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关注的是一位乡下人到城市后潜在的威胁。城市并非他的生活范畴,并且对他进行了污染。新事物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困扰,最终他们回归农村,回归了自己的身份。最后的鸵鸟在跳舞,是在庆祝主人公回归自己应有的生活。鸵鸟也是一种标志:有翅膀能飞,也可以在地上生活——意味一个人既可以选择高飞也可以选择普通。我的电影大多关注人性,同时也有社会性的问题。
Q:请问导演,影片中的隐喻和意象都是鸵鸟,那么片名中《麻雀之歌》里的麻雀在哪?
A:这个名字更多是对主角的隐喻:麻雀唱歌并不好听,鸟类中比较低级;如主人公一样,它的声音到达不了很多人的耳朵里;麻雀也很脆弱,把它关在笼子里一小时就会死;而很多唱歌好听的鸟类适合关在笼子里,相反把它们放生它们也很快就会死。麻雀在外面的世界会生活的很好,即便条件艰苦,也能存活;如主人公一样,他进入到城市可以说心已经死了,回到农村才重获新生。
Q:金鱼的形象在影片中最后成为了平静生活中的悲剧象征,同样它们在《小鞋子》中也出现过,是否是对悲惨命运的暗示?
A:金鱼在伊朗文化中是重要的元素,代表生活和活力。在伊朗新年的仪式中,就会有金鱼出现,代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Q:在您的影片《小鞋子》《天堂的颜色》还是这部里都有儿童演员的经常表现,我很喜欢的是枝裕和导演也经常使用儿童演员。他在书中也探讨过对于儿童演员知道的方式。那么您是以真实还是欺骗的方式执导儿童演员的呢?
A:对于您提出的导演观点并没有什么要评价,方法有很多,我使用的基本都是非职业演员。拍电影之前我会和孩子们旅行,跟他们变成朋友,发现他们身上的故事…还会努力让孩子们和剧组熟络,并让他们熟悉摄影机,让他们看拍到了什么——这些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玩耍。即便是很严肃的拍摄都让他们以玩耍游戏的方式对待。即便这会让他们情绪更无常更难控制,但大多数情况,他们都不觉得是很正式的事情而是他们玩耍的一部分。也会为引导他们做一些把戏。通常我把拍摄比喻成打猎,等到合适的时机出现迅速拍下来。当他们一起玩耍时能够更轻松拍到想要的镜头。比较困难是单独的镜头,我们能做的只是引导他们进入情绪,合适的瞬间需要耐心等待。
Q:您是从自身生活中的某一刻开始关注底层?还是由于现实如此才开始的?
A:我对小孩的期待是孩子们应该有责任感。现在社会面临的危机就是孩子们没有责任感。农村的孩子们更加活跃,承担的责任也更大。经济活动他们会参与,帮助做农活…城市的话父母更愿意代办所有事情,这样会让孩子们生活在封闭环境中,这其实是极具伤害性的行为,这会让他们失去责任感,在生活中的挫折也会更容易挫败他们。农村孩子们遇到危机是可以自我修复的。上学时,我们会自己去做活挣生活费,那段经历教会了我承担责任。现在的孩子们大多没有责任感,这让我非常伤心,他们迟早要进入社会面对这些状况。我的电影中将孩童放置在这样的环境中就是要让他们学会自己面对生活。
温柔的伊朗故事片,富有浓郁的中东风情,外刚内柔的父亲、贤惠内敛的母亲、活泼可爱的小儿子、懂事乖巧的女儿,一个温暖的家庭,在一次次的磨难中迈向幸福,每一次的转折都是为美好的蓄力。
父亲看起来很暴躁,看到他的一双儿女在公路上兜售玫瑰花,发疯到要打他们。但是他只是因为心疼,因为自责自己没能保护好他们,给他们更好的生活。他也会跪下来给听力有障碍的女儿系鞋带,并承诺她修好助听器让她可以参加考试。在他急需很多钱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把冰箱送了回去,并且也得到了妻子的支持。
或许没有太轰轰烈烈的剧情,没有酷炫的特效,但这样一部伊朗故事片却真真切切打动了我的心,它在真实、充满了世俗甚至有些艰难的生活中,向我们传递了温暖的爱,传递了亲情的力量。
资料馆2014.12.11.7pm 现实主义情节剧。强调来自上帝的惩戒与提醒/提示,好几次切换到超大景别(高空俯拍背着门板的卡林)。开头坏掉的助听器、走失的鸵鸟,把观众引向《偷自行车的人》,但惩戒其不够善意、断腿后,妻子与孩子自己解决了问题,仿佛转为要对命运(上帝)怀有更大的信心。不太统一。
流水式的片段集合,父亲丢失的鸵鸟,女儿坏掉的助听器,父亲做摩的司机,儿子成为鱼塘富翁的梦,散落一地的金鱼,怪异舞动的鸵鸟...依旧是遭受苦难又纯真善良的伊朗底层人民,拥有金子般心灵的孩子们。特别注意到的是,尽管画风乍看贫瘠粗朴,这部里的一些航拍和特写却是好美,父亲伪装成鸵鸟在山顶漫步,背着蓝色门板在田野中独行,女人们做亮片布艺宛如手摘星辰...伊朗导演好像都蛮有审美天赋的。
我一直希望我的生活是能够体验到这个世界为我们传递的善意,所有在“探寻、执着、破碎、重拾、回归”中循环着的平淡都值得被尊敬。
还是生活多艰的主题 欢快的基调却带给人不输于《小鞋子》的感动 马吉迪太厉害了
又惨又感人,懂事的孩子和温柔的父亲就是催泪。
大概能拆出两三个片子吧,摩的司机的段落还算比较饱满,对城市空间的展示还不错。不过女儿的助听器,儿子的水窖,乃至视觉上最夸张的鸵鸟养殖场都跟这个故事不算兼容。还算用到了宗教元素来做梗。航拍实在是太刻意了。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伊朗剧情片。剧情很平凡,一个并不富裕家庭的父亲努力挣钱养家。内柔外刚的父亲经常追打孩子,却也有温柔细腻的另一面。剧情中加入的喜剧色彩让角色更显苦涩。生活琐事与细节远比大场面更能触动人的内心,感受温暖与欢乐。小成本,大电影。四星半
3.5/5,不如单纯的《小鞋子》完美。依然是现实题材,关于平凡人家的生活,有导火线引发的矛盾,有纯真的故事情节,但在父亲家庭责任的故事下,孩子沦为了配角,池塘和鱼代表的是孩子们最纯洁的愿望和童真的想法,而最让人触动的无疑是那洒满一地的金鱼,孩子们含泪告别。当然,还有道德的判断选择
生活的每一次转折只是为了让生活更接近圆满,如果生活对你的向心力一直都有存在。最后,仍旧回归原点。平凡真实的刻画太感人了。
预言与现实交织
每次看马基德'马吉迪的影片都会很感动,邻里的友好、家人的相爱、人性的善良应该会让许多国人羡慕和向往吧,那才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社会,与经济条件无关。PS:制片方比他拍《小鞋子》《天堂的颜色》的制片方阔绰多了啊,航拍都来了。 观影@北大
i guess this is the most beautiful movie i have ever seen. Majid majidi is a poet.
首尾鸵鸟的轮回呼应,金鱼麻雀的放生,祷告和等红灯遇到的女孩再加上几段漂亮的真主俯拍视角有些宗教味,而城里与乡下人与景的对比有回味。男主塑造立体夺银熊,其他人物也挺有意思,但某些地方稍显编排。丧失希望或不如意时可以看看这个励志小片,生活往往给你关上一扇窗的同时也会给你打开另一扇门的。资料馆胶片版。
其实我们都只是一个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生活中的一个细微变化,一个很小的意外都能够打乱了我们之前保持的宁静,于是那些坚持就显得一文不值了。小男孩的梦最后随着桶的破碎而心碎,那么多的金鱼洒在地上,那么久的坚持那么久的付出都随风而去,或许这就是真正的生活。★★★★
明明毫不相似可看到他却想起了我爸。普普世间里他最平凡也最不凡,哎,还嫌被马基德骗去的眼泪不够多吗?愿主保佑世间每一只努力活着的麻雀。
这么有意思的伊朗乡村电影怎么能错过,如此纯真如此美丽
哭惨了~~
...我竟然还看过
Majid Majidi永远都那么是我的菜
4.5.幸福寄存于鸵鸟、摩托、鱼鱼之上,而即便这些都失去了,依然可以勇敢乐观。伊朗电影的人物总是如此简朴,单纯的目的和手段,简单而令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