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我看了不下5遍,每当夜深人静,每当生活迷惘惆怅,有机会我一定会看。我看的是导演剪辑版,平铺直叙,我并不认为拖沓,节奏缓慢。电影终归是电影,然而现实的霍元甲并非少爷,一生成就是成立精舞体操会,成名战既是和奥比音的不战而胜。这样的事是现实,但不是电影。如今2017年4月7日凌晨4点再次观影,估计这篇影评也会被遗忘。因为这部电影已经过去太久太久。
我提以下几个很有味道的细节和大家一起分享。
1.情节方面。
儿时:
霍元甲通过儿时的经历奠定了后来成人之后的争强好胜性格。确实如此,儿时父亲输了比赛,儿时自己感受了挫败,又终究通过努力换得了胜利,甚至是好胜不服输的赵健。其实反观如今,多少人,还不具备这样的精神,这种精神单纯,只是为了好胜和成就,输了就努力再来,而如今的我们学会的更多是放弃,确实,路太多了,我们年轻的时候在这个社会上可以有太多的选择,太多的方向,儿时还有喜欢和向往,可是终究经历了太多社会的沉淀我们发现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还喜欢什么,甚至多久以来没有认真做过一件事。
成年:
小有名就,我们视为事业,因为倾注了心血。大多数人在乎的也是付出与收获的关系,那时候的霍元甲已然成为了英雄,可是英雄也有无奈和缺陷,漫威英雄也好,dc也罢,哪个英雄能顾及以及爱的人又能照顾好大众所望。当然,霍元甲也不例外,于是才有了一幕一幕女儿老母等待家人的场面,这和大多数出去忙于应酬的人大相径庭,这时候,我们常常会对自己说,我们为的是这个家,为了挣钱,名望,这些美丽又动人的借口一次一次让我们的亲人失望,落寞。
我们总是以为我们要达到了最高的成就的时候,其实我们难以发现,我们只是在这一切之中执迷不悟,我们已经在渐渐失去,作为旁观者你看得清,可是如果事情放在自己头上的时候呢,功成名就,只差一步之遥的吸引不是每个人都能克制,这比毒品诱人的多(类似的情节也是泰囧的情节)。这也是霍元甲里面的一句台词,明知道有病,却不去根治。每个人都是善于找借口的。如果看过这个电影,你能像霍元甲一样,不再做过多的解释,以心待人,那你也算是学到了。终究赢得了胜利,才发现一顿酒之后,一切都是虚妄,一切都是浮云。自己已然失去了最亲最真的东西。此时,霍元甲经历了破产(电影也给出了伏笔),失亲(母亲和女儿被对手义子刺杀),失望(对于他那所谓义气的狐朋狗友做的那些事,欠的那些钱),失落(津门第一,过眼云烟,铸成大错,因为这场决斗从一开始就是错的,赢等于输)。这四件事,让一个人的内心经历了什么需要你们自己去想象和体会。
中年:
尘归尘,土归土,当你一个人只身前往一个陌生的地方,漂泊也好,流浪也罢,随即也是产生了缘分。他换来了好心人相助。流落在的村庄之中,那里的人,单纯,淳朴,友善,景色更是美。一个人换了环境,也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阿黄一生都在耕地,从未偷懒,它去世之际,才会换来别人的思念,尊重,和泪水。它一生都做了以及该做的,没有遗憾,所以它,走的很安详。生活于世,就要遵循这个社会的规则。在这里,天人合一,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亲近自然,有所顿悟。休息够了,也要继续上路不是吗?
回到天津,霍元甲弥补了自身的过错,也是给自己多年来的内心一个交代。其实,人心里始终过不去的是自己。就像霍元甲母亲所说,你最强大的敌人,是自己。打擂,这时候霍元甲学会了从小我中走出,站在了民族大义的立场上,他又重新赢回了好友的尊重。用自己的能力为更多的人做事。
结局的四场比赛,因为电影给出了美化处理和情感代入处理,这让人们觉得很不现实,又觉得热血沸腾,电影毕竟是刺激你内心的,它不是用来叙事的。只是结局的那种缥缈,包括霍元甲倒地时的微笑,带着满足与遗憾的眼神。
那么至此,导演用“霍元甲”一生的经历给出了最好的答案,一个人顿悟人生的历程,也是自我救赎的过程。
2.动作方面。
可圈可点,稳准狠。些许缠绵便是重击,我其实向来讨厌花拳绣腿,这部电影拳拳到肉,还是比较符合我的口味,个别剪辑有点凌乱,不过经典的动作场景真不少。甚至绝杀拳的伏笔给的真不错,也是贯穿电影以动作给出的自我救赎的寓意。这里很多人没看懂最后给那个日本人一拳,那是绝杀拳,我个人的理解,并非是他中毒之后力量不足,否则他打不出那么快,快到对手并未挡住。(力量要强,速度就要快,你可以找个垫子试试,别忘了F=mv/t)而是在最后关头,他收了力,这才是让对手最后呆滞到心服口服的原因。
3.配乐方面。
应景,经典。主旋律音乐的磅礴大气,和大自然融合的相得益彰。儿时的调皮活泼音乐,顿悟的音乐。有一个细节音乐就是比赛的时候,铃铛声一响气氛就会顿时改变。整体来说还是很棒,如同叶问里的主旋律音乐一样。
其余的也不想过多说什么,我很少写影评,因为我始终明白,懂得人一点就懂,不懂的人你跟他争执三天三夜也未必有个结果。这这篇影评也是为了警醒自己,写给以后的自己。人尝尝会迷茫,这是无法控制的,也是人性,所以,每过一段时间洗涤一下自己,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李连杰的电影,无论剧情怎样动作戏是不会让观众失望的,本片也是如此。在好莱坞打拼多年的JET终于回来了,继方士玉,黄飞鸿后扮演传奇人物霍元甲,可能很多年看不到这么单纯的武打戏了,虽无太大惊喜但也非常过瘾。中间穿插了很多说教的东西,希望把功夫的真谛和他的理念传递给大家,可惜过于教条主义了,特别是瞎子孙俪,整个一心理辅导员。
感情戏是硬伤。执导过Freddy Vs. Jason的于仁泰并不是擅长感情戏的导演,李连杰同样不是会演感情戏的演员,所以影片中与孙俪的感情有点不清不楚的感觉。
影片对霍元甲的生平改动颇大,至少80%都与史实不符,虽然艺术加工是必要的但这么大的改动会让人对霍元甲产生错误的理解。
作为霍元甲老乡的我特意第一天上映去影院捧场,看完有点失望。好笑的是影片的天津话竟然让一个乞丐说(说了好多遍,估计大家看完都记得倍儿清楚),其他人都是标准普通话,看来那时的天津人素质很高啊!呵呵~
武学宗师霍元甲生平介绍
天津西南20里处,离南河镇小南河村不远的地方,有个霍元甲文武学校,学校的习武场内,几十名孩子手持单刀,蹿蹦跳跃,呼喝连连,一招一式颇见功底。也许孩子们知道,在武术大师长眠之地,尚武精神永不可失。原来,小南河村是爱国武术家、精武之祖霍元甲的故乡,这里至今保存着霍元甲的故居和陵园。
霍元甲,字俊卿,生于1869年。霍家祖祖辈辈一直居住在小南河村。当年,这个武术世家以种田为生,过着与大多数村民一样的农家生活。霍元甲少年时期以打柴为生,其后当过脚行。
1896年春天,霍元甲结识天津北门外竹竿巷怀庆药栈掌柜农劲荪,遂去药栈干活。当时,药栈进货,每捆药材包重达五百斤,力气大的伙计两人抬一包还很吃力,而霍元甲能独挑两包,其神力为观者惊服。一天早晨,药栈刚开门,只见两个八百斤重的轧路石碾堵在门口。又有一天,药栈门前井台上有两个大青石倚立着,稍一触动即可将井台撞毁。这两次暗中投来的挑衅,都被霍元甲飞脚挥拳,一举排除。从此,“霍大力士”之名传遍天津。
这段时间,农劲荪常给霍元甲讲古今中外趣事,使霍元甲大开眼界,明白了不少道理,也激发了他爱国报国之心。
1900年,北京源顺镖局号称“大刀王五”的大侠王子斌来津,与霍元甲一见如故,霍元甲对王子斌尊重有加。1900年旧历六月十八日,“大刀王五”在与洋人斗争中惨遭杀害,被八国联军斩首示众。得知此事后,霍元甲与徒弟刘振声潜入京城。趁夜深人静时,霍元甲爬上十几米的标杆抢回王子斌的首级,在《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的协助下,将义士身首合葬,尽了朋友之义。
1901年,有个自称“世界第一大力士”的俄国拳师到天津卖艺,声称“打遍中国无敌手”。霍元甲闻讯后,立即赶去要和他比武。俄国拳师得悉霍元甲威名,始终不敢出场比赛。最后,他登报承认自己藐视中国人的错误,灰溜溜地离开天津。
霍无甲立志振兴武术,强种御侮,在家乡广收徒弟,传授拳术。1909年,霍元甲来到上海,以“专收各国大力士,虽铜筋铁骨,无所惴焉”的勇气大长国威,从此声名远播。
1910年6月,霍元甲在上海创办“中国精武体操会”,后改名叫“精武体育会”。这也为霍元甲赢得了“精武大侠”的美名。创办精武会仅3个月后,霍元甲便于1910年9月14日不幸逝世,民间一直流传,他是被日本人害死的。孙中山先生对霍元甲“以武保国强种”的胆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精武会成立10周年之际,孙中山亲临大会,为“精武”会刊撰写序文,并亲笔题写“尚武精神”四个大字。
如今,精武体育会已遍布国内外,尤其在东南亚一带盛行,会员多达几十万。这个“以国术为根本,以武术为皈依”的民间体育社团,始终高举“爱国、修身、正义、助人”的大旗。
霍元甲去世后,先是安葬在上海公墓,1911年,他的弟子扶柩归里,将他葬于小南河村。其妻王氏一直生活在小南河村,直到1960年去世,时年92岁。
遗憾的是,霍元甲去世后,他的成名绝技“迷踪艺”同时失传。
一直没来得及看这部片,到是听到了不少它的传闻。先是霍家后代的起诉(《南方周末》),然后李连杰的访谈;网络上JAY的这首霍元甲到处蔓延。电影一上来就是李精彩动作的片头;接着就是出现了霍孩提时偷看霍老爹练武,切出了武术这个表象,那块石头的锻炼就是最好的证明。接着就是霍老爹与赵的擂台,也就是那一次霍没有出手,也暗示了这部片要讲什么:武术是什么?
霍老爹在台上因为不出那一拳败阵,年幼的霍也许根本没有看出来拱手相让的那一拳。戏剧性的是跳上了来擂台跟赵老爹撕打;在被赵打败后,爬起来说了一句话:“我发誓:我霍元甲不会再允许任何人在这里打到我!”回家母亲跟孩子讲什么是武术,那时的霍眼力只有仇恨,何曾理解这样的教诲。接着就走上了练习武术的生涯。镜头很快的就切到已成人的霍;生活在擂台上赢的日子里。在霍老爹的灵堂前说了这么一句:“爹,当年你的拳不够快更不够狠…..”
有一个意象,就是那个乞丐。那个对话非常有意思。问:“霍元甲,你嘛时候是津门第一?”霍笑着反问道:“我不知道,你说呢”答:“就在今天,就在今天”霍满足的:“哈哈!”满怀着欣喜去了擂台。
在和赵的擂台上,把赵打下的那一刻,也伸过手去抓,那是完全处于本能。跟后面的救大力士的出发点是不同的。
和赵打完擂台后,和孙有一次非常有意思的镜头,当孙说:“….国事为重。”霍很理解的回答:“国事?有你们文人去操心。我就是一介武夫,做我的津门第一”当孙再问他:“津门第一真的这么重要呀?”霍就拉这孙去了那个擂台,:“劲荪呀,你从来都是站在擂台下面看,现在站在上面,你感觉有何不同啊?”孙一脸迷茫的回答:“有什么不同呀?”霍:“在擂台下面,台上的生死跟你没关,你只不过看个乐子;可是你站在这里头,你只能赢,不能输!文人的孙就更有意思了:“那你可以不必上擂台呀?”站在擂台上的霍,甚至在宁静的夜晚听到了台下的欢呼;孙就更迷茫了:“听什么?我什么都没听到”“霍爷,你是我们的英雄呀!好!打的好!好!太好了!太好了!好!霍大侠….”不断的散发出来 ,充满了霍的整个心灵。
一切都开始膨胀。
每次打赢完擂回来,就有一群人来拜师:“喝了这杯酒,就是兄弟。”在赢的欢呼声中,上升为一种欲望和快感,强者的优越感,赢的荣耀弥漫了整个人。开怀畅饮,莺歌夜舞。在众人欢呼雀跃的时候,耳朵边却传过:“还有秦爷呢!”“要想成为真正的津门第一非打不可!”“那津门以外呢…….”“但是我不能挺,只有打。打,才能证明我比别人强”强者的优越感,使得他的欲望一度的上身,在想要打败秦成为津门第一的时候,上升到了顶峰。要命的导火线就是在孙眼里的乌合之众[武品,不是靠喝大碗的酒!],但在霍眼里都成了所谓江湖上的义气那些弟子惹的事;得知是秦爷干的,给了他自己一个最好的理由:打!不顾秦爷的寿宴上找回所谓的公道,其实要找回的是那种优越感,那种类似于擂台上赢的优越感;也不顾及好友的阻挠;“你说我胡闹?…..你是怕我砸坏你的酒楼,我霍元甲,照价赔偿!”更不会顾及多年朋友的决裂。他打赢了,他做到了!他也确实做到了?那一刻起,他也许才开始迷茫,但是在被众徒弟欢呼拥进了对面的酒楼,那一夜,喝的有点疲惫。
在走过擂台旁边的那一刻,那个乞丐又出现了:“霍元甲,你嘛时候是津门第一?”“就在今天!”“就在今天”“霍元甲,津门第一,就在今天。”在得到了所有的时候,剩下的,也只有疲惫。
回到家,发现亲人却被杀害以后,心理是冰凉冰凉的,回落到了低谷。一个晚上,一切都变了。恶剧后,那些‘弟子’跪到从秦家回来的的霍面前,告诉了事情的真相,“其他兄弟都知道…..”那一刻起,彻底的被耍在了人生的低谷。
一切都变的毫无意义。
甚至找不到了人生的意义何在。穷困潦倒的生活着,如同行尸走肉一般的活着。轻生的那一刻,似乎又找回到了平静的生活,有母亲,也有孩子。被救在了那个村落,宁静、与世隔绝;是他重生的地方。从洗头的那一刻起,一切都开始重生。以及到最后插秧事情的感悟:好胜心理的竞争,还是那个擂台的生活。“你看,你白天都是瞎干,月慈姑姑不让我们说,她在帮你重新插。”其实是在帮它(他)重生。“秧苗也是有生命的,他们之间不能靠的太近,近了就回妨碍生长;就像我们人,生活中要懂得互相尊重,这样大家才能活的平安快乐。”“我会记住的!” ……….几年的这样平静生活的沉淀,慢慢的走出那个圈。看到村民们要上坟的时候,才像起要回去了。
回到天津的那一刻,一切都变的陌生。那个乞丐又出现了:“霍元甲!津门第一!霍元甲!津门第一!霍元甲!又回来打擂台了”其实三次的出现,每次都暗示了生活的不同层次。第一次,是欲望开始爆涨的时候,第二次是爆涨到顶峰后的失落,第三次是重生的开始。
经过上面内的这么一个轮回,才开始探讨武术究竟是什么?
回来的第一件事情去那个祖房把所有的象征着以前对武术的追求(做津门第一)生死状都烧了。象征着和以前生活的分界线;想起了爹娘,理解了父亲在擂台上为什么不出那一拳,也明白了母亲的为人出世的教诲。领悟的那一刻起,电影试图开始解释武术是什么?
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给秦爷烧了柱香;接着去跟孙去承认了错误,与过去的那种膨胀是完全两种不同的心态。因为那个时代,国外列强欺凌百姓,在得到了孙(经过一番误解后)的支持在上海的擂台上,当主持人说先牵生死状,说了这么一番话:“告诉他,在擂台上,以命相博。是中国历来中国的陋习。可我们有另一种传统,叫‘以武会友’!”博得一片掌声;有意思的是那个主持是这样翻译的:“He wants to keep you baste !”(中文是这样的:‘他说要狠狠的教训你一吨’不知道有没有音译错)前后对代生死状的态度其实也是对武术的不同理解,武术里包含了一种为人出世的哲学。
比赛中有这么一个细节:当把那个大力士快要打下擂台的那一刻,伸手去抓(下面有一个钉子);这个动作前面跟赵也有过,但是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心理状态的对比;前者是一种下意识的动作,而此次是出自内心对武德的一重理解。主动性的差别。
孙放弃了天津的酒楼后,和霍成立了精武体操会,对武术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武术乃育体修身只法,无分门派,以交流互进为其精髓,体格健壮,智德兼备,国民方能振兴自强。这里也只是引出一个武术的概念,下面是身体力行。用举措去告诉观众什么是武术。
在和田中安野喝茶论道的时候,也试着阐述什么是武术?武术是一个自我认识的过程。
在和田中安野的竞技擂台,是一个武(术)者真正的较量,擂台上没有争,因为争是跟自己在真,还不是真正自我意识上的超越。当超越了自我,做到无争,方能竞技。还添加了另外一个角色,把无数当中利益,当中名誉,当中地位的三田,就是下毒的那一位。在生命中的最后一拳,在给秦爷出的那一拳,从技术和招式上说明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是毒药的因素,不是的。是一种自我超越的过程,武德的一种体现。
其实整部电影的前前后后,通过霍元甲这么一个角色,想要告诉人民什么是什么?什么是真正意识上的武术?对无数的理解。始终穿插在故事里面;这也使得我想得李连杰的以前的一次访谈:他说他想要通过电影,告诉世人,什么是武术。
通过的电影,通过其他,给我这么一个影响:武术包括了竞技层面上的一种高度,还有一个就是当你成为强者(因为竞技高度的基础)以后的一种出世为人的上升到哲学高度。
http://www.yaolin.net/?p=152霍元甲上映后,观众影评人喜恶参半,而且还惹上了官司,霍元甲的后人告李连杰诋毁其先人霍元甲形象。依照惯例,本人把这种没事儿找事儿,自我贬低的行为只能评价为:霍家后人们,你们也太陈凯歌了吧……而且,陈凯歌大叔遇到的是恶搞讽刺他的“孩子”无极的馒头血案,但李连杰这部电影无论我怎么看,都是把霍元甲神格化,伟人化了,这“诋毁”二字,真是何从谈起阿?严重估计霍家后人只耐着性子看了影片的前三分之一,便愤懑之下拍案而起,这喷气机.李,太不像话了,不仅满脸褶子装嫩,还把我们先人霍元甲大侠塑造成一个愣头青的形象。对此我只能说一句,别丢你们家先人的脸了。
我记得在天涯上看过一个帖子,楼主说道,能被艺术家神格化的历史人物,真是少之又少,那都是岳飞屈原一类的人才能享有的殊荣,在这个以解构为潮流的时代里,霍元甲被李连杰选上,为了体现他自己对于武术精神的理解,用非常崇敬的方式将霍元甲在荧幕上伟人化,对于霍家后人来说确实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但霍家后人如此的缺乏理解能力,真是悲哀。
说实话,李连杰征战好莱坞后的电影,我还真没看完过一部,去年在英航的飞机上断断续续地看了什么丹尼什么的电影,感觉也很一般,因此对霍元甲也没有抱什么太大的期望,所以这部电影就在我硬盘里雪藏了很久。电影上映后的影评也一般,很多人的意见是,这部电影说教味太浓了,换句话说就是太不矜持了。我的理解是,中国影迷的品味在变化,早些年吃了太多的说教电影,有些消化不良,所以现在希望所有的电影都能藏着掖着点儿,不要太急着把想说的话都扔出来,要让电影语言自己表现出来,典型反例就是张大导演的英雄。我个人认为,什么电影都需要,文以载道,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很多时候也是导演或者演员想要表达自己的一些人生感悟。我们作为观众,不能鸡蛋里挑骨头,首先看看这表达出来的道理是否自己也有认同感,其次再评价这表达方式是否火候恰当。其实大部分所谓的好莱坞大片也是励志为主,不得不说,因为有语言文化背景不同的原因,所以很多国内观众就感觉不是那么的别扭,甚至吃的还很舒服。在大洋的彼岸同样也有人评价这些电影太过骚情,天下影迷一般难伺候,所以我们一定不要抱着挑刺的心理去看电影,这样会错过很多。
我个人很喜欢这部电影,李连杰愈来愈显得淡定从容,无论是身手,还是眼神。他说道理,讲故事的方式,也并不如同很多人说的那样直白急切。前一段时间看过李连杰在北大的演讲稿,对这个人很敬佩,他拖着几乎半残的身体,学佛多年以后,已经对武术的理解到达了某种禅宗的境界,强调武术应用于强身健体,理解自己,以武止戈。相比较另一位将武术提炼到哲学境界的电影人甄子丹,其自编自演自导的用于体现自身理解的电影杀破狼,却仍停留在以武犯禁的思维模式中。当然这两部电影想要表达的东西完全不同,没有太多可比性。
电影中想要着重的镜头,使我想起《雪山飞狐》的最后一句话:这一刀,是砍下去还是不砍呢?在电影里,面对霍元甲的选择便是,这致命的一拳,是打下去还是不打呢?他的父亲没有打下去,因此输掉比武,年少的霍元甲不能理解,于是为了津门第一,打下了这一拳。这一拳,打死了秦爷,引发了仇恨,使得自己母亲女儿死于复仇,他手刃了仇人,又能怎么样呢?死去的亲人不能复生,所以少年霍元甲一直以来的人生理念崩溃了。他需要一段旅行,需要重新构筑自己对于武术和人生的认识。
在水田里插秧的那一段,开始霍元甲看见自己比别人插的慢,争强好胜的性格发作,他便只顾速度,胡乱插起来,月慈告诉他,秧苗之间也必须留有空隙,否则不能好好生长,人和人之间也同样需要互相尊重。霍元甲学到的是,要慢下来,一味的徒胜,是毫无意义的事情。
后来李连杰也借霍元甲的口说出,比武前签生死状是中国长久以来的陋习,要做到以武会友,而并不是毫无道理的两个人在擂台上互相厮杀。
袁和平的武术指导还是那么的具有艺术性,这部电影的武术竞技画面很好看,大部分都是连贯长镜头,其实不比杀破狼差。
在最后的以一对四的擂台赛,霍元甲明知不公平也要上台比试,这里的比武,为的是激发中国人自强不息的精神,所以最后虽然中毒,但仍得比试到底。而且最重要的就是,那一拳,他选择不打下去。就是这个选择,神格化了霍元甲,也就是李连杰想要表达的武术精神。
人们学武术,难道就是要在比武中以命相搏吗?难道非要取他人性命,引发仇恨吗?这就是李连杰对于武术精神的质问。
李连杰表示,这是他最后一部关于“武术”的电影,也就是说,对于自己对武术精神的理解,他用这一部电影就足够讲完了,希望人们能够理解。但很可惜,明白的人不少,但理解的人不多。
主流大片,可是节奏比文艺片还慢。里面霍元甲是爱孙俪演的那个角色么?在濒死体验里还出现孙俪。片子的亮点出现在农劲荪奥比音和田中身上,把配角刻画得这么伟大主角的光芒到哪里去?想说霍元甲是天津人吧,可是片子里只有那个疯子用天津话碎碎念,搞得不伦不类。看在乡情和最后的主旋律份儿上给3星。
怪不得霍家后人看完这部电影生气……
当年把我看得热血沸腾
难以想象,这么好的电影居然是十年前的了。还记得那年初三的时候 学校组织我们去影院,看的就是这部电影 我和HL看了十分钟就偷偷的跑出来了。那时候的记忆还停留在街边流浪汉似癫非癫的那句「霍元甲,你嘛时候成为津门第一?」从个人荣辱上升到民族荣辱,并且上升得一点都不做作,这是一种难得的功力。
满分当之无愧,首先说一点一定要看完整原版,2个多小时的见证了霍元甲从小习武到青年傲气当头,争强好斗得家破人亡,成为途人尔耳。在小村庄洗礼,忏悔悟出中华武术之道,他回来了,他成为了真正的武术宗师——霍元甲,我相信最后打田中那一拳绝对是霍元甲自己收手了,一拳拳的黑血,他唤醒的是一个个麻木的中国人,电影中其他角色刻画极为饱满,霍元甲一生结交农劲荪这样的好友真是圆满了,还有每一位正道的武者都值得尊敬!华夏民族历经太多的苦难,从霍元甲,鲁迅,再到复旦原校长李登辉,他说自己是一条狗啊,狂吠了一生也没有唤醒中国人,我们总是被优秀的人保护的很好,吾辈应当自强不息!这部电影从剧情、武术表演,人物心里路程成长和细腻程度的铺垫都是业界顶级,最后说下李连杰,从小就敬仰的偶像,无论怎样,当之无愧的功夫之王!
也许是导演想表达的太深奥了,我不太能感受理解,总体还行吧。
請大傢注意,我看的是加長版本的,普通版本早在06年初的時候已經在家用DVD租碟子看過了,普通版真是沒什麽意思,看的全部是jet li的武打而已,感覺片子沒什麽劇情,沒什麽深度...不過今天看過這次的加長版本來說,這才像一部武術片,這才稱得上是一部大片,是的,大陸版本確實删掉了太多了劇情發展,而只剩下一個武打片的外殼,沒什麽意義在裏麵,說教也太生硬,覺得就像是在誇誇其談,而這部加長版本加上的內容將霍元甲中的人物性格都飽滿起來,劇情最後也感人至深,雖然早已經知道劇情(小時候就知道吧,還看過一邊大陸版本)
孙俪的大银幕表现总是没有在电视剧里亮眼,这次的盲女还是一样。回到故事中来,感觉导演想阐述的人生哲理有些太大了,通过一部作品要传递给观众的道理太多了,所以让人在观影时感觉霍元甲的塑造有些失真,太过于说教,这是我的体会。
整个故事给人的感觉就是匠气过重,像是学生按照老师给的题目写出的一篇标准三段式作文,说教意味满满,呈现的主题和内容都非常刻意,难怪当初遭到霍家人投诉(编剧戏多)。同样的时代背景、人物传奇、武学精神,跟二十多年前同样由李连杰主演的《精武英雄》一比立刻高下立判。
我在里面当群众演员演精武门弟子诶,但片子恶心得让人看不下去
武打动作场面惊心动魄,尽管霍元甲的故事熟透于心,但是这部片子拍得很抓人,挺好的。
霍元甲不值七分?打分的各位在他妈逗我吗?
141分钟的导演剪辑版DVD版本,这次重温感觉果然好。剧情一下子变得细腻,流畅。导演表达的也令人完全接受。这是一部好影片,记得当时北美连续两周票房第二。多出了很多剪掉的镜头,包括片头和片尾杨紫琼的镜头,武术申奥,为什么申奥。已经生活细节等处,发现完全是不能剪掉的,剪了真的就不完美了。难道,这样保留,真的是为了日后的DVD的销售?似乎这已经是国际惯例了。包括魔戒也是如此。苦了影迷,只能日后再次为了完整版本再看一遍。这个版本,强烈推荐。喜欢此片的一定要看。此片值得回味。下面说说剧组中的有名演员。导演于仁泰。演
看了三遍才看全……武术从来不应该只是动作而已的。修心比修身更重要。尚武精神可以从纯粹的杀伐中挣脱,升华,通过技艺的切磋比试,来阔大人的心胸,是不是真的可能?嗜杀如果是自然进化的选择,那如果我们选择了放弃,会不会连生命力也随之消散?
6/10。大量擂台比武场景诠释着暴力美学的舞蹈化,如英国大力士一记直冲拳打来,霍元甲右掌接拳,侧上步绕其背后再顺势左拳将其推出,还利用拳台围绳的弹性迅速移动;枪术比武时利用短枪的灵活应变性,缠、拦、拿和扎逼迫对手一气之下将长枪折断;击剑对决那段潇洒柔美,将剑穿进洋人护腕里一绞令其脱手;相比和秦爷的生死之战,霍元甲愤怒、狂暴,一记重拳打入前胸,力量穿透后背,自己毒发倒下前对日本武术友人收住了那一拳,铭记了武术的最终目的是点到即止、以德服人。导演剪辑版无非增加了一股说教味,特别是将女性客体化为理想对象的男性凝视过于强烈,月慈的瞎子形象隐喻她存在的全部意义就是被作为观看客体,赋予母性教育的功能,她把霍元甲唤为‘‘阿牛’’一般与世无争的侠士,为他急着插完的秧苗重新赋予生命,帮助英雄完成出世、入世的转变。
那时“用武术为国争光”的题材还没泛滥,后来的《叶问》四部曲每一部都是这个套路。动作戏很精彩,结局没处理好。霍元甲都中毒了还要打,给人的感觉是他几年的归隐生活都白过了。
我还是比较喜欢李连杰的……比甄子丹帅啊
85/100 光芒四射的导演剪辑版,李连杰以武入哲的代表作,于仁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霍元甲,从青年的傲气到中年的心平气和,开始悟道,过程转变很精彩,袁和平的动作更是锦上添花,几场动作戏精彩至极。
剧情改编的有点过,还是应该更贴各原本的人物会更好。
141min导剪版。即使作为霍元甲的真实传记片来看也是完全合格的。标标准准的三幕式剧作结构,不会写剧本的可以拿这片剧本研究入门。比武行云流水,文戏真挚动人。两个半小时细腻的人物刻画使得几个主角的感情和故事线都足够饱满,也使得高潮打戏时共鸣来的自然又强烈,民族感确实太容易调动,当年看这片的观众心情或许就和我们今天看《流浪地球》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