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看了一个小时,中间跳过,然后看了最后半个小时。一共也就跳过了半小时吧。
看得时候觉得聒噪,后面就是无聊。也可能是因为觉得被导演/编剧操纵得厉害觉得烦躁吧。感觉整部演员就是先用一堆东西pua你,让你觉得哦哦哦,是是是,嗯嗯嗯。为了给最后一幕塑造一个理所当然,一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我真的不想配合你演出!不是讨厌不直给,是讨厌被钓鱼!
开始,男主借钱去赌球,其实这里还好,中间还一直给了比分,铺垫了差不多会是赢钱的状况。要是没给中间的比分,就非要营造一种,啊估计男主要输了的紧张感。然后,嘿,偏偏赢了,嘻嘻。结果,赢了也没用,因为赌局被追债人给取消了。惊不惊喜,意不意外。这里就产生了一个疑问,这个庄家到底是个什么来头,他怎么这么牛,这么牛还要去巨热的后厨吼厨子没加胡萝卜还是啥!要么就是债主和庄家本就有人情往来,所以庄家一被小弟问就透了底;要么就是庄家不想付那么多,所以债主一问他就一个顺水推舟。这么牛的庄家,男主你做生意这么多年,为什么赌球到现在才被坑???真的只有十万么?虽然也很多钱了,还是"只有“。总之okk很好的剧情反转,中间顺便交代了男主的各种,这没问题,可以接受。
然后,我本来以为是已经离婚分居了所以找了女朋友,搞半天是正经养小三,还是店员(不知道是先小三后店员还是咋)。这个无所谓。知道自己赢钱了,买了礼物去找小三,躲在柜子里。导演你说,你是不是想骗我让我以为会是安排小三背叛的环节。反正我很配合的觉得小三估计要透露出已经给男主戴绿帽了。嘿,偏偏没有,嘻嘻。小三可诚实了,男主衣柜里验证了小三的忠诚。结果,被发现跟著名歌手要搞在一起了。男主迅雷不及掩耳不听解释就自己戴上了绿帽。但是小三不仅哭哭啼啼很伤心,最后居然发现有真心。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吧!
就,看完这些,有个感觉。咱说生活的确是一团混乱,的确很多事情和你预期不一致。你这混乱是混乱,太过精心编排了好么。而且我个人感觉被钓鱼的感觉很强烈。我觉得之所以,一直不停说话,fword不断就是为了掩盖这一点。如果没有一直blabla,把水搅浑,剧情太过明显的在玩弄我。当然这种意料之外a24沿用至今,只不过之后的妈的宇宙至少添加了挺多真诚。
还有类似,男主费劲心力搞了个石头,我理所当然觉得,应该是好石头,毕竟是做这一行的,是吧。然后,又是惊喜,也没那么值钱呢,嘿嘿。所以片头那一堆埃塞俄比亚其实是男主视角看的一个广告,用来忽悠男主,忽悠观众的。但是知道石头不那么值钱已经毫不意外了,只会哦哦哦了。我已经被训练过了,呵呵。快点完球吧!ok,把债主关在门中间看球赛,结果还是男主赌赢了,太棒棒,然后男主和债主都被已经忍了全场,一出场就表现得很暴力的小弟给直接突突了呢。嗯嗯嗯,好好好,终于结束了。我配合不动了,只能哦哦哦。好精彩,好棒棒!男主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看完了只剩下一个疑问,男主是靠什么样的牛x运气走到现在的,不仅有家店还有个三娃美满家庭加漂亮小三。难道是,因为,犹太人社区?呵呵,算了,随便吧,无所谓,爱咋咋地,就是说。羡慕男主全程活力十足元气满满的样子,男人至死是少年,呵呵呵呵呵。
看这部影评的契机,是因为最近又在追韩国演员李栋旭了。他疫情期间的可视广播推荐了这部,并且表示不知道为啥被academy无视。可能他文化背景有差异吧,觉得这片还挺”清新脱俗“的。还说KG演技好...恕我直言,KG没在演,不需要演技......以及运动也是表演的艺术。文体不分家。我觉得真正吸引李栋旭的是男主全程话痨,全程精力十足,毕竟他自己也是话痨。除了脸和身材在线,最精神的就是嘴了。对不起了大哥...搞不清楚我是粉还是黑了......看在帅哥推荐面子上打四星嘻嘻嘻。
原载「虹膜」
——————————
今年的奥斯卡创造历史把最佳影片颁给《寄生虫》,可以说是近几年来最让人满意的一届了。但奖无完美,它还是难以避免地有一些疏漏,这也是「大年」的一个证明。比如克里斯蒂安·贝尔都没有影帝提名,露皮塔·尼永奥本来应该是蕾妮·齐薇格的最大竞争对手,同样也没能入围。
但比起这些来,今年奥斯卡的一个最大错误,是居然忽略了萨弗迪兄弟的《原钻》,一项提名都没有给。连同影片一起被忽略的还有亚当·桑德勒堪称演艺生涯中的最好表演。
有意思的是,《原钻》的执行制片正是今年10提0中的斯科塞斯,导演萨弗迪兄弟也一度被人们称作是斯科塞斯接班人,两相对照下的落空的确有种唏嘘感。
《原钻》在烂番茄有94%的新鲜度,拿过纽约影评人协会的最佳导演奖,之前一直呼声很高。亚当·桑德勒还借《原钻》提名了金酸莓的最佳赎莓奖,一种烂片王翻身的反向证明。
导演本·萨弗迪和约书亚·萨弗迪这对兄弟搭档算是从导演双周成长起来的戛纳嫡系,《好时光》更是一举打入戛纳主竞赛单元。
在纽约长大的两人在自己的数部作品中都把纽约当做叙事土壤,显著而易于识别的纷乱影像风格、和画面同样标志性的电子音乐品味、持续而焦灼的现代都市背景让萨弗迪兄弟已然建立起了一种纽约城市美学风格。
而在这次的《原钻》里,他们更是把个人家庭的经历植入到了这个故事中。
表面上看,《原钻》是一个走投无路的赌徒故事,萨弗迪兄弟也在访谈中提过1974年那部《加州分裂》对他们创作的影响,但这个来自曾经在纽约「钻石区」工作的父亲口中的故事,其实更大程度上是一个隐藏在赌徒冒险背后的「种族政治」故事。
这就必须要说到萨弗迪兄弟的身份了,他们的父母都有犹太人血统,父亲曾经在钻石区贩卖珠宝。所谓「钻石区」,是纽约位于第五大道和第六大道之间的一块飞地,那里聚集了大量的珠宝商贩,据称每天的珠宝交易额高达4亿美元,90%进入美国流通的珠宝都要经过这里,而我们的主人公霍华德就是这里的一位生意人。
《原钻》的故事就聚焦在霍华德的疯狂生活里,嗜赌成性的霍华德欠下了阿诺的赌债,他从埃塞俄比亚犹太人矿工那里搞来了一块未经切割的蛋白石原石,以期将它们高价拍卖掉还账。没想到球星凯文·加内特看上了这块石头,决定租走它们,带去比赛以给自己好运。当这块原石被拿走以后,霍华德的生活便开始逐渐滑入深渊。
能在钻石区混口饭吃的人都不是什么好角色,霍华德基本就是过着刀口舔血的生活,即便欠下一屁股债也还是能带着价值几万美元的手表,只不过那些严格意义上都不是他的资产,客人典当居多。
这不仅是种钻石区的生态,也来自萨弗迪兄弟的童年经历,小时候的他们就曾经从父亲手里拿到过尼克斯队的吊坠,类似的情节也被他们化用到了《原钻》里。为了借走他的那颗蛋白石原钻,凯文·加内特就把自己的戒指当在了他这里,这枚戒指后来也被霍华德拆东墙补西墙地拿去典当,更间接地引来了之后滚雪球一样的危机。
萨弗迪兄弟似乎执着于在《原钻》中拍出一种时代的生态,这种生态使得这个由无数巧合构成的赌徒故事变得更加可信了,细节的叠加使得霍华德这个人从传闻变得真实。在他的店铺里,你能看到他拥有一个用黄金和宝石打造的菲比玩具娃娃,这个娃娃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是风靡美国的玩偶形象。
而会收藏这样一个「宝石菲比」的霍华德,便得以拥有了一种活在钻石区消费生态里的真实感,他在任何时刻都要表明自己站在奢侈品消费文化的中心,因为那就是他的生活方式。
《原钻》的影像和萨弗迪兄弟此前的作品一样,透露着一种疯狂的不安感,片中的人物似乎从来没有停下过自己的动作,镜头也几乎从未静止过。在外景段落里,你能看到他们多使用长焦镜头从远处拍摄,这在不干扰演员表演的同时,也营造出了一种人物浸没在城市场景中的质感。
而那些室内群戏场景则拥有杂乱而重叠的对话段落,再加上疯狂的电子乐,要么通过玻璃镜面要么通过夜间灯光营造出的光线层次感,慢慢地就和那些外景段落达成共谋,同时在影像空间和声音空间的层面构成了萨弗迪兄弟的那种城市美学。
城市的浸没感还带来了另一层颇有深意的指涉意义,钻石区所在的第47街,刚好在第五大道和第六大道之间,而第五大道刚好就是全纽约最纸醉金迷的地方之一,奥黛丽·赫本在《蒂凡尼的早餐》中曾驻足的橱窗,就在第五大道上。
而将自己的人物扔在第五大道一街之隔的《原钻》其实是要说,你永远不可能知道和自己一街之隔的人们,其实完全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中,这也是影片的城市美学在聚焦于某类群体之外所同时拥有的那种广泛性。
暴力的浪漫化作为萨弗迪兄弟的标签也在《原钻》中得以延续,准确地说,《原钻》的暴力更像是某种微观粒子,又或者像是片中那块原钻折射出的绚烂光斑,浪漫而自由地漫溢在影片的每一帧画面和主人公的生活状态里。
即便是那些最重头的暴力戏,也并不以我们熟悉的直观形式呈现,比如霍华德被关进车中,又或者是他最后被枪杀,都拍摄得极其间接。前景的遮挡和令人眩晕的镜面呈现让这些暴力场景笼罩上了某种虚幻的柔光罩,我们只能感受到一种悲剧的美感,而不是那种暴力打破了什么的撕裂感。
在某种程度上,萨弗迪兄弟的确做到了他们对自己的要求,他们曾说拍电影就是一种法西斯的艺术,你想要成为导演,必须要先成为法西斯。
这当然一方面指向了他们在片场的严格要求;而在另一个层面上,这则指向了他们在掌控这些「筋疲力尽」的故事背后的那层理念。
萨弗迪兄弟始终在拍摄着同一类故事——人们一生中最糟糕的日子。《好时光》中想要救出弟弟却自身难保的逃犯,《天知道》中视自杀为唯一出路的女人,《原钻》里焦头烂额的霍华德都在经历着这样的「好时光」。
有些人,永远无法摆脱自己的生活方式,即便他们深知这种生活方式会给自己带来毁灭。把这种「毁灭的生活」化做某种秩序统御下的美感,便是他们所说的那种「法西斯的艺术」。而在《原钻》里,这种具有统御性的秩序就是霍华德作为一位赌徒、一位商人的生存法则,即便他知道这样做非常冒险,他还是要赌上自己的全部身家,去下人生里最大的一次注。
由此,我们也就能回到开篇说的影片「种族政治」的一面了,粗暴点总结,《原钻》说的是霍华德这个恶棍咎由自取的悲剧,而在这份悲剧里,我们却能看到某种轮回性。
霍华德在片中也是犹太人,他明显和自己的家族格格不入,他亲密的工作伙伴和客户以非裔美国人为主,而他搞来这颗蛋白石的源头,正是埃塞俄比亚的犹太人矿工。而犹太人与钻石产业相关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中世纪。他通过剥削同胞和剥削客户来维持生活,而他自己最终也死于这种剥削的后果。
生活在钻石区这块纽约飞地的犹太人霍华德,最终也没能在这种城市里得到某种身份,真正停留下来。这不仅仅是他的命运,更是由他展开去的,从纽约飞地直击埃塞俄比亚矿山的一个群族的命运。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原钻》绝不仅仅是一部赌徒片。它说的是种文化的格格不入,是一种游击的生活被主流的生活吞噬的悲剧。
Uncut Gems的剧本创作甚至比Good Time更早
Good Time也是部看了让人直想(词穷)的电影
这么说吧:
都是纽约犹太俩兄弟导演
科恩兄弟的电影给人的感觉是
John Goodman对着你大叫:
“you're entering a world of pain!"
然后他就用板砖狂拍你;
而Safdie哥俩的电影给人的感觉是
Adam Sandler对着你大叫:
“you're entering a world of pain!"
然后他用板砖狂拍他自己
我个人感觉这一部是真的让我惊艳到,有种当年看到昆汀和盖里奇的惊喜,当然没那么厉害啦,但也是属于某种玩法突然一下子突破了你所想的那种快乐。
我不能剧透,但只要你能忍到结局,你必然是能震撼到的,而前面的铺垫非常完善,他不是做悬疑,而是做人物,做一种让你厌烦的癫狂的聊天和不断出事的环境,一个不断出于困境中的哥们,如何在一颗钻石之下宿命般绽放,抑或沉沦。
这种拍法我不由得觉得是一种嗨片版的《美国丽人》,看了你就知道了,我始终认为这一部是我近期看过的大惊喜。也算是不错的作者电影了。
里头每一段设计都有类似套路,但又反常规套路的玩法,也算有趣。
最主要是,完全围绕在主人公,主人公算是狠狠被塑造到位了。
放在人物上总是高级,何况你意想不到,就分外精彩。
有些导演从一开始就没想让观众舒服,萨弗迪兄弟就是如此,为了追求独特的风格,放弃了讨好观众,而《原钻》这场疯狂的闹剧,又怎会让你舒舒服服的看完。《原钻》的视听效果和节奏是成功的,也是失败的,嘈杂的对话,霓虹的灯光,紧张的节奏,强烈的突出了霍华德的疯狂和他生活的混乱,但这种吵闹带来的是耳鸣、头痛等强烈的副作用。 《原钻》里的霍华德,一个钻石店老板,在外欠着债,自己的私生活混乱,又喜好赌博,妄想着靠一个原钻翻身,却被NBA球星凯文·加内特看中。霍华德是一个冲动的,不折不扣的赌徒,在加内特刚离开店铺,就拿着交换的冠军戒指去典当换了钱,来赌加内特下场的比赛。他生活中的一切决定仿佛都在赌,赌他的运气会好,但不巧的是他倾注一切的原钻,只会给加内特带来好运,而在他手里就会有糟糕的事情发生,这种迷信的设定,让这个现实风格电影变得魔幻。 让人产生不适感的影片有很多,大部分都是为了渲染气氛,制造效果,让其转变为美学优势,例如低成本惊悚片《女巫布莱尔》就用了摇晃的手持摄影,动荡摇晃的镜头让人仿佛在巨浪翻滚的船上晕船,电影结束后有的观众就会在走道上呕吐。《原钻》里的对话大多数是重叠的,以至于要大声嚷才会让你听清他们的对话,才会让你觉得吵闹,钻石店铺、酒吧、赌场、霓虹灯光和电子乐,灯红酒绿,嘈杂不堪。而这种特有的风格突出了纽约的纸醉金迷,霍华德生活的混乱。紧张的节奏,除了霍华德家庭那部分慢了一点,从开头到结尾一直都是紧凑的。 如果说故事就讲了一个赌徒,不断的拿自己的人生做赌注,结尾那一枪,就是挽救,升华了这个即将落俗的结尾。这个结尾十分突然但不突兀,从一开始就是暴躁冲动的债主,霍华德把他们关起来时拿出了手枪,债主都有着明显的动机,但没想到,却是在霍华德赌赢了的时候,放债主出来,债主早已愤怒又嫉妒,突然的一声枪响,霍华德带着满足的表情躺着血泊中。 除了亚当·桑德勒一改往常精彩演绎之外,凯文·加内特也在电影中本色出演,可惜的是亚当·桑德勒并未能获得奥斯卡提名,萨弗迪兄弟以风格取胜,坚持着自己的美学理念,十分大胆,虽然奖项上不尽人意,但也获得了其中一个制片人马丁·斯科塞斯的认可。 霍华德拿原钻当救命稻草,却一次次沉迷赌球,把钱全赌在了加内特身上,原钻虽然能给加内特带来好运,让每次赌注成功,但霍华德却一次比一次糟糕,不断的被自己的欲望吞噬,最后丢掉了性命。就像加内特被原钻吸引,在钻石的深处,藏着迷信的力量,霍华德弹口深处,藏着对金钱的疯狂。
在又一个错误决定发挥效力后,刚被人打破鼻子扔进喷泉的Howard抽泣着说:“Everything I do is not going right”。但Howard这句听起来丧气的话并不是忏悔或反思,还手握着宝石的他仍然拥有筹码,在下一秒就能破涕为笑振作精神,重新投身于更大的赌局以及更疯狂的混乱之中。这或许是终极的赌徒精神,孤注一掷甚至都不足以形容这种理智下线欲望驱动的躁狂行为,只要还有下注的机会,就能在噪音、执念、性兴奋和赌瘾的多重驱动下,永不停歇地玩着这场看不到结局的游戏。
《原钻》的开头像是节选自某部《夺宝奇兵》或者《木乃伊》,在埃塞俄比亚的荒野之中,一位工人的断骨与鲜血引来标题中这块原钻。传统故事里这样的天赐珍宝多半伴随诅咒,影史著名的海洋之心甚至给泰坦尼克号的沉没背锅,《原钻》里的宝石也不例外,将在接下来的周转之中为每个人带来颠簸与震荡,甚至毁灭。
钻石的购入者Howard以为自己迎来的是一块重新入局的筹码,但当镜头钻入钻石内部宇宙星云一般丰富斑斓的世界,又从Howard做结肠镜检的身体内钻出时,观众或许会意识到原钻与它的持有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原钻是一面欲望的镜子,也是Howard命运的一纸判书。
这段颇有《2001太空漫游》之风的过渡镜头之后,《原钻》终于来到故事发生的那个具体时空:凯文·加内特在凯尔特人打球,The Weeknd刚崭露头角的2012年,拥挤快节奏的纽约钻石区。故事的主角是钻石商Howard,这个总是穿皮夹克,留着不太标准的胡子,戴钻石耳饰的犹太男人拥有着多重身份。他是纽约钻石区一家小店的老板,是不忠诚的丈夫,是渴望赢得孩子尊敬的父亲,是充满激情的情人,是狂热的NBA粉丝和债务不断的赌徒。
平衡这么多层身份并不容易,Howard永远在焦头烂额但兴奋不已地处理着不同的事情,应付着从篮球明星到追债打手的各方势力,经手着五花八门的物件,忙于回复短信电话,快快走路大喊大叫,在女儿汇报演出时被追债,又在生意中途不得不停下来处理背叛的情人。而这堆乱麻般的事件与人物,到最后甚至都未能全部得到解决,还有许多出现在监控镜头中的路人,一次次按响门铃却从未被邀请进门。
为了让摄影机跟上Howard的脚步,突出他毫无喘息机会的混沌日常,《原钻》刻意营造出一种磨人心神的混乱体验。背景中时不时响起的狂躁电子乐,看似随性的拉近及特写镜头,都加剧了这种真实可感的高压,让Howard成为一只不断被电击四处乱窜的小白鼠的同时,也让观者高度紧张,坐立不安。
影片中大部分对话都是互相重叠的,多位角色经常同时开始说话,争吵盖过争吵,吼叫一声大过一声,观众持续性地陷在一种不知所措的境地,不知道该专注去听谁。而这些对话又大多是极为快速的,像是在该场景下的即兴,更逼迫观众崩起每根神经,一步步陷入Howard经历的同种嘈杂之中。
但《原钻》最令人感到不安的却并不是这些反常规到略微引起不适的视听设计,而是Howard这个角色本身所呈现的疯狂的兴奋与自毁。Howard这样的人物站在传统剧作模式的对立面,完全不讨喜,也不会去讨喜,一次次将观众对他做出理智行为的善意期待变成一个又一个不合理的错误决定。他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赌徒人设与行为方式模板,短暂抽离后是长久迷恋,像是井底受困的囚徒,却对一次次抛下来搭救的绳索视而不见。
正是Howard的杂乱与疯狂,让《原钻》成为一个饱满而锋利的,关于上瘾与执念的现实文本。《原钻》可以说是一个关于执着(obsession)的故事,凯文·加内特对原钻本身执着,看向钻石内部后被蛊成了忠实而迷信的信徒,Howard的情人Julia对虚妄的情爱执着,用幼稚的文身和坚决的付出宣示对Howard的占有。
而主角Howard自身,他有太多执着的东西。他对办公室水箱里的鱼很上心,热爱篮球,痴迷赌博,但他最为执着的,或许是这种执着本身,以及它所能带来的无尽快感、错误和毁灭。如果多巴胺的理论正确的话,Howard在意的不是赢,而是对于胜利的期待和未来翻盘的无穷可能性。所以他不可能停下。
那块未切割的宝石,在影片中成为了故事中心的麦格芬。有意思的是,这块石头在叙事功能上并不是“疯狂的石头”那种众人争夺的对象,反而经历了意料之中的不小贬值,更显示出个人对物件价值判断的主观性,背负起更深层次也更讽刺的象征意义。
影片最后,当镜头从Howard的面部进入体内,又重回钻石内部的斑斓,与片头相对照的回归联通了身体与钻石。中文片名《原钻》中的“原”字实在很妙,钻石作为来自地球内部的原始造物,映照的正是人内心最深处无法抵抗的原生欲念。
或许《原钻》这部电影本身,对于编导Safdie兄弟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执念。《原钻》故事的雏形来自于从在纽约钻石区工作的父亲那里听来的只言片语,整部电影的开发与筹备花费了约十年时间。在最终的拍摄过程中,兄弟二人都越发感受到对这个项目无法抽离的投入与日益增长的狂热。对于他们来说,或许拍电影和一场横跨十数年的豪赌之间并无什么分别。
在采访中,两位导演提到Robert Altman的赌场电影《加州分裂》对本片的影响,而《原钻》的故事也确实像是脱胎于一个混沌刺激的70年代犯罪故事。马丁·斯科塞斯作为本片的制片之一想必也为本片的70年代既视感做出一定贡献,但抛开设定与故事外壳的相似性,Safdie兄弟最终选择去讲一个与现实有更多关照的现代故事,用赛场转播和夜店群戏将《原钻》完美移植进一个更为具体和真实的时空。
Safdie兄弟之前的影片中似乎都充满着不讨喜,有自毁倾向的非传统主角,但Howard无疑是目前为止他们最花心血的一位人物。上图中这个怪里怪气会动眼睛的钻石Furby娃娃就是兄弟俩为Howard精心设计的背景细节。将90年代流行的Furby娃娃改造成钻石商品的行为,不仅铺垫起Howard从90年代到当下的经营历程,显示出他奇思妙想的商业头脑,更让Howard成为一个有历史有过去的真实人物。《原钻》是Safdie兄弟探索自己犹太裔身份的一次尝试,而Howard这个crazy ass Jew无疑寄托了他们相当程度的思考。
如果Howard不是由Adam Sandler演绎,这个错着频出混乱疯狂的角色或许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牵动观众的担心和共情。但这个Adam Sandler实在太令人惊喜,喜剧感和严肃杂糅出的Howard可笑却完全不可恨,真实又带一点卡通角色的脱线和天真。在《原钻》之后,或许人们再也不会觉得Adam Sandler是那个总演蠢笨角色的喜剧演员,而是一位真正令人尊敬的严肃演技派。
在这样一个拥挤的故事中,《原钻》令人惊喜地做到了每一位配角和演员都近乎完美。两位女性角色都异常出色,很难相信饰演Howard情妇Julia的Julia Fox是第一次演戏,她所呈现的Julia带着异常生动的口音,将愚蠢娇憨和性感融为一身。而Idina Menzel在冷酷和尖刻中游走,贡献了一段非常出彩的对话戏,将隐在背景中的妻子角色变成一股不容轻视的力量。客串的“狼王”凯文·加内特饰演本人,演技非常稳健,丝毫不忌讳展现盛名下的脆弱和迷信,而另一位饰演自己的The Weeknd也做到了不令人出戏。
《原钻》绝不是一部所有人都会喜欢的电影,但喜欢的人绝对会认为它是一部杰作,不失风格地讲好了一个复杂混乱的故事,将感官刺激做到极限的同时仍高效而完整地完成了人物塑造。在整个观影的过程中,观众能感受到耳膜的震动,头脑的混乱,急切地坐在椅子的边缘为Howard提心吊胆,被烦躁、好奇心和兴奋裹挟着无法暂停无法抽离,最终迎来意料之外的那场重击。
或许观众也中了那块原钻的诅咒,被困在一场高度兴奋而紧张的追逐中,对一个不算正确的对象,产生一段长达两个小时的上瘾。当银幕上那些倾注了观众注意力和情感的人物走入困境,观众仍在热切地期待奇迹,心存侥幸期待下一秒的翻盘。在《原钻》的世界里,角色和观众都最终都成为赌徒,即使满盘皆输的结局早已注定。
部分访谈内容参考://www.rogerebert.com/interviews/uncut-gems-interview-josh-safdie-benny-safdie-adam-sandler
和原钻一样绚烂,还是一样虚无?一次让物欲在影像中落地的征程,一次对《穷街陋巷》的当代改写。远超《好时光》,直接把《华尔街之狼》按在地上摩擦,从各种小伎俩到威肯、加内特乃至整个剧作都让它太有实感了,纽约街头已不属于斯科赛斯们,该萨弗迪兄弟上路了,他们的躁动就是纽约和世界的躁动。
最后20分钟扳回来了一星…
......亚当桑德勒这个角色的作死程度,扔整个电影史里也能排进前五
三星半。再这么玩儿下去真降不住这兄弟俩。继续接近斯科塞斯(《下班后》)和卡萨维茨(《谋杀地下老板》),甚至走向了《好时光》的反方向,由现代街头的尼古拉斯·雷转为Neo-noir。庞杂线索球团,拓展叙事迷宫,到底值不值得试探每一条线头,见仁见智,但喧闹的奔走必然是容易不耐烦的,谁也不想预见太多次死路。最好的一幕即是桑德勒的最后一搏,分割的空间、反差的人物、追赶的剪辑,三重时空的调度凝练成最纯正的Noir精神,将这出“成功的滋味”彻底逼入永不复还的宿命漩涡,流血喘息着拥抱子弹与毁灭——从未有什么运筹帷幄的失策,都是上天注定的错过。
「Oscar is fucking wrong」
结局太讽刺了。十赌九输,还有一个输得很大。
飞到半空 垂直坠下 就像为了大干一场 憋了七七四十九天 结果牛仔裤太紧 随随便便就蹭射了 又爽又失落 说不清是喜剧还是悲剧
太吵了,真的太吵了,无尽的f word的对话,吵得我头疼
Feels like my mind being fucked by a huge Black Jewish dick as hard as diamond
原来钻石就是大自然体内的结石,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卵用,却可以杀人于无形之中。
情绪上仍然是日非常萨弗迪的,嘈杂的、混乱的、慌张的。以一种焦躁不安的氛围,去浸入角色。但是最后那几下的处理还是厉害,整个故事也提升不少。加内特的客串也是非常大的亮点,让这部电影更加虚实结合,有种神秘的力量在其中。亚当·桑德勒发挥也不错,并试着去变化了自己。
萨弗迪兄弟在视听、剧作上都有了更主流、成熟化、精细化的设计,倒反而产生了些许“招安”感。首尾互衔的结晶-身体作为全片的喻指,连带出非洲原石-珠宝行-篮球赛场-拍卖行-犯罪的资本链条,每个环节间都是“赌”这个行为,纽约因而化为一个当代的金钱原始丛林。最终的锁牢与死亡看似突发,却也经历了漫长的人物铺垫而致,是结束电影时强有力的动作。整个片概念挺好的,也是萨弗迪兄弟从主流视角而言目前最成功的一部,但就个人而言,还是比《好时光》差一点。这部面铺得太大,以至到最后一直在表象兜圈子,对全员群像极度狂躁的处理也有点用力过猛。
极限时间空间内的调度,萨弗迪兄弟就是当代斯科塞斯,结合了金融片和动作片的长处。原石和非裔的血肉纽带,靠犹太人和全球贸易重新建立,在宗教式的体育比赛中发挥着似真似假的神秘力量。Howard躺在地上,似笑非笑,像是自己做的钻石娃娃。他相信什么?毕竟连尼克斯戒指都当了。
4.5,导演萨弗迪兄弟未来可期,比《好时光》升级了不少,营造了一个迷离的纽约城市和一个疯狂的人物,一块石头和钱引发的故事,看似带来的幸运,最引导向了不幸,都是欲望驱使。几段戏很紧张很抓人,剪辑看得心惊肉跳,为主角担心着,一些运镜调度很不错,有些斯科塞斯的影子,桑德勒演技惊人,忘记了他喜剧的一面。不足之处:配乐真的算是躁了一些,很闹,影片的格局可以再大一点,虽然已经做的很好。2019十佳。
3.5,太聒噪了简直魔怔了,亚当桑德勒把嗜赌成命诠释到骨子里了,作死到作家了,结局真是意外
简直神经病啊!完全不能理解!虚无到像mindfuck了两个小时还没有高潮,连快感都没有
什麼鬼??我覺得我全程在聽rap。毫無快感可言,如果有,只能是the weeknd出場。
兄弟俩的氛围营造能力是一绝,这些A24的新导演都太个性了,纯粹按照自己的喜好出牌,跟三大的那些文艺片完全不是一个路子。不一样的是,兄弟俩骨子里还保持新好莱坞电影的影子,脏乱差美学的纽约在这部电影里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可能也是老马的功劳吧。
影院座无虚席,结尾小高潮让人窒息到无法呼吸,如果在家看会快进的一部电影。
我真他妈谢谢你全家,最后终于清静了!看见亚当桑德勒那张脸本来就够难受了,还要听他喋喋不休两小时!BGM铺的这麽满,直到最后看完脑袋都在嗡嗡响,真是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