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音乐会

HD

主演:梅拉尼·罗兰,阿列克塞·古斯科夫,Dimitry,Nazarov,Valeri,Barinov,弗朗索瓦·贝莱昂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09

 剧照

音乐会 剧照 NO.1音乐会 剧照 NO.2音乐会 剧照 NO.3音乐会 剧照 NO.4音乐会 剧照 NO.5音乐会 剧照 NO.6音乐会 剧照 NO.13音乐会 剧照 NO.14音乐会 剧照 NO.15音乐会 剧照 NO.16音乐会 剧照 NO.17音乐会 剧照 NO.18音乐会 剧照 NO.19音乐会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音乐会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安德烈被盛赞为音乐天才,曾经当过俄国最伟大的交响乐团“波修瓦”的乐队指挥。但因拒绝驱逐乐团里的犹太乐手,包括他最好的朋友——沙查而被解雇,染上了酗酒的毛病。“波修瓦”现在的经理为了愚弄和羞辱安德烈,让他留在乐团当清洁工。安德烈在无意之中发现了一份传真,法国巴黎最大的普莱耶音乐厅邀请“波修瓦”去演出,要求在两周之内给予回复。安德烈突然想到了一个疯狂的计划,他要把以前的那些音乐伙伴重新聚拢起来。被乐团流放之后,他们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群混杂在莫斯科街头的最普通的人,从出租车司机、搬运工、跳蚤市场的地摊摊主到色情电影的配音演员,做的都是勉强维持生活的底层工作。他们决定顶替真正的“波修瓦”去巴黎,要向一切不公正的待遇展开复仇……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你是谁 - 学校2015总裁的闪婚娇妻幽灵求爱大作战 溝女不離3兄弟印尼饮食男女你将不再孤单2022独活女子的推荐小舍得日落2021倾听者 2022驴子巴特萨甲方乙方十九只海獭人生闯荡日记第一季爱情梦幻号女巫也疯狂沉默的呼喊银色薄雾表哥我来也黑客反击计划迷离时空(原版)第一季完美家庭2024冰临险境调包富少的逆袭谁可相依2004

 长篇影评

 1 ) 垂垂将老,别把梦弃

随着音符的此起彼伏,安德烈双臂挥舞,眉飞色舞,操控着舞台的人顿时被手机铃声召唤回现实——一个清洁工。让人倏地心里一沉,从云端跌落重重摔下。
人怎么接受命运的玩笑,一开三十年,红尘一梦已走了大半遭
destiny is not a joker
for it is not funny at all!
“一尘不染”擦办公桌擦得一个翻身的大好机会
不可能不紧攥手心,梦想的力量永远是最可怕也最可爱的,音乐的魔力,亦如斯。
贫穷会消磨一个人的意志和理想,使之在随着岁月的侵蚀而破烂不堪。三十年,使人看清楚生活的真谛,才华没有丢失,梦想尘封多年,打开记忆匣子,抹去多年的灰土,光芒便显山露水,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最后的和弦,莉亚未能完成的和弦,被勃列日涅夫掐断的昔日,纷至沓来勾起欲望。
去巴黎前,到巴黎后,演奏前的一大段铺垫,不乏笑点。
枪声四起,兵荒马乱在乱桌之间爬着拉赞助,
诺曼底苹果酒客栈,还有把中国手机娱了一乐,大队浩浩汤汤徒步走7英里到机场,airport 一秒钟办护照……一笑而过
谜团围绕安娜的身世做主线,
主角原来不是安德烈,可以说也不是安娜,或是只有一个主题
主要是在针砭时政,赞颂音乐,歌颂梦想。
尾声的15分钟是大家都津津乐道的,蒙太奇的娴熟运用,层层拉近,谜一个个随着安德烈的回忆口吻和黑白彩色的转换中掀开面纱,夺人眼泪簌簌,也使老柴的协奏曲俨然成为故事的讲述者,赋予了新的含义,如今我听着乐章,脑海里涌上的是镜头的切换和眼泪,感动,掌声,也让我爱上了老柴,影片功不可没,喜欢安娜的扮演者梅拉尼罗兰,脱俗的气质,不俗的演技。
至于共产主义,就如同安德烈所说
harmony ,that is communism
可音乐,可人生

 2 ) 有一场你的音乐会在等你

也许,关于人的一切原因都是妄想会饮,关于人的一切结果都是贪嗔围城;也许,生命本身就是来自魔鬼的一阵空虚嘲笑,人生就是一个不怀好意的玩笑;也许,我们是在神明写好的滑稽剧本中扮演了一个个自以为是的小丑,从来就没有挣脱枷锁的自由——但是凭着他的尊严和梦想,人,你只要不在伟大面前跪下,你就将走向伟大。伟大的作品,伟大的理想,伟大的人,都会毁灭。然后,以更加伟大的姿态重生。

说起来,理想主义就是那么浅薄,英雄主义就更是极端。不过,在这个喧闹、浮华、短暂到以“时间”计量的世界里,还有一些东西,能够通往永恒。夸张地讲,如果人类在任何一个他所夸赞的渺小领域试图企及神的高度,唯有音乐能攀登通往永恒的阶梯。因为,经典音乐就是用时间流逝来告诉你什么是美。因此,这是一个超越了时间的领域,不是技术意义上的,而是审美意义上的:每一个音符追求和谐,每一篇乐谱追求完美,每一场音乐会追求永恒。

BRAVO!!用生命倾情而奏,为生命清越而鸣,超越不幸,超越苦难,走向你的圣域,迎来那场属于你、为你演奏也只能由你演奏的音乐会!

当你迷失自己,当你错过缘分,当你失去机遇,当你身处困境,记住,有一场你的音乐会在等你。

BRAVO!!

 3 ) 人民公敌

本来只想给三颗星,但是因为结尾欣赏Tchaikovsky violin concerto和montage的时候赚了我好几滴眼泪,所以硬是加了一颗星。做了一些关于导演Radu的research,看了他的名字我就想起大学的罗马尼亚教授,结果他果然是在罗马尼亚出生,在法国生活的犹太人。因为有着法国社会的优越感,是无法能理解苏维埃世界的荣誉,愚蠢与悲痛。电影里有很多感觉不consistent的地方,说不上来。可能是因为自己也是出生在一个擅长阶级运动的国度里,无法欣赏法式的幽默。也可能是这样的原因,我对这个电影的期望太大,反正觉得有些失望。
只有社会主义会有因为这种原因而沉沦的人物。只有在社会主义才能理解这样的人物。外来的世界会给予同情与欣赏,却无法接受这样的人生。

Mélanie Laurent去年在参演了Quentin Tarantino的Inglourious Basterds。Quentin看中的女明星,长得都有些神似Uma Thurman=_=

 艺术与文明,永远都是政治家眼中的“人民公敌”!

电影片段: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OPGepdbfpo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BH6H5a3KHQ&feature=related


不管怎么说,因为有Tchaikovsky ,这是今年电影节最好的开始。

 4 ) 不要用政治绑架音乐

看到影片的前半部分,认为这是部精彩的作品,但是剧情越是曲折进展,就越是感到疲累,到结尾处感动已经荡然无存。

如果这是一部反映苏俄艺术工作者生活的历史记录片,它的深度有待挖掘。如果这是一部表现了“生活中处处有音乐”的励志片,那么它被太多不属于作品本身的东西束缚了手脚。这部电影唯一打动我的台词是:“安德烈,你这个自私的人,只活在一个世界里。”就是这样。一场音乐会就是音乐会,不是心理疾病互助小组,更不是寻亲节目。只献给柴可夫斯基。

也许导演极力想要表现在卑微而残酷的生活中对于艺术最高境界不灭的向往,但是这种向往究竟为何?音乐,在这部电影里只是一个线索,一件外套,脱下它,安德烈的痴迷和伊凡的执着有什么区别?他口口声声说的和谐,又究竟体现在哪里呢。

忠贞不渝可以是一种美德也可以是一种疾病。美的不是这种坚持,而是坚持的理由。如果它以无比清晰的轮廓出现在你眼前,一千只手的舞蹈,或者流动中的宫殿,或者一双翅膀,将你围得水泄不通,就要喘不过气来,那么这种坚持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如果这种坚持是为了一个救赎,那么,请不要把用音乐的名义来表现你的悲壮。因为命运扫过所有人,音乐不足以担当起祭奠他们的重任。

最后十二分钟的乐段,完全没有排练就达到完美境界的演出这种不合逻辑的情节实在令人咋舌。当然奇迹发生灵魂相通这种设计在电影里也无可厚非,但是这毕竟是交响乐团而不是独奏,即使是到达巴黎以后只排练一次演出就已经是奇迹。最后的演出竟然是临场发挥,对上帝怎能这般苛求。

而那精心的剪辑虽然十分辛苦,也体现了导演的高超技巧,但是却很大程度地破坏了对音乐本身的体验。安玛丽悲惨身世的剧情和乐团之后的成功虽然在节奏上合拍,但是与音乐表达的情感没有多大关联。不是画面在表现音乐,而是音乐在陪衬画面,而且还是超市背景音乐的那种廉价的陪衬。看完电影,我甚至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选柴小协来演奏,难道只是因为柴可夫斯基是俄国人,而剧情需要一部小提琴协奏曲。

总之,不管大师与艺术家们有没有最终带着翅膀达到至高的和谐境界,我肯定是没有。将音乐淹没的琐碎灰尘在结尾仍然死死纠缠,它化作命运的模样,将那双翅膀拖住了,让它贴在地上。我多么希望它能够至少在演奏的那十几分钟松绑,但是它拒绝了。政治迫害从现实一路追杀到电影里,这次不是用意识形态的粗暴方式,而是通过精心构思的故事,掐住了音乐的脖子。

 5 ) 她说他需要心理治疗一下(严重剧透)

讲了一位指挥家安德烈时隔三十年终于实现夙愿的故事。
因为政治原因,当年他的演出没能到最后,作为音乐家所追求的极致也未能达到。而当年的小提琴手也遭迫害,至死未能重登舞台。三十年后,作为清洁工返回剧院的指挥家却意外地看到到了法国夏洛特剧院的邀请。在时任保罗乐团实力不济的情况下,他决定找齐人手冒名前往。一伙人用看起来非常荒诞的手段毫不意外地成功到达巴黎后,过了混乱的两天,又戏剧性地在演出时全数到场。音乐家找已故小提琴手留下的孤女安娜担任独奏,几经曲折,她也终于成功与指挥家合作她向往已久的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明白自己的身世。共产主义在影片成为了背景炮灰,最终是喜剧结尾。
多半是个励志故事。
可是,当时安娜拒绝出演之时对安德烈讲的一句话:你需要去心理治疗一下。看起来,她没有必要为了帮助治疗这位老艺术家心理疾患而去参与一场不可能成功的演出。
安德烈确实也是病入膏肓,三十年前的事情毁了他音乐人的一生,能把他从泥淖里面救出来的,也只有这唯一一次机会。安娜要不要救他呢?
因为是喜剧所以也没有意外的地方,安娜也是名病人,她执着于她的父母,她的身世。为此,安德烈才有重见天日的机会。才能在法国人或者是全世界人面前证明这位往日的艺术家风采当年。
所以说,证明是一剂很好的解药?心理障碍的家伙多少是想向人求证自己,说明,这个人存在还是有特别之处,上天不应将之丢弃在无人问津之地。这种融入社会希望被承认的渴望被赋予了艺术层次的需求——他是个艺术家,他的追求已经不是个人追求,他的价值只存在他的能力、他的团体之间,事实也是如此——失去了当年的犹太人们,他也失去了他自己。问题是,当他需要所有人的时候,有没有人愿意跟着这样一个病患,来让帮助治愈他呢。他想要的是那个证明,是一个人甚至是少数人无法做到的事情,所以求助是求证之间的必修课。是不是只有病友们才能一起做到,病友因为不同的原因走在一起,各有各的心事。要是有相同的愿望,或者能以相同的手段达到,那能站在一起结成团伙真是件不错的事情。等到比肩同台之时,是不是治愈了在场的所有人?

啊,所以有个成语,叫做同病相怜吧?

 6 ) 那些有关音乐的记忆

       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我最喜欢的协奏曲,没有之一。但是我真的没有想到,竟然有人真的为这部协奏曲拍了一部电影。
         音乐,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成为了人类抒发情感的一种手段,在聆听这些伟大的不朽的音乐时,带给人心灵的巨大震撼,是无可比拟的。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拥有巨大的力量,控制人心的力量,尤其是古典音乐,在这些没有歌词的旋律里,竟能仅仅通过旋律就传达出种种的情感,出自人类之手,却仿佛上帝的声音,给人无限的启发。音乐在任何时代代表的都是一种解放的力量,它可以穿越国界、民族、语言,让人们敢于反抗压迫,借由艺术的力量寻求梦想。但正因为此,音乐往往成为了被打压的对象,而音乐家,作为传播音乐的媒介,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在一些特定的国家里,遭到了迫害。但是,世界的规律是无法抗衡与逆转的,能够震撼人类心灵的美好的食物,是永远无法被毁灭的,也许作为一个物种,人类可能会毁灭,但是音乐也许并不会随着人类的消失而消失。
         记得看过一部叫做《窃听风暴》的电影,影片中的那位特工先生,被窃听器中传来的音乐声与诗歌吸引了,从而拯救了艺术家,可见音乐的力量。如此的例子举不胜举,无论是在电影中,还是现实生活中,音乐永远不仅仅是生活的调剂,它成为了许多人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成为了疗伤的灵药,成为了抗争的武器。我想,柴可夫斯基,甚至是所有的音乐大师们都没有想到,他们的音乐可以超越时间,成为人类历史中不可磨灭的珍贵财富。有时候,当我聆听这些音乐,忍不住热泪盈眶的时候,往往会好奇,在这些音乐大师的灵魂中,究竟存在着怎样百转千回的世界,这些旋律,怎样能如此凭空产生,并无时无刻的震颤的我们的心灵。
        在影片中,在这部伟大协奏曲的背后,有一个凄婉的故事。这是一个民族的悲伤,是一个国家的悲伤,也是那段历史的悲伤。被庞大无情的国家机器打压,想象在座无虚席的剧场里,突然闯入的不速之客折断指挥家手中的指挥棒,音乐戛然而止,这不速之客,不仅折断了指挥棒,终止了音乐,也折断了所有人灵魂的翅膀。而三十年后,当年的青年已垂垂老矣。为了重温昨日的旧梦,当年的那群少年重又踏上寻梦的道路。从一场闹剧,四处拼凑的民间艺术家,杂乱无章的安排,通过忽悠得来的演奏机会,这场梦,真的只是一场梦吗?这场音乐会,真的能够成功吗?直到音乐声响起,迟到的演奏家,嘈杂的音乐声,一片哗然的观众,仍然让我们觉得,啊,原来这真的是一场闹剧。然而协奏曲的奇妙或许就在于此,除却乐团的绝对领导者指挥,还有首席小提琴带领着所有的演奏者,不由自主的走进这段音乐的梦境中。从长达三十年的梦里重新醒来,把自己的身体,心灵,还有整个灵魂,都交给音乐,沉入到这旋律中去,不止作为演奏者,也作为一名听众,作为一名观众,作为一名历史的经历者与回顾者,沉浸到音乐中,我始终遗憾,自己无法成为一名演奏家。记得有一位朋友在与我一起听音乐会的时候,对我讲:“作为一名观众,是永远也无法真正体会在舞台上的那种感觉的。”想象在音乐结束的那一瞬间,压抑在心中的情感,对于艺术的追求,沉淀在长久岁月中的不甘以及耻辱,一下子,全部被释放出来,这巨大的力量,让人动容。全场观众起立鼓掌,他们向台上抛上玫瑰花。这或许就是音乐的魅力所在,音乐从来都不是演奏技巧的堆砌,在这些被写在纸上的音符里,饱含着情感,如果没有情感,音乐只会是干巴巴的几个和弦,永远无法称之为音乐。
        关于柴可夫斯基,我想已经不必赘述太多了,伟大的音乐巨匠,不世出的天才,同时他的这部协奏曲在刚刚诞生时,屡屡被拒绝,所以,一位艺术家最大的悲哀就是他超越了时代。而超越时代往往意味着巨大的孤独,不仅不被接受,甚至等待他的是毁谤。世人把注意力从音乐中抽离出来,开始''关心“艺术家的生活,世人竭尽所能去挖掘,音乐被远远地抛弃在一旁,任何伟大的篇章也无法与一条八卦花边新闻相媲美。人们更加关心的是柴可夫斯基的情史,他是一个同性恋,他爱上了自己的外甥,而不去欣赏他的音乐。这是音乐家的悲哀,也是音乐的悲哀,更是世界的悲哀!在这部不朽的作品中,我们听到了如泣如诉,也听到了无比的激昂,音乐家可能正是借由旋律,抒发着在长久的悲伤压抑情绪中,在无数个不眠之夜之后,所得以抒发的剧烈的情感。这或许正是我喜欢这部作品的原因之一,在经历漫长的道路之后,由绝望的边缘重生,又面向希望;这或许正是我眼含热泪的原因,说是自虐心里也罢,在漫长的蛰伏期里,百折不挠,誓死捍卫自己的梦想,当最后成功的那一刻,或许才是最为吸引人的,才是最为释放的,最令人欣慰的。或许音乐的力量,也正因为这些坎坷,这些压迫而更显得无比强大,无比崇高。
         影片随着乐声的结束而结束,让我们将目光穿透历史,要看那个留着胡子的音乐家,要看那个身在遥远俄国的伟大音乐家。让我们凝视他,看到他所有的灵感,所有的才华,也看到他所背负的巨大的情感的重担,看到他内心中的梦魇,看到那些挣扎。看到他坎坷的一生,寂寞的死去,同时再让我们回到现实中,再一次细细地聆听他的音乐,或许,就会在这音乐中听到些许的不同,听到我们从未听到的旋律与情感。音乐,最为无比美好的存在,却往往并不诞生于美好之中。除却柴可夫斯基,让我们在内心中默念那些音乐大师的名字,在那些传媒无比落后的时代里,他们孜孜不倦的创作着,挥洒着自己的灵感。同时也让我们向那些不仅为追逐名利的演奏家们致敬,是他们让那些音符有了生命,是他们让音乐充满了生命。同时,或许我们也应该感谢科技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这些,才让音乐不只是宫廷人的玩物,音乐被释放出来,在广大的人类世界中生存下来,成为你我mp3里,电脑中所留存的永远的美好记忆。
        但同时,在闭上眼睛聆听音乐时,也不要忘记,现场聆听一场音乐会,会远远超过通过媒介聆听音乐,那种力量与情感,通过光线,声音,气氛,动作传递到我们的身体中,浸入到我们的心中。最后,让我们抛弃这无聊甚至有些多余的感想与评论,重回音乐中,因为能够诠释音乐真正力量的,只有音乐本身。灯光渐暗,人声渐渐沉寂,音乐声起,世界在眼前铺陈开来。

 短评

So scared.你根本不知道事情的走向,直到最后一刻,都在为这场音乐会能否顺利进行而感到揪心,也会安德烈和安娜的关系和身份疑惑,就是如此设置情节,影片最后的一场戏才能让人不计前面情节的不瘟不火。

4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剧情的小硬伤显得无关紧要 它的荒诞讽刺近似库斯图里卡和《无声婚礼》 它的欢畅让人如同重温《大烟枪》 它的温情则有更多美好的回忆 这些足够让它成为一部杰出的电影。但是 最要命的 它能把种种优点在高潮集结起来 给观众送出了最致命的一枚催泪弹

7分钟前
  • 周鱼
  • 力荐

这部电影居然没有被拉黑,让我深感意外。我们产生共鸣,是因为我们同样面对着一堵高墙;我们热泪盈眶,是因为我们同样能感到音乐的力量。

9分钟前
  • 锅蒸之鱼
  • 推荐

看这片子,你看前面其实很平常的故事而已,真的很普通,从辉煌跌落低谷,各自过着各自窘迫的人生,再到最后重新聚首一起辉煌,这样的故事不能说出奇,《少林足球》差不多也这桥段,但是最后的那场交响会真的是太太太精彩了,通过这推动整个故事走向高潮,关于梦想,关于记忆,关于坚持叫人着实泪流感动

14分钟前
  • 禾希食反
  • 力荐

30年前的激情狂热 30年中的漫不经心 30年后的依然执着 那曲柴可夫斯基奏出了多年的沉寂的那份执着的狂热和爱一起激发 真的是感人万分呐!~~梅兰妮太美了~~!

19分钟前
  • luluya
  • 力荐

从一开始你就知道结局会很震撼会很感动,你准备着,经过了各种各样的cliche,结局最终到了,于是你也被感动了。

20分钟前
  • 劳永逸
  • 推荐

如果没有最后十五分钟,可能连三星也到不了,不仅仅是音乐,结局的设置也加分不少,可惜整部片下来还是雕琢与混乱之处较多,唯一一个大笑点是“买下梅西,让他拼命进攻”......最后实在有必要吐槽一下这个蛋疼的俄语硬生生给弄成法语的配音:不配音会怀孕吗???

24分钟前
  • RIC
  • 推荐

唯有音乐能释放他们灵魂中的热情。导演像是电影的指挥家,在混乱中寻找和谐,把欢笑、泪水、辛酸、快乐都串成一曲令人愉悦的协奏曲。让人能体会那种对于梦想不懈的追求,那些最纯洁动人的东西。

27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力荐

又一部让我哭得不堪的喜剧片(上一次是《1966》)。在历史这条肮脏的洪流中,我们作为个体注定卑微,好在还有老柴。

31分钟前
  • 霍不乱
  • 推荐

政治永远也泯灭不了人性。如同那场精彩绝伦的演奏会一般,电影的开场太过凌乱松散,直至最后的十五分钟才真正进入状态,也因为这段高潮把影片整体拉高了一个档次。★★★☆

34分钟前
  • Q。
  • 推荐

是中国共产党有问题还是共产党有问题?diesel是服装提供之一。

35分钟前
  • 浴巾小狼
  • 推荐

太感动了,这片在前三分之二的时间里更多像是苦中作乐的喜剧片,但当音乐到来的时候,已经足以秒杀一切了,哥不懂古典音乐,但的确被最后长达十多分钟的演奏震撼得泪流满面

39分钟前
  • 派翠克
  • 力荐

莫斯科的交响版少林足球。但是我无法解释为何我会看到无法自抑的泪流满面

40分钟前
  • 生菇
  • 力荐

很欢乐,很感人,很励志。30年前的指挥大师、新生美女小提琴家、忠诚的共产主义者、精明的犹太商贩,热爱音乐的天然气大亨、以及救护车司机假证制作者等等大小人物,为了一个目的—— 一场音乐会走到一起来了。虽然电影中部有些乏善可陈,人物情感转变有些突兀,但看到最后的场景还是会忍不住热泪盈眶

45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破例推荐一部五星影片。不仅是为那两小时的酝酿、最后15分钟的喷发,不仅是为那执著的热恋、30年的等候,也不仅是为那来自灵魂来自血管的梦想,哪怕只是和那影片的高潮、情节的高潮、音乐的高潮一起飞向最后的和弦!“柴可夫斯基在你心里,在你的血管里流动。敬伟大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

46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力荐

野路子交响乐团太酷了,走路去机场,在机场现场办假证,然后到了巴黎又一窝蜂的消失不见,我竟然觉得有点肉啃肉!

50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最后的音乐会情节太精彩了,音乐的高潮,情节的高潮以及情绪的高潮。借音乐达到一种心理的交汇。那群被时代阻住梦想的老人,在30年后重新寻找梦想。虽然很多励志片最常用的桥段,不过这样的故事永远不会过时。只要你也还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就一定会被感动。讽刺与幽默,十足催泪弹。

5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极权时代的人性之光,人的一生不能被共产党迫害两次!

55分钟前
  • 韧勉
  • 力荐

Everything preceding THE CONCERT ITSELF is cheesy and asunder, but damn those last 30 mins, what a pull-no-punches rollercoaster ride!

58分钟前
  • Ck
  • 推荐

故事很cliche,这三颗星我全部给老柴的小协。

59分钟前
  • 衣莎贝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