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独行杀手

HD中字

主演:阿兰·德龙,弗朗索瓦·佩里埃,娜塔莉·德龙,凯茜·罗齐尔,Jacques Leroy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67

 剧照

独行杀手 剧照 NO.1独行杀手 剧照 NO.2独行杀手 剧照 NO.3独行杀手 剧照 NO.4独行杀手 剧照 NO.5独行杀手 剧照 NO.6独行杀手 剧照 NO.13独行杀手 剧照 NO.14独行杀手 剧照 NO.15独行杀手 剧照 NO.16独行杀手 剧照 NO.17独行杀手 剧照 NO.18独行杀手 剧照 NO.19独行杀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独行杀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杰夫(阿兰·德龙 Alain Delon 饰)是一名沉默寡言的杀手,他住在一间旅馆里,仅与一只鸟为伴。独来独往的他接到委托暗杀俱乐部的老板,尽管行动天衣无缝,但警察还是扣押了他。钢琴女马蕾莉(凯茜·罗齐尔 Cathy Rosier 饰)认出了杰夫就是当天的可疑男子,但她却选择了包庇杰夫,这使杰夫心生疑虑。杰夫找到中间人结算工钱,没想到中间人开枪打伤了他。逃过一劫的杰夫暗中查明了雇主的身份,找到并且杀死了他,但同时,他发现,当初袒护他的马蕾莉,居然是雇主的情人。心情复杂的杰夫举着手枪来到俱乐部质问马蕾莉,却被早已埋伏在此的警察乱枪打死,事后,警察们发现,杰夫的手枪中并没有子弹,他这一行为的意义也成为了一个永远的秘密。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清官巧断家务事盾牌第六季灵魂乐之夏为你逆光而来谢里2021变蝇人1986幸存者:非洲 第三季黄连.厚朴海盗埃里克爱在葡萄园社交网络教场2奥丽芙·基特里奇第一季校园大逃杀金田一耕助系列:迷雾山庄灵魂大搜索岁月自珍球鞋灰姑娘小小迪特想要飞日落家园第三季叛逆情缘死亡笔记3:L改变世界国语小镇大街行骗天下JP:英雄篇茶花村选举记活着的灵魂清真之恋戈登·拉姆齐:美食秘境第二季

 长篇影评

 1 ) 带来消息的人——《独行杀手》解析

1.杀手房间里的鸟 不仅是警示他信息(有人来过他的房间/房间里被装了窃听/此时房间有人..)而且直接对仗了杀手杰夫的命运

2.杀手对钢琴师 钢琴手目睹了杰夫的凶杀而在警局里没有对他进行指认 沉默寡言的杀手 他话并不多 电影到第9′53″他才在电影里说出第一句话 片长105分钟的电影 他一共讲了不足十句话 连警察都说 你见过被关押48小时没一句牢骚废话的人吗 但是对女钢琴手 他什么都说了 而且都是讲实话 或许这由于他们两人很像 非常像 都很坚硬孤独 都命如草芥 杀手帮幕后主使杀人后险些被主使所杀 钢琴手作为雇佣杀手的幕后主使的情人最后要被幕后主使雇佣杀手所杀

3.电影最后一场 阿兰德龙扮演的杀手杀掉雇佣他杀人的人之后来到俱乐部 走近正在演奏的钢琴手 用枪指着她 这时钢琴手格外镇定 一边继续演奏 一边叹气问他这是干嘛 简直像是撒娇~ 而杀手语气更像撒娇 对她说 是有人雇我来杀你的 这一幕 好像是古希腊神话 我把它叫做“带来消息的人” 有别于死神 当杀手杰夫杀死雇佣者而后向钢琴手传来消息 这消息是 你已安全

读《武士道》的杀手怎能背叛雇主的意愿?他注定是要死 当他把你已安全的消息带给钢琴手 就在说完“有人雇我来杀你”最后一句话后 拿着枪的杀手被早已埋伏好的警察当场击毙 当警员对女钢琴手说 我们救你一命 如果不是我们及时赶到你将必死无疑时 这时警长说 未必 他打开杀手的手枪 看到杀手的枪里没有一颗子弹

——这样杰夫 杀手 “带来消息的人” 在片子结尾处留下一笔最为玄妙的哲思

 2 ) 没有子弹的枪

                      没有子弹的枪
                                  

这是一个冷静的结尾,即使枪声四起。杀手的手枪里没装子弹。杰夫(阿兰德龙)的形象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酷”,不仅仅是帅,但这不是一部青春偶像剧。杰夫必须是孤独的,作为杀手他别无选择。有个一女人出现在他的生活中,算是幸福的,他唯一可以信赖的女人。除了女人就只有一只鸟陪着他,鸟应该是自由的飞翔,但却被关在笼子里,这和杰夫的处境是一样的。

人们习惯养看门狗,但杰夫例外,对杀手来说,一只狗目标太大,而且显得笨拙。鸟相对来说是轻盈的,敏锐的人习惯于敏捷的动作,当然这基于人敏感。镜头太多次的给向笼子中乱飞的鸟:警察在杰夫的家中安放窃听器。用钥匙开门和鸟的紧张两组镜头互相切换;另一次就是接下来杰夫回到家中,鸟在笼子里疯狂的乱撞。这是视觉的,同时鸟尖锐的叫声让观看的人感到一种情势的压迫与紧张。正是鸟提示了主人发生在家中的危险。

杀手一旦暴露自己,危险就会越来越大。杰夫虽然能敏捷地逃过警察的追踪,去准备他的第二次谋杀,但还是要在最后的目的地被包围,甚至是最后的死亡。他做事的原则不会被人完全被人明白,对女友最后分别时,也只是说自己可以处理好一切,其实却不能活着回来,死之前也不会原把负担留给别人。

一个杀手以“不杀”作为结局,成为一种悲凉。他已戴上了杀人前的白手套,枪也握在手里,枪声却从别处传来,杰夫被警察打死。他的枪里为什么没有子弹,是因为面前的女钢琴师当初没有在警察句指认他吗?可毕竟这钢琴师也是谋害他的人其中的一个。也许这就他的原则。我们看出杰夫其实是在行动前突然决定的,在走进马提俱乐部之前,镜头特意给了杰夫的手枪,那左轮手枪里是满满的子弹,可后来他改变了主意。虽然,他枪里有子弹,仍逃不过死亡的结局。但枪里有没有子弹却说明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影片上来有一段话来自武士道精神,其实没有这种强调,影片也不会因此而失去光彩。毕竟电影语言已经丰富得远远超出文字本身的力量,即使这文字里已说明了某种精神。

 3 ) 世间最不堪忍受的是孤独、寂寞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七号影库(Theater7)

“武士能忍受世间最不堪忍受的寂寞,或许只有森林里的猛虎才能与其相比”,可是人都会累的,不是么?

七号评分:8.17


剧 情 简 介

杰夫(阿兰·德龙饰)是一名孤独的杀手,他住在一间偏僻的房子,仅与一只鸟为伴。

这天,他接到一个任务:暗杀某俱乐部的老板。

他计划周密,开着换了牌照的车,制造了不在场证明,并成功完成任务。

可是百密一疏,杰夫在离开前竟然被俱乐部的钢琴师(凯茜·罗齐尔饰)撞见。

凶案发生后,警方很快网罗了一干嫌疑人一一排查,杰夫也在列。

意外的是,在警方安排指认杰夫的时候,钢琴师竟然包庇了他。

杰夫有幸逃过一劫,可他不知道的是危险正悄悄降临。

结算尾款时,中间人向他开了枪。

原来委托人怕他在警方那边供出他们,决定杀他灭口。

杰夫身手矫健,只是手上中了一枪,他决定找到委托人报仇。

钢琴师对他的包庇也让他起了疑心,他认为钢琴师可能跟委托人有关。

他找到了钢琴师,希望她可以说出幕后主使。

钢琴师让他先回去,并让杰夫两小时后给她打电话,到那时她会说出真相。

杰夫回家之后发现家里有个陌生男子。

男子是委托人派来的,他给了杰夫一沓钱,希望可以冰释前嫌。

并给他安排了新的任务:暗杀钢琴师。

而另一边,警方排查后没有发现可疑的人,杰夫重新成为重点怀疑对象。

面对这样的局面,杰夫会做如何选择……


影 片 浅 析

这是一部特点鲜明的电影,它画风冷峻,台词非常少,就跟主角杰夫一样冷酷,沉默寡言。影片用大量的镜头和细节来推动剧情,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悬疑感由观众内心自主而发,你会不停地问自己,角色要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即便如此,影片情节的发展还是很明了,角色的逻辑线也非常清晰,观影过程安静而流畅。

影片从杰夫躺在床上抽烟的长镜头开始便定下了基调,他是孤独的。杀手这样的职业,注定无法与人相伴,所以他住宅里仅有一只鸟;在法国这个浪漫闻名的国度里,在看到停靠在一旁车中的美女,他不能去搭讪,因为每一次露面他就会更加危险;中枪受伤后的他,只能自己包扎,痛苦只有独自承受,他默默地给鸟儿喂食,躺在床上,再次点燃代表着寂寞的香烟。因为“武士能忍受世间最不堪忍受的寂寞”。

杀手不是杀人犯,杰夫深知这一点,冤有头债有主,他是理性的。杰夫在中枪后,很快就明白钢琴师包庇他的原因,并没有什么天真烂漫的一见钟情,有的只是利益而已。杰夫找到钢琴师,希望可以从她嘴里得到委托人的下落,但从头到尾,杰夫从来没有做任何一件伤害钢琴师的事情,甚至没有威胁过她,毕竟不管怎么样,真正想杀他的是那个委托人而已,何况钢琴师的口供让他免于关押。一名真正的武士,只争对自己的猎物,而不是恃强凌弱。

杀手也会累,杰夫在摆脱警察的跟踪后有一段表情的特写,显然他累了。这个世界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藏杀机,在你身边一个个看似无害的人都有可能有图于你,地铁站的老太太,妙龄少女,让人防不胜防。躲得了一时能躲一辈子吗?不大可能。

杀手也有感情,杰夫从不希望有人因为自己受到伤害,他是重情的。杰夫在最后一次回家时,发现自己的鸟儿受伤了,我认为这是他做最后那个决定的起点。之后他来到朋友家,敏锐地察觉到了朋友的付出,“人人都有其生活方式,但不能影响别人”,这是警察对他朋友说的话,而杰夫又何尝不明白呢?

最后,他拥抱了朋友,到了俱乐部,没有拿帽子的号牌,故意在侍者面前戴上白手套,这一切的逻辑线非常清晰,不用一句台词,我们就可以知道杰夫的心理活动。他在打牌的那帮人面前说过,“我不会输”,能让一个武士倒下的唯一办法就是自我了断,他没输,因为一切都按照他计划的发展,他睚眦必报,做了该做的事,然后选择了“不干扰他人的生活”。

虽然在看完电影后,会觉得有些怅然若失和些许悲伤,可不得不承认这个结局才是最好的,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而既然选择了就得为之承担后果,或许根本没人可以忍受这世间最不堪忍受的寂寞。



每个人都有权利去选择自己的生活,但前提是不要影响他人,干扰别人的生活。

 4 ) 尊崇武士之道的独行杀手

今晚观赏的电影是法国新浪潮教父让·皮埃尔·梅尔维尔导演的《独行杀手》。

评分:9.5(真的太棒了,我不忍心剧透,大家放心看内容)

剧情

讲述一位雇佣的独行杀手在行刺后遭到警方和雇佣方的两边追杀,剧情叠峦起伏,即使没有爆炸也十分引人入胜,时时为这位冷酷十足的杀手捏了把汗。(好电影剧情应该自己体会。)

颜值、实力、情义并存的独行杀手

电影语言

太tm干练了!开头就是一个长达2分半的长镜头,但却不让人觉得烦闷,主角在床上抽烟——云雾缭绕,金丝雀吱吱喳喳地叫——丰富了听觉,窗外下雨且为白天——是黑暗的屋子非常有层次,再加窗的影子在天花板上——表现主义的灯光,让我能一边细细品读职员表和<武士之道>那段话的同时,也慢慢走近了这位杀手的家。

这部电影把“孤寂”这一概念发挥到极致,不仅仅是杀手沉默寡言,甚至片子到11分钟才有了第一句话——“杰夫”,男主角的名字,是从他的女友嘴里说出来的。并且每一句台词与镜头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比如杰夫从来都不脱下帽子进入酒吧,而最后一次却寄存了帽子,而且还没有拿号码……

下面举例的两个镜头也表达了导演对于镜头的认真思考:

雨天偷车,杰夫在慢慢尝试开锁,下雨的玻璃一是让别人模糊地看不清其动作,二是表现了杰夫心中隐隐地紧张感,这种紧张感也带给了观众。

最后一次换车牌,杰夫的上半额头被阴影笼罩,暗示着结局何如?

剪辑也非常干脆利落,例如所有打斗都没有炫技成分,实打实,还很爽。但是我对剪辑的了解不深,在此先不做分析。

对官僚制的嘲讽

通过描绘警方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并且私闯民宅搜查的丑恶嘴脸,批判法国警署官僚制绩效考核的弊端。

 5 ) 你的沉默明亮如灯

在二战结束以后,法国电影被一种称作“优质传统“的电影类型所主导。这类电影的风格与其说是创新,不如归类为沿袭。与其他电影类型相比,更为依赖经典文学作品的改编。自电影诞生以来,改变文学作品都是保守派的不二法门。或许这种做法的稍许不妥之处在于让电影成了文学名著的衍生品,丧失了它原本可以独立表达的艺术能力。这类作品的风格与好莱坞的A级浪漫剧或者英国电影比较相似。走的是中规中矩的创作路线。

但是却因着政府电影资助法案的颁布,让与“优质传统”电影风格大不相同的艺术短片得以一并蓬勃发展。在各种各样的恣意表达中,有一位导演因在其作品中充斥着B级片特色的大胆创新活力而与众不同,他就是让-皮埃尔-梅尔维尔。

这一部《独行杀手》就是让他闻名遐迩的代表作之一。从表面上看,《独行杀手》比起一部电影,倒更像是阿兰德龙的个人秀。在电影中,他扮演一位没有任何身份背景,仅有一个无牵无挂的名字被警局里的警察随意的提及和怀疑的边缘杀手。没有亲人,没有爱人,仅一只羽毛凌乱的笼中鸟于潮湿孤寂的公寓里陪他分享时间停滞般的沉静。他戴着圆边礼帽,穿着得体大衣,领口袖口的裁剪也仿佛变成具有生命的活物,一并散发着内敛寡情的丝丝味道。胸口别一枚古典手枪,他在镜子里的侧影自顾自忘记时间,凝固成血液缓缓流过的雕塑。

目光哀伤又不失冷淡的阿兰德龙如同闪着光芒的游鱼穿梭在巴黎的大街小巷。暗淡的夜晚是他的养分,温柔多情的女人是他冰凉海洋里一闪而过光束。稍纵即逝,迅即到不带来任何温度。由于在一次执行任务当中被警方怀疑,从而遭到杀手集团的追捕。在调查集团首脑的过程中,潜伏进夜总会寻找或许知情的女歌手,却因为携带手枪而被埋伏的警察击毙。

一个杀手的故事就此突兀的结束,只可惜那支手枪里没有子弹。它空落落的藏在衣兜里,像一个人,却没有心。或者说,他的孤独,因为逃离孤独的欲望,而显得愈发孤独了。

提及这样的结尾,就不得不提及《不夜城》。一样的亡命之徒,一样的没有子弹的手枪。但《不夜城》里裹挟着相信与怀疑,付出与背叛的粘稠欲望,到了《独行杀手》里却变的如此清淡,以至于让人觉察不出味道,只剩下意犹未尽的哀伤。

在梅尔维尔的电影里,我们不难找到某些香港导演的创作源头。虽然吴宇森承认他从中获益良多。但我却更认为,王家卫的电影无疑更像是梅尔维尔的香港孪生儿。那些王家卫电影里的标志性人物,公寓,门派,楼道,欲说还休的孤独,都在梅尔维尔的《独行杀手》里如走马灯一样依依显现了。只不过王家卫的手法更加现代,也当然加上了他自己独特的爱好和品位。

但或许正是由着这份独一无二的风格,《世界电影史》才会把梅尔维尔与让-雷诺阿在电影史上的贡献做比较,并戏称梅尔维尔可以称作新浪潮的祖父。不过在他的身上的确可以找到新浪潮的些许踪影,极端的个人化,私人情绪的细致描摹,无关政治,没有说教。完完全全,是可以属于任何一个人用来独享的电影。并且的的确确在某种程度上开了“作者电影“的先河,只不过在他所处的年代,这样的风格并没有形成流派。

《独行杀手》按照现在的眼光来看,或者称不上是标准的好看的电影。但作为那个时期另辟蹊径的尝试,无疑具有难以抗拒的美感。于简陋中看见精致,大约就是我能想到的最简短的评价。


参考书目:《世界电影史》克莉丝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

 6 ) 独行者

独行者
——梅尔维尔和他的电影



让-皮埃尔.梅尔维尔于1917年10月20日生于法国的一个犹太家庭,原名为让-皮埃尔.格鲁巴赫(Jean-Pierre Grumbach)。1917年的时候,电影业才刚刚起步没过久,就如同《百年孤独》中的一句话:“这个世界才刚刚开始,一切都太新,还都要用手去指”。就在梅尔维尔出生的前两年,也就是1915年,好莱坞刚脱离南加洲的众多海滨小镇,成为了一个电影小公司的驻扎地;后一年,也就是1916年,格里菲斯的《党同伐异》刚刚完成,更新了几乎所有的电影叙事语言;三年后,即1919年,弗拉哈迪带领小队前往哈德逊湾,去拍摄《北方的纳努克》,去用摄影机记录真实。这三件事,对于少年时期的梅尔维尔来说,意义重大。

如果没有迷恋过好莱坞,《党同伐异》和《北方的纳努克》,当后人在整理电影史的时候,梅尔维尔的名字或许就不会出现在上面,并且和这些先驱者放在一起,分享同一条时间轴上的承接关系。

少年时期,梅尔维尔就已是一个大“影痴”,流连忘返于电影院之间。后来,他说:“看电影是全世界最好的职业。”于是,他就在黑漆漆的电影院里渡过了漫长的早年时光。那个时候,大约是19世纪30年代,巴黎的电影院还能源源不断的放映着大量早期好莱坞的电影,其中包括有格里菲斯、卓别林、约翰.福特、霍华德.霍克斯以及约翰.休斯顿的作品,甚至不乏W.S.凡戴克和弗拉哈迪所拍的无声纪录片。这些的导演的名字后来都出现在梅尔维尔的观影记录簿上,并根据他的癖好准则被排列成“63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导演”。无论如何,早期的观影经验对他产生的影响是难以估计的,那些投射在荧幕上的镜像构成了他精神结构的一部分,并且是最坚不可摧的一部分。就好像他所说的:“我相信,必须疯狂的爱电影,才能拍电影。”当梅尔维尔收到一个16mm摄影机的生日礼物时,他让它转动起来。这个时候,一个美国小说爱好者和一个影迷合二为一了——从此以后,那些美式的英雄主义和尚武精神,就混合在他的影像中,成为源源不绝的动力。

现在已经很难考证,梅尔维尔究竟是先热衷于美国小说,还是先沉迷好莱坞电影,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同时热爱这两样东西,并且终其一生不变。人们称他为“一个巴黎的美国人”,说他是一个并且在各种关于梅尔维尔的文本里,都不会漏掉一件事——少年格鲁巴赫因为狂热于美国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小说而改名为梅尔维尔。这就是为什么,导演梅尔维尔所创造的世界里,永远都有一个作家梅尔维尔所写的《白鲸记(moby dick)》里的男人——他一意孤行、冷酷而不近人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对死亡没有顾忌。

1937年,20岁的梅尔维尔进军队服役,参加了二次世界大战,二战结束后,他就退役了。对他来说,数年的服役经历与少年时的观影经验同等重要,战争不但带给了他日后电影中的素材,也给于了他深刻的精神气质的沉淀——无论是《沉默的海》还是《影子部队》,都带着战争时期的阴影与恐惧;而他的每一个片子的主人公都有着军人的冷漠底色。退役后,梅尔维尔想加入电影制作的行列,他申请法国技师公会会员,但被拒绝了,而他没有就此放弃。1945年11月,他白手起家,创立“梅尔维尔独立制片公司”,并且在1946年导演了第一部短片《小丑的一天》,这可以说是一部向卓别林致敬的电影,并且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就自己担任编剧、导演、制片等所有的职务,这些后来都成为独立制片者争相效仿的楷模。到1947年,梅尔维尔就用极其低廉的制作费亲自导演了《海的沉默》一片,当时他这种忽视法国影坛传统的制片方式很受瞩目,特别受到谷克多的赏识,1950年,谷克多提供将近2000万法郎,请梅尔维尔指导自己的小说《可怕的孩子们》。这是一部没有黑帮,没有杀手的片子,充斥满了谷克多的梦魇一样的镜头。虽然合作过程非常不愉快,但影片大获成功,两人剑拔弩张的关系反而让影片笼罩了一层神经质的氛围,因而显得的神秘多变,梅尔维尔因此被誉为战后最有才华的新人。但是,从此之后,他也明白了自己真正应该航向何处,并义无反顾的在黑帮题材上探索下去。1955年,他拍摄了《发热》(《赌徒鲍勃》),是一部全然向好莱坞黑帮片效仿的作品。1966年拍摄《第二口气》。 1967年在拍摄《独行杀手》,阿兰•德隆饰演了史上最酷的杀手杰夫•科斯特罗,这部电影被认为是电影史上拍摄最精确的电影之一。1969年拍摄《影子军队》,梅尔维尔借此片回忆了自己在二战时参加抵抗组织的日子。 1970年拍摄《红圈》。 1972年拍摄最后一部作品《大黎明》。



我认为,梅尔维尔的出色之处,并非在于他那些被标榜的风格性,而是流淌在这些看似包裹精美的黑色风格下的流畅和精准的叙事性。也就是说,他的风格化——那些冷冷的、言简意赅的影像仅仅是服务于叙事的一部分。

比如说,1947年,30岁的梅尔维尔完成的那部《海的沉默》。影片中,一个德国军官借宿在法国老人家中,整整一个晚上,火炉旁的黑影与阴郁的表情构筑了一次极为风格学的独语——德国军官一直在喋喋不休的讲述着他的过去、爱人、信仰以及文学爱好,而回应他的则是无尽的沉默。在这部影片当中,镜头相当冷酷,包含了许多面部特写,有人说梅尔维尔是以此表达对德莱叶的《圣女贞德的受难》的致敬。我却认为,如果单纯从致敬来考虑,梅尔维尔会拍一部诸如《曼哈顿二人行》这样的美式电影,而不是一部亲身经历的战争回忆。是他所要表达的内容促使他去用镜头贴紧人物面部,抓住光影瞬息变换的沉闷与压抑感——对于梅尔维尔来说,想要表达什么,用什么手法能表达的最为精确,才是一个与生俱来的才能。

传统的观念,认为《可怕的孩子》是梅尔维尔创作的启明灯,而事实上,它只是一部断裂的作品。它是梅尔维尔创作的一个分界点,在这个点上,他决绝的与一切“异己”分道扬镳而去;与一切同他自己美学相对立的东西,统统说不。也就是在这个分界点上,梅尔维尔彻底断裂成一个只属于黑色盗匪片的梅尔维尔。在《可怕的孩子》中与谷克多的观点对立,美学观念的冲突,控制与被控制的斗争,也使他下定决心日后全盘操控,独立制作的创作风格。

《可怕的孩子》是一个异类,首先,在梅尔维尔的整个创作史中,从1947年《海的沉默》到1972年《大黎明》,不管是从早期拮据、粗糙的小短篇,还是后期精美、熟练的长篇巨制,精神核心都没有变,贯穿始终的是一条黑色警匪犯罪的线路。换言之,他作品中的人物,永远是生活在外部世界的,进行着权利和财富的角逐;而不是《可怕的孩子》中,那些对于内部精神世界游离与探索。换言之,梅尔维尔的客体必须是具象化、实在的;而谷克多则是抽象和多变的,那种流动的特质,一如《可怕的孩子》是在一个空旷的、幽闭的大房子里,失控的摄影机跟随着梦游的保罗(paul)在楼梯间里游荡,那是一个凝固在心里空间的镜头。狭小凌乱的房间里,人物喋喋不休的争吵与交谈,在谷克多的阴性世界里,充斥了疯狂与变形的灵魂。可是,谷克多流动多变的精神特质,与梅尔维尔一针见血的直白完全不同。这是一部给梅尔维尔带来名声的电影,却与他的美学格格不入。梅尔维尔那过度的冷静、外向的世界中,不会出现一个心里剧般的迷惘的镜头。



40年代早期,好莱坞黑帮、犯罪、侦探与惊悚影片在二战结束后涌入欧洲市场,欧洲的影迷可以完全沈浸在美国早期电影的黑色漩涡之中。法国当时给这些电影命名为黑色电影,并且出现了很多模仿美国犯罪电影的片子。比如雅克.贝克的《洞》、《金盔》;亨利-乔治•克鲁佐二战时期拍摄的《乌鸦》,二战之后的《恶魔》等等。在对美国黑色电影的模仿上,梅尔维尔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后来他的片子却由于极为个人化的风格而成为了法国黑色电影的代言。

最初的几部片子,梅尔维尔像一个好莱坞忠实的学徒,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曼哈顿二人行》(1959),甚至从背景到人物都被搬到了纽约曼哈顿。而1955年,一部《发热》成为了梅尔维尔真正入道黑色电影的发轫之作,而其启程匪盗片似乎也存在着跟风之嫌,他继承了好莱坞经典黑色电影的许多传统元素与视觉风格,故事取材在大都市,空旷萧索的街道、狭小阴暗的公寓成为出现最多的场景,雨夜成为人物选择出没活动的时间,车流楼宇城市华灯无非是镜头中一笔带过的,真正呈现的却往往是罕见人迹的穷街陋巷。在都市角落里融入夜色的人获得了天然的隐蔽与保护。并且《眼线》中的低调子、低角度的夜景布光,不稳定的构图,反复出现的黑色斜纹,贝尔蒙多常常隐藏在夜色中,面部被阴影遮住。这时候的梅尔维尔把他的美式情结更多的通过精确模仿而不是改造的方式呈现在他的荧幕上,但随着摸索阶段的结束,他说 “我不是在法国拍摄美国电影。我必须改变美国的主题。”从此之后,一个梅尔维尔以一种法国情调开拍他的美式电影。




“我真傻,我不害怕毁灭,我要回去。”
——梅尔维尔

1967年在拍摄《独行杀手》时梅尔维尔的摄影棚失火,这突来的一击让他一度陷入绝望与沮丧,一段时间的平复后他说出了如上一番话,并依靠租借来的设备完成了影片。然而事实上“我要回去”的宣言并没有引领他完全回归到之前开拓的道路上,而是犹如毁灭之后的涅磐,将他指引向新的道口,在《独行杀手》中我们眼见的依然是用风衣与窄檐帽包裹住的冷酷的杀手、依然是口袋中那支随时可以举起的枪、依然是投射在墙上的巨大暗影,可以说在视觉风格上与之前作品还是具有高度统一的——视觉上最具变化的应该是由黑白到彩色的色彩变化,但在我看来这种技术上的演进对梅尔维尔来说也不过是用彩色胶片拍黑白电影——然而在听觉上梅尔维尔却在朝向一个寂静的极端走去,我们不但听不到人物间喋喋不休的争论与辩解,《发热》中用以烘托气氛的背景音乐也被遗弃,在《独行杀手》中阿兰•德隆塑造的杀手杰夫•科斯特罗不仅是冷酷的而且是寡言的,在狭小的公寓中烟雾缓缓的蔓延凝滞在空气中,风扇在天花板上迟缓的旋转,杰夫漠然的躺在床上一语不发,如果不是笼中的鸟偶尔发出细微的啁啾,时间都会凝固在这个时刻,影片在开始近十分钟的段落中都处于类似的失语状态,这种对于寂静的追求发展到后来甚至环境音都在导演对声音的严格克制下被暂时屏蔽,于是有了《红圈》中“夜盗”那场戏的“静夜漫无声”。在经典好莱坞的类型片中,对白或者说台词成为解决情节问题最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是交待人物前史及人物关系的常用方法,精妙的台词设计、高超的编剧技巧这些建立在传统戏剧结构之上的东西是经典好莱坞时期犯罪题材情节剧所孜孜追求的,例如与《双重赔偿》并称早期黑色电影代表作的《劳拉》(《Laura》1944)就在叙事结构上达到了峰回路转的效果,而对白更是在这种故弄玄虚的效果达成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在我看来梅尔维尔晚期影片中这种对于声音的疏离特别是对白的缺失实质上是他渐渐脱离对美式黑色电影的复刻,而转向具有法国式的优雅气质(tame)的黑色电影创作。

在人物塑造方面,后期的《独行杀手》《红圈》等作品中,梅尔维尔似乎力图将他电影中的主人公塑造成混合着神秘气息与绅士气质的男性,他们已不再像《发热》与《眼线》中的鲍勃、西里安和莫里斯般性格中还残存着些许从美国西部精神中传承下来的粗野与冲动,梅尔维尔赋予杰夫他们的是优雅的举止和一种贯穿始终的克制,当然这从另一个角度上看也与后期梅尔维尔与阿兰•德隆的频繁合作有关,德隆的个人气质需要梅尔维尔为此做出人物性格上的调整,这类为德隆量身定做的角色在冷静与寡言上走向极致。长风衣与窄檐帽可以视作对美国黑帮片的一种传承,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隐性的制约,这样的装束限制了人本能的行动力,也就剔除了近身搏斗这类身体原始蛮力的较量,梅尔维尔将人物因情绪冲动所能激发的暴虐行为用风衣与帽子严实的包裹起来,取代之的是人物被赋予的不可思议的冷静与安静,一种不为所动的处事原则下潜藏的其实是巨大的魄力,这类人物内在的性格张力在《红圈》中得到充分表达,科里对于正被追缉的威高偷偷藏入自己车子的后备箱视而不见还帮助他度过关卡,科里性格中的坦荡与道义感释放在这样一处不动声色中。而不动声色正是梅尔维尔晚期作品中人物不可或缺的一点,同时这种人物性格的新设定必然伴生着叙事上的调整

不动声色同样是梅尔维尔善于运用的叙事态度,冷静、内敛而克制的叙述是他的惯常风格,梅尔维尔似乎始终是那么“冷”,甚至在关键情节、重要时刻的处理上也是坐怀不乱,延续自己一贯的冷静与逻辑,而摒弃好莱坞犯罪片多用的“煽动”手段,在梅尔维尔后期的创作中他拒绝效仿好莱坞大量使用主观音乐煽动情绪,排斥好莱坞的快速剪接,对于人物与事件前史总是匆匆带过,越是千钧一发人物越是失语,从而将精力投入到对每一个动作的执著中,与之相应的则是梅尔维尔对于情感的控制。

虽然是犯罪题材,但是梅尔维尔的黑色影像世界中却没有对于血浆的过度崇拜,杀人场面总是处理得干净迅速,一枪致命的简洁与中弹者自然安静的死去形成呼应,《独行杀手》中办公室杀人一场就在这个意义上达到了极致,虽然没有残忍的杀人手段出现在影片中,但这种不加犹豫的态度、发枪的果断还有缺血的死亡都制造出一种更甚的恐怖——干燥开裂的死亡恐惧。在道德与情感的立场选择上,梅尔维尔与好莱坞40到50年代末的黑色电影不尽相同,战后的美国黑色电影中充斥着不确定、不安定的躁动与怀疑情绪,对美国生活持一种前所未有的贬斥态度,黑色电影从道德、意识形态、体制等方面进行价值批判与评论,比如比利•怀尔德就常以道德作为讽喻的目标,在道德上进行喜剧式的调侃。而梅尔维尔的冷静则促使他对于人物不进行任何道德和情感上的判断,选择在道德上保持中立,不为影片附加个人化的道德成本,于是惋惜、痛苦、怜悯……这些成就悲剧英雄不可缺的,在梅尔维尔这里却都是空的。相较于美国黑色电影的价值判断,梅尔维尔追寻的则是用哲学化的视觉语言描绘一个个孤独、绝望又充满勇气的灵魂,黑帮与杀手成为他的母题,而与好莱坞黑色电影另一不同之处也正在于梅尔维尔在背叛、阴谋、劫杀……这一系列犯罪事实的表象之下开掘到了更深的哲学潜力,由此也对应了前文提及的纯粹戏剧性的元素在其影片中的趋向消解,因为他真正关心的实际是险恶复杂的人际与社会关系中,人在绝地反击中迸发的斗士般的勇气以及兄弟间的情谊道义当然还有那无可逃避的自我毁灭的命运。

梅尔维尔除了在人物塑造、叙事风格、道德取向上与好莱坞黑色电影存在不同,他对细节表现出的情致与巨大耐心是好莱坞导演所不及的,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法兰西民族精神的投射,梅尔维尔将这一民族传递下来的优雅细致的情怀投入到他的电影中便诞生了银幕上溢满风情的一幕幕:美式的双线电话被移植在法式的歌舞厅里,而把昂克鲁萨克逊式的上下拉动窗帘替换成法式的百页窗帘……

正如梅尔维尔所言“我不是在法国拍摄美国电影。我必须改变美国的主题,使他们更适合法国和欧洲的观众。我用自己的方式阐释美国主题,让他们变成法国观众的美味。我根本不拍美国电影,有一天你会看见证明的,如我所愿。我以后想试试我能不能拍摄美国电影,那时我会戴上美国导演的帽子。”



梅尔维尔是一个真正的法式黑色电影大师,他继承了美国好莱坞战前时期的影像风格,继承了法国的诗意现实主义的传统,并与20年代先锋派的一员谷克多有过共同合作的关系。但是,他又和前人在某种层面上来说,完全不同,走的完全是另一条不相干的道路。他的美学从今天看来,依然很酷、很前卫,似乎他是一个走在时代前面的人。他首先开创了独立制片的传统,影响了法国新浪潮的制片方式。戈达尔和特吕弗曾有一段时间格外推崇他,但是很快的,电影手册派在60年代后期开始憎恶他,摒弃了他的美学,指责他是右派。梅尔维尔说:“我就是一个右派!”,然后仍然去拍他想拍的电影。其实,随着时间的过去,梅尔维尔越来越多的向世界证明,他并无意和政治沾染上什么关系,他只是一个孤独的人,走在自己黑暗的道路上。如同他所说的:“我们永远是五个孤独的个体——我,我妻子和我家的三只猫。”

1973年8月2日,梅尔维尔因心脏病去世,享年55岁。据说他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都是因为同样的病而死在同样的时间点上——这个宿命论的终点,正好符合了一个梅尔维尔式的黑色电影结局。


参考文献

书籍:
1.【美】克莉丝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
2.【美】Ginette Vincendeau:《An American in Paris》
3.【法】亨利•罗德:《阿兰•德隆传》,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6月出版
4.郑树森著:《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江苏教育出版社

文章:
1.David Sanjek:《FATE WEARS A FEDORA》
2.查•阿尔特曼:《类型片刍议》,选自《世界电影》1985年第6期,宫竺峰译

中法文片名对照
   
 1947年《Le Silence de la Mer》,《沉默的海》
1950年《Les Enfants Terribles》,《可怕的孩子》
1955年《Bob Le Flambeur》,《发热》又名《赌徒鲍勃》
1963年《Le Doulos》,《眼线》又名《告密者》
1967年《LE SAMOURAI》, 《独行杀手》又名《武士》
    1970年《Le Cercle Rouge》,《红圈》
1972年《UN FLIC》,《大黎明》


三、四部分和朋友一起完成


刊登于《电影杂志》

 短评

8/10。镜头色调印像很深,冰冷、灰蓝、洁净。冷峻尖锐的视听设计,全片几乎没有太激烈的动作戏,而是以事无巨细的动作描写+环境物平行剪辑这种从容不迫的方式体现人物专业和完善塑造(警探入室和地铁追踪两段尤赞),此种作法要么会让观众屏气凝神要么感到沉闷,还好我两者居中。结尾浓浓的黑片宿命感~

5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开场的两分十五秒,比结尾更让人印象深刻。另外,如果不准用“酷”这个字,至少有一多半看过这电影的人,大概就不知道怎么评价这电影了。

6分钟前
  • 苏莫
  • 还行

其实这种需要低调的职业长得太标致不是不利于发展么。。。。

11分钟前
  • 殇潮|Enigma
  • 推荐

变焦镜头。大量夜景及心理化的表现主义布光。不算严格意义上的黑色电影(女钢琴师不能算必备的femme fatale啊……),梅尔维尔把警匪片拍出艺术片范儿了,压抑对白,不渲染暴力。此片乏味之处在于事无巨细的冗长描写,开门关门都要拍到。结尾很动人,龙哥很酷。

15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5.0 鏡頭、音樂與暗示都很漂亮。鳥的羽毛、女友的眼神、事件的轉折都很戲劇化。打頭起直至第一句對白出現前沒有一秒鐘令人覺得無聊。好多片都借鑑過這片吧。1967年就能拍成這樣,太強了。

18分钟前
  • 大佑
  • 力荐

C / 开头还蛮喜欢的,但看完全程最直接的印象就是:感觉不到人物的存在?一方面人物的选择几乎没有感知上的情境建立,大多依托于直截了当的文本拼接。因而大多数人物只在某些特定时刻有较强的心理动势,缺乏连续性。另一方面是对人物行动的刻画有些粗线条,琐碎的冗余太多,有“行动”但感觉不到锋利而细腻的微观动作强度。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反而是惊鸿一瞥的“身影”刻画,在明暗的对比中倏忽来去,那些时刻阿兰·德龙仿佛才成为了真正的城市幽魂。不知道布列松或者刁亦男来拍会不会更好一点?

19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干脆利落的杀手在青灰色的房间里,只有一只笼中小鸟与他作伴。孤独对孤独。

23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写给杀手的情书。构图雅致,氛围太赞,漏洞完全可以忽视。想想,如果哪个现实中的杀手看了这片,会不会潸然泪下。没有子弹的枪,伪狩猎引来真刺杀,死在此生的不归路上,或许这是作为一个杀手,唯一想要维护的尊严。他孤独,却也因此而有别于庸人。

28分钟前
  • Ocap
  • 推荐

厨具很先进,MINI车型已产生,酒吧的生活方式是2012年中国仍不失落伍,奢华装修同样如此。故事本身没啥,冷淡的激情。

30分钟前
  • idoi
  • 还行

9.5经典中的经典,大师风范。三方冲突结构中巧妙的情节设置,冷酷的光线,长摇镜和变焦突出宽度和景深,具有极强叙事性的蒙太奇手法,忧郁的神秘主义音乐。乍看之下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但是梅尔维尔将这个局布得天衣无缝。那组插钥匙-门锁内景-鸟笼-警察探听隔壁房间虚实的蒙太奇非常销魂。

34分钟前
  • 小A
  • 力荐

阿兰德龙成名作,梅尔维尔的法式黑色电影。冷峻克制的叙事风格,精致的细节,精简的台词和环境音,德龙塑造的冷酷孤独、不苟言笑的硬汉杀手已成为影史经典形象。地铁跟踪段落张力十足。结尾干脆利落。杀手如何在职业操守与感情信义之间取得平衡,还是只能走向自我毁灭?(8.8/10)

3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这个杀手太冷了”,阿兰德龙帅到犯法,惊动了全巴黎的男女警察一起抓他。。好精彩好精彩好精彩好精彩就算不厌其烦地重复拍各种细节我都觉得它们增加了影片的腔调增加了德龙的帅度!

40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阿兰·德龙,实在是很英俊,恩,对,就是这个词,英俊。

44分钟前
  • 逍遥兽
  • 还行

【B】片中两位美女,一个自愿献身给男主作伪证面对威逼利诱毫不动摇,一个目睹男主杀人主动帮其隐瞒且试图拯救其逃离危险境遇,长得帅就是好。梅尔维尔多有先见之明,1967年已经开始提醒大家:【这是个看脸的世界】了……

46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不厌其烦地刻画细节是梅尔维尔的牛逼之处。

48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当独行杀手不再独行,也就失去了那份最重要最纯粹。有了羁绊,也就失去了自己,选择也就有了情绪。看到了很多电影的影子,确实对后来的类型片影响很大。阿兰德龙是我看到穿大衣最帅的男人。PYIFF.one

50分钟前
  • 第七大陸
  • 推荐

开场长镜就定下冷酷的基调,德龙以一袭风衣一顶礼帽成为影史经典杀手形象,梅尔维尔的掌控力强大到可怕,往往很简单的场景被他拍出了绕梁三日的韵味。如何运动摄像机?怎样选择布光?这种技术上的不刻意让一个直白的故事步入殿堂级影片范畴

53分钟前
  • 海洋之 婧
  • 力荐

独狼不会被猎人弄死,除非他自己想死。

58分钟前
  • 见龙卸甲频率妞
  • 力荐

hahaer  金丝雀,金丝雀```` 八卦一枚:拍摄期间片场失火,唯一死亡“参演人员”就是金丝雀。= =

1小时前
  • 小柴
  • 力荐

长得帅又长得酷的人就不适合做杀人,瞧阿兰·德龙那副模样,一看就觉得是杀手,那管他有没有不在场证明,怀疑、跟踪就是。史上最孤独也是最帅最酷的杀手——阿兰·德龙。

1小时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