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滑过布达佩斯上空,前方山后落霞的余晖,撒在多瑙河宽阔的河面上。又一幅异国「晚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象,将我们的心绪带到匈牙利幽古沉郁的浪漫气息中,不能自拔。
这时候音乐响起,而音乐不再落下。一袭蓝衣的布达佩斯美女,美得让你不能自持,让你不禁突发幽思,怀想当年与大汉王朝作战的匈奴王公,是否也有这般秀雅的嫔妃,他们又为何远涉万里,来到这东西方交融的多瑙河畔,给后代留下如此绮丽哀怨的故事。
一直与特吕福的《祖与占》悭缘一面,不想在《布达佩斯之恋》,找到了三人共恋的影子。一位弹一手好钢琴的旷世奇才,一位不脱犹太人精明本色的餐馆主人,还有一位就是那迷人、古雅的匈奴嫔妃之后。犹太餐馆主不愿失去匈奴美女,宁愿与钢琴奇才共享一妻,而维系三人这段不伦恋情的,竟是那段你我自小都听说过却无缘入耳的杀人恋曲——《忧郁的星期天》。
《忧郁的星期天》果真能杀人,然而你我并不明白个中原因到底为何。直到当年那痴情的德国小伙儿变身纳粹军官,成为欺人太甚的命运主宰,我们才了解原来这曲子竟然——事关尊严。钢琴奇才不堪受辱,宁愿选择离开,离开他心爱的匈奴公主,离开人世。犹太餐馆主忍辱不成,终于悟得真章,可惜为时已晚,无法逃脱被送上烟囱的命运。
数十年后,多瑙河流淌的柔波依旧,一泓歌声,一双嶙峋素手,德国公司总裁轰然栽倒,「嘭」的一声轻响,香槟开启,复仇完成,银幕上闪出那个熟悉的身影。《忧郁的星期天》再度响起,这一次,却不再是钢琴,而是Sarah Brightman的天籁之音......
「有哪一个国家比匈牙利更切合Melancholy这个字?
选一个夕阳西下的黄昏,站在横流布达佩斯的多瑙河大桥,面向东方,一仰饮而千古的天地黯,方会点滴在心头。」
1.第一幕德国军官猝死,跌倒时抓断了他太太脖子上的珍珠项链,她太太随后惊恐地蹲下身,但第一动作不是查看她老公怎样了,而是忙着捡珠子,甚至还从军官的身体底下摸出来。只能说,什么人娶什么老婆吧。唯利是图的人,找的老婆也是只看到钱的。所以,大抵可以推测出军官这几十年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是没有真爱的。也所以,这大概可以稍微抚慰那些觉得80岁了才把他杀死而觉得心有不甘的观众。正所谓,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此外,最后一幕接续第一幕故事时,背景声音有媒体在报道军官的事迹:二战时,曾救出1000多名布市的犹太人。虽然,虽然,他是为了钱,但我想不管怎样,那1000多条性命是活下来了。而且,军官在剧中也曾善心发作地退回有个女人的钱,而且按照他当时保证的,救出了那女人的叔叔。所以,我想,这大概就是编剧导演安排他80岁才被杀死的原因吧。
安排得确实比较细腻。
2.女主角和军官同一天生日,这个细节的作用有剧情上的:首先女主角过生日而引发的因,其次军官过生日所引发的果。此外,这个细节还有更深的寓意,之前有人评论得好:天使和魔鬼,是同时出生的。
这个寓意,可以指开始单纯后来阴险冷酷的德国军官,可以指拿起毒药杀人的天使(当然,她有充足的理由),也可以指我们所有的人。
3.曾经疑惑过,那么多人都要牛肉卷,女主角是怎么知道军官吃哪一碟而下对毒药呢?后来重看第一幕,看到军官那碟上有80的饰物,而且特意给了一个特写镜头。真的缜密。
4.剧中有一幕,德国士兵去餐馆老板家抓人,在楼下与老板擦肩而过。当时士兵抬头问一个爬在窗户上的邻居老板住几楼,那女人看着士兵旁边的老板,说:三楼。士兵进楼后,老板冲女人微微颔首。
有点感动,不管什么世道,毕竟还是好人多。而且,如咱中国老话说得:大恩不言谢。
5.最后一幕,一双满是皱纹苍老的手在欢快地洗盘子,顺便冲了冲空毒药瓶。然后,女主角回头和儿子庆祝。这一幕有两个让人赞的地方:A.冲洗空了的毒药瓶,说明瓶子是刚空的,一个动作,就让观众知道了刚才发生了什么。B,观众没有看到年迈的女主角的脸,只凭她脑后那只当年老板送给她的发簪而知道那是她。为什么这么做?只因为餐馆老板曾经说:天使不会老。
所以,观众是看不到满脸皱纹的美人的,也看不到天使亲手撒毒药。
暂时只想到这么多,本人喜欢看有细节的片子,说明导演用心。此外,关于那孩子是谁的,我还没看出来,毕竟只重看了一遍第一幕。以后有空再看看,看是不是能找到线索。而如有哪位高人看出来了,还请指点指点。
祝大家观片愉快~
“每个人其实都想一箭双雕,一是肉体,二是性灵,能填饱肚子和能饿坏肚子的。”拉西楼如是说。
起初,我十分羡慕伊洛娜,因为平稳地经营着酒吧的拉西楼是那么完美,温柔、包容、体贴、稳重、富足。一个女人若是能遇到这么一个男人,还能再有什么更多的要求吗?
直到安德拉许出现。
他是个一贫如洗的钢琴师,除了音符他什么都没有。可是当他第一次出现在伊洛娜面前时,他那双深邃的双眸将他那深植灵魂的忧郁气质表露无遗,尽管他是个无礼的应聘迟到者,我还是不自禁地在心里随着伊洛娜一起恳求拉西楼:“让他试试吧。”殊不知,随着琴声的响起,那份浓烈的爱已经变成了两份——一份留给避风港般的拉西楼,一份飞向了能洗涤灵魂的钢琴师。
如果故事顺着一般的逻辑发展——伊洛娜选择放弃安逸的生活而跟随了物质贫穷却精神富足的钢琴师安德拉许,那么这份爱情的未来也许并不十分美好,他们会渐渐为柴米油盐而烦恼,而磨擦。或者如果伊洛娜选择隐藏对安德拉许的感情,继续与拉西楼平稳地生活,那么这份爱情又注定是个遗憾。
灵与肉,伊洛娜不想放弃任何一个,其实每个女人都会妄想着一箭双雕,在现实中,那也只能是妄想罢了。而布达佩斯却偏偏像个爱情的理想国,这两个男人偏偏愿意将心爱的女人一分为二——半个也比没有好,这是他们的逻辑,对于女人来说,简直是乌托邦的逻辑。在那爱情的理想国里,三个人不可思议地维持着暧昧而愉悦的平衡,尽管彼此之间也会有争执与不甘。
拉西楼与安德拉许,真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存在。拉西楼满隐忍而责任满负,安德拉许执著而绝决。所以当不可一世的纳粹军官逼迫他们各自为自己表演时,拉西楼的抵抗是柔韧的,他既要讲含沙射影指责法西斯的故事来维持自己的尊严,又不得不放低姿态避免冲突。而安德拉许的抵抗却激烈而直接——杀死自己,干脆利落,走得毫不犹豫,不去想那会给爱他的人带来多大的痛苦。
安德拉许之于伊洛娜,除去肉体上的接触,大概更近似于柏拉图式的爱情吧……在精神世界中热恋,来的时候毫无顾忌,走的时候了无牵绊,现实的一切物质环境都不能对这种爱情的本质带来影响。他不是不明白现实的残酷,只是不愿妥协。所以那首《Gloomy Sunday》才会那么忧伤却又饱含倔强,所以当他发现自己想要听伊洛娜唱歌这个小小的愿望,也要通过对现实强权的妥协才能得以实现时,他当然选择反抗,选择死。
拉西楼则更为不幸,他的愿望,仅仅是令自己与所爱的人过着平淡富足的生活,他是个非常现实的人,他可以在帮安德拉许实现音乐的梦想时与制作人讨价还价,也可以在安德拉许失踪时仍然想着正运来酒吧的货物,甚至可以放下尊严,与纳粹军官合作进行集中营的买卖。这种圆滑的处世方式若是在如今,平淡而富足则完全不会仅仅是愿望,也将是一个女人最理想的保障。可惜,拉西楼生错了时代,不管他付出多大的努力,犹太人的血统还是将他作为避风港的权力完全剥夺,最终落个连死的方式都无权选择的下场。
安德拉许死了,留给伊洛娜一首甜蜜而忧伤的《Gloomy Sunday》伴随她一生;拉西楼死了,留给伊洛娜衣食无忧的财产与永久的温存。他们都毫无保留地爱着伊洛娜,而伊洛娜也再没有多余的爱情可以分给其他任何男人——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实在不需要更多了。经过漫长岁月的流逝,她终于在那个纳粹军官80岁生日时将他不留痕迹地谋杀。为这段不幸却又无比幸福的爱情划上一个句点。
伊洛娜的恋人们没能与她白头偕老,却被她永远追忆。而纳粹军官那位陪他走到80岁的发妻,在丈夫倒下那刻,居然还忙着去捡她散落的珍珠项链。也许爱情的忠诚,并不在于这个人是否只盯着你一个,是否陪你白头到老,而在于在她/他的心里,你是否无可替代。
http://hi.baidu.com/rei1900/blog/item/f7f59d3951dbd82fb9998f92.html
这个时候就能看出,,搞文艺的就想自己解脱自己死,,而犹太人的整个人格魅力是完全的把我给震住了,,也就是说搞文艺的也就只有去死菜会比较美一点,,而理性的人会让我更着迷啊,,又是一部赚掉我不少眼泪的好电影啊,,虽然那结尾有点不太喜欢,,
餐厅老板代表物质,钢琴师代表爱情,德军军官代表权力,这故事其实挺女权的,把片中角色性别调换一下,可能就不会有那么多赞誉了。全片里只记住了一个Hans,非常复杂矛盾的一个角色,拍他的正面就是《辛德勒的名单》,拍他的反面就变成了本片里“狡诈”的纳粹党。
人物也美,风景也美,音乐也美,故事也美。到最后君子报仇已经不是有没有实际意义的问题了,只是为了履行君子协定而已。有些人,双手沾满血,内心鄙琐,就是不该让他享有寿终正寝。#最后一幕导演不舍让我们看到老去女主角的脸,真好#
赞美女性最好的片子,然而又恰恰不是女性主义的
女主角一定是个内心无比强大的女人。。。两个同时爱上同一个女人的男人要如何才能如此温情对望。。。正如那句:洪水之后你会留下。。
其实我觉得这片相当女权
囧片,玩3P还玩得这么纯情,真是服了。一瓶毒药珍藏50年,终于等来了杀夫仇人并且把他放倒,我真的很不HD地笑了。本来写一篇评论的,想想还是算了,3P这样的字眼有碍观瞻。
让人抑郁自杀的不是那首《黑色星期天》,而是那个乌云密布的时代。
《忧郁星期天》从此成为我的致命伤。
每个人其实都想一箭双雕,一是肉体,一是性灵,能填饱肚子的,和能饿坏肚子的
亲爱的,也许洪水过后只有你能活下来...拉斯罗眼睁睁看着曾被他救过一命的汉斯出于金钱的目的救走犹太教授,不得不登上通往集中营的列车时的眼神堪称经典。
怎样才能忍受同时拥有两个
餐厅老板和老板娘之间的感情方式真是自然:“看来他很留恋你”,“我好像也有这么一点感觉”,老板娘毫不掩饰她爱上了钢琴师,老板也不阻挠,而是自己先上路回家,“这样你也容易下决心,我这里的事不必在意,我总在说,人都是自由的”。那是怎样的一首曲子,简直是在述说一件不想让别人知道的事,但从
很棒,音乐情爱风光权诈人性鸩杀都有一点。原来匈京那么美,老城拍出的老片感觉,曼妙,像怒海中的罗马街头。开头三人行有些乱,对琴郎和匈版李羚还颇有看法,后来见他们相处无间也就释然。德弁真极品啊,算计得比犹太店主还精,敛财之余还预留战后名节,不图报答还断送恩公性命。可惜恶棍古来总寿延。
1.常看欧美爱情片,三观容易碎。战时也不忘穿蓝裙买鲜花的美女可以让数个男的神魂颠倒,无怨无悔,而且全片就她善终,让我说什么好2.一直好奇听《Gloomy Sunday》自杀的人是什么心理,直到看了豆友的解释:“正常死亡和自杀的区别是:前者是和过去永别。后者是和未来永别。”从恍然中了悟一切皆是命运
这故事似曾相识,卖烧饼的变成开餐馆的,打虎的变成弹琴的,西门大官人变成纳粹大官人,“洋版潘金莲”依旧风骚,最后一招儿还是下毒。
剧本有硬伤,如钢琴家为什么死?我觉得由幸福到绝望这个转折太快了,几乎没有什么铺垫去表现他的心理变化。所以显得很表面化,让“尊严”的思想内涵变成了随着四角恋而顺带兜售的商品。
印象最深的是餐厅老板说的一句话“既然不能独自享用,那我宁愿分享,也不愿意失去。”伊莲娜对餐厅老板的感情是亲情,对钢琴师才是爱情,而三个人相互之间都存在不同的情感,可是却能够和谐、从容相对。
很不错!故事编排的好,女主角巨美~~
女主角惊为天人