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和一个朋友一起看了冲天。
拿到碟的时候,看封面想起白先勇的一把青,记得里面有一句话,二十四小时,那颗心都挂在天上,哪怕你眼睛朝天望出血来,那天上的人未必知晓。冲天的拍摄花絮里金世杰说,空军是种不安分的美丽。我想这种美丽在战争里,背后自然是血淋淋的一片。
片子看起来没有爱国教育主题纪录片那么无聊,不时会由史实转2D然后变3D,很有趣,片尾曲西子姑娘在网易云没找到片子里那一版,在周璇唱的西子姑娘的评论里有人指路说bilibili有。感谢。
齐邦媛和张大飞的往来书信里写到,我很羡慕你在天空,觉得离上帝比较近,因为在蓝天白云间,没有死亡的幽谷。张大飞说自己有一次飞夜间任务,突然看到那晚的月亮又大又亮,自己似乎倏地要撞上去一样。看到这里我眼泪就下来了。
“不能挂念过去,不能思索未来,他们只有现在。”
“他们必须下定决心,斩断自己的未来,才能让他们爱的人 有未来。”
“战争把年青人带入坟场,谁来把战争带入坟场呢?”
在人类征战的历史中,从来没有这么多人,对这么少人,亏欠这么多的恩情。
青山有幸埋忠骨
一寸国土,一寸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
中央航空学校的校训真实而又悲壮: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第一代飞行员平均死亡年龄23岁,他们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翱翔于离上帝最近的地方,每一次的出行,都有可能回不来,他们穿梭于敌人的子弹与炮火中,即使敌我双方实力相差悬殊,也是勇于前行,敢于面对!
影像资料的缺失与不完善用动漫的形式代替,但是丝毫不影响那直指人心的感动与悲壮之情。也许更多的话语已经显得苍白无力,但是真心希望世界和平,不要有战争,为了自己的私欲毁坏了多少家庭!珍惜所有……感谢那些为国捐躯的志士!
看完《冲天》已有段时间,迟迟不动笔,是因为有太多的话想说,却一直没有理出头绪。 纪录片的角度很独特,将一段慷慨悲壮的过往,以儿女情长的方式娓娓道来,触动到你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使得本来只有黑白色的影像多了一抹绯红,可等看完全片,才醒悟,原来那一抹绯红却是扎得最深的刺,似微不足道,却时时刻刻都能感觉到它带来的痛。于是,才能真正懂得,他们牺牲的不单单只有年轻的生命,还有这世间所有美好的一切,所有割舍不下的真情,秋月春风,欢喜悲歌…… 未能经历完整的人生,生命的昙花一现,对任何人都是最深的遗憾。 片子的开头,由一段话引入,“曾经有那么一群年轻人,每一次起飞都可能永别,每一次落地都必须感谢上苍,他们战斗在云霄,胜败一瞬间,他们在人类最大的战争中成长,别无选择,因此他们对飞行的热爱,对天空的憧憬,还有那些国仇家恨,纵横捭阖,儿女情长,都必须化成命运的音符,飘扬在云间。” 而这群年轻人,都是当时中国最优秀的一批青年才俊,他们被称为“空军少爷兵”,没有贬义,只因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不是名门望族天之骄子,就是归国华侨名校精英,即使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依然可以有很多的选择,有大好的前途,或是远居海外安享一世太平,可是,他们却选择了一个最危险的职业,弃笔从戎,为了国仇家恨,为了民族大义,在最美好的年华,视死如归,抛头颅洒热血。这与其说是一份勇气,不如说是一份觉悟,他们享受了最优质的资源,所以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就必须站在最前面,不能退缩。 这份责任感或许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才存在,不只是空军,在近代中国最苦难的一段历史里,最初觉醒的一群人正是这些富贵人家的少爷小姐们,他们不同于政客,没有多余的利益权衡,是真正用自己的生命捍卫自己的国家,最简单最直接,也最沉重。 1932年,杭州成立中央航空学院,校园的座碑上写着,“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这是一份誓言,一封绝命书,更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拒绝与无奈,因为我们的空军势力与敌人相差太悬殊,所以只能以命相抵。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只有从美国引进的三百架霍克3战机,而日本则是两千架时速快了60多公里的96式轰炸机,可以说毫无招架之力,即便如此,他们也没有退缩,没有软弱。 飞行员闫海文,在执行轰炸任务时,被高射炮击中,跳伞误入日军阵地,用随身手枪反击包围他的日军,最终高喊“中国无被俘空军”开枪自杀,终年21岁;几日之后,在清华大学毕业之后投笔从戎当上飞行员的沈崇诲,在攻击日本船舰时,座机受损,无法反回基地,于是加大油门撞向日本军舰,与敌人同归于尽,终年25岁。 空军殉职的平均年龄是23岁,大好年华才刚刚开始,却要草草结束,他们不知道自己何时牺牲,所以时刻做好牺牲的准备,他们没有未来,却对人生依然憧憬。 汤卜生在《一个飞行员的自述》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也有计划,但是却是不可预期的,是随时有可改变性的,因此我们只有现实,这个时间内,这个空间和这个环境就是我们支配行动的对象,因此我们是敏捷的,因为不愿放弃了现实,因此我们是乐观的,过去就让它过去吧,我们如果有可以称为计划的东西的话,那大概就是为国牺牲吧,代表我们诺言的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存有一张遗嘱,当我们安全的回到了地上,和人们谈到几乎失去了生命的经过,是没人可体验到当时的情形的,因为生命是这样的东西,已经失去了,没有人能知道它,没有失去,没有人会感到它,回到人群中的时候,我们仍只能静静的像并没有过什么一样,这不近人情的容忍啊……” 在蓝天面对孤独,回到地面,依然是独孤的,与死神擦身而过的经历,和牺牲了的队友比起来都已经微不足道,那一份沉重,只有午夜梦回的时候才能深深感受,活着的人没资格说,死了的人又不能说。 片子讲的是大义,述说的却是小情。 爱情、亲情、友情,在最悲苦的年代依然存在最真挚的情感,只是,这些情感抵不过硝烟,都要被无情的战争吞食,我们痛恨战争,因为我们付出的不仅仅是生命的代价,而是人类感情中所有的真挚与美好。 当刘粹刚在火车站对许希麟一见钟情,写下“初遇城站,获睹芳姿,娟秀温雅,令人堪慕......如是风姿,意不复见,耿耿此心,望断双眸,而盈盈倩影,直据余之脑蒂,挥之不能去。” 一段美好爱情的开始,却注定是一个生死两相隔的惨淡结局,“对飞行员来说,死亡来的时候是一瞬间,爱情来的时候也是一瞬间”,那个让敌人闻风丧胆的空中飞将军,面对爱情和所有的莽撞少年一样,冲动又痴缠,他开着飞机追女生,飞到姑娘家,表演着特技吸引心上人的注意,一年里无数封情书的告白,这一份执着终于等来了真情。 他们违背了飞行员只能在28岁之后才可结婚的规定,许诺终身,可美好的相守也才两年多的时间。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之后,刘粹刚率队北上支援战斗,因为天气恶劣和缺乏无线电通讯,在山西高平迫降时撞上魁星楼,终年24岁,这位与高志航、李桂丹和乐以琴并称空军四大金刚,在开战三个月就击落7架战机的空中“赵子龙”,从此再也飞不回来了。 生死两茫茫,他能留给自己妻子的只有一封遗书: “假如我要是为国牺牲、杀身成仁的话,那是尽了我的天职!因为我生在现在的中国,是不容我们偷生片刻的! 您时时刻刻要用您最聪慧的脑子与理智,不要愚笨,不要因为我而牺牲一切,您知道人家会笑您懦弱的,绝不会说您是殉情尽节的! 您应当创新的生命、改造环境,我只希望您在人生的旅途中永远记着,遇着了我这么一个人;我的麟,我是永远爱您的!” 所有的情深也只能留在纸上了。 逝者已矣,而留下的那个人,此生唯有与孤苦做伴。 “刚,在你固是求仁得仁、已尽了军人天职,可我,正日月茫茫,又不知若何度此年华。” 后来,许希麟继承刘粹刚的遗志,在昆明创办了“粹刚小学”,担任校长,该校的学生都是空军子弟或遗孤。 这是一个不能相守白头的爱情,而还有一种爱情,一样情深,却永远说不出口。 张大飞,考入航校十二期后,与心上人齐邦媛分隔两地,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通信,但他一直都压抑着这份情感,始终没有说出口,在写给齐邦媛哥哥的诀别信中,他曾说: “这些年中,我一直告诉自己,只能是兄妹之情,否则,我死了会害她,我活着也是害她……以我这必死之身,怎能对她说‘我爱你’呢?……请你委婉的对邦媛说忘了我吧,我生前死后只盼望她一生幸福。” 1945年5月18日,张大飞在战役中为了掩护战友,殉国于河南信阳上空,年仅26岁。 张大飞牺牲后,部队依照张大飞的遗愿,用美军帆布袋将齐邦媛写给他的100多封信寄给了齐,其中有一封汗渍斑斑、蓝色字迹都已经变淡了的信是张大飞随身携带,一直放在上衣口袋里,上面写着,“我很羡慕你在天空,觉得离上帝比较近。因为在蓝天的云间,没有死亡的幽谷。你说那天夜里回航,从云堆中出来,看到月亮又大又圆,就在眼前,飞机似乎要撞上去了。如果你真的撞上了月亮,李白都要嫉妒你了。” 还有一个故事,无关爱情,却是最引人深思的。 1938年的429空战,陈怀民与日军飞机相撞牺牲后,他的妹妹陈难得知,死去的日本军人高桥宪一还有一个未婚妻,于是写下这样一封信: “高桥夫人美惠子女士,当你接到这封突如其来的信,看到陌生异国人的名字时,你将感到不安与惊异吧?请你不要误解我失去胞兄的心境,因为我设身处地想到你失去高桥先生的心境,你得谅解高桥,他并不是不愿意把自己的身体保重得更健康一点,他并不是愿意无辜牺牲,而是贵国被少数人所操纵的一种政治权利强制他,要他死就死了,我想到你的孤苦,和你此后残缺凄凉的生涯,我恨不得立刻到贵国去亲自见到你,和你共度友爱的生活。” 这样的行为或许不被所有人理解,却是一个民族最高精神境界的体现,我们反思战争,不只是为了记住仇恨,更要明白生命的可贵,没有任何人可以出于任何目的随意践踏他人的生命,人类的最高信念应该是维护世界和平,不是为了某个权利集团而轻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与捍卫和平的牺牲相比,那些侵略者的生命逝去似乎更可悲更没有意思。 这里面有太多的故事,太多的人,知道的不知道的,记住的被遗忘的,想说都说不完…… 纪录片的导演张钊维曾经很遗憾的说过,“我知道现在台湾社会的氛围,对和大陆有关的历史不那么感兴趣。” 而在大陆,也只有少数人真正了解这段历史。 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女儿在接受采访时说过这样的话,“他们(抗战时期的中国飞行员)都是一些无名英雄,现在我们应该补这一课。” 影片中,陈怀民的外甥刘兆安谈到了“贵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该有的精神,张钊维导演也有自己的理解,在他看来,“贵族精神并不是延续那种王室血缘,权贵世袭的传统贵族。因为我相信,即便在现代社会,我们仍然需要一群有能力的青年人,去展现一种无怨无悔地为社会奉献,为下一代牺牲的高贵精神;他们有清楚的目标与良好的训练,他们面对生死攸关的挑战能够勇毅地迎向前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会耍小聪明,不会采取机会主义的退路,不会畏缩,不会人云亦云不知所云。” 我们有幸生活在和平年代,不必经历战乱之苦,体会不到日日生活在死亡中的恐惧和无国无家的绝望,所以我们也无法真正体会到,当年的那些人们在面对这一切的时候,是怀着怎样的誓死报国的决心?而我们又是否真的能如他们一样,舍小己、成大义? 未经历过也就没有资格给答案。 如今,我们不必面临生死的选择,渐渐忘记了对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没有了理想,没有了信念,在浮华的社会里迷失了自我,我们怕承担责任,难以付出真心,随波逐流中失去了明辨是非的能力,这是我们的悲哀,也是我们应当反思的地方。 最后想说的是,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的政治身份,而否定他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的牺牲,他们代表的也不是某一个政党,而是一种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如果一个国家的民众,对自己的民族英雄都失去了应有的敬意与感恩,那才是最可悲的。 “哀我英魂,长逝不归。生如夏花,死同日月。灿烂人间,辉映天地。” 最后的最后,附上林徽因的诗,以此缅怀那些无名英雄们。 哭三弟恒 ——三十年空战阵亡 弟弟,我没有适合时代的语言 来哀悼你的死; 它是时代向你的要求, 简单的,你给了。 这冷酷简单的壮烈是时代的诗 这沉默的光荣是你。 假使在这不可免的真实上 多给了悲哀,我想呼喊, 那是——你自己也明了—— 因为你走得太早, 太早了,弟弟,难为你的勇敢, 机械的落伍,你的机会太惨! 三年了,你阵亡在成都上空, 这三年的时间所做成的不同, 如果我向你说来,你别悲伤, 因为多半不是我们老国, 而是他人在时代中碾动, 我们灵魂流血,炸成了窟窿。 我们已有了盟友、物资同军火, 正是你所曾经希望过。 我记得,记得当时我怎样同你 讨论又讨论,点算又点算, 每一天你是那样耐性的等着, 每天却空的过去,慢得像骆驼! 现在驱逐机已非当日你最理想 驾驶的“老鹰式七五”那样—— 那样笨,那样慢,啊,弟弟不要伤心, 你已做到你们所能做的, 别说是谁误了你,是时代无法衡量, 中国还要上前,黑夜在等天亮。 弟弟,我已用这许多不美丽言语 算是诗来追悼你, 要相信我的心多苦,喉咙多哑, 你永不会回来了,我知道, 青年的热血做了科学的代替; 中国的悲怆永沉在我的心底。 啊,你别难过,难过了我给不出安慰。 我曾每日那样想过了几回: 你已给了你所有的,同你去的弟兄 也是一样,献出你们的生命; 已有的年轻一切;将来还有的机会, 可能的壮年工作,老年的智慧; 可能的情爱,家庭,儿女,及那所有 生的权利,喜悦;及生的纠纷! 你们给的真多,都为了谁?你相信 今后中国多少人的幸福要在 你的前头,比自己要紧;那不朽 中国的历史,还需要在世上永久。 你相信,你也做了,最后一切你交出。 我既完全明白,为何我还为着你哭? 只因你是个孩子却没有留什么给自己, 小时我盼着你的幸福,战时你的安全, 今天你没有儿女牵挂需要抚恤同安慰, 而万千国人像已忘掉,你死是为了谁!
丘吉尔:在人类争战的历史中,从来没有这么多人对这么少人亏欠这么深的恩情。
循着高分看的,本来憋着不给这种有限史料下穿插着动态图文的小煽情纪录片高分,结果金士杰张艾嘉们的声音竟然一直在耳朵边盘旋盘旋。
每次升空都像永诀是种什么感受?死而无憾需要多么坚定的理由?
这些问答网站里永远不会出现的问题,不愿意忘记他们的人一直在追问着。
片子用熟悉的林徽因、齐邦媛私人记录和陌生的战争史料串连出一个答案。
平均二十三岁的朝天阙比苟活百岁的丧家犬活得更淋漓尽致啊……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不是愚忠、孤勇或叛逆,飞行员们的献身正是战争年代的年轻人面对欺凌和侮辱做出的最荣耀的选择,后来者有意或无意地抹杀对他们来说其实毫无关系。
躺在战后温柔乡里的人没资格谈论生命的价值。刷圈求赞时喷涌出“不负少年头”的慷慨是件多么可笑的事情。
你说那天夜里回航,从云堆中出来,蓦地看到月亮又大又亮就在眼前,飞机似乎要撞上去了,如果你真的撞上了月亮,李白都要嫉妒你了。
我们尴尬懒散的生命和爱情啊,真抵不上他怀里那封皱巴巴的旧信……
昨天是抗战胜利日,但时至今日已没有多少人记起那段炼狱的历史,新生代更加不清楚。本为中国人,因为维护自己的利益,一段段为国捐躯的故事只能通过该影片再现在国人眼中。誓死报国不生还,管他什么政府,什么派别,都是为民族而牺牲,同样值得所有国人的尊敬。昨天是抗战胜利日,但时至今日已没有多少人记起那段炼狱的历史,新生代更加不清楚。本为中国人,因为维护自己的利益,一段段为国捐躯的故事只能通过该影片再现在国人眼中。誓死报国不生还,管他什么政府,什么派别,都是为民族而牺牲,同样值得所有国人的尊敬。
没有特技,没有明星,只有重现历史,比一个打倒一支雇佣军的神剧2好看n倍。
当年那些家境富裕,受过高等教育,前途光明的年轻人,那些真正的精英阶级,在国家危难民族存亡之际,果断弃文从军,投入到抗战最危险的斗争中,牺牲时的平均年龄仅有23岁。真正的贵族精神,不该是吃山珍海味穿名牌开豪车,而是在该承担责任的时候责无旁贷,敢于肩负家国兴亡的重任,甚至舍身取义。
张艾嘉给林徽因的配音太好了。没想到飞行员们跟林徽因 齐邦媛都有着故事。历史上,从没有一大群人对一小群人有着这样的亏欠。“那一刻 我感到万声具灭”
想起武汉的陈怀民路
第一次看以台湾人的视角拍的抗战纪录片,第一次知道中华民国的空军,很受触动,很多地方和自己当年受到的教育有所出入,从拍摄的方式到思考的角度都很独到,动画部分也做的很好,金老师的配音大大为影片加分,只是其他人配音的台湾腔让人有点想笑。整部影片以女性的视角叙述的很柔软,却让人深思。
边看边抹泪,向那些冲天的少年致敬!(建议配合《一把青》服用)
不为我们知道的历史,也是真实存在的历史
在北京77看的。民国军队作战,又是空军,平时太难了解到。最触动的部分,是那位阵亡空军的妹妹,给她哥哥撞上的日本空军的未婚妻,写了那样关切的一封信。人性可以如此壮烈令你敬畏,人性可以如此柔软让你流泪。导演在现场说:两个标准判断该片的成功——女生会拽另一半来看;卖面子的会想来合作。
“中国无被俘之空军”——看了不到二十分钟,哭得泪流满面。
最后动画里,齐邦媛的话让我眼泪刷刷掉下来。驾着飞机,突然看到又大又圆的月亮;“日本投降消息传来的那晚,重庆前所未有的热闹了起来,到处都是欢呼。我却突然不能忍受这人声鼎沸的喧嚣了。那一刻,我感到万声俱灭。我跑回家中,在漫天的欢呼里,失声痛哭了一整晚。”可是,谁来把战争带进坟墓呢?
一段被尘封的中华民国空军的历史。家国情怀。
齐邦媛:“你说那天夜里回航,从云堆中出来,蓦地看到月亮又大又亮的就在眼前,飞机似乎要撞上去了,如果你真的撞上月亮,李白都要妒忌你了。”
台湾如今的喜剧片让人难以下咽,没想到连纪录片也这么的不合口味。
不刻意煽情的战争回忆录,中国式永远的零。金士杰力赞
感动。仍然在世的第一代飞行员金英,这样回忆他殉国的战友:「同学们在一起,每天吃啊住啊,什么都在一起的,和自己家里兄弟一样。结果到12月1号一看,147个人只剩下3个人。」
回不来就不要回来了回得来就回来了。照片中那些稚气未脱的大孩子抱着风云际会壮士飞誓死报国不生还的决心无限接近死神。林徽因的诗齐邦媛的信、那架1:32冲击敌阵的教练机:“我的学生都死了,该我这个老师上了!”尊严不是无代价的!从来没有这么多人对这么少人亏欠这么多恩情。该去完结一把青了!
为什么非要强调台湾视角,难道这不是中华民族曾经面对的民族浩劫吗?这段耐人寻味的历史背后,埋没的英雄要不是通过这样的纪录片,至今又有几人知晓。无论是早有听说牺牲在武汉上空的陈怀民,还是齐邦媛《巨流河》里书写的张大飞,还有其他的抗战飞行员们都是我心目中的国家英雄。
希麟女士,初遇城站,獲睹芳姿,娟秀温雅,令人堪慕,且似与余曾相似者!初余之注意女士,而女士或未之觉也。车至笕桥,匆促而别,然未识谁家闺秀,如是风姿,意不复见,耿耿此心,望断双眸!
可能那个时代的空军确实也是出自中上阶层居多,再加上用了林徽因、齐邦媛这些知识分子来穿针引线,整个片子的格调偏精英系,情感表达也很细腻,在渲染一种年轻壮烈的noble spirit。
夜里失眠,起看此片,然后,哭得稀里哗啦,为英雄壮烈,为历史悲情,也为发泄自己的情绪。
纪录片的基础是事实,二次创作不宜过多。影片故事过于凌乱衔接也显匆忙。而煽情的部分使得片子更像是政治宣传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