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感觉是TOP5级别。除开《唐人街》(在各种专业榜单上的地位已经非常稳固,属于名分已经得到确认的影史经典)、《钢琴家》(厚重的题材,金棕榈的桂冠加持,影迷群体中也享有很高威望),《苦月亮》应当可以和公寓三部曲、《不道德的审判》等片一起构成波兰斯基电影的中坚力量。这几部作品很能体现波兰斯基的几大创作特点:
1.娴熟扎实的类型化技巧,尤其钟情且擅长悬疑、惊悚、情色这几个题材;
2.艺术家的敏锐洞察力。波兰斯基对生活、人性以及人际关系的方方面面有着非常敏锐的观察,这在他的电影中投射为一种透彻而细腻的反思视角,在充满现实主义质感的底色中捕捉那些吊诡的戏剧性元素,是欣赏波兰斯基电影的一大乐趣。这大概已经抵达了侯孝贤提到的那种“越真实,就越有戏剧性”的境界;
3.善于调教表演,最大程度激发演员的潜力,让他们留下表演生涯的高光时刻,比如《不道德的审判》中的西格妮·韦弗,《罗丝玛丽的婴儿》中的米亚·法罗,《钢琴家》中的阿德里安·布洛迪等等;
说回《苦月亮》本身,它对于爱情、婚姻以及两性关系的思考深度,对于情欲场面的表现,以及艾玛纽尔·塞尼耶让人过目难忘的表演,都足以有力地支撑起《苦月亮》的经典地位。就我个人看过的十来部波兰斯基来说,我对《苦月亮》的喜爱程度可以排进前三(另外两部大概是《怪房客》和《不道德的审判》)
残疾作家通过向陌生人兜售性感娇妻获得快感,咪咪则通过引诱迷恋自己的男人抵达高潮。两个病态的人劫持性爱以延续,最终以一场射杀饮弹的悲剧收场。那么试图通过一段旅途挽救婚姻危机的夫妇呢?由野蛮的性爱搭建起来的爱行不通,那么中产阶级夫妻的爱呢?导演没说。施虐方与受虐方的逆转很有意思。
男人的贪婪和女人的贪婪有什么区别?奥斯卡不是不爱咪咪。他的贪婪在于,他不愿意为了一个女人失去得到所有女人的机会。咪咪也不是不爱奥斯卡。她的贪婪在于,她愿意舍弃一切来得到这个男人的全部,甚至包括自己的人生。
对,我喜欢苦恋。我想说高潮之后是无尽的厌倦,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永不登顶?可是如何知道那个期限呢?
爱只因未得到。
她们遍尝了所有相爱的方式,唯独少了平凡的生活和一个孩子。片中印度人说“孩子是维系婚姻最好的纽带”,不过可惜也不是维系爱。
这个结尾我确实没有想到。玫瑰的舞姿真是惊艳。记住Kristin Scott Thomas。
没有想象中那么情色,却是最悲惨的爱情。"Nobody hates you as much as I do." 到底何谓真爱,我不明白了。最后一段剧情有点太过离奇⋯⋯
“我想我爱上你了” “这只是幻想,爱只是性游戏的副产品” “这只是游戏?” “难道不是吗?” “我真的爱上你了” “这是你永远得不到我的原因”
在这样一场爱与欲,虐与被虐中,快感和耐心都消磨殆尽,也只有死亡才得以解脱。
如果不爱的话,就不会从折磨对方中得到快感,折磨一个陌生人没太大意义。
渣男奥斯卡在飞机上给咪咪放了鸽子,看起来是极其无耻自私的行为,从另一面说,如果那就是结局,或许2人都获得了拯救。奥斯卡虽然有性瘾变态,但基本还是个文艺渣男的日常操作,他对咪咪的爱情有狂热也有厌倦,属于还算正常的情感取向。而咪咪,则是个爱情脑的完全依赖型毁灭人格。俗称尤物,一碰误终生。一个情感尤物遇到了个文艺渣男,到底是谁的错?深陷情网的俩人像两只野兽互相撕咬,爱抚,依恋和折磨,咫尺天涯。俩个人格都有欠缺,但都对爱情抱有执念的人就这样双双赴死。对人性深邃与暗黑的洞悉,对性挑逗与SM奇观的错愕惶恐,对情爱泥淖中男女的卑微绝望,即使是人过中年,也禁不住掩卷叹息。这大概是对爱情最冷酷的寓言和诅咒。爱情如一碗色泽绚丽口感粘稠的毒药,上瘾且致命。明明可有可无,但却重于泰山,或许毫无意义,然却穷尽一生追问
男人贪婪地想占有所有女性,女人贪婪地想占据一个男人的全部。
艺术家都应该坐在被告席上
爱到极致,就是两个人的相互折磨
一部已婚人士看了想离婚,情侣看了不敢结婚,单身看了不想再恋爱的神片
“完整地看完之后,我明白了。这就是王朔过把瘾就死的升级版啊。” +1
她那么愿意活在地狱里。
波涛暗涌的海面,阴蓝的夜空里挂着一轮轻佻的月亮。Kristin绝望到了极点,成熟和孩子气的混合体,无知中透着邪恶的美。爱恨交织,彼此厌弃彼此折磨。不止一次要远离对方的生活,又不止一次的重头来过。当咪咪送给奥斯卡手枪做礼物时,就已深刻的知悉彼此的宿命,是那个遥远的,遥远的多的地方。
波兰斯基真是令人大开眼界,看似极端的情色奇观呈现,实则洞穿了男女性心理的本来面目。过于炽热的爱欲终归会翻转到硬币的另一面——恨,辗转于相互折磨的火网,在虐待与受虐的轮转中泥足深陷。休·格兰特饰演的伪君子作为听故事又未能得到情欲满足的第三者,与观众地位一致。ps:面包片。(9.5/10)
这片太长了就和那对变态夫妇的情欲生活一样 还没到高潮就已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