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通识课看了40年版的傲慢与偏见,认识了嘉逊,看了她很多电影,最爱的就是这一部。而且因为爱这部电影,我把小说原著,广播剧的3个版本都听了,而且把电影也重复看了很多次,前天又刷了一次,每次都敬佩波拉的不放弃和坚韧,感动于最后门前的拥吻场景。(虽然我还想结局再长那么一丢丢)
我第一本看的言情小说,也是很喜欢的《未曾相识》里面的情节简直和电影一毛一样啊,看来这部电影是很多言情小说的鼻祖,结合了失忆中相爱结果恢复记忆却把失忆的部分忘记,默默在男主身边不告诉真相,政治契约婚姻,oh~
从波拉第一次在街上遇到史密斯开始,她就一直没离开他,渐渐地,两人相爱,结婚,生子,一切都那么美好,结果第一次两人的分开就是10年。在这10年间,史密斯恢复记忆,他是富商之子Charles Rainer,他的妹夫的女儿喜欢他,并一直追求他,而他最终也接受了她,而10年后,波拉改名玛格丽特成了查尔斯的秘书,而查尔斯却不知道她是谁。其实波拉有试图旁敲侧击唤醒他的记忆,比如说特地给他看在Melbridge的工厂照片,跟他说自己结过婚生子的经历,但也没有用,听到他要结婚的消息,她整个人都呆住了,跟心理医生诉说,”I am real, my love is real, these tears are real, and my need of him."太心疼了,可玛格丽特还是没有告诉他真相,而是选择解除婚姻,听着她向工作人员平淡地说出这十年的经历,只有心疼也佩服她的强大。当然,kitty也是好女孩,她知道自己得不到查尔斯所以选择放弃。查尔斯来到利物浦,玛格丽特再次引导他想起过去,然而也是没有用,到后来,两人契约婚姻,在结婚三周年纪念日,查尔斯送了玛格丽特项链,其实我觉得这里查尔斯已经是爱上了玛格丽特,但又因为两人有契约在先,所以才无法开口,特别是在火车站那里,查尔斯说“actually, I am not that happy you are leaving."将她拉到怀里轻轻一吻,而这里给玛格丽特的特写却是有点难过的皱眉,她其实也真的累了。幸好那个罢工,带查尔斯重回梅桥。到最后波拉在门口呼唤,“Smithy." 他回过头来,看到波拉,那个”原来真的是你“的眼神,然后喊出”Paula“,两人拥吻,Paula最后那一滴流下来的眼泪的特写。还好,还是想起来了。
其实广播剧里对人物的心理有更完整的描写,网易云里搜random harvest,跟着lux radio的就是了。广播剧省去了中间与家人见面的部分。加了人物独白,比如说在玛格丽特跟查尔斯说她结过婚,有一个儿子,但死了,这时她就说道”how can I tell you he is your son.".在选婚礼音乐时,查尔斯听到那段音乐突然想起了当初和波拉结婚时听到过的,还有婚礼的誓言。到后面结局,两人还有一点点对话,"I found you, I found you."
原著没有电影那么丰富,是第三人称叙述的故事,作者和琼芳登也录了原著的广播剧,在网上搜也能搜到,里面的情节和电影有些不同,比如说史密斯在电影了打了剧团老板,而在书中他打了谁貌似被通缉了,两人躲在房子里,不敢出去。然后书中kitty最终嫁给了另外的人生病去世了……书中的最后两人在山上重聚。
电影发生地点在英国,然后男女主都是英国人,而且也相配,两人后来还在1952的奥斯卡相遇,罗纳德考尔曼颁发最佳女主,嘉逊替费雯拿奖。电影在当时也十分受欢迎,嘉逊在里面的扮相也很好看,特别是成为了Lady Rainier之后。
最喜欢的台词,“Smithy, do I always take the initiate? You're suppoesd to kiss me."
据说是“失忆症”情节的鼻祖。
最近连续看了一些黑白老片,发现二三十年代的女性家庭社会地位也就是被当成花瓶摆设,必须找个人嫁是她们的终极人生目标,比中国旧时观念也进步不了多少。当时的导演看起来很喜欢萝莉配中年、年龄差二十以上。
影片充满了男性自大的气息,这也导致了感情情节设计的单薄、不可信。比如,Paula路上遇到一个又病又憔悴从疯人院跑出来的男人,因为她天性热情而帮助他是合理的,但是立刻爱上他并为他牺牲工作什么的,就完全不合理了,这大概是男性心里想要的圣母吧。比如女配基蒂,15岁第一次见到男主,就爱上他并三五年远距离锲而不舍,你说她为了男主的钱和地位那很合理,偏偏要扯什么对一个相差二三十岁的人一见钟情,并在最后一刻“圣母”地放男人自由,我呸!
这个故事是大团圆结局,其实我觉得更适合是个悲剧。要知道女主原先是个舞女,有小孩没男人没工作,她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大概率得继续做舞女or妓女。导演简单地一句话把孩子拍夭折了,轻轻带过,其实孩子活着,影片才会有更大的情节冲突可能性。
Anyway,一部舒缓温馨的老电影,不去管这些感情戏bug的话,是部好电影。
从小就看这部电影,总是把后半段来回放。 1 男女主角在后半段所表现出的隐忍和若有所失,多么动人啊。这种自我压抑源于高贵的情感。女人不想为难男人,男人心有所属,正因为这样始终不愿因为自私和勉强而拖累他人。于是两人就只有这样远远互相看着,各自被封闭在各自的爱里,让明知真想的观众替他们着急,正是这种张力的存在,观众和演员之间有了情感联系,并且在最终结局时达到了最大的共鸣。 2 史密斯,也就是雷尼尔爵士后来找出记忆的关键是,他去了十几年前自己从精神病院跑出来的城市——他在解决罢工纠纷后下意识去路边的小烟店买了包烟,秘书指出他没看到烟店怎么会知道那里有店呢,一定以前来过。于是记忆闸门得以打开……我忽然在想,以伟大祖国建设日新月异的速度,雷尼尔爵士在这个时代估计是彻底找不回记忆的了。 同样,他们住的那个小平房,那美丽的英国乡村,在那里大家都还记得旅馆的主人是谁,牧师是谁……换了现在,不论哪个国家,估计早拆了盖商品房了。雷尼尔爵士保留那把钥匙也打不开别人家的防盗门。 3 罗纳德考尔门,那是多牛的男演员啊。他那稍微有点衰老和憔悴的样子真是很帅。一直在找他的双重生活,未果。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就站在你面前,可你却不记得曾经爱过我...虽然称不上荡气回肠,可细腻的情感真挚的触动心底,让人感动到流泪。本片可谓失忆情节爱情电影的最初版本,精巧的剧情设计带动观众的情感,节奏把握的相当到位,两位演员都表现的很完美~
最后男女相对,那句:PAULA,,眼眶眶瞬间就起雾气了
看经典爱情片永远那么舒服,这算失忆片鼻祖么?里面的各种编排比现在大多数失忆爱情片都要强好多呢!两位主演都超棒,各种不同状态都表达得相当到位。
这可是当年《生理心理学》课上放的啊,基本上几种失忆的症状全都包含在这部电影中了,而且还很有生理和心理的科学依据,啧啧
带我去一个没人的地方吻我
換成希區柯克的話完全就是部精神分析的懸疑片嘛!
Greer Garson忍辱负重的韧性,似乎是东方式的,被她靠一张脸演得通透
这么老的梗看起来也挺好的
原来这种先失忆然后恢复记忆后中间的发生过的又忘记的情节这么早就有了!好棒的电影!
我小的时候必然在央视国际影院看过,今天和一部老经典“鸳梦重温”的感觉实在是太催泪。一直在我映像中苦大仇深的嘉逊竟然演绎了这么一个完美的女人,另外,从对记忆的探讨角度来讲,这个片现在也不过时
这个电影拍的真好
你从别人的生活里消失,正如别人也会从你的生活里悄无声息的消失一样。虽然我时常渴望失踪,但对Paula被所爱之人忘记的苦涩心有戚戚;尤其是这个人就在你身边神色如常,侃侃而谈,还时时抚弄那把不知名的家门钥匙,只是你不是the one你是路人甲乙丙丁……看两遍都会流泪的经典黑白片。2012.10.8.CA984
女主角越看越好看;我特别不理解那个小姑娘的乱伦之爱;话说以后没事儿做我也去街头捡帅大叔去~
失忆的故事现在已经见怪不怪了。。当时应该还蛮有新意的。。
从镜头语言到人物刻画都那么直白,舞台化,但十分动人。看完这片,之后看red violin,觉得后者做作且不知所云。就这两者,我选择旧时代的电影审美趣味。同样的故事,以现代电影的方式去翻拍,会更好么? I really doubt it.
了不起的女人,幸运的男人,曲折的故事,圆满的结尾。
伤心欲绝的波拉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以秘书的身份再次接近了毫不知情的查理斯,这对心心相印却一再错身而过的情侣能否获得圆满的结局呢
只要我在你的心房曾占据过一角,那个角落将永远为我保留;当分隔三年之后,当我们重新成为陌生人,当我们重新相爱,拂过同样的花枝,我知道这么多等待的日子都是值得的;情节现在看来略俗套,直奔理想主题的手法略不适应,不过最后的拥抱真是太美好。
虽然狗血但还是不错得
后来我们遇见很多的人,依旧摆脱不了内心的巨大失落,他说有时候我们如此执念过去是不是病态?他常拿着那把钥匙发呆,或许还是怀抱微弱的希望去寻回被他遗忘的时光…然后他在灼灼的桃树底下蓦然回首,对上的就是波拉饱含深情的含泪的眼睛。黑白片里最妙不可言的就是女演员的眼睛,千言万语都只深情在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