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意外的看到了这张碟。不过发觉搜索到的这个封面要比我买的那碟的封面好看得多。在看了简介之后,以我对该导演的接受能力认真推测了一下,我觉得我似乎大概还是能够接受这样的电影的——且等看完再说吧。
在帕索里尼的生命三部曲中,《坎特伯雷故事集》是最荒诞讽刺的一部。在片头,故事的讲述者乔叟(即《坎特伯雷故事集》这本书的作者)在与人打趣时,借此人之口说:“Ah,but between a jest and a joke,may a truth can be told。”(在嘲讽与玩笑中,真理也许会显现),然而在生命三部曲的第三部《一千零一夜》的片头,荧幕上展示的是“真理并不是存在于一个梦中,而是在很多梦中”,类似的,在三部曲第一部《十日谈》的末尾,帕索里尼甩给我们的一句话是“在梦想更为甜蜜时,为什么要创作艺术作品呢?”真理、梦、艺术、嘲讽几个主题在生命三部曲里构成一种纠缠的状态,但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故事的发生,我们好像是沉浸到生命的探索里去了,《庄子》:“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真理难道一定是存在于高雅严肃的事物中吗?一定要以一种圣洁的态度去找寻真理吗?三界之中,何事何物不可见真理?嬉笑怒骂之际,真理亦可显现。我以为生命三部曲给了世人三种求索真理的状态,当然帕索里尼也有意或无意带着观影者在三界之中穿梭,《十日谈》告诉我们艺术般美妙的天堂只存在于梦境中;《坎特伯雷故事集》告诉我们人也可以带着嘲谑、以戏弄的形式面对地狱,地狱里也充斥着嘲谑、戏弄;《一千零一夜》则告诉我们人间的命运抗争终将消解,而我们会回归到日常生活的恬静快乐里。不虚慕天堂,不恐惧地狱,自然地面对人世,这是我所测度到的生命三部曲的大义。
《十日谈》的上半部讲的是恶霸在临终忏悔时欺瞒了神父,以至于死后被当作圣徒来供奉,下半部则通过帕索里尼扮演的画家观测世情百态,而于梦中梦到不理人世的天堂、劳苦惨痛的人间、以及鬼焰炽盛的地狱三者并存的画面,从而引发画家的感慨的故事。其间穿插的各种揭露基督教的虚伪的故事,把基督世界所塑造的神境、天堂和他们所谓的教义、修行无形中消解了、摧灭了。《一千零一夜》则是通过成套成环的故事链来表现人世间命运抗争,表现的故事多是主人公在离奇曲折的经历过后回归到了恬淡平常的境况。那么《坎特伯雷故事集》中所选取的几个故事,有意无意间总是能窥测到地狱的登场,即使乔叟在结尾写着:“以上故事,仅供消遣”。
本片的第二个故事中,主教的一位管家平日里以敲诈、勒索为营生,一位卖面包的人目睹了他所有的行径,包括告发同性性行为(交钱则无事,否则举行盛大的仪式将涉事者烧死)、通过恐吓诈骗穷苦人的钱财等,于是他们二人在路上相遇,并结为兄弟,在荒野里,在暮色下,卖面包的告诉他自己是魔鬼,是来带他下地狱的,而管家的神色颇为淡定,不知是对地狱的无惧,还是认为这个人是在戏谑,但作为背景音乐的灵歌还是很让人凄惶的。扮演卖面包的人的是弗兰科奇蒂,他在《十日谈》里演欺瞒神父的恶霸,在《一千零一夜》里演囚禁公主的恶魔,那么他在本片中饰演的角色是真是魔鬼的可能性也很大。
本片的第三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四处恶作剧的混混的故事,风格完全是模仿卓别林的,也许他只是天性如此,在恶作剧后,不顾警察的追逐,总是喜欢大声歌唱,发出欢快但刺耳的叫声,以至于他在刑场上依然纵情歌唱、神色不改,好像是要以这戏谑的音节作为走向地狱的灵歌。
本片的第四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学生为了与木匠的妻子偷情,假装自己预测到了大洪水的来临,告诉木匠要把他们夫妻与自己装在酒桶里吊在房梁上,在洪水到来后斩断绳子把木桶当船来保命。当三人上了房梁后,趁木匠睡着了,二人便偷偷下来了。后来的情节中,学生被人惩处而吼叫,导致木匠以为洪水来了,便斩断绳子,摔到地上了。学生对木匠讲述洪水来临的姿态、语气,与《圣经<创世纪>》中神教训诺亚造舟的情形很是类似。所以像“末日来临”这种极为恐惧严肃的话题,在他们的情欲面前已经变成了可以任意改装的借口,从《圣经》中的圣迹演化出了一桩极为调谑的韵事,在他们眼里,末世有什么可怕的。
本片的第五个故事讲的是一位情欲炽盛的老妇,在累死了四任丈夫后,强行与一位学生成婚。当然,她是在仓促办理完第四任丈夫的葬礼后,马上从教堂的右侧转到教堂的左侧,开始她与第五任丈夫的婚礼,其间她只是换了下帽子而已,而众人也很熟练地从哭声切换到了笑声,从灵歌切换到了婚曲。老妇由于继承了四任丈夫的遗产而深切怀疑学生与自己成婚的动机,在与学生的争吵中受伤摔到,在临死前让学生把脸凑过来,说自己原谅他了,然而却趁机狠咬了学生的鼻子。对他人死亡的冷漠,对自己死亡的无感,她在走向地狱之前,不去做什么心理准备,只想着搞个大恶作剧。
本片的第七个故事讲述了四个浪子,其中一位死去了,别人告诉他们是“死亡”把他带走了,余下三人便结为兄弟要找“死亡”报仇,在郊外遇见了一位老人,老人给他们指了“死亡”的所在,那个地方散落了很多财宝,三人决定均分,派了一位回去买酒和面包。被派出的人想独吞,于是在酒里放了毒药,另外二人想均分,约定了杀掉第三人。所以在被派出的人回来后,二人杀掉了他,然后痛饮毒酒,终于三个人都找到了“死亡”。原来“死亡”这么容易找到,地狱的门经常打开着,一不留神就进去了。
本片的第八个也是最后一个故事,则是讲的一位牧师想侵吞一个将死之人的遗产,该人告诉他宝贝在自己屁股下,于是牧师凑过脸去找,那人奋其最后之力放了个屁,畅怀大笑而死,又是一个去地狱之前搞个大恶作剧的人。牧师在晚上也被天使带到地狱去了,在那里,撒旦从自己的屁股里喷出无数的教士、僧侣及各种秽物,并伴着恶气,地狱里所有的人都在接受魔鬼的戏弄惩处,四处洋溢着魔鬼恐怖的笑声。
本片的主要故事如上所述,《坎特伯雷故事集》这部影片虽然说是为了消遣而讲故事,但由于充满了死亡、地狱、末世这样的元素,从头到尾几乎是让人笑不出来的,其画面也是苍凉的、黯淡的,总是一个恶作剧的故事刚结束,马上又切换到了庄严的宗教场面,让人跟不上节奏。
乔叟本人的心态也不可捉摸,他会被自己记下来的故事逗笑,但又面临着妻子离婚的警告,讲述每个故事的人也是复杂的,有妓女、有假货贩子等,但他们都是去坎特伯雷朝圣的人。既然是朝圣的人,为什么又会为了获得盘缠而去讲亵渎基督教义的故事呢,那么跳出这一个又一个荒诞讽刺的小故事,整个参拜坎特伯雷圣地的人群,乃至那个世纪的被宗教笼盖着的世俗社会,表现出来的行为虽然是虔诚地朝圣,记在纸上的故事又是亵渎圣训的,那么它本身就通体是荒诞讽刺的吧。也许面对那个地狱之门常开的世纪,与其戒慎恐惧,惶惶不可终日,不如都像乔叟一样作诙谐观,通过辛辣风流的嘲讽与玩笑,去找寻那“屎溺”中的道。
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2/06/i-racconti-di-canterbury22.htmlI racconti di Canterbury
本片获得第22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本片是根据英国诗人Geoffrey Chaucer的诗体短篇小说集《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拍摄的。下面是关于《坎特伯雷故事集》的介绍:
故事叙说有29名朝圣者聚集在伦敦一家客店,整装前往70英里外的坎特伯雷。店主哈里·贝利自告奋勇担任导游,并在晚饭后提议在往返途中每人各讲两个故事,以解五天旅途中的无聊寂寞,看谁的故事讲得最好,可以免费吃一餐好饭。这些朝圣者,有骑士、僧侣、侍从、商人、匠人、纺织匠、医生、地主、农夫、海员、家庭主妇等,代表了广泛的社会阶层。他们讲述的内容,主要包括爱情和骑士探险传奇、宗教和道德故事、滑稽故事、动物寓言等23个故事,大多数故事都是用双韵诗体写成的,乔叟自己讲了《梅里白的故事》则是散文体,厨师和见习骑士没有讲完故事,其中商人、农民、修女,巴斯妇人,以及卖赎罪券者的故事最为精彩,是本书的精华,基本上《坎特伯雷故事集》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
片中的每个故事不一一复述了,都是一些关于“性”的,例如偷情、占别人家女儿便宜、更换丈夫等等,也有如行骗、偷窃、为了金钱杀死朋友等等这些人类恶行。总之,本片拍摄的这些故事反映了十中世纪人们的生活百态,以及人性的各种劣根。此外,有些故事还是很滑稽的,非常有趣,可以当作笑话来看。
电影拍摄方面很低俗。片中极尽能事的将“性”展现在画面中,几乎每一个故事都与性有关。片中男男女女的裸体随处可见,各种性爱场景也频频出现。此外,影片还将下流的将放屁、大小便展现出来。最不能让人忍受的是,片尾时恶魔“拉”出来的人们,太让人受不了了!看得我都快吐了。因此,这部根据传统故事拍摄的电影,有了本片导演鲜明的烙印——低俗、变态!这样的电影,除了让人惊奇之外,只剩下恶心了。
除了上面说的之外,电影拍摄方面总体来说非常粗糙,与欧洲其他国家的艺术电影或者好莱坞电影相比,粗糙得如小学生的作品。真不知道本片是如何获得金熊奖评委青睐的?难道是因为影片内容?
演员表演方面更是无话可说,因为本片演员谈不上“演”,只是做做样子而已,假得不能再假了!不过,片中有很多漂亮的女人,有很多美丽的酮体,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意大利人很开放。同时,通过片中金发女人的体毛也看到,头发是金色的并不代表其他体毛也是金色的。真正的金发女人,都因为混血混没了。
总结一下。这是一部非常枯燥乏味的电影,对于没看过原著的人更是如此。此外,电影中裸露、色情的画面太过于真实,一点美感也看不到。基于前面这两个原因,本片是一部我无能欣赏的电影。至于电影究竟哪里好,还是留给影评家们评说吧。
截图:
I.racconti.di.C[01_32_26][20120611-135412-4]I.racconti.di.C[01_07_45][20120611-135325-3]I.racconti.di.C[01_06_39][20120611-135247-2]I.racconti.di.C[01_05_49][20120611-135150-0]I.racconti.di.C[01_04_26][20120611-135035-9]I.racconti.di.C[00_51_37][20120611-134849-6]I.racconti.di.C[00_51_11][20120611-134821-5]I.racconti.di.C[00_51_10][20120611-134801-3]I.racconti.di.C[00_51_10][20120611-134747-2]I.racconti.di.C[00_51_03][20120611-134721-1]I.racconti.di.C[00_19_50][20120611-134559-0]I.racconti.di.C[01_34_38][20120611-135513-7]I.racconti.di.C[01_34_34][20120611-135507-6]I.racconti.di.C[01_34_32][20120611-135503-5]
序列:0838
I.racconti.di.Canterbury.1972.720p.BluRay.x264-CtrlHD
2012-06-11
意大利的东西比较糙,充满令人不快的突起,换句话说就是冷感的现实主义(不是性冷感),帕索里尼的片子尤其糙。大便就是大便,垃圾就是垃圾,爱就是爱,不似中国人要通过“什么是垃圾,什么是爱”的问句buffer来表达相同的意思。尽管帕索里尼对自己看待性的冷酷目光执迷不悟,但《坎》却表达了意大利中世纪以来人文传统的神髓。
本文翻译自帕索里尼“生命三部曲”CC蓝光套装小册子。出于我对帕索里尼的喜爱,惊讶于他在“生命三部曲”中对“性”坦诚和无遮的态度,让人感到自然美好,反而不会产生色情念头。贝托鲁奇《偷香》也曾给过我类似的感觉。英语大学6级水平,翻译错漏请见谅。
以下是帕索里尼在1972年柏林电影节《坎特伯雷故事集》新闻发布会上问答的转录。这场发布会由意大利语、英语、德语报道,并被翻译成法语刊登在1973年2月刊的《Jenue cinema》上。这篇文章由Alexandre Mailon由法文译来。
问:
(1)在电影结尾,我们看到了乔叟的恶作剧,接着是乔叟——帕索里尼的脸(译注:帕索里尼在本片中饰演乔叟本人)、抵达坎特伯雷大教堂的朝圣队伍,最后是乔叟的微笑。这算是对人性的讽刺还是怜悯?
(2)为什么要在妓院那场戏里引用圣保罗的话?(译注:《哥林多前书》6:13“食物是为肚腹,肚腹是为食物;但神要叫这两样都废坏。身子不是为淫乱,乃是为主;主也是为身子”,电影引用了关于食物的前半句)
(3)某些角色,例如在磨坊里的买主们,举止十分自然,另有一些角色却举止怪诞,这是为什么?
(4)影片的部分对白是由贝加莫(译注:意大利北部一城市)方言讲出的,你是想以此类比英语方言吗?(译注:本片有意大利语和英语两个版本,柏林电影节放映的是意大利语版,英语版尚未制作完成)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逐个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很长时间,所以我想整体地回答一下。
我出于叙事的乐趣拍摄这些电影。叙事的乐趣指一种讲故事时的愉悦感。它意味与故事材料有关的创作自由。这一与材料有关的自由,要求所有乔叟式的重建必须是视觉化的,而不是原样重建那个历史时代下的世界。“历史”在本片中仅仅是一个视角。我不得不“忘掉”乔叟,以使本片视觉化起来,这是我作为导演的职责。
我个人对影片中角色和事实的心理态度,是一种讽刺和怜悯的混合体。讽刺和怜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直到压轴:先是关于满是恶魔的地狱的讽刺,接着是最后的“阿门”,匡正了关于地狱的讽刺性暴力。
关于那两个具体的问题:
关于圣保罗的引用,我所有的文本都是直接引用或改编自乔叟。那句引用本来就存在于乔叟的小说中。至于影片中出现贝加莫方言——或弗柳尔方言,确实是对英文版的一个类比。他们说的不是古维克英语(Old Vic English),或资产阶级间流行的英语,而是各个阶层使用的英语。因此在倒数第二个故事里(the table of death),那三个偶遇的、住在伦敦的苏格兰男孩说的也不是苏格兰方言,而是带有苏格兰口音的英语。
问:
(1)乔叟通过展示朝圣者讲述的方式,赋予整个故事连续性。但在影片中,故事和故事间并没有明显的连接,这也许会让观众一头雾水。你为什么选择这么做?
(2)你怎么看待乔叟这个人物?
帕索里尼:
我其实拍摄了朝圣者讲故事的画面……后来我移除了这些幕间连接的部分,保留这些部分影片并不成功。在乔叟,这种处理给人一种书中之书的感觉,但这种手法放在电影中却显得机械而刻板。这是我对影片作过的一处主要更正。
不得不说,作为一个导演,这部影片带给我的主要问题是它的结构。我不知道为什么第一个故事要放在第一的位置而不是第七,或者第七个故事为什么不放在第一位或第三位。素材自有它自己的期待,我要做的就是在剪辑室中理解并追随这一期待。我在选择故事时必须去猜测结构和节奏自身的要求。
至于影片中的乔叟,它是一个完全任意和符号化的人物。
这部电影,就像我常说的那样,某种程度上是元语言学的。这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一部有自觉意识的电影。它最终成为一个有意识地混合讽刺和怜悯的游戏。乔叟作为一个随意性的角色出现,为的是带出影片的元语言感觉。
问:
(1)你说电影所有外景部分都是在英国拍摄的,那内景呢?这部电影的工作人员都是英国人吗?
(2)你花了多久拍摄这部影片?
(3)这部电影有给你带来和《十日谈》一样的快感吗?
帕索里尼:
这部电影完全是在英国拍摄的,不光是外景。所有都是英国的,除了最后地狱的那一幕,是我在埃特纳火山拍摄的。
我花了9个星期拍摄。
至于这部影片和《十日谈》对比的意见,我必须等到英文版出来之后我才能决定更喜欢哪一部。
问:
在性爱倾向(eroticism)和色情(pornography)之间有一条界限吗?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让我扩大一点这个问题的范围…在性本能-性爱倾向(Eros-eroticism)和色情之间有什么区别?性本能是一件美妙之物。根据弗洛伊德极富洞见的的解释,性本能是生命的两种基本元素——性本能和求死倾向(Eros and Thanatos)——之一。性爱倾向是一种在社会学、美学、思想上表现性本能的方式。因此它理所当然有权利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色情,相反的,是对性本能一种低俗的社会性剥削的结果。我无意去谴责色情,因为人人都有色情的权利,这是他们的事。这太糟糕了。但性爱倾向是一件美妙的事,色情就像是它的一件副产品。
问:
根据在赫尔辛基和莫斯科举办的研讨会的意见,我们对他的勇气和智力给予高度评价的帕索里尼,如果减弱他影片中的那种病态般的性爱倾向,会不会能被观众更好地接受?是否有必要在电影里安排如此多的色情场面?
帕索里尼:
小姐,我知道自从反宗教改革运动以来,到处都在举办无穷无尽的研讨会。我不得不彻底无视他们的意见。
我希望理性地讨论我的问题。我已经解释过了,我的影片主要建立在风格上,一种奇妙又视觉化的风格,因此也是一种具有表现力的风格。关于暴力的表达是有其原因和对象的。所以我不能唯独在拍摄性爱场景时把我自身排除在外。如果我把一片绿色叶片描绘得更比它实际更绿,那是因为我被表现主义和极度的表现力所诱惑。就像我把一片叶片描绘得更绿,让那些我选的演员面部表情更生动一样,我不能唯独在性爱场景中拒绝使用风格化的暴力。我做的这一切全部是出于风格上的考虑…但事实证明,我最终展示的东西既不低俗,也不色情。
(本片演员,英国人)Hugh Griffith:
(开场白译者不可辨)我一开始用母语说话,接着用威尔士语,一种在盎格鲁撒克逊人“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好”之前人们使用的语言。我的语言也是乔叟开始他故事时的表达方式…但我想知道在你们向帕索里尼先生提问之前问问,你们中间有谁读过乔叟的原文?
记者回答:
我想很少人阅读过乔叟,即使在英国。可能有些大学里的小团体会阅读它。但在小范围里阅读乔叟和在千百万人面前展示乔叟的故事是有很大差别的。
帕索里尼:
我想就这个问题谈一谈。这些语言学上的问题和我很亲近。我之所以选择拍摄《十日谈》、《坎特伯雷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正因为它们都是源自本国语言的文学作品,因此在改编它们时,语言(障碍)问题必须得到重视。我试图通过一种诗意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十日谈》所有对白都是由那不勒斯方言讲述的;换句话说,那是一种古老的、奇怪的、对其他地区意大利人来说十分费解的语言。我希望《坎特伯雷故事集》也达到同样的效果。它的对白不是用现代英语、不是用古维克英语,而是用真实的英语讲出的——即使是在英国人自己也感到难以理解的情况下,不管是由于片中的苏格兰口音或是伦敦腔。
问:
去年,你说你快到了一个要从电影界退隐的阶段,现在进入最终阶段了吗?
帕索里尼:
关于你提到的退隐,目前来看我的决定没有太大变化。我已经不再年轻,不再抱有任何幻想。但我还是希望继续战斗。
(完)
很多对本片不理解的人都不太了解中世纪晚期的精神风貌,那是一个以市民阶级的审美趣味向骑士阶级、教士阶级和皇权全面开战的时代。帕索利尼很好的还原了这种趣味。
「十日谈」的内容已经有些相互重复了,本片在一定程度上又在重复「十日谈」,一些故事甚至能够一一对应到。对男性生殖器和屁股有了更大程度的放大,三次朝脸放屁是对虚伪宗教与穷奢极欲最直接赤裸的讽刺与批判。但欲同时又成了批判的武器。片尾的炼狱加深了整个影片的内核。
算是墨索里尼后期电影中很正经的了,别样的异域风情,加上偶尔的情色,喜欢。
戏谑欢脱随性率真。十四世纪天鹅绒扑克小丑时装、盲眼痊愈恰见到年轻妻子在树上和人偷情、偷窥敲诈同性恋、贱的纯天然卷毛卓别林范儿游手好闲意呆、“不和你做爱我会死的!”、隔窗吻屁、磨坊主一家三口和两个借宿学生以摇篮定位辨床、地狱图景:嘿撒旦,给我们展示一下你把修道士都藏哪儿了【屁-----
屎屁尿故事集。喜欢第一个故事,小情郎很好看我还想哟英伦采花果然了得结果越到后面越蠢相云集打回原形,英国的群演小伙统统留着类似当时乐队男纸们的时兴发型到处是Robert Plant同款啦Jeff Beck同款,特别好笑。最好笑的是他自己演乔叟坐在油画同款书斋里搂个猫享受到一半被老婆狮吼震醒&末尾的教士地狱图景=最无谓遛鸟大集合。这部里总算出现了毫无美感的基佬XO场面。选曲有民谣复兴中坚Topic厂牌支援还蛮好的。
对欧洲电影一直存在欣赏障碍,也许是文化冲突吧。尤其是这种备受推崇的大师级作品,可以看出十日谈,可以看出中世纪,可以看出各种嘲讽,但那又怎样呢?所能理解的其实都只是书本上了解到的,并不曾生活在欧洲被他们的文化熏陶过,脑子里根深蒂固还是东方思维。。无关懂不懂,接受上就很难。
帕索里尼很癡線,哲學修養不夠,看不懂。
生殖器一向都是帕索里尼最爱的表现手法,别人利用生殖器创造欲望,而他却用它毁灭欲望。
你想多丑它就能有多丑陋的人啊- -哪天能如屎一般收放自如。那就神了
3.5吧,翻译的很差没办法。英国中世纪明显没现在精明啊,烙铁捅菊花很容易,老公安睡两个男的分别f老婆和女儿也没问题…那个年代也没什么道德,加上没有aids,内裤还没发明,所以,大家都很开心啦!
帕索里尼怎么能拍成这样,太糊弄事了吧
帕索里尼"生命三部曲"第二部,获1972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故事内容比《十日谈》更奇葩重口,依旧是原生态拍摄,业余演员表演感觉比第一部到位,没有配乐和后期音效。本片里真正主角貌似是ass,结尾地狱里“放”出人的魔鬼让人印象深刻。辛辣幽默+情色的风格一如既往,但总有种审美疲劳感。(8.0/10)
有太多令人欣赏的东西可又是夹杂在极端恶趣味中的魔幻产物,然后,帕索里尼本人饰演的作者Chaucer扶着额头,笑了。(声音后期实在太糟糕导致完全看不进去)
影片以排泄粪便的地狱画面作为结尾,最后一个画面是帕索里尼(乔叟)的面部特写,没有说话,只有微笑。
系列片完结。三部曲下来,谈不上电影留给了我有多深刻的印象。已经被现在电影惯坏的我,看这三部电影始终是有些沉不住气。三部曲基本都是平铺直叙,没有什么特别的叙事技巧,演员也谈不上演技炸裂,不出戏就行了。我觉得这是帕索里尼的独到之处,影片所展现出的人性也更加真实,性这种东西,是人的本能。无论是丑陋还是高尚,都得做爱。三部曲给我们看到了,为了做爱,我们跟野兽也无任何区别。
如《一千零一夜》般的寓言童话故事集,只不过内容尺度更加成人化罢了。荒淫不堪的城主被戴绿帽;贪小便宜的吝啬磨坊主妻女都被人睡;不学无术的泼皮无赖遭惩罚;勾引良家妇女的青年得到报应;喜新厌旧的放荡女财主自吞苦果;还有奇葩的地狱图景……猥琐荒诞的世事众生相生动浮现。肤浅而深刻。三星半
帕索里尼在这部作品里比《十日谈》更可爱,更能放飞自我。在遍地身体空荡荡的情色世界里莫名传来被性支配的幽幽恐惧,被他化解成“为了消闲而讲述”。
“薄伽丘的《十日谈》已蕴含了意大利的小资产阶级以及意大利的世界,《坎特伯雷故事集》蕴含了莎士比亚以及现代英国世界。”“在三部曲中,我从先前的现实主义电影中发掘了幽灵的形象,不去谴责什么,而只是一种对于迷失的时代的热烈的爱。”
这里面神马都有.............................-________-'' PS最后一幕让俺至今无法蛋定............................
有些段落还是挺有意思的,但还是有点人物太多到后来跟不上了。。。里面有一根超越法叔的大咚震撼了我,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