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科的《玫瑰之名》期待了好久,满世界的找书不得果,于是下了这部20年前的电影,放在硬盘里好久,一直不敢拿出来匆匆的看过,正好今天时间比较充裕,情绪也很平稳,思维算的上清醒,才拿出来和自己较劲一番,大抵人太笨,看电影又属于投入型的,所以看推理特别是堪称智慧大师的作品状态不可以太差。
尽管准备工作很到位,里面有些宗教的东西仍不是很懂,演员很棒、音乐很棒、整个电影的氛围都很棒,大概中世纪的故事就因该看这样早期的以致画面很旧的作品,仿佛时间回到了几百年前在那个烟雾缭绕的城堡里……
威廉说:“要想征服自然,首先必须遵从自然的规则”,人性的自然发展是经不起任何的压抑和控制,就算是以上天之名,如果用了杀戮和欺瞒的手段那将是不可饶恕的错误,就算付上生命的代价。信仰的存在是给予人们希望和坚强的品格,而不是束缚人们对宗教的膜拜。
在冰雪覆盖的群山之间,一个至今无法提及名字的城堡里,教士们统治着当时甚至是愚钝的人民,现在回想起来,电影里穷苦的百姓居然没有语言,他们的行为就象原始的人类,充斥着原始的感情,食欲、爱恋或者解释为sex。他们唯一表达情绪的工具只有眼神,惊恐、爱欲、愤怒……
有思想有精神的人,是贵族、皇族和传教士,因为他们有机会学习,能看到浩渺的书籍,通知晓理,然后知识有时候教会了人智慧,运用的不好,也束缚着他们的人生。“如果喜剧使得人们发笑,远离苦难,那么人们就不会在需要宗教”这是老乔治始终坚信的理论,也是这座城堡悲剧的来源,为了一本书,一本记载着大学者亚里斯多德人性而实事求是的理论的书,遮挡,甚至用死亡来遮挡,最后得到的不过是一把大火过后的残骸,人性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档不了的,一个个教友倒下了,又会有新的人寻着气味而找到,要用死亡的惩罚来对待那些最质朴最原始的情感未免太残忍了点!不禁想到一个问题,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恶?
起先我不太认同徒弟和难民之间的感情是爱情,那只不过是一种对未知的渴望和冲动,威廉说:“不要混淆了爱和sex”,可徒弟说:“我想她脱离苦难,我只是想她”,威廉和我大概都认为这是爱吧,徒弟最后说,至今我仍在梦里见到她那张脸,那是我唯一清晰的脸庞,尽管到如今我都不知道她的名字。电影结束了,于是我想到,为什么书或电影的名字是:玫瑰的名字,在电影的开头,徒弟说,到现在我都不敢提及那所教堂的名字,一个是开头,一个是结尾,一个是无上的信仰,一个是本质的爱情,名字代表着什么?玫瑰又代表什么?他们都是以玫瑰之名吧,美好的事物。
埃科是本世纪最伟大的符号学大师,所以电影里推理和密码之类的成分也是主体,但大抵涉及到太多的古希腊文之类,所以每大跟的上。可是影片里白雪覆盖的旷野、矗立在白雾之间有些阴森的城堡、迷一样诡异的图书馆,还有配合情节出现的音乐,同样能给绷紧我的神经。
肖恩•康纳利和众演员每的说,将那时期人们的压抑甚至是一些变态,演绎的相当到位不着痕迹,而且肖恩•康纳利的声音好好听,那个磁。。。。
影片相当大篇幅的删减了原著中对偏门知识博学的书写,仅仅是留住大枝干,对于埃柯的推崇者来说肯定是不可接受的。不过这样一部著名历史推理小说,改编成令原著迷满意本身就是枉然。
所以编导另辟蹊径,发挥了电影视听方面更大的空间。整体气氛,特别是节奏的掌控可能是关于中世纪后期那个黑暗时代最好的电影表现之一。而从建筑、服装、美工、化妆等方面制作,如今看起来仍旧很有说服力。
思想的禁锢和反抗很明显地体现出来。人的天性是无法被剥夺的。结局恶有恶报,穷人推翻了法官的车,师徒都逃出生天,温柔而隐隐有黎明的希望。影片中随处可见古希腊先贤和中世纪基督教的交织与对立,事实上是根与枝叶、本性与侧面的矛盾。自由是与生俱来之物,幽默是人特有的气质,两者都不被允许时,反抗只是时间问题。
“没有爱情的生活是如此的平静,如此的安全,如此的安详,如此的乏味。”威廉冷静、智慧又温情。他在大火中为藏书哭泣,拼命把书救出来却在看到阿德索时任凭书摔到地上和徒弟紧紧拥抱,这样的老头无人不爱吧!
一些线索的联想
书页上浸着毒,像古希腊的某个传说,记不清了,是说哪位哲人用泡了毒液的书根据君主看书蘸口水翻书的习惯把君主杀掉的故事。
阿德索用线标记暗道中来时的路,让人想到忒修斯用线团破解了弥诺陶洛斯的迷宫。
密道的机关在最丑陋骷髅的眼睛中。
“穷人要付出所有代价。”穷苦的人只有死才能反抗教会的剥削,女人代替他们受刑,使他们反抗。大火烧来黎明。
少年的祈祷都实现了。
“威廉你就是一个图书馆。”修道士侦探和他的徒弟仿佛《会饮篇》中成年男子与美少年,是师是友。
玫瑰之名想来不仅指女孩的名字,我记得《达芬奇密码》里有玫瑰十字架,与基督教异教徒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十七世纪初在德国创立的一个秘密会社称“玫瑰十字会”,托称为15世纪的罗森克洛兹所创,折衷采纳神秘主义、哲学和科学的观点。“玫瑰之名”可能代表着异教徒,或者那些反映异教思想的千古流芳的藏书。
王小波在《我的精神家园》中的一篇文章里曾经提到这部电影,说的是:中世纪的意大利,有座修道院,院里藏了一本禁书;有很多青年僧侣冒着生命危险去偷看这本书;又有一个老古板,把每个看过这本书的人都毒死了。该老古板说到,这本禁书毒害人的心灵,动摇人的信仰,破坏教会在人间的统治——为此,他不但杀人,还放了火,把这本禁书和整个修道院都烧掉了。这是个阴森恐怖的故事,自始至终贯穿着一个悬念——这是一本什么书?可以想象,这书里肯定写了些你想知道又不敢问的事情。在电影结束时,披露了书名,它就像《低级小说》里那块沉重的金表,放进了你的掌心:它是亚里士多德久已失传的《诗学》第二部。这本书只谈了一件事:什么叫做幽默。
他想表达的是,现代中国就像中世纪的西方一样,没有所谓的幽默可言,因为被种种“崇高”、“伟大”、“神圣”的想法所拘束,又囿于宗教和等级的观念制约,所以对于我们来说,看到的更多的是假正经,而不是真幽默。
受到他的指引,我开始观看这部电影,在电影灰暗的底色下,讲述了一个离奇而怪诞的故事,在电影即将谢幕的时候,年老的教士一边吞咽着书纸上的毒,一边高声呼喊着:如果人们都笑的话,就不再惧怕恶魔的力量,也就不再需要神了;笑会破坏耶稣的权威,我所希望的世界应该是神圣的,有信仰的,所以我要消灭掉人们的笑。
他所惧怕的是,笑会瓦解恐惧,而人们的恐惧正是宗教得以建立的基石,如果不再将希望寄托于神祗中,而是反观于自身,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会动摇宗教的基础。
我不解的是,恐惧作为一种情绪,它是永恒的吗?还是可以消除的呢?从佛教的角度来看,这世上本没有我,也没有情绪,在这方面我了解不深,但是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恐惧应该是虚幻和无知的产物,恐惧是可以被选择的。就如最近新上映的电影《重返地球》,里面反反复复提到,恐惧是不存在的,它只是你做出的一个选择,而你完全可以推翻它。
14世纪前半叶的欧洲,东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威胁稍微减轻,但另一个威胁─黑死病却开始流行起来;政治上东罗马帝国势力日渐衰微,在几年后终於被土耳其人所灭;在天主教会,教势正隆但日渐腐败,当时流行的神学思想是繁锁异常的经院哲学,但在这个年代,人文主义的思想也开始萌芽,终於促成后来的文艺復兴。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来自英国的方济会修士威廉与徒弟一同来到位於意大利北部山区里的本篤会修道院,这里刚发生了命案,而未来几天,这里就要举办有关神学教义的辨论大会,因此威廉必需要在这之前把命案调查清楚,以免到时候事态扩大;但是,就在他待在这的七天里,又陆续发生了好几起命案,这些丧命者都是图书馆员,这一切事件都似乎跟这间全基督教世界藏书最丰富的图书馆里的一本怪书有关,所以,威廉一方面要调查这些事,一方面又要与来自教会的保守势力做对抗,找出整件事的真相。
这就是《玫瑰的名字》这本书及电影的剧情,早在十年前看过了这本书的原著,一直想要找史恩康纳莱主演的同名电影来看,感谢中国的盗板事业,终於让我找到了这部20年前的冷门片,儘管原著稍微繁琐难以改编,但电影也最大程度的将这个故事影像化,用著阴冷的基调向观眾们展示了那样一个时代。
史恩康纳莱饰演的方济会威廉,若了解西方哲学史,就知道这个角色是以威廉‧奥坎(William of Occam)为原形,做为最后一批经院哲学时代的学者,正因他的博学及能辨,他在教会及思想史上被誉为"无敌博士"。但经院哲学的时代也是「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的时代,当时流行的思想是以多玛斯阿奎纳(Thomas Aquinas)为主,融合了亚理斯多德哲学,企图用亚式理性推论的方式来证明上帝的存在,因此思想体系之庞大也繁琐异常,
此外,当时思想界也陷入了唯名论及唯实论之争,教会主流的想法是唯实论,即思想理型里的事物才是真正的完美事物,现实中的事物都是不完美的;但也有少部份唯名论的支持者,如威廉奥坎,他反倒认为这些思想中的事物是抽象的,只是些名称,并且,他认为只有我们真正感觉到了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因为一般唯实论者为了使他们的理论能说明问题,不断地给他们思想中的事物加上越来越多的解释及说明,这就是经院哲学的问题,导致越来越繁琐。
为了解决这个越来越繁琐如麻的思想困境,威廉奥坎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思想方法─奥坎剃刀(Occam's Razor, Ockham's Razor),这个思想方法可规纳为一句话「如非必要,勿增实体」,只承认确实存在的东西,那些空洞无物的普遍性要领都是无用的累赘,何必去外延出那么多问题解释来庸人自扰,这个方法千百年来也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在任何领域中,若有两个以上方案能够达到同样的目的,即选取最简单的方案就是最佳方案,别将事情复杂化,举个例子来说,你追一个女生,是一直费尽心思大献殷勤让她还不见得爱上你呢?还是直接对她大喊我爱你,如果是选择后一方案,如果失败顶多换来一个巴掌,如果成功那简直又省时又省心思。奥坎剃刀就是这样的思想工具,我们做事时真正有效的活动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它们通常隐含於繁杂的事物中。找到关键的部分,去掉多余的活动,成功并不那么复杂。
这个思想方法也替他带来了麻烦,因为剃刀一出,也如同反对了当时主流阿奎那的神学方法,这个方法让有关神的问题也变成了纯信仰,这是一种要用信心去相信的东西,而不是用理性推论可以推论出来的,將"神"的地位從邏輯推論方法過程當中剃除掉;也因此他的后半生,几乎是在被教会迫害中渡过的,但他在思想史中的成就也就在此,这个方法一提出,导致了经院哲学的崩塌,彻底将哲学思想从神学中解放了出来,成为近代哲学的先驱。
在片子里,1327年威廉带著他的徒弟来到这座修道院;但照史实,威廉这时候正在法国亚维农的教会监狱里坐牢,直到一年后才逃了出来,跑到神圣罗马帝国接受皇帝的辟护,但故事似乎是假设他这时已经被放出来了,因此在片子里有提到他被关在亚维农的事。威廉所属的方济会是一个修会,此修会认为修士必需学习基督在世上时的样式,过著清贫的生活,如此脱离世俗、才能不受世俗诱惑、专心跟从基督;他们也认为修士应该将所有财物都捐给穷人、靠布施行乞过生活。;在片子里威廉与一干方济会修士穿著灰袍,这正是方济会的特点,代表著朴素清贫。而威廉来到的修院,正是以隐修为主的道明会修院,修士以著黑袍为特色。
在这所道明会修院发生连续命案时,修士们起了一阵恐慌,被认为是《启示录》中末世的各中灾难开始来临,这其中只有威廉是冷静的,他观察了其中的相关联处,断定了这一切是人为所造成;我们不必嘲笑那些修士看似的"愚昧",他们所处的时代及环境,会让他们理所当然得往神启方面著想,而威廉在调察时所用的正是剃刀方法,他考察了一切相关联之处,将"神启"这个不可能得出实情的角度彻底从调查过程中剃除掉,而慢慢推论出实情,,由現代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調查方法是理所當然,但在故事發生的那個年代這不可不說是一次人類理性的勝利。
每一桩命案的线索都直指一本禁书,每一位死者都曾看过这本书,这本书就是失传的亚里斯多德《诗学》第二卷,一般认为,《诗学》第二卷是讨论喜剧的(现存的第一卷是讨论悲剧)。喜剧让人发笑,这就与当时道明会的隐修传统,甚至是保守的基督教思想有所抵触,因为欢乐让人胜过苦难,那人类就再也不需要宗教信仰。当时欧州,只有贵族及修士有权接受教育吸收知识,谁掌握了知识谁就掌握权力,知识也让人更有智慧思考事物追求真理;所以虽然看过书的人一个接著一个死亡,但仍阻挡不了更多修士对知识的渴望。
调查到了一半,神学辨论会也开始了,不同修会及教派的代表,以各自的神学意见展开了一场有关王权、仪式、教会贫富的大辩论,上面已述过方济会对於财產的看法,史实上,也因为当时方济会在教会财產问题上与教皇產生岐见;而在仪式方面,当时教会主流思想认为仪式来自上帝,因此凭著仪式就能得救,但威廉奥坎认为人得救主要靠著自己的信心,这也成为后来马丁路德改教运动的思想依据;在王权方面,当时德皇与教皇在一些问题上產生分岐,因此辨论也围绕这个分岐展开,威廉奥坎对於这个问题曾经写过一篇论文主要就在於讨论教皇一个人能否在教会与国家二者中成为合法的至尊;衍生出来的问题就是世俗权威是否直接起源於上帝?接下来就不免產生一个问题:教皇有无权柄把俗界统治权赐给皇帝或君主?他主要认为教会不应管理世俗的事,最大可能的维护了德皇的权利。这些辨论问题事实上是威廉奥坎一生中的经歷所形成的思想结精,原著作者不论时间先后将他的这些思想通通展现在这次的辩论当中,而在电影里面可能是为了节奏感及时间限制只呈现讨论教会财產的一幕而已。
故事的真相是,原来是瞎眼的保守副主教为了怕有人看到那本书的内容,而在书上抹上剧毒,但盲眼副主教必定是熟知书的内容才怕他人也看到,为何容许自己知道内容而不许他人知道呢?一方面基於想要掌握对於知识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基於卫道所產生的傲慢,似乎全世界只有他知道什么是真理,别人都看了都会对教义產生怀疑似的;难道看了书的人不会思考吗?若信仰是真实的,为何害怕这些书内容的挑战。对盲眼主教的描写如同也像是在对今日知识份子的讽刺般,我们知识吸收得更多了,却迷失了方向,但还以为自己掌握了真理,產生了知识的傲慢;人都是在不断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前进,但追求到底常常发现你的真理不等於我的真理;你的王道不等於我的王道,在这种情况下若不能解放思想,就形成了一个个的封闭系统无法交流,最极端的结果,就如片中威廉所说的:「要警惕预言家和那些准备为真理而献身的人,因为他们通常会拉上眾多的人与他们同归於尽,经常是先与他们,有时则是替他们去死。」
这是一部以悬疑为载体,其实是在讨论中世纪许多社会政治及思想神学问题的电影,如果看过小说,就知道这部电影有多难改编;原作者是个符号学家,所以原著小说中充满了许多精采符号学方面的推理,电影受限於节奏及时间,已经最大可能的做了改编,但对於看过原著的读者来说仍有美中不足地方,但也算值得一看了。
氛围营造甚佳,剧情发展中规中矩,对教会的鞭笞不怎么过瘾,但康纳利对“智慧的傲慢”之塑造可谓迷人。最喜欢两派辩论一节,辛辣够劲。
似乎牵涉宗教的作品十有八九都是讲述宗教的罪恶。小修士不是那么美貌,不过在一堆老修士里他就显得很鲜嫩了。虽然他说少女是他一生唯一的世俗的爱,不过感觉他跟威廉大师实在够萌,记得他好像要牵着大师的手入睡,还有最后看到大师生还扑过去拥抱的镜头..有爱~ 况且威廉大师还是肖恩康纳利!
对任何东西的排他性狂热都会导向恐怖的杀戮,即使是对神的福祉,或者应该说尤其是对神的福祉。没想到这小说有电影,一个侦探故事这样的流行题材里包裹了古希腊哲学,基督教史,神学争论等等颇为学院派的主题 ,这就是ECO的功底啊。
本片的美工、布景、造型、服饰均高度艺术性地再现还原了中世纪的风貌,给人以真实而强烈的历史感,令人叹为观止。开局厚重,叙事凌厉,情节紧凑,悬念迭起,可惜收官阶段功亏一篑,沦为狗血俗套。4星半。
难得在电影节看了一个故事性很强的作品。充满悬念,也蛮抓人的。面容丑陋的郎-普尔曼,原教旨的疯狂,对知识的恐惧。
看到第二桩命案的时候才记起来我看过原著小说,怪不得之前那么多似曾相识。原著小说太拗口,各种宗教伦理辩论,那时候想译者也是半个文学巨匠了。还好电影中这些辩论少,还有一段超唯美床戏,值了。
半路溜进去看,悬疑宗教史诗气,听闻原著不错。那时的肖恩康纳利
要警惕预言家和那些准备为真理而献身的人,因为他们通常会拉上眾多的人与他们同归於尽,经常是先与他们,有时则是替他们去死
一个人总是难以对抗身处的时代,周围都是口口声声正义至上的伪君子,被烧死算是幸运了(难道这部也是因为看了小波的杂文才看的)
D9一股股阴郁的气息,最后的迷宫图书馆毁于一旦,奇妙的知识海洋付之一炬,是否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处反讽?人类永远留不下真正的珍品?
当时的宗教状态就已经如同现时:狭隘、武断和泛滥,使之成为禁锢自由、人权和知识的最大帮凶;修士威廉“骄傲的自负”不被人所赏识,但却是真正拥有博爱和敬佩之心的体现。
多出来的一星给Sean Connery,老爷子的完美表演把整部片硬生生拉高了一个档。叙事、悬念铺设、推理演绎都毫无胜笔,迁就映像局限的重点偏移导致整体枝干的显著单薄。真正可以赞的地方只有氛围营造。镜头、用光、美指完善了一个“黑暗、幽闭、肮脏、残酷、血腥、神秘、禁欲但淫乱的中世纪”
基本还原了原著绝大多数的经典场景,还适时地给出了主要的一些原作者的思想。气氛和人物刻画上也相当契合,尤其是肖恩康纳利演威廉绝对是不二人选,相比之下见习僧的脸过分苦逼,少了原著中的灵气。
和书相比,电影拍得太闷太raw了,那奇特的图书馆还过得去。
Christian Slater演得跟个弱智一样...
终归是有限的……也许 不应该拿来拍吧~嗯~ ///// 2nd 好像合着字幕看纠了些我的误判
读书的时候就在想,为什么不能有一本关于佛教教义的悬疑题材经典。《玫瑰之名》原著值得重读,电影倒未必。
理性发展到极致变成了科学,一切生命只是一条条的公式证明。而感性发展到极致,则是一种狂热,就像极端的宗教分子,对于异教徒只有冷面地残杀。如果说前者还只是行尸走肉,痛苦的是灵魂,那么后者是打着拯救灵魂的旗号,干脆否定了肉体存在的必要。两害相较,还是取其轻吧。
非常精彩的故事,还有置身于这么有吸引力的场景,并且设置很真实。睿智Master的让人印象深刻。看得出片中的很多费了心思的细节,让影片最大限度的言简意赅,同时又留给观众足够的线索去理解。
三星半,剧情上确实是极为忠于原著的改编,迷宫修士阴谋禁书都是吸引人的戏剧元素,厚如砖头的原著读来都趣味盎然,然而电影版却觉得颇为冗长沉闷,虽然中世纪及修道院氛围营造肃穆厚重庄严,但是总觉得图书馆迷宫显得简陋太多,那些珍贵手抄本珍本书几乎像孩童画册,阿德索选角赶脚也不太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