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
故事有点别扭 群像戏铺得还好 只是可惜了 两位解压的人到后来索性被弄得成了敌人 不也都是被害者吗?其中那位无知的女孩在思想上的转变用了相当的段落去描写 其实还是不对 怎么可能一下子就变也没见她遇到什么大事情 逻辑上都讲不通 还有那个小女孩 那么警惕 就一下子认了爸爸 这转变也是太突然了 你也可以说就可以这么突然 但…… 好吧 说不过你好吧
镜头的强烈快速推进是情绪的某种表达啊 以前都是这么玩的 儿时看过太多 每次都一哆嗦 现在终于明白了 就是为了让我这样的可以哆嗦一下
“孔雀公主”(赵静,后来一查才知不是她 搞错了)还是美丽啊 哈哈
# 一个即将死去的世界
你说 我死了吗
还没有
你说 我活着吗
也不是
就是说
我正在一个即将死去的世界里
徘徊 游弋
我正在一个快要死去的世界里
迟疑 思量
请问 做什么可以阻止这一切
没有 除非
从头来过
真可怕 你就要死了
不 死不可怕
可怕的是
继续活在这个就要死去的世界里
动弹 不得
# 精神上的东西 可以吃吗
可以的 但不管饱
# 一个混沌的时段
用什么来指引去往前方的光明地
你内里一直秉持的正念
还有 继续等待
《巴山夜雨》 1.1980,长达10年的文革刚刚结束。 2.影片故事发生时间:文革后期,国家千疮百孔,人们身心伤痕累累。 人物设计:一间小小的客舱,涵盖了中国的各个阶层,可以大致勾勒出当年中国社会的基本面貌。 社会背景:经济停滞、社会凋敝、民生困苦;黑白颠倒、痛苦压抑。 获奖记录:1981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巴山夜雨》获得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女演员、最佳男女配角集体奖、最佳音乐五项大奖。 艺术分析:镜头角度、方位上和景别上的处理 船边谈话一节:秋实 仰拍,小景别 思想深度:通过人物来表现—— 1.秋石 受难者,需要被解放,但不是弱者,是个自觉的知识分子,有社会良知,理性思考。(高贵的人格,在自身不保的情况下舍身拯救杏花,不是刘文英眼中的坏人;秋石的思想火把,照亮了刘文英被欺骗的蒙昧心灵,使她脱胎换骨) 2.刘文英两次痛苦:了解到秋实的生世;知道同伴的要救秋实,救自己 叙事主题:1.控诉文革悲剧2.表现了人们蕴藏在心里的美德与信念 艺术风格:重点:表现人的精神和心理状态上;导演:吴永刚、吴贻弓:注重心理展现和诗意表达,尤其注重在影片中融入中国的艺术传统与艺术韵味。——电影来自古诗《夜雨寄北》;巴山、夜雨被表现出来;秋实怀念妻子,温馨、美丽;凝重、压抑的风景 意向: 漩涡:死亡、可怕的历史黑洞; 《蒲公英》著名版画家吴凡1958年创作;一个小女孩将蒲公英的种子吹向天空,画面简洁但韵味和想象的空间很大,稚气天真但引人无限遐想,一种清新美好的感觉跃然纸上,此画被认为最能体现中国艺术的神韵和意境的作品。 手铐:出现两次——上船后;出事;结尾被丢——1.串联叙事线索2.隐喻:精神囚徒,那副手铐是她的枷锁,随着手铐被抛弃,她在精神上也获得了自由。 总结: 《巴山夜雨》是中国新时期的一部重要作品,以诗意和抒情的格调讲述了发生在长江三协一夜之间的故事,反思文革,具有历史认知价值,在艺术上也有中国传统的写意风格。
看到父女重逢那幕才明白为何电影叫“巴山夜雨”,因为“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结尾处,他们在漫山遍野的鲜花中微笑,那个时代磋磨了多少人啊,像秋池这样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在直面苦难后还能热爱生活。 电影的画面非常高清,宛如在向观众徐徐展开一幅三峡景色的诗意画卷。 上世纪八十年的导演们拍的“伤痕电影”电影艺术水平之高,超出了我的预料,中国明明也是有好电影的!没有炫技的声光电影,靠着这些演员真实的表演和导演的拍摄以及好的剧本,让多年后的观众看到此片仍发出阵阵赞叹。 没有滤镜下的演员们皮肤状态真好,水汪汪的大眼睛,欲说还休。 剧情其实有点bug,全片最后无坏人,宛如“囚徒困境”,好人们互相以为对方是坏人,以至于助人都只能走旁门左道。 台词直白并一针见血,“世界不是非黑即白,要用眼睛看,耳朵听。”、“你拥护的大多数就是对的吗?”“你迷信,迷信权威,他们在欺骗你,实际上你是精神上的囚徒。”
划重点:伤痕电影
第一届金鸡奖于1981年举办,由吴永刚和吴贻弓联合执导的《巴山夜雨》(1980年)获得最佳影片,电影以诗意的表达,在精神废墟中重建人性光辉,简单聊聊。
伤痕电影。是一种文革后出现的电影形式,通过对大时代与个人命运的影响和反思,展现出一种散文诗式的电影气质,例如《苦恼人的笑》(1979年)、《小街》(1981年)、《芙蓉镇》(1987年)等等。在本片中,主人公诗人秋石(李志舆饰)忧郁寡言的文学气质与静谧幽深的江景之间形成了一种气质上的互文,让影片在哀而不伤的戏剧氛围中缓慢前行。
镜头语言。受环境的影响(船舱的空间有限),景别以中景的固定镜头为主,特写为辅,在游移的人物关系和悲情的故事氛围中,展现出了舒展又平顺的诗风格。比如雨夜秋石望着手中的花回想往事,在一阵雷电交加后女孩下决心轻生,而秋石奋不顾身地救起了女孩,借大娘的口称赞了妻离子散的受难人善良。
一语双关。中国最具特色的对话方式便是“一语双关”,表层意思浅显易懂,深层表达含蓄深刻。比如警官老王(仲火星饰)和专员刘文英(张瑜饰)表面波澜不惊实则暗藏玄机的对话,老王询问是什么性质,接着又从专业角度提问“秋石是在押?是拘留?还是监护?判刑了没有?起诉了没有?…… ”特别强调法律概念。从刘文英的反应来看,似乎习惯顺应社会潮流思考问题。这也是主创的敏锐之处,透过习以为常的现象,叩问问题的本质。
普通人的真善美。俗话说“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尤其在特地的历史年代下。在这样一个感伤的戏剧氛围中,不同阶层的人面对苦难展现出的真善美尤为珍贵。而且与恶相比善更难表达,容易变得煽情或失真,但是影片展现出善良的小溪汇聚成温暖的大河,让本该压抑苍凉的旅程充满了人情味儿。
诗人之眼。在中国文坛中,诗歌是毋庸置疑的文化瑰宝,从先秦的《诗经》到盛唐的诗文化,诗人的眼睛可越过现实的羁绊,看见常人看不见的景物,如深千尺的桃花潭、落九天的银河等等。我猜大概基于这一点,在那么多知识分子的行业中,导演选择以诗人之眼回望历史的虚无与沧桑,有那么点儿悲怆,还有那么些个希冀,比如对卖身救父少女的同情,对舍小家为大家的烈士母亲的崇敬,对抄家工人的宽恕,对失而复得女儿的愧疚……,韵情志在豪迈与婉约中回转,营造出超然的震撼感。
让我想起中国新诗的起步阶段,带一点古典的余韵,想要除旧立新但又不知道步子该往哪儿迈,选词造句就显得笨拙了些——特写,反应镜头,快速变焦,夸张的表演,煽情的配乐,剧作上的巧合和反转——所以那时多数人的作品用今天的眼光看都难免过时。但什么是诗?诗最让人感动的是真心和真话,然后才是技巧和激烈的语言实验。诗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风,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现在没有人这么拍电影,但你无法否认它的能量是充沛的,是和反思三部曲同宗同族,是活着并且满怀希望、重新开始。尽管对人性的检视还太天真,但它大声地教人独立思考。这声声疾呼难道不是最重要并且如今稀缺的吗?从《巴山夜雨》到《巫山云雨》《三峡好人》《长江图》,在诗的范畴里,谁言之有物、掷地有声,谁无病呻吟、矫揉造作呢?
40年前的电影,我们回不去的开明与温情。劫后余生的一群人,是非判得通透,对“小将”的“围攻”与感化,是如此质朴、到位而有力。太多如今竟说不出的真理。“写书的罪,就这么大?”“还诛连九族呢。”诗人被冠上“黑”字,“你只知道杀人犯罪,你不知道,有时候没有一点罪,也能是罪犯。”他对满嘴标签的小将说,“带着抽象的概念看人,看一切事物,你把人简单地分成革命的,反革命的,而且往往是颠倒的。你迷信那些所谓权威,实际上都是些骗子。你迷信他们的谎言……反正我是个囚犯,不过,你才是真正的囚犯。你是精神上的囚犯……你想一想,现在有些人,他们实际上是不要文化,不要科学,甚至不要物质生产,就像世界不要阳光,不要森林,不要花朵,不要色彩,这将是一个死了的世界。”“这太夸张了吧?”“你自己去判断吧,要用自己的大脑。”
很难想象是吴永刚导演的,意识形态意淫,所谓的伤痕文学,伤痕电影,在剧情质量上就没有太出色的。所以所有人都是善良的都是友好的,那么坏人是谁?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责任和罪恶推脱干净,获得大家原谅。每一片雪花都是无辜的,那么恶从哪里来?没有坏人只有好人,其实就是没有“人”,一部没有活人,没有人性的电影。
多么理想主义的年代......另外仲星火这扮相和人设简直是直接从405粘贴过来的......
欢乐的狗血大放送啊~~~来来来推荐一下大龄文艺女青年我娘亲~我跟她说我去看巴山夜雨了。她说,哦,吴贻弓的文艺片啊~文革后刚解禁的时候拍的,张瑜还在里面演了。男主角叫李志兴哦。你知道这个导演还拍过城南旧事吧?我沉默了五秒钟。。。娘亲你太猛了,给你跪了。。。。
看得我心惊肉跳。中国不是没有好电影。只是中国电影人一代不如一代了。
剧情巨简单,演员巨好看,音乐巨好听。迷死人的朗诵腔,一句顶一万句。《天字第一号》式的结尾。
3.5;远离尘嚣的浮动国土,短暂营造了充溢着生命微光的乌托邦,在一个是非颠倒非黑即白的荒诞年代,人心并未全面冻结,善和美作为人类共通的伟大力量,让我们在堕到最暗黑洞之前抓住攀援的绳索。修复版太美,80年代的审美简直太棒,每个姑娘都美如画;自然风物诗意十足,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源流得以承接。船舱如舞台(表演虽动人,但亦镌有时代特色的戏剧表演痕迹),进出走位的调度有意味;空镜令人印象深刻——江心的漩涡指涉吞噬生命与卷进政治斗争的湍流;夜里巡航的浮动灯塔,暗指被诗人打动/指引;蒲公英作为贯穿的主线,也是奔向自由的象征。“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回头看看这些电影所批判所赞扬的,真是让人感怀无穷。
电影名来自古诗夜雨寄北,电影本身可以用另一首诗来总结:人间正道是沧桑
本片告诉你『权威都是错的』,而你随便看见的一个小样本代表了世间真理。披着独立思考的外皮,贩卖着反智的内核——妙就妙在这里。此外,女主角重新沦落到需要被男主角救赎的地位,从这一点说,这部80年代的名作,不但比不上样板戏,甚至比不上片中谈到的玉堂春。#无良索隐#
台词很大胆,比如:“这简直是暴政”。矛头直指某……
「30年前的老电影,描述乱世里的人心滋养,现在看来还觉得安慰。押解反革命诗人的红卫兵,在江轮上觉醒,决定放走自己的囚犯。她这样做了,从而不再是时代的囚犯。张瑜她可真动人。总导演吴永刚,拍《神女》的。导演吴贻弓,拍《城南旧事》的。」
茅为蕙吹蒲公英,很不自然但是很好看。
主题先行了,但是表达得很好嘛。秋石的回忆留到医务室去讲出来不是更简洁有力,片子整个味道也好很多
有民国老电影的质感,诗意十足。算是反思动乱时期的开端之作,也拉开了金鸡奖的序幕。相比于后期的伤痕与控诉,这部电影还有着民国走过来的老电影人特有的人文气质。电影中丝毫看不到戾气,只有一个红小将女孩最后也发生了转变,轮船上仿佛远离炼狱的乌托邦,只是巴山夜雨下,悲伤更甚。
如今看来也许显得过时的电影语言、表现手法、表演方式,有的镜头遮片布景未免太明显,“特效”也好捉急,但那又如何,它的内容何其值得铭记和反思,有些台词写得胆识过人简直震惊极为可贵,这在如今都不可能达到、无法再现的程度;中国式的诗词意境,知识分子悲悯情怀与社会责任,全程催泪,整个影厅抽泣此起彼伏,“出门在外要好好照顾自己,别让送你的人担心”诗人所言简单却剖心,全员皆善人真是美好而心酸的传统的理想主义;随后吴贻弓纪念活动上,杏花张闽老师拿到话筒欲语泪先流,戏里戏外都好感人
张瑜当然必须比庐山恋要朴素很多,赵静闪回出镜一身古代靓装在为笔中情预演?仲星火白衣警服已不复今天我休息时的意气风发,只有李志舆还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典型特征再度苦恼人的笑……这片子今天看来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只在政治理念上进行了大胆批判拨乱反正,而表达方式美学追求上非但没有顺势跟进,反而还照搬它所批判的那个世代的形态方法!借用主人公自己的台词,“看得出来,你这还是在用抽象的概念看人,看一切事物。”
错把巴山作巫山,翻云覆雨总无情
“中国诗电影”代表作。有些地方还是蛮诗意的(比如“这就是我这些年的遭遇”那个点的剪辑),精确刻画出文革后期那种幻灭感。对文革依然不能言说,位置依然只有两个“无辜受戮”+“挺身抗暴”。全片木有一个坏人,结尾更是神展开,全场哄笑已然说明问题。
多年后重温修复版,如看新片。片名取自李商隐《夜雨寄北》的诗句,两者的关联恐只有对妻子的怀念。电影在小空间内做了布局,同舱的人们各怀一段伤心事,都是十年浩劫苦难的见证者。以环境、对话和点滴回忆,窥探每个人难以抚平的创伤,有的痛还在,有的已经愈合。最喜欢的莫过于“神女夜难入梦”和“红枣寄哀思”两段,是极富有诗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