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爱丽丝》从题材上来讲是一部女性电影,是70年代新女性主义流行的时期的作品。剧本和最初的构想并非来自于斯刻塞斯,斯刻塞斯是被弗朗西斯·科波拉推荐给女主演埃伦·伯斯泰因的,当时她正为手上的这个剧本寻找一名合适的、年轻具有活力的导演。《穷街陋巷》的成功制造了这个机会,在观看过电影后,科波拉留下了德尼罗出演《教父II》,斯刻塞斯得到充足的资金开拍《再见爱丽丝》。这部作品对斯刻塞斯来说有很多新鲜的尝试,第一次接触女性题材的作品,第一次有能力搭设布景,和一个处于青春期的烦人小男孩共同拍片。这个题材并非斯刻塞斯的所擅,但在片中仍有斯刻塞斯的一些典型痕迹。从总体的风格来讲,这还是一部轻松的、戏剧化的通俗剧,是对一个时代美国风貌的生动描述,也是一次成功的女性心理探究。
整部电影是随着女主角爱丽丝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变化分成数个段落的,段落间的典型区别是场景的色彩。电影的一开头斯刻塞斯使用了一个极其梦幻的开场,模仿《火星人入侵》的风格搭设了一个红色的落日下的乡村布景,小女孩爱丽丝扮成多罗茜的样子出场,唱着《You Never Know》。之后便进入爱丽丝的成年世界,新墨西哥州小镇的家居生活,貌似平静,场景色彩绚烂,为了贴合爱丽丝此时的心态,也是美国传统妇女的心态,家庭主妇的平静单调的生活。随着丈夫的意外,爱丽丝决定踏上归乡路,回加州自食其力供养儿子,独立生活的新鲜感和畏惧,依靠男人和厌恶被支配的矛盾感觉,在画面上反映出一种苍凉阴郁的感觉。部分章节采用了公路片的表现手法,在车内的小场景内进行。最后的农场部分,爱丽丝完全进入了支配自己生命的角色,不会为了男人而放弃自己的追求,色彩也随之恢复明亮。场景间的分别十分明显,由此很好地展现了爱丽丝的心理变化过程。整部电影的主题就是一个女性的成长过程,如何处理爱情和自己的事业,女性在生活中不再只作为附属。除了角色的精彩表演,色彩在整个变化的描述过程中至关重要。
片子的整体感觉很温馨、幽默,有对生活的美好希冀,有对社会现象的尖利讽刺。斯刻塞斯在其中套用了道格拉斯·薛克式的清淡的通俗剧手法,采用生活中的真实景象来表达主题。斯刻塞斯本人并非想把影片单纯处理成一部女性题材的作品,他用一贯的视角想关注一种人性,关注人类如何在错误中成长,而又会一而再的犯错误的奇妙心态。爱丽丝是片中的主角,她起初向往的是一种被男人照顾的感觉,因而寻求一种强势的男人,直到美梦破碎后才发现这根本是一种错觉,于是重新踏上寻找的路程。在这个过程中还是出现了背着妻子追求她的、爱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大男子主义者本,和曾经说出“我打开门让她走”的习惯用自己的方式影响他人的农夫大卫,爱丽丝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定义了男人的性质和自己的价值,避免犯过的错误而会又犯新的错误,这种讲述故事的手法带有斯刻塞斯的宿命感觉,同时也由此塑造了一种真实的生命感觉。
电影最大的亮点在于演员的表演,埃伦·伯斯泰因因爱丽丝一角最终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而她在片中的表演确实无可挑剔,将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新女性心理完全表达出来,拍摄之前适逢她离婚,与爱丽斯丧父时的心境有一定相似之处,整个表演充满力度而又令人信服。而片中的两位男主角,饰演农夫大卫的克里斯·克里斯托弗森和饰演儿子的阿尔弗莱德·鲁特,都是初次出演大屏幕角色,整个表演也是可圈可点。克里斯托弗森的固执曾经一度让斯刻塞斯头痛,但在合作中两人都学习了对方的很多优点,他的表演虽有些木讷但不失赤子之情。鲁特当时只有12岁,和片中的汤姆正处于同样的年龄阶段,因此他的表演更不如说是本色,伯斯泰因同样有个12岁的孩子,白天片场发生的事与她回到家发生的事不尽相同,这段母子间的对手戏因而异常真实,感情充沛。时为童星的朱迪·福斯特也在片中露了下脸,不过直到《出租司机》她才在斯刻塞斯的电影中有真正的一席之地。
总体来讲,在斯刻塞斯的电影生涯中,《再见爱丽丝》是他少有的关注普通人生活,充满温馨的人情味的作品,虽然缺乏典型的斯刻塞斯式的暴戾感觉和视觉快感,但仍体现了他的出色的对题材的驾驭能力。在经过这次主流的成功后,他才得以开拍自己最重要的作品——《出租司机》。
在重新推出的DVD,馬丁史柯西斯和Ellen Burstyn艾倫鮑斯汀在幕後講評提到製片經過.女演員艾倫鮑斯汀演出賣作大片<大法師>之後,擁有極大的製片權力.她挑中這部女性主義的劇本,並請法蘭西斯.福特.柯波拉推薦新導演,他建議剛以<殘酷大街>聞名的馬丁史柯西斯.艾倫鮑斯汀喜歡他的作品,但不知道他能不能掌握女性題材,須女性主角合作?結果馬丁史柯西斯和艾倫鮑斯汀,不但讓幕前是女性的故事,連幕後工作人員都大量延任女性來擔任.
最重要的是兩位啟用許多優秀的演員,例如:哈維凱托和茱迪福斯特.讓這部影片彷彿是為下一部<計程車司機>而暖身.
茱迪福斯特在片中四個片段的驚鴻一瞥:
http://orange-review.blogspot.com/2007/09/jodie-in-alice-doesnt-live-here-anymore.html 萬一打不開,請用代理:
http://www.pkblogs.com/orange-review http://www.10pod.com/ http://www.anonasurf.com/马丁•斯科塞斯拍过一个电影,叫《再见爱丽丝》(Alice Doesn't Live Here Anymore)。我很喜欢里面的一个小女孩。她只是一个配角,由朱迪•福斯特饰演(之后在马丁的《出zu车司机》出演被诱拐的雏妓Iris而成名)。
她明明是一个小女孩,看上去却像个男孩,做派像大人,行为举止像个怪胎。她教另一个小男孩酗酒,教他去乐器店偷吉他弦,当他们在超市偷东西被抓后,她说是超市的错,她妈妈领她离开前她举起手来挑战似地说道:“再见,混球们!”(图三)。她对妈妈直呼其名,最爱用的口头禅是Weird(奇葩)。
我喜欢这样的人,大概是因为他们很真实,他们的捣蛋并不是吵吵闹闹蛮不讲理或者哗众取宠,他们滑稽幽默有趣,总能让世界变得不那么严肃沉闷,他们的存在对虚伪和假正经也是一种挑战。就像《飞跃疯人院》里的主角麦克•墨菲那样。
电影依旧出自导演马丁·斯科塞斯,但是显然并不是他一贯风格的电影,不过倒是一个好故事。
故事主角是爱丽丝,她出生在佛蒙特,她从小时候就喜欢唱歌。后来嫁到了墨西哥州,成为了一名家庭主妇,歌也就不再唱了。还有个熊孩子叫汤米。
虽然一家三口每天吵吵闹闹矛盾不断,但是一家人整整齐齐健健康康的爱丽丝很知足。
不过厄运总会从天而降,丈夫出了车祸,命丧黄泉。
料理完丈夫的葬礼后,爱丽丝手里的钱已经不多了。而她还要养育汤米,生活还要继续。于是爱丽丝想继续唱歌,但她必须回到佛蒙特。
贩卖了家中的一些旧物,和好朋友告别后,爱丽丝和汤米就走到了佛蒙特的路上。
他们所带盘缠并不太够,到达了凤凰城小镇,爱丽丝想先找份工作。她给自己买了套新衣服,做了个时尚的发型,信心满满的出去找工作。
她来到小镇的酒吧,一家一家询问是否需要歌手。她跑了一天没人愿意雇驻唱歌手,有时还会遇到性骚扰,最后脚也磨破了。
爱丽丝心情崩溃了。在一家酒吧中,她委屈地哭了起来,一边向老板倾诉。后来老板把爱丽丝推荐到了另一家酒吧,她终于找到了一份工作!
而在这时,爱丽丝遇到一位幽默的男士本,他们相爱了。
但是令她万万没想到的是,本是一个有妻子有孩子的人,且有暴力倾向。在受到威胁后,她只得慌慌张张收拾了行李,继续赶往佛蒙特。
路过一个小镇,爱丽丝找到了下一份工作,不是歌手,而是做一个餐厅的服务员。工作并不轻松,而且她受不了另一位女同事的“出口成脏”。
尽管工作很累,爱丽丝仍然能够忍受,为了生活。不过她又遇到了另一位男士约翰,他们相处的还不错。
与此同时爱丽丝和同事的关系也变得融洽起来,他们互相倾诉,开着玩笑。
不过好景不长,汤米说话越来越难听,越来越不听话。在一次和约翰的聚会中,汤米惹毛了约翰,约翰打了汤米。这让爱丽丝很伤心。
约翰和爱丽丝的关系陷入了僵局,即使他们互相爱着对方。最后约翰来到店里向爱丽丝致歉,以及表达自己的爱意。他要陪爱丽丝去佛蒙特!
有爱的人在一起,去哪里生活不一样呢?最终爱丽丝决定留在这个小镇,而熊孩子汤米也找到了自己的损友,皆大欢喜!
后台回复:“再见爱丽丝”即可观看。
《谁在敲我的门?》(1969)和《再见爱丽丝》(1974)是马丁·斯科塞斯早期的两部片子。《谁在敲我的门?》之前,老马丁只拍过一些短片,在一些小电影节上得过几个奖。《谁在敲我的门?》是老马丁的剧情长片处女作,讲一对男女的爱情故事,故事平淡无奇,但细节相当出彩!老马丁那时还是一个穷人,这个片子拍得不容易,前期拍摄完后,老马丁发现素材不甚理想,只好搜肠刮肚在剪辑上下功夫。事实证明,老马丁的想象力被贫穷和困窘逼出来了。《谁在敲我的门?》在剪辑上有许多化腐朽为神奇的地方,比如那段似乎无谓的激情戏,堪称神来之笔。这片子还“厚颜无耻”地把马丁的评论音轨插了两段作为正片内容,无伤大雅又让人小小惊喜了一把——原来“低成本”和“想象力”的反比关系是如此的!作为刚刚开始搞片子的我,该片给我启示甚多,我将会在《爱情福音》的剪辑中向老马丁致敬一下!
《再见爱丽丝》是老马丁拍完成名作《穷街陋巷》(《Mean Streets》,1973)之后执导的“女性电影”。在此片之前,老马丁被认为是一个只会指导男演员演戏的导演——他拿女演员没办法。老马丁用《再见爱丽丝》让那些持此偏见的人闭嘴了。《再见爱丽丝》讲一个丧夫的女人自立与寻找爱情的故事,一个很日常化的温馨小品。老马丁拍得最拿手的还是那些男性色彩浓厚的电影,《再见爱丽斯》证明的是老马丁的导演能力与功力,与天赋和个性没有很多的关系。
老马丁差不多是我最喜欢的美国导演——之所以差不多,是因为有时候我喜欢昆汀多一些。他的片子看得七七八八了,只剩下《纽约,纽约》、《蝴蝶夫人》、《金钱本色》、《纽约故事之》等几部了。到目前为止,老马丁的片子始终保持很高的水准,没有烂片。做到这份上的导演不多,不过塔可夫斯基、库布里克几人而已。
两部片子均有老马丁的评论音轨,所言和《斯科塞斯论斯科塞斯》一书差不多。
算是老马比较一般的片子,有一些出租车司机的影子但未成型,似乎有些模仿卡萨维茨但停留在瞎剪的程度... 好在主角们都很不错。前半讲一个单身妈妈的挣扎有些不错的细节可惜到了后来变成小妞爱情,连主角都坦白说“我没了男人不知道怎么生活”。朱迪福斯特演了个雌雄莫辨的金发帅妞,太惊艳了!!
老马丁的另一面。朱迪福斯特的另一面...卡司一出看到她的名字真的恍惚了
拍好一半电影远不如拍好一部电影难。此片对我来说只是半部好电影(前半部)。单身母亲为生计挣扎的苦楚和坚强表现得深切动人,有一九六七十年代那种raw的weird力量。后面在众人面前示爱,鼓掌,几乎成了爱情肥皂剧,也完全颠覆前半部分的女权色彩,似乎女人找到合适的男人,一切挣扎都不值一提
马丁的公路片,拍摄于1974年,正处于第二次女权运动的高潮时期,尽管导演并不承认它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然而其对女性的生存命运、价值追寻、角色转换等为主要表现对象所进行的性别探讨与思考却不自觉地融入女性主义视角,客观地表达出了对女性生命的关注。看完都还没发觉有朱迪·福斯特,晕。
青少年时期的九弟太帅太萌。还默默的黑了一下乡村音乐呢,哈哈。
本来以为是关于女权的电影,老马独特的女性视角,前面的故事让我以为会像《末路狂花》一样发展,结果到了后面变成了爱情电影,很大的削弱了之前的女权主题。没想到朱迪福斯特还在这部出现了,好酷一女的。
感覺沒有到女權的高度,只是世事艱難裡的一點可愛溫存。女主棒,兒子美,JF酷,音樂都喜歡。
命运会把《不再住在这里的爱丽丝》带去哪里?年纪尚浅的爱丽丝嘴里哼唱着不知道。然而年轻的斯科塞斯却十分清楚——喜欢绕远路的《出租车司机》最终将喜爱唱歌的爱丽丝载回了家。他这部罕见的女性题材作品实际上是一部以寻找为主题的公路电影,女主角追逐的目标正是那猩红色的美国梦。从小她就立誓要做命运的主宰者,然而却一直在路上扮演服务员的角色:除了要喂饱像她一样浑浑噩噩的打工者,还要抚养像她一样不安于现状的下一代。在悲观之人看来,说走就走的爱丽丝永远也抵达不了目的地,因为看似是在艰难中迎接实际上却是在逃离中幻灭。所幸在极富乐观主义精神的马丁眼里,女主角找到了真爱就等于找到了一切。最后爱丽丝于那场浪漫的表白中终于知道了自己该去的方向——不再继续流亡。她能唱出自己的金曲吗?You'll Never Know.
「邊緣人格和社會批判」本身就是吊詭的
为什么女的抛弃一切跟男走没什么,男的抛弃一切就是真爱。女主表演非常精彩,爱丽丝被抛弃的前三十五年。
单亲妈妈带着11岁熊孩子寻找幸福的坎坷经历……片名翻译太奇葩,什么《再见爱丽斯》《曾经沧海难为水》……什么玩意儿。马丁斯科塞斯居然也拍这种女性主义题材。整体上看中规中矩,没什么惊喜,结尾很弱。12岁就雌雄莫辩的的朱迪·福斯特是亮点。三星半
7.6/10。带一子的家庭主妇在丈夫意外死亡后充满挣扎与彷徨(包括期间她与儿子的争吵)的艰难求生记,以及她遇到了男A并最终与他相爱在一起从此过上了新生活。影片在表演、剪辑、摄影、台词、配乐都方面都十分精确,一些小幽默也不错,但作为传统故事片主题表达比较不连贯(前段侧重女性的人格成长,后段侧重无关角色人格成长的爱情故事),扣0.5。
看得很舒服,音乐好听,剧情轻松,充满温情和幽默,冷笑话重复几次也能使我笑得前仰后合。小朱迪·福斯特饰演的假小子完全看不出女性特征,初看时以为就是男孩,动作和嗓音都控制到位,穿上裙装还感觉怪怪的。
75年奥斯卡封后作,入围戛纳主竞赛,马丁斯科塞斯早期作品。中年女人新寡,失去经济来源,引发所有问题,电影开始;找到一个新男人,解决所有问题,电影结束。亮点是出现在片尾cast最后一行的朱迪·福斯特,因此片结缘马丁,第二年出演了出租车司机。
“曾经”的红光回忆开场 Darrell Silvera 搭建的昔日场景 瞬间变调摇进 Socorro 的一名家庭主妇现实 个人情绪的大起大落都是 Alice 这样的形象最有历史意义的呈现 马田的镜头适时适度的给予了冲突以晃动 不稳定 有冲突 当年 Burstyn 的演技得到认可 今天来看倒不如说是状态捕捉呼应了女性的那种刚刚浮出水面 重获呼吸的紧张与激动 Tommy 和 Audrey(Jodie Foster) 的配合也太好看了 p.s. 还有吃冰淇淋的 Laura Dern 一些母子关系上的张力来自于亲身经历与疯狂的即兴 整个团队里也都是各种情人 妻子 朋友们 2333
488 老马丁为数不多的女性电影,内核和《末路狂花》极像,但结局却是截然不同的方向。
【A-】实在是太过完美的情节剧,温情治愈向公路通俗肥皂剧,却是从棚拍场景开始,血色红光配合诡异配乐,生成恐怖片语境后又瞬间转向正常的家庭剧。于是斯科塞斯已经向观众展示了他制作这部电影的诀窍:轻盈且不受限制的类型变奏,通过反复跳跃来生成影像活力和喜剧感,信手掂来的运镜和贴近角色状态的表演都是为此而存在。最后十分钟真是极好的收尾,向马丁致敬,即使在结尾都拒绝为角色们的生活定调。PS:这中文机翻字幕真是屎到不能再屎了。
早期的马丁风格还没有确立,与日后总是以男性作为主角的作品相比,这部是彻头彻尾的女性电影,公路片的形式让剧情变得充满了六七十年代嬉皮士的自由风格,母子间如同朋友般的相处也比较别具,可惜越到后面越不知道怎么收,索性来个大团圆结尾,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电影要表达的主题。
又励志又治愈的温情公路片,马丁斯科塞斯不玩黑帮也一样出彩。这一类的影片总能让人看到似曾相识的生活,有幸福,有悲苦,有命运,也有意外。妈妈带着儿子逃离第一站,找到第二份工作之后两人互相泼水那一段很窝心,暗礁浮动的人生路上,爱你的人和你自己就是最大的动力。
爱丽丝 如果乌东在黑森林里呼唤那就是你的消亡你的双唇啜饮了岩泉蓝蓝的冰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