的囚禁和虐杀。Frances为什么会上钩呢?一方面是她的心善和心软,另一方面,她也遭遇了失母的伤痛,无法走出情绪的低谷,对于母爱的怀念,是她立刻被Greta吸引的重要原因。
她们其实是相互需要的一对,只是动机不纯的Greta,以及那个作为诱饵的包包让本可以相互安慰的双方有了隔阂与间隙。将这个主题进行降维,其实在普通的男欢女爱关系里,一开始的交往似乎往往都动机不明,一见钟情不多,像Greta这样主动引诱的反而才是主流。
但动机的不纯往往会破坏一段关系,隐藏好动机,或者双方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才能继续缠绵。海报上的包包与钩子隐喻了大多数关系开始的状态,“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无论是钓的人,还是上钩的人,都会为未来“埋单”。只能自求多福,不要遇上另一个“Greta”就好!
一部侮辱观众智商的电影,两星给了演员。 故事情节极其不合理,强行弱智除反派以外的所有人。如果说前半部还勉强合乎常理的话,从大妈掳走女主开始,后面的人物行为已经完全没有逻辑可言了。 一、大妈会开锁?怎么潜入女主公寓埋伏的?纽约这么大的都市没有监控么?明目张胆的把人带走? 二、大妈打开箱子,女主不反抗?你膀大腰圆一青年女性打不过一瘦猴一样的大妈?如果说这里被吓怕了没反应过来,那之后那么长时间里为什么都不反抗?学钢琴时不反抗? 三、好吧,做点心时反抗了,可你把坏人打到了不能绑起来再找出路么?不控制住坏人就跑?没绳子?不能拖到小黑屋里关起来么?打不开门不能打破窗户么?最脑残的是最后居然往地下室跑?我堵我自己? 四、女主朋友和女主爸爸得知女主失踪了第一时间不报警?不查公寓附近监控?女主朋友天天蹲地铁,女主爸爸找私家侦探。这脑回路。 五、这私家侦探的业务水平怎么支撑他活到现在的?真能破案?在看过嫌犯照片的情况下大摇大摆的跟着嫌犯进去了直接把来的目的全抖搂出来了,发展异样了一点防备都没有,这水平的侦探能活这么大岁数也不容易。 六、女主朋友最后时刻智商爆发,反杀大反派,可你是不是和女主朋友做久了,怎么俩人都一毛病?就是不能控制住坏人再干别的?导致女主差点GG。 总结:片子结构尚可,剧情一般,人物血崩,大妈演技在线。 高血压患者不建议观看,不是因为太惊悚吓出事,怕你们被傻逼人物气犯病。 发布于昨天 15:30・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电影情节很简单,就是一个变态妇女利用女主的天真善良来控制她的故事。
于佩尔天才级的表演令我目瞪口呆,她冲女主吐口香糖那一幕,她古怪的咀嚼,微妙的笑意,眼角眉梢的不屑,简直令人遍体生寒。
后来她光着脚、踮着脚尖以芭蕾的轻快舞姿出场,瞬间用麻醉药放倒侦探,侦探被麻醉,手枪失了准头,她躲侦探子弹时,依旧是顽皮的芭蕾舞姿,“嘻嘻,没打到,又没打到,嘻嘻,你打不到我。”光脚踩在木地板上那哒哒的脚步声甚至还有一丝顽童式的天真,——太恐怖了。
于佩尔演得太好了。
女主也演得很好,把温室里花朵那种外强中干的“虚胖”演出来了,哪怕外表强壮成熟,内里都还是不堪一击。
除了演员的表演,这部电影在人物心理层面的表达堪称无懈可击。
一个遗落在地铁上的绿色手提包,既是诱饵也是筛选目标的筛子。包包暗绿色,大气低调,有一点金属装饰,不至于低调到看不见,毕竟它还是诱饵。包包里装着一张中年妇女的身份证,一板缺了几颗的药,小钱包内一小卷现金。这些讯息集中在一起,透露出失主于佩尔的身份:一位端庄秀丽的,身体欠佳的中年妇女。换句话说,她不足以让人戒备。
假如捡到包包的人,直接把钱拿了,包包扔了,那这样的人本来也不是于佩尔想找的目标。所以包包本身也是筛子,只筛选她渴求的目标:天真、善良、对世界的险恶一无所知,最关键的是,不排斥比自己大一辈的同性。(因为于佩尔想找的是女儿的替代品)
女主出现了,哪怕身材壮如小牛犊,但内心柔软天真,在家被父母保护,在外被朋友保护,她最大的坎就是母亲去世,最大的痛就是母亲身故后父亲身边有了新人。换句话说,女主十分缺乏对危机的认识。
也因此,她是于佩尔最完美的目标。
天真善良的女孩找上门去,把包包还给失主于佩尔。于佩尔独居一幢大房子,房内洁净,家具陈设井然有序,而女主人于佩尔穿戴考究,举止得体,身材纤细,足足比女孩小一大圈,她气质优雅沉静,说话幽默,法国口音那么迷人,她一边说话一边弹琴,琴声美妙,法式风情展露无遗。双方短暂的交流后,于佩尔的信息补全:老公已故,女儿在外国读书,她很寂寞。
看,多么令人放心的一位阿姨啊。
对了,这位阿姨还不会玩手机,并怀念以前养的狗。
小女孩的热情被点燃,她热心快肠的教阿姨玩手机,并提议陪阿姨去领养一只狗。
这个细节充分说明了于佩尔是操控人的高手,她并不是真的不会手机,后来她假装女主发照片还在照片上PS打字,那手机玩得多溜。她也不是真的喜欢狗。
她只是通过喜欢狗、假装不会手机来制造话题,拉近女主,不然年龄差了一辈多的两个陌生女人说什么?有什么好说的?她们的友谊从哪里立足、生根?
女主陪于佩尔去领养了狗,两人越走越近,于佩尔表现得极其正常,还和远在法国学音乐的女儿通电话,听得女主那叫一个羡慕,女主吐露了对亡母的思念。
这也更令于佩尔确定了女主的身份:完美的女儿替身。
她们相处得那么和睦那么好,一起下馆子一起下厨,两个人都厨艺非凡。
直到女主找蜡烛时发现了一柜子绿色手提包,足有二、三十个。打开看,每个包包内的配置都一样:一张于佩尔的身份证、一板拆了几颗的药,一个钱包,一小卷现金。只是每个包包的外面贴着一些女人的名字。
女主这才觉出情况不对,借故走了。
于佩尔开始纠缠女主,解释,道歉,发几十条短消息,打几十个电话……直到这时,女主都没有把于佩尔拉黑。我觉得这个设定是可以理解的,温室里长大的小女孩多半觉得拉黑太伤人了,只要自己不理于佩尔,于佩尔自己就会消停了。
但……并不会消停。
于佩尔开始跟踪监视女主,毕竟是做惯做熟的老手,一点都不会犯法。她就站在女主打工的餐馆两米外盯着女主看,哪怕把全店的服务员都看得毛骨悚然,她也没犯法——报警也没用。她只是站在大街上而已。
不但跟踪女主,还跟踪女主朋友,还一边跟踪一边把即时照片发给女主。吓得两个小女孩在大街上一顿瞎跑。
报警,还是不管用。这不就是个大家互拍照片互相发的时代吗?于佩尔没犯法啊。
于佩尔还打扮得跟香奈儿似的到女主上班的餐馆用餐,指名要女主服务,然后掀桌子砸酒瓶,撒泼大骂,搞得大家都以为她们俩是拉拉情、百合怨。餐馆同事报警,于佩尔被警察带走。
但隔天就放了,毕竟她只是喝酒闹事。
女主的心态开始崩了,她彻底无措了,因为小奸小坏的于佩尔每次都精准无比的从法律的天网中穿过。
女主也辗转打听到于佩尔的女儿早就自杀死亡,所谓的和女儿通电话,女儿在法国学音乐,甚至于佩尔的法国身份和口音都是假的——她是匈牙利人。
不止女主,连女主的朋友都开始疑神疑鬼,没事就蹑手蹑脚走到窗边拨起百叶窗瞄一眼,生怕楼底下又是纠缠不清的于佩尔。
也就是说,即使被于佩尔心理和精神双重折磨到这个程度,女主都还只是想着逃,去度假,逃离那个处境——哪怕暂时逃离也好。她不暂时逃离又该怎么办?是去发飙吗?还是找到于佩尔撕破脸?那撕破脸到什么程度?口头威胁的程度?或是直接肉体消灭的程度?甚至不死不休的程度?
后来于佩尔登堂入室,给女主下了麻醉药后将其带走,因为于佩尔扶不住高壮的女主,在出大门时她还利用自己的孱弱让热心路人帮忙把女主扶上车,“我侄女生病了,我要带她去医院,帅哥请你帮忙扶一把。”试问哪个人会拒绝?
在路人的帮助下,于佩尔成功绑架女主,把女主关在木箱里——就和她以前关女儿一样。
睡木箱和睡棺材有什么区别?都是黑暗、窒息、狭小,连转身都困难。
女主的心理再溃一层。她始终没想清楚自己要怎么反应、怎么处理对方。甚至她连自己其实已经处于生死边缘都没意识到。她可能还在想:“她还不至于要杀我吧,她关着我只是因为她无法走出丧女之痛。我也不至于要和她拼命,还不至于到那一步吧。还不至于吧?不至于吧?”
女主好不容易抓到下厨的机会,用蛋糕模具切断于佩尔一根手指,还敲晕了于佩尔,可惜女主在心理上早已经输了,所以她能想到的只有逃离,而不是面对,而不是把于佩尔捆起来,甚至更进一步的、更彻底的反击、解决。
大门是锁着的,钥匙又找不到,女主犹如无头苍蝇般在于佩尔房子里找出口,她是真的慌了,慌到缝隙里的玻璃门也去拍几下。那一点缝隙,就算拍碎了也钻不出去,足见她有多慌,六神无主的慌。
跑到地下室,看到大口袋里藏着奄奄一息的陌生少女,她更怕了,魂不守舍的恐惧。
慌+怕,大象都得跪。于佩尔醒来后马上把她放倒。
“我们是天生一对,我对你已经很优待了。”——和地下室那些尸体相比。
在于佩尔看来,她们一个死了妈,一个死了女儿,在一起就能补上那个缺,是天生一对。
这一次,女主被驯化。
母女模式顺利建立:吃饭,洗澡,学琴,一个教一个学,弹错就挨揍,不听话就被罚睡木箱。
女主的父亲高薪聘请私家侦探找女儿,但侦探被于佩尔超出常人的冷静迷惑,言语间她还隐隐透露她和女主是拉拉关系,年轻拉拉辜负年老拉拉,分分合合似乎很正常,侦探更迷惑了。更让侦探想不到的是,于佩尔很轻易就能起杀心、下杀手。侦探被她麻醉后秒杀。
这就是区别。
那正常人该怎样判断自己身处绝境该下狠手呢?
那正常人该怎样判断自己身处绝境该下狠手呢?
那正常人该怎样判断自己身处绝境该下狠手呢?
…… …… ……
看这部电影之前的几天,我看了被LQD强奸的受害者的访问,我觉得她的心理转变太真实了。即使她被QJ,她当时也没想撕破脸来个鱼死网破,而是担惊受怕,怕对方的势力,怕以后找不到工作。对于LQD,当时她只想快速遗忘及逃离那个处境。直到后来,她才意识到必须要面对,要解决。
所以昨天当我看这部电影时,我觉得这部电影太有意义了。
现在满世界女权,声浪一波高过一波,令我们产生错觉,觉得自己非常强大,无所不能。但这部电影它提醒了女性的脆弱,以及我们其实十分缺乏训练:当身处绝境时,我们未必能及时认出那就是绝境,该怎么反应和反击,以及该反击到哪个程度。
我不认为失踪好几个人没有警察开始调查,我一直觉得老美警力挺OK的啊,不比我朝强一万倍,这么个老太婆,不会武功,没有特异功能,没有缜密的思维,就靠着无赖搞事情?
PS高手!
全片唯一出现个警察就是告诉女主,老太婆在街边看她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其他没有任何建议,也没有告诉女主如何保护自身,如何取证。警察也没有对潜在危险人物进行背景调查之类的。
没有监控,老太婆搞了那么多女的,也没监控查到人去哪了,我是不信的,就在天朝你也不可能做到啊!
最后有个男的,是女主他爹的朋友,去老太婆家里想找看看女主在不在,就那掉以轻心的样子,就不像是个去戒备犯罪分子的,就这素养还去救人,去送经验的吧!
硬伤太多,全片快进,我觉得对这种电影,快进才是对导演的尊敬。
为了吓人而吓人,为了猎奇而猎奇。唯一的takeaway是,远亲不如近邻,平时要对室友好一点
如果psychopath換成Cate Blanchett 那麼估計超殺女不想逃離 劇情應該是禁室培慾 and then kill me softly 哈哈哈哈哈
于佩尔总是演凶恶老妇,却完全不用担心被定型,下一秒转身演慈母也完全不会出戏那种,大概这就是真·伟大的演员(当然也有可能是我真·粉丝滤镜障目)。这个故事虽然非常无理取闹,也非常disturbing,但仔细想想处理得还挺有意思。比如虽然设定在纽约,却把地铁站,公寓楼,街道等全部架空重搭,让人知道这是纽约,又能断定这根本不是纽约。整体有点像对纽约的一种邪恶幻想,既有外来人的,也有纽约本地人的,交织在一起的诡异混搭。每个孤独的人房子里面都藏着什么呢。好了,我承认我粉丝滤镜太重了。这个片子挺一般的,看完很可能会骂人那种…
哈哈哈哈你们为什么要求这么高!就看得很满足啊,一个饥渴过度变态老阿姨要拉上年轻小姑娘先做朋友后做女儿,做不成就杀掉寻找下一个,看到于阿姨演一个纯粹的变态活久见啊!剧情就还挺紧凑啊有几个镜头真被于阿姨快吓死。以及最后麦卡的复仇太痛快啦。谨记不要在地铁上捡任何东西!不能直视这种包了。
于阿姨演变态还是很棒的,掀桌场景可做meme
一个很大的bug是,阿姨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包包啊。
Chloe Grace本人坐在台下一起看了全场,恐怖情节全场观众都在笑场,不知道她会不会觉得尴尬…Neil Jordan这次恐怖片尝试不太成功啊。
有我喜欢的监禁戏,可惜拍的挺枯燥,而且娇小的于姨调教膀大腰圆的科洛真的很有笑点啊。我们女主真的是一个心肠很好的姑娘,被怪阿姨骚扰的情况下,还有会关心怪阿姨家狗狗的安危……(褒义233,不过这么善良的姑娘很需要一个神勇聪明的闺蜜照看着她才行。Chloe加油瘦回去啊!!!
Maika最后的复仇,赢得了在场观众的掌声!
50/100 设定有趣味,可惜执行的马虎,剧作写得相当懒散,主要人物、次要人物设置模糊。可能因为找来于佩尔不容易,所以戏全在压反派的线上,主要人物的亲情线完全是废掉的,到最后也不能使得观众发生有效的共情。
前20分钟交代前提 后20分钟进入高潮 中间略拖沓 于阿姨演这类角色已是王者水平 可惜带不动其他青铜选手 以及我的超杀女可不可以不要吃了 如果是社会主义姐妹情可能剧情会更吸引人(sorry
《浅论补刀的重要性》
看时笑过气,看完透心凉,真•夏日纳凉电影。不要和老阿姨说话,更不要迷上她。
用于阿姨自己的话:She’s a monster! 足够总结这部电影了。电影其实挺扯淡,但看于阿姨演这么个变态,莫名的好喜欢,三星全给她。
2.0/5.0 两星全给演技……这电影真的是……另外就因为电影标签里有惊悚不代表观众就能承受你预告片温子仁的恐怖片预告
喜欢女主朋友,一开始出来婊里婊气以为是个送人头的金发蠢妞,哪知战斗力爆表,女主才是大蠢逼。
名字翻译得太误导人了,跟遗孀没任何关系,一开始我以为这是卡罗尔的套路,我也想和漂亮寂寞的五十岁阿姨date,后来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心疼李斯特。
史上最帅闺蜜!闺蜜出来的时候拼命鼓掌的我!
psychopath演得很入骨了……
丝袜齐膝裙踮起脚尖于地板上,手提左轮手枪伴着肖邦曲跳舞,最佳镜头!尤其是枪杀一个男人后,表露出的诡异喜悦感,病态心理的捕捉委实巧妙。梦境的三反设定,优秀!导演功力尚可,于阿姨演技收放自如,超杀女反而因为过于“夹紧”显得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