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s omar.
omar回来了。
和歌剧院的Caroline。
找到你爱的人和你爱的生活
This is the final destination of your life.
(终点或许遥远,偶尔会在一瞬间出现。
此刻拥有的,是否你所愿。
你所追寻的,是否你所愿。
此刻美好,未来也可期。)
本人简单地翻阅了下前辈们的观感留言,想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影片有点生涩难懂:一条主线(主角争取传记权),两条副线(大作家的死因和男主角的命运改变)。说得简单点,电影其实想说的就是-----一个人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要勇于挣脱命运的束缚。命运可以改变。电影103--104分钟内有解。(奥马尔在课堂上要同学回去写一篇论文:《德伯家的苔丝》中命运的作用。他最想告诉学生的是:莎士比亚作品中,人们总是无法与命运抗争;而哈代的小说“苔丝”却用命运做杠杆支点,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相信很多人都感觉电影很平淡,真的太平淡了!我看完也是这种感觉。不过,相信哥对这部电影的理解要比绝大多数人深入很多。
首先,大作家的死因,不知道有多少人看明白了?其实作家没有死于自己的枪击自杀,而是被自己的原配溺亡的。102分钟有解
第二,有谁在努力挣脱自己命运的束缚?偶觉得有两个人,一个是男主角(他最后选择回到乌拉圭,回到作家情妇的身边。因为爱,努力挣脱了);还有一个其实就是那个杀死自己老公的遗孀。作家老公不爱自己,跟情妇生了孩子,还逼迫要强的自己跟她们和睦相处。最让她不能忍受的是,作家老公竟然还在自己的新作品中预言了家庭中的悲剧结局----原配杀死情妇.....然而遗孀没有像书中写的那样,她杀了老公,却和那个小三相处的不错。最后用首饰换来的钱逃离了自己的不幸命运。
欢迎大家点评我的观点!
看片名和豆瓣评价的时候以为这是一个烂片,看到三分之一我就觉得我错了。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之一——如果我说过太多遍这句话,你可以理解为我很滥情,也可以理解为好电影实在太多,或者我没有那么高的欣赏品味,所以我看到一些电影里掺杂的小小的元素就会心颤。
豆瓣上有人写影评说:
“评论界并不喜欢这部电影。
恰好证明,看电影这种主观娱乐,不必时刻惦记评论界。”
他给了四星。我觉得四星正好,五星太多,因为故事和情节确实没那么完美。但是画面和音乐,实在是太符合我的口味了。那些给三星和三星以下的人,因为他们只关注了他们关注的,譬如故事的节奏之类,却不懂艺术,或者懂太多艺术,前者不会去欣赏,后者因为欣赏过更好的而麻木。
我这样说并不是说我懂艺术,但至少我感受到了一点点。电影的色调像美术馆里展出的油画,甚至可以感受到一点点古老的质感。对于外貌协会的我来说,主角们都没有出挑的长相。但是人和环境相匹配的程度上,我觉得正好。我想说雅登如果再美一点就不是雅登,就不是欧玛爱的雅登。如欧玛这样小有才华却对其他事情都不上心,会偶尔错过飞机,会为了一条别人的狗差点把自己陷进沼泽里的男人,只会爱上雅登那样姿色平庸但却温柔可爱的女人,而不是他的女友那样美丽精致完美无缺的。
电影里有一节,裘洛斯的遗孀卡洛琳看到欧玛和雅登相谈甚欢的时候,应该不是没有嫉妒的,她开始照镜子,搭配各种项链。而那时我想的是,你再完美,你再费尽心机打扮成高贵的女神,你也不是欧玛的那杯茶。
他不喜欢女神,他不适合女神,他适合雅登那样的草木森林系。雅登在片子里换过好几套衣服,每一套都是我喜欢的风格,大花的裙子,宽松的卡其色的裤子,松松挽起的头发。她养蜂,她除草,她炸出新鲜的果汁,她把蜂蜜涂上每一块面包。很适合她,卷曲的亚麻色的头发,并不白皙的皮肤,脸上细小的雀斑,她英式的发音,都是那么那么美的。
那些音乐是谁的手笔?和画面配合得那么天衣无缝。
那些画面又是谁的手笔?我写不出来那样的感觉,有的东西文字可以表达,有的东西却不可以。
我没有给五星,虽然我那么喜欢这部电影。我想有时候我们也会爱上不完美的东西。
我不适合那些宏大场面的叙事,我知道我只适合那些精致微小的东西。只要一个细节完美到极致对我来说就足够了。就像我还是不能因为一部电影在电影史上的地位或者因为某些影评人的推荐而去看。对一部我并不能看懂也不能欣赏导演艺术手法的电影说好。
我知道它一定有它的好,可是我不喜欢。不是我的那杯茶,那就没必要去喝一口,衔着苦涩,还说,狠好,狠好。
改编剧本的理所当然还是Merchant & Ivory的御用编剧,血缘复杂的老太太Ruth Prawer Jhabvala。老太太很淘气,把原著里的好些小细节打乱了,反写了,再把本是甲的戏份分配给乙。有个不甚成功的大的改动,不知为何老太太把原著中很重要的Caroline和Jules的故事前传部分,也连带着把Caroline姐姐去世,把纽约的房子留给妹妹的部分删掉了,替之以引来无数影迷不满的变卖珠宝拿钱走人情节;这个完全不合理的情节几乎毁了整个故事,也许导演也知道这个问题,所以把结尾拍得分外简短。原著的结束干干净净,豪不匆促,就像每个人物都是一只旋转的陀螺,随着时间的逝去和动力的损耗,兀自停下;而电影的结局,是老太太用手粗暴地摁停那些陀螺。可是老太太做这个本子的时候已经年近八旬,偶有失手我看完全可以理解。
电影还有两处在我看来很大的硬伤,一是原著中Caroline和Arden几十年的年龄差距其实对于故事能否成立很重要,但在电影里被大幅缩短;二是那座Ocho Rios原是座破败的老房子,是这个乍暖还寒的故事的冷暗的背景,让读者本能地贴近故事中溢出的些许温暖和光明,可电影里它成了座可以上家装杂志的豪华别墅,莫名其妙。
还有就是Adam和Pete的结局。原著让Pete最终离开老迈的Adam,也让孤独终老的Adam成为全书结局最悲惨的一个人物——Omar帮走不动路的Adam倒尿壶的场景让我脊背发冷。
我猜老太太把这部分改掉会不会是因为不想伤那时刚丧偶的James Ivory的心——比他年轻的Ismail Merchant先走一步,留下不擅打理生意的他独自面对他们辉煌厚重的过去和他自己日薄西山的未来。所以,如果Adam可以不孤独,似乎,她的James也就可以不那么孤独。当然,只是猜想。
还有,老太太对Dierdre,就是Omar的世故女友,相当不客气。原著作者Peter Cameron给了她相当大的篇幅和一点也不负面的形象,写得一丝不苟。其实Dierdre几乎是原著主要人物中唯一的“正常”人——她没有悲伤的过去,没有不必要的自怜,几乎完全理性——夹在一群失意的人中,她其实一点不讨厌。可是老太太似乎就是看不惯她(当然,也可能是戏剧冲突的需要,不把她写成反角整个戏就彻底没有矛盾了)。简而言之,原著里的每个人最终都被原谅了,可是在电影里,老太太就是不原谅Dierdre,虽然她做的全是正确的事!(她做的唯一不正确的事大概是爱上多愁善感优柔寡断的Omar。)
其实原著看下来,最有力量的人物,是Caroline,自杀作家的前妻。她有魄力和姐姐的男朋友私奔;也有定力一辈子不见她有负的姐姐;她敢于面对和Jules爱情的变质;他领回家一个大着肚子的情妇,她也就有本事面不改色和这情妇和平相处下去。当然,这个女人的力量,更多地体现在她对自己的狠劲上,让人看得心疼。
在原著里Peter Cameron让她依遗嘱继承了姐姐的公寓,也藉此重返纽约。她终于能够离开那个掩埋在南美大草原里的老宅子。有一刻,Caroline坐在姐姐留下的房间里,心想,为什么她要留这房子给我?我想她知道为什么。姐姐的死亡,和原谅,让她可以平静地,真正地,开始自责和原谅——最后一面阻止她面对过往的墙也倒下了,她别无选择,无处可逃——也让她可以平静地面对自己的死亡,以及在那之前的不多的余生。她甚至又结婚了。
最近可能才出游巴厘岛,又迷恋《花儿与少年》各种异域风情扑面而来直达心坎,于是就想翻点这种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来到一个陌生国家的“半公路”电影。我也是电影看完了,才回过头来思考这个影名,原来是这个意思:一个人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最后留下。哇~这样的命运也是一种未知的美好啊。
蓓蓓的电影世界:
http://blog.sina.com.cn/bblovesmovies 一个在大学教文学的28岁博士生如果这次不能够拿下去世作家裘洛斯·关德传记小说的授权,就不能够继续教书,事业和前程都将受到威胁。可偏偏这位作家的遗孀,情妇和哥哥三人都拒绝授权他写此传记。于是在女朋友的鼓励下,他踏上了乌拉圭的行程,决定亲自去这个作家的家里拜访这三位。只是没想到的是,比起获得传记授权这件事,他似乎找到了人生中的终点归宿。
这让我突然想到了《月亮与六便士》里一个小插曲:一位本可以在英国升官发财的医生巧合来到亚历山大港,被这里鱼龙混杂,污垢汗气混合的气息迷住,一生留在了这座城市。
这位博士生也是这样,有些人就像一直“长”错了地方,他被这个在乌拉圭小镇上的作家独宅以及里面的人所吸引,仿佛来到了这里,他才第一次认真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以及接下来该如何生活。你要问为什么他会受到如此大的冲击?这,我也不知道,因为我不是他。就像他的女朋友后来也来到这样的地方,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最后依然回到自己的大都市风生水起的生活。不同的人对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感受,这个我们无法理解,也无法去感同身受。所以,有些观影者会觉得这座最终让博士神该留下的豪宅并没有什么特别起眼的地方,导演甚至都没有给到一个全景,或者从上往下俯视的豪宅全景来展现他的独特魅力,因为我们不是男主角的性格,不需要夸大渲染一个“世外桃园”让人人都觉得这里美好得不行。连海水都是昏黄色,但是男主依然迷恋这个地方,因为他不仅找到了心灵的平静之地,更找到了适合他的爱人——原作家的情妇。这位情妇虽然不美丽,但是看久了后会发现她的眼里有光。能留在这个地方的,都是愿意留在这里和爱的人厮守终身,而也有像逃离这座“围城”的人,作者的遗孀,她的终点之城不在这里,而在纽约大都市。
所以,我们每个人无论经历多少磕磕碰碰,颠沛流离,最终都能找到自己心灵的回归,那个属于自己的终点之城。
平缓沉闷。每个人都应该去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包括另一半,看开一点。
优柔寡断的男作家被逼无奈拜访自杀作家的家,说服他的同性恋哥哥,娇小无脑的情妇,高贵冷艳的妻子授予写作传记的权利。最后他达成心愿却不愿实现了,最后和作家的情妇在一起了。至于迪尔徳丽,你俩分手真是太对了。他嫉妒你的才华和果断,你不该照料他。
有点主题不明确....但浪漫补救了
when u simply watch it at a quite small hall then u know why I have such a strong feeling of satisfaction
平平淡淡没什么起伏却也不枯燥看到老Hopkins演个Gay我还是很难消化不适合不喜欢Arden更倾向于CarolineWhere is my final destination
文学改编大师伊沃里的近作,其实依旧水准之上。幽闭大宅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情和故事。这个“终点之城”可能是乌拉圭,也可能是纽约。
每个成功男人背后都有个好基友一辈子。。为什么最近都碰上这种段子,这种段子的幕后不用看制片都知道必须有英国佬挺着。。还是干湿布的衣服和片尾曲最嗲。
其实什么都没变 索然无味
沒有一個可信的打動人的故事-再出色的演員陣容也祇是無意義的裝飾。男主角的薄弱,讓整部戲如沙礫般輕淺。希望這不是James Ivory的最後一部片子。唯一亮點是南美的草場和農莊風景。
一群浪人。移民,孤儿,弃妇。流亡、流亡,直到草原中央,一所旧宅几个老人。没有社会,没有文明,没有以后,仿佛到了终点——但总会有下一站的。暖亮色调热带世界里荒芜苍凉的人们。姐太爱这种调调了。什么都没有发生,细节却一点点动摇改变了结局,就像人生。有些桥段不顺,可惜了
安东尼·霍普金斯、洛特·甘斯布、劳拉·琳妮等出演的文艺片,相比之下,日本演员真田广之反倒更出色些。
似乎有戲的人設換來個平淡無奇的男女戀愛,不是Ivory-Ruth組合應有的水平。不過我想說固然夏洛特的裙子很好看沒錯但豆瓣上這麼多截圖卻沒有一張真田廣之摟著霍普金斯爺爺左親右親的發嗲圖,這不科學啊,害人家都不能推薦..
James Ivory is my secret love, and I think I will always love his works...
光影和布景都有侯麦的感觉 很像绿光呀 很舒服 回来看到是James Ivory的 我都忘了 果然果然 难怪难怪
平淡....悠长....每个角色都过目不忘,包括没出场的Jules....可惜男猪很难让人信服Arden会爱上这样的男人
故事倒很不错。男主角文艺忧郁气质。和前女友真是冰火两重天。乌拉圭也有这么个传奇人物传奇一家人。简伯金之女在片里感觉好很多。霍普金斯也是越老越像教授了。人都是殊途同归选择生活的和选择物质的终究是会分道扬镳。
不合理,两个弟媳妇各占1/3,那兄弟两股份不对呀,应该是各占1/4才合理。其实那个情人就是因为寂寞,根本不是爱,有个外人来了,立刻春心荡漾了,凯瑟琳说的一点没错,你们才说了五分钟话,你就把他留下了。而奥马尔同样,他被女友像儿子一样圈养这么久,早都受够了,终于遇到一个柔弱的,仰视他的人了。而alan和皮特,像是一个独立的故事,那些人都与他们无关了。另外,奥马尔他们后来结果,就应该放弃财产,那是她遗孀身份才能拥有的。
相信宿命论的时候就一门心思走到头,口不对心的抗拒,时间久了就给自己困在围城中了…换个方向也许对谁都好。霍普金斯爵士还是那么玩世不恭。仿佛是partner真田广之在照顾他。。不过越来越喜欢夏洛特甘布斯了,较小的身材和敏感的外表,重要的是总也理不顺的头发~~~~
除了音乐。。。。一无是处,格局越拍越小,一代名作家的生活就被浓缩在生活于同一屋檐下妻子和情妇的相互嫉妒和较劲中。。。。说白了这就是一个小三上位原配落马的爱情故事,顺带一些伪文艺的腔调,真受不了!
Charlotte还是脸没洗头发没梳的样子,但是somehow, 她有一种真实的气质,只是比她的Birkin妈妈,实在是差得太远了。里面那个讨厌的女朋友,太吊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