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令人失望的影片
虽然本人没有看过原著,但是看完该影片后还是对此感到失望,感觉主人公无法表现出一种内在气质,而且影片不够细腻,对于人物内心刻画欠缺,有些地方显得很突兀。陆续看过奥斯丁几部代表作影片,发现其表现主题都有相似之处,相比较之下,个人还是比较偏爱BBC95版的《傲慢与偏见》。可能由于与作者生活的时代和个人生活经历有关,我觉得奥斯丁的一系列影片远没有哈代的《苔丝》给观众带来的震撼力强,奥斯丁的作品只是单纯表现女性对婚姻家庭的态度,结合社会的内容相对不太紧密,当然也有一些,如《曼斯菲尔德庄园》中反对奴隶制等等,但是总体给人的感觉对于社会现实的描写部分相对松散,不如哈代的作品大气。
2 ) 女角又老又丑
这部戏的角色选得太差劲了。
女主角,哪来一点纯真可爱啊,老是自作聪明地评价这个家的每个人。是所有女性角色中最惹人讨厌的了。
Miss Bertram, 这女人那么老,居然能让Edmund动心
Edmund的妈妈,在这戏里面何止神经质,几乎出场都是抱着一只狗睡觉,简直就是精神病人。
Edmund的两个姐姐,靠,Maria是最美貌的,居然也是一副大妈相,反而julia看起来美丽一点。
3 ) 简的爱情观和亲情观决定人物一生,不可逆袭
moon 22:47 2013/6/16
《[曼斯菲尔德庄园].Mansfield.Park.1999.DVDRip.DivX.[ED2000.COM].avi》完。
蛮欢乐的结局设计。“我想有可能有不同的结局……可是没有。”
米勒年轻时真的就是奶油小生一枚啊!安德蒙唇彩一直用的橘红,十分想咬一口!不过相较之下,还是《爱玛》时期更加可口,成熟靠谱经不起诱惑但又重回道德底线的绅士有木有~
青梅竹马,刚好彼此也都没在青春期过后长歪,于是彼此U r the only one I've loved. 如果你选择我,我们将无比幸福地过一辈子。
这样的感情我就算了,没办法望其项背,就以后留给子孙们作期待吧。
原来贫贱夫妻百事哀。芬妮的妈妈说,记住,我就是为了爱情而结婚的。
亨利其实看起来也没那么坏——看他那恋爱前订婚后的无限浪漫欣喜、对芬妮家里的状况爱屋及乌和被悔婚后怨念的小眼神——如果芬妮真改造成功的话。可惜女主作为清醒理智的强人一枚坚决认为这样的人骨子里就轻浮到不可救药,到让自己做恶梦,号称没有安全感,于是认定切不可用自己的婚姻来拯救这枚好不容易回头的帅哥——和《劝导》里最初不坚定的女主有什么本质区别?!于是,他们姐弟最后就被彻底划分在“坏人”堆里,和另一对“有相同嗜好”的轻佻夫妻“结局定然不可改变!”地和谐在了一起。
不过话说这倒也引起了我对身边略轻浮的某人的反感。本以为是自己太保守来着。但是我确实不喜欢这样,你干嘛弄得跟每个人都很熟贴的样子。好吧,我也像简一样理想化了。
解救黑奴放弃棉田什么的让我以为这才是这部作品因简·奥斯汀突然改为社会写实风了后被人称道的缘由。但这略略一过,感觉也就是三次出现的事儿,那儿的音乐有点惊悚高调而已。
啊啊,结局的现代风已经刮完了,小笑一下。不过原著就是这么“人之初”认定的所有人么?为什么有的人可以改变如某男爵,而有的人就从此堕落下去不可超生如悲剧男二?
比《劝导》好一点。所以多一星,没办法。谁让言情剧里还算八错呢。
4 ) 或许这是一部作者电影
虽然号称改编,却更像是一部作者电影。
除了绝大多数角色气质跟原著对不上,连性格都是对原著的极大颠覆之外,本片有三个关键词:
1.三角恋:
展示范妮性格的重要情节和内心活动全都删除,集中展现她是如何如何被两个不同类型的男人喜欢。非常强调浪漫,比如亨利·克洛弗德在楼下等着看一眼再告别,雇人放完烟花放鸽子等等。然而放鸽子是一种不讨喜的行为,吓了范妮一跳,范妮生气了,所以先答应他又反悔,以放鸽子回报。可能这就是以直报怨吧。
2.手撕和欲擒故纵:
范妮手撕姨妈Norris太太还给了个胜利的特写镜头、手撕玛丽·克洛弗德、手撕亨利·克洛弗德,并且通过先答应后反悔的方式展示了她对男人欲擒故纵的技巧。非常具有创造性。
3.情欲:
本片从不同角度和维度展示了情欲的泛滥程度。埃德蒙在马车上枕着范妮半裸的胸脯睡觉,范妮目睹亨利和玛利亚在曼斯菲尔德庄园里的爱情动作现场,以及汤普森爵士与黑人的虐恋春画集(NP、男女、水旱、前后、捆绑、鞭打etc.)。全是别出心裁的锦上添花。
女性解放+LGBT+种族问题。。多么闪闪发光的标签,一个都不能少,一个也没落下。顺带蹭了一下《猜火车》的热度,从中找了个主要演员来当男一号。
另一方面:
范妮是奥斯汀小说中最具沉静之美的一个角色;
范妮与在海军服役的哥哥威廉的手足之情,是奥斯汀对自己两个当海军的兄弟的曲折表现;
《山盟海誓》这部戏中戏在原著中具有互文性,折射相关角色性格,因此篇幅很大。
这三大特色,几乎完全没有。别的细节不提了。毛病多如筛子,不值得细说。
所以这更像是一部作者电影,借《曼斯菲尔德庄园》的皮,装进了导演自己的浪漫梦想——
导演(也是编剧),帕特丽夏·罗兹玛 Patricia Rozema,当时41岁左右,特意选取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通过对剧情和性格的大改,来投射了她想象中自己应该经历的爱情:“我,就是范妮;埃德蒙和亨利代表的两类男人,都爱我,只爱我”。
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她无视30多岁演员表现17、8岁少女因而布满眼角和脖子的皱纹,不肯稍微化妆修饰(这是要顽强地保留自我形象吗?);同时却又对男性主演过度修饰,3年前由于《猜火车》走红的约翰尼·李·米勒 Jonny Lee Miller在本片中饰演的埃德蒙亦即男一号特别引人注目,很多时候,他口红涂得跟鹦鹉似的,还好脸没没有涂白到让人联想吸血鬼。
。。凡此种种,或许可以表明,过于活跃、缺乏节制因而或许会显得非常不恰当的性幻想,有可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一个人的创作,哪怕ta只是作为导演(编剧)去改编别人的作品来拍电影。只是这种强行嫁接的情色,由于来得莫名其妙,并不具有观赏性,顶多折射出创作者本人的某种情感、心理和精神状态,而已。
在我有幸见过的奥斯汀作品改编影视中,本片奇巧程度目前居第一。特意写这几行字Mark一下。
5 ) 雷点与槽点齐飞,狗血与性暗示一色。——来自原著党的控诉
还好奥斯汀小姐看不到这片子。
80版的Pride and Prejudice没看下去,但是这部电影我忍下来看完了。因为,看了二十分钟以后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写点什么来发泄一下我看这部片子时的憋屈心情。
先说一下此片主要的槽点:
1. 性格扭曲
2. 情节混乱
3. 性暗示!(到后面已经不只是暗示了orz)
看这电影的时候我正好读完三回中文版,英文版读到一半。作为一个原著党,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我纠结的心情了…………尼玛啊只有影片标题和人物姓名跟那部Jane Austen小说是一样的吧!
小Fanny出场了,眼睛大大,滴溜溜地乱转,毫无畏惧之色。完全不是“exceedingly timid and shy, and shrinking from notice”的样子啊尼玛...这时,我第一次抬头确认有没有下错电影。
JA小姐花了不少笔墨来描述小Fanny的羞涩/可怜之态:“Afraid of everybody, ashamed of herself, and longing for the home she had left, she knew not how to look up, and could scarcely speak to be heard, or without crying.”
“She could scarcely swallow two mouthfuls before tears interrupted her, and sleep seeming to be her likeliest friend, she was taken to finish her sorrows in bed.” (摘自我手上的那本MP, Signet-Penguin, 2005)
好了,Fanny长大了,她居然变得……霸气了!极端开朗活泼啊有没有!跟Edmund追赶打闹?尖叫大笑?暴雨中夜黑风高的去策马狂奔?!你不是身体虚弱吗?你不是晒晒太阳就头痛的吗?你不是只能慢慢骑马的吗?你是淑女吗………………
有人可能说,小姑娘变成大姑娘了嘛,所以变得大胆了。让原著党翻出第十五章来给你看,长大了的Fanny依旧害羞不减:“...said Fanny, shocked to find herself at that moment the only speaker in the room, and to feel that almost every eye was upon her...”“...cried Fanny, growing more and more red from excessive agitation, and looking distressfully at Edmund...”
更令人抓狂的是,Fanny同志成了新时代的女强人。她对历史很有看法,对黑人解放侃侃而谈,心怀天下,指点江山……
我迷惑了。翻翻书,上面写着:“Fanny could read, work, and write, but she had been taught nothing more; and as her cousins found her ignorant of many things with which they had been long familiar, they thought her prodigiously stupid...”
然后我第二次确认自己是不是下错电影了。
顺便吐槽一下Edmund。Johnny Lee Miller是我很喜欢的男演员(居然是Angelina Jolie的前夫= =!贵圈要不要再小一点),在Emma中的表现很不错。我总觉得Mr.Knightley和Edmund很相似,他们都在女主的成长中扮演着引导者以及知心哥哥的角色,因此我本来是毫不担心JLM的表现的。
结果JLM一出场就把我雷翻了。唇红齿白啊,这剧里所有女演员的脸都没你白吧,也只有你涂了口红吧啊啊啊啊啊……(挠墙)
好了接下来是重点人物:Crawford兄妹俩。书上对Henry的描写是:“Henry, though not handsome, had air and countenance; the manners of both were lively and pleasant...”
“[Mary's] brother was not handsome; no, when they first saw him, he was absolutely plain, black and plain; but still he was the gentleman, with a pleasing address. The second meeting proved him not so very plain; he was plain, to be sure, but then he had so much countenance, and his teeth were so good, and he was so well made, that one soon forgot he was plain; and after a third interview, after dining in company with him at the parsonage, he was no longer allowed to be called so by anybody.”
总结一下,就是这个小哥长得不帅,但是性格讨人喜欢。结果电影中的Henry呢?他出场的时候,Bertram姐妹俩看呆了,手中的纸牌都掉到地上了……说实话,这个演员长得真挺帅的,比其他男性角色都好看啊……
我就不想多吐槽Bertram姐妹的长相了……书上写姐姐是最好看的……结果………………
Ms. Norris是书中话最多最唠叨最讨人嫌的,而Sir Thomas是严厉但心地好且脑子清楚的。电影好像把Ms. Norris的某些性格转移到了Sir Thomas身上了,比如说Fanny拒婚以后,Sir Thomas居然大发雷霆,大骂Fanny,不停地唠叨她谴责她不懂得感恩,然后——然后就让她回家了!神展开!这是神马逻辑!
人物说得差不多了,接下来吐槽情节。前半部书中有两个桥段很重要:去Mr. Rushworth家参观以及戏剧排练。尤其是后者,JA花了大量笔墨来描写每个人的行动,字里行间都是人物自私性格的展示、或明或暗的冲突、渐渐萌生的情愫和暧昧……电影根本没有参观那个part,排剧也就花了几个镜头略过去了……我好失望= =。
到下半部电影,槽点接踵而至。先是Henry那狗血的烟花鸽子秀,再是Fanny接受求婚,二人在海边欣喜对视,相拥热吻……言语已经不能形容我的心情了……看到Henry心愿成真时的表情,我居然有种为他感到开心的感觉!多痴情的小哥啊!这对狗男女终于在一起了啊!好感动啊!………………哎不对怎么Fanny答应了Henry?!= =
我呆滞地看着剧情进展到了第二天的早上,Henry手捧鲜花兴高采烈地来到Fanny家,结果听到的是Fanny说的“我后悔了我昨天脑子抽了我嚼得我们进展太快了我们还是算了吧”……然后二人进行了可堪比紫薇与尔康那“你跟她一起看雪看星星看月亮从古代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的琼瑶式争吵,Henry摔门甩花而出,Fanny在后面流泪追赶……捂胸口——太你妹的狗血了!!!
以上这个桥段在我看来是此剧槽点的顶峰了。其他什么Henry和Maria圈圈叉叉的我都觉得是浮云了,我也不想再确认是不是下错电影了……
说说性暗示啊……一开始我还在怀疑是不是自己想得比较多,后来我发现,原来导演就 是 这 个 意 思!排剧的时候Mary在Fanny身上摸来抚去,Edmund在马车上睡着睡着就睡到了Fanny胸上= =,Henry和Maria直接搞上了还露点了,还有画册上暗示Sir Thomas跟小黑奴【哔】……导演应该是想表达很多东西,很多Austen并没有写也从来没有想过要写的东西……
最后我想说,这部电影的导演和编剧跟于妈有得一拼。他们没有抓到JA小说的细腻、通过人物对话而展现的自私性格、JA想要宣扬的道德准则。下次想要拍琼瑶剧,就别来折腾咱JA了吧好么……
6 ) 被大肆篡改的曼斯菲尔德庄园
在我比较完99版和07版的两部《曼斯菲尔德》的女主人公形象后,我无奈选择了黑发的芬妮。
唉,怎么说呢?通常由名著改编的电影都会叫人失望,因为我们都会对剧中的人物先入为主。但看完此片,我不得不承认,即使我没有读过原著,我也不会认为这是一部优秀的电影。
先与原著来比较。小说中的芬妮胆小怯懦,体弱多病,是一个标准的十九世纪淑女,话也很少,做事多少有些被动(除了婚姻方面),也是一位道德模范。我想女权主义者,自由派和嬉皮士都不会喜欢芬妮.普莱斯。这样一位循规蹈矩的姑娘当然不符合我们现代的审美标准,因此,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近乎全新的普莱斯小姐:头发乱蓬蓬,举止奔放,极喜爱户外运动,爱读书,爱写书(有点参考奥斯汀本人的迹象),思想前卫,标准的现代女性。女孩们都愿意看到一位与自己相似的女主角,因此也不难理解编剧与导演大刀阔斧地“完善”我们可怜的普莱斯小姐的形象了。至于这一点是不是启发了05版的《傲慢与偏见》的导演我就不得而知了。
应该说这部奥斯汀的小说中没有绝对的坏人,只有可笑的人。但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在这部电影中,伯特伦爵士成了“坏人”,一个残酷的奴隶主(那部画册中看出),一个蔑视女性的人,这是与小说相背的。我虽然很喜欢奥斯汀,但也不得不承认简永远成不了托尔斯泰。她永远只能写“乡村中的几户人家”,奴隶制和资本主义罪恶的殖民扩张这些思想可能永远也无法进入她的脑袋中。电影中的改编怕又是为了迎合现代观众。长子汤姆也变了模样,从一个花花公子变成了一位深具骑士风度的正义使者,滑天下之大稽。
到了影片结束,奴隶制问题依然在那里,得不到解决,也无法解决,真不知道芬妮怎么吃得下饭桌上的菜。“伯特伦爵士放弃了那块田,改种.....”改种就不用奴隶了吗?恐怕只是为了大团圆结局而编的鬼话吧。
在回头看电影本身,短短数小时要将整部故事中人物出现的细腻感情变化进行合理地阐述,既要把握电影的节奏又要使其不显得突兀,导演似乎有点儿力不从心,虽然我也承认他们是下了一番功夫(芬妮愤而雨中骑马,芬妮与埃德蒙未遂的吻等)。
可能是我电影看得太多,纵观整部作品,故事缺乏戏剧的张力与精彩的高潮段落,其实克劳福德小姐送项链和芬妮初次进入社交界完全可以放入电影,以此用来强调亨利所谓的爱情,总觉得电影中的亨利就是一个纸片人,不够丰满。
关于电影所表达的内涵。我反对看书看电影时去总结归纳中心思想,但这部电影非常有意思,似乎对年轻女士是一种劝诫:永远不要只为钱而结婚,但也不要只为爱。
把原著魔改的特别厉害的一版,但是与07版相比,这版简直太棒。而与原著道德小说相比,99版更像一部爱情剧,没有突兀的告白,没有突兀的拒绝,没有突兀的变心,只是多了些纠葛与欲爱还休,将四角恋情处理得很微妙。超级喜欢这版的Henry,他是真心地爱着Fanny,真的很心疼他,最后不但被女主甩还被奥斯汀黑一把。好在男主选的帅,颜值给了我很多安慰。
我要是10年前看這片子,大概就要一見Jonny Lee Miller誤終生了。就和當年第一眼看到Colin Firth一樣。
英伦古典剧一如既往的优美,可是这里的范妮实在太过自私,除了她爱上的男人,难道别人就没有心、不会痛了吗?追求真爱可以,但她没有任何权利伤害别人,有钱不是可耻的,贫穷也不是值得炫耀的清高,更何况她其实耐不得贫穷。
Frances O'Connor演珍奧斯汀女主角年紀是大了點,但這不是每個女演員的夢想嗎?她詮釋的也算是不過不失啦。比較微妙的是Jonny Lee Miller在這部把自己的壞孩子形象洗掉了……
Fanny不应该是青春少艾气质超群么,演员选得也太粗糙了,倒是小演员非常出彩让人眼前一亮。改动不少,但原著本身就不是什么有趣的故事,女主又是个不讨喜的死圣母道德帝。
简奥斯丁果然是千篇一律,跟琼瑶阿姨一样写来写去男女间那点儿事,关键是还脆弱的一塌糊涂,除了最爱的那部李安版《理智与情感》,其余都看的意兴阑珊,以后不再看了。
Henry其实是个多么好的孩子啊,就这么被女主给毁了....
can't help following all the austen things...
我始终不对fanny抱好感.Edmund 也挺奇怪,并不招人喜欢。
Everything could have turned out differently,but it didn't.老式做派的人生哲学啊= =然而她如果选了Henry就是另一意义了吧。猜CP猜得我好累而且我预感不会喜欢原著。不知道奥斯汀在写这些故事时心里又是什么呢,有点悲凉。
觉得Crawford姐弟很出彩,男女主演都太矫情,女主角的妹妹很不错!
用JaneAusten的小说改编的电影作为2012 跨年夜最后一部影片,觉得无比温暖,尤其是Fanny对爱的坚定与执念,让我觉得2013一切皆有可能。99年版的亨利,是最佳版本的亨利。寄予未来:“想跑就尽快奔跑吧,只要不晕头转向。
我真是无法想象那些演员怎么就能在无铺垫无内心戏的情况下,突然把角色态度来个180度大转弯的,花心男变专情少,痴情汉变无情人,心机女变白痴女,理智爱情至上女变拜金结婚脱贫女...怎样的自我麻痹啊,我看的三观颠覆,浪子回头多琼瑶啊却莫名回正剧。拍的像迷你剧,女主太老相了,伪善二人组挺搭
简奥斯汀的理想主义视角,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浪漫结局。相比于诺桑觉寺,成为简,理智与情感,最喜欢的还是凯拉奈特利的傲慢与偏见。正巧看完人工智能才发现这部女主居然是同一个,笑起来嘴角的弧度还真是蛮迷人的
摄影和剪辑真是天才故事依然老套 但是演员都很不俗
昨晚看曼斯菲尔德庄园,改编自奥斯汀作品里不算著名的一部。不出名有不出名的道理,这故事也的确无甚吸引人之处,除了有情人终成家属的结局还算美好,女主角长的粗粗拉拉的,包子脸有几分神似玛利亚凯莉,她对花花公子亨利欲拒还迎答应了又反悔的反复态度也令人生疑,倒到让人对亨利陡生几分同情…
又一部被改的面目全非的电影
好吧,有几处闪光- -而且好文青好言情呀
我不得不说,这种原著改编果然还是BBC的老班底拍的最有味道,就好比是同样出自BBC的【傲慢与偏见】。很喜欢女主,选角选的异常合适。打算去读个原著,简·奥斯丁果然是我在名著上的各种软肋。“我以为结局会有所不同,但是,其实并没有。。。”
纠结于三星还是四星,大概还是倾向于三星吧。实在是改编有点过头了,每个人的形象都放大了,病弱的Fanny?不存在的,甚至还和Mary有点橘(两版的两人都很像啊!不用选择恐惧了是吧。竖琴仍然瞎几把弹,摔);Edmund这么铺垫挺好,27岁的叔真岁月静好,但是睡在大胸上我是真的无语;接受Herny的求婚还热吻再悔婚?嗯?书里面可是拒绝了又拒绝又拒绝;私奔拍出实质当唐顿老爷假的是吧?还有姨夫-小黑人-Tom这条线,太抓马,老爹对儿子说的话堪比王子之吻;甚至亲妈和Lady都是一个人演的。导演还是野心太重,99年这么拍片也太不给大IP面子了。咱好好拍家长里短不好么?!好好拍自私一家人批判社会嫌主题不够宏大是伐……私心,水灵灵的Sophia Myles好可爱好可爱,把烟花与鸽子献给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