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届戛纳影帝、丹麦名星麦德斯·米科尔森主演的《马贩子科尔哈斯》可能是本届电影节最让人看不出路数的竞赛片。电影改编自德国作家克莱斯特的同名代表作,这部作品被认为是德语文学中不朽的中篇名作。小说基于一个马贩子的真实故事,呈现了16世纪欧洲社会全貌。因导演对德国社会不熟悉,电影在改编时将背景搬到了法国,具体是法国十六世纪的西南部赛文地区。在深沉雄壮的背景音乐下,影星麦德斯·米科尔森的出场亮相显得相当有英雄气概,海报上这张标准硬汉面孔本可以顺理成章的完成这部复仇悲剧,但不知什么原因,导演对电影戏剧性冲突的把握似乎仅止于选定主角。
科尔哈斯是专门做贩马生意的商人。他生活富足,家庭美满,是典型的中等阶层富裕业主。他和貌美娇小的妻子以及聪明伶俐的小女儿生活在他们宽敞舒适的庄园里,科尔哈斯爱马如命。但在一次商业活动中,他与途经的一个骑士城堡产生了所谓“通关文牒”的冲突,他的马匹被容克及其手下扣押。当他到省里最终办好了“通关文牒”再回到这个城堡时,他留下照看马群的仆人被打,被赶出城堡,马匹被虐待得不像样子。他向省法庭提出申诉,被贵族及其家族的其它成员压制。当他再次向更高一级的领主申诉时,他的妻子为此丧命。 在正常的法律活动中得不到保护的科尔哈斯最终选择了“自我复仇”之路。在一系列失控的过度暴力事件后,他成了轰动整个法国的人物。其间,在朋友帮助下,他得到了“赦免”。然而在贵族家庭的阴谋活动中,他最终被送上了断头台,走完了悲剧的一生。小说通过对科尔哈斯命运的描写揭示了小资产阶级同当时封建统治者的冲突。科尔哈斯性格矛盾,既具有平民的反抗意识,又甘受封建制度的约束。时代与社会造成了他这种彷徨的性格,这种性格又最终导致了他自我毁灭的悲剧人生。原著作者克莱斯特在写作中影射了自己当时生活的时代背景,小说主人公科尔哈斯的一生也就是作者自身的真实写照。
这样一个“官逼民反”类似《勇敢的心》的复仇故事很难想象被一部金棕榈主竞赛单元入围电影处理成让人昏昏欲睡的沉闷之作。迫害与反抗、私刑与公权、法理与恩仇的冲突都是强戏剧元素,何况还有杀妻之恨,导演阿诺·德斯·帕里勒斯却出人意料地完成了一出淡化戏剧、强化风景的平淡纪实风格古装剧。电影的声音和音乐制作异常出色,摄影把法国的森林和城堡以及秋天的伤感拍的充满诗意,个别段落还让人想起今年重映的《天堂之门》,然而和这部当年饱受恶评的电影比起来,《马贩子科尔哈斯》实在是太缺乏动人之处了。
电影从整体质感上感觉好像是六七十年代的欧洲古装电影加上好莱坞风格音乐和摄影。色彩非常古朴略带昏暗,甚至焦点在人物眼睛上的镜头都比较有限,灯光处理更多偏向自然照明,倒是给影调上带来难得的质朴自然的感觉,人物在环境中的感觉与其说是史诗剧,不如说更有点像是看历史纪录片的彩色回放。从这个美学追求上,电影确实做出了特色。特别是在已经被好莱坞反复兜售的各种古装大片里显得玉树临风。
然而不幸的是,导演淡化戏剧冲突的反好莱坞叙事方式没产生任何效果,只是徒增了影片的沉闷感。始终如一的节奏和故意与角色保持距离的大量中景镜头让我们始终较难靠近大银幕上的角色,难以投入观影的结果不是理性思考而是昏昏欲睡,特别是在电影节已经接近尾声,各路专业人士都已经人困马乏的观影氛围底下,《马贩子科尔哈斯》实在显得不知所云和隔靴搔痒。反观众期待和反类型化套路当然是电影节获奖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但这点上,《马贩子科尔哈斯》是个很好的反面教材。当然电影魅力也就在于创新和不同这种铤而走险总是带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我们才会格外被那些做出真味道来的不同深深打动。这点上,《阿黛尔的生活》是个范例。
马商要过路,被人要挟。
第一条就很很有意思,老男爵死了,新男爵上位。改了地方规矩。我猜,这座桥是男爵家的私产,所以以通行证为名收过路费,从原始法律上讲,也无可厚非。马贩子有两个选择,一个是交钱或者接受勒索。另一个是打道回府,找人办理通行证,再领着马过路。但是两样他都没选,选了一个以马为抵押,去省里办证。这样一来,办证费被政府收走了,地主没收到钱。于是黑了他的马。
也许当时商人的实力确实大了,敢于追求平等了。马贩子觉得 我的行为是正义的,你虽然是贵族,但是你不正义。我就不交钱。这才有了后来的诉讼啊,扯皮啊,诉讼不成再上访,半道媳妇儿被人打。注意,当时没打死,是死在家里的。他愤怒了,召集私人武装报仇,他报仇的时候可是清清楚楚杀了人的。
什么是正义?
我也搞不懂什么是正义了,他的愤怒我很理解,可这世界就这么操蛋,根本不会让你按照你喜欢的样子运行。
公主庇护他,是为了激怒另外一方势力。另外一方势力见到公主庇护一个罪犯,也愤怒了,我连自己地盘上的治安都维护不了,面子还要不要,追悼会还怎么开?于是搞了个公平出来,他不是要赔偿吗?那我就搞个赔偿,马给你,钱给你。你造反,杀头。小男爵,坐牢两年。公主陛下,这下您老满意了吗?
马贩子和小男爵说,我草你们吗,你们都是戏精,我们俩是你们的演员。你们想玩就玩,玩到什么程度你们说了算?凭什么?
“歌唱吧,缪斯!歌唱裴琉斯之子阿喀琉斯的愤怒——他的暴怒招来了这场凶险的灾祸,给阿开亚人带来了受之不尽的苦难。”西方文学的源头是一部关于“愤怒”的史诗,而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的原著并不是。《米夏埃尔・科尔哈斯》写的就是16世纪的商人在诸侯统治的德意志无法维权的憋屈事儿。原书中这个故事发生在萨克森和勃兰登堡的边境,用了不少笔墨描写贵族阶层的明争暗斗。最后科尔哈斯能够得到所谓的“公道”,实际是这两国诸侯相互角力的连带结果,而不是统治者的良心发现或当时的“法治”发生了作用。现在电影版大量砍掉了这些内容,把情节简化到一个更高大上的主题,那就是“科尔哈斯的愤怒”。
愤怒是灾祸和苦难的源头,这从荷马的时代起便是真理。阿兰・布鲁姆对此的解释是:愤怒总是与“保卫一个人自己的东西”息息相关。科尔哈斯的例子正好印证了这一点:他的愤怒一开始是为了马匹和仆从无故被虐,接着因为失去妻子而上升到“不顾一切”的暴怒——有趣的是,这也是“阿喀琉斯的愤怒”所经历的过程:先是阿伽门农无理抢夺他的女俘引发的怒火,接着是失去爱友帕特罗克洛斯带来的狂暴。而无论是半神的英雄还是普通马贩,都将用他们的愤怒开启一场“灾祸和苦难”,也必然将自己引向灭亡。
对每个神智正常的“理性人”来说,这里有个无法回避的终极问题:这一切是否值得?地方官从一开始就问科尔哈斯:“你难道承受不起两匹马的损失吗?”是的,因为两匹马的受虐,最后搭上很多条人命,任何理性的估算都不会支持这种性价比。但在当事人的眼里,这个账不是这么算的。一个人在世上生存,有其“应得的东西”。这些东西无论来自个人的辛勤劳动,还是来自祖先的传承馈赠,甚至对如阿喀琉斯这样的“职业战士”来说,是来自战争和掠夺的战利品,总之是其合理、合法、应当受到尊重和保护的财产。这是人类一切伦理和价值的根基。无故侵犯他人的财产,不止是个法律问题,在伦理的意义上,它暗含着对对方个人尊严、地位的一种贬低:只有不被当作人的奴隶或触犯法律的囚犯才不被允许拥有自己的财产,或被迫交出财产作为惩罚。能够拥有并捍卫自己的财产,是定义一个自由人的重要标志。
在科尔哈斯的时代,封建的等级社会是现实存在,贵族确实高于平民——虽然商人是自由人而非贵族的农奴。在原作中,因为男爵的亲戚是选侯的宠臣,才导致了徇私枉法的判决。电影略去了这个情节,不免容易令人误会当时的社会背景。其实科尔哈斯不但拥有田庄和土地,还可持有武器,说明他应当属于乡绅阶层。即使是那个时代的法律对他的财产和权利也有明确的保护,至少在字面上是与贵族平等的(因此他能够发起诉讼)。是具体操作中发生的不公令他愤懑不甘,最终走到暴力对抗的地步。在他眼里,如果没有法律的公正,自己的财产和权益就无法指望得到社会的保护,而只能诉诸于自我保护——依靠原始的个人力量来捍卫它。
这就是“愤怒”的问题所在。在柏拉图的阐释中,“愤怒”是城邦和法律的对头。除非能够消灭每个人身上的这种危险情绪,否则不可能得到一个永远稳固、完全遵守秩序的“理想城邦”。然而,这种“愤怒”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保护“自己的东西”是每个人必然会产生的生存本能。如果一个人可以任由别人拿走或破坏自己的财产、失去家人而毫无反应,那么他多半是脑瘫了。以此推论出所谓的“理想城邦”必然是违背人类本性的东西,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但这不等于说“愤怒”就是正当的。因为“愤怒”是一个悖论。它的目的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东西”,却唯独不在意牺牲一样东西,那就是生命本身。按照布鲁姆的观点,为了给“愤怒”拿生命作为赌注的行为寻找合理性,人会有意或无意地将这种牺牲的意义无限拔高。“愤怒的趋向是为自私赋予理性和道德的色彩。”当女儿问科尔哈斯:你是为了马打仗吗?是为了妈妈吗?回答都是“不”。更大的词儿当然是“尊严”和“权利”。但无论如何构建支持“义愤”的逻辑,大部分的愤怒行为仍然只是“失去理智”而已。原著中科尔哈斯的妻子是在求见选侯时被卫兵打伤致死,电影版也删去了这个细节,突出了这个事件的模糊性:她的死到底应该归因于马贩的“缠讼”,还是权势者的冷酷?或者只是一起意外?对当事人来说,这些细节已不再重要,因为“愤怒总是把责任归结给造成伤害的东西”。
丹尼斯・拉旺饰演的那个来“招安”的神父,在原著中正是马丁・路德本人(所以马贩子会说“我读过你的《圣经》)。路德在16世纪的德国农民暴动中始终站在贵族一边,还说了不少恶言恶语。抛开个人人品等因素,路德的宗教观念确实不支持“愤怒”。他强调个人对自我灵魂的自省和约束。“愤怒”虽然维了权,却造成了心灵的失衡和混乱,其过程中发生的杀戮和破坏更是分分钟就可以消解“义愤”为自己制造的合理性。所以,“愤怒”只能是一种危险的罪行,顺服和接受命运才是美德。在那个年代,这种宗教的价值判决对科尔哈斯有着最直接的精神影响力。他因此放弃抵抗也并不奇怪。
愤怒的终点是毁灭。社会的秩序必然要求驯服这些“愤怒者”,而愤怒自身作为一种情绪,也终归有它平息的时刻。当它消散之后,留给曾经激情满怀的当事人的,往往是迷茫和更大的纠结。从这个意义上看,死亡未必不是一种解脱。片尾长达几分钟的大特写一直集中在科尔哈斯的脸上,那些风云变幻般的表情,正是这场“愤怒”的杰作。
抽了两小时安安静静坐下来看了Michael Kohlhaas。去年戛纳的时候就被说是沉闷的片子,我事先准备了更多的耐心。结果传言非虚,多数时间的确沉闷。故事进展很快,相反的是影片节奏非常慢。每次看到导演独具匠心的用长镜头表现队伍的壮大,就有种“刚才是不是趁观众无聊发呆偷偷快进了”的错觉。影片的剪辑也是个问题,有时候剧情本身也有跳跃,全片给人一种磕磕巴巴不流畅的感觉。
当初看介绍觉得剧情可能略像《勇敢的心》,但是完全不是一回事。导演几乎放弃了剧情,专攻人物心理的表达,更依赖与演员们的演技,而事实上演员们的表现确实可圈可点。因为着眼点分散,除了主角Kohlhaas之外,每个人戏份都不算多,但是表现的令人信服。影片的优点算是三美+三场戏。三美是景色美马美主角身材美,有些景色拍的特别好,没查资料但是印象中这部片成本并不高,真算是难能可贵。三场戏其一出现在预告片里,去年戛纳开幕式上播放的那段;其二是前年戛纳两位影帝争夺者的对手戏,两个人表现都很精彩,算是全片最大的亮色;三就是结尾部分。为了避免剧透就不细说了。
看片之前就见过有人吐槽影片最后和《皇室风流史》的相似问题。其实Mads Mikkelsen这一部分表现应该说是尤其棒,在剧情甚至是场景都相似的情况下,而且是几乎不能有肢体语言的限制中,几乎算是完美的表现了两者情感上的区别。前年的影帝虽然没能连庄,但是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微演技”非常出色。
然后是一点小吐槽。Mads Mikkelsen连着两年去戛纳的片,都是“寻求公正”。这就算了,在寻求公正中总有牺牲,第一次埋狗第二次埋人,看到了Mads穿着古装用似曾相识的姿势拿着铁锹挖坑,总觉得下个镜头转过来,坑里躺得是那条无辜受累的可爱小狗。
总的而言,可能是因为放低了心理预期的缘故,这部片并没有那么不好,故事性可能略差但是依然有可看性。三星到三星半之间吧。顺带一提最后结局虽然有点惨但是音乐特别美。
看豆友的评论估摸书不是写成这样的,导演刻意弱化了戏剧冲突,代之以非常平静安详的镜头感.如果不是Mikkelsen这片子是不会碰的.
一个辽阔版的《磨坊与十字架》,音乐很美,剧情几乎没有,老汉风中的脸分分钟奥丁上身。
2013/11/08 除了景美摄影佳,故事讲得好乏味,尤其是中间一段又宗教又哲学的说教,莫名其妙就把起义头头给说动心了。米克尔森继皇家风流史之后再次祭出一副矢志不渝大义凛然的就义范,第二次看就有点腻了。
镜头在舔麦叔...
拍得太乏味...
过于平缓,应该有一两场大一点的场面就好了
这样一个有着强烈政治意味与个人魅力的故事被拍成磨磨唧唧的流水账也是太倒胃。【好想有个Mads这样的帅爹ORZ
短评里有些人逼格太高了 电影仅仅在画面表现上让人眼前一亮 扇了所谓史诗所谓勇敢的心一个大耳光 情节上没啥可说的 太过写实太过追求导演自己的审美还有他那种你们爱看不看的态度 相比原著和史实 这片子就是渣
en
影片中极力避免调动观众的情绪,力争用最理性的态度展现基于正义的权利与责任的关系。但是片中并不是没有情绪,所有的情绪波动都隐藏在极为丰富与立体的音效中了,放松时丰富的自然,紧张时单调的风声与脚步声,兴奋时纷乱的装备与马蹄声,恐惧时安静的空白,每一个细节都沉浸在包裹着全身的音效中。
摄影很美,演员也颇有气势,配乐抓人,但剪辑不到位,造成叙事不清,流水帐一样匆匆而就。种种情绪均点到为止,不明晰,不过瘾。
two wrong can never equal ,本来想说丹麦人真不把胶片当粮食这么简单的剧情愣是拖了两个多小时结果一看居然是法语片啊我靠我说怎么丹麦语的谢谢跟法语那么像!逼格太low不适合无准备观影,抠鼻。我疯叔玉树临风全片就靠他一双眼睛讲故事了旁边的路人甲乙丙完全可以用充气娃娃代替嘛~【好像哪里不对.
沉寂而空旷的16世纪法国山区。一个农民革命军的成长历程。关于马的戏都表现得很迷人。关于反抗、宽恕与救赎的故事。麦德斯叔的表现依旧空人心弦。
5星,有米克尔森就够了
有意思,权益换了回来,同时遭受惩罚,可是不用这些手段,权益根本没法回来不是么?为什么还要受到惩罚呢?造成这样的局面应该统治者被考核才对吧,一切不是管理责任么?那个公主还挺装B的,你妹的老子不杀人你怎么知道我受委屈了,找你去说么?
几只马儿跑在中世纪的荒野,剧情剪辑空洞无感,除了裸体的女人电影最后两分钟比较动人以外,看得混混欲睡,看下手机,我操还有一个小时。最后导演也来了废话巨无聊的2个半小时,我操5个小时啊,现场有人看了六次电影坐火车来看导演,天啊我们是一个星球的人吗。我操!
看简介大概就是法国瓦卢瓦王朝时期的事,宗教庇护着王权,富人纵有财产,但为了身份的平等,展开的血淋淋的牺牲与反抗,气质上非常正统的法国英雄主义片。摄影风格蛮像《日出英烈祠》,剧情讲得太教科书,一点都不起伏,要不是麦叔,彻底就成教材随带的视频了。
我看了两小时就为了看麦子又一次被砍头么?看到招降那里我的心拔凉拔凉的,还愣是一点惊喜都不给地走到了憋屈的结尾,不过也能理解,麦子只是个强悍但思想仍然保守、禁锢在那个时代的商人(这事搁现在其实也是一样结局,很可能还不如他),他复仇是出于一时激愤求取公平,他并不是真正的革命者与反叛者,没有推翻旧制度的意识和觉悟,所以当神父来劝降王室许诺赦免并答应重理诉讼后他也就接受了。麦子带女儿逃亡那段,全然杰洛特与希里既视感啊。
导演是想拍成《勇敢的心》的么,但也太絮絮叨叨的了,力度明显不够,容易分散观众的注意力,中间几段尤为明显。也难为麦德斯了,足足撑了两个小时,可以说只有他出现在镜头里,这电影才有戏,也才有范儿。最后那一段很喜欢,配乐很伤感,悲壮,麦德斯在特写镜头下也能用眼睛演戏。
一个信仰者的起义与赎罪,写实派中世纪农民运动,压抑得很,虽然拍得很不错但看着真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