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蒂的小说很不容易改编成影视作品。因为女作家为了增加小说悬念,在书中通常会设计很多疑似涉案人物。而这些人当中,真正的凶手只有一两位(也许东方快车是个例外),其他的大部分的作用仅仅是迷惑读者的障眼法而已。但这样的故事模式,一旦被电影具象化,就产生了希区柯克曾经在评价自己的《牙买加客栈》时提及的严重问题:导演不能让一个不知名的演员来扮演真正的凶手。因为如果那样,当真相大白时,观众会觉得很无聊。可如果只有他是由大牌明星来扮演,那又很容易被观众猜出结局。所以希区柯克很不喜欢改编Whodoneit式的侦探剧。
但这部《控方证人》却不存在类似的困扰。它不仅没有过多的涉案人物,甚至凶手几乎已经被明确到一个人头上。故事剩下的悬念完全集中在:他是否真的犯了罪!于是,在这种相对紧凑的故事结构之下,导演比利怀特便有了以充分的空间去利用他特有的喜剧风格去丰富故事内容和人物性格。
本来想简述一下剧情,但由于此片的悬念成分,不便过分深入。所以还是以开始的一段故事情节为例,讲讲比利怀特作为伟大编剧的高明之处。首先将这部分情节的所有枝节抽离,让我们看看剩下的故事主干是什么:电影开始,因心脏病住院的大律师刚出院回家静养。正巧助理律师就给带来一个凶杀案件,希望他给被告辩护。开始大律师因为康复考虑没想接受,但是后来改变了主意。通过交谈,他得知,被告与死者(一位独处的夫人)最初相识在一家服饰店短暂相遇,之后,隔了一段时间,他们又在剧院再次偶遇,于是成了好友。进而发生恋情。
情节简述至此,大家看看,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被比利怀特加上了枝叶之后呢:律师从医院搬回家中静养,有一位多嘴好事但是尽忠职守的护士随行。律师很讨厌这个护士,但又无计可施。到家后,精明的护士没收了律师藏在拐杖内的雪茄。让视烟如命的他颇为懊恼。此时正巧,助理律师领被告上门。本来不准备不接受凶杀案件(因为容易激动)的大律师,偶然发现助理律师口袋里有两支雪茄,所以改变了主意。想以听案件陈述为由,把他拉到书房抽上几口。可不巧俩人都没有火柴,所以不得以再把等在门外的被告也叫了进来。他也没有火柴但有打火机。于是救了大律师一命。似乎是作为报答,他决定坐下更仔细的听听案情的缘由始末。于是被告开始讲述:一日,他路过一家服饰店,正巧看见一位太太(死者)在挑帽子。她试带一顶时碰巧眼光扫到伫立商店橱窗外的被告。被告对她摇了摇头,表示不喜欢这顶帽子。于是这位太太听话地换了一顶高帽。这时,被告赞许的点了点头。这位太太随即兴匆匆跑出问外和他寒暄几句。然后两人作别。数周后,一家电影院里,被告正在看电影,这时太太进来坐在被告的正前方的前排空位上,此时她正带着那顶被告为她选择的高帽。可高帽遮住了被告的视线。他探头到前排,刚要埋怨,突然认出了对方,于是俩人兴奋地交谈起来……
看出高明之处了吗?情节发展具有强烈的关联性。而将其关联起来的是“关键事物”。首先是护士。护士的引入是为了与律师产生矛盾。而矛盾的结果,产生第一个“关键事物”:雪茄!她没收了律师的雪茄。而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表现人物性格或者单纯产生喜剧效果的过场戏。雪茄直接关联了接下来的大律师的行为:本来已经谢绝来访的大律师,突然发现助理律师口袋里的雪茄!于是才不去午睡,而是进书房进行所谓“商谈”。可因为两人没有火柴,被迫把被告拉进来借火。于是故事开始向大律师接下这个案子转化。而被告的回忆段落则更精彩。它也有关键事物:帽子!第一次将两人联系起来的是帽子。可如果编导将再次相遇,随便设计为在街上走对脸认出对方或诸如此类。当然也无不可,但却很无趣。因为缺乏戏剧性。那么如何使第二次相遇具有戏剧性呢?比利怀特想到了帽子,想到了剧院。通过高帽挡住了后面人的视线!哈哈,多聪明! (图: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199166222/)
再回到情节中。接下来,被告的夫人也造访了接下此案的大律师。从她提供出来的证词来看,被告似乎确实有罪。而大律师马上指出:她是被告的妻子,不能作与被告不利的证词。可对方的回应更加令人震惊:其实二人并不是夫妻关系!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大律师将如何应对,故事后续发展又将会是如何呢?……
大律师的扮演者是英国老牌明星查尔斯劳顿。虽然劳顿在演职员表中位置被列在迪隆鲍威(被告)和玛莲·德烈奇(被告妻子)之后,但他所塑造的大律师才是本片的核心人物。影片后半程的庭审重头戏几乎完全被其主导。此角色,自大,张狂,不通情理。但同时却具有出色律师所必备素质:观察敏锐、思维缜密……比利怀特在表现其办案风格时还加入了一个视觉噱头:与涉案当事人交谈,他总爱掏出单边眼镜端详审视对手。镜片于此的功能,不是看清事物,而是借屋外阳光反射,直闪对方面部。照大律师话说:通过观察被晃者的瞬时反应,他可以判断出对方是否在讲真话。可这一古怪招数真得好使吗?你只有看完影片才会知道。
在刻画大律师的戏中,还有一处细节很有意思。庭审期间,每当他人发言,劳顿就似乎穷极无聊地在桌上摆弄着护士给他的二十几个药片,摆成横竖齐整的方阵。然后,镜头溶出,大街上的报摊上正出售有关案件发展的报纸。再溶入回法庭。此时,劳顿桌上的药片只剩不到原来的一半。由于前情已表:护士要求他每隔半个小时必须吃一次药。所以此组镜头剪接其实是在暗示观众庭审持续了多长时间……一种似乎是比利怀特从早年间与刘别谦的合作中所汲取来的“以物会意”的纯电影的表现手法。似乎复杂晦涩了点儿,不过倒也有趣。
玛莲·德烈奇也许是好莱坞历史上真正的常青树。这里所说的常青,不是指她的演艺生涯,而是那张似乎永远不老的面容!观看影片时,真得很难想像这位被告夫人扮演者已经是个56岁的人。而迪隆鲍威则是外形上是就透着奸诈。特别那两道黑黑的眉毛,让观众无法不从先入为主地认定此人就是真凶。可如此的“显而易见”,是否是导演故意利用演员形象特征所做的某种误导呢?还是那句话,你只有看过才知道。
原著中没有护士一角。比利怀特为强化影片的戏剧冲突和喜剧效果,才特意安插了这个角色。劳顿真实生活的妻子,英国女演员艾尔莎兰卡斯特,一如既往的展示了她与喜剧领域的出色才华。而她与劳顿之间的对手戏,由于两人真实的夫妻身份而使得表演更加精彩,喜剧效果也更为强烈。
与劳顿庭审过招的对手中,最有趣的就是死者的女佣。这位老太太,从外形到发音都透着喜感。同时,战斗力还十分惊人!第一回合便重创了不可一世的大律师。当然,最后还是因被对方狡诈抓住了一个生理弱点而败下阵来。黄金时代的美国电影,特别是喜剧影片,即使是很小的配角,也都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或许与当时电影工作者中的欧洲移民较多有关。他们的表演方式,实际体现了欧洲人对于喜剧的认识:强调演员形象、表情、肢体动作甚声音环节的喜剧表现力,而不是仅仅背诵台词。但现在随着新一代纯种本土美国人逐渐占据主导,好莱坞这一优秀的喜剧传统已逐渐消亡。虽然还有科恩兄弟等极少的导演在努力坚持,但人们看到了太多的:根本不懂得什么叫真正的喜剧的靓女帅哥胡天胡地一把就成了青春性喜剧;再不就是与六人行一样,也不管本人表演是否具有喜感说服力,反正张口闭口都是包袱笑料。其实最终不过是沦为了脱口秀作家的代声工具而已。
影片的结局处理似乎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似乎不再重要。因为比利怀特将这部法庭剧打造的,已经使观众完全可以抛开惊悚和悬疑,而单纯地将其当作一部出色的喜剧或者剧情剧来看。当然,几位表演艺术家的精彩演绎也功不可没。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最重要的在于其顽强的生命力。这部拍摄于1957年的法律题材电影,在后来不计其数类似题材故事影视作品的映衬之下,非但没有丝毫褪色,反而显得更加惊艳。我边看片子边想,这样一个被后世多次重复的故事是怎样被呈现得如此精彩的?昨晚刚看完此片的我目前还出于震惊状态,对该问题尚难以解答,只能待今后重看时再慢慢消化了。
但凡高品质的影片,对人物的刻画都绝不输于对故事的讲述。本片从开头就将老爵士的为人以及业界威望通过他身旁人的行为表现了出来,而老爵士的身体状况也早早地被埋下引线,这不但加深了此案的分量,也成为后面故事中一个时刻牵动人心的不安因素,同时又安插了“护士”这个有意思的角色,令人在观看紧张激烈的法庭辩论的同时,稍有放松机会,体会到一点点温情。
由于本片是从舞台剧改编而来,所以场景变化相对较少,尤其是雷纳德向律师们讲述案情来龙去脉一段,实际上内容是相对枯燥的。而故事讲述者非常机智地运用了“雪茄”、“抽屉”和“镜片”这三样道具,再加上演员们精彩的表演,既没有影响观者了解事件经过,又为该段落增添了许多情趣,且为下面的剧情做好了铺垫,让你坚信下面的剧情必定更为精彩。
不错,连三个人的讲故事桥段都被呈现得妙趣横生,后面的法庭陈述简直用“精彩绝伦”一词都不足以形容。可以看出,老爵士对不同证人证词的态度有着相当大的差别,他用不停的“反对”和有力的问题极大地降低了警方证词对辩方的不利,又从根本上动摇了陪审团对女管家证词的信任,虽然其中出现过些许闪失,但那些问题的力度和说服力,令人不得不叹服这位资深出庭律师的经验与能力。
接下来出场的“控方证人”令老爵士有些措手不及,但却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先前剧情在观众心中埋下的一些疑问,而下面“知情人”的爆料更将真相和盘托出。正当人们以为故事会就此完结的时候,更为精彩的好戏又开锣上演……
真不愧是侦探小说女王写出的舞台剧,以前只看过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大侦探波罗”系列电影,却没想到这样一部法庭戏也能被写成侦探小说风格。怪不得阿尔·帕西诺不止一次表示出他对参与该片翻拍版的极大兴趣,问题是没有比利·怀德,影片还会如此精彩吗?
无以复加的致敬,献给所有参与本片创作的人。
这么伟大的一部电影,之前一直不知道她的存在,偶然看到她在豆瓣里高达9.5分,一下子兴趣徒增,只是不明白,豆瓣250里面一直没把她列进去,这是一部排前十也足够妥妥的神作。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最重要的在于其顽强的生命力。这部拍摄于1957年的法律题材电影,在后来不计其数类似题材故事影视作品的映衬之下,非但没有丝毫褪色,反而显得更加惊艳。
影片根据舞台剧改变,人物的出场入场都精确地从舞台转变为了电影场景,但最有魅力的并不是这部电影作为电影,而是影片中大量保留的舞台痕迹,使得观众既能体会到舞台的张力和气息,又能在电影的独特表现形式下获得更加综合的观看体验,这样的魅力无疑是由舞台改编的电影独有的。
1957年世界电影大师比利怀德拍摄了一部经典电影《控方证人》,该片改编自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同名小说,并在豆瓣获得了9.6分的超高评分曾一度比肩豆瓣与IMDB一直名列第一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而其剧情50年来已被太多人津津乐道过,今天我就想分享下比利怀德导演在电影中设计得那些令人瞠目结舌的精妙细节。
对于许多国内电影爱好者而言,黑泽明、库布里克、希区柯克等电影大师的大名倒是更加如雷贯耳,怀德的作品其知晓度却并不高,这其实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因为当你了解过这位导演之后,你便会被其剧本的缜密程度所折服。若论世界上导演能力最强的人恐怕会众说纷纭,而编剧能力最强的人怀德便当仁不让。
(以下分析会引起剧透,请酌情观看)
《控方证人》主要讲述的是一位律师为被控告谋杀的男主辩护而展开的剧情,其中有几点细节可堪称绝妙:
1、怀德的镜片游戏:当男主第一次来到威尔弗莱德爵士(律师)的事务所中时,爵士为其进行了一次镜片测试,主要目的便是观察其在高压之下是否还能坚定说法从而判断其是否说谎。
但怀德不会将一件事毫无因果地展现出来,所以在之后的剧情中爵士的朋友摩尔律师在询问其是否为其进行了镜片测试,此时怀德很细节的让爵士的扮演者查尔斯劳顿转身并让其胸前的镜片闪烁了一下,由此告诉观众这个测试就是刚才爵士所做的行为。
在该片结尾之时女主克里斯汀发现自己被男主伦纳德彻底地欺骗了,于是感性战胜理智用法庭上的证刀杀死了男主,此时爵士坐在座位上玩弄着自己的镜片。
而下一个镜头便是由镜片反射的光照射在证刀之上,即爵士在暗示克里斯汀可以用此刀来处决男主。
由此再引发出结尾的那段对话:“她杀了他?不,她处决了他。我们要为克里斯汀辩护。”
2、爵士与护士的关系转变(火柴细节):看完全片的观众都知道,爵士是一个嗜雪茄与酒如命之人,但却碍于心脏问题使其不能抽烟喝酒。在他第一次回到事务所时,别人为了他的身体健康便将桌台上火柴架子里的火柴拿走了。
而通过了爵士几次精彩绝伦的辩护也使护士对其产生了崇拜心理,知晓了其生活并无法真正离开烟酒,在此怀德运用了火柴这一微小的细节来展现其关系的变化,于是可以发现在之后辩护进入白热化阶段时爵士的火柴架中又出现了火柴。
这也为结尾处护士与爵士的关系转变做下了铺垫。
3、演员精妙的演技表达:在克里斯汀第一次与爵士会面之时,爵士问其是否能在法庭上宣誓为男主辩护,这时克里斯汀的扮演者玛琳黛德丽将眼睛看向右上方,并说出了男主希望她说出的话,在心理学中说话时眼睛向右上角看去代表在编造一些现实中不存在的事,这是怀德想向观众展示克里斯汀此番言论实际是谎言而为最后的反转进行铺垫。
而之后爵士对克里斯汀说“你知道英国的法律是不允许妻子在法庭上说出对丈夫不利的话么?”克里斯汀便说出了男主其实不是自己的丈夫,但这时候她的眼神开始不停地左右运动,开始思考之后的策略。这与最后结尾克里斯汀向爵士说出的“是你告诉我,陪审团不会相信一个深爱自己丈夫的人说出的证词,由此给了我灵感”相呼应。
4、爵士与摩尔的小赌注:结尾的时候爵士对摩尔说“如果你现在还是不相信伦纳德我愿意与你赌一小盒雪茄”,在之前的剧情中便有了交代,在送走克里斯汀时爵士便问了摩尔这个问题,而那时摩尔十分困惑并不能肯定。
5、忠心耿耿的下属卡特:卡特是我认为怀德在电影中塑造得最成功的配角,首先他跟随了爵士37年,当然十分关心爵士的身体,但却也在时时刻刻为爵士着想,比如在梅休带着男主伦纳德第一次来到事务所找爵士之时,卡特当听到梅休说要给爵士一个重大刑事案件,他表面上说着爵士正在康复期间,不能接任何刺激性的案子,但当他说道刺激性案子这几个单词时却故意提高了嗓音,实则是为了让爵士听到,满足其继续辩护的欲望。
并且在之后,与爵士串通好,故意换掉可可改为白兰地。
并且在最后还有一个小细节,当辩论结束等待陪审团结果之时,卡特站在一旁用双手一直捧着爵士装满白兰地的水杯。
卡特这个角色其实与护士相辅相成,都是为了设计出来烘托出爵士的人格魅力。
以上便是我总结得有关于《控方证人》这部电影中非常精妙的细节,当然怀德最为出色的还是其台词中所展现得幽默感和整体剧情节奏的把控,会让人沉浸在其作品之中流连忘返。
这部作品还有许多值得玩味与探讨的东西,例如查尔斯劳顿在演戏时故意看向镜头与观众们可爱地互动。
必须称赞剧本,开始几分钟用几句幽默的对话就勾勒出鲜明的律师和护士形象,结局对我是大反转,在法庭上那么激烈的对话下犯人还能表演的那么好实在是出乎我的意料,在结局没揭晓前我是真的同情他。看人真的是一门本领,自己没有修炼到位。女主形象气质很佳,救人计策很赞,有胆识有魄力,但偏偏看错了男人。一个为了钱杀人的人说再多情话也不要信。替她可惜,但真的佩服这份爱。
最喜欢的就是胖律师。严肃的时候能控场,台词和细节都表现的很好。平时幽默搞笑,口嫌体直型,双下巴都是戏,玩电梯的时候特别萌了。
我就猜到一个反转,就是他妻子可能故意做假证,结果最后十分钟又反转了一下,而且和之前的那些真正的证词全部对应起来了,从那个年轻女子坐在旁听席上哭起来说自己第一次碰到这种庭审,结果那个年轻女子果然和被告有一腿,结果正当我在想法律可能结果不了一个畜生了,这时候他妻子爽快的给了一刀。
好片遇上好字幕~爽
查尔斯劳顿简直是戏精!比利怀德的电影和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都是在结尾峰回路转,此片简直是两位大师珠联璧合的杰作!
老电影真好看!徳黛丽当时已经56岁却还气场十足,特别适合这个角色,但有一段崩溃戏不喜欢,不像她。作为阿加莎的老牌读者当然一下子就猜透结尾了但完全不妨碍……每个人的表演都精彩,细节做得特别足。……比喻一如既往的好“就像溺水的人抓住剃须刀片……”
律师三寸舌,妇人宫心计,两者皆不敌,最坏男人心,花心郎算尽太聪明,反算了戚戚性命
又是让我尖叫打滚的经典佳片!绅士又纯青的表演,奇妙而精巧的情节推进,幽默且风趣的细节,当然还有巧夺天工的结局!尽管后来的电影常常窥见模仿此处环节之处,但查尔斯劳顿、玛德琳黛德丽和比利怀尔德终究是无法复制的!
本期待着一个传说中的“神展开”,憋着没去提前翻答案给自己泄底,谁知后半段玛琳.黛德丽被作为检方证人传唤时,一下看透悬念,猜中结尾,泄气了不少。故事全部在内景中展开,叙事层层铺垫极具耐心,各出场人物、对手戏间火花迸溅,台词的机智与机锋暗涌…可谓庭辩戏的经典模板。
男人贪心,女人贪爱
诙谐的对白,严谨的思路,一心要把观众往沟里带的情节。ps:我觉得那个女仆的表演也很不错!
满分!无法形容的精彩!怀德和阿加莎的完美结合,猜了几次凶手都没中,我还真是。。。马琳黛德丽已经56岁的人了还那么美,果然是remarkable。演员都极其出色。太精彩!
演的不错,但是结局也没有说的那么玄乎吧?多读几本阿婆的书,这样的结局还不是手到擒来。
比利怀德真的是各种意义上的领先时代五十年,连防剧透声明都领先了
无论是剧本、导演还是个人表演,几乎都无可挑剔。机智的台词和精彩的法庭辩论,十足精彩!即便在结局前猜到了最终结果也并不会让电影在精彩程度上有丝毫削减。btw,电影最后提示请勿剧透我还真是头一会见。★★★★☆
当结尾旁白说“影院友情提示,为了保证您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有机会获得更大观影乐趣,请您不要像任何人透露这部电影的结局”时,真爽,这个电影真是骗足了同情心,飚足了演技,压足了节奏,然后唰唰大释放。一场英国男人和德国女人之间爱情与欺骗的故事,现在才看,对不起比利·怀尔德老人家。
抱着对法庭题材的偏见去看,没想到竟是一部够回味好几天的片子,不仅仅因为惊艳的结尾,整部戏就像让观者身临其境一样,思其所思、忧其所忧,黑洞一样的剧情吸引着人,最后把你完全裹住、迅速吞噬。演技、导演、编剧真是惊为天人。第一部怀德片。
Marlene Dietrich 的气质与片子并不十分切合啊,此时的她居然56岁了,难以置信!
这片最大的反转不是影片末尾的谜底揭晓,而是看完影片后我查到女主角拍摄时已经五十六岁了。昏迷。
五星级结局,难以置信这是1958年的黑白电影!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精妙情节配上比利·怀德的风趣对白,以及查尔斯·劳顿、玛琳·黛德丽、泰隆·鲍华等人的精彩表演,几近完美的电影。不老的玛琳·黛德丽,又被感动了,真棒。
当我翻看古代先贤们的著作的时候,我就已经意识到了,今天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只是积累的结果,但从智力而言,这几千年来,人类其实没有什么变化。同样的道理,抛开所有技术的更新,从智力的层面看,这部六十多年前的电影,仍然是登峰造极的作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