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个星期一直在看《都铎王朝》,对于都铎王朝的理解顿时变得清晰起来。WEB迅雷上刚刚更新到第九集,亨利八世,性格极度乖张,可以在得知亲叔叔被刺杀后诺无其事的和侍女嬉戏,和法国国王在大庭广众之下摔跤,为了政治需要不满12岁的亲女儿(那个著名的血腥玛丽)先后被许配给法国王太子、王太子的弟弟,以及她的哈布斯堡家族的表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可是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竟然为了皇后旁边的侍女安·博林,冒着被开除教廷的危险要和王后离婚,他曾经说过的最著名的一句话是“哪怕教皇开除我一万次教籍,我也不在乎,我要向所有的国王证明,教皇的力量是多么微不足道”。于是在得不到教皇的允许下,亨利八世宣布脱离罗马教廷,通过了至尊法,宣布自己为英格兰教会最高首领。
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幸运的安·博林在成为新的王后后,并没有继续幸运下去,因为她没有生下亨利八世期望已久的儿子,而因为莫须有的“通奸罪”被处死,在她之后,亨利八世,因为不用罗马教廷的准许,很方便的先后离婚结婚了四次,而后处死了其中一个妻子。
虽然这六个王后只给亨利一个儿子,但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却是亨利八世的两个女儿,血腥玛丽(第一个王后所生),和使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伊丽莎白一世(安·博林所生)。
无疑,在38年的统治中,亨利八世是非常熟练的玩弄帝王权术的,即使是权倾一时的红衣大主教沃尔西也不敢对他有任何欺瞒。但是他也有困惑的时候,在船上,和莫尔漫不经心的谈起,有人送了他一本书,《君王论》(哈哈,那个著名的马基雅威利),书中反复讨论了“a king is to be loved or to be afraid”,莫尔随后问他,书怎么样,亨利八世苦笑一声说“没有你那么,那么的乌托邦”随后又提起一个权臣要杀自己。于是两人都沉默了。我想此刻是亨利八世困惑的吧。
都铎王朝因为有了亨利八世的离婚案,而顿时变得血腥和香艳起来,延续了一百年的宗教改革,在新教和天主教之间摇摆不定,无数的天主教徒和新教徒被冠以“异教徒”而上了绞架,其中包括托马斯·莫尔(《乌托邦》的作者,信仰天主教,死后被罗马教廷追圣,和德兰嬷嬷一样),轮到了亨利八世的女儿玛丽继位之后,玛丽信仰天主教徒,转而迫害新教徒,被冠以“血腥玛丽”。
因此一个诺大的英格兰,因为亨利八世的个人情欲使得无数人上了断头台,改变了整个国家的宗教信仰。
PS:非常喜欢其中的一段,
“but I love you ”
“You do not know the meaning, You can love, perhaps a year, a month, a day, even for the hour, and in an hour, you do love well in deep, but after the hour, you love not, you love another, another, and then another, your love is the most generous ,is most wounding.”
PS:本文参考了部分资料
http://liuxiaoyan1213.blog.163.com/ 假期的最后几天,翻出了一部N久前就想看但一直没有看的美剧《都铎王朝》,断断续续,有事没事的看了一季半。亨利八世、都铎王朝、英格兰的中古史。其实整个假期看了不少关于英国的东西,最开始是重看了海伦亨特的《女王》(The Queen),看完后在wiki上翻了不少关于伊丽莎白二世、戴安娜王妃的文章,年快过完了,脑子一闪念,想起了这部《都铎王朝》,嗖地,回到16世纪。
都铎王朝共统治英格兰、威尔士、爱尔兰共118年,历经五代君主,即亨利七世、亨利八世、爱德华六世、玛丽一世、伊丽莎白一世。美剧《都铎王朝》主要讲的是亨利八世的故事,他的故事最有说头,也最有可看性,先后六次结婚,杀掉两位皇后,废掉两位皇后,一位皇后病逝,最后一位与他终老;他为了与二任皇后安妮博林结婚,不惜与罗马教会分裂,迫使英国教会独立并自称英国教皇(即英国圣公会)……他在位时间不短,1509—1547,为了一个儿子,闹得英格兰天翻地覆,血流成河,杀妻叛教,情人无数,用今天的话说,这家伙浑身都是戏。所以,《都铎王朝》不是第一部以亨利八世为主角的剧集,也不会是最后一部。
下面说点关于都铎的历史,算我是私人历史笔记(这不是一篇历史普及课,只是个人历史随笔,觉得我写的不好的大可自己去看wiki百科,特此声明)。
1.可怜的皇后
对于中国帝王,他们从来不会因为婚姻的事情而犯愁,皇帝三宫六院,三千宠爱,女人不是问题,结婚更不是问题。中国的帝王,从理论上来说,是一夫一妻制,即只有一个皇后,但是他允许有很多的妾,即小老婆,但正因为他是皇帝,所以在性的分配上,皇后和诸多妻妾其实得到的份额差不多,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就看谁能够拴住皇帝的心,或者谁能够给皇帝先生下儿子。从婚姻角度来说,中国皇帝最担心的事情,只有一个,就是儿子。
亨利八世一辈子也只愁一件事,儿子。亨利八世的第一任妻子是阿拉贡的凯瑟琳,西班牙贵族,亨利和凯瑟琳的婚姻是他一辈子中稳定时间最长的一段,两人于1509年结婚,1533年强制取消婚姻,维持了24年。凯瑟琳没有给亨利生下儿子,唯一的一个儿子仅仅存活了52天就夭折了,她的女儿玛丽,后来成为英国女王,以血腥统治著称,因为其母亲后来失宠死去,她的地位一落千丈,童年的生活阴影可能造就了她日后残暴的性格。凯瑟琳最初是嫁给亨利八世的哥哥亚瑟的,成婚四个月后,亚瑟暴死,为了维持英格兰和西班牙的关系,亨利七世决定让亨利八世迎娶兄嫂,此事特经罗马教皇批准而成功(因为教会教义规定,婚姻是由上帝恩准的,没有上帝的允许不准离婚再婚),18岁时,他与凯瑟琳完婚,我们有理由相信,是凯瑟琳成熟的身体让亨利八世享受到了充足的性爱欢愉,少夫老妻在开始的时光非常快乐,但是,凯瑟琳却没有保住自己的位置——因为20多年都没有给亨利带来儿子,亨利对这位老妻子已经厌倦,根据教义,没有罗马教皇批准,他不能与妻子随意离婚。这点就与中国皇帝不同,中国虽然也有佛教道教,但他们完全管不到皇帝头上,基本上只是为皇家祈神求福的工具,而欧洲的国王们在头顶则有一个教会,教会管信仰,也管婚姻。中国人完全想象不出,皇帝的离婚居然会那么难,直接废了皇后不就完了么?但在英格兰,16世纪却真的不可以,名义上,所有的欧洲国王都是君权神授,是神的旨意,既然王位来自神,那么,国王的婚姻自然也归神管。所以,亨利作为英格兰国王,他可以不去宠幸自己的皇后,他也可以去随意找宫廷里、臣子家、伦敦街头任何一个女人,做他的情人,为他提供生理的欢愉,却不能轻易的休掉他的皇后——阿拉贡的凯瑟琳。
亨利的情人很多,他找情人的目的,一是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二就是要儿子。也的确有人为他生了儿子,Elizabeth Blount为他生下一个儿子,这个儿子生于第二任妻子安妮博林得宠之前,因此也是他唯一承认的私生子。但是,这并不解决问题,因为于1536年去世了,无法继承王位,于是,人到中年的亨利开始为了儿子发起了疯。
他爱上了安妮博林,皇后的侍女。这本来会是一个很普通的情妇故事,但博林的父亲和叔父却是很有心计的大臣,他们希望借此青云直上,在一系列的手段和怂恿下,亨利决定要与凯瑟琳离婚,迎娶安妮博林。离婚事件涉及到诸多重大国际国内关系问题,1.罗马教会的反对,因为凯瑟琳的婚姻本身就是罗马教会特批的,他们为了保持自己的尊严权威不愿意轻易推翻;2.凯瑟琳的侄子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的反对,这就涉及到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了;3.安妮博林只是一个侍女,出生卑微,国王为了一个低贱女子而休妻、与教皇闹翻,使国内的传教士无法接受。
至于皇后本人,则基本上是在悲伤、绝望中度过余生,自从国王爱上安妮博林之后,皇后的床是再也不去了,宠爱更是无从谈起,而且由于皇后与教会、西班牙的关系,使国王加快了离婚的步伐。最终,她被剥夺了所有的尊荣,在孤独失望中死去。
仅仅是因为她没有生下儿子。
但是,安妮博林并没有笑到最后。因为她后来也没为亨利生下儿子,这估计就是报应。气急了的亨利以淫乱罪将妻子砍头处死(可参看电影《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The Other Boleyn Girl),安妮博林生下的女儿伊丽莎白,即后来的伊丽莎白一世,开启了英国历史上著名的黄金时代。(亦有电影《伊丽莎白》可供参考)
关于亨利的皇后,流传着这样的俗语,离婚、砍头、死,离婚、砍头、活(divorced, beheaded, died, divorced, beheaded, survived),凯瑟琳惨遭离婚,但她的下场实在算是相对比较好的了,她不过是死的比较郁闷,安妮博林则是被砍头(中国的皇后们似乎也不会因为没生下儿子而被砍头吧?),三号皇后安妮的侍女简·西摩为他生下唯一的儿子,即后来的爱德华六世,可惜简命不好,难产死了。四号皇后克里维斯的安妮,因为画像漂亮而被选中,结果见面一看,见光死,亨利勉强和她完婚,但随即抛弃,大臣托马斯克伦威尔是介绍人,由于此事被处死。
五号皇后凯瑟琳·霍华德,无子,婚后2年,被砍头,顺便说一句,她的叔父就是安妮·博林的叔父诺福克公爵,博林家还真没有当皇后的命。又或许,是安妮博林的怨念太深,让亨利一直耿耿于怀。
最后的六号皇后凯瑟琳·帕尔,1543年7月12日嫁给亨利八世,4年后亨利八世去世,她再婚嫁给托马斯·西摩,1548年9月5日去世,善终。
《都铎王朝》第一季用了大量篇幅讲述了第一任皇后凯瑟琳的失宠和悲惨生活,无人探望、爵位被剥夺,孤独的在祷告室与上帝不停的倾诉,但她若能活到1548年,她也许会庆幸,自己没被处死,已经是前夫亨利最大的恩德了。(或许是导演故意安排,每一位出演凯瑟琳角色的女演员,大都年纪较大,姿色一般,这样的皇后,就算国王不废,观众看了也没有兴趣啊。此乃题外话)
或许,还不如当他的情妇来的安全。至少,他没有处死过情妇。
关于儿子的怨念,最后葬送了亨利的都铎王朝,虽然他宣布无论儿子女儿都可以继承王位,但他的子女,玛丽一世、爱德华六世、伊丽莎白一世,均无所出,无嗣而终,也许受到父亲婚姻悲剧的怨念太深,爱德华、伊丽莎白终身未婚。
在伊丽莎白一世的黄金时代结束后,由于无后,王位传给了她的表侄女的儿子,都铎王朝宣告结束。
2.政治化的教会
亨利八世这辈子干过的最复杂,也最不顾后果的事情,就是与罗马教会决裂,自立为英格兰教会的首领,并宣布自己拥有一切宗教和世俗事宜裁判权。一切的一切,就是为了使自己拥有离婚判决权。这个权力用起来很过瘾,他一共离了5次婚,直到自己离不动了,才罢休。
这在中国基本上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帝王们有时也会受到一些伦理约束,比如儒家学说,“立长不立幼”等王位继承法,由大臣们督促皇帝实行,但是大臣只有督促建议权,没有法律审判权,国王的婚姻事宜必须由教会审判这样的事情,在中国不会发生。中国没有明文的宗教,但有一定的儒家和道德约束,显然这样的约束对于帝王没有太多作用。皇帝要废皇后,简直是很容易的事情。类似的抗议皇帝旨意的事件,在中国会演变成另外一个样子,比如万历年间,大臣们依据惯例和礼教规定,请万历帝立太子,万历帝发了倔脾气,不愿意按照大臣的意愿立太子,于是大臣们一个一个死谏,万历帝越劝越不听,但他又不能去孔子庙里修改儒家礼法,所以选择了不上朝,一躲了之(事见《万历十五年》,黄仁宇著)。比起亨利的激进不择手段,万历帝简直是无为到极点。当然,这里也不具备可比性,亨利不搞教会,他就没法把安妮博林合法的搞到手,而万历帝的后宫则是他最好的温柔乡。说到底,还是人的原始冲动在作祟。
继续说欧洲。
由于欧洲的基督教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有了群众基础,教会就有了power,国王可以做人间的王,但精神上,他们是属于上帝的。罗马教皇像一个神皇一样统治着欧洲。亨利和教会拉锯战的结果有四:处死了自己的大主教沃尔西(因为他没能说服罗马教皇批准离婚);与西班牙彻底搞僵(因为他执着的休掉了西班牙国王的姨妈);处死了反对他离婚的教会人士;与罗马教廷彻底决裂,退出教会,自立为英格兰教会之首领,并宣布自己拥有一切宗教和世俗事宜裁判权。
结果,它把罗马教会势力赶出了英国,英国成了一个不承认罗马教皇的基督教国家。(喔,和咱们天朝很像呢,从某种意义上说,九常委就是藏传佛教、基督教的最高领袖了,因为这些宗教的头领必须由他们默许批准才行)
其实更有趣的地方不是英格兰废除了教会,而是为什么英格兰一定需要一个教会。因为人们需要心灵的安宁,需要一个精神支柱。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了,教会既然是人们心灵的王国及最高首领所在,它就不免演变成一种政治势力,因为只要有足够多的人信仰它,它就能够呼号施令,以神的名义。也就是说,在英格兰国土上,国王有国王的权力,教会也有教会的政治势力,两者难免要打架,亨利八世的离婚事件就是两者的一场战争,最终以国王驱逐教会势力而告终。国王自己成为了教会的首领,但是,它留下的后遗症也是显而易见的,总有一些人怀念罗马的正宗教会,也因为亨利本身的私心,使他的这个教皇在有时候并不如罗马那么纯粹。
最终,由于罗马教廷的长久的影响以及历史的惯性,伊丽莎白一世上台后,逐渐恢复了与罗马教会的关系。亨利的宗教改革,最后成了一次宗教实验,即如果国王集世俗权力以及宗教权力为一体,国家将会如何发展?
事实证明,有些长久以来的习俗和观念,是无法被改变的。正如1979年前中国发生的种种毁灭传统的事情一样,最终我们发现,传统的东西,才是真正支撑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基础。立足于2000年的积淀,我们才能创造出新的未来。
3.小国的历史
与中国相比,英格兰的确是一个小国。它处于欧洲大陆边缘的海岛,守护者他们自己歌颂伟大但在中国人看来实在是堪称部落联盟性质的那些历史和故事。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爱尔兰,这些地方曾经都只是一些家族、部落的领地,到了中世纪才逐渐统一称为一个国家,而在亨利八世的时代,他只是统一了英格兰、威尔士、爱尔兰,他只是国王,king,而不是皇帝,empire。
但是,这个世界,其实正是由这些小国的故事组成的。英格兰、法兰西、德国,均是小国,但却各有各的传统。看《都铎王朝》,我有时觉得,其实中国春秋时代的诸侯争霸,也就是这么一回事,齐楚秦燕,各据一方,各有特色,武将有血性,丞相足智多谋,那是一个兴奋的时代。正如法兰西之浪漫、西班牙之华贵,一旦统一成一个欧洲国,变成了法国省、西班牙省,那就不再那么美妙了。
在亚欧大陆的两头,分别有两个距离大陆较远的岛国存在,一个叫做日本,一个叫做英国,它们都曾经影响过全世界,并且至今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之一。英国在18-19世纪成为世界第一的日不落帝国,殖民地遍布全球;日本则于明治维新之后兴起,席卷亚洲近半个世纪,野心吞并半个地球,二战后又以强大的经济动力崛起,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中国GDP已经超过日本,但我们都知道,那其实没什么好骄傲的,老二依然是日本)。英国和日本的历史,就是一部小国史,惊喜,守护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而传统,并且让世界为之惊叹。
《都铎王朝》,只是英国历史上很小的一个片段。但正是这么一个偏隅一方的岛国,敢于挑战神圣罗马教廷,作出惊天动地的事情来,创造了一段国王、教皇合一的历史,也不能不说是一种神奇吧。
***
*本人不是专业的神学研究者,对于基督教的研究不深,仅看过几本类似《圣经的故事》之类的通俗读物而已。若文中对宗教事宜有不敬或不允之处,烦请有识之士指正。
*关于亨利八世的相关婚姻史,可参考以下网页
http://i.mtime.com/ustvseries/blog/447845/http://baike.baidu.com/view/26614.htm#5原文链接:
http://www.yewangjun.com/archives/191非常没想到,《都铎王朝》留下给我最深的印象不是宫廷艳史,而是中世纪欧洲王权的限制,然后我总结了这一重大发现:权利的边际,正是西方民主的基因。
首先你应该注意到,欧洲的皇室是一夫一妻制的,而所有的民众,也都是这样。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天主教会规定:一夫一妻是上帝的旨意,而且不许离婚,因为婚姻是神圣的,是不能乱来的。所以生不出儿子的亨利八世为了休妻跟教皇申请特许离婚搞了七、八年最后还是被拒了。好在当时德国教士马丁-路德掀起宗教改革的大潮,亨利八世也借机让英国退出天主教会,并在国会决议批准的形式下,才最终完成了离婚,另取新欢。
这件事情,换到中国当时的皇帝,应该是明朝吧,那是绝对不可想象的。因为我们的皇权是没有边际的,但人家的皇权是有边际的,这一深刻而根本的区别,在我看来,正是所谓民主社会的早期基因。
剧中有一些同样让中国人觉得非常搞笑的情节,比如,国王为了休妻,要专门设一法庭,庭上要提交支持其观点的证据,包括证人证词,我们之所以觉得有趣,因为这在我们的古代,甚至我们的现代,都是匪夷所思的,老大要干什么就让他干呗,哪里还要搞这些!而正是这些看似繁缛和无用的程序,培养了一个所谓的法制社会。
还有国会,虽然不清楚那时英国国会的构成,但我猜应该不全是贵族,也会有一些其它有社会影响力的人士。不论如何,英国国王颁布的许多重要法律和政策,甚至包括皇室的继承人名单,都要通过国会的批准。虽然我们会猜想这些批准多是走形式,但确有史料反映一些法案经过国会辩论后进行修改才获通过。国会这一形式的重要性其实煌煌如日,因它代表了“民众”对最高权力的制约。而英国,能从一个偏居一隅的岛国,成为横跨地球的日不落帝国,这些早期资本主义立宪社会的雏形,应该既是一个更有活力的经济社会的表现,也是它的基石和保障。
读了这些历史,总是让我很想去英国看看,如果不是他们的建筑如此阴森沉郁,气候又那么寒冷潮湿……
http://echoineurope.com/blog/?p=9
除了ooxx就是xxoo 主角们倒是很养眼 服装也好 就是看不下去 找不到意思
受小说和电影《鸠占鹊巢》影响太深,觉得这结尾草草的怪怪的。
整个一淫乱史。
自从接受ROME洗礼后彻底沦陷在历史剧里 可惜和ROME一比缺憾无处不在啊
论情绪管理的重要性,看着亨利不断咆哮,简直想一巴掌扇过去,让他安静下来。小玫瑰和权游里的感觉差好多,十六世纪的英伦贵族服装实在是太难看了。王权和教权的争斗倒是好看的。
比起罗马和斯巴达克斯来确实粗糙了些。虽然是冲着小乔和亨利看的,但我最喜欢的三个剧中人是凯瑟琳皇后,红衣主教沃尔西以及可爱的卷毛威廉,可惜的是三人都命运多舛,早早结束使命。
一边看连续剧一边翻阅真实的历史记载是件很有趣的事;服设非常华丽;本季中很喜欢的人物是玛格丽特•都铎和沃尔西主教。
英国国王离婚记,离了整整一季,到最后也没离完,且待下季。
Jonathan簡直就是極品男好不好 帥慘了 權利制衡和電視劇主次分配的很平衡。
纯粹是抱着对小乔的花痴来看中途还翻了高三的历史笔记才记起英国通过至尊法案政教合一的阶段。可惜小乔在剧中过分不讨喜整一个二百五没脑子鸡巴指挥大脑的国王,还是说那时候人类也并未进化的拥有自我完整人格令人唏嘘啊。
布景服装美轮美奂,宫廷的荒淫腐败表现充分,甚至无必要的过于充分。国家之间的权利角斗最为精彩,亨利八世的反复无常和虚伪很清晰。主教沃西是最有意思的人物。
第一集有点小雷,剧情拖沓,凯瑟琳老得像亨利的妈似的。。。
演员太好了。一直知道JRM很棒,他的intensity太出众了;Sam Neill也太棒了,从中饱私囊到邪恶嘴脸到pathetic到最后接受命运,每一种状况的表演都很棒啊;小玫瑰也不用说了。亨超很帅但是相比之下演技呢?女王也演得很好。但其他主要演员就很一般。另外,不是很喜欢剧本。我更想看更加own自己故事的剧本。但是经常感觉很多剧情就是“这是史实,我要插一段”的感觉,没有跟人物动机有机结合,或者说,很多角色从历史来看可能很难确定动机,剧本就放弃了或者说得模棱两可
人家是奔着一帮古典美男去的好吗?
人物很立体,无特别荒唐的剧情。那么英国范儿的一个戏貌似居然是美国人拍的,擦!
尽管人物角色相对一部历史大剧来说有点少,但还是值得一看
第一季就那么戛然而止不是非逼我看第二季吗?可是某人貌似第二季不大能看,不要胡子啊!片头那似笑非笑的清秀的小样子结结实实的闪了我好几次。正好补补英国历史,戏里帅哥成群。只是里面的女人们啊,亨利他妹像他妈,他老婆像他妈,Anne是不老,长得还像动物。
人道主义,欧盟,滚床单……倒不是说他扯淡,太美国腔调是个问题,尤其是演员说gonna的时候。那个时代不扩张而缔结和平条约会名垂千古这个论调……要把我感兴趣的时代拍的这么寒是有点强的。大事件上年代有些出入,小事件就更張冠李戴,最重要的是人物性格的歪曲简直让人恼火。
虽然不是历史,但借机了解历史
权利的游戏……可怜的沃尔西啧啧,如果查尔斯来演亨八就好了,帅啊……据历史记载王后是很宽容淡定且很有爱心的,所以好女人往往没有好下场,坏女人则是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真的不喜欢男主长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