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只值一星,这是当下国内电影工业水平的体现,充满了煽情和政治正确,还有熟悉的强行感情戏,战斗连械斗都算不上,战场地形也没有还原。不过还是给了四星。一星给题材,少有的近代史,中法战争。一星给历史上的冯子材。一星给导演没有拍成神剧。
当下环境,中法战争是冷门。大多数人对镇南关大捷的印象只有历史课本上的“不败而败”。当时洋务运动已经进行了二十年,同时也是欧美二次工业革命,军事技术日新月异的年代。中外军事技术的差距反而比鸦片战争时代大了,不仅对二十年前镇压太平天国的淮军是如此,对冯子材部更是如此。法军海军总吨位50万吨,仅仅靠一万多吨的力量就取得了南海的制海权,在马尾海战全歼了福建水师。
技术代差,仗怎么打。这个问题,是近代一百年中国人始终面对的问题。两次鸦片战争,西方军队均没有远离海岸线深入内地。技术优势还没能抵消自然的限制,即使到了今天,在阿富汗同样如此。清军毫不意外的在交通方便的河内平原战败了,可是法军优势的地理极限在哪,谁都没底。事后诸葛亮的看,群山环绕的中越边境地区限制了法军的火炮,浓雾和陌生的环境抵消了法军的侦察优势。此消彼长,冯子材抓住胜机,利用工事把法军拖入近战肉搏。这是近代中国对西方军队第一次胜利。
影片中袭击法军运输队的情节使虚构的,因为黑旗军在云南老街方向。至于火龙更是扯。战争是客观的,胜利来自冯子材应对得当,也来自将士的血战和法国人的失误。法军主力迂回结果因为大雾迷路掉头返回浪费了五个小时,法国将军误判迂回成功,又送掉了正面的法军。
法将生于虎门销烟的那一年,此时45岁,是参加过普法战争的老将。法军两千多人参战,其中约一千人10门炮参与了进攻,一个阿尔及利亚营四百多人,一个法国人的营四百多人,一个外籍军团营,法国人阵亡七十多人,伤亡近三百人。从这个伤亡比例估计法军全军应该损失过半,被击溃。
普法战争后法国有主张殖民扩张的亲德派,和主张复仇的仇德派。本次战败使亲德派内阁下台,清政府也见好就收。不过这并不代表清政府知晓法国国情,仅仅是一味主和歪打正着。总之,阴差阳错下顺利结束了中法战争,洋务派的裱糊又混了十年。
到这里,历史背景就说完了。鸦片战争三个甲子后的今天,改革开放四十年,回首往事,难道中体西用真的错了吗?唐朝吸收龟兹乐也是中体外用。洋务派的“西用”不过是学了些皮毛点缀一下。后面却转向彻底否定中体,否定汉字、音乐、民俗、宗教,一切的一切。人,总是不珍惜所拥有的,也总是喜欢按已有模式解决问题,从而逃避真正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我们逃避虽久,最终却还是要面对,那就是真正的西用是什么,或者说,西方靠什么取得并保持技术优势?
思考是今天的奢侈品。政治立场入脑,即使立场相反的双方,得出的结论都是同样愚蠢。鼓吹西方文明开化、主和派理所当然的,和相信应该为失败背锅的仅仅是清政府主和派的,在网络舆论上都为数不少。即使如此,虽然不敢说冯将军能流芳百世,但是只要中国独立存在,冯将军在镇南关的功绩就不会被忘记。
全片无尿点,一气呵成。战斗场面精彩,官场斗争细腻。电影我是2020年1月第一次看,冯子材率领士兵手持长矛大刀跃出战壕的图片在初中历史课本中也看过。我是坚信这个战役是“人的因素战胜了武器的因素”的典型案例。可是,前两天看了 一篇关于大清的武器装备帖子(被删了好多回),我疑惑了。
帖子提到,
一是“根据法军在中法战争中的报告,镇南关战役里,装备击针后装单发夏斯波步枪的法军,在战斗中遭遇了冯子材指挥的王牌部队,该部队全部是用连发步枪和加特林机关枪组成的,对法军拥有绝对的火力优势,导致法军大败。”
二是“曾国藩从来不提他到底是怎么打呆战的,为什么要挖战壕。左宗棠和冯子材的奏折中,绝口不提他们大量使用了加特林机关枪和弹仓步枪的情况,反而声称对方的火力极猛,武器极先进,而他们则似乎只是靠着大刀长矛之类的东西,就把对方打赢了,以凸显自己的英勇和才智,万一败了,那也是器不如人。”
不论武器装备如何,冯子材都是民族英雄。但希望有人能考证,还原一个真正的军史,便于晚辈在保卫国家时借鉴。
难得一见的良心作!尊重历史事实,不急不躁,不卑不亢!却也荡气回肠,气壮山河!演员表演到位,诠释形象饱满,推荐认真看看,因为认真看了才具有发言权!背景基于中法战争的镇南关大捷,老将军冯子材老当益壮,治军严明,用兵如神!法军拥有强大的炮火,装备力量悬殊,因此冯军需调动一切力量,严密布阵,合理攻守。整部电影看下来如行云流水,无一丝喘息机会,犹如身临其境,直至播放结束方才如梦初醒,不禁感叹!
片子的战争戏和刘佩琦的表演其实还不错,但是自以为是的亮点恰恰是败笔所在。1.冯子材单挑黑人军官。冯子材是运筹帷幄的统帅,可能会亲临前线冲锋,但不会弱智到和一个黑人底层军官决斗吧。2.冯子材阵前斩子。如果说冯子材单挑黑人决斗侮辱了冯子材的智商,那么他的儿子私放逃兵就侮辱了他儿子的智商和人品。3.酒窖烧出火龙。哪怕这是龙之战片名的由来,这又侮辱了观众的智商。多少酒什么酒才能和火山喷发的岩浆一样在山上流淌成河?4.阮月为什么不愿陪法军将领回法国?能不能给个令人信服的理由?
想看一部血战台儿庄这样写实凝重的战争片,看到的却是一部华而不实迎合市场的动作片,可惜了好题材!
阮月的酥胸挺拔,是裸露的。隐喻着东方山河秀丽却不知四周群狼环顾,所以阮月被法国佬给日了。阮,某国国姓之一,但更长的时间,某国也曾是我国的领土或附属国。之后冯子材小胜,阮月的胸也知道稍加遮掩,这时表明东方人逐渐有了警惕。清军得胜,阮月终于不漏沟了,她发现自己的路只有一条:自杀。
被强*时没有反抗,自己所受的侮辱更是因为清军的胜利而对比的无地自容,她只有死。不然如何对得起父老乡亲,对的起后人?
阮月这个“婊子”,与英雄的区别,就是逆来顺受和拿起武器反抗罢!
后人时刻要警醒,面对侵略者唯有反抗才是唯一出路。
除开电视剧般的画质,不知所云的片名,故事确实不错,很扎实,看完之后想要去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人物。
老戏骨就是没的说曹云金转战演艺圈,其他不知道,这部剧还是可以的
又一部民族英雄战争大片,场面震撼血腥! 老戏骨刘佩琦把老将冯子材演绎得智勇双全,威风八面,正气凛然!英勇义士用血肉之躯抵抗外来侵略者,可歌可泣!
首先,刘佩奇演技是没得说,但是曹金是真的跳戏,很尴尬。那种打一星的哥们也不知道有没有脸?怎么什么片子都得想要哗众取宠呢,就是那么想要关注感?
一部战争史诗电影,一部有情怀的电影,展现了我们华夏儿女的血性,刘佩琦老师演技很精湛。
剧情中规中矩,台词设计反倒没想象中的尴尬。比起剧情我更想吐槽片名,实力标题党。千万不要告诉我灵感来自那首叫做《龙的传人》的歌,也不要告诉我是片尾那团火…
刘佩琦的演技没得说啊,就是看着曹有点跳戏,总感觉他下一秒要说相声……认真看还可以。
片中居然有一个肉弹角色...冯子材抗法,镇南关大捷,中规中矩的电影频道电视电影,总靠台词来找补是个大问题。曹云金的确自带一股英气,中气十足,还有声优潜质,完胜郭德纲老师的一脸油光,不服不行。
谁想的这个鬼名字?我还以为是什么中二电影差点错过。后来看到微博安利才去看。电影是由真实事件改编的,场面很宏大,特别佩服刘佩琦老先生这么大的年纪还能做完这些打戏,厉害了。现在的某些小鲜肉手指破了就拿出来晒,不觉得羞愧吗?
喜欢这种题材的电影
戲說鎮南關。。。這次輪到塞國黑人倒霉了。
这部片子很好看,难得刘佩琦大把年纪演的还这么爆,可惜了宣发太差,电影没几个排片的
本想打两颗星的,还是多加一颗星以资鼓励。不是烂片,诚意是有的,但是拍得很平庸。然而,还是比《建军大业》好太多了。
有人物,有场面,生动地展示了冯子材带领民军抗击法国殖民军、收复镇南关的悲壮历史。导演高峰在有限的资金下拍得成熟、精当。虽然打出香港成龙做顾问来拉动票房并未成功,但影片显示的大陆电影人,继承《甲午风云》以来的严肃、激情的现实主义气派,值得夸赞!
很难想象刘佩奇60岁高龄可以完成这么多动作戏。那场大义灭亲的戏,让人心疼,不愧是老戏骨,把爱国情怀表现的淋漓尽致。另外知道曹云金说相声还不错,但是演戏毕竟不是科班,有点差强人意。还有那不伦不类的亲热戏可以说是败笔。至于为什么给4星,只因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值得中国人铭记!!
这么偏门的历史题材敢拍很不错啊,喜欢看历史影片的可以看看,只是为毛调色怪怪的……
去年7月——10月,全程"跟组"在横店拍的(天热,戏服短袖居多,凉快爱去,至少去过40几天),但排片少得可怜,想去影院支持也只有幽灵场。想起当初每天打战、行军、和外国人聊天,虽然每天都要抹血、抹灰挺脏的也累,运气不好还得剃光头化黑成非洲人。但回想那段时光觉得很开心、很充实。支持!
一段被遗忘的历史被搬上了荧幕,结尾的火龙势如破竹,尤其刘佩琦老师,演什么像什么演技超棒
一部史诗级有情怀的电影,那段历史需铭记,不敢忘,不能忘
看预告片的时候就很心痛,参加完提前观影更是觉得要好好推荐一下,当年外国侵虐军的铁蹄踏破我国河山,满目疮痍,卸甲归田的老将挺身而出,已过花甲的老戏骨刘佩琦老师饰演的冯子材,晚清时期的大将风采一览无余,这类充满民族气节的电影就该好好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