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一开始,女主处于孤身一人的境地,按照正常的逻辑,她要么回到沼泽中与动物为伴,要么被社会福利机构带走,可是女主选择的第三条奇异的路,既与沼泽相伴,又与工业化生活紧密联系,勉强可以接受,因为人赖以生存的食物和基本用品全靠自己做确实难,于是女主也在杂货店老板娘的帮助下认字,通过出卖体力来挣钱,孤独的她开始学会与大自然为伴。
可是某一天,泰特来到她身边,教她认字,二人逐渐相爱,后面因为个人理想离开她。暂且不说蔡斯如何,这里就有一堆槽点:
1.女主已经在杂货店老板娘的帮助下认字,怎么又不会认字了
2.女主的服装都是由泰特和老板娘送的,可是一位隐居在沼泽中的人每天穿各种花裙子,怎么方便干活和研究呢?真的不是一种美役?
3.女主在泰特的教育下学习自然知识,爱上了沼泽的各种生物,成为博物学家,这很好,可为什么本来二人纯粹的感情突然急转到了爱情?看着两人莫名的相拥相吻令人汗颜,虽然拍的很美很浪漫。
4.泰特为什么接近女主呢?如果他们相爱,那一开始很可能就是出于好感的接近,他在女主生活里的分量实在太重太重了,他对女主实在太好太好了,我合理怀疑这部电影在鼓吹爱情的神圣与伟大,但是很明显,这样一位男士不可能出现在现实里。
5.泰特的转变完全没有刻画,人物非常苍白无力,我本来猜想是泰特为了女主杀了蔡斯,可是最后他的戏份单薄到不足以完成
当然啦,女主处于又独立又不独立的混沌状态里,但就像最近的那部她和她的她里一样,靠着自己的力量保住了房子,解决了侵害自己的人,没有依靠别人,这点都很了不起。
毕竟人生中很多事,只有自己可以完成,其他人只是旁观者,事后笑笑罢了。
*原文摘自:《蝲蛄吟唱的地方》 - [美] 迪莉娅·欧文斯(Delia Owens) 在豆瓣阅读查看: §蝲蛄吟唱的地方
首先贴一下小说中对应片段的开头:
西姆斯法官朝汤姆点点头。汤姆走向陪审团席。 “陪审团的各位女士们、先生们,我在巴克利小湾镇长大,在我更年轻一些的时候,听说过很多关于湿地女孩的故事。是的,我们直接摊开来说吧。我们叫她湿地女孩。很多人现在还这么叫她。有些人嘀咕她是半人半狼,或是猿类和人类之间缺失的那一环。她的眼睛在黑暗中会发亮。然而事实上,她只是一个被抛弃的孩子,一个在沼泽里独自求生的小女孩,挨饿受冻,但我们没有帮助她。除了她仅有的几个朋友中的一个——老跳,没有任何一个教堂或社区组织给她提供食物或衣服。相反,我们给她贴了标签,排斥她,就因为我们觉得她不一样。但是,女士们先生们,我们因为她不同而排斥她,还是因为我们排斥她而让她不同?如果我们把她当作我们中的一员来接纳——我想她今天就会真的成为我们中的一员。如果我们曾供她衣食,爱护她,邀请她进教堂和家里,我们不会对她心存偏见。我相信她今天不会坐在这里,被指控谋杀。”
律师“我们摊开来说”之后的内容直接撕开小镇伪善的假面。
还有我认为陈词中最有力的一段:
“公诉人的所有证人都不确定自己看到的,一个也没有。然而在辩方,每一个证人都百分之百确定……”
这句话一出,判决基本盖棺定论了。小说中庭审是先罗列出各项不利证据,再通过证人的不确定性逐一反驳,一气呵成。这也是小说结尾反转更震撼的原因。而影版改编时简化了如乔装、激流的内容,又让律师总结时唐突提起,像想到什么说什么,让人摸不着头脑。
以及结尾:
汤姆在陪审团面前站了一会儿。“我很了解你们中的大部分人,我知道你们可以放下之前对克拉克小姐的偏见。即使她一生中只去过一天学校——因为其他孩子欺负她——她通过自学,成了著名的博物学家和作家。我们叫她湿地女孩。而现在科学界认可她为湿地专家。” “我相信你们可以放下所有谣言和荒诞的故事。我相信你们可以根据在法庭上听到的证据而不是过去听到的错误流言做出判断。” “最后,是时候给湿地女孩一个公平了。”
小说中有提到,但是电影中没有表现:律师曾申请异地审理,法官虽然承认基娅受到的歧视,但并不认为她受到的歧视比其他受审人多。
这就是为什么总结陈词要以“饱受偏见的评价-道德谴责”开始,以“客观描述成长经历和成就-呼吁公平”结束,其结构是对应完整的。然而,影版删掉了开头的谴责部分和对基娅的客观陈述,而单纯用“指出偏见-呼吁放下偏见”来说服。坦白说,我并没有感觉逻辑有多合理或者更多情绪上的共鸣。
补充时间:
小说中的陪审团是7女5男。有姓名的两位:卡尔佩珀夫人,在基娅被骚扰藏匿时没有出卖她。怀特夫人,不让自己小孩和年幼基娅玩。电影9男3女。提问,以下哪些可能是不还原的原因?a电影立意错误,团队不在乎这部分还原度;b选角性别歧视;c导演觉得陪审团是白男privilege;d以上全部。
大放厥词时间:1.在本该是高光的地方垮掉也是不多见。2.别老惦记那点男男女女情情爱爱的。给蔡斯啥心理活动呢?明明有更多可以挖掘的地方。真缺了大德。3.他美陪审团制度是垃圾。
这本书刚好看完英文原版书,还没准备看电影,于是写个书评当影评吧哈哈
真的太好看了,几次让我哽咽,真的想把这本书安利给身边的每一个女孩儿
好看到,美到让我忘记这本书的初衷是还原一个谋杀案……一环扣一环,好久没有这么迫不及待的想看完的一本书了,从一开始就是双线叙述,一条线是基娅的童年故事,另一条是十几年后的谋杀案,看似毫不相干的两条时间轴一点一点被情节的推动慢慢的好似找到了交点,也慢慢被拉平到同一时空。
结局真的是意料之外却感觉又是冥冥中注定要发生的。
女主人公基娅自小饱受沧桑被所有亲人抛弃。在她成长的过程中,不论是热火朝天的家庭还是冰若冷霜的校园都不曾给予她半分人世的温暖。
除了孤独她一无所有,但被切断所有的人类经验后,仍然能借助大自然的力量活下来,被剥夺了所有选项后,从零开始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王国,只要你愿意接纳孤独,相信生命的力量,相信自己的力量。书中印象最深的基娅说的一句话:我总是能找到爬出泥潭的力量和勇气,继续向前,无论脚步有多么不稳……
蝲蛄本不会吟唱,可是基娅穷极一生找到了它吟唱的地方,与我而言,那是一种对自然界的敬畏吧!
特别喜欢里面的环境描写,无论是写湿地,大海,沙滩还是森林,真的都充满着神秘,野性又富有诗意。
很难想象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奶奶写的书,残酷的现实里也弥漫着浪漫的少女心,她笔下的基娅,是从小被抛弃孤身一人在湿地长大的女孩,是不幸的,是孤独的,她渴望爱,可是一次又一次的在爱情里失望,但是出现在她生命里的泰特,老跳夫妇,汤姆律师等都是她生命里最温暖的光……看到最后她平静的在船上去往天堂的那一瞬间鼻子酸酸的,但我知道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虽然很不舍可某种意义上来说对她而言也算是释然和解脱吧!
无论怎样都希望我们不会失去爱与被爱的勇气吧!❤️
“而我见过你,我知晓你,我爱你,永远……”
没看过小说,就电影而言,我会改一改现在的故事。首先,爸爸既然是退役老兵,可以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经常发作,妈妈和其他兄弟姐妹无法忍受各奔西东,但是女主没有选择妈妈,因为妈妈不理解她痴迷自然动物。但爸爸理解。而童年的女主也只是觉得爸爸病了,因为她观察生病的动物感知到一些东西。爸爸不发病的时候对她很好,因为她很特别(天才气质)。后面爸爸为了给她抓一只稀有昆虫,加上病情发作死了。女主很悲伤,但是镇上的人觉得女主和她爸爸的死有关。并觉得她也有精神病,什么怪人,精神病的这些帽子就扣吧……这样处理会淡化人物的厌恶感而且强化女主特质。更专注于女主的内心世界。第一任男友问题不算太大,有共同爱好,有善良有小勇气,都没问题,但是压力表现不够,比如镇上人的风言风语和不公对待,直到他的家人受到威胁和伤害,他才变得犹豫起来。至于后来的爽约,可以是他的家人一直没把信给女主,哦对了两位男友可以是同学,从小就不对付。( ̄▽ ̄)。律师可以是愧疚的,比如当年爸爸因为发病被起诉,他作为辩护律师败诉了,做了经济赔偿,雪上加霜(妈妈离开的理由之一)他知道女主爸爸是无罪的。第二任男友的泡妞手段可以无懈可击一些,以至于观众都认为他是好人……不然以女主的性格,妈的男人没一个好东西!(除了爸爸)不会轻易爱上谁的,除非这哥们泡妞太牛逼了( ´▽`)。至于渣男之死,可以是动物显灵,间接帮女主弄死正在对她施暴的渣男。项链嘛,老娘当然要收回!但这事又不能说,因为偏见就像一座大山…吧啦吧啦。结局不用改,最后就皆大欢喜。↖(^ω^)↗
哦对了,第一任男友能被接受可以是他让女主想到自己的爸爸,说了什么一样的赴汤蹈火的话。再续前缘也是。所以幻想中出现的不应该是妈妈,而是爸爸。我觉得大难临头各自飞的妈妈不配( ̄▽ ̄)。哦对了,女主可以从小喂鳄鱼(我记得有鳄鱼的镜头),渣男被鳄鱼吃掉什么的最解恨了!女主鳄鱼都不怕,区区一个得病的老爸算啥,况且对她又好!
电影中规中矩地还原了原著,但也败在这份中规中矩。2小时的时长,浅尝辄止地均摊在了每一个剧情点上。我们看到Kya和母亲、父亲、Tate、Jumpin、Chase...所有人的故事,唯独没有看到最重要的——Kya和湿地的关系。
影片碎片化地在转场剪入了风景的特写,我在为原生态的壮丽赞叹时,却只能感觉出这片湿地是Kya的家,是她的庇护所,走马观花地欣赏风景时只感觉像在room tour。然而,湿地还是她的母亲、她的老师、她的情人、她的孩子。
譬如,她是怎么理解自己被镇上的人孤立呢?
如果一只鸟变得和同类不一样——外形损毁或受伤了——它会更容易引来捕食者,所以,鸟群中的其他鸟会杀死它。这好过引来鹰,抓走它们中的另一只。
譬如,躺在沙滩上,是冲刷和抚弄她的浪潮带她初次感受到了性与快感。(此处吐槽和Chase在motel、以及和Tate在结尾的那几段完全可以删去的床戏)
又譬如,在法庭上,Kya想的是
法警代表了底层雄性,依靠在皮带上挂发亮的手枪、叮当作响的钥匙和笨重的对讲机来彰显地位。等级序列提高了自然界种群的稳定性,不那么自然的人类社会也一样。
她内心的秩序、理解人类社会的方式、决定的准则,全部扎根于这片湿地。这份羁绊,电影展现了多少呢?
这样一个“狼孩”,在和人类交流时,她的眼神不会像成年女主演那样坚定,而应该像动物一样警惕,快速移动着观察每一个入侵者。这点上幼年的女主似乎做的更好些,成年女主让我觉得她好像从未受过创伤,是一个被人类社会教化的正常人。
不管是选角还是剧情,都让我觉得始终游离在这个故事之外。
原著描写自然和内心的文字实在太厚重了,对于观众,这种厚度的感知需要一定的体验时长,阅读时我们可以时快时慢,在需要品味的地方反复咂摸,但在观看时只能被动地跟随影片的速度前进,如果平铺直叙,只无关痛痒地穿插几段被淹没在主线叙事下的独白,我们永远走不进这类深沉另类的角色的内心。
这是一部将marsh girl的成长、恋爱和谋杀案的辩护穿插讲述的电影。影片开头由一名叫Chase的青年尸体在沼泽旁边被发现,与Chase有感情纠葛的‘’marsh girl‘’ Kya 被指控为杀人凶手开始。 父亲家暴、母亲和哥哥姐姐相继离家出走、父亲的遗弃构成了Kya 童年的底色。她没有鞋子,没有收入,没上过学,倍受嘲笑,独自一人生活在沼泽深处的木屋里,只能靠着捞青口从小镇杂货店黑人夫妇那里换取生活必需品。 童年时偶尔在船上碰面的Tay的出现让她的青春都明亮起来。他教她读书认字,他们在海滩边看成群的白色海鸟,他们在树林里描画花朵昆虫,他们拥抱接吻,在彼此的眼里闪闪发亮。但离开小镇上大学的Tay并没有如约回来找Kya,换句话说,Kya 又一次被遗弃了。 这时Chase出现了,虽然他粗鲁暴躁地闯入Kya 的生活,却也实实在在陪伴了Kya 一段美好的时光。但很快,发觉自己仍然深爱着Kya 的Tay再次出现想要挽回她,与此同时Chase一直轻视欺骗她的真面目也被发现。恼羞成怒的Chase殴打了Kya ,闯入她家,肆意破坏她珍视的画稿。
法庭辩论的环节十分焦灼,最后一锤定音的是Kya 的辩护律师对陪审团的总结发言:不要因为marsh girl与其他人的格格不入而带有偏见,希望陪审团基于事实证据而非偏见来判断她是否有罪。
公布结果的时候所有人都提着一口气,终于,Kya 被无罪释放了。她随后出版了越来越多的画稿,和她真正深爱的Tay白头偕老。
直到她去世后,Tay翻看着她曾经的画稿,无意在书稿间发现了一枚小小的红色贝壳---当年Kayak 做成项链送给Chase,却在Chase被谋杀后杳无踪迹的关键证物。至此,Tay才突然明白过来,原来Kya真的是谋杀Chase的凶手。Tay将贝壳抛入大海,一切真相都会像沙滩上的脚印一样,在海水一遍又一遍的冲刷下消失的无影无踪。
影片里有多次Kya抬头仰望天空中的鸟的镜头,我想,年少时被所有人遗弃却坚持独守木屋的她或许最向往的就是像鸟儿一样在天空中翱翔的自由。Tay送过她很多羽毛,这些羽毛一根一根拼凑在一起,成为了她飞翔的翅膀。但即便成为了有名的画师,出版了诸多画册,Kya却始终留守在那间木屋里生活,如同活着时终身无法离开海水的、那枚她送给Chase的红色贝壳一样。
原生家庭将她牢牢束缚在那片沼泽地,Tay的爱让她得以开心快乐地生活在那里。她像鸟一样向往自由,但也永远只是向往而已。
沼泽女孩最后不是孤零零一个人了,可我还是。其实每个女孩可能都曾经是沼泽女孩,被抛弃、流言、歧视、孤独、遇人不淑、遭遇暴力等等,可是现实生活里并没有黑人夫妇和律师爷爷,更没有陪我们终老的青梅竹马,倒是很多粗暴入侵和恶意隐瞒的外来者。
Cineplex.Scotiabank Theatre.买了今天的第一场,生生坐了2小时。现在有一点理解,为什么书改编的电影/电视剧,大部分都会收到老粉们都不满了。这,多好的景啊,为什么摄影技术什么的,非要拍出一个英国乡村爱情故事的感觉。女孩,也是沼泽地长大,从小自己收割贻贝,开船,亲力亲为的劳动人民,一副小身板非常瘦弱啊,更像是一个药剂师从小在室内长大的样子。我很期待的那些“成长”内容,全是一笔带过,还有她在庭上,作证的巴士时间那段,小说无比精彩,再次一笔带过。所以全片,能看的,就是景色和各种水彩的生物图了吗?苍天啊,到底定位是什么?观众是女性青少年吗?就看一个爱情暑假档?
悬疑惊悚的类别太具有误导性了,这是一部披着纯爱故事皮的女权教育片,观后感只有一句:男的不可信,还是专心发展事业、培养爱好靠谱,“女性要有自己的房间”。对本片有较复杂的情绪,一方面全片心无旁骛专心叙事的特质值得肯定,故事讲得比较引人入胜,氤氲缭绕的湿地在夏日里看着十分沁凉解暑,景色纯净透亮;另一方面美化的场景如沼泽、木屋和Kya装束等却又增添了故事的不可信、爱情的桥段又粉饰过度,Kya/Tate感情基础不够深入,等等一些小细节,都让观影体验变得怪异。整体灵气不足
天哪,神秘尸体引发出的竟是一场青春疼痛文学。
anthropologie和ralph lauren赞助的服装吧?
“每个生物都会做它必须做的事情来生存下去。当它感到受到威胁时,它不会跟人诉苦,也不会离开自己的领地,而是捍卫它,并在必要时展开杀戮。”
这部做的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让我一个非常善于猜剧情发展的人完全忽略了去猜谁是凶手
3.5结局不意外但是爽到了,就像基娅跟出版商说的那样,只是为了生存而已。希望所有家暴男的结局都跟蔡斯一样。但是泰德爽约离开七年太强行了,感觉跟他的人设相违和……最后从个人审美来说不管是童年时期还是长大之后都是乔迪最帅🤤
小龙虾翻译成“蝲蛄”果然高级不少!(不用私信我了,知道是两个物种了)
老头律师为女主据理力争的样子真的把我感动到了
她是靠自己在沼泽中长大的女孩,是没有受过男权社会“驯化”自由生长的人,是懂得反击的大自然里的雌性生物。
分享一下我奇怪的感悟。女主人公一个人在沼泽深处的房子长大生活,没上过学,没学过画画,但一生出版了很多画册,大概耐得住寂寞的人都会有所成就
母螳螂会因为两种原因吸引公螳螂:想要和他们繁衍后代,或是想要他们的性命作为下一餐。Kya始终保留了不可捉摸、不可控制的一面,我们不知道她是哪一种“母螳螂”。直到影片结尾,我们才知道她真的杀了Chase。Kya拒绝用司法体系卫护自身,她从来没有受到社会的庇护,所以更不会祈求社会的怜悯,不需要他人判决她的人格、施舍她自由。影片中,法庭进程中插叙了她从小到大与三个男人的经历(家暴的父亲、不告而别的Tate, 暴力占有她的Chase)。法庭上的辩护为她迎取了正义和自由,但这与她的初衷背道而行。影片的结尾颠覆了法庭判决的正义性与合法性,正好留下了一片Kya想要的灰色地带。
人(特指男人)想要启蒙她 改造她 占有她 掠夺她 她说 这片湿地可善可恶 披着糖水爱情片外衣的生态女权教育片 结局好童话 和暗黑童话
不玩儿花活,不搞政治正确,就好好讲个故事,这类电影现在都不常见了。
女主选得太好了,整体的气质特别是她的头发,就像森林里走出来的一样。Chase一开始就是一位入侵者。从房间到身体都是一种闯入,他不断画大饼,希望去改造Kya。Ted之前离开的决定可以理解,并且我觉得只有他才是唯一适合Kya的人。他们有共同的话题,相似的职业。初恋那一段太美了,在旋转的落叶下接吻,美得让人移不开眼。表面上讲的是一个女孩的两段爱情故事,放远来看其实是一个outsider面对生活和流言的恐惧和逃避。犹如律师在结辩时所说,所有人都在通过流言去了解Kya,却几乎没有人真正接触过她。最后的反转在情理之中。大自然没有dark side,它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保护自己…希望这部拿奖,年度最爱!
还是原著译名「蝲蛄吟唱的地方」比较有诗意,Crawdads意为蝲蛄,通Crawfish,在俚语中为退缩者和胆小鬼之意。这是一首属于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少数派之歌。
沼泽深处的干净又时尚的女孩的爱情故事
打女人的渣男都的死!这是自然法则
画面很唯美,Daisy的演技也没问题,就是拍得太流水账了,更像是一个加长版的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