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有感
看完这部电影的第一反应居然是:就这样结束了?
或许是因为我们习惯了喜剧的收尾,所以对这样一部开放式的结尾,多少有些不适应。
刨除年代和背景问题,这部电影称得上是一部好电影。
虽然没有看过张爱玲的书,但是编剧的功力确实很厉害。在细节的处理上,真的是很深入人心。不论是男女主角那见面那会,对于陌生人之间男女之间的羞涩的把握。以及整个电影在为碗筷埋下的伏笔的收尾,最后男主拿着两幅全新的碗筷来到女主空荡荡屋子之中的那种心情。还有很多很多~
还有其中的笑点和悲伤点,拿捏的非常准确。即使在今天的我们来看这部电影,也能引起大家的欢笑。
对人物的心态变化的把握也很到位,一步步的心态的变化。
2 ) 被遗忘的荒凉
“他看看那灯光下的房间,难道他们的事情,就只能永远在这房间里转来转去,像在一个昏黄的梦里。梦里的时间总觉得很长的,其实不过一刹那,却以为天长地久,彼此认识了很多年了。原来都不算数的。”
这是张爱玲的句子。熟悉仿佛出现在她的任何一篇文章中。但又百读不厌。只因善于感受荒凉的人到处都是,而荒凉感到底只有一种。张爱玲让荒凉遍布到极致。那种美态,那“一个美丽而又荒凉的手势”,后人再也学不来。
从这个角度看来,电影无疑是失败的。因为它减去了张最精华的部分。只剩下了一个婚外恋的家庭伦理剧。
当然这一点缺憾决不能仅仅归咎于导演,张爱玲的作品如果剖去了其文学性,只看故事的躯壳,其实几乎也都是没有脱离俗套的故事。从封建气氛没有完全退去的旧式家庭走出来的女子(曹七巧)。男女间总不完满不彻底的爱(白流苏范柳原),又往往和一个时代的巨变有关(倾城之恋),亦或是一夫两妻的变型伦理故事(红玫瑰白玫瑰、半生缘)。可故事是谁都能写的,味道却不是随随便便表达的。张迷们最欲罢不能的大概就是张爱玲的味道,一尝即知。但这种味道影像化却非常困难。莫说桑弧,张爱玲改编成电影的五部作品,哪一部也没有达到意想中的完美境地。
这一部分是由于叙事视角导致。张的小说中有很多全知视角的叙述,这表现在一些事实性的交代上,比如姚妈“年纪不上四十,是个吃斋的寡妇”是观众不知道的,电影改编本身可以有很多变动,这个可以暂且不论;但除此以外,同以外的张氏作品一样,小说中出现大量的全知心理描写,既有夏宗俞又有虞家茵的。如虞家茵从电影院出来后走在路上的心理描写“她不喜欢看两点钟一场的电影,看完了出来昏天黑地,仿佛这一天已经完了,而天还没有黑,做什么事情也无情无绪的……”,这些句子可以在小说开始阶段就把人物的特点基本定性。又如,夏宗俞第一次到虞家茵家里时的心理描写,“宗俞也说不清为什么有这样一种恍惚的感觉,也许就因为是她的房间,他第一次来。看到那些火炉饭锅什么的,先不过觉得好玩儿,再一想,她这地方才像是有人在这里过日子的,不像他的家,等于小孩子玩儿的红绿积木搭成的房子,一点人气都没有。”这种细腻的想法表现在银幕上,只能是观众跟着摄像机的镜头将眼睛游走于虞家茵的卧室,这里有什么、哪里有什么。这些是文本的精华所在,电影无从表现。这种现象几乎存在在所有的原著改编的电影中。并不奇怪。
进行文本阅读时,更多时候是张爱玲为我们解读,有时候必须承认,张的确具有超凡的解读能力,这从她对穿衣吃饭的见地上也能看出来,当然,文章是她的,她站在制高点上。可是某种程度上导演也应当占有这个地位,而不是把文本的大把精彩处浪费掉。
“两人其实什么话都不想说,心里静静地,讲的那些话如同折给孩子玩儿的纸船,浮在清而深的沉默的水上,宗于看着她,她坐在哪地方照点太阳。她穿着件呢的袍子,想必是旧的,因为还是前两年流行的大袖口,苍翠的呢,上面卷着点银毛,太阳照在上面也蓝隐隐成了月光,仿佛“日色冷青松”。”
要做出镜头如同文本一样的细腻味道,我们的确是为难了四十年代的电影。
电影无疑是现实主义的。是最传统的叙事方式,一板一眼的叙事,就电影来讲没有任何特别之处。没有闪回也没有交叉感。是平铺直叙。如太太出场时,前两个镜头是只有声音没有人物的,有些期待他是不是用了人物虚置的手法,像《大红灯笼高高挂》中老爷的形象一样。这个设想不一定合情合理,但也没有,一方面中国电影刚刚起步,讲故事的能力较差,二是时代背景。这和四十年代有关。四十年代的中国电影以进步电影为主,《塞上风云》、《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文华影业的代表作是费穆的小城之春。可见在电影史上,《不了情》也许只是一个红极一时的文化现象。
可是张爱玲真的很钟爱这部电影,要不然也不会拿出来再改。她说陈燕燕胖了,只好一直让她穿一件宽博的大衣。又抱怨她在下一部片子中变苗条了“气死人”。作为编剧和写作者的自豪和挑剔溢于言表。笔者并不欣赏陈燕燕的演出技巧。太拿捏,从文本上看,虞家茵并不是个用力的人物,其实是很清淡的。平和……悲伤还是无奈还是眼泪,都是平和的。生活中也是个很淡泊的人。因此不该有太过用力的表演。比如蹙眉的样子不应多次出现。又如讲话时不该带有过多的丰富表情。陈燕燕还有一个特点,说话的时候常常刻意保持着上身的不动,这往往让人觉得有些做……当然这样挑或许有点苛刻了,陈毕竟是一个时代的名角。因为时间久远,演员的表演技巧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差异。不同时代观众的接受度也大不一样。在那个时代感动千万人的镜头在今天的观影心态下或许有些令人忍俊不禁。时代因素实际上是应该算在观影的背景中的。你必须把自己置身于相应的时代背景中,才能用相应的尺度来度量。
桑弧和张爱玲的艺术气质是完全不同的,虽然桑弧一开始是以海派导演出身,但其实张和桑弧的合作中和了她身上那种棱角。总体来说,桑弧的《不了情》是典型的现实主义手法,平铺直叙的叙事和对白,表现封建余孽对人事的残害。而张的《多少恨》好像并没有减少她的荒凉气质,且带着现代主义的印记。经过桑弧的诠释,张本子的荒凉指数有所下降。片子变得较为生活化和现实性。也可以从情节的改动处看出。如后来虞家茵要走,是眼睁睁告诉了夏宗俞的。她要回去跟自己的表哥结婚,并且平静的仿佛没有一丝涟漪,心底的荒凉只有自己知道。由于虞家茵的态度,夏宗俞也从悲痛变得决绝了,他跨们出去,然而第二天还是来了,只是虞家茵不在了。这种改动布满了张爱玲的味道。这么说也许不够恰当,因为电影的改编在先,不知道本子是不是现在的文本叙述。如果是,那么毋庸置疑;如果不是,显然张爱玲仍然无法舍弃自己的所好,对那些现实性较强的改动不能接受。
这种中和还可以从人物名字的不同看出。小女孩的名字,电影中叫“婷婷”,这是桑弧的名字,张爱玲叫她“小蛮”。这才是张取的名字。张为女孩取的名字,大部分都很凌厉,至少很各色,很少有很温婉的感觉。像顾曼帧、白流苏已算是好的。
另外,镜子与月亮的意象在文本中一再出现,张爱玲爱写月亮,镜花水月一场空,而电影同样淡化了这些元素。
虽然不尽完美,这部作品仍然是张爱玲与电影关系最接近的电影。桑弧后来拍了《太太万岁》大获成功后,桑弧拟将张爱玲的名作《金锁记》改编拍成电影,可是这第三度合作,因为女主角张瑞芳久治不愈的肺结核,以及动荡的时局,最终不了了之。张爱玲和桑弧的合作到此为止,虽然当时沪上小报曾经风传二人绯闻,但桑弧以“叔红”为笔名撰文评论《十八春》后,再也没有与张爱玲有任何联系,甚至张爱玲逝世,桑弧也没有写什么悼念和回忆性的文章。建国后这位海派味道的导演拍了《梁祝》、《祝福》,四十年代的这种电影中的苍凉味道一扫而光。桑弧完全的与张爱玲分道扬镳。
但是命运总有它不可知的力量,2004年9月8日,石峻新排的话剧《太太万岁》上线,石峻致辞时提醒大家,9年前的今天,电影《太太万岁》的编剧张爱玲女士辞世,今天的演出也是对她的纪念。但他却不知道,桑弧导演也在这天走了。
他们生死相隔九年,还是去世在同一天。
这算是给《不了情》补了最后的荒凉一笔。
3 ) 及格的电影,失败的艺术
这里插入一道闲笔,09年暴得大名的上海周立波曾在他的经典之作《笑侃三十年》中谈到那么一个细节:改革开放初,国内很多家庭以拥有一部电视机为荣,上海人消费能力有限,只能买小尺寸的电视机,但是又要顾面子对付到家围观的群众,便充分发挥了小市民的精明,买了一块放大镜摆在电视剧前,于是14寸变28寸,暂时满足了大家观影欲望,然而也产生了新问题,这样的电视最怕看特写镜头,镜头一旦推到那些明星脸上的时候,“两个鼻孔就像两碗饭一样,怪吓人”。《不了情》就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听起来刺耳至极的现场收音;和剧情设定严重货不对板的演员(已经有点中年发福的陈燕燕饰演“25岁的”女主角);现在看来已经陈旧的场面调度和镜头语言(限于空间的长镜头和大量淡入淡出);情节巧合性太强,让人很难入戏。(男女主角一而再,再而三的偶遇和交集)……
然而影片中最致命的仍是演员的选择。就女主角而言,她的体态比她的演技更抢眼。据说当时张爱玲已经抱怨刚生完孩子的陈燕燕全靠一件黑呢大衣演戏。还有饰演女主角同学的那位缺了一颗牙却总要满脸笑容的大妈,足以毁灭整个剧情刻意营造的哀情气氛而让人每每有进入周星驰的电影世界之感。
其实诸多的缺陷正说明了一个经典的论断:文学是不可译为影像的。
这部电影是张爱玲编剧,想必在张爱玲的文字中,虞世茵不会是产后走形的样子,夏宗豫门齿中间断不会有一条明显的小缝,白赛仲路的夏公馆也绝不该如此局促。然而文字从落实到影像那一刻开始就已经失真。虞世茵一旦“作实”为陈燕燕,现实的一切琐屑,不完美就全部残酷地展现了出来。古语有云“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心与人心之间相差太远了,凭特定演员(刘琼、陈燕燕)企图一统普罗大众的想象自由,这样的影像暴政注定不得人心。即便到了60年后的2007年,即便李安能化千万美金重构整个南京路,即便梁朝伟和汤唯已经远不是在“做戏”,《色,戒》这部文学的“影视普及版”,仍是毁誉参半。
也许有人会问,为何导演不找比陈燕燕、刘琼更适合的演员呢?殊不知电影也是一种商品。其背后的权利运作与决策并不完全遵循艺术乃至是常识的标准。那么到底遵循什么标准呢?——答曰:市场的标准。
陈燕燕的腰身再粗,“产后复出”这一关键词足以制造噱头。说到底电影是一种产业制度。《满城尽带黄金甲》原先并无周杰伦饰演的杰王子一角。一切源于投资方张伟平一句话:这么大的投资一定要有票房保证!所以他觉得使用最保险的明星策略。他在媒体上对自己的市场预测作了如下描述:当代中国掏钱看电影的主力是年轻人,那么在年轻人中最有号召力的票房明星是谁?他在一次家族聚会上问了年轻的侄子,侄子给他的回答是:“我们都听周杰伦的歌。”回去后,张马上买了周杰伦的CD,虽然一句没听懂,却敲定了让周参演,让老谋子改剧本的决定。从艺术的角度讲,《满城尽带黄金甲》或许不入流;但从电影的商品属性而言,它却绝对是一部够格的大片。
这对47年的《不了情》同样适用。
4 ) 1947《不了情》
虞家茵因朋友范秀娟没有按时来戏院看戏便把戏票卖给了陌生男子夏宗豫,家茵由范秀娟介绍到一户人家做老师,这家的男主人因工作经常不回家,女主人则常年在乡下养病,女儿亭亭非常寂寞。一天,家茵发现夏宗豫原来就是这家的男主人,经过相处,夏宗豫对家茵产生了感情。虞父早年抛弃了家茵和母亲,现在他找到家茵让女儿给他介绍工作,家茵拒绝了他,虞父竟然宣扬女儿和夏宗豫有暧昧关系,夏太太听到传言很快...
影片中夏对虞的感情:一是偶遇产生情感,虞把票让给夏,虞帮夏挑送给女儿的礼物;二是虞对小孩友善,亭亭对虞亲近,虞照顾亭亭到感冒痊愈,虞把围巾拆了打围巾给亭亭,送亭亭故事书等,身上有母性;三是会缝补,会做饭,身上有妻性;四是这位女性身上有自主性,她不愿做第三者,不愿成为依赖他人丈夫的女子
虞家茵的离开是一段“畸恋”的结束,更是一个女性的成长。
影片中一场关于占卜的戏,很有意思。还有关于头上“螺”
影片中虞父是一个坏角色,但这个坏角色真的很出彩,让人恨得牙痒痒。
影片中阻隔这段畸恋的原因有三:一、可恶的父亲;二、一个病体的妻子;三、自己母亲所受遭遇。这里面很出彩的是描写了家茵的挣扎,很有女权
影片最后那副碗筷,以及托朋友送给亭亭的手套,以及在晾衣绳上被吹破的那只风筝,别有意味。
5 ) 《不了情》中女性主义新形象的塑造
1947年,由桑弧和张爱玲合作完成的电影《不了情》,讲述了一个家庭女教师虞家茵与有妇之夫的工厂经理夏宗豫之间的爱情故事。整部影片充斥着一种感伤与无奈的悲剧气息。当虞家茵得知夏宗豫的真实家庭状况后,内心的恐惧与焦虑使得让她无法真正面对这份爱情。在虞家茵让夏宗豫吃梨的一场戏中,在经过撕心裂肺的内心痛苦后虞家茵最终选择了离去。在虞家茵离开之后,空荡的房间里,只剩下当初夏宗豫送给虞家茵的那多玫瑰花,而当初鲜艳灿烂的玫瑰如今已经彻底枯萎,也告示着两人的一段爱情之花已经开到荼蘼。悲伤的音乐做背景,夏宗豫走到窗户边,镜头随着夏宗豫的目光,落在一直缠绕电线的断线风筝上。爱情也就想这个断了线的风筝越飞越远。
1947年,整个世界都在为战争忙碌着,电影还是黑白的,连带着那些炮火纷飞的记忆也是黑白的,这是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电影出现了新阶段。1945-1949年是中国电影史上女性人物形象不断孕育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电影创作者更加关注同时代女性的生存状态、精神领域和女性本身。 桑弧的《不了情》是典型的现实主义手法,平铺直叙的叙事和对白,表现一段感情的纠葛和女性的复杂心理。在影片中,导演塑造的女主角虞家茵是典型的城市青年的小知识分子,带有一定的新文化特征,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下,女性又不得不遵循旧的社会制度和男权统治的压迫,在这种新的文化思想和旧的社会规定的双重对立冲击下,致使虞家茵走向了悲剧的命运。虞家茵作为小知识分子形象的女性形象,反映的是突破包办婚姻束缚,对于自由恋爱的向往精神,但又没能完全褪去封建保守的思想,在面对现实的困难和思想的努力抗争下,最终新文化的现代思想被无情打压下去,还是放弃了自己的爱情,还原了一个在伦理上完整的不完美的家庭。
在《不了情》中,桑弧导演注重女性的心灵内化,从女性纯粹的情感生活角度在,展现女性微妙的心理活动。在影片中,虞家茵面对爱情与亲情、自由与责任之间不断徘徊。片中虞家茵的父亲是电影的社会底层中丑陋的形象,因为好吃懒做,贪恋女色,对虞家茵的母亲置之不理,使得虞家茵对父亲厌烦但有无法摆脱血缘的亲情,这种纠结的情绪一直围绕在剧中。而面对爱情时,虞家茵与夏宗豫的真实情感在封建礼教的规范下,让虞家茵无法坦诚面对自己的内心,而在她终于冲破了旧思想面对爱情时,夏宗豫妻子的出现和婷婷维护自己家庭的话语,让虞家茵再一次面对爱情望而却步。在描写女性复杂的心理变化上,桑弧导演呈现了一个温婉而又倔强的女性形象。其实,在影片中,无论虞家茵做出怎样的选择,究竟是离开还是坚持,都是面对内心想法后自己的选择,无论是对也好错也罢,做出决定而勇敢迈步的虞家茵都已经不再是旧社会制度下,任人摆布,让自己的生活和感情任人宰割的保守思想女性的形象,而是一个具有独立意识的新女性形象。
《不了情》是文华电影公司成立之后的第一部影片。40年代后期是整个中国电影创作的进步发展时期,除了以“昆仑”公司为典型代表的进步电影创作占据着主流地位之外,也出现了其他一些具有较高艺术水平和人文主义关怀色彩的电影。“文华”公司的影片在其中占据显著位置。“文华”的经营作风相对没有较多的政治色彩,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坚持严谨的创作态度和较高的艺术色彩。而桑弧—张爱玲式的电影突出的反映了“文华”公司温情的人性关怀,在艺术创作方面上描写世间冷暖、人情百态。他以旁观者的姿态剖析人性的美丑善恶,体现创作者对生活的疏离态度。
6 ) 不了情
这是选修课上老师给放的片子,很早的老电影,1947年拍的,那时候新中国还没有成立,我很惊讶的便是在那种时候能拍出这样的爱情电影,真的是一种惊喜。这部电影是张爱玲自己编剧的,桑弧导演,据说他们当时还有过一段感情,不过这些并不重要。当时的那种黑白电影,能拍到这种地步,我觉得已经很好,虽然演员们的表演方式都比较夸张,女主角也有点不尽如人意,但是电影本身真的很好,其中的缺陷只能是时代因素。
我想说的其实是其中很真挚的感情,虽然有着婚外恋的外壳,但是其实应该看到的还是爱情本身。我一点不觉得女主像是小三,我所理解的小三,是为了男人的钱或权势,带有卖身意味的迫切进入男人生活中的女人。在这部电影里,男女主角是有着很干净的感情的,在双方相爱之后,也并没有做任何越轨的事情,男主角在向女主角表白之后也没有说想要包养她,而是希望自己能尽快和妻子离婚才会和女主角在一起,女主角也是一样,她承认了自己的感情,但是从来没有想过那些两个人必须在一起的事情,而是尽力压抑自己的感情,甚至最后选择离开。我们都不知道爱情会在什么时候来临,只是爱情来临的时机不对,但是依然是爱情啊。
比较喜欢的一幕,男主角去了女主角的家里,因为之后气氛的尴尬加上话题有些敏感,她便匆匆离开,但是之后却去了剧院给女主角打电话约女主角出来,那种激动的爱情,有点颇似现在的言情剧,但是却感觉很真实,因为想见面,所以就得立马见面才行,不然今天可能就不会好过。遗憾的是最后结尾感觉有点仓促,毕竟女主的离开是正确的,如果非得拍出男主角赶去码头留人的话,不免会陷入俗套,直接走掉反而显得干脆,遗憾的是女主的决定下的太快,立马就决定离开了。但是这也更证明了他们是相互喜欢,对于女孩来说,如果喜欢一个人,不一定要得到他,但是如果喜欢的是一个人的金钱权势或者是外貌等等外在因素的话,反而才会愿意甘愿做姨太太也要留在她身边。他们不是因为女主的自尊心而分开的,而是因为这份感情很珍贵,不该把它给弄脏,所以才分开的。
被雷得七荤八素的……男女猪都好丑啊好丑啊……
编剧张爱玲的处女作,陈燕燕胖得有点脱形,看似是个有情人不能团圆的悲剧,其实及时从有妇之夫的纠缠中脱身而出,值得庆幸。
比根据剧本后改写的小说差太多。
虎背熊腰的陈燕燕胖的我揪心……衣服也不会选,难道是刻意制造的中年人形象?张爱玲叙事风格初见端倪,爱情的边界问题同样也是桑弧先生早期电影的主题。后面有哀乐中年可佐证。这俩天作之合绝了……
男主人与女教师。。。
女性,母性,妻性,现代性
真迷幻啊!张献民老师在台上自顾自说了一大堆我听着嗯!是最近听过最有干货的讲座了!然后!高光打脸时刻来了!自己的专业课老师站起来了!就在自己前排!讲出了刚才张献民老师两三点错误的地方。我????自己的专业课老师听着好像更牛逼怎么我四年什么也没学到呢???
听他们念台词,浑身不自在。
好喜欢陈燕燕,太可爱了,而且没想到婷婷居然是黄蜀芹。(青菜年糕汤我也好想吃)
陈燕燕真温婉!刘琼太帅了!两个人之间感觉太好了!
女主角实在不上相,特别胖,没什么轮廓,台词也成问题。男主角也不上镜,好在身材高大清瘦。张爱玲的剧本是非常好的。这里最佳出演就是女仆了吧,台词特别自然,妆容也好。大陆当时的水准还是要比1960年代的香港差一大截。电影是综合工业,涉及太多技术部门,这就导致了成片的差异,不单是演员的问题了
陳燕燕我就不說太多,只能表示可能當時人民大眾都處在食不果腹的階段,她這樣的富態倒是一種別樣的小康之美。劉瓊的戲是做的真好。夏宗豫就該是這種感覺。做事果敢,為人嚴謹,卻又不失幽默風趣,他的英俊外形有為他加了不少風度。當然最值得一提的還是編劇張愛玲女士,我是張迷,就是衝著她的文字來的
其实就是简爱的故事,只是简爱没有一个猥琐的爸爸,于是结局也就不同了。。。
0陈燕燕……你太丑了……
我看到陈燕燕和自己的良心(或超我)对话时不知不觉想起了猫和老鼠!?
刘琼实在是太嗲了!模子!
南国乳燕变贵妃鸡,有声片暴露了对白和音色的短板。人物对话轴线很乱。黄蜀芹一脸不高兴。她指着说围巾说颜色时我体会到黑白片的限制。父母对子女的盘剥,女儿无法摆脱原生家庭的自卑,至今仍未有变革。无赖父亲演得好。男主角对无赖父亲的不卑不亢的态度现在电影都罕见。到底是张爱玲
张爱玲的剧本,哎,桑弧木发挥导演才华啊,赶脚完全照着剧本走而且还生搬硬套木加入自己的想法,结局的处理上,令人怀疑他不懂女人,不懂张爱玲式的情感。还有在选角上也是个败笔,老子啊,传说中的陈燕燕是那般虎背熊腰、大饼脸的么?而且人物感觉也不到位。。。。
爱不得,多少恨。张爱玲的编剧首作,笔力真是惊人。人情练达,了然于胸。桑弧在电影呈现上还差些火候,个别段落太过直白。同为47年文华出品,同样的创作班底,稍逊于太太万岁的小市民喜剧。有时候觉得国产老片真是比现在的院线电影精彩许多,体现时代特点,反应人物困境,这种人文关怀没有被很好地传承
陈燕燕有些发福的身材演这个角色总觉得欠些说服力。道德困境的感情,还有两代人的感情关系的呼应。最后几段处理的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