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菲亚·科波拉的新电影《触礁》(On the Rocks)应该是她的作品中最清汤寡水的一部,虽然先天条件仍然超好,她自己编剧、执导,Bill Murray主演。科波拉对喜剧演员Bill Murray情有独钟,大致相当于在自己杰出的父亲之外又一位心有灵犀的年长男性。十几年前两人合作过《迷失在东京》,前几年还拍过一个圣诞特别节目,现在是第三次主要合作。
故事中曼哈顿SOHO的年轻妈妈Laura担心丈夫出轨,她首先寻求Bill Murray扮演的父亲Felix的帮助。打小的时候父亲就告诉女儿,“不要向任何男生交心,直到结婚你都是我的女儿,结婚以后也还是。”挑战在于父亲一生保持着系统性出轨的习惯,女儿找他咨询有点像找江洋大盗请教防范小偷的经验。
父女之间的对话刚开始定位极高。面对Laura的质疑,Felix将不遵守单一配偶制归因于人类进化的刚性需求,但这场探讨在电影中缺少持续开展的空间。我的感觉,实际上这部作品意在表现孤独和倦怠,不是深山老林里独处、白天沐浴日光晚上沐浴月光的孤独和倦怠,而是亲人朋友同事环绕、终日忙碌奔波时候的失魂落魄。
中年危机,在搭上个古怪精灵的老爸,世界就翻天了。 比尔·默瑞这个老戏骨就演绎了这样的老父亲,有意思。中年危机,在搭上个古怪精灵的老爸,世界就翻天了。 比尔·默瑞这个老戏骨就演绎了这样的老父亲,有意思。中年危机,在搭上个古怪精灵的老爸,世界就翻天了。 比尔·默瑞这个老戏骨就演绎了这样的老父亲,有意思。中年危机,在搭上个古怪精灵的老爸,世界就翻天了。 比尔·默瑞这个老戏骨就演绎了这样的老父亲,有意思。
说起好莱坞当今的“星二代”,索菲亚·科波拉可能是最符合其定义、却又最不会被归入此类的人选之一。
说她符合“星二代”的定义,是因为她来自被称为“好莱坞肯尼迪家族”的科波拉家族,索菲亚的父亲正是新好莱坞大名鼎鼎的导演弗朗西斯·德·科波拉,她本人就出演过父亲著名的《教父》系列(并且拿了一个演技类“金酸莓奖”被大众嘲笑,于是转执导筒),她堂兄则是后来改姓的奥斯卡影帝尼古拉斯·凯奇。
尤其是在父亲拥有两座金棕榈、两座小金人和无数奖项提名的辉煌成就的情况下,索菲亚似乎注定出身于名人光环的笼罩之中。她作为电影人和时尚界的过分密切关系,她在父亲名作中的糟糕演技,似乎都注定她会成为一个“强捧之耻“。
可是,若索菲亚·科波拉真的像绝大多数陨落的“星二代”一样,在所有人期待的目光中坠入平庸的宿命,
那如今围绕她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纷纷议论根本不会存在,她与A24合作出品的新作《触礁》也更不会受到影迷们的殷切期望。
事实上,“平庸”是无论如何不能用于形容索菲亚的,因为她的作品总是受到最为两极的评价;
而即使是最厌恶她作品的观众,也必须承认,她甚至比她的父亲更脱离好莱坞主流,更“特立独行”,这一点从索菲亚的处女作《处女之死》便能略窥一二。
多年以后,索菲亚回顾这部当初仅用不到一个月就草草拍摄完成的处女作时,她坦白称,《处女之死》的初剪版极其糟糕,糟糕到她甚至后悔拉着一帮人陪自己拍这么一部电影。
但是,当《处女之死》以最终成片的姿态空降1999年的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时,迎来的却是媒体的一致好评。
它改编自美国作家杰弗里·尤金尼德斯的同名小说,透过一群青春期男孩的视角,回忆美国七十年代的一家人的五个女儿相继自杀的奇诡事件。
虽然影片中包含有对父母控制欲、男性凝视、青春期忧郁的深入刻画,但在笔者看来,《处女之死》却绝不(如很多人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严密的、基于现实议题的寓言故事。
如果以这种眼光去审视此片,我们会发现,五个女儿自杀的动机非常牵强,完全构不成对现实的控诉,许多观众甚至因此认为,影片非常“矫情”。但是,若更换视角,这反而成为《处女之死》最为特别之处。
让我们回顾影片开场的一串蒙太奇——阳光穿过树叶这样的社区自然景观与小女儿浴室自杀的镜头在冰冷的旁白中被组接在一起,从这一刻开始,电影就已经确定了一种虚幻得近乎梦境的主基调。
之后,随着小女儿的死亡,一种不可理喻的颓废倾向开始蔓延。我们更不能忘记这一旁白的叙述者是一群男孩,因此,整个故事可以理解为男孩对模糊与混沌的回忆的一次补全。
他们在见证了神秘的自杀事件之后,试图以自己的方式去拼凑真相的碎片。
也就是说,自杀事件本身甚至已经不是完全的重点,重点在于对往事进行回溯、猜测与重构。
这使得影片的情节都在回忆的朦胧中变得暧昧、不确定,电影由此获得了“秘密”的延伸空间,严肃的主题被取消,代之以充盈的情绪。
若要在当代电影中为《处女之死》寻找一个坐标,那么笔者会选择丹麦名导拉斯·冯·提尔的《忧郁症》,
同样暗流涌动的叙事魔法,同样的绿色的、不可名状的忧郁气息,同样躺在月光笼罩的草地上的克斯汀·邓斯特……
而影片中那种模糊真实与虚幻的糜烂的青春岁月以及其间发生的种种奇异事件,则令人联想至美国独立导演哈莫尼·科林的《奇异小子》和《春假》。
当然,索菲亚继承了其父对于影像的美学直觉,因此《处女之死》的场景建构、摄影和表演都是相当富有诗意和生命力的,这与文本所透露的死气形成了抵抗之力,进一步将电影卷入矛盾的漩涡。
在《处女之死》之后,索菲亚相继拍摄了《迷失东京》和《绝代艳后》,完全确立了她在世界影坛上的天才新人的地位。
前者作为她最负盛名又最有观众缘的作品,不仅发掘了斯嘉丽·约翰逊这位后来的漫威女神,更使得东京这座霓虹闪烁的大都市从此与异乡人与孤独等母题再无法分割。
但是,在笔者心中,《迷失东京》并不能算做索菲亚·科波拉最好的那一档作品,因其剧本首次由索菲亚独立完成,显得有些稚嫩和功利,因此情感线索和氛围的铺设与构建也相对比较生硬。
《绝代艳后》则是索菲亚和邓斯特的又一次合作,聚焦法兰西王后玛丽·安托奈的传奇一生,这是索菲亚对年代戏的初次尝试。
在接连三部电影问世后,索菲亚·科波拉的创作风格已经基本成型。
她以细腻和别致的视角观照各个阶级、各个时代的人们心中的情感与欲望,并将其与特定的时空、历史、地域背景联系在一起,精美的影像和表演在影片中总是有着相当的重量。
然而,在索菲亚在好莱坞一步步崛起之时,在大洋彼岸的柏林,另一群艺术家也在逐渐摸索着属于自己的创作方向,他们就是如今在三大电影节的主竞赛中大放异彩的“柏林学派”。
新千年的第一个十年,夏娜莱克拍出了《马赛》,佩措尔德拍出了《耶拉》,玛伦·阿德拍出了《完美第二对》,乌利胥·柯雷拍出了《窗户周一到》。
在《在某处》之前,索菲亚·科波拉与柏林学派众作者的联系恐怕只是他们同样关注人的微妙情感在特定地域中的变奏,但《在某处》则几乎和柏林学派有着一样的气质和结构。
《在某处》可以说是索菲亚·科波拉创作生涯的一次重大转型,最为明显的是她彻底抛却了好莱坞情节剧式的传统叙事体系。
仅针对题材和主旨而言,《在某处》几乎是《迷失东京》的一次复刻,都是关于好莱坞演员的生活中的不为人知的孤独一面,也正因如此,许多人指责索菲亚“重复自我”。
但事实却远非如此,若仔细对比两部电影,我们会发现,《迷失东京》仍然是基于“异乡爱情”这一情节剧概念展开的一个走向明确的爱情故事,但《在某处》中,观众所看到的却是斯蒂芬·多尔夫与艾丽·范宁所饰演的一对父女的生活。
一切情节上的设计和编排都被有意识地摒弃,取而代之的是近乎随意的日常碎片的组合,几乎不存在真正的开始与结束,只有日复一日的生活图景。
在《迷失东京》中能轻易感知的那种刻意完全被消解在纯粹而不露痕迹的自然主义气息中,充斥着强烈的私人属性,人物、情节、场景、台词,没有任何是功能化的,一切都是那么地松散与自由。
电影的表现方式变得前所未有地沉着冷静,在《处女之死》《迷失东京》中随处可见的情绪化的摄影方法,变为了固定机位的长镜头,影像美学从“被创造”演进为“被提炼”,提炼的对象是日常空间的置景、动作、声音等等,即使是一个视线牵动的正反打都变得重要而美丽,这和柏林学派的创作风格是高度相似的。
如果要找出什么不同的话,那么可能是柏林学派的电影写作对象更加底层,因而也更贴近平常人的生活,而索菲亚·科波拉所关注的则永远是精英阶层。
但这不正是她的真诚的体现吗?她所写作的就是她熟悉的——掌声之中的孤独、百无聊赖的奢靡。
幸运的是,《在某处》这样本不讨喜的私人电影,却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受到了当年的评审团主席昆汀·塔伦蒂诺的青睐,捧得了最高荣誉——金狮奖,索菲亚·科波拉也因此迎来了导演事业的顶峰。
对于笔者而言,这部电影也当之无愧是她的最佳之作。
而在此之后,她的创作开始滑向低谷,经历了《珠光宝气》与《一个很穆瑞的圣诞节》的双重失利之后,索菲亚·科波拉向类型电影和流行文化的进军基本宣告破产。
2017年的《牡丹花下》虽然为索菲亚赢得了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但她因此受到的质疑与批判之声甚至盖过了奖项的本身的荣光。
直到今年刚刚面世的新作《触礁》,索菲亚·科波拉才宣告正式回春。
在索菲亚的为数不多的作品序列中,《触礁》无疑是特别的,但它的特别却正是因为它的“平庸”,在她一贯的“特别”中似乎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触礁》的故事非常简单,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一个女人发现自己的丈夫可能不忠,与她的父亲一同调查真相。
这听起来就像是如今最主流的情节剧的情节,甚至像是某部家庭题材美剧的其中一集。
别忘记,即使是在最受人唾弃的《珠光宝气》中,索菲亚·科波拉都从未贴近过好莱坞主流;
而作为年代戏的《绝代艳后》、《牡丹花下》,也都采用了与众不同的处理方式,使它们完全区别于好莱坞的同题材影片。
而《触礁》,至少从表面上看,完全没有任何棱角,工整、精致,完全不像是叛逆的索菲亚·科波拉的作品,倒是像Apple TV与A24在流媒体大数据导向下制作的工业产品。
当然,这并不完全是一种指责,因为《触礁》的文本写作的完成度,即使放在类型片的维度中,也是顶尖的水准。
它在工整的大前提下做到了绝对的恰到好处和无懈可击,幽默与严肃的平衡、悬念的掌控、情感的铺垫与宣泄、人物与人物关系的塑造与呈现,每一步都精准而有力。
但《触礁》仅仅止步于此吗?它只是一部普通的情节剧佳作吗?并不尽然。
首先,无可否认的是,索菲亚·科波拉自从《在某处》之后便练就的,从日常生活影像中提取美学效应的本领仍在。
这一本领在《牡丹花下》的年代戏情境中异化成了某种被华丽的服饰与布景所限制的空洞审美,但当时空回归至现代都市,影像捕捉的敏锐度再次回归,视觉细节与其文本高度匹配。
基本上,仅针对影像层面,《触礁》就是素材组织更加紧密、更有逻辑的《在某处》,当然这样的紧密度一定程度上折损了直接的影像美学。
但别忘了,自然主义并非索菲亚·科波拉最开始擅长的,在《在某处》获得成功之前,她还曾游走于浪漫主义与神秘主义的影像风格中,《处女之死》就是一个典例,上文早已称赞过该片摄影中饱含的情绪、诗意与生命力。
这一倾向在《在某处》中被压制,如今却重新被唤醒,虚构的美学掺入了真实的生活影像中,电影变得如此流淌与圆融。
其实《触礁》最大的问题就是它的文本过于完美,以至于所有起承转合都严丝合缝,因此毫无视听施展手脚的空间;
它太过精炼,以至于索菲亚·科波拉所擅长的那些只能作为注脚,而不能像别的作品一样逐渐喧宾夺主。
而在文本层面,《触礁》最让观众失望的一点,可能是它过于乐观,因此索菲亚最能让观众投入共情的那种忧郁和颓废的气质,在电影中几无展现的可能。
她最好的作品,如《处女之死》和《在某处》,都是由这样的情绪氛围所驱动,在存在主义式的空虚中漫游,从电影中满溢而出的暧昧、混沌和不确定性正是她的魅力源泉。
如《处女之死》中被模糊的动机和事件的因果逻辑,《在某处》中由手机短信所提示的暗线,都属于此类设计。
但《触礁》却受其文本的严丝合缝所限制,无法拥有任何不能被看透的“秘密”,这多多少少使得索菲亚·科波拉的作者性有所丧失。
但无论如何,《触礁》虽然缺少一点灵气,但它的精巧依然让它成为绝对值得一看的作品,
毕竟《触礁》很可能是索菲亚·科波拉目前为止最优秀的文本之一,若以文学形式表现,恐怕会成为一篇出色的短篇小说——当然,这似乎也成了一道自设的绊脚石。
三年前,索菲亚·科波拉凭一部改编翻拍作品《牡丹花下》在戛纳拿下最佳导演奖,掀起一阵争议,不过相比起十年前她在威尼斯摘下最高荣誉金狮奖的《在某处》还真是小巫见大巫。她的导演能力似乎一直备受诟病,很多人都认为她依靠名导父亲的名声而在影坛上通行无阻,这可是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但另一方面来看,她编剧的天赋才能和独特的美学品味在早期几部作品里尽情显露,而且核心人物惊人地相似:《处女之死》里心有不甘的少女,《迷失东京》里在异国他乡遇上幽默男星的少妇,再到《绝代艳后》里的困在法国皇宫的玛丽皇后,无一例外全部指向她自身的经历,她跟随导演父亲生活的小圈子,以及与世隔绝的孤独情感;《在某处》则明目张胆地将这种体验毫不掩饰地照搬到台面上。可以说她此前所有影片作品(除了《牡丹花下》)都是在拍摄自己的生活经历,这似乎导致题材越来越局限。从《牡丹花下》开始看出她想转变,尽管这也是一部与处女作《处女之死》相差无几,发生在与世隔绝环境里的女性争宠故事。
三年后的今年,科波拉的新片《触礁》在疫情肆虐的时期尴尬登场。这是她第一次她和流媒体合作,也是她和老搭档比尔·默瑞第三次合作,两人初次合作的《迷失东京》为科波拉拿到了一座奥斯卡小金人,同时奠定了比尔·默瑞冷面笑匠的地位。这次合作比尔不再和剧中女主角饰演一对关系暧昧的情侣,而是一对无话不说的父女。显然,这不是《在某处》里父女关系的延续,因为比尔在片中的角色与电影圈无关。索菲亚终于跳出了以往的题材窠臼,大胆挑战一部讲述“他人”的作品,这是她的第一个突破。尽管在女主角身上依然残留一些关于创作焦虑感的自我影射,但索菲亚不再需要借助剧中角色来诉说自己的孤独感,也不需要为女主角建造一个独善其身的生活环境。
影片讲述一对生活在纽约的年轻夫妇,有两个孩子,作家女主角遇到了写作上的灵感障碍,并开始怀疑丈夫外遇。于是,她向花花公子的父亲请教,之后两人对丈夫跟踪调查,展开了一段意外的冒险旅程。乍看之下,这是一个惊险喜剧的类型片剧本,但是导演将标志性的作者风格融入其中:品味独特而风格芜杂的配乐(古典巴洛克、爵士、电子乐……)令她镜头下的纽约有别于伍迪·艾伦的圆滑单调;镜头跟随着父女二人流连在高级餐厅、私人宴会,低调奢华的场景在暗中刻画出富人阶级的模样,而两人在敞篷复古车上享受鱼子酱和香槟,之后狂奔在夜晚街头的场景,更是集怀旧和现代感、幽默和惊险为一体,有美国影评人提到她镜头下的纽约更像罗马是有一定道理的。
反类型的操作接踵而来,故事在后半段出其不意地转到墨西哥的情节,潜入一片休闲松弛的度假氛围,似乎将之前的紧张悬疑感抛到九霄云外。这不太像是美国喜剧,反而更像是欧洲喜剧的写法。当然,最大的功臣还要数比尔·默瑞,他一出场就自带幽默感,教女儿吹口哨、四处跟女人调情、妙语连珠的台词,将一个退休的花花公子富商刻画得栩栩如生,这可谓导演与演员合拍的又一次成功的典范。绝对是索菲亚当年在《迷失东京》挖掘出比尔这种冷幽默的演绎方式,为这部影片里稍显单薄的情节增色不少。
影片的主题一边在父女关系上调侃,另一边则透过父女迥异的眼光去探讨男女对待婚姻与情感欲望的话题:一夫一妻制和男女外遇的差异等话题全在两人对谈里娓娓道出。父亲代表一种对女性不合时宜的男性凝视和父权控制,从开头的名言名句,到女儿手上的首饰,再到刻板的女性魅力(“长头发的女孩才吸引男孩”)等。而女儿则代表着新时代的独立女性,她要与这个男性主导的社会观念对抗,她显然明白婚姻和家庭要靠自己才能掌握,却无意中受到父亲的唆使影响。
剧本也由此引申出另一个更深层的主题:女性进入到人生另一个阶段所面临的身份危机,应该如何调整才能维持自我。女主角是一名作家,但是结婚有了孩子后,生活变得日益枯燥无聊(接送孩子上学放学,还引入一个聒噪的女家长角色道出女主角的焦虑感)。她既要兼顾写作,又要照顾家庭,身份在妻子、母亲和女儿三者之间回旋往复。最后父亲在暴风雨来临前夕的旅馆里听她泄愤后,回应说她没以前那么有趣了。确实,步入婚姻以后的女性无法像男性那样自由自在,索菲亚能够将现代社会里的男女不平等透过轻松幽默的口吻清醒地道出,实在是她的深厚的编剧功力所致。
当然,熟知女性主义的观众或许对此不以为然,毕竟这些早已是老生常谈,但是科波拉这次还破天荒地触及种族问题,黑人丈夫的设计中规中矩,展现大都市纽约里种族的融合与多样性,却没想到这个话题在一个令人捧腹的情节里不经意引爆。父女二人夜晚在纽约街头飙车冲红灯被警察拦下来之后,父亲凭借巧舌如簧和特权阶级的魅力免受罚单,还让警察帮忙推车发动。这个情景不免让人联想到今年发生在明尼阿波尼斯的弗洛伊德事件,以及之后掀起针对警察不公平对待黑人的抗议浪潮。种族话题向来并不是索菲亚的关注点,她去年在编写剧本时还没发生“黑人命贵”的示威游行。但从这个细节足可看出,她创作的思路愈加开阔,逐渐与当下时代发生联系,而不再局限于昔日那种与世隔绝的环境,这可算得上是她这部新作的另一个突破。
1、作为一个特别喜欢《迷失东京》的影迷,我对索菲亚·科波拉的新片《触礁》非常失望。也许是观影前期待过高,影片结束时我一脸震惊,“这就完了!?”
2、尽管这部影片远谈不上优秀,却也不算难看,起码把故事讲明白了,且不乏一些有趣的段落。然而,因为本片的编导是索菲亚,所以对于我来说,这部电影和它的片名一样,触礁了。
3、《迷失东京》探讨了年轻人对爱情、婚姻和人生的迷茫,情感细腻、真诚,非常动人。而《触礁》呢,无趣、浅薄、庸俗,它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真诚,缺乏直面真正的生活和人生的勇气。对一个真正的电影人而言,这是致命的。
4、幸好还有比尔·莫瑞,他风趣幽默的个人魅力以及出神入化的演技拯救了这部电影。 唉,失望!
说来就来的中年危机——《触礁》
今天聊聊电影《触礁》。
片名On the Rocks(2020),别名岩石上。
世上的爸爸都疼爱女儿,一直都将自己的女儿当做小公主看待,而且都希望一直这么宠爱下去。替孩子吃苦、替孩子趟雷更是义不容辞不在话下,毕竟这都是写在基因里的祖传本能。
《触礁》里就有这样一位老爹,哪怕自己已是白发苍苍,也要以身作则,把自己当年犯过的错趟过的雷都传授给女儿,防止孩子吃亏受骗。
故事里的劳拉是一名家庭主妇兼作家,每天在家带着两个娃上学,还要向出版社供稿小说。
劳拉的老公迪恩是一名事业刚刚起步的商务人士,每天职场奔波疲惫不堪,但在仅有的休息时间内对家庭还是很上心。
劳拉的老爹费利克斯是一名退休富商,退休后闲来无事,开始找小棉袄唠嗑逛街玩。
费利克斯本人是一位风流成性、四处留情的纨绔子弟,年轻时丝毫不避讳自己的出轨事迹,还为自己到处沾花惹草找了不少理由。
资深出轨专业户费利克斯嗅到女儿有一点儿不开心,于是以己度人,开始向女儿灌输丈夫出轨的思想。
费利克斯打着大男子主义旗号,将自己出轨上升到物种起源、种族延续的高度,同时又极度双标,将疑似出轨的女婿钉在耻辱柱上,私家侦探、亲自盯梢无所不用。
原本十分爱丈夫的劳拉,在老爹亲身示范下开始动摇,渐渐相信了费利克斯的歪理邪说。毕竟男人最懂男人,尤其是一个满脑子骚操作的资深出轨者。
劳拉在老爹的怂恿和陪伴下,开始了私家侦探一般的生活。两人试图通过蛛丝马迹抓到迪恩的把柄。
在这场闹剧中,夹杂了男人、女人都存在的中年危机。女方因为长期生活在家庭和学校之间,渐渐感觉失去了对生活、对丈夫的掌控。男方则忙于事业,疏于与妻子交心交流。两人还要共同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生活压力,喘口气都觉得很难。
就这样,中年危机的人们在一点点想象中的缺口中看到了改变的机会。仿佛一夜之间,出轨成了打破平静生活的奇点。一场看似啼笑皆非的闹剧就此上演。
故事最终如何收场留给观众自行观看。
总体来说,《触礁》故事比较普通。影片采取了一个较为温情的方式讨论了父女关系、夫妻关系。伴随着戏剧性冲突,当事人找到了一种比较合适的解决方案。劳拉个人意志还不够坚定,又有点儿得陇望蜀,被老爹忽悠忽悠就上了说走就走的贼船。
影片用大量笔墨描绘劳拉的心理过程,如果观众能够感同身受的话,那么大概率也遇到过类似问题。内心的焦躁不安根源还是对生活充满了恐惧和无力,仿佛一切都在失控边缘。《触礁》给出了一个颇为积极的解决方案,放心大胆的相信对方,相互提供一个港湾,结局总会很美好。
就演员们的表现来看,《触礁》是依靠比尔·默瑞撑起来的一部影片。他一出场就自带笑果,举手投足之间尽显渣男本色。
并不讨喜的角色费利克斯经过比尔·默瑞的演绎,反而变得招人喜欢,甚至他那些胡说八道的歪理邪说,观众们也能不由得点头赞同。这就是演员本身的魅力。
片中有一段一段小插曲十分有趣,果真是老美社会的真实写照。
白人父女在街头闯红灯被警察拦下,老油条父亲靠着套套近乎就能让美国膝下有黄金的警察化身人民警察,帮忙推车,招收送行。
想象一下,如果是黑人开着汽车被拦下,《触礁》的故事基本就是另一个样子了。
说来就来的中年危机,
说走就走的抓包之旅。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妙看影视
轻松+愉快,反高潮。
Ahhh~Sofia Coppola最好的作品都是为Bill Murray写的(奥斯卡最佳男配预警
托尼厄德曼没有迷失纽约。同样是父女关系,触礁比托尼来得轻松,也相对轻巧太多,索菲亚科波拉年纪轻轻,就几乎想犯懒地朝着伍迪艾伦式纽约小品的方向去走。当然,观众可以说她远没资格开始举重若轻,虽然伍迪爷爷也从来不重,却比这个导二代更能抓生活韵味。这个抓奸闹剧实在简单,也因此随便掰扯下,就很容易流畅起来,也因此不再可能拥有迷失东京的迷离气质,即便海报都照着那去做。
挺好看的,科波拉拍了一部喜剧版的“在某处”。可爱、迷人又有点病态的父女关系,“你出生后就是我的,直到你嫁给一个男人。在那之后你依然是我的。”比尔·默瑞的表演没得说。嗯,看到“苹果原创电影”的片头时被震了一下~
苹果和A24合作的第一部电影
可以部分弥补Bill Murray没演过Woody Allen电影的遗憾了。
It must be very nice to be you. 真正的明星并不需要act而是需要be,比尔莫瑞正是这如此。没有他整个影片就是一个令人无法忍受的上流社会的没事找事、无病呻吟
Tasteless binary content but Bill Murray is real cute
这个剧本很好啊,轻盈,但每个人物都有完整的传记,互相微妙的需要与被需要的张力也很细腻;当然尤其是父女之间咯,终于又有一个细腻的父女故事,他们相处的vibe我也很有共鸣,最安心又总想逃开(总有各种耿耿于怀的过去…科波拉的剧本总是结尾有点单薄,不能推着故事再上一程,这次以反高潮的方式也还可以接受吧。女主的表演弱了点。What happened to you? You used to be fun.
质感宛如那些名导拍摄的广告片一般,现在的她,究竟是大智若愚,还是大愚若智?为流媒体拍摄不使真招儿,还是说重拾网络大数据导向的最大公约数所代表的过去,已经是她目前所能做到的最好?
小清新为啥不能是大才?能把一个疑似出轨故事拍得这么浪漫舒适,好久没在电影里见到如此迷人的纽约了
请问bill murray为什么不是我爸爸
一种富婆努力在生活中找点烦恼因为没有冲突没办法写剧本然鹅生活实在是太美满了所以真的没啥烦恼的即视感。哎。可能是羡慕使我丑陋吧。🤔 另外节奏巨差,前面一小时和最后半小时完全割裂。
比尔·默瑞让这个片子有趣了一半,顺便说一句好喜欢索菲亚·科波拉啊虽然她一直在拍烂片哈哈哈哈。
三星半。这显然不是惊艳之作,却有一点不那么絮叨的伍迪艾伦味儿。故事中最惹人羡慕的无疑是父亲了,搞着艺术品买卖,一辈子都在享受生活,自信自在得令人生妒。
每次看sofia coppola的片之前:好像有点意思,看完后:以后不太想看她片了。
在东方文化的语境中,女儿通常会被描述成父亲的贴心小棉袄。但在索菲亚这部为父亲节量身打造的温情小品里,事情似乎正好反过来:父亲才是女儿生命里的英雄或者救兵。相对于这个浪漫又风趣、且透彻到有些「吊儿郎当」的老爸,女主角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大智若愚」的女儿。尽管她已经与雄性眼中的雌性品质渐行渐远,但她依然需要男人为她的努力点赞,依然需要女人投来的羡慕目光,也依然需要「博学」的父亲为她即将《触礁》的婚姻生活出谋划策掌控航向。最终在这对父女胡闹式的冒险中,亦在索菲亚近些年写过的最佳剧本里,女主角似乎也认识到了两性在应对爱情过期这个中年危机时的差异:女人想着如何继续,而男人则想着如何重新开始。对于这个已为人母的女儿来说,父亲的遗产不是他的花心,不是他的眼界,而是他的自信。那自信高亢而张扬,有如撩人的口哨。
故事的内核没有什么惊喜之处,无非是婚姻危机加上科波拉自我投射的创作危机,再注入一些父女关系和解,胜在拍得足够短小轻盈,纽约这座城市也是太适合上演都市小品,不自觉地就能让观众chill下来,比尔·莫瑞这个活宝也支撑了影片大半的乐趣,比较可惜的是丈夫疑似出轨这条线索,前面种种迹象加表演都指向了必然的结局,可最后好丈夫反转很是牵强,应该也就是想为这个平淡故事增添些悬疑元素罢了。
对索菲亚·科波拉的这部电影太失望了,作为A24的第一部流媒体电影,她连一成的导演功力都没有使出来,就是拿着大数据干了一个平庸的行货,就连A24以往片子极致个性的摄影风格都没有。如果不是老搭档的表演可以救场,这片子就彻底的灾难了。
好迷人的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