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怪出现的恐怖片,虽然一闪而过的鬼影后劲十足,但想想自己可能也并没有看见另一个世界的“天赋异禀”,也就不那么怕了。
但这样看起来更现实的恐怖片,那种可能真实发生的恐怖,更恐怖啊😱…… 当你遇见一个狂热不讲道理甚至精神方面不太正常的stalker粉丝时,即使你平凡如路人甲乙丙丁,你的“普通”都可能是被被盯上的理由就——这种随机和无理性,加上stalker自认为对你好的惊悚加成,如果真的落入男主这种境地……QAQ可怕……
女主演精神方面有疾病的人堪称……perfect啊!!!这还是那个借西装给Jack的阿姨吗!!!
——————
来救人的sheriff就这么被杀了(闪灵同款心痛)……
——————
从个人生活体验中和这部电影中同时学到了“喜怒无常”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
此处省去127个内心吐槽的字。
——————
Be mature, be stable.
Be mature, be stable.
Be mature, be stable.
新的一年,新的一课……
名垂青史的表演 逃出绝命镇的导演乔丹皮尔非常推崇该片,无论是编剧,还是摄影,都很出色,尤其精彩的是女主的炸裂演技,让人惊艳。 1.强大幕后 本片原著斯蒂芬金,金出过车祸,作为畅销作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创作了这部作品,看得出他对过于崇拜自己的书迷是存在恐惧的,他不想被读者绑架,他写作是为了他自己,写作让他快乐,他写作不是为了读者,不是为了得奖,甚至不是为了赚钱。 本片编剧威廉姆高德曼,编剧了虎豹小霸王、复制娇妻、总统班底,是有着实力的大编剧,对于本片的改编是比较忠实于原著的。 本片摄影巴里索南菲尔德,摄影作品包括血迷宫、当哈里遇上莎莉,导演作品包括黑衣人系列,为本片提供了极佳摄影。 本片导演罗伯·莱纳,导演作品包括当哈里遇上莎莉、怦然心动、义海雄风、遗愿清单,还出演过子弹横飞百老汇和华尔街之狼,令本片呈现出极佳气质。 本片男主角詹姆斯凯恩,出演作品包括教父系列和狗镇,他的表演是对于凯西贝茨的点缀。 本片最耀眼的当属女主角凯西贝茨,她出色演绎的层次丰富的维安妮让人毛骨悚然,她凭借该角色获取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是银幕上让人难以忘怀的表演。 2.史诗级别的演技 我是你的头号书迷。 ——维安妮 凯西贝茨的表演很有层次,她扮演的维安妮从温柔可人到暴躁凶残,尺度掌握的非常好,比较有说服力。 以她的体型,我相信她可以扛起男人;以她的性格,我相信她当过护士;以她的性格,我相信她杀过人。 贝茨扮演的维安妮有自己的行事准则,有自己的逻辑。 她非常崇拜作家舒保罗,痴迷于他的作品,以至于跟踪着舒保罗,所以舒保罗遇到车祸时,她能第一时间救他; 因为她体型大,所以有力气扛起舒保罗; 因为她做过护士,所以可以照顾生病的舒保罗;因为她她非常崇拜作家舒保罗,痴迷于他的作品,所以她不允许舒保罗在小说中结束女主角的生命; 因为她脾气暴躁,所以她会大喊大叫; 因为她犯罪前科,所以她有杀人可能; 因为她对舒保罗的迷恋,所以她打断了他的腿不让他离开。 有比人类还高的公义,我会由他判决。 ——舒保罗 维安妮对这句话非常认同,没有人认为自己是有罪的,她也不是完全坏到骨子里,也有好的地方,舒保罗的命是她救的。 3.聚焦 电影还不够聚焦。 有些剧情很没有必要,舒保罗没有必要看那部记录维安妮罪行的新闻剪纸集,警长在图书室又重看看几乎是相同内容的新闻纸集,对于维安妮过去情况的过多解释适得其反。 警长和警长夫人去看车祸现场的情节也没有必要,警长和警长夫人的戏份太多,这都属于多余枝节,应该把笔墨着力于舒保罗和维安妮。
封闭空间、打字机、精神病患者、创作与阅读、少量人物与人物间极富张力的关系——这些是这部影片最重要的元素,也是令我深深着迷的元素。实际上,原著里包括了更多电影无法表现的,然而却是最吸引人的:梦境、幻觉与心理。这些几乎充斥了原著小说里一半的内容。 如此迷人,不仅在于这些本身就带有独特魅力的元素,更值得一提的,是凯西·贝茨饰演的安妮。第一次见到贝茨的表演应该是在《泰坦尼克号》里面,不过当时没注意。后来印象最深刻的是《油炸绿番茄》,再次可惜的是当时也着重关注了别的方面,只是很清楚地记得有一个五十多岁的大妈,“意外”六次撞到人家的车,很可爱。接下来是在《午夜巴黎》里,她居然演了格特鲁德·斯坦因,那个潇洒的女诗人,海明威的良师。而最后,《危情十日》(小说名《一号书迷》)终于让我把她记到骨子里去了,比容嬷嬷还骨子里。 对于安妮这个角色,尽可以单独研究,把视点聚焦于那一本关于“过往的回忆”的册子,追溯到童年与父亲,写一篇关于狂躁抑郁症的病理分析。虽然在大多数观众看来,安妮是个令人胆颤的人物,她那以块头和表情hold住整部电影的气场,一锤下去的淡定表情,确实会让人心生恐怖。这是重点所在,或者说,是原作者史蒂芬·金试图强调出的重点。史蒂芬·金是个坏家伙。他说:“对我来说,最佳的效果是读者在阅读我的小说时因心脏病发作而死去。”很多被他这样诅咒的读者因这句话更加爱他了,我算一个。但是,在看着安妮晃动着她那肥硕的身体,乳头隐隐可见,撅起宽大的上嘴唇,吼着“难道我会对售货员说:老子这里有一张支票!”时,我都禁不住大笑出来。而她在尽情地挥舞斧头时,由于太专注地欣赏她的表情,我忘记了金老爷子的话,反而沉浸一种享受中。 只消想象一下!无比淡定地打断保罗的一只脚后,她笑着说:别慌,马上就完了;接着完成了另一只——在保罗崩溃的表情和炸裂的身体与情绪中,气氛达到了高潮——然后,然后!她说:噢,我爱你。 容嬷嬷弱爆了好么。 再然而,这段戏的背景音乐竟然是《月光曲》 ,而且是第一乐章,最柔情似水的那一章。我突然觉得《月光曲》绝对是当之无愧的神曲。回想一下,在《大象》里,那个令人无法忍受即将入睡的超长镜头的背景音乐是月光曲;在《克洛伊》里,摩尔拒绝了克洛伊的亲吻之后,月光曲响起;现在竟然连安妮这么大气场的女人和那个让人头皮发麻的 场景都可以被容纳进月光曲里。还有什么不可能?要是哪天发现一个喜剧场景也用月光曲我也不会惊讶的。 没有什么比“反差”制造的效果更好的了。背景音乐如此,安妮的表情如此。说到安妮的表情,小说中说到,她的脸经常毫无征兆、无缘无故地陷入一种空洞中去,像被掏空,或神经断掉,什么都没有。那种表情不是茫然或呆滞,茫然和呆滞起码还存在“茫然”和“呆滞”这样一种东西;而在安妮的那种表情上却找不到任何东西。如果还没领教贝茨的表演的话,真的很难想象那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面部表情,真的存在吗。而看过电影后,怀疑就不会再存在了——看见那个女人的脸了吗?就是那种表情。 看第二次的时候,我注意到了另一个重要的元素——火。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是几乎成为了线索的道具或符号,在每一次情节发生重大突转的时候起到关键作用。在整部电影的第一个镜头中,“火”就出来了,不是真的火,而是一根香烟和一根火柴;这是一个道具特写。从一开头,导演就突出了“火”的作用,而其象征意义是在后来形成的。第二次出现“火”,是安妮拖进了一个烧烤架,然后递给保罗火柴,让他烧了他的书稿。随着巨大的火势冲天,“毁灭”的意味出来了——读者毁灭了那个与自己内心不合的作家,企图让作家继续按照自己的想象进行创作,从而满足自己的幻觉。第三次的“火”——那根被碰倒了的蜡烛,表明了作家反抗的失败。此刻处于劣势的作家,他的力量正如那轻易被碰熄灭的烛火。最后一次,作家再一次亲自点燃了火柴,正如第一次那样——他毁灭了读者强加给他的创作——他自由了。 将这四次出现的“火”连接起来,就清楚了:自由——束缚——反抗——重回自由。 我现在怎么老爱分析符号。可能这就是电影语言的根本所在吧,各种符号。 在被“束缚”与“反抗”的对峙最激烈时,最大的冲突莫过于前面提到的“断腿”情节了。在20世纪60年代的“接受美学”理论及其“读者-反应批评”方法出现之前,我们一直认为作家是完全主动的,读者是完全被动的。一个作家像上帝一样创造出一个个人物,一段段情节,一种种思想,而读者只能像领圣体的虔诚教徒一样,被动接受那些作品。而接受理论彻底否定了这种关系,将读者的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读者那里,作品被进行了第二次创作,而且,这第二次创作是由千千万万个读者在不同时代完成的,其效果或后果是第一次创作无论如何都达不到的。然而,在《一号书迷》及改编电影中,读者不仅反被动为主动,更是意欲扮演新的“上帝”的角色。史蒂芬·金在原著中写道:“忠实的读者变成了挑剔的编辑。”她可以赞颂你,同时,也可以囚禁你,然后毁灭你,最后按照她的想法重塑你,使你成为她自己的表达者。而这一切,以爱的名义。“噢,我爱你。”安妮说。 当然,这个角色的设置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当然,非精神病患者不能完成这一系列的行为。但是,这个角色实际上极端地表达了很多读者潜在的思想。我们不希望自己的偶像偏离轨道,不希望自己爱的人偏离轨道,而这个轨道,就是最初他之所以吸引我们的原因,后来发展成为我们自己的个人幻想。如果他偏离了,态度由轻到重分别是:不承认——失落——责怪偶像——企图改变偶像。而安妮,毫无疑问很严肃看待了这个问题。严肃到个人幻觉占领了不可动摇的主宰地位,从而不惜毁灭偶像。 你要自由?那就打断你的腿。 于是她那么做了。 只要有读者存在,作家的自由就永远不可能完全发挥,只可能适当发挥。除非你想做一个没人要的或者只有少量人知道的作家。也正如史蒂芬·金在原著中写的:“他写两种小说:好的小说和畅销小说。”
贝茨的这次演出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两种心理的随意转变,眼神、神态都达到人神合一了。拍摄技巧也值得一说,悬疑恐怖的气氛张力十足!放大的人物特写、精妙的配乐都很瘆人。
节奏很好,外景在片里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应该是编剧的贡献,罗伯莱纳贡献了透彻的视觉风格,道具还是一如既往的糟,受伤的假腿倒在打字机上的假人头,道具组可能是制片人亲戚。揪心的部分在逐渐升高,尽管开始像愚蠢人物的喜剧,终究是一场双方意志和执行力的较量。
1、出门前一定要看天气预报啊!大暴雪什么的就不要出门了么! 2、谁会给自己书里的主角起名叫misery么! 3、千万不要随便把主角写死啊!4、小心偏执狂啊 方向请摆对 数量也是会被看出来的么! 5、一定要检查死没死啊 死了就不要瞎想了么!吓唬谁啊!
所谓 一个脑残粉的战斗力抵得上十个黑 请把富奸的作品介绍给这位可人
凯西·贝茨的剽悍演技把整部电影的惊悚感拔升到一种高贵的境地。如果将历届奥斯卡影后塞在一个屋子里彼此厮杀,凯西·贝茨绝对是那个活到最后的人。(前提是希拉里·斯万克必须进男子组)
凯西贝兹饰演歇斯底里,喜乐无常的疯狂书迷真是入木三分,光她一人就能独撑大樑,堪称惊悚电影经典。
1990!1990!居然是1990!让现在的禁室培欲片哭去吧!
Kathy Bates是演疯女人的教科书级别的演员
朴实刚健,演技一流,教科书级别的情节推进,最屌的是一句都没铺男主背景,靠两句台词就交代完了:—你写的全是污言秽语。—因为我写的是个混混,我小时候也是混混。有了这句之后骗人开锁偷东西下药忍痛杀人全都无比合理。厉害啊
Annie就是挺韩的脑残的未来啊~~~
把偶像打个半死私藏在家中是很刺激的事~
这悍妇简直是我童年时的噩梦,终于再看了一次.惊吓程度已是全无
史蒂芬金的本子没啥特别。主要是导演的驾驭能力太强,节奏和镜头语言都一流。看惊悚类果然还得是那个年代,粗糙的环境质感,折磨心智的配乐,骤降的大特写大广角。当然这片最大看点还是影后凯西贝茨的神演技,把变态演到如此入骨真是牛逼。脑残粉都该来看看什么叫用生命在黑的魔鬼粉。四星半。
跟着我~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右手 ~左手~慢动作重播~当粉丝~给你快乐 ~你有没有爱上我~
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故事缓慢的讲述,观众在屏幕那头却大气不敢出……Kathy Bates的Anne即使微笑都让人不安,男主坐怀不乱连哄带骗,勇气智力均可嘉。
风格手法配乐选择甚至字幕隐出的方式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典型的好莱坞制造,用细节和巧合推动故事发展,用人物大特写和平行蒙太奇营造氛围,加上两位主演的完美对手戏,这绝对是上品之作;另外提一点:疯狂粉丝什么的最要不得了,多少名人就是这么被玩死的。
如果可以不要腿打折的话,可以说很需要这样的阿姨来监督干活了。
遇上这样一个脑残死忠粉丝,我只能说,真是太恐怖太变态太疯狂太刺激太过瘾啦!!!!!
孤独可以把人逼成疯子
本片提出了一个可怕的假设,这世上总有那么一个或几个人,你不认识他,他却了解你,你看不见他,他却无时无刻不在你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