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琪的礼物】比《应召女郎的秘密日记》更加拧巴的情感组合☞谁不想要不平凡的一生呢?!但依旧过着狗币倒灶平凡的一生···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用身份认同来强行结尾,感观太差了······
【感同身受版-"开心就好"】“开心就好”、“XX就好”······小叶说,那是因为你这些年来:都不开心,在情感解脱后,才宣泄般变态的释放···
【是不是男人另说···但你没有责任感!】当然,我也没有……
【撑不起许诺过你的那一片天】人过中年还依旧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在2019春节前回顾下磕磕绊绊的前半生:是不是曾经吹过的NB,今天想起来觉得自己是SB?做过的三年计划五年规划,恨不能每个月都在变?难道真的是“你把这个世界分析漏了都没有用,它根本不按你想的来☞没有人能让你放弃梦想,你自己试试就会了……”
【粗鄙的利己主义者】我以为的“无所谓”是在保护自己,其实那只是保护了我的极度自私·······
【有泪有声谓之哭、有泪无声谓之泣、无泪有声谓之号】泣,终于体会到了……
德国女导演桃丽丝·多利执导的《罪爱你》(2012),改编德国畅销书《罪行》其中的一篇。通过一名中年律师的一次意外经历,讲述了因躲避战争的波黑女孩伊瑞娜偷渡到柏林,深情地爱上一名德国流浪型男凯利的奇特经历。
恋恋风尘,是挥之不去的战争伤痛。而爱在现实的裂变中又是如此不堪一击,好在凯利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通过律师的努力,使得他们的爱得以延续。
其实,这类电影也不少,欧洲国家间关系总是比较紧密的,虽然看起来政见不一,分歧也未见弥合,但民间的有意和无意的往来,从没有中断过,尤其是像德国对难民相对宽容的国家,加之历史渊源,伊瑞娜偷渡来德国,也就不足为奇了。接纳心让人欢喜,这是平实、绵密又博大的爱。
当然,一部电影聚焦于情感的渐次表达,比较符合影像的叙事,往往终点恰是起点,这是电影超越庸常现实的力量。
从艺术表达来说,影片充满纪实风格,有其凛冽不堪的意味,却很有节度,倒是用极其平缓的方式深情地诠释了这对年轻男女的不懈恋情。
本来的悲情能得以冰释,也是一件极其舒服的事。不要问他俩到底能走多远这样的蠢话,人生难道不是过一天算一天,难道不是活在当下,谁还能预测未来。即便有洞察世事的能力,恐怕也是白搭。如若每一天过的不开心,那所有希望也一钱不值。毕竟梦想再美好,也要每天过得开开心心是不是。
2012、12、21
在聊电影之前,先来聊聊导演。桃丽丝‧多利(Doris Dörrie)是德国著名当代女导演,曾经和德国同事聊到这个导演,同事说非常喜欢她的电影,她在德国很受欢迎。在两年前的北京德国电影节上,多利导演携带她的部分作品来到北京,在导演见面会上,我曾有幸和她有过一个多小时的近距离接触。她和我母亲同岁,当时已经年近古稀,然而身上却散发着一种年轻人的活力。在回答观众提问时,充分体现了她的幽默和睿智。记得当时一个导演系的在校女学生问她,作为女性导演,在工作中感觉自己有什么优势和劣势。她说,劣势自然不必多说,作为女性需要在平衡事业及家庭方面做出更多努力,面对这个行业中男性占主导地位的压力等等。谈到优势,她说我们可以利用我们女性独有的soft power (柔软的力量),这点是我们的男性同行们不具备的。
大概由于见面会前播放的影片里涉及一些性别倒错的情节,见面会上一名观众很无理地提了一个奇葩的问题,直截了当地问多利女士本人是不是同性恋。然而她并没有因为这个问题而生气或尴尬,而是平和地回答他她不是,然而她对于同性恋这部分群体持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她说她有一个女儿,二十出头,正直情窦初开的年龄。倘若她喜欢自己的同性,她并不会反对。
记得当时她还说,来北京德国电影节之前,得知她的作品进不了影院,只能在一些像德国使馆学校这样的小场所来放映,原因是她的作品中有演员敏感部分的裸露。她说她当时听了起初是难过,接下来便是气愤,她曾经想过干脆不来参加这次电影节了,后来又一想,她必须来,她要来跟中国当局反应这个问题,于是在与中国广电总局的领导见面时,他们就此事争吵了半个多小时。上次在电影节上错过了这部《罪爱你》,最近在芒果上遇到,看的时候发现有明显的剪切的痕迹,说明我们的广电总局的标准并没有因为多利导演的争取而有所调整。
《罪爱你》这部电影改编自德国短片小说集《罪行》(“Verbrechen”)中的一篇《幸运》(Glück)。电影的德文名字和小说同名,也叫做《幸运》,在翻译成中文时,片名被译为了“罪爱你”,我个人并不喜欢这个翻译,倒是认为保留原著名字,或是译为“罪与爱”似乎更合适些。
电影讲述了两个活在社会边缘的年轻人之间的爱情故事。女孩儿被战争夺去了亲人和家庭,独自背井离乡,来到柏林,以出卖自己的身体为生。男孩儿也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和一条狗相依为命,露宿街头以乞讨为生。同是天涯沦落人,悲伤的过往,无尽的孤独,让两人走到了一起,用爱来取暖。在两人的关系中,女孩儿表现得更为成熟,在开始时也给予的更多。最初先是一言不发地送给男孩儿一条崭新的红色毯子,男孩儿收到毯子后,开心地像孩子一样,女孩儿看到男孩儿开心的样子也露出不常有的微笑。然后女孩儿用自己廉价酒店的房间收留男孩儿过夜,用自己挣的钱为男孩儿买衣服,在男孩儿生日的时候,精心准备丰盛的野餐,亲手绣手绢作为男孩儿的生日礼物,并鼓励男孩儿出去工作。对于男孩儿而言,女孩儿的出现像天使一样,使男孩儿得到了救赎,男孩儿变得越来越积极,越来越有责任感,直到在战胜自己的惰性和坏脾气之后,会想到分期付款买一台电动缝纫机给女孩儿做礼物,逐渐从一个男孩儿成长为男人。在付出的过程中,女孩儿自己也得到了救赎,她终于走出了之前那些不堪的记忆,对生活和爱情充满了希望。
然而正当一切看似进入正轨的时候,情节戏剧性地发生了逆转,影片也在此被推向了高潮。女孩儿那名肥猪一样的客人在女孩提供服务时,心脏病突发,暴死在女孩儿家中。女孩儿惶惶不知所措,走出家门,在街上漫无目的地行走,至此,她的所有梦想都将破灭,她苦心经营的天地就此坍塌。而男孩儿回到家,看到肥男的尸体,加之女孩儿之前曾经开玩笑地说过总有一天要杀死她的客户,男孩儿误以为肥男是被女孩儿害死的,于是善良的素食主义的男孩儿,之前连鸡都不忍切,竟然在爱情的力量下战胜了自己的恐惧,拿电锯将肥男的尸体大卸八块,埋到街心公园的地里。这重口味的一幕和之前清新美好的爱情片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然纸包不住火,在接下来被警察发现并分头审讯的过程中,两人同律师说的唯一一个请求,竟然不谋而合地把所有责任自己揽下,恳请律师去帮助对方,不用管自己。这样的爱情,牺牲自己去成全对方,实在感人。
好在电影的结局是happy ending,在律师的帮助下,两人被无罪释放。电影的结尾,女孩儿拉着男孩儿的手回到家,两人坐在桌旁,相视而笑。
爱情的本质,是付出,而不是索取。在付出的过程中,我们会体会到爱的幸福。有些人费尽心机去追求一个人,想着如何去得到,那归根到底不是爱情,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
”幸福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被人定义为幸运或者悲情的境遇,幸福的关键是你怎么看待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你认为自己是幸福的你就是幸福的...“
Du bist meine Luft Stagnation
就这JB破片,都TMD这么高分,豆瓣小清新,我TMD就曹操草
忘记了怎么会收藏这部,在想看一部纯爱片的冬日深夜里,并没有被文艺的爱情温暖到,也没有被因爱而可以为对方做一切的肢解情节所感动到。整个电影漂浮在生活之外,有种不真实的平淡的美。人害怕寂寞的灵魂,渴望拥抱的温暖,让一切看似跳脱的不合理都变成了爱情的逻辑。
一个是卖身为生的女人。一个是讨钱为生的男人。他们遇见了。相爱了。从此女的只为他而卖。两个肮脏的灵魂在一起孕育了世间最纯洁的爱情。结果什么都有意外。还好他们的爱情坚不可摧。
我晕血,我是素食主义者,我只有一把切面包的电动刀,但我也要为你分一具尸。
口味重的如此小清新。结局好就好···
这也许是我最喜欢的爱情片儿啦。
真挚的爱,令人动容。
三星半。映射现实的残酷童话。过于吝惜词语的桃丽丝,那些画面还不足以完成一次完整的对幸福主题的辩白。
真诚的爱情总能打动我,就像绣在棉布上的羊羔和花朵那样甜蜜可爱~好几段情节男女主互动像是女孩在训小野狗是怎么肥事??
为女友分尸。。。哎。。爱。。
她以卖身为生,直到遇到流浪的他。“这是我第一次为爱而做。”两个贫贱肮脏的人,配的上这世间最纯洁的爱情。
猎杀T34里的克劳斯,很喜欢克劳斯耶格尔这个角色,沉稳冷静有点酷。。来看看他之前的作品,
导演偏爱红色,重口味小清新,对白能简则简,摄影温馨,细节做得还不错。★★★☆
Would you do that for me?场景唯美,故事算浪漫,男女主人翁为了爱情不顾一切,只为袒护对方,甚至是极傻的决定。就像最后的歌唱到的一样。但结局未免太过美好,就为了一个爱情的理由结案,牵强。男主的腿好长。。。
电影和生活中的德国流浪汉都喜欢带着一只黑色大狗。
虽然有点雷……但里面的爱情实在很感人…………
居然是《樱花盛开》的那个女导演拍的,一个温暖一个残酷。男主好嫩,以为是90后没想到是79年的。
所有留着乡村非主流发型的小伙都是潜力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