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路上买剃须刀耽误了,到马死特咖啡馆时电影已经开始了,又被服务小姐缠着点东西,等落座并进入状态,影幕上烟雾弹已经滚了起来,枪声中一个警察砰然倒地。后来知道总共就死了这个警察,这个学运规模太小了嘛。
2,不知道是真杀死还是被误会杀死警察的马克同学,跑到小餐馆打完电话,知道自己被通缉了。他一脸菜色地问老板:掌柜的,能赊我个三明治么?表情极为许三多。老板正色答:伙计,我赊了你,也得赊他,最后谁都得赊,你想想我能赊吗?马克同学只好拎着衣服走出去,在街中心看着大餐馆广告牌上金灿灿的汗堡咽口水,看得无奈了,恹恹然只好又抬步,走过巨大的“七喜”广告牌,字体很运动的7 UP。
3,浪荡游侠马克同学不知道怎么混进了飞机场,开一架私人小飞机就上天了。临飞前还从机舱里探头问机场人员:哥们儿,一起逛逛?该哥们儿也不觉有异,一板一眼地答:正歇着,您自个儿玩吧。活活把通缉犯加现行犯放行了。电影的最后马克同学送还飞机,机主正跟警察做笔录,飞机被重新上过色,他抬头看马克开着自己飞机也没能认出来,继续一脸无辜地回答警察问话。安东尼奥尼同学是满幽默的。
4,漂亮女青年达莉娅开着车不知道是找谁,没找到。碰到一群流氓小孩儿,要掀她裙子看光屁股。达莉娅溜脱,烦躁地开着车穿越沙漠,在太阳强光的照射下,浑身散发着荷尔蒙的味道。恰逢马克同学飞越沙漠,估计同样是荷尔蒙的作用,他故意低空掠飞,呼啸着压过达莉娅的车。吓着达莉娅大叫见鬼发克操你妈。工业时代最浪漫的调情,也就是这样了吧。于是,飞机和车,双双下马,有一调没一调地扯闲话。
5,接下来是谁都可以想象的事。马克同学在沙漠里学荒原狼吼叫,达莉娅在烈日下咯咯笑着转着圈子疯舞。从山顶上狂奔下山,尘烟滚滚,荒漠深处是文明的绝缘地(前面有一个段落,一对大腹便便的夫妇也开车经过这段荒漠之地,丈夫下车挺着肚子说:咱改明儿到这开个不下车餐厅吧。应该是想说美式商业推土机所到之处,沙漠也无可幸免。不过,要是没有商业文明,达莉娅就会没车可开,马克就会没飞机可偷,这段得便宜卖乖的、浪漫的悲情的相遇就无法上演。三明治和七喜也会没人做,激进青年全饿死了算。老安东自己的摄影机也不会出现,这个电影从根本上胎死腹中。可见这是太好玩的问题)。
6,玩够了闹够了,马克同学也不怕肚子饿,开始剥达莉娅裙扣子。达莉娅自然而深情地回应。这里老安东用了一组超现实镜头,无数男女在这沙漠的深谷处,席天慕地,肆意交羼,他们抵牾、嬉戏、挑逗、调情、争斗、抢夺、共享、群交,其神情身姿,与动物群落无异,流淌着丰沛的生命力。文明法则全在九霄云外,只剩下血液的飞速涌动,汗液的迅猛挥发。虽然他们的头发被晒得蓬松,全身都裹着灰。正如达莉娅在遇到警察时所说的:丢掉了社会安全号码、驾驶证号码、医疗保险号码种种这样那样的号码。丢掉了所有在人类社会体系内的定位,丢掉了所有人类社会关系。
7,马克同学决定送还飞机,他、达莉娅和一个老人,用油漆把飞机涂成了吐着舌头的鬼脸大玩具,机身上写“NO WAR”,和“THANKS”,他说“要向机主道谢”,他决定开着飞机回去。天真不能战胜什么,但天真总是能赢得同情。接下来也是可以想象的事,马克同学开着飞机飞回机场,虽然机主没认出来,但机场不可能也认不出来,警察们严阵以待。飞机着地后,警察们开始围堵。警察们的操作,比如打开半扇车窗鸣枪,比如两人同时行走时的步伐,无不一致而训练有素。其中一个警察开枪,马克同学倒在机舱内不应声。达莉娅在车内听到电台广播,和自己有过还不到一夕之欢的、二十老几仍天真可爱的马克同学被打死了。
8,达莉娅回到自己的商业公司。老板们正在厚实的落地玻璃室内谈生意,但见面色稳重、嘴唇翕动而不闻其声。几位夫人正在享受着泳池边的太阳浴。文明社会仍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地运行,文明人们又一次取得胜利。达莉娅在人工景的溪流下淋湿了头,站着发呆。老板走过,偏头看见她,走过来,热情地寒暄:妞,掉游泳池里了么?赶紧到下面房间换套衣服去。达莉娅不说话,开车出了这个地方。回头,这组筑在半山的样式前卫的商业建筑轰然炸响。同一次爆炸,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镜头,有着不同的、逐渐拉近、层层叠进的美丽。然后,就象是拉响了连环雷,这个城市开始欢快而悲情地、猛烈而细腻地、大气磅礴而起伏有致地炸响,每一件物体都在破碎,每一件物体都在爆炸的翻飞中呈现最优雅的时刻。
9,达莉娅扭头。文艺青年愤恨的浪漫想象停止,天空是温暖的夕景正接壤平静的夜色。
补:
1,最后的爆炸镜头太赞了。相形之下,《FIGHT CLUB》的爆炸镜头完全逊色。
2,可能因为拍得早,演员气质极符合。看那个年代留下来的摇滚音乐会录影带,那些人确实有一种生猛气质,包括妞们,也骨子里咕嘟地冒着热气。相形之下,同样是讲差不多年代的学运,《THE DREAMERS》的演员们就生嫩了点。
3,《TWENTYNINE PALMS》是从这个片子中得到的灵感?相形之下,安东尼奥尼的超现实幻想还是很社会角度的,布鲁诺达蒙则是太哲学气地乱搞。
4,那个年代是个奇怪的年代。当时的服饰放在现在也不过时,有些建筑放在今天也仍然前卫。相形之下,我们这边如今的流行服饰,和流行建筑,都太奇怪了。炸建筑的镜头太象是真炸,我那学建筑的弟弟看得直咬牙。
5,相形之下,我们是从没有过荷尔蒙,和从不曾敢真正有过无政府狂想的一代。虽然当年反战的,学运的,垮掉的一代,后来差不多都打起领带成了社会中坚,但那样的经历和他们之后的生活是一种相互映照,因映照而都产生新的兴意。
我们则从来就毫无兴意地活着。连做正常的社会人也不可得。
电影本身其实还是蛮有趣的,关于故事背后的解读,都已经深入到了骨子里。
如果懵懵懂懂的看,看到故事里头一些“大胆”的镜头,也是相当惊世骇俗的。
单纯从故事来看,有点荒诞的不搭,有好多镜头可能都不知道为什么不合逻辑的混搭在一起。
想要看懂,可能还得好好了解一下上世纪70年代的老美,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状态。
年轻的小伙儿,因为一场“运动”,就稀里糊涂的卷入了麻烦。小伙儿解决麻烦的办法也相当的出奇,竟然跑到飞机场偷了架飞机就开上了天。
现在经常“谴责”的一句话就是“你咋不上天呢”,看来典故是出在此处。
而另一方面,一个“漂亮”的女秘书,也决定来一场精神旅行。
两个人阴差阳错的遇上,实在是过于鬼畜。
但故事里头鬼畜的地方多了去了,也不差这一个。
反正,俩“离经叛道”的年轻人,就在那杳无人烟的地方遇见了。
接下来的“大戏”,也应该能猜到的。
不过,导演把这场大戏拍得相当的“意识流”和“大胆”,人老外老早就那么“开放”了,不得不佩服。
体会完人生的小俩口,也不知道脑袋里头想什么,还想着把飞机还回去。
年轻人的天真,真的不可思议。
这些“美好”,大概注定是要被毁灭的吧。
或许,导演也想着通过故事的荒诞,来表达老美“某些方面”的荒诞吧。
故事的最后,还是蛮有意思的。
代表着高高在上的“特权”,一次次的被“爆炸”,大概也算是一种控诉吧。
说实话当时在北影看时没怎么看懂,可能是实验性太强了吧,不过那段在戈壁拍的集体做爱的大远景加特写、画成安全套的可爱飞机和最后用了5分钟从各个不同机位拍爆炸的慢镜头倒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视觉刺激挺强的。不过想想吧,那时才70年代,这个老头子的思想也忒前卫了点吧……哦,不对哦,那时他还应该算个“愤青”吧。
貌似当年,安东尼奥尼的失败作品,其实把握住了当时的时代脉搏才更能理解这部影片,70年代末,以爱与和平为名的嬉皮士文化和运动的颓势,和随之而来的便是暴力的反抗,砸毁一切,这便是之后的朋克文化。可以说这是一段对嬉皮士文化消退的挽歌,尤其在沙漠中做爱的一段,之后的朋克文化所崇尚的更多的是性与暴力,是狂暴的一个时代。大资本家的时代也的确没有被终结,反而愈演愈烈。所以,最后达莉亚眼中的幻象戛然而止,也预示着70年代之后西方资本主义继续的升级和扩张,70、80年代贫富矛盾激化也是嬉皮士所孕育的朋克文化大爆炸的一个诱因。是的,达莉亚梦想中的那些破坏场面,即使幻象,又是现实。影片的超前性和革命性只能导致其票房惨败和当时影评界的批评。
其实,这是一部伟大的时代预言。
早早因平克弗洛伊德,买过此片OST的磁带,后来也知道其在影史上的实验地位。如今才看,并不觉得有多少实验性,被称颂或自己淫想为的“千人在荒漠中Make love no war”的场面并没多震撼。伴随着反文化时代氛围,感恩而死和Pink等乐队的迷幻声响加入准确,也让粗糙逃亡冒险片包裹炸毁一切结局得到升华。
学运搞得出什么鸟名堂?肩不能挑手不能抬,搞学运的脑残都该当场击毙!以前太祖搞学运怎么就没给军警弄死!嬉皮士只是个冷笑话,fucking Hippie!!!
8.5/10。70s左右的美国:一男一女短暂逃离各自的生活(女主的生活乏庸,男主的生活动荡)在大漠偶遇并深情相爱,后来男人回去后在试图逃亡过程中被警察射死(因为他是偷了飞机出来的),女人知道后十分伤心。片名扎布里斯基角是男女主第一次做爱的地方。影片运用大量快速的剪辑/运镜、大量的推拉焦、迷幻的配乐营造了充满动荡与激情的氛围,但后段的荒地/荒漠等装置艺术的疏离气质与以上所说的影像气质相悖(安公也许是想以此来表现动荡与激情中的郁闷和失落,但于我而言这些装置艺术的空虚太过强烈,导致与影像的主气质产生了一些错位),扣0.5。
安东大爷又玩上瘾了。“实验”的意思就是“这样也行,为啥非要那样”,可是现代电影开路人过多,于是实验就变成了开路的野心而不是探索的野心,一些不成熟的招数被各路电影人滥用,跑偏剧情,炫技挂帅。格里耶说,新小说从来都是很少读者的。贤惠顾家很好,春漾卖骚也好,先锋片总逃不出一个“乱”字。
安东尼奥尼脾气可真不小,瞧瞧最后这粗暴的解决方式,统统炸掉。😂不过还是有挺明显的外国人看美国(尤其加州)的感觉。在扎布里斯基角群P感觉一定很好吧😳竟有点像皮娜的现代舞...
最后的爆炸重复了十几次,当天空中飘起报纸、阳伞、火鸡、冰箱、书籍、电视、鸡蛋、衣服、面包等等,在感觉中诸多观念涣散了:占有物质,失去生命。我们仿佛生活在一个泛滥的时代。当我们面对那无数我们无法改变的现实,难道我们不需要安东尼奥尼式的爆炸,来帮助我们宣泄一下?老实说,我需要。
这就是现代精神文明的诊断大师安东尼奥尼的独特魅力,每一段影像都是让人上瘾的毒药。最末的意念轰炸被震到,牛逼程度不亚于《放大》结尾里那个看不见的网球。《盗梦空间》里爆炸的美学源头。
关于美国的荒野还是更喜欢文德斯的叙述方式。安东尼奥尼总有一种虚头八脑的感觉,但是影像真是美到没话说。扎布里斯基角的空旷寂寥估计对很多后世导演都有巨大影响,甚至想起了《太阳照常升起》最后一段两匹骆驼走到世界尽头的桥段,个体的游走亦是整个宇宙的尽头。
安东尼奥尼这部被广泛误读的杰作延续了他一直的主题:空虚里的诗意。执拗于电影里的政治立场和演员表演毫无意义,因为这些都是关于人的。安氏电影里的爱情永远是为现代人的孤独感服务的,故而在短暂的政治性开头之后,电影立即切换进空空如也的大沙漠里。对抗空虚的最佳良药是人的想象力,故而电影里最炸人眼球的两场左翼大戏都发生在空想里,无论是宇宙间无界限的爱情还是资本主义的爆炸。安氏其实很微妙地指出了极左运动之来源和目的的空想性。这部电影与文德斯的70年代作品有着很强的相似性,只不过前者的旅行是逃避,后者的旅行是状态。
《扎》具有很强的欧洲电影特别是戈达尔的风格也即政治激进性个人主义,与《放大》同为嬉皮士时期对消费时代批判与自由主义赞歌,但在西方人眼里共产主义很大程度上被误解成自由的象征。巨大广告牌像《1984》的电幕一般令人不安,这些消费时代的标志产物终在结尾安东尼奥尼的高速摄影机下被解构
这个“偷架飞机去泡妞”的故事真是极尽七十年代先锋艺术家对“自由”的狂想。漫山遍野的群交(或许应该叫群嬉)场面和结尾的别墅大爆炸把人看得目瞪口呆。虽然是癫狂过火,最后看着满银幕书本碎屑漫舞还是挺解气的。
安东尼奥尼太厉害了!1.反文化运动与嬉皮士,视野由大至小,片头以快速分切与局部特写呈现学生集会,正契合于乌合之众的散沙碎语、嘈杂空谈。随后逐渐过渡成二人公路片,略有戈达尔之味,短暂放纵欢愉后,终避不开幻灭与死亡。2.安式戏法:肉厂外墙上的壁画,与天空无缝接壤,如[放大]般让人霎时间分不清虚实;打死警察的一枪是否由男主发出,亦巧妙地模糊化了。3.动人闲笔:酒吧里独自啜饮与吸烟的老者(变焦推进-拉远-停驻凝望),伴着[田纳西华尔兹]。4.驾着飞机同汽车“调情”,致敬并倒转了希胖[西北偏北]。5.7分钟荒漠群交段落,Jerry Garcia的[Love Scene]乐曲成为唯一声音,堪称欢爱艺术化的极致,既可读解为幻觉,又可视作对嬉皮世界的凝缩。6.臆想中的爆炸,拍得后无来者,13次多角度重复+漫天飞舞、林林种种的物品(超慢镜)。(9.0/10)
【北京电影节展映】安东尼奥尼在美国能拍出什么电影?学生运动、暴力警察、性解放。毛主席语录为资本主义水深火热的学生指点迷津。结尾反复的爆炸镜头想起《盗梦空间》的我居然不是一个人
我从天上来,撒一件红衣,降在扎布里斯基角,与你天地合万物生,再死回那片文明的荒漠。
DVD时候没有仔细看过,现在重新下载21:9非高清画质重新再看,对于这样有时代背景的导演和电影还是顶礼膜拜吧,至于很多今天看来依然是“现实意义”的内容,也是可以借鉴的。
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1845940163/
最后10分钟的爆炸镜头看的很爽,估计蔡国强的灵感来源于此,哈!
谁来侵犯我的荒漠我就炸掉他,炸掉他,哈哈。—— 安东尼奥尼如是说。
谈风月,不谈政治。荒芜之地的肉体解放与精神胜利,现实萎靡,理想失落。《夜行盛宴》应该借鉴了本片不少。
觉得有些戈达尔的东西在里面,整体风格潮了一些,但依然是那个老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