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像历史剧。羽翼未丰的吕不韦,威胁当朝太后,华阳夫人居然没有赐死;赢係大张旗鼓去杀害兄弟(醉了),失败后自己流放,师傅被赐死。回来后居然没有半句怨言,对曾经的敌人,忠心耿耿😳😳……太多槽点,吐槽不尽。
因此建议,口碑收视双双扑街,😏给乱拍历史剧的人一些教训。省得以为我们观众都是傻白甜,没品位🙄🙄
作为《大秦帝国》的收官之作,《大秦帝国之东出》(播出时更名为《大秦赋》)在开拍之前就备受期待,特别是作为原著和电视剧的双厨粉,看到编剧是大秦帝国第二部《大秦帝国之纵横》的编剧李梦,感觉更是稳了。
12.1日晚首播六集之后,豆瓣开分高达8.9分,可见观众对一部好的电视剧已经饥渴到了什么程度,毕竟这个年末,我们已经被太多烂剧震撼地无话可说,之前众口吐槽的张一山版《鹿鼎记》、刘嘉玲和蒋欣版《半生缘》(播出时更名为《情深缘起》)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两坨翔。
而我之所以一直没评价这两部剧,是因为它们是普通观众肉眼可见的烂,从选角到故事到服化道都烂得非常明显,所以没必要再拎出来说,感觉跟欺负人似的。
但是《大秦赋》不是,相比第三部经费的捉襟见肘,《大秦赋》的每一帧画面,都看得到经费在燃烧,而剧组用了长达二百五十多天,也就是八个多月的时间辗转各地取景拍摄这部剧,更是今时今日的娱乐圈少见的慢工出细活,更别提戏骨扎堆、现场同期声、实景拍摄这些放任何一部剧都可以拉出来单吹三天三夜的优点了。
可在昨晚播出了12集之后,《大秦赋》的豆瓣评分已经迅速滑落至8.6分,虽然8.6分也绝对是国产高分了,而且前期粉丝出于感情会打的比较高,后期正常观众理性评分增多,开分后会有所下调也是正常的,问题是相比大秦帝国的前三部评分,这部评分的下滑未免过快,最终可能会成为系列中评分最低的一部。
昨晚的剧情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很多观众迫不及待地来打低分呢?只能说,让人吐槽的要素实在过多,我就举最让我崩溃的一段儿吧。
前情提要:12岁的嬴政听到传言说他不是嬴异人的亲生儿子,而是吕不韦与赵姬所生,所以在自己老爹还被华阳太后控制在宫中这样的危难于不顾,跑去找吕不韦求证自己的身世之谜。
这一幕是他给吕不韦跪下了,说出了:「你若是我的生父,我愿意跟你一起浪迹天涯!」这样的炸裂台词。
看到这么琼瑶味的台词,我还以为是尔康和紫薇要私奔去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了,下面的表情包就是我此时此刻的心情。
对,你没有看错,剧照里那个用满脸褶子写着「我40岁了」的天真孩子,是张鲁一扮演的12岁的嬴政。
12岁!
12岁!
12岁!
看到鱼旦叔拼命地用天真可爱的语气说着傻白甜台词的时候,我已经用脚趾抠出了一座阿房宫。
咱能别那么着急换成年演员吗?电视剧《秦始皇》里翁斐然饰演的阴郁中带着俾睨天下的霸气的少年嬴政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啊!幼年在赵国为质,在各路阴谋阳谋中艰难成长的少年嬴政绝不可能是傻白甜的小可爱啊!
演员的演技可以抹掉5年、10年的年龄差距,配合化妆技术,再浮动个15年-20年也有可能,问题是一下子从大叔跨越到12岁的少年,这实在非人力所能为。
一个热知识,宝国叔的代表作《汉武大帝》里,他不仅没扮演少年刘彻,连青年刘彻都是杜淳扮演的。
因为在《大宅门》里,陈宝国扮演的18岁的白景琦被毫不留情地群嘲了,因此他决定今后别难为自己,也别难为观众。
尽管《大秦赋》的主创们为了让少年嬴政过渡的丝滑一些,选了6岁的小演员演3岁的嬴政,选了十五六岁的小演员演9岁的嬴政,可是40岁的张鲁一一抬头,那个效果还是震撼了我全家。
赵姬对已经长了胡子、但是居然还没有加冠的嬴政说:“你还是个孩子!”你不说这是母子情,我还以为是父女情。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的差评,是针对张鲁一的。
如果说年龄差距还可商榷,张鲁一扮演的嬴政,最大的问题是形也不似,神也不似。
看了《大秦赋》,原先《红色》的滤镜基本全碎了,本来以为张鲁一可以算是低调的演技派,可是他对嬴政的诠释,没有超出之前《红色》里的徐天、《新世界》里的铁林和《嫌疑人X的献身》里的石泓,基本是用同一种套路演出来的。
可能是为了展现前期少年嬴政的傻白甜和不露锋芒,张鲁一版的嬴政,居然时刻表现出一种上海小男人的软糯(没有说上海男人不好的意思),声音吭吭唧唧的,还低着头用委委屈屈的小眼神向上偷偷看人,看着瓜怂瓜怂的,这让经历了前三部侯勇、富大龙和张博扮演的秦王的观众,有种消费降级的痛苦。
但是,我要说但是了,《大秦赋》存在的,绝不仅仅是张鲁一老黄瓜刷绿漆装嫩这一个问题。
它和我之前吐槽过的《大明风华》和《鹤唳华亭》一样,最大的问题是,打着正剧的旗号,拍出了一个四不像的东西,所有硬件都很精致,但是最重要的软件——故事都讲不好,典型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而且,《大秦赋》纯属照着抄作业都抄不好的那种,本来孙皓晖先生的原著写得就已经很棒了,而且也非常适合影视化,买了这个大IP,找个靠谱的编剧理理顺,不用你自己怎么创新,这个本子就差不到那里去。
可是,我看了前12集,有种我看了个盗版的《大秦帝国》的感觉,因为前12集,主要矛盾居然集中在了宫斗上?!
《大秦赋》的主创,和张一山版《鹿鼎记》的主创犯了一个同样的毛病,就是自以为知道年轻观众喜欢什么,于是,他们就非常傲慢地以讨好年轻观众为借口,给所有观众喂shi。
秦始皇的生平,和《鹿鼎记》一样,属于大部分人都耳熟能详的故事,两部剧的主创,都需要考虑到如何处理这些大家都知道的事儿,让观众可以耐心看下去。
《鹿鼎记》采用了24倍速快进法,让韦小宝在电视剧的一集体量里,就光速地完成了与茅十八结拜、糊里糊涂上京、成为海大富手下的假太监、在练功房结识小玄子的重大事件,其实照这种拍法,这部电视剧只需要拍上中下三集就可以结束了……
而《大秦赋》,则用了另一种方法,就是以为观众爱看宫斗,就重新结构华阳夫人和嬴异人的母子之情,把华阳夫人,树立为前期的最大反派,给嬴政和嬴政他爹添堵使绊子,试图让嬴异人成为对她俯首帖耳的傀儡,坚决反对嬴政成为秦国的太子。
这么嚣张,真是比之前的大秦宣太后芈八子还要牛掰10086倍,这不像华阳夫人,倒是像《如懿传》里那个总试图在背后操纵后宫的太后,刚好,两个人都是邬君梅演的,同样的演法,常常让人感觉走错了片场。
至于华阳夫人软禁了嬴异人、赵姬和嬴政,封禁了宫门,非逼着嬴异人立她喜欢的成蛟为太子,否则就不给他看病吃药,就更是玄幻了,如果华阳夫人这么爱搞事情,她还能在嬴政继位后好端端地活了十几年,那嬴政还真是圣父白莲花啊!
还有嬴异人的兄长公子傒,本来是一直和异人争夺嫡子位的,甚至还捅了他一刀,但是自从看到了赵姬,他就随时露出一副LSP的表情,毫无道理地成天站在赵姬母子这边,还莫名其妙地对赵姬发誓:「我要让你亲眼看到你的儿子,做我大秦的王!」
总之就是很离谱,也不知道是不是要给赵姬在见到嫪毐之前,先安排一段儿叔嫂禁恋的戏份。
补充7号晚上的一个把我雷死了的点,史书上12岁拜相的天才少年甘罗,被熊孩子嬴政“又”一次拔剑说杀就杀了……
其实我今天,真的很不愿意批评《大秦赋》,因为《大秦赋》比起那些一无是处的烂剧,还是有一些闪光点的。
比如辛柏青对嬴异人的演绎,就给历史上这位没有出彩之处的工具人赋予了全新的生命,他将一个不受宠的质子,从韬光养晦到委曲求全再到坚守原则,初露王者之风的转变诠释的非常清晰且令人信服,也从侧面说明了为什么吕不韦一眼就认定了他「奇货可居」。
但是正因为有这样的闪光点,这些好的演员和演技,就更让我为《大秦赋》感到惋惜,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资本的傲慢。
微博上有大秦粉贴出了编剧李梦为《大秦赋》创作的《大秦帝国之始皇帝(上)》的部分文稿,对比之后才知道成品基本被魔改到妈不认的地步,少数出彩的镜头和台词是李梦写的,更多注水和瞎编的部分,则是投资方后来找的一堆编剧「集体创作」而成。
上述截图光是看书已经觉得精彩万分,可惜在成片中,居然一字一句都看不到了。
为什么放着李梦高品质的成稿不用而自己瞎改呢?还是我之前说的,投资方自以为要讨好年轻观众,认为大秦前三部文白结合太过曲高和寡,不够通俗易懂,所以要加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东西。
如果我们不跳出来告诉资本,什么是我们真正喜欢的,什么是我们真的不喜欢的,恐怕资本的自以为是,还会持续很长时间。
而我,已经受够了资本给我们喂shi的日子了。
半夜两点了,我还是为了新出的几集大秦赋气得睡不着。剧情已经过半,秦王政还没有亲政,灭六国,收百越,击匈奴,统一度量衡等等伟大的历史事件看起来竟然要在不到三十集的剧情中完成。而这部总共76集的电视剧,把那么多戏份都给了华阳宫变这样一个在历史上不存在的事件。我作为一个大秦帝国小说和电视剧的双重粉丝,我只觉得内心十分憋屈,又有种奇怪的感觉。 披着历史剧外皮的宫斗剧: 大秦帝国的书是我在高二下册暑假期间看完的,大秦帝国的电视剧是我在高三毕业后开始追的。平心而论,就目前来讲,第四部大秦赋已经可以排到垫底位置了,和前几部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但是无论是宏达的战争场面,演员精致的表演,考究的服化道,似乎又都在说这不是一部那么差的作品。 为了找到这个感觉的来源,我在脑海里顺了一遍前几部的剧情。 第一部电视剧主要还是根据小说来的,主要讲了商鞅变法始末。包括秦国河西战败,六国谋划分秦,秦孝公立国耻石,秦孝公发招贤令,商鞅白雪相认,白雪协助商鞅入秦,商鞅三见秦王,开始变法,徙木立信,渭水七百人大刑,赢驷违法,商鞅练新军,秦魏河西再战,收复函谷关,秦孝公身亡,商鞅被车裂。剧总长40集左右。中间还穿插了庞涓与孙膑的恩怨,申不害变法等等。 第二部主要讲了张仪和赢驷,主线以张仪连横展开,与公孙衍的合纵对应。中间经过了数次大战,并且包括了秦灭义渠国,收巴蜀,张仪骗楚王等情节。整个电视剧就是在不停地打仗,大战不下四场,并且也是很重要的剧情。 第三部主要讲了昭襄王时期。包括武王举鼎,昭襄王继位,楚怀王被骗死,白起数次击败楚国,长平大战等。其中还包含了苏秦死间齐国等六国的部分。 而第四部呢? 剧情到现在,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争权夺利,先是子楚和嬴傒争权夺利,再是华阳太后和嬴政争权夺利,现在又到了嬴政和赵太后吕不韦争权夺利。76集的电视剧,花了一半时间来讲秦始皇怎么亲政的。而那段时间所发生的历史事件似乎都成了不重要的东西。邯郸大战占了半场时间,信陵君窃符救赵和毛遂自荐都没了。如果说赢稷不是主角,那么五国最后一次合纵也只占到了一集的时间。如果你说最后一次合纵也不重要,那么郑国修渠占的时间也不多啊。 秦王政公元前247年继位,吕不韦在公元前235年自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秦始皇在位的37年里发生了多少大事?但是到现在,剧情过半,赵太后的雍城之乱这破事还没结束。据说要等46集秦始皇才杀嫪毐,那么等正式开始统一六国要到48集左右了。48集的长度,都够秦武王举的鼎被昭襄王搬回咸阳了,而你还没拍完嫪毐的闺房秘事?那剩下的几十集要怎么拍完灭六国,统一度量衡,打百越匈奴?更不要说这其间有多少故事。荆轲刺秦王你不拍吗?李牧被冤死你不拍吗?廉颇老矣你不拍吗?进了课本的唐雎不辱使命你不拍吗?这么精彩的历史,为什么却着眼于吕不韦赵太后和秦王政的三角戏? 此外剧中还有大量的各方为了秦王政亲政而进行的明争暗斗,似乎统一天下事小,争权夺利事大。 讲到这里我已经找到我内心别扭地方的来源了。尽管前几部也有各自的缺点,比如第三部过于摸黑了范雎。但是他们的主线至少还着眼于历史和天下。而这一部,主线却似乎在一个权柄上。换言之,这一部《大秦赋》并不是什么历史剧,连《三国演义》那样的戏说历史都算不上。这只是一部宫斗剧。只是宫斗剧中的姐妹们为了争得皇帝而斗,而大秦赋中的男人女人为了争夺权力而斗。从核心上讲,二者并无差别。 我所理解的政治: 我所希望的大秦帝国,是记录历史的大大秦帝国。对于电视剧而言,记录历史就意味着记录当时的政治,很显然,编剧理解的政治和我理解的政治不是同一个东西。 政治,是统治集团治理国家的行为,是经济的集中提现。一切政治行为都是在为经济基础服务。我所理解的政治,是通过治理改变千万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促进生产力发展,适应生产关系变化,使得上层建筑过更加稳固。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部到第三部无疑都是符合我心中政治的定义的。第一部主线是改革,第二部主线是外交,第三部主线是外交与战争。每一部的主题都是切合了当时时代的大背景,反映了当时的政治运行状态。 而第四部编剧对政治的理解似乎和我不太一样。在编剧看来,秦王亲政是政治,吕不韦不放权是政治,华阳太后搞宫变是政治。也许这也是政治,但是这是庸俗化的政治。这种想法把一家一姓的命运看做了世界运行的主线,却忽视了历史的滚滚潮流究竟由谁,由什么来带动。 恕我直言,权力斗争斗来斗去,如果只为了权欲,那算个屁的政治。李世民和朱棣上台都不光彩,但是天可汗,贞观之治,七下西洋,永乐盛世才是让人们记住他们的原因。如果这二位争到了皇位而没有这些功绩,那么他俩绝不会得到这么多的称颂。同样,秦始皇被人记住是因为他赐死了吕不韦吗?秦始皇被人记住是因为他灭六国,一统天下!中国历史上有几次党争,中唐牛李党争那算政治吗?那只是闹剧。王安石和司马光为了变法争得你死我活才是政治。也因为这样,牛李党争注定只是历史的一个小插曲,而王安石变法和元祐更化却被人争论至今。 写到现在已经三点了,心中怒气消了大半。大秦赋的编剧以他庸俗的历史观给了这个系列电视剧一个不算完美甚至有些恶心的结局。而现实中,庸俗化政治的事情依旧存在。 阴谋比不过阳谋,个人的命运取决于自身的努力,更取决于历史的趋势。只希望,大秦赋在之后的集数里,不要再披着历史剧的皮,干着宫斗剧的事。毕竟从第一部播出到现在十年多了,没想到编剧给出如此狗尾续貂的作品,可惜啊!可惜!
真的期待这部剧很久很久了,毕竟大秦帝国系列的口碑一直都很不错,而且之前关于祖龙的很多剧都是偶像玛丽苏的存在(赢天下什么的……)想着这回终于能在正剧里看到一个靠谱的秦始皇了。
盼望着盼望着,它,终于开播了!虽然在之前知道是张鲁一来演秦始皇我就有点隐隐的担忧,不是说张鲁一不好,只是从他以往的角色形象来看,跟大众传统认知上那个“一统六国,睥睨天下”的始皇气质相去甚远,但是我安慰自己:没事的,毕竟是老戏骨啊!演技有保障,没事的没事的😂
怀着这样的心情,我打开了这部剧,不久,我就看到了顶着张鲁一脸的“13岁秦始皇” OMG子!我直接两眼一抹黑!无法想象一个看上去差不多有四十多岁的少年开口管朱珠叫娘,但这件魔幻的事情真真切切地发生了,在这部剧里发生了。
于是我又安慰自己:忍一忍就好了,少年戏份应该没几集。毕竟这是聚集了很多老戏骨的正剧,越到后面会越好的。
就这样迎来了今天晚上的奇遇:秦始皇对吕不韦说,如果吕是他生父,就要和吕浪迹天涯。这不是一句“OMG子”能概括的观剧体验,是我打出“浪迹天涯”这几个字都会忍不住笑出声的水平。当然,最好笑的还是嬴政说出这句话时,对面吕不韦的表情——像一个被痴心帝王强制搞基而不为所动的大龄钢铁直男。
写到这里我认真思考了一下,这部剧的人设已经差不多崩完了,剧情节奏也很废。即使有几个演员表现得确实很好也无法拯救它。想必很多观众和我有相同的疑问:为什么一部口碑良好,制作精良,戏骨云集的系列正剧会变成这样?
为了解答这些疑问我去吃瓜了😂,然后我就看到了“腾讯资本介入,某演员轧戏 剧组为他改台词……”诸如此类的很多八卦,这里我不放帖子链接也不着重讨论这些行为,毕竟没有石锤,不可全信。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部剧现在崩成这样,制片,编剧,选角……没有一方是无辜的。那些偶像剧,因为观众一开始就知道是戏说玛丽苏,也就不会抱有多大的期望。但是打着良心正剧旗号,结果成品降智的,不能怪观众会失望。连历史人物的人设都崩了,就别吹什么正剧了。
本来觉得可以值两星的 ,但是一看分这么高还是打个一星平衡一下。祖龙在天有灵 可不可以拿出狙赢天下的力度给这群整天瞎扯的家伙来点东西。政哥,你说句话啊政哥!
(风险提示:以下纯吐槽,一切建立在剧情不行啥都白瞎的立场上,不喜别看。)
开着二倍速看到16集,同事问为什么觉得不行还在看,无言以对,实在是有苦难言。从大学开始,大秦前三部每部都刷过至少两遍,从这个系列开始喜欢秦,开始去认真了解这段历史,大秦系列实在是情怀所在,但凡有一些好剧的迹象,我都愿意把这部大秦赋看完。
可惜,实在是不太行。服化道美则美矣,女性角色的妆真的不是现代影楼穿越过来的吗,高曝光下每个演员脸上硬画的“兵马俑”阴影,总在提醒着观众“你看我们这妆化的,够老秦吧!”弹幕不断有人在说某某人简直像是刚从秦俑坑挖出来一样,可一群画得灰头土脸的人穿着精致崭新的衣服,站在干净宽阔的大殿上和没啥尘土的马路上,再配上古不古今不今的台词,太违和了。
我一直认为,只有当剧情和人物立得住的时候,细节的精致才是值得夸赞的,而这部剧明显本末倒置。且不说这部号称正剧的大作,剧情和人物有多少与正史背道而驰的地方,疯狂暗示嬴政是吕不韦的儿子,把自己人华阳太后写成宫斗大反派,嬴政对老爹赢异人心怀芥蒂(但是竟然对剧情里出主意哄骗赢异人抛妻弃子的吕不韦心悦诚服?),我是可以接受正剧与历史有不符之处的,然而就算是在现有剧情线下,人物智商时而上线时而下线,前一个镜头还在深明大义,下一镜秒变稚子,上一集还在运筹帷幄老谋深算,下一集直接就无兵权也敢搞宫变了,剧情逻辑混乱,人物人设也实在凌乱,最大的观感是,原来所有角色都只是服务于剧情发展的工具人,而剧情,大概没啥剧情和逻辑可言,全靠不知从什么“观众最爱的古装剧套路”中得来的意淫。
确实,整个剧都在透露着低智和对观众的轻蔑。
跟前几部比,这部的台词真没眼看,都不是文言还是白话的问题,对白信息量极低,思维简单直接,仿佛小学生作文。稷下学宫里的荀子,引导学生论政,只会引背些中学语文课本上有道理而在剧中无意义的话,一群士子分析起时局,什么也说不出。无法不怀念裂变时候的论道,不怀念纵横里面对时局深入浅出的解析。
再则,六国处理上,国君昏聩无能懒政到底,能人不用,全无优点。知道要塑造秦的顺天承命,但这么脸谱化其他国家,真的合适吗?昨晚实在难受,回去看了纵横,一集不到的篇幅就把秦庭矛盾和几个主要国家的优劣形势交代得清楚,看完感觉更难受了。
开局的长篇宫斗(政斗?)大概是宫斗剧看多了,真觉得立个王,都不用顾及朝堂上各个派系的盘根错节和争斗的,后宫施个压干干政就能搞定,一个剧情设定里既无军权又无相权跟宗室关系也没多密切、背后只有废物阳泉君的华阳太后,说两句话下几个令,竟然也能闹出甘龙乱政的效果,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哦,说到历史上真正的反派夏太后,或许可以给一直在问“夏太后出宫之后就没影了吗”的朋友们提一句,百官和嬴政准备出发去救赢异人的时候,旁边似乎站了一个看着像夏太后的人,后边就再也没看到过了。大概剪辑觉着,像其他许多前言不搭后语的镜头一样,随便交代一下,观众自己就能脑补夏太后出了宫通知了吕不韦完成使命之后就坐观政儿逃出救王的情节了吧!
更别说一出场就让人出戏的赵姬。一开始我还只觉得是演员演得拉垮,念台词一股现代京腔,后来宫变一段,镜头硬要暗示赵姬和嬴傒,突然就明白可能并不只是演员的锅,大概还有导演不知道在想啥乌七八糟的原因在了。同样是淫荡专权的太后,看看人家芈八子咋演咋拍的啊摔。
说来说去,嬴政演员40多演13也无妨,只要人物和剧情逻辑立得住,看着不出戏。可惜正如许多评论都在嘲的“我可以与你浪迹天涯”和“不要做个连自己生父都不知道的畜生”,后来即位之初被吕不韦一句为王者抓大放小即可就给架空了的迷惑情节,还有毫无气质的仪态、瞪眼绞嘴大吼大叫的演技,秦王被演成了一个懦弱痴傻之辈,能被纠结脸和年龄这种无关紧要的小事就偷着乐吧,不然难道真要被人揪着打人物理解和演技塑造吗?
最近看了微博上po的李梦编剧的《大秦帝国之始皇帝(上)》的片段,还是我个人偏爱的纵横的味道。不由长叹一声,期待了这么多年的秦4,竟然被魔改成了这副乌七八糟的样子,无话可说,只有可惜。
从裂变到崛起,一曲秦风,一首无衣。让人荡气回肠。到了大秦赋,他就像腐桔,外表光鲜,内里破絮。演员无一选对。资本腐朽人心。这不就像一统天下的秦国吗。从裂变,崛起,统一,直至了灭亡。为什么,因为早已忘却初心,忘却了纠纠老秦,共赴国难。忘却了五百年前,秦人从河西,以血为战,创立的巍巍大秦,忘却了创作者的初心。前三部是艺术品,它古朴,厚重,引人入胜。终章却是商品,它新鲜,轻灵,却如过眼云烟,资本将腐桔刷上新漆,观众将霉味留在心中,但真的合适们,大秦赋代表了资本对影视的危害,他腐朽了创作着的初心,像上海堡垒,小时代,同时也提醒了创作者,只要华丽,只要演员俊美,就算念一二三四,作左右东西。就能赚钱,谁还管观众能不能看,好不好看。这是劣币驱赶良币,人们总是喜欢华美的东西,燕云台,孤芳不自赏,那么多人看,而最初看大明,大秦,只有几千人才看,几百人才知。观众说没好剧,可最初又有多少人看呢,大明王朝,大秦帝国,最初无人问津,收视率甚至不如青春脑残剧,大明王朝的监制欧阳长林,最终去拍偶像剧了,而在偶像剧之后,谁又想起大明王朝了呢,他们忙着对艺术的敬畏,精益求精,从未放弃追求,立求为观众带来一部好剧一部好片,但观众给了主创者最后一击,既然你不看,我为什么还要拍呢?观众总是吐槽烂片,但你不看,烂片怎能卖的出去,怎能赚钱。怎么会有上亿的烂片,数千万的片酬。最终观众在被烂片伤透了寒心了,才想起好片的好,浮华随时可以抛弃你,只有品德伴你一生。不要让那此拍好剧,追求艺术的创作人,再次伤心。多看好剧,所以,请多给那些有良心的主创者,一些支持。
张鲁一演的是秦始皇?我还以为是阿斗😐
做家务看了一集,吹成这样,一塌糊涂
张鲁一对着朱珠喊“母亲”,我后背发凉。
11月初那会盗梦组织提前看了前三集,真的很绝,大秦给我冲!
我对改编的历史正剧很严格要做做好全方位特别是这样的历史庄严正剧。历史剧应该加入新颖和创新的元素风格在配合以往庄严的气势这样好才能完美打造出一部小说改编的历史古装正剧,我看了 两集之后太沉闷了,我们中国的古装历史正剧必须要做出改变,要加入现在新时代的一些创新的,新颖的一些元素在里面,那个画质画面感一定要有那种诗意感,有那种素描感有那种水墨画的感觉,古装历史正剧如果老是这样拍的话,那不如还去看纪录片好,不仅要遵循历史事实,而且在拍摄上面也要加入新鲜新颖的东西元素才行,这样拍出来,现在的年轻观众才喜欢看受众的话,不仅是中年观众,年轻的观众也是一样,爱看才行,我给一星。
从《裂变》一集不落的追到现在,也是数年的老粉了,在此期间,思想几多变化,对于大秦帝国系列要传达的价值观也有了更立体的认识。单就《天下》来说,在演员演技、剧本剧情以及服化道方面,比前三部有过之而无不及,可谓国产剧中的佼佼者,尤其对于兵马俑造型的还原,颇具历史感。剧粉和书粉的争论,从《纵横》开始延续至今,其实二种表现方式各有优劣。原作不乏历史厚重感,只是孙老先生私货太多,秦制和法家几乎完美无缺,老秦子弟都成了圣人。《纵横》的人物就立体化许多,明显的看出七国君臣都不是傻子,这样的对手戏才有看头。秦统的好坏,也是利弊兼有。帝制时代法家能帮帝王统治天下,现在再推崇这种披着“法治”外衣的人治无疑是违背世界潮流的。统一之后还百姓太平,也不过是窃国者的托辞。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失望!应该让丁黑导演
我也不知道以下哪个更雷:80年的张鲁一叫84年的朱珠妈还演的是13岁的嬴政;张鲁一演的13岁嬴政叫吕不韦带他走,他们一起去浪迹天涯;嬴政管华阳叫嫡祖母太后。
道服化好用心,演员除开赵姬都很给力,就不明白一点,张鲁一长相气质完全没有嬴政的feel,目前没上线不评价演的好不好,但形象上不符合我心中秦始皇的样子
这才第一集,嫪毐的一个肾就没了,可还行?赵姬表示很亏[裂开]
我觉得张鲁一的长相和气质不适合演秦始皇,太出戏了,让他去演刘邦吧(不是说张鲁一不好,他演吴老狗就挺好,但演员都有局限性,毕竟长相和气质在那,不是什么角色都适合)还让张鲁一演13岁的嬴政啊,说怕小演员没演技,剧组的人没看过翁斐然的小嬴政吗?张版政实在没有始皇帝的感觉~失望~再就是朱珠的演技,我每次看见她都觉得好尴尬~再说说剧情,千古一帝秦始皇被写成了又傻白甜又怂包,要去跟吕不韦浪迹天涯,什么鬼编剧,看琼瑶看多了?编剧你确定这剧不是黑秦始皇的吗?还有大量宫斗剧情,我是想看千古一帝统一六国,谁想看宫斗啊我怀疑编剧写跑偏了,秦始皇是配角,把赵姬写成了大女主,然后一堆男的都爱她,拖拖拉拉快五十集嫪毐才死,改名吧,改成大秦后宫赋或大情妇得了更新于12.17。
不说别的,千古一帝不是张鲁一这样的……他撑不起来,他也不配这个角色
剧组合适吗 当我傻 不知道嬴政多少岁登基吗 窒息 张鲁一演少年嬴政是穷的请不起小演员吗
因一星被很多第四部粉丝豆邮恶意攻击。别人要接受你们的分数,否则就是异教徒。磨皮发白的滤镜和军师联盟相似的制景服装。作曲能和第一部比?嬴政的刻画,难道你们找不到一个和翁斐然差不多有点阴郁气质的小演员?还是根本不屑找?更别说张鲁一喊朱珠母亲了,简直无语。雷人的台词,诸如祖龙要跟吕不韦私奔。古语基本上就是个“甚”!战争场面是有钱了,但是和第一部比起来特别是上来的少梁之战。你们的士兵个个白白净净就算了,马站运镜都和第一部写实感有很大的差距。第一部也不严谨,诸如景监历史上是孝公宠信的太监,但那才是瑕不掩瑜!最后,最讨厌大秦妇一点就是都40集了还充斥着小家巴气的宫斗和阴谋。历史上没有发生的你们也硬要整出点什么!始皇帝,秦庙堂如果不是阳谋为体,尽最大努力团结怎么可能横扫六合,一统中国。这是格局。
失望!这是在拍什么古偶剧吗?要跟吕不韦浪迹天涯???张鲁一真的不适合演嬴政,毫无帝王之气。
看了一集,我先把五分放这
惊了,张鲁一居然演13岁的嬴政,之前那个长了一张灭六国脸的小演员翁裴然哪里去了
跟前面几部,尤其是第一二部比起来,审美、剧情、服化道和节奏统统都不是一个档次的,变成了“戏说”大秦了。审美上就一股塑料味儿,毫无战国时期那种古朴带点野性纯粹的风格,假精致的影楼风。剧情和人设也奇葩,好多莫名其妙的事,轮子都掉了,驾车的还一个劲地鞭打马匹,智障么?赢异人是个顾家小男人,三句话不离老婆孩子。台词太直白,一嘴的现代大白话,白开水一样。节奏诡异,战争场面是砸钱了,可砸钱了你也别使劲堆砌啊,于剧情推动无关的大场面看多了很疲劳,影响主剧情,得不偿失。槽多无口,三星给演员们的演技吧,毕竟老戏骨还挺不容易的。
一星送给男主,没能力没态度,就不要糟蹋好戏了,这年头好戏不多了……
比大秦帝国,差点儿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