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相当搞笑的诚意之作.
个人认为这是科恩兄弟的游戏之作,所谓"游戏之作"就是在电影中科恩兄弟没有大谈人生的哲理,没有抒发对人性的感慨.只是纯粹为了搞笑而搞笑.据说这部电影是<奥赛罗>现代电影版,但我觉得科恩兄弟也只是借壳生蛋而已,电影情节完全跟莎士比亚的原著的内涵没什么关系.
大概科恩兄弟是密西西比人.因为导演带我们进行了一次密西西比的旅行,使我们遍赏密西西比风土人情.(剧中演员所说的英语,就带着浓重的密西西比口音).
电影充满着对世事的调侃,但这些都仅仅只是调侃(绝不是嘲讽),这也是我认为电影的主题仅仅是搞笑而已的根据所在.
首先调侃了宗教,一个失明的黑人扮演了上帝的角色,为三个越狱的主角指出藏宝之路,并告诉三人将来的命运.(以后一一应验.)我认为这只是一次导演对<奥赛罗>的生搬硬套,加一点冷幽默.(上帝是一个普通的黑人农民)
之后三个主角在逃亡途中,遇到一群唱着美国民谣洗圣浴的虔诚的宗教徒,两位主角在洗浴后被告知已经没有罪孽了.(诸般罪孽,一洗了之?)
其次,调侃了美国警方.身为逃犯的三个主角,虽然电影中并没有明确告知我们他们犯了什么罪,但从他们言行来看,肯定也只是犯了小偷小摸一类的轻罪.但警察为了追捕他们却不惜使用纵火,色诱,酷刑这些极端做法.
最后,调侃了美国人的政治生活.(不用多说了,看看电影中搞竞选的两方政客的滑稽表现就知道了.)
电影中的音乐非常精彩和多样化.(黑人布鲁斯,美国民谣,乡村音乐.{密西西比本就是"布鲁斯音乐的摇篮"})是本片的一大亮点.
电影中有许多有关美国电影,历史,政治生活方面的东西.不是美国人真的很难看明白.(我承认,这确实从某种程度上减少了我的观影乐趣.)以下是我对其中几个电影细节的看法.
1电影中那个疯狂追捕三位主角的执法官,打扮,言行简直就是<现代启示录>里,要把越南"炸回石器时代"的那个上校的翻版.
2电影中那个"娃娃脸尼尔森"在美国历史上确有其人,后来加入狄林杰帮'(也就是那个在电影中由Johnny Depp扮演的"头号公敌").在狄林杰死后不久被列为"头号公敌",1934年,在与联邦调查局的枪战中被击毙。
电影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结构太松散了,松散到你有时感觉到剧情简直不能连贯.(主要在于兄弟两个玩得太过火了.)
但总得来说,这还是一部不错的电影,一部相当搞笑的诚意之作.
2 ) 那个娃娃脸,尼尔森
1、剧里的娃娃脸,尼尔森。
一个看似疯狂的人
捆着一身炸药,潇洒抢银行的大盗,在被评论为娃娃脸尼尔森时,恼羞成怒。
然后,按照常理来说,霸气的大盗应该提枪就干。相反,他的生气后更多是自我沮丧,自我懊恼,却不伤及他人
所以,他恶吗?
只是,得有多自卑,才会争取这种方式的光彩夺目。
2、历史上的娃娃脸”尼尔森。
1908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在他少年时期,正是美国犯罪最猖獗的年代,而尼尔森从小就跟着一群地痞流氓鬼混,7岁时尼尔森因玩枪不慎打中同伴第一次被捕,13岁时因偷窃汽车再次入狱,尼尔森短暂的生命只活了26岁,一大半时间都在犯罪。
并且犯罪不断升级,从小偷小摸,到抢富豪,抢银行,最后成为FBI的“头号公敌”,抢杀3名FBI选手,一炮而红。
最后身中17枪,生命定格26岁。
————————————————————————
他终其一生,摆脱不了“娃娃脸”三个字。
而你我呢?
3 ) 逃犯给上帝的赞美诗
看《逃狱三王》的时候并不知道是科恩兄弟的电影,可是当第一个镜头出现,排列整齐的囚犯队伍,用深沉的嗓音唱着与上帝有关的曲子,三个被连成一串都有着神经质的脸孔的主角,滑稽的逃跑过程,以及那个虽双目失明却能看到现实和预言未来的黑人先知。突然觉得一种似成相识的感觉,立即查了一下,才发现是科恩的作品。
我对奥德赛与荷马并没什么太多了解,对希腊神话的认识也只是小时候看过的一本少儿读物的《罗马神话》。所以对于整个电影的剧情并没有基础的认识,但是从影片的开始由黑白的画面开始,随后一点一点的充满色彩,全片一直保持着看起来并不锐利,偏暖的色调,以及在结尾处随着远去的先知再次变为黑白,就能知道这不过是一个以20世纪初美国为背景的现代预言。其在开始与结尾的画面前后呼应上,一如《大地惊雷》。
宗教一如既往的是科恩兄弟电影中的主题,还记得让我看的雨里雾里的《严肃的男人》,相较犹太教的晦涩难懂,由希腊神话的基础而来的《逃狱三王》就浅显多了。处处都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宗教的影子。在河边树林偶遇参加洗礼的教徒,献给魔鬼灵魂换取吉他才能的黑人汤米,以及那个一直领导追捕他们的像魔鬼一样,也许就是魔鬼的警长,用推销圣经为幌子的独眼大丹,还有那个最后改变了三人命运的3K党私刑聚会。影片中几乎所有的重要场景都充满了宗教的意味。而对于主角艾佛瑞特的塑造,也更加明显。艾佛瑞特拒绝接受赎罪的洗礼,还嘲笑自己的两位同犯。而当在林间小屋面临即将套到脖子上的绳索的时候,他的祈祷却前所未有的虔诚,随着一场洪水拯救了他们生命,抱着本该死后躺入的棺材重获新生的同时,艾佛瑞特又将这一切归结为科学与巧合,可看着那在屋顶上的奶牛的时候,一句“not a moment too soon”却泄露了一切。影片中的人物大都十分鲜明,很符合黑色电影的传统。老谋深算的市长,没脑子的儿子,阿谀奉承的幕僚,年轻干劲十足的竞争者,这些穿插在其中,无疑丰富了这个预言的色彩。
影片的原声无疑也是影片的一大亮点,先不论三人组合那首红遍全州的歌曲,即使是掘墓人哼唱的歌曲也十分的优美。影片中的声效也结合的很紧密,无论是犯人敲打路基的声音,还是潺潺的流水,还有是3K党聚会上的阵阵脚步都与歌声都相得益彰。若是在加上万人迷乔治克鲁尼摸着头油,造型猥琐,还被人打得狼狈不堪的,影片还是十分值得一看的。
4 ) 乐观是最大的美德 音乐能宽恕一切罪恶
不得不说,科恩兄弟又赢了,再次运用了纯粹的美国味道和黑色的喜剧手法,向《奥德赛》致敬?Oh,不,向《奥德赛》致以最诚挚的——调侃。不管是最开始的越狱情节,巧遇babyface的银行抢劫,如塞壬女妖般三个洗衣女的诱惑,以及尤利西斯对发型神经质般的在意,都在向我们道明,这不是童话,也绝没有神的庇佑,它只是部生活灾难片,它时时刻刻都在告诉我们——别急着失望,只要你还活着,就一定能遇到,更坏的事情。
人大多数时候只能靠自救,那句不抛弃不放弃什么的,要时刻说给自己听。克鲁尼饰演聪明的尤利西斯带着尼尔森饰演的头脑简单的德尔玛和图尔特罗饰演的贼大胆的皮特在越狱逃亡的路上,从未消停,他们并没有什么法力,也绝不相信神的赦免和庇佑(至少尤利西斯是这样的),他们只有一种才能——音乐,只有一个目标——和家人团聚或者说是过上正常的生活。他们不是英雄,也不是每次都能按原计划化险为夷,他们用的是音乐的武器一路披荆斩棘,最终得到了大家的原谅。
本片毫无例外地用了夸张的手法将犯罪、贪婪、欺诈这些永恒的话题演绎成了”后英雄主义“,科恩兄弟不是道德和神话的拥泵,他们甚至对那些荒谬的童话表达了不屑, 整部电影处处彰显着另类的幽默和脱缰的疯狂,但在他们眼中,这样的剧情不是荒谬,”旧“童话和”旧“道德才是。
——————————————————————————————-
那些有意思的角色
尤利西斯
他看似大大咧咧不拘小节却又对发型的一丝不苟有着神经质般的偏执,发网和发油就是他最钟爱的财产,所以在他的情敌用了他的发油时表现的如被盗窃了财产一样大动干戈。他从不承认他是在”逃狱“,他总是标榜自己是”探险家“,朝归乡和夺妻的目标迈进,也不排斥任何发财的机会。他最大的优点就是对自己才能的绝对自信,他不能抗拒命运的安排,但总能去打破。这绝对不是脾气,是志气和勇气。这个角色也是科恩兄弟对”后英雄主义“的最大投射,现实阴险却又那么可爱乐观,就像影片后半部分那首歌,”You are my sunshine“!
娃娃脸尼尔森
这是本片除了尤利西斯以外我最感兴趣的角色了。不管是他任由美元飘散公路,还是开枪扫射警车和奶牛,甚至是对刺激的至死追求和对”娃娃脸“这个外号的深恶痛绝,都在彰显着他的疯狂和不可理喻。他爱财吗?并不,他到死都是在追求刺激,他幻想成为亡命英雄,即便最后被处以极刑他还是在炫耀,”瞧瞧,我要坐上电椅了,我甚至可以使整个州陷入黑暗“。这样玩世和乐观的态度总能让我感同身受,对啊,人生为什么不能爱谁谁,为什么不能fuck life到嗨?
老州长丹尼
科恩兄弟的电影中,胖子总是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总是愚钝木讷、贪财好色、顽固不冥的代名词。在这部影片中有许许多多胖子,但大概丹尼才是最聪明的那个。他的竞争者派比总是攻击他守旧霸道,其他方面我们也许不知道,不知道他是否有当官的才能,是否爱民如子,至少,我们都知道他决不守旧甚至是新潮,他懂得在人们都拥护乡巴佬乐团时加一把柴火,站到台上扭动那肥硕的身子与民同乐,还顺便阐明了他的政治理想同时赦免了乡巴佬乐团,也就是”逃狱三兄弟“的罪,这不是把握机会是什么?要知道做人民乐见其成的事才是攻入人民心里的捷径。
——————————————————————————————
我知道科恩兄弟有多牛逼,这部影片只是再次证明了这一点。它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批判电影,他们用悦耳轻快的美国乡村音乐把批判旧社会旧道德的远大立意渲染得浅显易懂,真正的做到了深入浅出。他们总是可以把本该压抑黑色的电影拍的让人捧腹,就像小溪潺潺般,不知不觉间你就被他们搞得心悦诚服。
你以为拍摄喜剧就不累么,喜剧就不用身心疲惫么,我不觉得,要拍出让人记住的喜剧,得燃尽生命。
5 ) 人生需要一些自嘲。
如果你看过科恩兄弟的电影,你就会发现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就是几个人不停的在斗着嘴。不停的讲,不停的辩解,不停的说。用北京话讲,一群“碎嘴子”。
不管是去年大热的《阅后即焚》,还是早些年的《谋杀绿脚趾》,或者就是这部流传已久的《逃狱三王》,你都能看到这些主角们的喋喋不休和夸夸其谈,在矫情的每一个话题,每一个评论的对象,述说的每一句话。
毫无疑问,这就是科恩兄弟电影的一贯风格,稀奇古怪的情节和巧妙安排的线索,以及一帮碎嘴子的台词表演,形成的乐趣所在。
这部电影其实更像是一部公路片,以乔治•克鲁尼饰演的囚犯艾弗瑞特,率领着两个跟班德尔玛和皮特,逃离了每天枯燥的碎大石修路的沉重工作,以取一笔天外之财的遥远梦想,诱使三个人共同逃狱去挽救他已经垂危的婚姻生活。
这一路上,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和奇奇怪怪的事。都因为与这三个人的偶遇,在原本各自的人生轨迹上,发生了不可预测的变化。
其实这些并不是表述的重点,但是它确实我们观点的来源。就是在繁重的人生面前,我们每一个活在其中的个体,都需要一些自嘲来应对平凡的生活。但事情的巧妙,就在于当平行相驰的人在某一点上发生关联的话,事情的结局就不再是你熟悉的轨迹,而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黑人吉他手托米,原本是一个自以为和魔鬼交换了灵魂的音乐家,去参加电台演出。因为巧遇逃狱三王,录制了一首很广为流传的歌曲,并且乡巴佬乐团名扬天下。就在他被祭奠处死的瞬间,新的人生翻开了另一幕。
《圣经》推销员大盗—独眼龙大丹,在抢夺了逃狱三王的钱之后,在黑人托米的祭奠式上,非常骁勇的防卫住了由天而降的旗杆,却被十字架砸到天国。这是多么大的一种嘲讽。
声明狼籍的强盗“娃娃脸尼尔森”,为了证明自己是一个成年人,不断的沿路烧杀抢掳,却因为一句话而黯然神伤,他仅仅想摆脱娃娃脸这个称号,直到最后被抓。这看起来是多么神奇的形象营销。
而竞选的官员派比,也因为和逃狱三王的交织,而改变的竞选的格局。甚至是逃狱三王自己,在被赦免了的回家之路上,却被安排了一个惊天动地的结局,就是他们被执法官库利抓到了。我们原以为影片就会以这样的一个悲剧结束,然后科恩兄弟又以此嘲讽了我们,山洪暴发的千钧一刻,又一次拯救了这帮碎嘴子。
每个人面对每件事情的每种态度,在我们看来都是人生最需要的自嘲。不管是快乐,还是悲伤,不管是希望,还是绝望,我们都应该不停的唠叨,不停的表述对每件事情的看法,不停的沟通。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与这个世界有呼吸的关系,也因为只有这样在面临众多艰难困苦的同时,自嘲变得最有勇气。
6 ) I have a plan, but not a clue.
还好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没看过奥德赛,所以得以有了超完美的两个小时,不用理会窗外的淫雨霏霏。George Clooney带着John Turturro(右边呲牙的哥们儿,眼熟吧?)将科恩兄弟的天马行空的黑色天才发挥到淋漓尽致。反观去年科恩兄弟拍的《阅后即焚》,虽然有着同样的导演,甚至更为强大的演员阵容(克鲁尼+Brad Pitt),跟这部《越狱三王》相比却相形见绌,本片堪称科恩兄弟黑色幽默的代表作。
三兄弟在逃狱路上的种种奇遇和美国中部大平原的壮丽景致将我在看完《老无所依》之后那种莫名压抑一扫而光。正如很多影评中推荐的,本片OST绝对上乘。30年代质朴的民谣不仅和美国南部大农场的明媚阳光相得益彰,更跟剧情配合的严丝合缝。
据说剧情中很多地方隐喻和模仿《奥德赛》,对于我们这些中国粉丝未免是些遗憾。这也是好莱坞电影在中国无法扫除的死角,毕竟高水准的电影都要牵扯到西方的文化背景,我们这些人就不见得能体会到导演和剧本的高明之处。所以,但愿中国的电影业早点发展起来吧。或许当张艺谋、陈凯歌这种依靠场面和明星赚票房的人纷纷下岗该行去做晚会的时候,才能说中国电影天亮了。
至于那位编辑无用论的张纪中,我的建议是,您折腾完金庸琼瑶曹雪芹之后,也就只能去折腾莎士比亚去了。或许能拿到半个奖也未可知,哈哈。
原声大赞,比较搞
【B】科恩兄弟娱乐起来也是够彻底,人物成长为零,不过本来也就是图个好玩儿的东西。克鲁尼前半段表演过于浮夸。
科恩兄弟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喜剧方式去解构《奥德赛》,甚至没有合适的喜剧演员,相比之下《大话西游》(有周星驰的)这方面就做得不错。喜剧中为让观众思考的超现实主义手法如果不利用间离效果(该片中的牛等),效果会差很多。很久以前读过《奥德赛》等其古希腊和中世纪诗歌,具体内容全忘了,但那种与生命与未来与“上帝”(我尝试去理解的)的强烈连接,还是能感受到的。走马观花的解构,更像是现代中产阶级心灵上的坐井观天。
挺逗的,有卡通风格,这部电影让我喜欢上了美国乡村音乐!有时候 George Clooney给我一种很像发哥的感觉,都喜欢大奔头,都很帅,很偶男人味的。尤其是都去表演一个偏调皮的角色的时候最像,很有喜感
一部将2进行到底的影片,对《奥德赛》一点儿都不了解,但科恩兄弟的改编完全是颠覆到了极致。我就全当公路喜剧片看的,人物设置都很2很疯狂,仍然有着很强的寓言色彩。歌曲都相当好听,好莱坞一线演员的唱功都如此了得,实在是佩服~
对《奥德赛》的解构,在这个故事中,科恩兄弟对美国历史和政治进行了隐喻式的探讨,追寻着美国民主政治、宗教以及民众心态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历史性变迁,在这一点上,影片可以被称为一部史诗而当之无愧。把自己灵魂卖给魔鬼的黑人兄弟原型是罗伯特•约翰逊。科恩兄弟总是在他们的电影里恶搞克鲁尼。
处处奇观、处处奇迹,非常好看。歌太好听了。这次逃跑的旅程算得上现代奥德赛,最开始铁轨上的盲老头是预言家呀,在前电力时代描绘最后的神迹。
哈哈哈哈最后剧情真是神逆转,三个哥们儿一个比一个表情帝!太喜欢了!乡巴佬合唱团回归那段真是笑死我了,歌太好听了(《美国哈兰县》里面似乎有类似旋律的民谣)。
科恩兄弟写的诗
太搞了的科恩兄弟,乡巴佬组合,男人的痛,大胡子组合,影院里的那幕低声细语。真的是让人从头笑到尾,当然不止这些,还有这片子极富西部风格的色调和迪金斯的摄影。原声也是赞!
科恩兄弟的作品总是如此独树一帜,荒诞间掺杂着怀旧的调调,加上那一股浓浓的乡村范,这种黑色幽默的确令人着迷。影片原声很赞,三大傻很有趣~
科恩兄弟套用荷马史诗向乡村、布鲁斯和灵歌的致敬,对上帝和灵魂的探讨;但又犯了他们形式感过强的老毛病;罗杰·迪金斯低调而华丽的摄影深得我心,开首的黄色滤镜应用无比抓人 P.S. 这部片子的OST一定是Country粉的心头好。
目前为止,科恩兄弟的作品称的上喜欢的只有这一部,音乐用的好,跟电影怀旧温情的基调很搭,三个主角也都很有意思
好玩、怀旧、可爱
很有意思的片子,三个主角搭的很好,色调和海报都是我喜欢的类型。不得不说,科恩兄弟很有才,把奥德赛可以用这种形式诠释。另,影片的OST很棒,浓浓的乡村民谣风
荒诞得让我很喜欢,配乐也好听。
关于推轨盲人老者的身份,有人根据奥德赛模式认为是荷马,也有人依照宗教救赎流程推定为上帝。但哥更愿意将其理解为一种俗人入世行走的象征:永远在既定的轨道上,毫无预见性地盲目前行。君不见电影结尾时,连英雄主角都逃不过世俗的羁绊,坠入梦想寄托者——妻子的欲望辩证需求的陷阱中。【9↑】
科恩兄弟最为温柔的一部电影,一头尖牙外露却哼着Country Blues的狮子。乔治克鲁尼三十年代的扮相还有些神似克拉克盖博。在Crossroad遇见Robert Johnson时蓝调乐迷必定会拍手叫好。三K党一场火光夜戏就像马克吐温和威廉福克纳的小说画面瞬间合体,真正的Dear Old Southland。
科恩兄弟半戏谑地宣称[逃狱三王]改编自<奥德赛>,而当年的影评人宣称不明白这场漫游目的为何,太遗憾了,因为它本来就不应有目的。荒诞是新时代喜剧的核心,更是科恩兄弟世界观的基石,因此更为重要的是,影片能否把这种荒诞传达出来。最终结果让人不能够再满意,其中最重要的元素是那些富有个性的音乐
追求刺激的人,没有永远的高潮,前一分钟意气风发,后一分钟郁郁寡欢。非常好听的乡村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