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这样,乡土剧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苦难,来显示主人公(通常是女主人公)百折不挠的品质,且不说在电视剧里的设定落后的农村,女主会不会被当成灾星了;这些苦难是强行安排的剧情,不近人情,不合实际。看了开头我就和我妈说,这女主老公必然活不长。剧情是为人物服务的,而不是推着人物往前走,观众目不暇接,也就沉不下心的感受,这也算是一种另类“爽”剧吧。
我想乡土人情讲的好的应该首推汪曾祺,他的《大淖记事》的女主是美丽而不幸的,在文章中简化来说是个被强娶后追求真爱的故事,可是即使被世俗视为不道德,谁能不为她与小锡匠的故事动容,讲好一件事已是不易,更何况一骨碌的倒霉事。
以前看过一个童话故事《老头子总是对的》,人也会有一直走下坡路的时候,可是童话故事里的人总是乐观的,总是能找到开心的理由,如果要讲苦难的话请以此为准。
第一次很用心的去看这类影片,感觉拍的很好,不管别人说套路不套路,我们还是要承认这电视剧拍出了许多中国社会现状,还有这么多年的发展状况。不知道现在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会骂这类影视剧。难到就是因为看起来俗?没有小鲜肉??真的,我真心觉得这个拍的很好看。让我看清了许多社会状况,知情下乡,恢复高考那些年,看病难看病贵,农民工地位低,电商的迅速发展!还有演员的演技也非常亮眼!其中看哭好几次!总的来说,拍的不错!
在家陪我妈看了两天央视的黄金档,心底一片凉,《岁岁》这种类型的剧经过编剧、导演、广电、电视台种种编审程序竟然能够最终呈现在晚八点的CCTV1,令人匪夷所思。
坦白讲,这部片子并非一无是处。主演王茜华为代表的演员们都是在镜头前打磨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一声笑一场哭都对于观众而言极富感染力,再加上剧本对人物的塑造在逻辑上立得住,人物性格也就丰满起来了,央视播出的剧集的厚重感是有目共睹的。此外,凭着我多年做语文阅读理解的本能,我也大致能猜到编剧的意图:一个勇于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的农村女性,在时代浪潮中坚守初心、在苦难里独立顽强撑起一个家庭,最终获得人生的满足。甚至再细一点,我能解读出农业生产合作社、知青下乡、恢复高考、乡村教师的坚守、农村普法、农民进城务工等新中国发展过程中很多重要节点的知识点,可是尽管我尝试过去理解它,我还是要质疑《岁岁》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的意义。
首先,作为一部意义厚重的年代剧,它在表辞达意上太不精致。年代剧的意义在于让不断成长的新一代记住我们的来路,记得我们的根,它应该是在尽量贴近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范围的艺术加工,尽量还原给年轻人条真实的来路。
在我青少年时期读《百年孤独》《丰乳肥臀》《蛙》《白鹿原》《活着》《平凡的世界》等小说时,它们厚重的历史感都曾给予了我强烈的震撼,几代人在历史的滚滚巨轮里的无力感及面对未知超凡的坚忍能够无意识地输送给你,继而你会在有所理解的基础上主动去寻找更真实的历史印证,我以为这是这些书籍之所以有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
而在这一方面,《岁岁》做的太差。迄今为止(大概20集左右)女主杨柿红的生活已经是周旋在4个男人之间了,如果换个画风,你完全可以把它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主要角色对应起来,杨柿红=白浅、牛旺=翼君、大翠=翼后、王长安=师父、郎中=夜华……(别问我为什么对号得这么认真,我怕我无法回答/微笑)很可笑不是吗?一部堪称正剧的作品换个包装就是三流偶像剧的情节,编剧何堪?
如果说书籍的受众范围有限,我们也曾有过质感厚重的国剧佳作,《大宅门》《闯关东》《人间正道是沧桑》《白鹿原》都是豆瓣评分9分上下的作品,观众从来没有过无缘由的苛刻。如果说是强调宣传意义,那么类似典型人物报道的专门类型剧也并不少,虽然这几年看电视少了,但也记得《焦点访谈》过后偶然瞥过一眼的《焦裕禄》、忘记名字的讲华西村发展的电视剧,它们“正”的有理有据,至少也能让中学生考试时多拿两分历史题。可《岁岁》呢?我只记得了农妇那被生活压塌的肩背、乡野丑陋不堪的风言、病入膏肓的封建旧俗。
其次,《岁岁》里女性的媒介形象是当前社会心理一种的投影,杨柿红式的人生在当今社会中不应处在被宣传的地位,尽管我能理解编剧想通过她表达的中国女性身上的坚韧意义。
大学里曾有一位老师谈起“最美儿媳”的形象选宣传,失去丈夫的年轻女人独自一人照料瘫痪的婆婆、失智的儿子,苦苦撑起一个家,这只反映出了人类生命的韧性却没让我感到丝毫的美感。这事实上也是一种丧事当成喜事报的畸形状态,一个家庭的悲剧在当今社会不应该由一个女人抗,这背后是职能部门在关键位置的缺失。医疗福利?社会救济?它们应当承担肩膀的角色,这也是现代人对于国家的归属感、安全感的重要体现。
再说回杨柿红,迄今为止推动情节发展的几乎所有关键节点都不是时代变革的错锋,而大多源于人祸。父母辈传统观念下的爱情悲剧、乡野村妇间的流言、强加于女人身上的贞操观,只让人觉得贫穷杀不死人,口舌才是利剑,逼得人无路可逃。央视同期还播出了另一部剧《初婚》,两部剧相叠造成了我现下的烦躁,这是另一部“杨柿红”的故事,更年轻貌美的“杨柿红”,同样的丧夫+众人觊觎+村野流言+独力扛起一个家的设定,同样的乡村大女主偶像剧。
央视作为国家宣传教育的重要平台,在剧集题材的选择上需要有更严苛的自我要求。一个大国,应当在铭记历史、反思当下的过程之后去思考更加宏大的课题,从个人情感、家庭纠纷走向更阔大的国家、世界、甚至是宇宙边际,总囿于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男女情事及自我感动,未免也太小家子气。
最后讲个笑话大伙一乐吧,《神秘博士》快出第十一季了,《乡村爱情》也是。
有三个特别郁闷的片段。
一个是长安考上大学不去。
你付出那么多去考,为啥不去,不去你干嘛考,占用名额。读完大学再做社会主义贡献也行啊,你家那么穷,也得为自己家里人考虑下吧。圣父过头。
第二个是,长青他儿子不愿意叫突然冒出来的长青妈妈,柿红直接给人一巴掌。我寻思你要是被人养了十八年,突然出现个陌生人要你叫她妈,是个人也不会叫啊。你都十几年不管我不照顾我,出来就要人管她叫妈,正常人谁会叫啊。柿红还给人一巴掌,简直智障。考虑人家小孩心理了吗。圣母
第三个是,柿红女儿明明考上大学不去读书,把通知书藏了说自己没考上。想在农村种地。我天啦完全被编剧惊呆了。读书和种地难道不能共存吗,她去读个农大出来也行啊,可以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啊。
为什么一定要凸显她为了农村做贡献连书也不读了,是智障吗。
雷点太多。。不想回忆
电视剧我看了
第一感觉就是这个长安一家人上辈子造孽太重了,到这辈子所有灾难都降临到他们家了
第二感觉就是在践踏社会主义法治,这部电视剧描写的是改革开放,也就是78年左右的故事,试想一下那个年代的法治真的就那么差吗?剧中撞了人至始至终没有后话了了,警察都干嘛去了?那是死人了呀不是受伤;
第三个感觉就是在说老百姓的无能,虽然描写的是老百姓的朴实,但不能这么去写老百姓
第四个感觉就是这个编剧是个傻B,纯粹就是在应付,没有一点常识,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价值观,同时也说明一个问题,这个编剧压根不会写作
还是熟悉的场景,熟悉的演员,熟悉的套路。唯一的亮点是导演终于不在饰演接盘侠了,直接当了把原配,但是最终还是没有逃脱被汽车撞死的命运。女主角在老爷们儿被撞死后立即开启了仙人模式。包容能力加100,体力加100,智力减100。我估计编剧是于丹的粉丝或者是学生,甚至有可能剧本都是于丹改过的,
有王茜华当女主的剧必定是村花级的然后嫁了个狗蛋树根类的男主,然后肯定把老公克死,然后靠女主一人养活一大家子的励志唯美感人的农村爱情传奇故事,CCTV出品,必属精品,一星不能再多了。
画风很不错 此刻刚开播 继续观望中.
农村洗脑片。这种片通用套路是,让女主遭遇打击,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然后其他人爱她,然后经历老公去世/背叛,命运被打入深谷,最后用爱感化周围害她骂她的贱人们,强行大团圆。为了洗脑,这种片的女主都是玛丽苏,让你觉得这样会有很多男人爱你,而经历的事只是因为你“命苦”。央视最爱这种洗脑片
不懂要阐述个什么故事.....一帮老年人在里面扮青年.
剧情太可笑了,女主光环不要太过分!女主一辈子没出过大山就凭卖柿子怎么就能当村主任呵呵……而且剧情三分之二都在讲女主家里苦逼的一桩又一桩!最后强行升华主题到乡村振兴
又是这帮人。。。我爷爷天天在家看。。。弄得我也得天天听着。服了,非得来给你刷个一星mmp😒️讨厌这女主。
Dbq我知道是年代剧是农村剧 但是王茜华演了多少部这种剧啦 脸那么大还扎两个小辫子 还相亲 装胆小装害羞 话说我以前和我妈看过很多她的剧 但是每次看都感慨咋就变那么胖了啊 ...
看到第七集我就觉得很好啊,说女主靠吼的,很符合人物性格啊,再说剧情也不狗血,女主也没有那么苦情,也没有强行煽情啊,剧情不沉重但是也很有代入感
一群老演员装嫩。王茜华其实戏挺好的,大脸盘子也适合演农村戏。
农村戏不等于傻气,为啥现在的农村戏都差不多,农村戏应该质朴不是傻
岁岁年年柿柿红,又老又丑辣眼睛
一群老壳子装小年轻,还相亲呢
emmmm跟爸妈看系列 这么大年纪装小年轻看的真是😶😶😶
昨天在电视上瞄了几眼,居然觉得还可以
我87年了的 感觉怎么那么好看 哈哈哈独身的寂寞空虚用这些大妈大爷 来演小鲜肉 挺好的 哈哈哈哈
我妈天天晚上霸占电视机看这个,我想离家出走。
看到王茜华就知道是个苦情烂片
什么鬼,女主老公考上大学不去,怕自己变坏。女主婆婆出于私心不让女主嫁人,女主守活寡一辈子养了小儿子这个脑残,这里面能不能有个正常人谢谢?感觉就是表面上给祥林嫂颁个贞洁牌坊,实际上做着吃人骨血的勾当。
这家依旧是全村最穷,但是这娘们儿却是全村最胖的
?什么智障剧情 为了教小学就不去上大学了 那你复习干什么啊?把机会让给想上的人啊!央视的垃圾洗脑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