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漫漫寻子路

HD

主演:戈兰·波格丹,波利斯·伊萨科维奇,纳达·萨金,米利卡·詹尼夫斯基,穆哈拉姆·哈姆齐奇,阿吉拉·桑蒂奇,瓦希德·赞科维奇,米兰·马里奇,尼古拉·拉科切维奇,伊兹丁·巴乔维奇

类型:电影地区:塞尔维亚,法国,德国,斯洛文尼亚,克罗地语言:塞尔维亚语年份:2020

 剧照

漫漫寻子路 剧照 NO.1漫漫寻子路 剧照 NO.2漫漫寻子路 剧照 NO.3漫漫寻子路 剧照 NO.4漫漫寻子路 剧照 NO.5漫漫寻子路 剧照 NO.6漫漫寻子路 剧照 NO.13漫漫寻子路 剧照 NO.14漫漫寻子路 剧照 NO.15漫漫寻子路 剧照 NO.16漫漫寻子路 剧照 NO.17漫漫寻子路 剧照 NO.18漫漫寻子路 剧照 NO.19漫漫寻子路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漫漫寻子路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他的妻子试图自杀后,身为临时工的尼古拉的两个孩子也被迫离开他,并交由养父母抚养。一开始,这只是一项临时安排,然而在对尼古拉的住房条件进行评估后,塞尔维亚小村庄的社会福利办公室主任认为尼古拉太穷,无法为他的子女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寡言少语的尼古拉决定向贝尔格莱德社会事务部提出申诉,并且决定步行300公里到达首都,向当局展现他愿意为他的孩子们付出巨大努力的决心。导演戈卢博维奇通过展现真实、动人的影像告诉观众这个不平等的故事。主人公尼古拉不仅用自己平和且坚韧的性格丈量了这个国家,也探索了是非之间的界限。这位顽强的父亲决心不向绝望屈服,踏上了一段重新定义“英雄”一词的英雄之旅。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热汤神探阿蒙第二季破阵恍如隔世大瓷商死区时间猎狼人好汉两个半 第五季破茧2我们的克劳迪娅美国梦魇惩罚者第二季皮特58雷霆之爱104号房间第四季我在政府部门的日子感谢分享原祸晚餐游戏清道夫第二季绑架金大中最是一年春好处仁川登陆作战韩语我的妈呀罪案终结第六季电人查勃卡

 长篇影评

 1 ) 一个父亲的寻子之路

越落后的地方,越没有说“不”的权力。

批判官僚,腐败,但重点是对坚毅的赞扬。

一把把的把椅子搬回来,镜头在父亲吃一块难啃的面包时戛然而止。

一个开放式结局,但导演似乎又在暗示:

死物件既然可以一件一件的找回,活人当然更可以。

也许很难,但对于徒步300公里走了五天的父亲来说,

这就和搬回那一把把椅子一样。

这是一部让人窒息的电影,

最后十分钟面对福利院那个脸上长了一颗令人恶心的痦子的男人,

我差点以为电影会以他的曝尸而告终,

但是父亲用他坚毅告诉我们,椅子已经摆好。

他们终将团聚。

虽然很艰难,

但终将团聚。

 2 ) 成年人的卑微

一位父亲的寻子之路,折射出来的其实是这个社会的弊病。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贫穷。见过了大城市的繁华,真的想象不出来都21世纪了,还有人没见过电脑,还有人一年可以花费不到一千,还有人吃不起饭......

有时候我很想看这些聚焦于底层人民的电影,因为我觉得某种程度上这是作为一个青年应该关注的,但我又不想看,因为当影片把这些血淋淋的现实摆在我的面前,我会意识到这个社会太不公了。贫穷真的是原罪。成年人的崩溃可能真的就是一瞬间。 之前见过在网上买散装卫生巾的女孩,感觉还挺痛心的,明知道对身体不好,但却因为贫穷不得不买这些没有卫生许可的必需品,而我们可能还在纠结哪种用着舒服,哪种更好。 这就是生活,我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心酸,我也没有资格去评价。

影片中的社会意义远大于影片自身。政府的“官僚主义”、官员的“不干实事”......福利中心因为尼古拉家不具备孩子成长的条件就将孩子寄养,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合理的,父母把孩子生了下来,不仅仅是要给他们爱,还要有最基本的物质保障。但不可否认,国内的这些政策并不完善。就底层人民来说,小小年纪孩子就成了留守儿童,可能早早的就步入社会开始打工。

所以摒弃所谓的“视网膜效应”,去了解我们不知道的角落,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刻的体会人间百态。

这几天刚看见一句话是“见识不光是往上走的,也应该往下走”,当我们抬头看月亮时,不要忘了地上的六便士。当我们拥有了美好生活时,也不要忘记关注社会底层,不要丧失了对这些人的共情能力。

 3 ) 如果这是一部韩国电影

结尾会这么拍:

主角亲子团聚,泪如雨下,社会福利中心领导锒铛入狱,寄养家庭里的孩子陆续回到父母怀抱,社会部领导在电视面前讲话,重申以后我们要给孩子们更好的成长环境。黑屏,一行字幕打出,20XX年,韩国国民议会通过第XX号法案,宣布将重新严肃审视对社会福利中心的管理,加强对原生家庭和寄养家庭的资助辅导,一方面保证真正需要帮助的儿童在寄养家庭得到照顾,另一方面努力让有条件的原生家庭抚育自己的儿女。全片终。

然后此片资源流入国内,国内各大公众号纷纷以“惊!不亚于《熔炉》的社会现实批判力作”“8.8分!又一部改变现实的韩国电影”等耸人听闻的标题刊发营销文,豆瓣知乎微博等社交媒体热烈讨论后迅速转进至对国内现实的联想与批判。

但是实际的情况呢?我恰恰觉得这个不落俗套的开放式结尾让影片整体高度提了一大截儿。这部影片大部分时间里的整体基调是那种典型的国际电影节上的第三世界国家电影:有着批判现实主义的底色,用公路电影的方式表现一个在主流视野里没有太多存在感,但同时又的确存在相当多社会问题的国家。官僚主义,徇私谋利,非法移民,底层失业,媒体良知,这些熟悉的题材的确都出现在了这部影片里,但当结尾落脚在对贫穷这个问题的思考上,你会发现那些社会批判的东西可能都不是导演最想说的。

我对结尾的两种解读:一种可以解读为导演对底层民众愚昧无知状态的讽刺,尽管在他们中有Nicola这样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敢于直面权力的勇者,但这样的人实在是寥寥无几,更多时候他们不仅仅是沉默的大多数,甚至成为了吃人血馒头的帮凶。

另一种可以解读为导演把影片最后的落脚点放在了表现一个道德上的困境/难题。影片中福利中心的负责人Vasilyev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贫穷也是一种无形的暴力。如果影片的结尾是俗套的皆大欢喜,亲子团聚,在片刻的欢愉过后,谁又会思考这个问题:留在原生家庭的两个孩子今后真的会幸福吗?他们的母亲精神崩溃,严重烧伤,父亲没有一技之长,只能靠给人打短工赚钱,他们的居住环境恶劣艰苦,在这样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看似是拥有了家庭与亲情的浸润,但谁又能保证他们不会成为影片中骑着摩托车在街上飞驰的浪荡儿?不会成为便利店里被人肆意讥笑愚弄的小店员?不会成为另一个拿走邻居物什的帮凶呢?Vasilyev的做法看似是自私的,但谁又能说他没有为这些原生家庭不幸的孩子提供了另一条出路呢?

 4 ) 油电暴政与浊水漂流

极简的事件动作与漫长的日常展现,无配乐与突出的画外音效设计,主人公只身穿越高速公路与默默倾听或注视途中遇到角色的遭遇,诸如此类的叙事选择都不禁令人想起《罗塞塔》。

16mm胶片拍摄的影片被投影到标准画幅比例的银幕上时,看惯数码无瑕影像的观众甚至会对这满屏的噪点产生不适感。媒介传播的落差主动或被动地参与表达了其内容之隔绝——在这里我们看不到自己的苦酒,如今放映这部影片时寥寥几人的影厅何尝不是侧证我们也忘却了胸中有块垒,就像院线片观众不会知晓在无瑕的数码影像之外的电影的可能性。

而画外的音效设计既不能称得上新鲜,也没有比粗粝的画面精良几分,但它仍然用力所能及的放大音量以构建完整的表达。主人公在高速公路上行走时擦身呼啸而过的车辆,他耳边听到的引擎轰鸣声就是我们听到的,同时用声音做到无时不刻点明权力背后的力量,即通过对油力电力的充分榨取培育血盆大口之怪物。

另一边厢,是无任何油电支援的主人公,只有随处可接的浊水供他继续漂流到首都;而到事件发展最低落的时分他甚至要同时被电力通信公司抛弃,失去了联络医院知悉妻子病况的权利。它聚焦的不单单是一个穷人,是油电暴政下一丁点资源都没有留住的人。

经济来源被阻断时,他只剩肉身可以蜷曲;自焚未遂的妻子与即将骨肉分离的子女,令他只能站出来抵抗,此刻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赤裸裸的人,而非虚伪的家庭英雄叙事。一个人也有朴素而长久的动力,以肉身为阶梯诉求道义公正。

因此他只能看着和他一样的生命被子女抛弃在在医院,或被加油站的顾客羞辱,或被碾死路边发不出一声呻吟……当人失去油电象征之现代资源的庇佑,可怜程度无异于随时可能倒下然后血液浸入柏油路面的狗。

既然以肉身为阶梯诉求道义公正都是奢望,无幻想之幻想的破灭了,转身也要以躯体为藩篱蔽我寒舍。结尾言简意赅,但又是此前行走这一动作的延续,去贝尔格莱德社会部上诉公权和私力拿回属于自己的一桌一椅都成为了动作的补语,是那点可怜巴巴的目的限定。

从不同邻居家搬回餐桌将本聚焦于主人公的镜头横移到他周遭的家庭,每当他拿回属于自己的一部分,其它家庭又有一部分幻明幻灭了,在资源垄断下底层侵犯同阶层的她人物权甚至显得滑稽,但影片不打算透过这一静默的攻守暗示什么行动的可能。或许末了不得不再次提及《罗塞塔》,结尾拧开煤气决定与母亲同归于尽的罗塞塔发觉煤气用完,才起身拎出去换。不过是同样悲惨的荒诞现实搬演到塞尔维亚,只有一个人怎么在浊水中一遍一遍地漂流,一遍一遍地试图以身躯扎下藩篱。

 5 ) 作为父亲,如何在有限的能力下养育孩子

电影《何以为家》通过一个孩子的遭遇提出一个灵魂拷问-----父母既然没有能力好好的养育孩子,为什么生我?在我看来,电影《一个父亲的寻子之路》似乎从作人父母的视角,提出进一步追问,故事似乎追问一位父亲可以做些什么,如何在有限的能力下去保护爱护自己的孩子。虽然,这个电影故事里并没有给出欢喜的结尾,然而这个追问还是显得很有意义。因为,影片中也喊出了穷人也有生孩子的权利,其实这个问题也面向了很多人----如果家庭经济的贫穷是一种贫困,那么成人教育智慧的不足,在社会中资源环境也处于劣势人群,还包括家长给予孩子的养育陪伴的时间的窘迫,难道不也可以算是一种穷的状态吗?它们都从某种意义上限制了养育孩子的能力。我们又怎样爱护孩子呢?如果说每个人都能力有限,在所谓“拼爹”的时代,中国大多数父亲(家长)的焦虑,与其说是对儿女未来独立生活,女儿把握幸福的运气的焦虑,还不说是因为他们对自己能力的焦虑。

这部电影从一个最基本的维度,让我们可以凝视一名父亲,他只有付出自己,将有限的能力---步行三百公里的诚意,风餐露宿的忍耐,天真的执著使用到最大。尽管这样的能力,还不足改变事情结果成为英雄;这样的能力,还算不上能让他配上“乐观”,“自信”,“勇敢”这些词来形容。但那种能力是发自于爱,存在与至亲连接的自然情感中,也因为渺小的力量的发挥到最大从而伟大。观众可以质疑这种“爱”还不足够让他成为一个强大的父亲,因为他并不能摆脱家庭的贫穷,然而观众却不能怀疑他的爱就是用来承受住这生命之重。当他一言不发,似乎用一种特有的无声的对抗意识,径直走进那些偷拿他家东西的人家,从容的拿走自己家的东西时,他对爱的诠释,从来就是一份为爱付出所有么。这样的人,他可不可以有个孩子,可以接受他的拥抱,对他信赖。

诗人纪伯伦写过: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这句诗的含义说通俗些有些接近中国人常引用的“儿孙自有儿孙福“这句话,似乎不管怎么爱护甚至不“爱“或”不那么“爱”,孩子自有他的命运,命运里自有他的福分。孩子成长了,有了自己的思想,大多数是父母是再也操心不来的,也就是想爱也起不了作用。而且我们也不乏知道好几个名人故事,他们经历家道中落,自幼不幸,但因为磨难受苦反而成就伟大的身名,那么,问题是穷人要提供什么养育孩子,物质,精神上的要求为什么否有标准?事实上,除非尊重孩子的意愿,否则任何他人之爱都可能将其撕裂,这一点就像在电影《帕尔默》指向每个人都拿出善念,而在《一个父亲的寻子之路》就是父亲,母亲和孩子一家人都在遭受恶意和被迫。

估计没有人以为苦难是应该的,特别是看到接受“精英教育”的孩子更大机会进入自然高的阶层,只有爱孩子的父母懂得,所谓舔犊情深就是总是希望孩子一帆风顺。若观众们了解生活的真相,经验或许也告诉我们其实少年人成长在富有安全感的好家庭,教育得当的话,他的未来生活更不容易陷入某一些要命的问题,获得幸福感几率多一些,因为他们更有完整的人格结构。然而,对于所谓“先天条件”不足的家庭及人,应该永远回味《沉思录》中的这句话:记住:好的东西,究其实质,只会在你能控制的事物之中找到。如果你把这一点谨记在心,就不会再有那些虚幻的嫉妒或悲惨的感觉,也不会可怜巴巴地拿自己及自己的成就去和别人比较了。

这位父亲是悲伤压抑的,他的一切话语在周围的世界中那么轻,唯有他的面容凝重和眼神深沉。我看到他只要能倾附自己所能,去寻找自己的孩子,这样的父亲哪怕路上遇见的一只流浪狗都可以分走他那可怜的一顿餐食,只要这样的父亲在,他的爱却并不贫困。这也使作为观众的我忽然明白:一个人承认身处在不完美的世界,与接受这个世界的不完美,应该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若将它们视为一个问题,也许确实会对养育孩子的责任而感到焦虑和恐惧,而事实上无论如何,我们都将能力有限,父亲或者母亲,所能付诸于子女之爱,正是凭借所有的力量,上路,哪怕踽踽前行。按斯多葛哲学教导的,生活中有自己不能掌控的部分,只有忍受和接受,估计也包括了自己的有限的能力。

学习://www.163.com/dy/article/GPABTPBH0516CMM2.html

 6 ) 评价

为了讨薪孩子被强制送走,要回孩子又必须证明生活条件良好。故事因这个悖论而生,执拗的丈夫于是开始了一次上访之旅。不同于聚焦官民矛盾的同类故事,而是着重展现一路上破败的社会和繁荣的首都。野狗、饿狼、偷渡客、被抛弃的老人、被歧视的便利店员工、以及和政府大楼格格不入的流浪汉父亲。极其讽刺,穷即原罪是这个东欧国家的基本社会原理。结尾更是十分有趣,每个家庭都是贫穷的有罪者,也都是贫穷的受害者。

 短评

霍 贵塞都不截访的啊……唉 /美罗城

7分钟前
  • 泡個大爪
  • 推荐

终于有一天 你不必再向命运行乞。底层人民总是越温顺越老实越讽刺~

10分钟前
  • 好巫婆行不改名
  • 推荐

其实按照我们的生活经验,男主应该没走到贝尔格莱德,甚至还没出村就会被寻xin滋shi拿下了。

12分钟前
  • 滋滋
  • 推荐

8.7 溃烂到根了,就觉得熟悉了。siff

16分钟前
  • 丘丢丢
  • 力荐

近年来最痛苦的一次观影体验。劳动者的宿命就是行走在漫漫长路上,忍受无穷尽的苦涩,从这里、那里到世上每一个权力生成的所在。平静扎实的叙事,没有一笔可预期的煽情,但又层层加码到喘不过气。最后的镜头,在一切的残缺后,活下去,仍然就这样活下去。

19分钟前
  • 古宋松谷
  • 力荐

到海南电影节第一天看的入围金椰奖的塞尔维亚影片,非常不错,“哪哪儿都对”!编导演均十分扎实出色,如果今年的评奖不是因疫情取消的话,它应该有所斩获。导演是个屡获殊荣的中年塞尔维亚著名导演,实力不凡。值得推荐观看。

24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刚开始以为只是塞尔维亚版的《秋菊打官司》,但是结尾部分一下就把本片的立意和深度拔高了!最后男主默默从邻居们那里取回自己家产那段真的是又好笑又心酸!

26分钟前
  • 土卫六
  • 推荐

感觉还成啊!至少儿童权益是在政府关照范围内的,而且一路都有人帮助,媒体可以报道,而且至少没有遇到拦截,说明政令是不能够顺利在各个部门之间通行、配合无阻的。而且体制内有良心的人是存在的。

28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

#SIFF 2020# 十分苦涩,与其相比肯·洛奇镜头下的英国底层人民都要幸福许多。十分隐忍,很写实地描绘出“穷即原罪”的社会法则。一直在等像《我是布莱克》和《开战》那样的爆发式高潮,却一直没等来,镜头中只有一个父亲在用力地活着。十分感慨,自己今天能坐在影院里看到这部影片,是何其幸运。

29分钟前
  • Normalism
  • 推荐

#Berlinale70th 33# 我太脆弱了,我根本抵抗不了这样的题材,我哭了个全场,哭到隔壁观众频回头看我却也控制不住。

31分钟前
  • 世界已夷为碎片
  • 力荐

这剧情,这设定,即便换到当下脚下的土地也毫不违和。这世界到底已经撕裂和分化到了何种境地,我不知道,也没有一个真实、准确、可视的数据但我知道:一面是流量明星的代孕丑闻冲上热搜占据各大版面;一面是东北五六线小城的疫情导致差点断粮却无人问津……一面是豪门二公主凡尔赛自诩撕掉“名媛”标签出道唱跳rap;一面是年轻人因贫穷在出租屋内去世的罗生门……不是我不想理解这世界,只是这世界好像又回到了那个吃人血馒头乃至直接吃人的分裂

35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编剧挺厉害的,让这个角色一路上遇到的问题不断的突破底限,最后用了一个神来之笔的结尾,直接戳到了社会问题的根源。这样的题材,这种力度的故事,我们国家的导演只有羡慕的份儿了。

3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一贫如洗的家庭,他们要求电脑。空徒四壁的房屋,邻居赶来劫掠。翻山过川,原来在哪里都是穷光蛋。想给妻子苹果,想给孩子巧克力,想给自己一个家,竟都这么难。上了电视有人送来便当,可他不想当乞丐。想有尊严地活着,却只能伤害自己。像黑狗一样惨死,像汽油一样自燃。把桌椅扛回原位,假装家还在。

42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一根筋式大男主,徒步三百公里,上访讨回孩子,途中社会群像匆匆一瞥。这题材完完全全的“柏林口味”,但拍得过于一五一十,和张艺谋一比相形见绌,流浪狗之死和家具被偷的戏码更是蹩脚。|SIFF2020第1场

46分钟前
  • 凹凸
  • 还行

惨就一个字,我只说一次。塞尔维亚版“秋菊打官司”,开放式结局和背后的寓意都很有意思。“一个父亲的寻子之路”、“一个父亲的寻肝之路”...想问国内影展到底会不会起名,不但敷衍而且有文盲之嫌~~~~~~

4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换个国家的话,男主连村口也出不去

51分钟前
  • 黑五类
  • 推荐

#70th Berlinale# 全景单元观众奖剧情片第一名。德国观众竟然投出来这么一个[一个都不能少]式的东欧片我也挺吃惊的。对父亲这个人物塑造得极为讲究,沉默寡言,并且相信政府(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到了几乎逆来顺受的程度了,而且非常重要一点是不给别人添麻烦,只提最最基本的要求(比如灌点水),而只有一次反抗、一次哭泣、一次爆发,细节做得非常妥帖,而且里面各种人的好、坏与鸡贼都拿捏得很有分寸。影片结尾实在是太亮了,完全神来之笔,这一个段落把前面讲的各种社会问题的根都挖出来了。

53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siff2020# 非常稳,看得揪心。这哪是张艺谋,分明是一个达内式的故事再套用一个泛公路片的类型,男主角的表演相当精彩,隐忍、怯懦、偏执,来自底层和陌生人的善意,甚至将隐含的阶级问题也处理的舒服且自然。这个故事或许还有另一个结尾,忍无可忍的男主角终于奋起反抗,一夜之间血洗全村后再一把火烧了社工中心,但现实只能是,他一个人落寞地坐在残缺不全的“家”里,看着周围的一片空寂,无助、无奈、无能、无望。

57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前面还是比较传统的现实主义路数。后面突然有了些讽刺和寓言味道,整部影片也一下子就高级了。

5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步行300公里的勇气,标题即剧情。

1小时前
  • 影志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