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看过原版,但听大家说原版的主角比较平静克制,而本片的主角有些聒噪。但我倒是觉得,Joe首先因为执法时候情绪失控导致行为过当至死被降至审查,又在接警中心根据碎片化的信息就脑补出所有的人物关系就确信无疑,怒顶一切质疑的同事。他如果真是一个冷静到毫无波澜的人反倒不可信。而且他的性格缺陷正好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一个半混蛋半好人的警察,究竟如何评价。
我相信没人否定Joe的责任心。虽然他更应该把心思放在转天的庭审上,但当他接单疑似绑架的电话,他甚至都不是按照规定转接给相关负责人员,而是一跟到底,想要救出受害者。然后就是在过程中否定一切质疑,并且将所有能进行的违规操作做了个遍。在最后的最后才发现自己判断错误了。
我们为自己的失误辩护时常说,会犯错的永远是做事的人。但有些职业却不允许犯错。为什么你明明可以做更多却不被允许,为什么需要将一件事情戏份成很多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专门的人负责。就是因为如果这件事对于当事人来说意义重大,就一定要尽量减少主观人为因素对事物判断的影响。Joe对同事大喊,你们就直接去,没人就踹门进去的时候,他的心境是否与当时因为看见或认为那个十九岁少年伤害别人而一时气愤时一样呢。
Joe一整天都处于焦躁的情绪中就是他在天人交战,他在知道自己的过失和为自己辩解的两端来回游弋。而直到Emily攀上高架,他才真正知道自己的判断意味着什么。
你是警察,当你举起枪的时候代表的是法律。而你是不是一个合格的警察,就看你是把这当成是特权,还是责任。
《罪人》。6分。杰克·吉伦哈尔主演。 小吉永远可以给观众惊喜,这是他的强项,每一部都有深刻印象,我最难忘的是《囚徒》。 应该说这是一部很有新意的电影,导演在90分钟内想表达很大的野心——几乎一人完成全部表演、911接线员、弱女子的求救、小孩的恐惧、犯罪男性的表象、剧情反转、家庭悲剧、警察涉嫌过失杀人。 小吉刻画得淋漓尽致,看得我也很难受,不停地暗示90分钟很快结束。 小吉似乎很少接大片,大部分都是低成本电影,但都给了极高的演技水准。比如另一部我十分喜爱的《夜行者》。
故事的开始,是一场野火。
这个不仅吸引了大部分的资源,也让杰克吉伦哈尔的哮喘越发的严重。
但凡在这种时刻,也是罪恶滋生的绝佳环境。
杰克吉伦哈尔在故事的开始,也算是杠精一个。
看杰克吉伦哈尔的做派,就知道是个有故事的人。
把这样一个人,安排在“接线员”的岗位上,本人大概有相当的怨气的,一言不合,就把打电话的给怼个半死。
不过,越是这样的警察,就感觉越有“魅力”。
杰克在工作之余,接到了记者的电话,隐隐约约感觉到,杰克的“流放”可不是那么的简单。
也别说,老外的工作制度还是相当严格的,杰克也就是接了个电话,就立马被上司给点名了。
不过,杰克的个性还在,点名归点名,该打电话还得打。
作为一个“接线员”,普通的口头禅还是必须有的。
这字幕组的翻译,给跪了。
扯完了闲话,故事很快进入了正题。
杰克借到了一个电话,凭着警察的“直觉”,杰克有理由相信电话那头的妻子被丈夫劫持。
作为一个符合大部分“警察侧写”的警察,杰克的正义感原地起爆。
这其中,包括和同事开干,用自己的人脉“寻找线索”,甚至在电话里头“指导”同僚在适当的时候“打破”一下规则。
这个时候,就牵扯出杰克身上的“事儿”了。
关于“打破规则”,你自己捅的娄子没点数吗?还指导别人?
还是先说故事吧。
电话那头的妻子一直被劫持,而丈夫通过背景调查,有过前科。女儿和儿子独自在家(这在老美,大概已经触犯法律了吧)。
杰克通过各种努力,发现儿子已经浑身是血。
这丈夫的“变态”基本是没跑了。
杰克凭着自己一个人的“努力”,成功把所有人都带偏了。
可惜,事实的真相,往往不是想象的那样。
现如今,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都不见得是所有真相,更何况杰克只是凭一通电话?
只是,故事里头又透着那么一股子绝望。
这对在底层挣扎的夫妻,多方求助无门,这又是谁的锅呢?
最后的杰克,希望通过电话拯救一个人。
在“拯救”的过程中,杰克自己捅的娄子也浮出水面。
这一段,真的建议谢霆锋好好看看。
同样是“处罚”,人杰克也想好了串供,但到最后,还是没过得去自己的良知。
可谢霆锋却选择了另一条路,和甄子丹大打出手。
整个故事,基本是杰克吉伦哈尔一个人的表演。
演技这回事儿,根本不是杰克吉伦哈尔需要担心的事儿。
故事其实照射了很多现实问题,而且直击痛点。
但故事的侧重点还是放在了自我的回归上头。
一个受过伤的人,救了受伤的人。
这具有莫大讽刺意味的事情,其实一点都不新鲜。
越被苦痛折磨的人,越容易发现“真善美”,而越是生活优渥的人,越容易发现“冷漠”。
说实话 前半段没看懂的时候觉得 “就这”,开始反转了之后犹如醍醐灌顶,电影结束还回味了很久。
首先,电影的背景是美国警察击杀了19岁黑人小哥。这部分是很隐晦的部分,全局都没有直接提到,给的提示都是隐喻,但是懂得都懂。一边是击杀了黑人(或许是故意,或许是误杀),一边是拯救一个精神分裂误伤自己孩子的白人母亲。两个故事用一个对丈夫的误会或者偏见串联起来。
男主接到了一个女人的电话,自己结合犯罪记录带入了女人被丈夫家暴和绑架的剧情,这是串联起整部剧的一个误会。这个误会导致男主自作主张的拯救计划。眼看计划就要成功,女人打了丈夫然后逃脱,男主才发现女人的丈夫其实才是那个想要拯救女人的人。就像男主以为自己击杀的是罪犯,伸张正义,但是最后发现因为自己的偏见杀死了一个无辜的人。
电影的转折点在男主跟女人承认自己的错误,求着女人不要跳下去,跟女人说还有很多人爱着她需要她。这里的女人也可以带入被男主杀死的黑人。在这通电话之前,男主跟自己的搭档商量好了要在法庭上做伪证,不承认自己误杀。但是这一刻男主意识到了自己的自私,也就是为什么放下电话之后就给搭档打了电话,让他说出实话。
这部剧里面用了几个很典型的角色,一个精神病人,一个警察,一个ex-con,两个父亲,还有一个黑人。通过几个角色之间的冲突与和解讲述了一个社会问题。说实话,用一个故事去讲述社会偏见以及偏见的后果很难,所以电影有的地方逻辑不是很清晰,但是,这并不妨碍我给五星。
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敢讲故事的电影人。
在以往,哪怕曾见过了再精彩不过、令内心的震荡至无语言表的电影时,也不过只是暗暗记在心头,饶是颇有感触,也只是动笔三两行间划在笔记中罢了。可毕竟这是作为远渡重洋在异乡看到的第一部电影,何况,它给予我的感触相较于以往同类型的影片,要深刻得多,我想为自己破一个例也并不为过。
也许是我自己年纪太小吧,见不多识不广,“随随便便”观看了什么影片都要拎出来大书特书。的确,跟众多从专业角度把电影讲的头头是道的影评人相比,确是有些初生牛犊不怕虎了。但是我相信,电影如同人类文明延续至今的诸多艺术诠释方法一样,首先是为人们带来观感上的冲击,精神上的影响。我想这部电影的的确确是做到了。至于看完无感的诸君,我也想问,也望各位自己扪心自问,是不是被残酷的现实把棱角磨得太平了,不知怎的竟麻木至此。
电影和破案倒颇有相似的地方,重在细节。山火算是作为大背景注脚的存在,后面的险阻离不开它。主人翁对待不断骚扰追问着自己的记者,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同僚,甚至自己的服务对象——向警局热线求助的市民们,都是一副玩世不恭、狂放不羁的态度,倘若是你打的电话,面对这样态度敷衍、好像发生的事与自己毫不相干的接线员,你会作何感想?若是你的好意关心和再正常不过的工作交流迎来的只是同事的冷眼相对乃至大声呵斥,你又该怎么回应呢?两相对比,与妻子分居后仍然佩带着的婚戒、设置成女儿照片的手机屏幕加之对妻子留言时的低三下四,倒有一番讽刺且苦涩的滋味。一言以蔽之,电影的代入感值得一提,我们能够清晰的感受到主人公对于自己工作的厌恶,对于家庭关系危机的焦虑却又无可奈何,以及对记者追问所引出却又让观众一头雾水的“明日即将发生的那件事”的闻之则暴怒,一切的一切好像形成一个无比恶劣的闭环,将男主愈发向黑暗的深渊拖去。
一个自私自利,从来不对发生在自己身边之外的事感兴趣的中年男人,也在影片的前半段被塑造的淋漓尽致。面对多年的老搭档也只是不断地进行使唤,脑袋里只希望在让搭档帮自己一手的同时不要因为饮酒过度而影响到自己明日的出庭结果;面对同事的问候恶语相向,短暂过后的示好却只是为了达成下一阶段的目的;面对其余部门的帮手,不加以任何言语解释,即便有着良好的出发点却只会高亢的颐指气使,只能说,妻子对他本人的评价是话糙理不糙吧。可我们似乎从未想过,发生在这个男人身上的苦难,似乎足以压垮我们其余的每一个人,可他不得不接受着这份乏味的工作,接受着妻子的离去与嫌弃,接受着或许以前对自己倍加尊敬的同袍或下属如今的奚落与呵斥。
似乎我们应当更为仔细地思考,是什么缘由,让这个已经活得不成人样,精神与肉体都被折磨的不成人样的接线员,对一个意外的来电如此上心?对周围几乎所有人都表现的毫不在意的他,好像没有必要在明日就要对自己开庭审理、不久后就可以溜之大吉的环境下继续跟进这样一宗案件。为何呢?是同样支离破碎的家庭,唤醒了他内心尚存一丝的善良?是小姑娘在电话另头无助哭喊想要母亲的声音,让她想起了自己许久未曾谋面甚至无法交流沟通的女儿吗?还是说,他纠结,踌躇着希望履行好最后一天,作为警局接线员的职责?不论怎样,他的内心未必有他外表所呈现的那样不堪。
案件起因伊始,给人的观感不过是一起普通的绑架案,再到后来的反转,确也未必有那么惊心动魄、跌宕起伏。原因未必是影片平平无奇,或许是因为仍旧埋藏在片中的蛛丝马迹起到了作用。是的,按照小姑娘艾比的解释,确实是父母二人起了冲突,可从未有一个清晰的起因展现在我们面前,是我们自己的刻板印象作祟,在弱势的艾米丽讲电话打入求助的一瞬间,在我们同乔一起在警局系统上看到亨利过往犯下的罪状时,我们的内心便早已倾斜,不带一丝犹豫。这使得我们忽略了主人翁义正言辞地陈述着臆想出的亨利的毒手时亨利的不解,他所想做的仅仅是想履行好一个父亲的责任,不再让孩子收到精神不稳定的母亲的伤害;我们同时也忽略了在乔早已不耐烦却又故作镇定试图安慰艾米丽时,女方“受害者”的虚无缥缈般的描述有多么不正常。因而当反转真正到来时,绝大部分观众有的只是迷惑,百思不得其解,而非真正有对同乔一样程度的震惊,那磕磕巴巴的“was,was it you...?”恰是我当时观影时的内心写照。在发觉到蹊跷却又不敢认定谬误时,斩钉截铁的把真相揭露无遗,才是对当事者最为莫大的打击。恰似福尔摩斯所言,“当排出了所有其它的可能性,还剩一个时,不管有多么的不可能,那都是真相。”
除去剧情,最为吸引我的是杰克-吉伦哈尔的表演。很高兴他走上了一条和基努-里维斯、华金-菲尼克斯殊途同归的道路。从青涩的鲜肉到如今稳重却又富含张力的表演家,这样的改变是令人最为欣慰的,希望他可以继续多多出演一些这样寓意深刻(乔从前犯下的罪暗讽的是什么,相信所有人都看得出),剧情引人瞩目的影片。当然,以往的《断背山》、《源代码》和《夜行者》,也很能突出杰克-吉伦哈尔的演技,可塑造的形象不同,性情迥异,带给观众的体会自然也有着区分。影片里主人公的性格似乎更加“亲民”一些,因为我们日常里也难免会落入到类似的消极情绪中去,这也恰恰是最能给观众带来共鸣的地方。
而影片的拍摄方法也是一绝,这让我不禁联想到前几年看过的一部低成本却很标新立异的一部影片《网络迷踪》。与哪部电影我们全程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好似在了解案件过程又有不同,我们似乎是站在第一视角却又即将坠入旁观者的边缘一般。正因为在主线中男主并非是通过面对面与推进剧情走向的人物进行交流,这才能让观众更加关注到主人翁的面部表情和流露出的情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除去反转之时吉伦哈尔眼神里所流露出的迷惘,就是之前他在安慰艾米丽时似乎将要在不耐烦的崩溃爆发边缘仍然努力克制着自己的五官,以及在警察到达艾米丽事发地想要拖住她不让其做傻事时不断重复着的带着哭腔的Listen(在海报中也有体现)。Listen一词此外也在多次对话中出现(与CHP女警官,在外巡逻队的中士和与自己妻子的对话中反复出现),能够很好地展现出吉伦哈尔焦躁,试图把对话拉向自己一边,宣誓主权的方式。偏偏在安慰小女孩和艾米丽的时候,他又能展现出影片中所呈现的最好最温柔的一面。因此,即便在对着同时大吼大叫可转念一想是为了两个孩子的人身安全和侦破案件时,我们也未必会产生相当程度的恶感。
看到有评论说,到了后半段无感甚至觉得越来越拉胯,我只能斗胆回敬一句,并非是嗓门吼的越大,语气越激昂,代表演技更精湛。切身体会乔的角色才会真正发现,到了后半段,最后30分钟开始,才算真正意味上的高潮迭起。也许最后在厕所的哭戏确实有些牵强,但几分钟前吉伦哈尔面对得知母子二人皆无恙时眼含泪光,露出如释重负的惨笑,屏幕前的我也身临其境的长舒一口气。不可不谓是“心碎人救下心碎人。”
最后我想回答一下可能有些人仍旧存在的疑问,就是为何乔要展示出与自己人格性情完全不符的对案件的关心。其实片名就给了答案。Guilty。不如看作是内疚感作祟,不如看作是为自己赎罪。我本以为,可能影片的原名会像七宗罪一般与sin,原罪颇有关联,不过现在看来,翻译才是更为高明的那一位。是蛇,是那条教唆着人类远离神性的蛇,重新将即将坠落的乔拉回。
马太福音第一章第21节说,她将要生一个儿子,你要给祂起名叫耶稣,因祂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片中乔说的脏话(swear word)也不在少数,例如常见的Jesus Christ,God damn it。也许是我自作多情,过度解读,可上帝之子本就该将我们从原罪中解脱,升华。不过,我曾见过一篇根据阿富汗战争老兵真实经历所著的短篇小说,男主战友濒死时将从不向外人展示的十字架交予男主手中,背后刻着一行字,“上帝惩罚我们,因为我们有罪。”究竟上帝是要责罚与我们,还是将我们拯救出罪恶的苦海?也许这就像片尾交代的那样,乔所奋力做的一切,无人知晓,留下的只是认罪后舆论的责罚与社会信条的崩塌。这个问题,或许没人能1够解答,也不将会有答案。
全程都是看吉伦的情绪波动,起起伏伏,从开始的强硬不管不顾,到最后崩溃自赎,吼住全场。好片,虽然感觉到最后有反转,但是吉伦的表现还是赢了。从《后天》开始就觉得那男孩演的好,自然又有戏,后面一路都是顺顺当当的下来,很赞!这片子里吉伦偶尔内心的爆裂表现都很到位,最后那个女警说的话总结点题
为啥都在吹杰克吉伦哈尔的演技?演Henry的演员根本没露面就靠声音演的都比他好。
Jake Gyllenhaal演技在线,几乎独角戏,撑起了这个难看(很难看下去)的故事。反转不新鲜,但重要的两处都是对的,一个是让男主垮掉,一个则是让男主重新燃起希望从而正视自己的错误。另外两处反转的成立都建立于偏见挺有意思。
多一星给老吉。全程打电话,电话那头的人说话模糊而且无法配合,听的我都快崩溃掉了,何况身处其中的男主角。这片子就是老吉的秀场,一个人撑起一个半小时,镜头360度无死角扫过他面部的每一个细节,但是毫无破绽。一直很喜欢老吉的表演,自然但是又有爆发力,最后情绪崩溃和下定决心认罪的转变非常震撼。ps我知道不该说这个,但是他真的太好看了,睫毛忽闪忽闪,还有弧度恰到好处的嘴唇,这次导演真的给了福利,摄像机动不动就直怼这两个地方,简直无法移开目光
成片的起承转合就很网飞,Jake的表演值得一看
暴躁老吉911在线办案
丹麦原版我没有看过,一个因为心理问题和执勤失职的刑警被迫在报警电话接听中心工作一段时间,这时他接到了一位被前夫绑架的女性的报警电话,她的家里还有两个独处的孩子。由吉伦哈尔扮演的刑警一定要救下这个女人,哪怕越级越权行动。全片的场景都在封闭的电话接听中心,电话另一头的人物一直没有露过脸,全靠吉伦哈尔的面部表演和台词撑起来,大段的电话对话重复的安抚和女人的啼哭让电影有些乏味。刑警处在高压之下将救人视作使命,一旦使命失败便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应运而生的权限机制旨在分工明确,减少不同部门间投入案件的私人情感代入,这却让人缺少全局观点,情感淡漠只顾得上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这是一部批判体制的电影,也探讨了什么才是勇气,关注了刑警队伍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看完以后回味了很久。
表演课
这电影总感觉剧情有些奇怪,一个有着杀人嫌疑的警察还能被安排去接听报警电话?然后也不能说杰克演得不好,但总感觉很多地方处理得有些过了或者说稍显浮夸了。反正看得心烦意燥、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如鲠在喉罢了。
还不错。吉伦哈尔演技真是越来越好了,基本是他一人的独角戏,不容易。@TIFF2021
看了一会感觉似曾相识,慢慢看才想起应该是改编的,记得以前看过类似的片子,看完查了下是翻拍的2018年的片子,很压抑 男主没有上一部男主脸上的冷静感,这个看的非常躁动,分分钟要崩溃
一开始觉得光是暴躁警察在线接听911电话 帮助Emily Abby Henry一家都够吸引了 为什么要加入Joe自己过失杀人的剧情线呢?直到他向Emily承认自己错再到在厕所吐打电话给朋友让他在法庭上诚实说出真相我才明白 这个角色的厚度和温度都是顶级的。因为知道Oliver还活着 知道她妈妈爸爸还有姐姐都为这条生命而疯而紧张 他才真正意识到错手杀了人 就该为这个事情负上责任。get不到吉伦哈尔的帅 但get到他的演技是比我一直不喜欢他的想象中要好得多。
警局的接线室很宽敞很肃静,接线的人很焦虑很挣扎,这个故事很曲折很悲伤。杰克吉伦哈尔贡献了一场精彩的,让人动容的表演。
作为翻拍,相比上一版,其实并不太会有剧情方面的惊喜,大概就是看看杰克怎么表演各种情绪转换。
我已经能想象这片如果在中国(内地)视频网站上线,当故事发展到后面时,那坨弹幕会充斥着什么了:“让TA死,圣母*——噢耶,活该——可惜,漂亮国警察就这会儿动作快”,毫无难度的推测。
好吵的美国电影啊 一如既往不知节制直给铺满
过失杀人居然没有停职、心理疏导没有介入、还在接线处理警务,这个前提设置就无怪乎让主角情绪暴躁、自我解读并插手过多。后2/5看得打瞌睡。21/09/20
没看过原作单说本片,这是一个好但还不够好的剧本,只属于杰哈的独角戏,他的确很好地完成了任务,但首先是加入了一些不必要的枝节,比如男主哮喘有什么意义吗?他一定得这么焦虑吗?这就引出了藉由人物的焦虑情绪来塑造氛围并不成功,只有男主的表演在紧张而影片的其余全部都不紧张。结尾也太满了,没有任何空间,影片的整体气质比较像一部三流的美剧。
承认几乎任何翻拍都会因为原版的独特创意、诞生背景或是人才,而变得黯然失色;所以总会鼓励用欣赏一个“新”的故事的态度,来进入其中。然而这里,很难不承认好莱坞还是用一种强X的做法,把整个故事的气质都完全夺走了;花哨的大操作屏,过于庞大的声演群…FOX的《紧急呼救》和Apple TV+的《骇人来电》都是好作品,但这里是什么?Jake很好很用力,已经最大限度地贡献了自己;但它依然有很大的缺憾,与一种惊人的自负。
火灾背景、男主不时的头疼、大脑电流声、莫名暴躁、哮喘、各种情况不明断断续续的电话,让我一度以为这部电影是生死停留类型,结果整场就是主演的独角戏。人设有些暴,加上杰克演技不够稳和沉,就让这个人物更加咋呼,剧情也显得不合情理,观众看得也烦躁。如果真是生死停留类型剧本和人物倒是通顺了
因为是翻拍所以就低分吗?情节,表演,节奏都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