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伊拉克、阿富汗、叙利亚等地的战争,及中东地区动荡的影响,大量的难民涌入欧洲。而欧洲在这些战争或者动荡开始之前,往往站在道德高地,高调站队,在对待难民时也只能摆出欲拒还迎的姿态。《非法入境(Welcome)》的故事正是发生在欧洲难民危机越演越烈的背景之下。
片名《Welcome》在电影中只出现了几秒,西蒙因为带着非法移民比拉尔回家,邻居报了警。而讽刺的是,邻居家的门口铺着一张红地毯,地毯上写着大大的 “Welcome”。地毯上的 “Welcome” 和邻居家紧闭的大门形成鲜明的对比,欢迎是肯定的,但是只能在门外欢迎,大门是紧闭的,欢迎所带来的痛苦是不要的。
同样的对比也出现在西蒙妻子的身上,她是一名帮助难民的志愿者,在看到超市工作人员对待难民不友善时,她甚至会挺身而出,和工作人员对骂,尽管结果没有任何改变。从电影中,还可以隐约地知道,西蒙对待难民中立的态度,很可能是他们离婚的原因之一,在对待难民的问题上,什么也不做,也是不 ”人道“的。
但是当西蒙要帮助比拉尔时,当难民真正出现在自己身边,影响到自己的生活时,她剧烈反对。这让我想起之前的一个街头采访,当问到受访者应不应该收留难民时,大家的态度都是积极的,但当问到愿不愿意将难民带自己家时,他们不约而同选择了拒绝。
同样的态度也出现在法国当局身上,他们允许了难民的非法入境,对外也表示欢迎,但是他们却用各种手段去强迫难民自己离开。他们不允许法国公民帮助难民,请吃饭或者留宿都是犯法,警察也时不时实施驱赶行动,压榨难民的生存空间。
近年难民问题越来越严重,解决这样的危机可能不是如何对待难民,而是不要制造难民。
比拉尔精疲力尽游到离岸边不远的地方,英国那边城市的灯火,微乎其微,却让他又有力气游最后一段。可这时巡逻船发现了他,躲避、逃脱,眼看着又离那边的城越来越远。 其实看到比拉尔游的时候,我想到的更多的是,他只身一人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他怎么睡觉?怎么吃饭?怎么联络他心爱的人?但想到至少他离梦想更近了一步,便想到这些对他来说或许只是小事,至少他的心是自由的。 然而警察的话,也让我恍然大悟,他怎么可能成功游过英吉利海峡呢?这个电影怎么可能会让他成功呢?成功意味着鼓励更多的人偷渡,然而这并非明智之举,但虽然这样,影片还是想要表达这些“违法”的人,也依旧确实是可怜之人,国家战乱、生活窘迫,这样的社会逼迫他们唯有偷渡到英国,生活才有出路。生活比他们这样做,但生活又不允许他们这样做,难道只能安分守己,就此一生吗?
所以电影的思考都体现在了西蒙身上,他对这些偷渡者态度的转变,对社会体质的发问,比拉尔对爱情的勇敢、对生命的热爱,都会让人觉得这些“非法入境”到底有什么错呢?
这会让人很矛盾,违法大概是很多人生活中的最底线,起码不能犯罪吧。但他们违法去争取的,却是我们一个人生活最基本的权利。
从法国加莱到英国多佛尔的30公里的海峡,每年有12万艘次以上的货轮从中渡过,百万计的车辆从海底隧道,千万计的人流乘火车渡轮或飞机,从中往来。而对于徒步4000公里来到法国的17岁伊拉克难民Bilal,为了到英国见将被逼迫结婚的女友,除了顶着汹涌的海浪和10度的水温勇敢的游过去,再也没有其他的办法。在距英国海岸线仅剩800米的时刻,却被海岸巡警发现,他尝试遁入海洋中躲避,最终不幸溺亡。
可以说在观影过程的始终都贯穿着窒息感,就算在法国这样被认作启蒙运动摇篮的现代文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一位仅是对幸福生活心怀憧憬的少年,在法律内外却没有任何一条能够满足他简单诉求的途径。更令人绝望的是,身处于自诩“文明国度”的公民(如Simon),就算有勇气对抗制度(诘问威逼的官僚)、法律(闯入的警察)、社会舆论(超市老板、邻居等),就算有社会团体或个人能牺牲掉生活的一部分供给他们衣食住行,但仍旧没有力量帮助他们解决本质上的问题。如果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社会贫富差距问题是困扰人类数千年的难解之题,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全球信息交流日益频繁,对于身处优势国度的人们,面对一个发展不平衡的世界,也愈渐无法忽视发生在别国的苦难。如影片中无力改变自己命运的男孩,对于国家的战乱,对于社会的法律,他做错了什么?他的形象俨然成为Simon等人心中社会悲剧的一种象征,为什么会有源源不断的难民宁肯冒着极大的生命风险也要偷渡到他们的国家?为什么自由、平等、博爱这样的资产阶级普世价值观对真切需要关怀的人不适用?为什么国家力量不再用来维护治安,舆论力量不再用来公益,而是用于压制弱者与制造暴力?这一切都指向当今人类处境的一种败局:如何在比自己不幸的人面前审视世界和我们自己。如集中营中的幸存者不会觉得自己幸运,被“冻死骨”包围着的杜甫不会觉得自己幸福。
影片中最颤动人心的莫过于以下几个情节:
一、在第一次尝试偷渡时,男孩和他的同伙躲在货车暗室里,将塑料罩蒙在头上,试图躲避入境口岸拿着呼吸检测器的警察。但男孩最终无法坚持,拉开了头上的塑料罩,致使行动败露。当携警犬的警察在货车中找到他们时,男孩却发现随行的同伴恩亚兹昏倒在货车上
事实上,这只是非法入境惨案中的冰山一角。影片上映的十年后,在2019年10月23日,就发生过一起举世震惊的惨案。在英国埃塞克斯郡的一辆冷柜货车中,被发现39具越南偷渡者的遗体。据英国媒体报道,这39名死者被发现时衣衫单薄,口吐白沫,曾在死前奋力拍打过货车墙面和车门。之所以选择用冷柜运输偷渡者是因为冷柜通常被密封,且温度通常在零下20度左右,不容易引起警方的注意。据后续调查,他们的家庭为这次的死亡之旅花费近三万八千欧元的费用,而为了向蛇头支付偷渡费用和利息,一些偷渡者在抵达英国后都需要无偿为其打工几年甚至几十年。
他们或是因躲避家乡的战火,或是希冀于移民所带来的幸福生活。从一方面,对流入国家来说,难民的涌入会影响到国家的财政分配、增加失业率、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但一方面,严格的遣返政策和严峻的入境关卡可以阻挡住他们前进的道路,但不会影响迫使他们走向这条道路的决心。从另一方面,还滋养了跨国人口贩卖、偷渡等犯罪行径。贫困、战乱导致的人口迁徙与难民危机,或许是人类社会自古以来的难解之题,但遗憾的是,大批国家消极与抵制的态度,反映着当代文明依然无法为此提供一条有效的措施。
二、在办理完离婚手续后,Simon和妻子的对话:“你知道为什么他想穿越英吉利海峡吗?因为那样他才可以和他的女朋友在一起。他从伊拉克徒步4000公里来到这里,又打算在天寒地冻的现在游过海峡去。而我,当你离开之后,我甚至连穿过街道去求你回来都做不到。”
我认为这段对白是导演对Simon这些人最有力的精神生活描写。我曾一度怀疑Simon女友出现在影片内容中的重要性,在起始,Simon在超市里偶遇她。她面对正在驱赶两位来买香皂洗澡的难民的超市保安,替两人说理,并质询无动于衷的Simon,Simon在此刻的说法是:“他们很倒霉罢了。”,“你能做什么?”(她为什么不去买两块香皂送给他们)。诚然,处于情感破裂与事业瓶颈中的Simon很难与一位倒霉的难民共情。在后续的镜头中,我们又得知了她还是供给难民食宿的组织成员。但事情的转折点在Simon教Bilal游泳的过程中,他不禁被这个男孩心中的勇气和决心所感染,得知他试图横渡英吉利海峡的计划后,决定帮助他完成这个他深知不可能完成的计划。反而这时妻子却恳求他不要去帮库尔德人,不然会坐牢。不可否认,她的心中怀着对弱势群体的怜悯、关怀与强烈的公平正义感,但在面对着自己近身利益的损害时,却一再软弱退却。Simon看着自己年轻时赢得的金牌,想到曾经那些被生活磨灭掉的美好的梦想,面对着被歧视,遭遇不公平对待的难民们,不禁想到生活的荒唐和自己被掩埋很久的勇气。他意识到自己同Bilal一样处于人生的危机中,而Bilal那份明知不可而为之的勇气,同样也鼓励着他承受着所有。
三、Simon为Bilal送外套时。当第一次尝试游渡海峡失败的Bilal被遣送回法国后,在一个阴冷的夜晚,Simon独自开车来到Bilal所在的难民营来看望他。他带着坚毅的眼神,在一排同伙中找到了他,面对监管者的制止,说完了他的话,将身上的外套脱下赠给他,而这一幕正好被在志愿组织工作的前妻看见。
这一镜头令我感动的是Simon在说过“我甚至连穿过街道去求你回来都做不到”后,他真的走出来做了些什么,虽然送一件外套,这点努力,像他最初认为的那样,改变不了什么。但是他终于鼓足勇气去做了,根本不在乎大家都在看着他。从这一镜头里,不禁看到了Simon与Bilal之间情感上的联结,荒谬的世界里,他不过是想跨过海峡见他的女友,他不过想帮助一个无助的孩子,此刻只关乎属于人类中共同拥有的情感,即对爱与幸福的向往,而为什么世界连这一点小小的希望都不能容忍,为什么那么多人在是非诘难中无动于衷。他面对世界的冷漠,用简单的动作,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另外,影片中还有许多令人回味的细节处。如最终在溺亡的Bilal身上发现的Simon被偷走的金牌。若真的是被Bilal偷走,恐难以令人信服。从导演前面安排的Simon质问Bilal时Bilal诚恳的反映,和Bilal询问和他一道被Simon留宿的朋友你从哪里得到的钱,大致能推演出,是Bilal帮Simon从偷走Simon金牌的朋友那里设法赎回了金牌,并打算在他上岸英国时与Simon联系。
又如Simon邻居家门口铺的一张写着Welcome的地毯,正呼应着电影的英文名,表达出一种文明中的人们对于另一部分——苦难之中的人(可能还是因为他们落难)的悲悯、同情、关善,大多只是故意装出来的友善,如那铺着welcome地毯却报警陷害Simon帮助难民的邻居,正应证了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所述:“他们只有在安全的时候才是勇敢的,在免费的时候才是慷慨的,在浅薄的时候才是动情的,在愚蠢的时候才是真诚的。”导演可谓是用这张讽刺性的地毯,撕碎了我们文明的外衣。
此外导演还大量着墨于同处于世界之中的迈着正常的步调生活的人的影子,如Simon游泳班里日常的学生们
如影片结尾一群在酒吧里欢呼着C罗进球的曼联粉丝们,和电视机里C罗得意的庆祝动作。
进一步让观众体会到世界的割裂,有人学游泳是为了健身、夺金牌,有人游泳却是为了想办法跨越英吉利海峡。有人手指一挥能令电视机前万千球迷倾倒,有人却连踢球的机会都没有。而处在这个世界的人们,却着力构建着割裂开人们的圈层,如国界线、俱乐部、游泳课。他们司空见惯了那些表达他们诉求的游行与口号,供他们消遣的娱乐,却对乞讨者救命之声充耳不闻;他们厌倦孤独与人们彼此心中的坚冰,却不敢迈出那关键的一步。而面对着现实的利益,只能在道德困境、信任危机中无所适从。而限制他们的,便是一个他们共同构建起的伪善的世界。这个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模式就像片尾Simon飞往英国去见的Bilal的女友Mina。在得知为自己跨越千山万水,想要横渡英吉利海峡来见她的男友在海岸线前最后八百米去世的消息,她难掩留下一阵悲痛的泪水,并告诉Simon,十天后我就要结婚了,我要走了。
名字翻译的不太好,welcome对于本片来说具有讽刺意味。
横渡了差不多整个海峡,那是壮举!只有那跨不过去的800米,是现实!
死在距离梦想800m的海里,也比游荡在30公里外的岸上强。或许活着才是一切的基本,可是人始终无法仅仅只是活着,哪怕是流离失所的难民。所以我们注定为了远方而痛苦。我想起了米兰昆德拉这个生活在法国的捷克老头,有着无法排解的飘零感,他的幸运在于他还有支好用的笔。伊拉克啊~战乱苦痛新载体
他将自己对爱情最后的挽留和深情,全部付诸于那个17岁情窦初开的伊拉克少年,在10摄氏度的海里,游了近10个小时,离成功的彼岸只差了一个800米,离婚姻的挽回只差了一个电话的骚扰。但愿不止被打动,还能有行动。
素材很好,把中东90后的浪漫之爱描述的可悲可泣而不俗腻。
1、他没有参加他的婚礼,她也没有参加他的葬礼。2、生活就是如此不能得偿所愿。3、人类被国境和律例割辖成块,人与人之间的墙壁与巴别塔,何止语言。4、如果换做是我,是不是也会像他一样长眠大海。
一个把爱情当理想的小男人,和一个理想远去的老男人
如果有一个人,肯为我这么奋不顾身......PS. 看这片想起了《不速之客》
striking music unbelievable courage heavy mood
太令人绝望了,看男孩在大海里翻江倒海地游泳,真心觉得恐怖,不幸的是他没到达目的地,只差800米。主题是多样的,因为伊拉克和偷渡的关系,人的情感表现似乎有点节制,因为背后有着更宏大的意义需要探讨。
本片在2009年的柏林电影节获得欧洲电影标志大奖和天主教人道精神奖两项大奖。
为了爱,如此疯狂。最后的800米,杯具!
将爱情视为理想的男孩,被生活磨灭了理想的男人,距离理想都只有800米……
“如果自己的世界能够容下陌生人,即使他们让我们的生活看上去变得‘不那么美好’,那么这是一种了不起的善。”
难民问题就好比是两片面包,中间夹杂了“少年之恋”、“中年危机”、“忘年之交”等等佐料,于是,电影就成了一份可口的三明治。
杯具,曼联复兴的希望就这样的葬送了!
没有希望的希望比绝望更伤人。他失去了一个孩子。他失去了一个父亲。从同一棵树干上慢慢分枝出来的人类,逐渐异化,高处和低处的枝干变得截然不同,而泥土还在巩固着所有。严重的事件,无论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都不会改变一个人的灵魂,但是它们会让这灵魂变得明确起来。闷骚男你的评论真到位。
为爱横渡拉芒什海峡,结局却注定悲凉。思考移民问题时,人道主义的关怀显得伟大和崇高,welcome的地毯讽刺和冷漠,然而法国最近频发的恐怖袭击不知道会不会让这部电影形成吊诡而强烈的反差呢?那枚古老的戒指,那颗闪亮的金牌,电视机中进球庆贺的c罗,落泪转身的米娜,哀伤而无奈。
法国凯撒电影节上,有史诗黑帮气质的《预言者》狂揽9项大奖,而Welcome提名9项却颗粒无收。不知是对弱者的同情还是抵触心理,个人更喜欢Welcome,虽然影片有多处画蛇添足的细节,但总体能让观众在平淡的剧情中经历震撼感动和思考。值得一看。
赶上电影节的末班车,21号晚上在别的票的卖完的情况下看了这部《Welcome》。开始想看粉红豹2的,不选择这部是怕它是文艺片,结果还可以,至少没有因为沉闷而睡着,而且题材很边缘化,内容安排得也比较有起伏,结果更是让人惋惜。一个想从法国偷偷入境到英国去找爱人的伊拉克男孩,在卡车入境失败后在法国游泳教练的帮助下决定游泳过去,最后葬身海洋。而教练的角色刻画也很出彩,从开始只是向前妻证明自己的正义感到最后的确情不自禁地鼎力相助……不过这个welocome的含义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