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算是一部出色的电影,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我眯着了多次,一点儿也没注意到男主角小田切让从深色服装到粉色服装的转变。不过,他长长乱蓬蓬的头发,瘦高的身材,瘦削的脸,嘴角叼着烟,双手倒腾麻将的形象像极了一个在大学里浑浑噩噩混着今天不知明天日子的三流大学学生。几年后,医院的走廊里,依然瘦高的身材,瘦削的脸,嘴角缺了一只烟沉默着……我不记得他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妈妈躺在病床上化疗,无论他穿什么颜色,天都被阴霾笼罩着……
妈妈荣子有两段场景最印象深刻:
1.离开了爸爸的妈妈有一天对着镜子化妆,画了眉,涂了很艳的口红,脸上是喜悦吗?和男人约会的时候,儿子吵着要回家,男人为他在游戏机里丢了硬币,按了“启动键”,荣子连声道谢,声音里透出的是喜悦吗?很多人说妈妈为儿子放弃了自己的幸福,可是幸福在哪里?我相信对于荣子,和约会的男人结婚能不能幸福是不确定的,看着儿子快乐的成长的幸福是确定的。她如果曾经有过一丝的心动,也在和儿子的那个拥抱中化为了烟雾,飘走了。ぐるぐる、ぐるぐる……
2.ぐるぐる、ぐるぐる……岁月如梭,15岁的孩子离开了妈妈,15年后两个人又在东京重聚。不同的是,这次在儿子的家,妈妈老了病了。还是那个热情的妈妈,做很多的饭菜,招待着儿子的朋友们,套着大鼻子扮着滑稽,还没开演自己就笑弯了腰,和儿子的朋友们开心的聊起和爸爸第一次见面约会和定婚的事情,怎样一起跳第一支舞,怎样很突然的送来聘礼求婚,那样笑呵呵的,好想在述说一段美丽的往事。
一些年轻的朋友评论爸爸:
“但在爸爸不多的出场里觉得这并不是个坏人,只是懒散而和妈妈没有缘分而已”“ 爸爸这个角色是我很喜欢的。 用小指指甲轻轻刮着MR.SLIM的烟壳的爸爸,喜欢去咖啡厅的爸爸,洒脱,固执,随性的爸爸。”“ 父亲是一个胸有大志却行为懒惰的人,母亲是一个追求平和而脚踏实地的人,他爱他们俩,他们俩教给他不同的东西。一个给了他梦想,一个给了他攀爬梦想的绳梯。”
至少爸爸这个形象的改编是失败的,他实在算不上什么“艺术家”,“胸有大志”,原著里,作者对爸爸很不齿,那样一个懒散的,醉酒的,混着日子的,毫无责任感的,眼高手低,自私自我到无心无肺的人,一直到妈妈荣子过世后,儿子才逐渐对爸爸释怀,毕竟妈妈没有希望她怨恨爸爸,而那个该被怨恨的人也已经老了,算了吧——书里对爸爸也着墨不多,有些场景对我挥之不去:儿子暑假回爸爸那里,可是白天总是在屋里沉睡的爸爸;所谓鼓励儿子学艺术,只是托托人找找关系,过程中爸爸所有的举动都让儿子感到厌恶;来探望重病的妈妈却没有什么关切之词,只是无聊的说着自己的头发什么的……总之一个单单为自己而活的爸爸……有可爱之处吗?丝毫没有。这个形象在电影里很模糊,或者说他的那些台词和演员的那些表演让观众无法真实地感受他,也削弱了妈妈荣子决心离开她独自抚养儿子的理由。
很喜欢荣子开朗乐观坚强热情,却还是不太能理解她对爸爸的感情。真的没有怨恨吗?就算是为了儿子想,他缺少了应有的父爱,荣子也该怨恨的。想来想去,荣子应该是比我更明白,怨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过去的就只让美好的记忆留存吧!这个世界上有十全十美的吗?虽然妈妈们总想给孩子完美,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虽然儿子没有父爱,她用更丰富的母爱弥补了。
很多人因为伟大的荣子,还有儿子中学大学的颓废生活找到了自己曾经的投射而爱上了这部电影,我只为了前者。看书的时候,我那颗摇摆的心还有点忐忑不安的,翻看几页,我的心安定下来。人生,可以从书里找到支撑和经验,真是一件美好的事。
妈妈,在你来东京的那一年,我们曾经在夜色里开车经过东京塔,你一直想上去看看。可是天色太晚,或者是我懒得走,我说,下次再陪妈妈好好看看吧。我想不到的是,后来直到你离开,我都没有兑现诺言带你爬一次东京塔。
妈妈,你还记得离开小仓的那天,你牵着我的手在铁轨上一路走吗?天气很热,我一直以为那只是一次远足,不知道原来那就是我们和爸爸一起的生活永远的告别了。
你和爸爸唯一的一张合影,留着长发,穿着当时时髦的衣服,你脸上化了妆,涂着口红。
我后来才突然意识到,你年轻的时候其实是很漂亮的。
在东京时有一次朋友来玩,你喝了几杯就高兴了,说起和爸爸在东京的酒吧里认识的场景,说爸爸对你一见钟情,二见就已经上门提亲了。说这话的时候你的脸上还带着少女的羞涩,所有的人都被你逗得哈哈大笑,我也笑了,还有淡淡的伤感。
我也是很后来才意识到,原来你一直爱着爸爸。
有一件事,我一直记得。有一天暑假,我午睡醒来,看见你在镜子前化妆。我问你要去哪里,你没有回答我。只是回过头来茫然的问我,你也想去吗?我们和一个叔叔一起吃饭。他在游戏机里给我塞了个硬币,然后你说你们要离开一会。游戏很快就打完了,我转身已经找不到你了。那时我很慌,我开始到处去找你,楼上的房间,楼下的浴室,我一个一个屋子的找你,找的满头大汗。那时我已经有点懂事了,我从每个汗哒哒的中年男女身边跑过,越跑心里越害怕,好像有件我很不希望的事情正在发生。后来我终于找到你,你们面对面坐在餐桌前,坐在亮堂的光线里,我大叫了一声妈妈,你错愕的起身,我跑过去一把抱住你,抱得很紧很紧,长长的松了一口气。
晚上回到家,你问我,雅也喜欢爸爸吗?我重重的点头,嗯了一声。
后来,那个叔叔,再也没有出现过。
对不起,妈妈。原谅我的自私,让你把这一生,都奉献在了我身上。
可是我却擅自按照自己的兴趣,考了大分的高中学美术。我离开的那天,你送我到车站。车来了,车站所有的人都跟我一起上了车,只有你留在了站台。
我不是好孩子,从高中起我就荒废光阴,抽烟,打牌,经常跟你要钱,上了大学也是一样,搞到要被退学。每一次,你都不问缘由的给我寄钱。现在我回想起来,很难想像在筑丰老家的你,每天那么拼命的工作,是抱着什么心情,一次次的包容我无赖般的要求和索取,明明我无数次让你失望,却还是只会对我说鼓励的话,就连自己得了咽喉癌,作了手术,还是用积极的态度对我说,雅也和妈妈一样,都不能放弃啊。
我是那么懦弱的孩子,明明做不到心安理得,却还是厚颜无耻的对你伸出索取的手,一直都是这样。
在东京游荡若干年后,在经过闲荡、闲荡、借满高利贷无处居住颓废到极至后,我终于幡然醒悟过来开始拼命工作,开始还清所有的欠债,开始有了较为稳定的住所。
而妈妈,却再次患上了癌症。
想叫妈妈来东京一起住,这个话虽然是在电话里脱口而出,但说出口后却无比坚定。妈妈在电话那头迟疑的问,真的可以吗?一起住吗?每次肯定的回答后,我就更加确定,而且,紧张的期待。要跟妈妈一起住了,哪怕爸爸和另一个女人已经同居并且很多年了。没关系,妈妈,你还有我不是吗?我们两个,一起生活,一起在东京,生活下去。
在东京的车站接到妈妈,并排坐在长椅上。心里涌出不可抑制的充实感,这充实感强烈到快要落泪了。从15岁读高中开始离开妈妈,到30岁把妈妈接到东京,15年了。我,终于又和妈妈在一起生活了。
那是现在想起来特别想要去珍惜的一段幸福时光。每天都有妈妈做各种好吃的。在生活上照顾我到无微不至。朋友们都喜欢妈妈,经常过来吃饭。以至于每天都要煮至少5个人的饭才够吃。每天在小小的屋子里都充满了欢快的笑声。在妈妈病重住院的那段时间,我一个人坐在家里,时常会觉得你还在,背着身在水池边洗碗什么的。
有一天,就是我们约好入院治疗那天,我牵着你的手过马路,你顺从的跟着我的步伐走,我没有回头,但能听到你微微的喘息,那时我哭了。
在你住院治疗的那段时间,我因为工作的缘故,没有办法一直照顾你,经常要从医院离开。你接受抗癌剂治疗那么的痛苦,我什么忙也帮不上,看到你蜷缩在一起颤抖的身体,我甚至要跑到一边去偷偷的哭泣。对不起,妈妈,在你生命最后的时间里,在你为了我想要活下去而一直没有放弃的时候,我没有足够强大的力量来给予你最大的支持和鼓励。对不起,软弱到背负不了你的痛苦。对不起,自私的想让你活下来,让你和病痛对抗了那么久,忍受了那么多的痛苦,对不起!
在你的葬礼上,爸爸跟所有到场的人,说起你们相识的故事。那是第一次,我看到爸爸流泪了。
有时我想,你这一生是多么不幸,嫁给爸爸这样的男人?有着算不上多出色的才华,眼高手低,自由成性不受拘束,又爱酗酒,完全不能成为一家之主。又是什么样的爱,让你独自肩负起抚养酷似爸爸的我,毫无保留的爱我照顾我,毫无怨尤。
在你住院的日子里,爸爸从小仓赶来看你。我看到你们在医院的小卖部,爸爸手忙脚乱的往你怀里塞很多的食品,你手忙脚乱的道谢,又偷偷地把东西一件件地放回去。在拐角默默看着的我眼眶湿了:这一生爸爸亏欠你良多,可多年以后,你还是选择了原谅他,包容他、爱他。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我所有的朋友都热爱你,在你入殓前,你在楼上安睡,大家在楼下把酒狂欢,要把热闹的声响一直传到楼上,让你听见。
分了手的女朋友也一直挂念你,把你当成自己的母亲来对待。
从我3岁起和爸爸离婚,你一个人带着我,一定吃了很多苦,而我作为男孩子,在成长的那些年胡作非为,那么不懂事,也给你添了不少麻烦。可你一直对生活满怀感激,哪怕是刚回筑丰那几年,年轻的你要操持家务,努力工作,却还是会和朋友打牌,喝酒,打扮成小丑的模样来逗大家开心。在东京的那几年也是一样,你照顾我的每个朋友,让来家里的每个人开心。你感谢每一个来医院探望你的人,把他们对你的好牢记心上。
你接受世界对你的不公平,用微笑回应每一个身边的朋友,哪怕离开,也留下余温,吹送到每一个认识你的人身边。
爸爸在你去后给我寄来信,说想起妈妈,他会埋怨自己,甚至是自己今后的枷锁。看,哪怕是爸爸这样自由惯了的人,最后也说出这样的话呢。
原来,一个人是很难独活的,一个人太寂寞了。无论任何人,如果在生命当中没有他人相伴,人生也没什么乐趣。上帝就是这么创造人类的。我这一生,一直都是依赖着妈妈活着的,小时候的紧紧相偎也好,成长那几年在外面的放荡也好,在妈妈最后那几年的相依为命也好,都是依赖妈妈活着的,不管是支柱还是负担。
妈妈,谢谢你。这么多年的照顾。谢谢你。
同一部电影,香港与台湾有不同的译名。
日文原名:东京タワー~オカンとボクと、时々、オトン~(跟原着小说同名)
英文译名:Tokyo Tower - Mom and Me and Sometimes Dad
台湾译名:东京铁塔 – 老妈和我、有时还有老爸(跟中译本小说同名)
香港译名:东京铁塔 – 我的母亲父亲
比较喜欢台湾的直译版本,但这样长的戏名也实在不方便宣传,不好上口,放在电视电台播也多花了airtime。把戏名改短,也是无可厚非。不过现在改成“我的母亲父亲”,总令人想起张艺谋拍章子怡的处女作《我的父亲母亲》,虽说都属催泪温情片种,但实在又不是同一回事。
我有个不太满意的:《东京铁塔 – 有妈也有爸》,会不会简短得来较接近原意?
电影的催泪温情部分也的确够催泪温情的,就是后半部老妈癌病开始复发的那段最后岁月。到了主人公雅也打开老妈遗下的盒子,读着老妈的感谢信时(感谢儿子给她快乐的时光),连我也禁不住留下泪来。
然而电影最令我感叹和沉思的,反而是雅也终于在东京冒出头来之前的那段胡涂日子。
雅也(即作者Lily Franky)写此电影的自传原着时已是事业有成的名人(中译本介绍他是:散文家、小说家、专栏作家、绘本作家、插画家、艺术指导、设计师、词曲作家、演员、无线电导航员、摄影家……等),而且又是个非常孝顺儿子,最后还写了本书来怀念自己的母亲,让全国为她的母亲落泪。如果我问你,你想有雅也这样儿子吗?你想有雅也老妈这样的母亲吗?
当然是肯定吧。
可是有几个家长可以做到老妈所做到的呢?
家长总是想塑造出他们认为是模范的子女,走他们认为是好的道路。在香港,父母会给子女学音乐美术,但到子女决定要以艺术或创作为事业时,父母就会反对。
雅也说要离乡念美术学校,老妈笑着做大餐为儿子送行。雅也考上东京的美术大学,老妈独自在乡下打工来供养。雅也说四年大学生涯他一点都没用功过,可能不能毕业,老妈没骂一句,就请儿子再读一年。老妈甚至没有纵容雅也,反正就是对他绝对的支持,不求回报,也不要求雅也出人头地。老妈只要雅也毕业就很高兴,一直把雅也的毕业证书当宝。雅也出书,老妈就高兴,觉得光荣,雅也在电台做深夜色情节目,老妈也高兴,每晚都捧场收听。雅也的朋友,就是老妈的朋友,老妈都热情招待。东京的家楼下就是隆隆声的保龄球场,老妈没有埋怨半句,而且保持着乐观和幽默感。或者说,没有老妈,雅也可能也没那么多朋友。雅也本来就是个孤寡的人,雅也身边的人都为了老妈而留在雅也身边。
可以肯定,没有老妈,雅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但你可以教家长这样教导子女吗?你作为家长可以这样放任和无条件支持自己的子女,让他自己去追寻那不确定的人生吗?
无心插柳柳成荫,为人父母者,可以无心吗?看着这些近乎不可能的无心(要雅也成才)情节,我特别感到可贵,比后来后半部那些人皆有之的生老病更感动。
老妈是创造奇迹的天使,但不是忘记,书名说“有时还有老爸”。这不是张艺谋的父亲母亲一对壁人的故事,老妈在雅也三岁时就离开放浪的老爸,但她没有像典型的离婚妈妈,教自己的子女憎恨自己的生父,反而让雅也每年暑假跟老爸生活。
事实上,雅也的特质大部分都是承继自他那个不济的父亲。对艺术的爱好、对女人的胡涂、还有大学时代的放浪生活,都有老爸的影子。雅也爱老妈,自己却像老爸。
小说也好,电影也好,令人看得愉快的原因,是因为纵使生活不容易,老妈没有怨恨,所以儿子也没有怨恨,所以电影中的所有人都没有怨恨。
这是不容易做到的美好世界,所以人们个个都跑往书里电影里去寻找。
原文刊于:
http://blog.age.com.hk/archives/707东京塔是很标准的日式商业电影,畅销的原著为影片的成功打了很好的基础;演员卡司之庞大强到仲村亨、宫崎葵都只给了一两个镜头;而纯爱电影里所能想到的催泪弹片子亦是一个都没有放过。不同年纪的雅也的心灵对话、雅也和死去妈妈的对话等桥段多少让人觉得有点模式化,但并不影响这是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内心里谁不喜欢这样的桥段呢?
小田切让并没有让人失望,无论是为全片做的旁白还是演出都很到位。不晓得为什么这个男人无论演谁,表情总没有太多的变化,却总能够贴切的演绎出帅、弱智、忧伤等不同人物的精华出来。乱糟糟的卷发、纤瘦的外形倒是很贴合雅也的人物设定,而在妈妈葬礼上的大哭据说是五分钟内酝酿出来的真正体现了实力派的素养。饰演母亲的两位演员一个是新人内田也哉子,一个是演技派的树木希林。两人的演出成为本片的另一大看点。内田将母亲年亲时率真善良的个性表现得极其通透,尤其是和同村的有钱人去浴场约会的桥段以及目送初中毕业的雅也离乡读书的桥段中对感情的收放不输给一些资深老演员;而印象中一直嘻嘻哈哈的树木老太太则保持了以往的水准,个人很喜欢雅也落魄时打电话回家要钱说可能没办法毕业了,老太太在电话那头说:你怎么不努力啊怎么不努力啊的段落,看得人揪心。片子里唯一不灵的是松隆子和小田切的情侣档,完全不来电啊……
电影的全名其实叫东京塔 妈妈和我 有时还有爸爸。总觉得有点冷冷的批判爸爸的感觉,但在爸爸不多的出场里觉得这并不是个坏人,只是懒散而和妈妈没有缘分而已,甚至说雅也身上就有很重的爸爸的影子。不过这样的片名倒也很符合整个片子质朴的基调。所谓亲情这种东西,即使在经历着分离、病痛也不过是“要换个舒服点的房子啊”或者“要给那只叫面包的兔子喂东西啊”再或者“明天就要截稿啊”的琐碎无奈抑或米糠、蛋卷、滑稽面具这样平淡无奇的事物里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吧。
在39分10秒的时候,当妈妈在展台望着雅也坐的火车渐渐远去,我已经哽咽的说不出话来,好像我不是在看一部140分钟的电影,而是某个日剧的最终话。
我只是想到很多年前,我的妈妈站在家门口,看着前往异地求学的我坐着出租车缓缓离开的样子。
每一个小孩都应该去看《东京塔》,然后想想你的妈妈,还有爸爸。
1偶然决定看这片。开头一眼看到老板了。一会又看到片警了。2年轻的树木希林比她自己还像她。其他熟脸不说了。3最后难免两个人抱着抽纸看完,心里却增加了不少力量。4小田切后来gaygay的。5这老妈既平凡又不平凡,除了家庭和亲情方面的内容,一生教给儿子努力和乐观。就这么简单,但非电影大师没法拍。
电影看到一半时,那边就传来了您走了的消息,抱歉这么晚才看完,谢谢您一直那么坚韧又优雅的活着,也谢谢您在光影中的不断鼓励,所有这些都是人生旅途中的无价之宝,给了我继续走下去的勇气,谢谢。
即便在你最落魄的时候,也是一场时装骚。
哭到抽过去
那天母亲涂了鲜艳的口红,牵她过马路的瞬间,仿佛钻入时光隧道。斑马线变成铁轨,她牵我哼着歌谣走向病房改造的家。现在的家是真的病房,可以看到落雪的东京塔,午夜的黄色电波,涂了一半的轮船和扮丑的面具,彼此目送远行的一趟趟列车。原来长大的代价是,牵住的手迟早要放开,目送的人终于无法挽留。
打开母亲遗物的时候,我也哭出来了。
牵老妈的手过马路那段………………
有中文字幕了,不自觉的,成为小田切的支持者……
一部电影是两小时,一本书是几天,一生是几十年,爱长过了生命。
4.5 重看。第一次看的时候,想的是“现在的、我爱的那个lily franky,原来是这样才成为他的啊。” 这次也依然这样感慨。如同一个孩童稚拙纯真的告白,即使剧作和节奏上都有乏力之处,情感上的完满却不可逾越。母亲对我们所有人而言都是一辆永不停止驶往终点的列车,可以同行一时,最终是追不上的,只能放手。曾经牵着彼此走过马路,有过那样阳光灿烂的午后,已经足够了。
隔了六年后重温这部电影,才感慨它与我的人生重合太多。像是世上另一个我,过着太相近的人生。
我想到了他们,我爸妈。生活有时不是一个人的事,还有那些和自己有交集的人
没什么可以打败支撑着一个家的母亲。
母爱就是偷偷听儿子凌晨时分的色情电台节目偷笑却假装不知情
#重看#“来不及为你变成好人 我就是来不及说一声我爱你”永远有那么多来不及,那么多不甘,自15岁以后分开的15年一事无成,终于可以重聚在同一屋檐下,而子欲养亲不待的懊悔,到底要在人间反复演绎多少次。「东京塔」是心中未及目标怅然的投射,是关乎整个家庭变迁流离的象征,当我们还活着还有力气,一起登到塔顶吧!整体不无冗长煽情,但一波又一波的催泪弹简直无法抵挡(代入感满溢),离乡求学的惶惑与堕入虚无深渊,病床上的痛苦挣扎蜷缩,母亲的坚强乐观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携手共过马路全片高光时刻;终有一天死亡将赶上我们的脚步,失去给予我们血肉之躯的父母,于是我们亦失去了来时的路,余生也只能逐着死神奔去。
让叔翻开妈妈留下的盒子,那张年轻妈妈抱着儿子的照片,我哭了。
不断搬家,几份兼职,胡闹的朋友一起吃顿热乎的就感到开心,非常有都市感,年轻人生活状态的描摹,即便没有过糟糕的过去,也能理解那种真实并感觉亲切。交叉叙事结构不错,跟现实交汇后童年的自己、年轻的妈妈又多次出现,很有代入感。探讨生死的日影真是多,给人力量与抚慰。平实的美感。颜值普遍很高
小田切是这世上最适合粉(桃)色系衣物的男人!!!!
超棒的剧本却拍得really boring所有的人物刻画都流于表面又哗众取宠比如小雅在火车上看到妈妈的信而哭泣的那场戏本来是很有效果点的,却由于之前对妈妈这个人物的负重性格和辛苦完全没有着墨,而导致这个点变得莫名其妙现实和回忆的交错方式,用的更加让人摸不着头脑想拍史实人生、平淡叙事其实是可取的,但是如果做不到百无聊赖的平淡,就一定要有壮烈的过程、鲜明的目的或者不流于俗套的主题否则就会成就这样一部长达2小时20分钟boring的电影ps,小田切让还是忧郁气
看了东京塔,觉得自己好像剧中的人物一样,一定要对父母好一些啊,其实父母要的都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