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于洛杉矶当地时间3月27日夜晚,北京时间3月28日上午举行。
很巧的是,今年有点时间,就关注了一下颁奖礼。毕竟做了那么多期“2021年度莫选”,就很想知道奥斯卡的选择。
很不巧的是,虽然我关注了奥斯卡,似乎其他人都不关注了。
根据提名情况,今年的头号热门是《犬之力》,以12项提名领跑。第二名就是《沙丘》,获得10项提名。
《犬之力》属于每一项都很平均,却又都不突出的作品。提名虽多,但发力点就那么几个,主要集中在表演、导演,以及最佳影片的争夺。
最终只拿到了“最佳导演”,也真是雷声大雨点小。
而《沙丘》在技术奖上的优势则是一骑绝尘的。
因为影院尚未恢复,特效大片的绝对数量比起往年锐减。而少数那么几部上映的又以纯爆米花的《蜘蛛侠:英雄无归》之类的超英电影为主。
《007:无暇赴死》技术上做得也不错,可惜只拿一项“最佳歌曲”,毕竟比起《沙丘》来还是差太多。
《沙丘》是以几乎注定无法大卖的觉悟,以极度认真的态度,出色的完成了这个号称“最难改编”的科幻片系列的首部曲。
加上丹尼尔·维伦纽瓦的独特美学,以及奥斯卡级别的幕后阵容的共同努力,影片最终获得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原创配乐、最佳视觉效果、最佳剪辑、最佳摄影、最佳音效六项技术大奖,每个都实至名归。
其他个人觉得比较赞同的奖项:
最佳国际影片颁给《驾驶我的车》几乎没有悬念。当然挪威影片《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也非常好看,我还推荐过一次。丹麦动画片《逃亡》则十分独特,可惜遇上了《驾驶我的车》。
最佳服装设计颁给《黑白魔女库伊拉》也是没有争议的。虽然《沙丘》和《西区故事》的服装设计我也很喜欢,但风格做到极致的《黑白魔女》显然更胜一筹。
只做到优秀还不够,必须要特别突出才有一个抓手,能获奖的影片大多如此。
没有想到的获奖影片也挺多的,《健听女孩》作为一部翻拍电影,虽然拍得够小清新,故事也巧妙,但这多是归功于原版法国影片《贝利叶一家》。
《健听女孩》虽然做了不错的本土化改编,深挖了设定的更多可能性,但获得最佳影片就比较冷门了,无论是之前的《甘草披萨》还是《犬之力》,呼声都要更高一些。
相比来说,获得最佳改编剧本就要有说服力得多。
表演奖项竞争最激烈的无疑是最佳男主角。个人希望加菲获奖,但深知概率太低。卷福凭借《犬之力》算是比较强的候选,威尔史密斯也获得不少前哨战,但受到电影质量所累不太显眼。
没想到史皇真的就中了。
而今年奥斯卡上极具争议性的一幕也出现在他的身上。
克里斯·洛克颁发最佳纪录长片奖时,调侃威尔·史密斯的老婆贾达萍克·史密斯,说她现在可以去演《魔鬼女大兵》,光头刚刚好。
贾达萍克是因病光头,这么不合时宜的笑话惹怒了史皇,他走上讲台给了克里斯·洛克一巴掌,并怒吼了两遍“keep my wife‘s name out of your f**king mouth”,场面一度特别尴尬。
但说实话,打得真好,更喜欢威尔史密斯了。
最佳女主有点特别,提名的五位女演员参演的影片都没有提名最佳影片,质量上是有点拉胯的,包括得奖的劳模姐的《塔米·菲的眼睛》。
最后我们看一下本届奥斯卡获奖名单:
最佳影片:《健听女孩》
最佳导演:简·坎皮恩《犬之力》
最佳男主角:威尔·史密斯《国王理查德》
最佳女主角:杰西卡·查斯坦《塔米·菲的眼睛》
最佳男配角:特洛伊·科特苏尔《健听女孩》
最佳女配角:阿丽亚娜·德博斯《西区故事》
最佳国际影片:《驾驶我的车》
最佳动画长片:《魔法满屋》
最佳摄影:《沙丘》
最佳服装设计:《黑白魔女库伊拉》
最佳动画短片:《皆为爱》
最佳真人短片:《漫长的告别》
最佳改编剧本:《健听女孩》
最佳原创剧本:《贝尔法斯特》
最佳纪录长片:《灵魂乐之夏》
最佳纪录短片:《篮球女王》
最佳剪辑:《沙丘》
最佳化妆造型:《塔米-菲的眼睛》
最佳原创配乐:《沙丘》
最佳歌曲:《No Time to Die》《007:无暇赴死》
最佳艺术指导:《沙丘》
最佳视觉效果:《沙丘》
最佳音响效果:《沙丘》
奥斯卡的选片机制不同于电影节的评审团体制,后者由几人组成,而且有相当强的专业能力,而奥斯卡的评委们来自各行各业,由上千人组成,一人一票。因此电影节的口味更精英化,也更偏向于电影的艺术性,而奥斯卡的口味则更大众化,偏向社会性,而我更青睐于奥斯卡的这种选片机制,这跟我本人认为“电影是社会和政治的,脱离现实去谈艺术,哲学,宗教都是耍流氓”的观点非常契合。
奥斯卡选的是主流社会所认可的最佳影片奖,而不是选影迷圈子里面的最大名气奖。很多影迷都觉得《健听女孩》不值得奥斯卡,但对于美国来说,国内社会撕裂,国外战火连天,全世界都在下沉的时候,人们需要这样一部充满爱和理解电影。从技巧来说,这部电影虽是翻拍,但是做了很多本土化的处理,这本身就很不容易,中国也经常翻拍其他国家的电影,但本土化做得其实相当糟糕,不妨好好学习一下别人更成熟的翻拍经验;从类型片的维度来说,《美国女孩》和《健听女孩》两部电影我几乎是在同一时间看的,两片子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尽管台湾的家庭片在世界也是赫赫有名的,但《健听女孩》不管是对家庭矛盾的处理,还是稳准狠的叙事效率,都还是能看出好莱坞在类型片上确实领先一大截。这片在豆瓣上目前也高达8.6分,如今中国社会也越来越崇尚社会达尔文主义了,来这样一部关注弱势群体的电影自然就嗨。
综上我觉得《健听女孩》是实至名归,并且从技法和社会关注点都有值得中国电影人学习的地方。每年选出来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未必都是能留下来的经典,但确实也反映了一段时间之内社会心态的变化,不妨抛下一些偏见,去好好思考其背后的社会和文化现象。
故事最精彩是玉面情魔,质感最好是犬之力,感人至深又亲切是健听女孩,最奇思妙想又可爱是不要抬头,最神棍是沙丘。秉承政治正确的角度,预测最佳影片《健听女孩》,最佳导演《犬之力》,最佳原创剧本《国王理查德》,最佳改编剧本《犬之力》,最爱的《不要抬头》可能会颗粒无收。
最佳国际影片预测《驾驶我的车》。政治正确是《逃亡》和《教室里的一头牦牛》,女性主义正确会投《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但既然有定语的正确就不是广义的正确,而《上帝之手》的表达过于私人化,所以这回村上春树很可能在从未得过诺文奖的情况下改编电影会拿到奥斯卡,祝福村上。
最佳长篇动画预测,感官第一还是《寻龙传说》。
奥斯卡的关注度和讨论度越来越低,这一届也是如此。
第94届奥斯卡奖出炉,颁奖典礼在洛杉矶柯达剧院落下帷幕,整个过程安静地让人想打瞌睡。
第94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The 94th Annual Academy Awards
颁奖典礼豆瓣评分不出意外的拿到了4.3分的低分,不过毕竟绝大多数时间是沉闷无趣的颁奖时间也也情有可原。
如此评分,可见奥斯卡已经无法给我带来兴奋了,颁奖礼没兴趣,提名影片也不想看,或者不喜欢。
颁奖典礼时也是一潭死水般的沉寂,直到......
新晋奥斯卡影帝威尔·史密斯用一巴掌甩出了一个名场面,原本没啥水花的颁奖礼,瞬间就逼近了2万的推文。
起因是克里斯·洛克在主持时讲了关于史密斯妻子的不雅笑话,引起了威尔·史密斯的不满。
这名场面也是唯一的热搜,本届收视率也全靠这一大比兜子直接上涨了56%。
当时不仅是台上精彩,台下观众的表情也堪称精彩。
好了,言归正传。
2022年奥斯卡,最终获奖名单如下:
最佳影片《健听女孩》
打败了获奖大热门《犬之力》,这部冷门佳片成为了本届奥斯卡最大的黑马,这部电影确实太感动了。
《健听女孩》在梦想、家庭、个人、社会、拼搏和成长等关键词中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甚至连距离观众较远的手语都自带戏剧性和感染力。
最佳导演:简·坎皮恩《犬之力》
《犬之力》的导演是一位以拍摄女性主义电影出名的新西兰女导演,但是《犬之力》又是这位导演目前唯一一部以“男性主义”为主视角的电影。
你可以通过电影中的一切设定和一切细节看到这种“男子气概”。
最佳男主角:威尔·史密斯《国王理查德》
让威尔·史密斯成功从“陪跑”升级为影帝的《国王理查德》是一部体育题材的半传记电影。
威尔·史密斯现场也很激动,他说,他的角色是一个捍卫家庭的角色,这似乎也是回应了刚才的痛击事件。他说,人家开你玩笑,你还要一笑而过,你是演员,没办法。
同时,他也对工作人员表达歉意。说希望将来学院还会邀请他,这也是他首次获得奥斯卡。
最佳女主角:杰西卡·查斯坦《塔米·菲的眼睛》
这是她第三次提名奥斯卡,以及第二次提名奥斯卡影后,上一次影后提名是《猎杀本拉登》。
在获得了演员工会奖(SAG)最佳女演员之后,也让她成为今年影后的头号热门。
最佳男配角:特洛伊·科特苏尔《健听女孩》
《健听女孩》的特洛伊·特克苏尔一直是今年男配角的头号热门,他是一个天生的失聪者。
最佳女配角:阿丽亚娜·德博斯《西区故事》
阿丽亚娜·德博斯在《西区故事》中的歌舞,也是全片带给我们印象最深的部分,实至名归了。
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美术,最佳原创配乐,最佳音响,最佳视觉效果:《沙丘》
沙丘是本届奥斯卡获奖最多的影片,虽然都是不是大奖,但也收获颇丰。
凌晨两点被女儿叫醒领奖的汉斯季默,当时他正在阿姆斯特丹。
最佳动画长片《魔法满屋》
最终获奖的《魔法满屋》,是5部提名动画片当中,豆瓣得分最低的一部,只有6.5分。可能是本片提供了很多好听的歌曲。
附本届奥斯卡完整获奖名单:
最佳影片:《健听女孩》
最佳导演:简·坎皮恩《犬之力》
最佳男主角:威尔·史密斯《国王理查德》
最佳女主角:杰西卡·查斯坦《塔米·菲的眼睛》
最佳男配角:特洛伊·科特苏尔《健听女孩》
最佳女配角:阿丽亚娜·德博斯《西区故事》
最佳原创剧本:肯尼思·布拉纳《贝尔法斯特》
最佳改编剧本:夏安·海德《健听女孩》
最佳国际影片:《驾驶我的车》
最佳动画长片:《魔法满屋》
最佳纪录长片:《灵魂乐之夏》
最佳摄影:格雷格·弗莱瑟《沙丘》
最佳剪辑:乔·沃克《沙丘》
最佳视觉效果:《沙丘》
最佳原创配乐:汉斯·季默《沙丘》
最佳音效:《沙丘》
最佳原创歌曲:“No Time to Die”《007:无暇赴死》
最佳艺术指导 :《沙丘》
最佳服装设计:珍妮·碧万《黑白魔女库伊拉》
最佳化妆与发型设计:《塔米·菲的眼睛》
最佳真人短片:《漫长的告别》
最佳纪录短片:《篮球女王》
最佳动画短片:《皆为爱》
粉丝票选最爱电影:《活死人军团》
粉丝票选欢呼时刻:《扎克·施奈德版正义联盟》中的“闪电侠神速力穿越”场景
又一年奥斯卡,来年加油!
Get解锁追剧新方法!喜欢追剧的都关注了。
不管是去年的韩国电影《寄生虫》还是今年的日本电影《驾驶我的车》,不可否认,亚洲电影可以说是在国际影坛大放异彩,近些年更甚,日本电影可以说是凭着滨口龙介又重回巅峰,但是往昔辉煌依然历历在目,成潄巳喜男,黑泽明,小津安二郎,是枝裕和,黑泽清,日本电影,日本的小众文化似乎从来没有离开过国际舞台,而韩国更有朴赞郁,奉俊昊,李沧东,崔东旭等一批极其优秀的导演在向国际影坛不断迈进,但是作为亚洲文化大国的中国却偏偏越来越走下坡路,你要说起来还是那部《霸王别姬》,被说了快三十年了,现在能在国际影坛被承认的中国导演屈指可数,要是大陆导演可能只剩下张艺谋了,出了个标榜诗意电影的毕赣,让一帮文艺青年虎躯一震,可是《地球最后的夜晚》似乎也成了他的最后一部,拍了个语无伦次,总有人标榜高级,七八十年代还有当时是英殖民的香港电影值得一提,甚至可以说是为当时的世界电影都做出了很大贡献,韩国电影能有现在香港电影也是功不可没,可是反观现在呢? 要说中国电影为什么迟迟不能走向世界,我常常开玩笑说,中国的一些“好”电影是在自娱自乐。日本电影觉得世界不美好,所以费尽心力去寻找小美好,因此日本电影细节处理得好;韩国电影觉得世界不美好,所以费尽心力去寻找不美好,因此韩国电影悲剧拍得好;美国电影觉得世界不美好,所以费尽心力去创造一个新的正义的宇宙,美国电影科幻拍得好;就更别提各有风采的印度电影,伊朗电影,西班牙电影了, 而中国电影觉得社会不美好,那就费尽心力把社会拍得美好,就连乡村里全都是爱情故事。 好多电影人说把电影还给电影,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什么呢?电影呢,虽然是个商品,但本身是种艺术,艺术是什么?艺术本身是无用的,它可以是个摆设,放在那儿,你没事儿可以看看他,他也可以堆在仓库里,你留着它升值。但是假如你需要的是一个工具,那么工具是什么呢?比如说一个扳手,这个扳手一定是分内六角还是外六角。工具的用途一定是单一的,因为单一,所以他才很精准。当我们把艺术同时赋予了太多的功用,那么它就变得很不纯粹。他都已经被你当工具用了,你还指望他能好看。这个时候呢,我们不得不钦佩四川人的古老智慧,他们常说的一句话叫什么呢?好看个锤子。 在近年间韩国、日本电影开始频繁参与在国际主流电影奖项的角逐,一方面体现了亚洲电影迎来的新一轮的创作高潮。这些亚洲导演正在用更加国际化的创作、叙事手法来打造电影作品,这让作品本身弱化了输出海外的内容门槛,使其更具备国际视野。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国际主流电影奖项又重新开始关注并欣赏亚洲艺术电影。这或许伴随着好莱坞主流电影创作已经在愈发刻板的框架之下失去新鲜感,又或许是国际主流电影奖项的评选者们正在转变对亚洲电影的看法。这对中国创作者而言同样是一次新机遇。“最近20年,亚洲没有出现大师级导演”,在第五代、第六代导演后,同属亚洲电影大国的中国也许久没有诞生新的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新导演。以奥斯卡为代表的国际主流电影节的风向转变,以及滨口龙介们的脱颖而出,或成为整个亚洲电影发展的一个新的转折点。目前中国电影水平不可否认的差了日韩一大步,那你觉得属于中国新生代导演的国际化时代,会到来吗? 备注:想到哪说到哪,有不严谨的地方请改正,谢谢。
(本文涉嫌政治不正确,请慎重阅读) 昨天的奥斯卡,收视率本来都已经低到尘埃里去了,结果威尔史密斯的一个大逼斗,让收视率“嗷”一声就蹿了上去。算是缓解了奥斯卡的尴尬。 主办方应该是非常感激史密斯,这个当众施暴者既没有被保安请出会场,之后的影帝桂冠也落在了他的身上。 尤其是打人的和挨打的都是黑人,嗯,这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网上疯传的除了史密斯打人的图片之外,还有一张配图,是在场各路明星的反应,梅姨目瞪口呆,硬汉吉布森娇羞地捂住了嘴。 然而这张图并不是当时的现场图片,而是网友即兴配上去的。这张图片里明星们的反应,来自2017年的奥斯卡颁奖礼。 当时发生了一个大乌龙事件,最佳影片本来颁给了《爱乐之城》,结果突然宣布颁错奖了,最佳影片应该是《月光男孩》。 这届奥斯卡颁奖礼,除了威尔史密斯为爱发飙之外就无聊至极,尤其是奖项这一块,连一向以指路明灯著称的澜夕都全部猜中。 很多人说,奥斯卡已经死了,可要我说奥斯卡早就死了,就死在了闹出乌龙的那一届。死因是中了“政治正确”的毒太深。 在2017年奥斯卡颁奖礼上,奖项的颁发简直就是为了正确而正确,首先,奥斯卡方面纠正了2016年犯下的错误, 在2016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没有任何黑人演员获得提名,这直接引发了黑人演员抵制奥斯卡的行动。 而那一次,我们数一数,最佳女配角给了黑人演员,最佳男配角给了黑人演员,最佳影片给了黑人团队制作的黑人同性恋题材电影,最佳纪录片给了黑人编剧撰写的黑人题材作品……当然也顺便照顾了一下华裔,终身成就奖给了成龙。 这个结果你真的很难说是从艺术本身出发评出来的。就好像俄罗斯指挥家索杰耶夫失去了所有的工作,这跟他的指挥水平有关吗? 这届奥斯卡也不例外,影帝毫无悬念属于威尔史密斯,谁敢忽视一个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黑人励志电影呢?在艺术性上,《倾听女孩》又怎么可能跟《犬之力》相提并论,但它胜在了又红又专上。 除了奖项之外,这几年颁奖礼也成了明星们表达政治立场的舞台。对不起这么说可能不客观,因为2017年那届之后,我就再没看过奥斯卡颁奖礼。 2017年那届,基本上就变成了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批斗大会。已经到了你不骂几句都不好意思下台的地步。 而当颁奖礼出现了颁错奖的乌龙时,见证了一场“闹剧”的总统先生来了兴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特朗普语(xing)重(zai)心(le)长(huo)地说:“我觉得有点难过,因为奥斯卡不再有魅力了, 它不再是一个迷人的夜晚。我曾经去过颁奖礼,可现在它失去了特别之处,最终以一种令人难受的方式落幕。” 我觉得,特朗普这段话可以刻在奥斯卡的墓碑上。奥斯卡,生于1929年,死于2017年,享年89岁。 人们常说,好莱坞是左派的大本营,这话不假。然而单就奥斯卡来说,却没有那么左,奥斯卡奖始终是代表了美国的主流价值观,并在左右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我们看看历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就能感受到,大多数获奖作品仍然是像《乱世佳人》、《泰坦尼克》、《阿甘正传》、《国王的演讲》这样的主旋律电影,这也是为什么2016年奥斯卡竟然没给黑人演员一个提名,因为他们没有足够分量的作品。 那么这几届奥斯卡居然团结一心往“左”走,就跟如今美国的政治环境有很大关系了。不是奥斯卡变了,而是美国的主流价值观变了。 我想在谈论这个话题之前,先得了解一点文化背景,比如在美国左派和右派是怎么划分的。 偷个懒拷贝一下高晓松的点评:“在文化上,美国跟欧洲比起来是个极其右倾的国家。美国的右派在文化上是非常清楚的———信上帝、信传统,以及珍视家庭或者爱情,有这三条就叫右派;左派文化是不信上帝、反对所有的传统、视爱情为狗屁,这就是左派。左派在美国其实影响力并不大,大概只存在于一部分的纽约、波士顿以及旧金山这么几个比较激进的城市。绝大部分的美国都非常的右倾。” 但是在如今的好莱坞,左派却是绝对的主流。现在放眼整个好莱坞,传统右派就只剩下伊斯特伍德和梅尔·吉布森这两个老牛仔了。 特朗普当选的那届美国大选, 好莱坞明星成群结队地为希拉里站台,只有梅尔吉布森和伊斯特伍德站到了特朗普一边。据说伊斯特伍德与汤姆·汉克斯拍摄《萨利机长》的时候,因为政见不合天天吵架,差点不欢而散。 如今好莱坞的左派, 其实和传统意义上的左右之分已经有所区别了。现在好莱坞可以被称作是“新左翼”,他们主要的政治诉求是要消除广泛意义上的歧视,比如性别、种族、性取向歧视等等。 说到反对歧视这一点,好莱坞甚至已经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比方说,LGBT人士声称:一个生理上的男性在心理上认为自己是女性,就可以使用女厕所。而作家JK罗琳因为对此表达了质疑,结果就被《哈利波特》的主演们上演了一出割袍断义的闹剧。 在《哈利波特》20周年再聚首时,这位《哈利波特》之母竟然没有受到邀请。当然我相信,这里有不少人属于被迫表态,他们只不过是怕被排挤。 但也有积极主动者。而对罗琳的声讨,《哈利波特》的三位主演表现得最激进,这帮忘恩负义的东西。 尤其是演员艾玛·沃森,她的咄咄逼人让你搞不清谁才是弱势群体,我只能用面目可憎来形容她。 而这样的闹剧正在接连上演,据说迪士尼的《白雪公主》找了一位少数族裔的演员来扮演。我不知道故事里“白雪”这两个字怎么体现。更搞笑的是恶毒皇后的演员定了“神奇女侠”盖尔·加朵。说真的,当王后问完“谁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之后,如果这个故事能继续发展下去,那一定是魔镜说谎了。 发生在《白雪公主》身上的奇葩事还没完,前不久,《权力的游戏》“小恶魔”扮演者彼特·丁拉基一档播客节目中批评迪士尼真人版《白雪公主》,认为片方一方面自豪于选角“政治正确”,但同时又在拍“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这么落后的故事。 结果丁拉基话音未落,其他侏儒演员纷纷出声反对,因为七个小矮人的角色是为数不多的适合侏儒演员的角色。毕竟不是每个侏儒演员都是丁拉基那样的大明星。 好莱坞的丧心病狂只是政治正确的一个缩影,而这种风潮已经渗透到美国公众生活的肌理当中。学者周濂说:“西方社会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形成了一套非常顽固的‘政治正确’的话语体系,而且这套话语的内容还在不断地增加,最后就会导致整个社会政治生活的那种复杂性、丰富性丧失掉了。”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美剧《傲骨之战》中的一个情节。这部剧是热门美剧《傲骨贤妻》的衍生剧,讲述的是一家黑人律师行的故事。 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律师行的一个大客户不打算续约了,一问之下才得知,这家律师行反特朗普的立场让客户担心未来会被政府刁难。 为了挽救生意,为了表示律师行在政治立场上是中立的态度,律师行的一位合伙人挺身而出,告诉客户他本人就把票投给了特朗普。这位老兄拯救了律师行,但这之后,他总感觉同事们看他的眼光有些异样。 我想这就是美国社会的现状,已经分裂到了人们不得不隐瞒自己政治主张才能共事的地步
我没看直播,我就是单纯来给史皇的耳光打五星的!Chris Rock被打可真是妙!早就对他举着PC的大牌肆无忌惮的对种族和个人进行人身攻击的玩笑不爽了,当年的White Oscar那主持效果已经烂的不行,结果今年他又来了!这家伙到底是凭什么在喜剧界混了这么多年的。。。
一拳给《驾驶我的车》,一拳给简·坎皮恩,一拳给威尔·史密斯。
《健听女孩》得BP,是对泛滥成灾的翻拍片最大的纵容,对原创最大的打击。奥斯卡主办方真该磕头拜谢史皇的一拳,拯救了收视率。
史皇可以打我吗?好羡慕
从颁错BP到影帝打主持人,奥斯卡找到了破圈密码。但也从侧面说明这几年真的无人关心电影。
匪夷所思……
从小就特别讨厌那种玩不起又想跟着玩的逼崽子
这一届的片子都太弱了,完全靠威尔史密斯这一巴掌刷了一波存在感。以后大家肯定不会记得2022年什么电影获奖了,只能记住是直播打人还喷脏话的一届。
问:你看的是哪一届奥斯卡呀?答:史皇打人那届。答:广告最多那届。答:想不到的东西得奖那届。
奉劝奥斯卡先把颁奖的这个理念搞懂,一届一届颁了多少烂片了,脸都不要了。今年一星给史皇,一星给驾驶我的车。话说泽连斯基哪去了。没有泽连斯基的这届奥斯卡是最不完整的一届奥斯卡,今年貌似连反战内容都没有,这也不太符合奥斯卡的政治正确…ps泽连斯基在第64届格莱美奖上面出现了,该来的还是来了
咨询法律人士,打人犯法吗?
动画长片没有颁给皮克斯的《夏日友晴天》或索尼的《智能大反攻》,却颁给了迪士尼的《魔法满屋》,有点意外,前两部整体观感还是优于略显老套的歌舞动画片
在亘长的广告中,Will Smith一拳完成了奥斯卡的kpi。
史皇一巴掌,经典永流传。
ABC online。没有泽连斯基差评,史皇打人名场面,接着估计是历史最差获奖感言之一吧(但是话题度可以的!)。虽然《沙丘》横扫技术奖但分猪肉感明显(堪比2013那届),CODA拿奖书写影史:流媒体出品的最佳影片(评委真·吃不下《犬之力》,这个跟《撞车》vs《断背山》那届还不一样……)。恭喜滨口龙介(英语比柏林时候进步明显,好评!),我最遗憾可能就是《逃亡》三个提名分票吧(但是,实话说它赢面最大的纪录片其实是最TMD保守的奖项了)。看今年颁奖,我真有点想念梅姨了,梅姨演得多卖力啊……
算是坐实美国金鸡的地位了吧。
“好啦,这才是我。没有《驾驶我的车》那么漂亮,没有《犬之力》那么精致,但也没有《不要抬头》那么的OVER。我叫《健听女孩》,是奥斯卡万千提名中,最平凡的一个。但我拿奖的故事,却并不那么平凡,你准备好了吗?”
感谢拳王理查德,让岌岌可危的奥斯卡收视率一飞冲天,全球吃瓜群众瞬间从昏睡中清醒过来了。
我真的意难平md,凭什么不给《犬之力》BP?????????????????????????????????????????????????????😅,你敢颁,我就敢骂,祝奥斯卡发烂发臭!!!!!!!!!
一边请BTS,多放歌舞节目,搞观众喜爱影片投票(台视解说:你不知道影迷都会怎么灌票,hao~)来讨好年轻观众,一边搞各种经典影片主创重聚卖情怀沉湎于good old days,同时把几个注重专业性的幕后技术类奖项清到场外缩减时长,这几个事合起来看一个字就是拧巴,哪边都不靠,最后收视率还得靠史密斯打得一拳开。听障题材的Coda大逆袭倒是应了霍普金斯老爷子颁奖时那句话:我只想要和平、爱还有安静。也难怪这结果温吞,它已经是疫情和战乱下我们所能达成共识的最大公约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