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内容有关的评论:
树象征着生活,木头象征着人际关系,雨象征着情感波动,马象征着自由和愉快
理解了这些象征后就能发现整部电影《外出偷马》是在讲如何与过去和解,追求自由和快乐的故事。贯穿全片的树倒、伐木、运木,是主人公和不同人在不同时段的关系反映,木头刚下水时还算有序,主人公和父亲的冲突尚未显现;一路上主人公与父亲的矛盾逐渐激化,木头纠缠一团无法顺流而下。如果说找回自己是这个故事的正题,那么被别人偷走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则是这个故事的反题。约恩“偷”走了拉斯的农场,(在主人公看来)拉斯“偷”走了自己的父亲,在拉斯的父亲看来主人公的父亲则"偷"走了拉斯的母亲。就像《大卫·科波菲尔》的前几页所说的:”我是否无法成为我自己人生中的英雄?”
这部电影将象征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因此包含的要素也相当得多。
看到最后才知道全片的立意是治愈的。几十年前的那个少年把河里用来解开纠缠的木头的绳子留下的伤痕紧紧握在拳头里,而今主人公的女儿以离开默许了主人公一个人在挪威与过往和解,“痛在什么时候,我可以自己决定。“是啊,也许痛是难以放下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做自己的主人,决定自己的人生,并且应该这样做。
与内容关系不大的评论:
台词这么少的电影其实看得不多,但是整部片子看下来,发现好的片子不需要太多台词也可以很好。到处都是的象征手法,高超的镜头语言,点到就收的音乐效果,如画般漂亮的北欧风景。“你可以思考”,“然后放下”。语言显得苍白,甚至很多余。
但也因此这部电影也许会有一些门槛,需要一些耐心去欣赏,去读懂。
有生之年要去北欧一趟。
2019年,曾三次获得柏林金熊奖最佳影片提名的挪威电影导演汉斯·皮特·莫朗(Hans Petter Moland) 改编了著名作家 帕特森(Per Petterson) 的代表作《外出偷马》,并获得了第六十九届杰出艺术贡献银熊奖。而笔者看完此片,并不能说电影本身的失误,更多的是意识到未有与小说同样感受的怅然若失感。简单来说是近来文学改编的“文艺电影”的“通病”——与小说给人的感觉相去甚远,而这种“感觉”究其缘由则与受众的“共情”程度有关。
作为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更多表现的是人物的行为,文学作品中则更多地表现为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这个微小的区别衍生出电影观众与小说读者逻辑上的不同。电影观众更多地是通过人物的行为来判断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达到“共情”状态,而小说的读者更多的是通过人物的心理描写在大脑中构建出适合人物这种心理的场景,即从“共情”状态衍生出心中的情境。可以说小说读者的“共情”先于电影观众,随着故事的展开,必然“共情”的程度上也深于电影观众。
诚如作者所言“于是,我们只看到人物在行动,看到人物最直接的愤怒,悲伤,失落——一切情绪都清晰到了一种近乎单调的程度,我们看不到文字对这些激烈情绪的接纳和发酵。”电影的语言只呈现了人物单层的情感,而不能完整地模拟人物内心的“情感立方体”,“闪回是电影介入回忆最便利的方式,一如这部电影重复所做的那样。它足够凌厉和直接,却也因此剪切掉文学描述中最暧昧的心理意识,只剩下冷淡的人物信息”,即便使用了例如“闪回”、“蒙太奇”、“长镜”等镜头手法,仍不能触及人物内心那种朦胧与暧昧的状态,透过这种朦胧与暧昧的滤镜,我们得以模糊一些现实中令人无法接受的现实——例如电影中朋友的误杀、父亲的出轨行为,让我们能感知到人的韧性以及柔软性,在那波澜不惊细水长流的叙事下,隐藏的是惊涛骇浪的二战发展以及男孩“失去”的半生。但这种模糊放在电影中反而会成为误导观众事实的绊脚石,所以很多文学改编电影被人打上“主题不明,暧昧不清”的标签。
另外,电影对其他作品的改编本身就是一种对文本的解构,从解构出来的零部件进行再整合,从而梳理出“起承转合”这样的“情节”,将高潮和电影的主题内涵放在影片最后是一贯的处理方法,也是引导观众产生“共情”最有效的手段。而文学作品中从一开始就将“五十年的厚重感与往昔的情谊”这样的主题与内涵均匀地铺散在字里行间,读者从一开始就处于“共情”的氛围之中欣赏整部作品,得到的精神食粮自然是比电影观众更上一乘。
但是并不是说文学与电影、原生的作品与解构后的文本就一定是二元对立的状态,那些无法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的大型场景其实可以用具现化的虚拟场景进行表现,例如一些恐怖电影中将不存在的受害人心理活动场景化。
如果是随着剧情推进进行的零碎化的人物心理活动,可以直接以添加文字辅以转场的方式配合出演,例如新房昭之对于西尾维新的《化物语》改编,把小说中的氛围通过超现实主义的虚拟场景加上文字闪回的方式,精准捕捉人物的心理状态,从而把一段看似无聊的小说对白原汁原味地呈现。电影开始时即是冷色的挪威森林之景。主人翁Trond作为一位独居老人站在木屋前,皱纹疲惫,大雪纷飞。他往前走,撒尿,并且看向一旁的枯枝败叶,画面突然切到极暖的夏天,同样的景别和构图,换成了绿色的嫩叶,然后又迅速回到冬天。老人接着回屋,换衣,洗漱,上床睡觉,然后被邻居半夜找狗的声音吵醒。接着是两人在雪中对话,并且这场对话带出了老人关于五十年前那个夏天重要的人际脉络。小说中十几页的描写电影两分钟就演绎完成了,如果将主人翁置身于一个虽是冬天但处处充满五十年前夏天回忆物件的虚拟场景,并辅以文字闪回进行解释说明的方式,可能更加精准地剖析角色的心理状态,而不是浪费两分钟忠于原著表现一下老人的流水账日常生活。
另一种方式则是在场景中关键物件的表现上下功夫,比如造梦大师今敏就非常灵活地运用玻璃制品或镜子直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因为这一类物品可以映射人物的身像,但镜中的人物又非真正现实中的本人,只是展现了另外一个层次的本人,作为心理活动的暗喻精准且微妙。再如《千年女优》中“门”作为隔离两个不相关空间的隔离板,也可以看做是连接两个不同空间的连接器,化作实际的镜头则是主人公推开门进入回忆,关上门则回到现实。门的作用放在《外出偷马》中可以运用为独居老人打开小木屋是现实的冬天,再次打开邻居的门攀谈则回到五十年前那个回忆的夏天。
如上所言,现实题材的电影处理模糊与暧昧的心理活动总是导演与影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尤其是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尤为重要,甚至可以称作是作品文学性的体现。“文艺电影”的标签总是一些文学改编电影挥之不去的阴影,也许现实电影没有必要完全遵照动画电影那样拍摄非现实场景与夸张的人物造型,但是从文学改编电影中,观众“共情”电影人物心理活动的角度出发,多一些心理活动展示的转场与镜头,不但不伤害电影的真实性,反而比电影本身的演绎更简单、更立体地表现出这份“五十年的孤独感与再也无法重来的少年情谊”。
电影讲述一个耄耋老人从奥斯陆退休回到自己少年时期待过的小村庄。在这个村庄遇到了自己儿时的玩伴,这次相遇,一下勾起了少年往日的记忆。那是一段他和父亲一起在山林生活的日子,又开心有烦恼。开心时会和小伙伴一起外出去偷马,会和父亲一起脱光在雨里洗澡,会和邻里一起从事园林工作。那段日子除了开心,烦恼也很多,比如最好的朋友家发生的意外而失去友情;比如自己情窦初开喜欢的人是自己父亲的情人而失去爱情;比如父亲不告而别失去亲情。这些快乐与悲伤并存的记忆,一直是少年放不下的结,而耄耋之时的回忆,算是把他的结打开了,正如片尾耄耋之年的少年自己说的那样“我们为自己下决定,决定何时痛苦”
很好的一部电影,但可能因为没有那种切身体会,所以并不能被电影传递的感情感染,只能接受到电影表面的东西。先说说电影整体的画风,电影所呈现的画面是非常原始的生态美。不管是自然美丽的山林,还是潺潺流水,还是电影中对人们在山林中的日常林业工作的描写。都非常朴实,同时也显得一片静谧。电影中有好多桥段很喜欢,比如小特龙和好友乔恩去偷马那段,比如邻里帮忙来砍伐树木那段,比如小特龙下水去把被阻挡下放的木材那段,这些喜欢的桥段都是因为真实和质朴——《外出偷马》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看世界电影”,欢迎朋友们关注
人到年老时会如何回顾自身年轻的岁月,而那些过往时光又对现在自己产生什么影响?我想这都是必须亲身体会才能真正去思考,并从中得到启发的课题。作品多半围绕在孤独人心,或者对过往时光怀念与遗憾的挪威作家佩尔派特森,这次深刻剖析人们内心痛苦的根源,透过对过往的回忆来跟过去的自己和解,讲述一个曾深受困扰的人们不再自怨自艾,重新找回长久以来失落自我的故事。
我极少在电影里看到如此一种与世隔绝又深入尘世的结合。
开头就是北欧山与水的长镜头,配以节奏明快又适当留白的配乐,辽远的无穷与紧凑的细节,立即让人有了无限遐想,极具张力。若是按二流三流配乐家,怕不是又得配上那些冗长的旋律,以显山势起伏,森林深邃,河水延展。这就是所谓,用力过度吧,我想。
说与世隔绝,除去最后两分钟,最具人类群落社会化的镜头就只有山麓下被皑皑白雪盖得严严实实的小村庄。人类最引以为傲的社会秩序,人文伦理,仿佛也都被自然本身踩在脚下,不留情面,动弹不得。
说深入尘世,影片极力突出了人的各种感官感受与最纯粹的原始欲望。Tront斜躺在船上用手轻抚水面,闭眼走在森林里听远处的鸟叫、回忆起父亲早晨磨刀霍霍的声音,去闻各种植物,和父亲争抢着在下大雨之时裸身到院子洗澡,还有Joh爸爸被木头砸断腿因为痛苦而有的声嘶力竭,而着痛苦同时来自肉体,更来自妻子与Tront爸爸的情愫暗生......
这电影好看就在于,它不动声色地和盘托出了生活与生命的残酷与真实。将平日里人们在都市里迫于生计的伪装,流转于亲友之间的迫不得已蹂躏撕碎,带来一种浪漫主义的臆想与现实主义的痛苦,然后策马扬鞭而去,留下囿于生活的我们,驻守在黄沙之中。对白不多,但每一次转场都能让人细细琢磨。
“痛苦是自己定义的,你觉得不疼就不疼。”Tront的父亲两次提到这句话,一是借以宽慰儿子要学会懂得运用人的主观能动性(我在写什么)来应对父亲将来的离开,二也是宽慰自己用以对抛弃家庭责任所承受的道德自我谴责的解脱。痛苦可以自己定义,那快乐是不是也能?当感受开始偏离社会的尺度,就像是将蓝色认成黄色,将A读成B,那么我们的根基会在哪里。
“我们是否会成为我们故事里的英雄,还是别人会成为主角,时间会告诉我们。”相对于其他角色,主角Tront很少有个性化的表现,他就像一块镜子,反射着其他每一个人的生活。潜入水里搬开阻碍的木头,都可以被看作是为了父亲所做的特意的邀功与证明。而着反射点本身,到底具有什么意义呢?
这样的故事,应该只能发生在像北欧这样被自然严实统治着的地方,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与轻,顽强与脆弱,永恒与须臾,一切都可以在瞬间得以转换。
影评留了很多问号,是因为我不敢下结论。如果我下了,他们便会在我脑子里演变再演变,直至根深蒂固,然后不可逆地改变我的生活,我害怕了。
时间停留在1999年,在挪威深山老林寡居多年的主角已暮年,偶遇邻居为儿时创伤的伙伴。
然后将时间切换到儿时,1948年,与父亲一起在深山乡村度过的一个假期。
然后时间不断地在1948的夏天童年和1999的冬天现实中切换。
他的一生,从童年起就不段地失去,失友、失情、失父、失乡、失妻、失女......有生死的失,也有离去的失;
父亲在少年少时决然离去去,留下一丁点钱,由母亲给他换得一身西装,他霎那成年。
每一次失都不能他决定,然而每一次失却给他留下无比的痛,堆积的痛,从未愈过。
他装着童年的痛而一生皆痛。
他也象他的父亲离开他一样,离开了他的女儿。 暮年时再一次审视生命的过往。
生命如断木汇入洪流,如骏马脱缰飞驰,我们何能明白和控制人生的方向?
我们不一定能在自己的一生中扮演主角,但我们可以决定我们自己痛与不痛。
于是,我释然了。
镜头太美了,北欧的山川森林田园景色极致的美。
由文字小说改编为影视作品的极致之作。 音效太美了—— 佩尔·帕特森的小说的特点是描写声音一大自然的声音和人的内心的声音。而电影竟然达到了。
Out Stealing Times
感官调动的介入构建了主人公童年创伤的回忆,旁白的隔离感与其他人的旁观是主角的逃避与开脱。在矛盾与挣扎中,男孩终于完成了这场跨越五十年的成人礼。
沉默一路而不被告知的死亡,彼此故事中缺失的身影;欲望之舟,朋友之母,二战往事父辈情,滚木漂流换新衣;偷马非偷,骑骑而已,离开的总会再次归来;提心吊胆狄更斯,也许自己人生中的主角并非自己;在耄耋之年的孤独冬天,与那结束少年的最后一个夏天和解,忧伤而诗意
看完跟梵一老师对了一下,发现我们都有几近昏睡过去没看清的情节,没办法这片拍得可真无聊啊。一个大雪山里独居等死的老头,和他青春期与父亲在伐木场的一段回忆。展现了性懵懂、弑父情结、动乱年代背景与世外桃源对比、疏远的亲情关系,但都浮于表面,没作深入挖掘。当然最大问题还是,拍得太催眠了。
11.30 欧盟影展。看完发现“疼痛”进入了自己的思考范畴,闪回的方式讲述了一生。那个夏天灌顶一般,留下的印记,竟铸出一生的形状。中间的一切,都留白略过,仿佛不必存在。逃无可逃的惊诧,女儿找到了他。他终于被允许似的,重新开始。疼痛变成选择,又掉进父亲的话语里。
确实是一个讲述很平稳的故事,而且时间线被打得很碎,所以不难想象为什么柏林的时候那么多人睡着。但实际上水准非常高!!尤其是在摄影和蒙太奇的剪接上,童年时光的部分鲜艳而活泼。老年时期清冷而萧索。人物关系也有点复杂,所以整个故事需要观众在脑海中耐心拼接,但这种非常意识流的人生碎片回忆,况且又是用这么令人心旷神怡的《生命之树》式风格的画面来讲述的回忆,是多么令人心动啊。
一个意外,一段孽缘,离去的父,得不到的母。在挪威的冰土,自我放逐,谁料命运仍逼迫你回顾。追忆往事,万般情绪涌上心头,无处安放,更添孤独。你是讲故事的人,也是故事里的人,“疼还是不疼,你自己可以决定。”
那些说本片无聊和看片途中睡着的华语媒体记者们,求你们滚出柏林电影节。主竞赛目前最打动我的一部影片,除了二战那段想忽略之外,父子感情线讲述得太细腻了。回头再评。
用声音雕琢的电影,好几处声音处理,都有暮鼓晨钟之感。流水落叶伐木下雨吞咽呼吸,都有微观大义,一窥苍穹之妙。这是首男孩成长的诗,若伐木漂流,也会搁浅,也会迷失,也会一团乱麻,可终究会抵达终点。
PURE CINEMA. 影像的多义、暧昧和幽深全有了,打通时空的甬道,搅动灵魂的深潭,童年创伤像幽灵般倾泻而出、如影随形。跳跃,闪回,自由但不轻盈,衰老的气息也漫入记忆。不安的情绪四溢,呼吸的频率急促,水没过女人的大腿,也打湿男孩的内裤,但冲不走堆积如山的木材,直至年老色衰才勉强顺流而下。本是外出偷马,却一再丧失童真——太早面对死亡和欲望,世界的真相捅破少年柔软的躯壳。于是从未见过这样清冷的夏日,凌冽有如几十年后挪威的寒冬。他又在自己和后代间建筑高墙,风雪凶猛倒灌,怎么也掩不住被枪和肉轰出的破裂深洞。
我也可以退休了。
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移居鹤岗,回忆青春,外出偷马,伐木丁丁,少年荨麻,老年枯木,生命之树,逆流而上,春水滩头,万木羁绊,一旦释怀,顺流而去。拍的一般,是《父与子》,拍成神作,是《母与子》,拍成这样,睡意昏沉
抹去电影 出张专辑吧
今年柏林的最佳艺术贡献银熊,又是一部评价两极的片子,但是非常合我的意。在人生暮年回忆青少时光,在噩梦轮回中淘洗岁月沉浮,青春伤痛的模板,却在升格摄影和温吞配乐间流淌出静谧的诗意。林间薄雾,风吹过麦浪,少年从急驰的奔马上跌落,父亲的声影消失在另一个国度;湍涌小溪,木锯应声倒,女人划浆的喘息声倾泻进少年的梦里,一伸手,仿佛触到清凉的流水。影片中数段令人印象深刻的快切和声画对位,在制造悬疑氛围的过程中,没有刻意去补足叙事上的松散,但我不认为这是一种自我放弃的垮塌和故作姿态的显摆。只是顺应了人年老时的记忆,变得面目模糊,人脸交错,但你依然记得那些琐碎而闪光的往昔。一声枪响改变了所有人,但高山依旧在,丛林照葱茏,伐木声不停歇,驯马人已走远,掏过的鸟窝依旧破碎,我回到故土,与离散多年的女儿相见。
怎么回事儿?!瑞典、挪威人们的身材比例实在太过优越了。不算头颈,肩部到腰部的长度如果算是1的话,那么腰部以下基本上是2.5起,甚至有可能到三。无论男女,加上硬朗的脸部线条和那湖水一样的深邃蓝眼睛,真是让人直流口水啊!本片也不是简单的儿女情长,那是革命中结下的刻骨铭心般的爱情,能不抛弃一切,走到一起吗!
目前為止,柏林電影節看到的最有感覺的電影作品,一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青春期記憶和行將就木的老年階段時的自我輓歌。
叛逆期和青春期的重叠不只是生理的唤醒,也是精神走出襁褓的肇始。“弑父杀母”是每一个人必经的荆棘,否则会陷落到双亲回环的人生中去。不信?女生过了24,男生过了28你再看看,很多人会越来越像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模样……甚至是悲剧。
#69th Berlinale# 主竞赛。据说导演外号“柏林钉子户”哈哈哈哈。畅销小说改编,故事底子不错,不过改编有点呵呵,主导旁白从头到尾完全模仿小说的叙事语体(估计很多都是原句吧),跑去读了一遍故事情节发现导演竟然全拍进去了!在回忆和现实之间用絮絮叨叨的旁白架构了一个不断在1948年和1999年跳来跳去的故事,没看过原著而面对海量信息就会看得比较懵……音乐很不错,捞个奖都有可能……
#挪威电影周#我知道不喜欢的人肯定觉得两个多小时很漫长,但我真的太喜欢了!金色的鲜活的少年时代和其中隐藏的阴云,和苍白的寒冷的老年时期相互穿插,像诗一样。结尾虽然有升华,但是很克制,好喜欢啊!
多重时间线的交错,串起了老人在晚年关于二战岁月温馨又酸涩的回忆:试图逃脱德军手中的努力,严格的货币管制,颠沛流离的岁月,以及那个父子永远难忘的夏天。但这种感受是无法从文字之外再度精准表达的,所以有些部分难免造成困惑,能更加精简一些就好了。片中最出彩的是镜头下扑面而来,芳香氤氲的自然气息,齐力冲缓了不少观影时的疲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